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6篇)
来源: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线性系统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实际操作
1.引言
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机电类专业以及其他研究生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控制系统理论的研究领域中,线性系统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最成熟的一个分支,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处理、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多个方面。线性系统理论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原理和结论对于系统和控制理论的许多学科分支,如最优控制、随机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辨识、信号处理、故障检测和滤波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作为控制工程与控制科学方向研究生从事科研的一门基础课程,开设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其运用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控制理论,机电课程,电子技术等,以解决实际问题[3],[4]。该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开展科研工作,还对他们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在国内许多控制学科的研究生专业都有开设,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实践等方面都各有所长,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也为我们进行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现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转置以及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等硕士研究生专业。自开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以来,一直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实际上,很多院校线性系统理论”教学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有:1.1忽视了实验教学环节,理论课程远远多于实践课程,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1.2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实验课时非常少,导致学生做科研时,不能学以致用。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教育主要包含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两个重要阶段,其实就是学和做两个层面。所以,我们在对研究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必须对他们的课程学习阶段予以同等重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针对性地把系统控制理论中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教学中。
本文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线性系统理论的教学工作进行课程教改探讨,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以期对研究生进行学习、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和熏陶。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好地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服务。
2.理论教学的改革分析
2.1形成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
实际上,线性系统理论”可以看成本科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仿真”等课程的延伸。那么,怎么样将这些本科课程进行整合,并结合各个具体研究生专业,有机地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问题。因此,在进行本课程教学时,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加入能反映或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成果,构建并完善由经典控制理论与线性系统理论基础为主组成的控制理论课程体系,为相应的研究生研究专业和方向服务。同时,要避免与本科课程的重复,增设相关研究方向的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以适应了学科发展需要,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以下分别从课程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2.1.1课程研究方法分析。
线性系统理论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种运动规律的可能性和方法,以建立和揭示系统结构、参数、行为和性能间的确定和定量的关系,即研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由于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时间域模型和频率域模型,所以综合线性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经典线性理论和现代线性理论两个过程),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状态空间法、几何理论法、代数理论法和多变量频域法四个方面。
状态空间法是线性系统理论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广泛的一个分支,分析的对象是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属于时间域方法,主要的数学基础是线性代数和矩阵理论。几何理论法就是将对线性系统的研究转化为状态空间中的几何问题,并采用几何语言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综合,其数学工具是以几何形式表述的线性代数。代数理论法即采用抽象代数工具表征和研究线性系统,该方法起源于卡尔曼,并在模论方法的影响下,形成了相应的线性系统代数理论。而多变量频域法,其实质是以状态空间为基础,采用频率域的系统描述和计算方法,分析和综合线性时不变系统,主要包括简单的频率域方法和多项式矩阵方法。相比较状态空间法而言,多变量频域法物理直观性强,便于综合和调整。
2.1.2教学方法。
从线性系统理论和研究方法可知,其研究基础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数学工具,并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研究方法很多。因为,为突出问题的背景和增强说服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工程实际系统范例,并通过对实际系统的讲解给出抽象的定义,使得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际系统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专业发展需要。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将倒立摆、双容水箱、机械手和电力系统等复杂的控制系统作为例子始终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加以深化。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建立这些复杂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线性化分析方法建立系统的状态控制表达式,并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判别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别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出状态反馈控制器和观测器,进行极点配置分析;设计镇定控制器和二次型优化控制器,进行优化控制等等。通过各个章节循序渐进的学习,以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将实际系统贯彻到理论学习中,也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实践教学的改革分析
3.1多媒体教学和仿真实验工具结合。
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主要结合多媒体技术、板书推导和教师讲解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很多画图和表格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这样既减少板书量,又增加了教师课堂讲解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对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通过板书书写,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加强学习。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借助Matlab/Simulink[5]、VRML、CACSD和CAI等仿真平台,适当地插入有仿真工具编程实现一个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的表示、能控性能观性和稳定性分析,以及状态反馈实现极点控制等。其实通过这些仿真工具的课堂教学引入,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求解高阶系统的状态转移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等,还可以借助仿真教学辅助方式,使学生从实际的程序分析和图形描述中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现代控制理论分析系统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表示,通过多媒体技术、板书推导和教师讲解三个方面的教学,并结合实验仿真的动态演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网络资源学习和数据库资源利用。
为了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内容,我们的课程教学团队拟建立相应的教学网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获取学习资料,包括课程课件,教学教案,习题答案和实验指导等,还可能通过网络工具和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网上学习和交流,可以进一步巩固学习,加大学习空间。同时,作为研究生,必须会使用数据库资源进行科研学习。对此,我们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掌握了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pringer、Elsevier、IEEE/IEE和IS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文献的方法。虽然加大了本课程学习的难度,但是为攻读学位期间顺利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3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
根据课程的安排,我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实验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主要是通过Matlab/Simulink等仿真平台的应用,研究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系统的能控制和能观测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极点配置和观测器设计等。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包括直线倒立摆的控制实验。对于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程序,并进行实验结果测试验证,主要包括直线倒立摆的控制,双容水箱的控制和机械手臂的运动轨迹优化设计等。
在加强学生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专业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参观学习,了解所从事专业的特点,明确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与所学课程的关系,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并增强学习意识。
4.结语
本文针对线性控制理论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改革举措,并通过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说明。从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少学生反映效果很好。课程教改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云,徐红兵.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创造性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4):73-75.
[2]祝晓才,张明,辛华.线性系统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30-134.
[3]齐晓慧,王敬.线性系统理论教学与研究生科学方法论培养[J].科教文汇,2009,2:44.
[4]毛晓波,梁静,黄俊杰.研究生智能仪器与仪表”课程教改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50-51.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质量保障;教育信息化;全生命周期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2022年7月举行的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管理方式有待改进,一些单位内部质量的管控不到位。对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上坚持问题导向,要解决突出的问题,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要把严格加强质量管理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工作。”上述问题在地方高校表现尤为突出,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的诸多环节仍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比如制度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到位、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机制等等。在当前研究生规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质量保障组织,以提高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并统筹国家、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使其成为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一般包括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内部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活动。外部保障体系通常由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门机构组成。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包括招生环节、培养环节和毕业环节的各项政策措施,另设有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来指导培养,并通过评估委员会对已有学科的教学质量、新开学科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论证。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主要由高校自主决策,其内部保障机制主要针对新课程的审批、现行课程的检查指导和整个教学计划的周期性回顾三个方面[1]。研究生教育涵盖从招生、研究生学籍、培养、学位、学工等相关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建立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对研究生全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信息化
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在《广东省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一)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现状
根据对国内3000余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所做的“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可以看到,大多知名高校有较多的研究生认为其学校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导师、研究生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各类信息系统,其他研究生培养院校有较多的研究生认为其学校已建立服务导师、研究生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各类信息系统,覆盖研究生教育主要业务,但是还不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业务整合[2]。首都师范大学郭玲提出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应当是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并给出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设计框架[3]。
(二)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共性问题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构建面向研究生质量保障的信息平台,是新形势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但通过调研部分综合性研究生培养单位,发现以下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1.业务系统内部集成程度不够,缺乏数据共享大多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招生、学籍、培养、学位和学工等业务,集成化程度不高,业务联动能力有限。由于系统设计时缺少顶层设计,各业务系统间未打通,导致数据交换只能通过人工方式,准确性差,而且操作繁琐。2.与人事、科研等管理系统独立运行,缺乏联动共享一般高校的人事和科研管理业务系统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各自独立开发的,存在开发商不一致、平台不一致、数据接口标准不一致和数据不共享等问题,造成了学科建设和师生服务(例如,招生条件审核、导师遴选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形成了数据壁垒,不利于资源共享。3.忽视主动服务,且数据挖掘能力弱现行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大多是完成行政管理的事务。对于研究生和导师而言,主要是各类申请、填报和查询等业务,缺乏事务提醒和学业预警等个性化主动服务;对管理人员而言,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能力明显不足。
三、深圳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支撑质量保障体系
(一)平台设计思路
通过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优化研究生业务流程,打破研究生院内部各业务口的业务边界,建立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数据交换通道,采用“微服务”模式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新增与变化,从而构建从招生、入校、学籍、培养、学位、学工、毕业离校的全过程业务治理体系。同时,对各业务环节数据进行监控、收集、分析,构建研究生教育全生命周期的预警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事中预防。
(二)平台特点
1.网上办事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基本涵盖研究生教育所有环节深圳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依托学校智慧校园网上办事大厅,通过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学籍、培养、学位与学工5大业务按服务化重建,全部线上办理,构建了从招生、入校、学籍、培养、学位、学工、毕业离校的全过程业务治理体系。学生、教师(含导师)以及管理部门均可以在网上办事大厅完成几乎所有研究生教育相关业务,完全适应了学校多校区治理的需要。诸如外出实习、请销假、推迟毕业、出国出境等异动类型均可在线办理,无须学生来回奔波,支持三校区在线办理。平台还采用了电子签名技术用于导师确认学位申请等以往需要签字的环节,使面向师生的各项业务办理更便捷。2.“微服务”方式改进招生条件审核,使研究生招生导师质量不断提升深圳大学自2014年以来,每年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进行严格的招生条件审核。该工作最初采用纸质填报、线下审批的方式,不仅操作繁琐而且效果不显著。导师们要填报个人基本信息、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培养研究生情况。这种填报数据方式往往都是重复性工作,占用了导师大量精力。此外,二级学院还要审核纸质材料,最后研究生院还要再次审核,效率低下。从2016年开始,研究生院尝试采用线上填报、线上审核的方式,主动服务导师,打通与人事和科研系统的数据交换,使得导师只需在系统中确认个人的人事信息、科研情况和培养情况,无须重复输入。经过多年开发经验的积累,发现招生条件审核的要求每年都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改动,导致需求变化较多,以往的模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微服务”方式改进招生条件审核系统,能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新增与变化,使研究生招生导师质量不断提升。3.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环节周期长,风险点多。以往的管理方式缺乏技术手段,无法提前预警,因此大多是出现问题事后处理。深圳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对培养环节数据进行监控、收集和分析,已逐步建立起学籍异动、学业成绩、学习年限等学业预警模型,使得研究生培养环节变事后处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同时平台通过将消息、待办精准推送给学生和导师,通过整合服务,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依靠信息平台,本校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理清研究生培养的环节,明确培养主体责任,建立了“温馨提示—学业预警—分流退出”的实施机制[4]。此外,平台通过对招生、学位以及学工等业务系统的各关键环节数据的监控、收集和分析,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全生命周期的预警机制,使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建设成效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涵盖了研究生服务的5大领域,交付上线应用217个,其中业务类应用145个,包括招生业务24个、学籍业务23个、培养业务40个、学位业务34个、学工业务24个,其他公共管理配置应用72个。在所有217个应用中,面向教师/导师服务的应用33个,面向学生的应用45个,共计占比为36%。已上线模块得到了深入的使用,累计访问296.2万次,充分发挥了系统的使用价值,在同类高校中排名前列。近年来,在信息平台的支撑下,深圳大学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温馨提示—学业预警—分流选择”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培养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深圳大学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是学校率先启动的三大子系统之一。虽然该平台在建立研究生教育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体系和提升研究生业务管理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但是离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还有不小的距离。今后,将通过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优化平台,从而推动本校研究生教育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叶玉玲,刘佳林,袁锟.国外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分析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22(6):48-49.
[2]胡忠辉.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五)[J].中国教育网络,2015(9):65-68.
[3]郭玲.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9):134-136.
[4]汪永成,胡胜全.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的建构理念与实践路径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6):111-117.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3
一、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单一中心时代逐步向多中心时展,即向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注重社会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展。结构多元化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崛起、城市私营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职能多元化意味着分化的社会结构应该履行不同的社会职能,不同的社会职能应该体现不同的社会价值。价值多元化则意味着在物质和意识开放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追求事物的价值趋向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批富裕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对子女的教育有特殊的需要,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更优质的教育,或者是能够得到特别的照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上大学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人们在怀揣着上大学的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基木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而的培养。而公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卜,在满足家长的这个需求方而能力欠缺。政府公共则力的不足导致许多公办学校在维持生存方而出现了资金链的中断。人才的自由流动政策和教师追求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入环境较好、待遇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再加上人性化、灵活性的办园政策,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这些都促使人们在选择教育价值方而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于是,多元化的民办园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也曾出现过文化、教育等社会独立结构。每个独立的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为了保障每个独立结构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政府需要界定各个结构主体的职能,并创造条件促进各个主体实现其价值,以满足人民对价值的多元选择。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意味着我国想通过建立和谐社会来解决政府与资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教育与民众之间的矛盾集中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方面。这一时期,关于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的研究较多。2004-2014年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131070篇,以社会公平为主题的期刊论文16671篇。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因而,成为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教育背景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民办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指导思想。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事业绝不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兴办教育事业。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重申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改革学前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地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作为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深化逐步波及到幼儿教育领域,体现在农村幼儿园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方面。随着社会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增加,教育消费主体对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重负转制成为民办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作为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城市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流。同时,九五期间,我国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这表明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这就意味着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公办幼儿教育的补充,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为了进一步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社会力量办学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设立、组织与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纲要》的颁布明确了政府在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职责、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与目标。2010年我国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颁布,把发展学前教育提上有计划的发展日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民办幼儿教育以一种蓬勃的态势迅速发展。据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有民办幼儿园12.46万所,比上年增加9234万所;入园儿童865.62万人,比上年增加52.23万人;在园儿童1852.7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4万人。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2004-2014年以学前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960篇。研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研究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
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不多,没有太多的争议。郭宗礼认为民办幼儿园是指由国家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承办的、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和运行的幼儿园[2]。罗英智根据民办园的办园主体、产权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将民办园分为5类:1)纯民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经营权私有;2)单位、团体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私有,经营权归主办者或承包者;3)民办公助幼儿园,举办者为民间团体或公民个人举办,在教学、人事、招生等方面受到政府或主管教育部门扶助;4)国有民办幼儿园,所有权国有,经费自筹,经营权私有;5)股份制幼儿园,股东自筹经费,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幼儿园,股东一般不参与经营幼儿园,行政领导权归当地政府,业务指导权归教育部门。
(二)关于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民办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静等研究者认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民办幼儿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阶梯形态;民办幼儿园由于经营分散、行业集中程度低、未形成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效应。有些研究者通过调研发现小规模民办园存在一村多园的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从而造成办学资源的分散与浪费,甚至园际之间展开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微观方面,民办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园模式和民办园自身管理两个方面。吕桂珍在总结北京市民办园特色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列举了北京市民办园的发展模式,如集团发展模式、中外合作办园和办国际园模式,为地方省市民办园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在民办园自身管理方面,众多的研究者在对农村民办园和城市民办园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的一手资料,认为目前民办园在发展中主要存在诸如资金投入、办园设施、安全与卫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保育、收费和财务制度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各抒己见,认为政府、社会和民办园在改变民办园生存状态方面应承担各自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做好宣传、立法、规划、督导、资助、咨询6个方面的工作。其次,社会成立小规模民办园的行业协会,规范小规模民办园的收费标准,制定行业认可的评估制度对民办园进行评估、验收。再次,民办园应改善办园环境,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儿童活动质量。
(三)关于民办幼儿教师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研究者从生存状态和专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首先,从生存状态来看,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保障缺失,缺乏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较低,因而,民办教师处于职业倦怠和焦虑严重的困境中,从而出现了民办教师流动性较高的现象。其次,从民办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研究者认为目前民办园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师准入制度,民办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较低;在年龄方面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民办教师不能享有及时进行专业发展教育的权利。在改变现状的建议中,郭宗礼认为民办园可以采取包括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切实提高民办园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措施来改变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这一建议较具有普遍性。
三、对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反思
(一)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特点
1.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路线多样
研究者除了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外,还采用了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搜集实践资料。从而,使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依据。在研究路线方面,有的研究者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先介绍相关的理论,再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现有民办园生存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的研究者遵从纯理论的路线,通过分析国外发展教育的经验,启示我国政府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应发挥的职能;有的研究者遵从由点到面的路线,以一个城市或乡村的民办教师发展现状为突破口,进而从宏观方面提出国家在促进民办教师专业发展中应尽的行政与法律职责。
2.研究内容集中,研究视角逐渐开阔
研究内容较多集中在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状态及改进策略方面。研究者最早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农村、城乡民办园的教育状态方面,在提出改进建议时,也是较多地关注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近几年,有些研究者开始转变视角,从社会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角度研究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意义,不仅研究民办园自身的发展状态,而且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公办园的发展经验,阐述民办园和民办教师在改进自身状态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有的研究者将视角转向国外,将外国政府、民众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经验引进国内,提出促进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举措。
(二)民办幼儿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本土化的研究
首先,已往的研究大都遵循一个既定模式,即阐述现有问题,简单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很少有研究者能够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挖掘改进民办幼儿教育现状措施的理论根源。其次,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历史性研究也较少,这样就使现有的研究缺乏历史经验的借鉴,从而成为断点式研究。第三,关于国外民办教育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国外政府在发展幼儿教育中承担责任的经验介绍上。这些经验仅仅是当时某国教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与中国的教育、经济现状的可比性较低,其经验也就不具有可参考性。
2.比较性研究少,缺乏发展性研究
首先,目前的研究只是关注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很少有研究者从微观层面详细分析国外私立幼儿园的发展经验。仅有的几项研究也都是关于国外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和国外实施补偿性教育的法律、文件的介绍,对于国外私立幼儿园和教师自身发展、私立与公立幼儿园的互助发展、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助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与中国相关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更少。其次,研究成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农村、城镇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方面,所提建议也仅仅是针对改变现状而采取的措施,没有预测未来民办园的发展趋势,没有分析这些措施的可持续发展性。
3.研究成果分布不均,研究政策导向性凸显
2004年以来以民办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091篇,其中核心期刊387篇,博士论文36篇,硕士论文719篇;以民办幼儿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39篇,其中核心期刊有17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2篇。相比民办教育,民办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而且多集中在2010年之后,2010年以后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期刊论文有21篇。这是因为,200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教育界掀起了关于民办教育研究的热潮。尽管在法律中也提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毕竟不是重点,因而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过多兴趣。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这两个文件中,国家把学前教育独立出来进行详细的阐述,激起了研究者的较大兴趣。可见,国家政策指导文件是研究者研究内容的风向标,直接关系研究成果的数量变化,出现了学术研究的跟风现象。这一现象必将影响学术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创新,降低研究成果的质量。
四、未来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视野开阔,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首先,未来的研究者将更加关注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田野化研究。通过对某一地区、某一民办园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相似地区、同一水平民办园的发展特点,提升经验的理论水平,加以推广。挖掘问题的本质,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改进这一类民办园质量的措施,以提高研究的效度。其次,跨学科研究将逐步增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经济的支持。未来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学问题时,将寻求相应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第三,研究者还可能选取国内外两个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国外发展幼儿教育的经验创造性地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4
关键字:移动学习;学习资源;M-learning
一、国外发展现状
移动学习的研究从1994年发展至今,已经从学校、实验室等小范围的研究群体发展到各行各业的研究群体。如今,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项目不甚枚举,他们研究和关注的移动学习应用场景也逐渐从学校转向户外、工作间等不同场所。
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被视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一个移动学习研究项目,这项研究工作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让全校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就能够自由享受移动学习所带来的完美体验。
移动学习的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这些项目中,有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而展开的,如英国的m-Learning项目,该项目采用M-learning系统结构用以支持移动学习材料的开发和研究,通过使用先进的移动设备来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自学和合作学习。有的是在高校利用移动通信技术而进行教育革新的项目,如德国、挪威的大学移动教育项目。也有的是为在职人员的终身学习需求而展开的项目,如ESF移动学习项目,该项目旨在使用移动技术用以吸引那些因为工作的原因难以以班级学习形式组织学习的学习者(雇员)参与终身学习,这些学习者主要是从事清洁和运输行业的工作人员。
如今,移动学习应用领域已经涉及到中小学、大学、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甚至针对全社会范围的教育。L-Mo(Language–Mobile)项目是由德国汉诺丁大学学习科学研究院发起的一项致力于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移动学习项目,该项目集合语言专家、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游戏设计者为儿童学习和实践第二语言设计了具有创新性的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来达到学习目的,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新加坡的MobiSkoolz项目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无线学习教育解决方案,该项目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平台,结合移动设备来增强学习和教学环境,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访问在线作业,进行复习和在线测试。英国开放大学发起的MobileVLE项目为开放大学的学习者以及希望通过连接在线的移动设备来访问开发大学的虚拟学习平台的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方法。由美国政府发起的MoLE(MobileLearningEnvironment)项目利用全球细胞网络和移动设备在国家与民众之间来推送和共享学习信息。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NorthernAlbertaInstituteofTechnology,NAIT)为多伦多圣尼嘉学院和NAIT会计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开发的移动学习资源,利用手持设备、无线通信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者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提高学习资源的可获取性。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际远程教育界的专家戴斯蒙德·基更于2000年在上海电大40年校庆的“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中外专家学者报告会”上所做的“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学习发展的新阶段引入我国。国内最早研究移动学习有黄荣怀教授的《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王建华的《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祝智庭、顾小青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
在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讯企业和学校教育部门。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项目以建立“移动教育”信息网和“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为核心内容。前者通过中国移动的短信平台向广大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后者通过在各主要大学建立“移动教育”服务站,为参与“移动教育”项目的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承接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致力于教育资源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以顾小青教授为首展开的《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项目以开发“世博英语”这一微型课程为例,阐述了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机制以及资源共建流程及其相应的工具模板。诺基亚公司开展的“行学一族”项目主要通过服务器端向客户端推送单词、图片等学习资源来开展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在国内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资源的教学设计研究,资源的内容设计,资源的开发、应用及评价等。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的不断成熟,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也在日益丰富。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志刚在其硕士论文中参考SCORM标准,构建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模型。河北大学的张鹏以成人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制定了成人移动学习资源教学设计模型。朱琦在研究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的一般流程,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实例中的学习资源内容设计。而郑燕林则借鉴知识管理领域的SECI模型,从知识性设计、情境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及交互性设计四个角度阐述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特点。马庚明在研究支持情境认知的移动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成人教育.
[2]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张鹏.成人移动学习资源的教学设计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石油院校;地质;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7-02
AbstractPracticeteachingisthekeytopetroleumgeologypersonneltraininginstitutions.Thereisabigdifferencebetweenthepostgra-duateandundergraduateteachingpracticefieldpracticefieldpracticeteaching,itrequireshigherforgraduatefieldpracticeteachingandadoptsaLetGowayofteaching,whichcanimprovestudentsob-servingthesubtlemanipulationquestion,analyzingproblemsandproblem-solvingskills.Thestudentpreliminaryscientificresearchabilityandspiritarecultured,whichcanlayasolidfoundationfortheirfuturework.
Keywordspracticalteaching;petroleumcolleges;geology;scien-tificliteracy
石油院校地质类本科生野外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建立学生正确的地质时空观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地质思维方法[1-3]。石油院校地质类研究生野外实践学习过程不是本科生地质实践的简单重复,它要求更高。因此,对于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要采取一种“放开手”的教学方式,实习目的: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为将来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主要从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和主动性,淡化教师“教”的地位或色彩着手。
1师生角色互换
这种教学方式与互动式教学略有不同,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而所谓角色互换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师”的学生从现象入手,运用所学的地质原理解释地质现象,并结合相应专业知识深入讨论该类地质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意义。这是由在野外路线地质教学过程中从由教员指导下过渡到由学生熟练掌握野外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地质现象,进一步训练以地质图制作和分析为核心的综合研究能力。采用这种倒逼机制的教学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各种地质现象和原理。
2增加常规和非常规油气教学内容,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石油地质认识和兴趣
在野外地质教学中,增加油气成藏要素等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巢湖地区烃源岩(马家山剖面和平顶山剖面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暗色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和泥盆系五通组)、盖层(主要是泥岩)有了直观的认识与理解。前述主要是常规油气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目前非常规气藏的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开发的重点之一,研究区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的龙潭组泥页岩具有非常规油气(页岩气)生成和富集的潜力。因此,可适当增加非常规油气教学研究内容,拓宽学生对社会热点的非常规油气认识。在对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成盆、成烃及成藏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盆地成烃和运聚系统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石油地质的浓厚兴趣。
3拓展教学路线和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分散野外教学资源是影响野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学类研究生大多数人经过本科阶段的野外实践基础训练,基于这些方面,将大部分教学路线的内容进行拓展,不拘泥于某一个点,而是强调地质观察路线的全面性,告诉学生这条路线的所有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分散于多个点,要求学生在对路线有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寻找典型地质现象,并系统观察记录和分析,然后由教师进行最后评判和总结。
4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文献查找和自主思考能力
野外实习教学紧紧围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4-5],通过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活跃思维创新能力。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判断与确定青苔山逆冲推覆断裂的主断裂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判断狮子崖逆断层的性质及分析上、下两盘的运动方向的依据是什么?判断狮子崖逆断层的性质及分析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查找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各种问题的了解深度和广度,在路线踏勘基础上,开展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等。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是研究生野外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5野外实践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方式
在野外部分“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实习区内出露有上震旦―第四系地层,地层厚度和跨越时间均较大;研究区化石极为丰富,有上震旦统灯影组的核形石、寒武纪的三叶虫和志留系高家边组笔石等化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寻找不同地层的化石,并对化石种属进行定名,分析其形成沉积环境演化等;同时,根据样品采集规范对化石和岩石样品进行采样、编号及记录等。
室内部分“体验式学习”主要包括:对重点层段相关岩样,进行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储层物性等实验手段的测试分析;从矿物成分和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区储层物性特征及成岩演化等影响油气富集的因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院的实验室显微镜、粒度分析、阴极发光和包体测温等实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分析训练,体验地质科学研究的过程,直到最后立论撰文,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6实践成果答辩环节中的创新
在野外实习中,预设各种专题题目,如石炭统高骊山组豆粒状赤铁矿层、和州组顶部炉渣状灰岩和栖霞组臭灰岩段成因等,学生可进行选择感兴趣的专题题目,也可以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新专题题目,要求小组为单位提交最终成果。这样既达到实习的目的性,也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突出了实习的基础科学研究性。
所谓答辩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成果汇报,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担任评委,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参加实习成果的答辩。实习成果答辩程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条理清晰地表述专业实习成果,同时训练学生面对评委的提问能够给予清晰且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罗映光,张春和,李奋生,等.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21(3):75-80.
[2]徐广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路[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9):20-21.
[3]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4):89-92.
线上教学国外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基金】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C类(自筹经费一般)课题《广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后教育研究》(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1313号)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97-01
2006年10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基础外语教育目前面临严峻形势,表现为“英语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师资质量迫切需要提高”。在我国,英语被作为主要外语进行教授,并一直是基础教育阶段必修课程,面对基础外语教育的严峻形式,如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从而提高我国基础外语教师素质成为重要课题。这里主要对我国21世纪以来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我们可以以90年代中期为界限来划分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界对英语教师教育的问题由忽视走向重视并进而开展具体研究的发展线路,并且其研究成果围绕于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层面。2001年、2004年和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以及2005年和2006年举办的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上,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研究皆被列为大会中心议题之一(王家芝,2008)。自2005年9月“首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拉开国内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序幕之后,我国于2007年9月、2009年12月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举办了两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讨论会”,另经“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在广州举行“首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从而较为深入、全面地探讨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与改革。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满足不同教师、不同阶段的多样化需求”(马立,2006:212),而“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发展水平、需求。”(袁贵仁,2003:21)。另外,国内目前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总体主要以高校英语老师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对于教学一线、整体水平亟待提高的的广大中学英语老师。
江苏省无锡第三中学的王彬照、林春对该校的在位教师进行了专业发展需要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发展发展现状、教师现阶段关注内容、专业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趋势几方面。在专业发展需求这一方面,问卷涉及了教师迫切需要进修的内容、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心理类课程、普通基础课程、进修方式等方面。从问卷结果中,两位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该校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关注焦点上,表现出对“自我关注”、“任务关注”和“学生关注”同时关注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意味着“自我关注”、“任务关注”等方面长期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研究反映了学校迫切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合适的专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支持。
全鸿翎、李珂(2007)对2006年暑假来自全疆各地区参加培训的200多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有强烈且明确的发展需求,但教师资源和进修机会的短缺大大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教师对教学科研能力对教学和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的认识相当不足。
刘艳、刘媛媛(2008)通过结合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以及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施现状,阐述了反思性教学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存联系。张慧军(2009)以陕西省81所农村学校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教师问卷调查、教育部门领导访谈、学校领导访谈、英语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教师发展需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刘美等(2010)深刻分析了5.12地震后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在新的形式下,灾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必须融入教育重建的潮流,同时教育教研主管部门必须把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符合农村英语教师发展的规划,确保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能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中学英语教育是整个中等英语教育的开始,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何源(2009)从这一角度出发,介绍了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科学论证了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方式各因素构成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从培训途径上,作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和教师行动研究已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日志、听课、录像是反思性教学的三种培养方式。刘萍萍(2012)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提出了专业发展的对策。中学阶段外语教育承上启下,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强化势在必行,因此,孟臻(2012)认为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作者提出外语教学法学习与研究是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把外语教学法学习和研究作为一个主攻方向,并兼顾其他。
综上所述,我国中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文献作者所做的调查的区域来看,不仅波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有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河南、四川、江苏、湖北、山东、福建、辽宁、甘肃、江西、重庆、内蒙古、广西等16个省或自治区。但是,由于外语教师教育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研究视野的差异,研究者们对于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很薄弱: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专业素质的罗列上,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大都限于简单的百分比统计,缺乏经过科学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及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因果联系的深入探究;学者们局限于外部的培训或英语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有效促进机制的研究更为少见,这种现状也为本人的研究留出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家芝,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需求分析[J].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商业模式创新范文(收集3篇)
- 阅0总结答辩状赠言颁奖词篇1朋友圈安排:广播稿自荐书说明书辞职信稿件短语仿写发言大全调研报告写人我评课稿加油稿讲稿,对策谚语测试题制度班会的管理结束语汇报自我信述职述廉.....
打架自我调解协议书,打架调解协议书
- 阅0最新打架自我调解协议书汇总篇1各部门、车间:关于20xx年x月x日晚11:40左右车间员工赵、陈、司与郭在宿舍发生争执、打架事件的调查和处理通告如下:20xx年x月x日晚,员工郭未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