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特色(6篇)

来源:

课程资源特色篇1

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徐继存等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的范围又是广泛的。比如: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目前的可利用程度,将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性质将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将课程资源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将课程资源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等等。

从以上人们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且课程资源在课程存在及其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广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为此,我们应当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综上,我们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既有活动的,又有信息化的,等等。多种多样的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陈述一下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新课改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绝不仅仅是教材,也决不仅仅限于学校内。可以说,它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践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2.间接性

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具有转化为学校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改造和组织,以便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课程目标保持统一。

3.具体性

课程资源又具有具体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各具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自然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的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

4.多质性

由于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的特点。比如,学校附近的山,既可用于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用于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植树绿化;既可以在艺术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生物课中调查动植物的种类。课程资源的多质性,要求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

三、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组织与管理的变化,即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只能使用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了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创新者,乃至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给地方特别是学校以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更新等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和自主权,从而为教育管理者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平台,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而且也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再者,面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科而忽视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这种改变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开放的,必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所以,在新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是完全不同的。

然而,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首先,要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通过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相反,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其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广大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新型的课程资源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最后,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日志、同事指导、研究小组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教师应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能钻研教学,又要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四、突出特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本策略

1.从地域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我国疆土辽阔,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因地制宜,体现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不同,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有效实现课程资源的特色开发。

2.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正如教育部、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就体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从而,对于有的学校硬件条件相当好,设施设备现代化的水平非常高,计算机已经在学校普及化,那么就可以在信息类课程资源开发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信息技术紧密接触,使学校成为一所建构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学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对于有些学校具有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3.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仍然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的,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特效”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既然不同的学科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与具体学科内容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的多质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

4.从教师特点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所以,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5.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为此,就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内容选择,还直接关系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力求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儿童化”、“学生化”的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

五、完善的管理制度: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切实保障

1.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率。

首先,要整体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也即是要整体考虑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和三种空间分布。认识到在课程资源的四个层面中,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基础,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依然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慎选教材,合理地调整和有效地开发教材。

其次,要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妥善的配置,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为了有利于课程资源开发向深入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从基层学校到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

课程资源特色篇2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委托课题(11JDSZK024)、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江苏特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全国高校课程改革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开发地方资源以发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优势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课程模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资源”的分类标准及内涵外延的多种认识

随着全国地方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教育资源以支持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然而,由于对所属概念的界定不清、理解不透,地方课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针对性及实效性不强、特色课程改革实施混乱等问题,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厘清地方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并从本质属性、特点及分类等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的概念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地方课程资源,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在国内,经过近些年的研究探索,对于地方课程资源的界定逐渐清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谭娟晖的定义: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国家内部的各地方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各方面的独特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强调地方特色和差异,主要是指用于地方课程开发的那部分资源。[1]这一概念比较正确地阐明了地方课程资源的本质属性及特点,但在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定上还存有不足。在此基础上,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再界定。其中王建虎、潘伟民在一文中充分利用属差法,以“资源———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的清晰思路,在归纳分析其他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基础上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再定义:“地方课程资源就是由地方开发,具有地方教育价值的,能进入和形成地方课程的构成要素以及支持和服务于地方课程实施的动力因素的总称。”[2]

同时,也有学者从类别的角度进一步明晰地方课程资源的定义。譬如有学者从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角度分为德育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审美教育资源等;有学者从地方课程资源的来源分为地方人文资源、专业职能部门和机构的资源、文献资源、社区文化机构资源、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大众视听传媒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从课程资源本身性质角度将其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三类。[3]而对应于广义与狭义的课程资源,曹石珠教授也将地方课程资源划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泛指在地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助于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化实施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成为地方课程的“地域性素材”。[“4]这里的地域性素材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层面上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5]众学者对这一定义的不断完善解析使得各地高校在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以推动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中更准确地把握方向与规律,为更好地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应用地方资源存在问题的多维研究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成长颇为有益,是不可不修的一门课程。但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却总与理想中相差甚远,课程形式乏味单一,课堂氛围不高,学生自我理解、接受能力较差。这类课程被很多学生称为“假大空”,甚至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排斥,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最终成为学生逃课最严重的课程之一。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受到学生重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于这一现象及其缘由,学术界也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过程中,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意识薄弱导致其闲置浪费

要将地方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资源意识”要到位。只有树立起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认识到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提供动力。对此,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探索。其中,陈清认为,由于当前思想文化呈现多样性,有些人的观念处于迷乱状态,不善于或不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有些高校对地方资源的认识不清,相当一部分人对“地方”的认识存有偏见而赋予其“封闭、自足、肤浅”等负面的标签,[6]这些问题使得地方资源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最终导致其闲置、浪费现象普遍。

(二)多数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实践不足等问题,地方资源应用困难

谢春梅曾明确指出,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教学理论性较强,教材内容枯燥,形式编排死板,更无法将各地地方课程资源特色融入其中,从而失去了针对性和有趣性。这种单纯依托理论灌输的课程设计,过于严肃、沉重,不符合高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而另一方面,侯慧艳在研究中也总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涉及人数较多,因此以大班授课为主,集体行动十分不便,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尤其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难以想象。即使是在课堂上,现有条件下,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交流课、辩论课、讲演课等也是非常难的。[8]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地方资源无法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得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单纯授课形式的理论讲解必然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脱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应用进程缓慢

尽管近些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专项经费分配比例不协调,很多课程得不到足够的财力支持,其中便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侯慧艳也就这一问题做过阐述,指出虽然教育部每年也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经费,但由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项分支需求,而且大多数经费用于教学科研的研究创新,最终真正落实到开发应用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的也就少之又少了。[9]这也反映出某些高校在对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方面重视不够,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进程。

当然,地方资源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对与一系列的实然性问题,学术界也对高校开发应用地方资源采取的应然性措施进行了研究总结,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科研成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理应用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策略的多维成果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特色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优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当下各高校所应努力的方向。而鉴于这一关系,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就各地高校在开发应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策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出一些适用于解决与各高校自身存在问题相适用的应然性举措。通过整理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相通之处,为各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策略提供有益借鉴。

(一)端正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

作为地方资源得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基础前提,首先树立开发观念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文可义早在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就明确分析了,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建设地方课程的前提,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10]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一步将这一观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方资源开发思路中,其中,曹丽萍在《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上存在不足,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如果人们不去能动地开发这些课程资源,一些有用的资源就会被埋没,不能被人们开发利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明确开发与利用的目的。[11]当然,单单树立开发应用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各类地方特色资源。在这方面,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曹丽萍也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教师要掌握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方法,强化一切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正确的分辨和有效筛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资源利用好。[12]

(二)推进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受到高校课程改革的青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地方文化资源应用策略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大多是结合某一高校所处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如杜长冲在分析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便是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例进行的,也提出了一系列发挥地方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策略。他指出,开放的办学需要吸收和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求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要弘扬张家港精神,树立竞先意识,保护好其历史文化遗址,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应当在历史文化遗址处修建德育教育基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观与学习,开展自律意识教育、逆境挫折教育和恒心毅力教育,引导学生做重信用、守承诺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要充分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实践,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13]还有张智,王芝华、郭华生等人也都结合某一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而为其他高校因地制宜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

(三)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这门课程之所以变得枯燥、上课效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省去实践活动,将学生困在了教室中,这也导致地方资源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很多学者在探讨过程中都涉及到解决这一现状的相关策略。吴萍提出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教学观,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课程资源。[14]刘光华,袁学涌在《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指出,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科技展览馆等作为地方特色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依托这些特色场所建立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特色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接受直观的近距离的体验和熏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5]娄刚则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专门分析了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的建设。根据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特殊环境优势,娄刚提出了推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建工作教育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构想,[16]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指导,也为其他高校依托本地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提供了启示性作用。

(四)积极合理开发高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

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校本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阳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就在于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不足,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直观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17]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性与实用性,但纵观学术界,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却不是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策略。譬如李茂平、阮东彪在研究校本资源的开发时结合湖南一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有效途径。首先,挖掘湖南一师的文化积淀和史料,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内容;其次,加强湖南一师社团管理与评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最后,弘扬湖南一师独特的校园文化,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和手段。[18]

虽然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可以借鉴这一思路积极自主开发本校特色资源构建适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课程。同时,高校教职人员也应积极探索校本资源开发理论,为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开展特色教学课程提供指导。

综上,虽然近些年学术界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依旧存有一些不足:对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总体相对较少,而且研究偏重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而对于其他方面资源的利用情况如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阐述较少,研究缺乏全面性;对于概括性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较多,而以某个学校为例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更为稀缺,缺乏独创性专题研究;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具体方法研究比较多,但也比较混乱,不利于高校对此进行借鉴,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整合,制定出比较有普遍适用性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娟晖.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12.

[2]王建虎,潘伟民.地方课程资源概念的厘清[J].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120.

[3]张海生.试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2010(191):15.

[4]曹石珠.论地方课程资源的涵义及特性[J].湖南学院学报,2008,29(3):101.

[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5.

[6]陈清.本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08(9):39.

[7]谢春梅.加强红色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3):152.

[8][9]侯慧艳.盐城地方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23):144.

[10]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4.

[11][12]曹丽萍.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3(9):83.

[13]杜长冲.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8(3):72.

[14]吴萍.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6.

[15]刘光华,袁学涌.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28):25.

[16]娄刚.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3):66.

课程资源特色篇3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51-03

地方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而言的。狭义的地方课程是指各个地方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的课程。广义的理解,即只要在地方实施、由地方来管理或参与管理的课程就是地方课程。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地方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与课程活动相关的诸多方面。地方课程的开发是以各地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先决条件的。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现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构成基础教育的课程形态,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空缺,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能够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地方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乡土教育,我国地方课程的雏形化教材早已有,但真正关于地方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地方课程研究的兴趣与成果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国内众多学者已经在地方课程的定义、特点与价值、开发、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开发利用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上。

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整体上仍处于摸索阶段,各地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普遍都围绕中小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对于中小学校教育方面地方课程理论与开发的蓬勃展开,在高等学校教育方面,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地方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普遍性缺乏。通过对“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料研究发现,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较少,仅有少数学者针对高校中的体育、英语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研究,而且大多数是从民族特征开发当地课程资源。这种情况表明,对高校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开展得还很不充分,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研究方面存在着研究的深度、广度不足的局面。另外,这种缺乏固然有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层次参差不齐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高校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国外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起步早,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对国外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主要从地方课程的管理、设置、实施角度展开分析。

其一,多极化的地方课程管理。国外地方课程管理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一种是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前一种课程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占主导地位,地方分权课程的管理上有相对较大的权利。

其二,地方化的课程设置。国外课程设置大都是将地方课程巧妙地融入国家课程中,而我国以及前苏联一直非常重视国家课程的地位,全国各地使用统一的课程,这种课程体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及保证课程的质量,但是也容易忽视地方的特殊性,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其三,个性化的课程实施。在一些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开设的地方课程还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也就是将地方课程设置成具体的学科,学生还是像传统的教学一样接受地方课程。实践性与探索性是地方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国外一些国家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上,充分体现实践性与探索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实施上体现了个性化的要求。

(二)区内外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现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整体上处于摸索阶段,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在各地各自为政,在广西的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处于空白阶段。经调查发现,目前区内一些高校已开始进行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和地域特征进行有特色的课程开发,如广西外国语学院设置东盟物流概况、东盟各国概况等特色课程,为相关专业提供具有区域特征的知识,服务于本土经济。区外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形成了一系列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如浙江台州学院将其历史、人文、茶文化、民俗文化、现代经济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作为该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能与地方建设的需求对接,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区域发展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广州各高校将岭南文化列入课程教学中,使本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等等。可以设想,地方特色课程如果经过精心培育发展,必能在某一方面重点突破而成为主导文化的一部分,从而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近年来,各地民办高校面临大好的发展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地方资源,办特色求发展,成为各方院校办学的目标,因此“地方特色”成为各民办高校致力的着力点。根据面向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实际需要,广西高校致力于培养了解东盟、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熟悉当地商业习惯的人才,这就需要更多地去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应围绕着广西的民族特点、区位优势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重点开发具有壮乡民族文化特点和面向东盟、着力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的国际化课程资源。

二、广西民办高校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趋势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与东盟各国接壤,与东盟各国具有相同的地缘和文化特色,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厚的课程资源独具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特色。广西特色资源包括本土地理资源、历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地缘文化资源、经济合作资源、贸易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

(一)民族性的特色资源。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

1本土地理资源。广西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区位优越,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它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接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西南与越南边界线长约637公里。

广西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大陆海岸东起广东、广西交界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海岸类型为冲积平原海岸和台地海岸。海岸迂回曲折,多溺谷、港湾。海岸沿线形成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铁山港、珍珠港、龙门港、企沙港等天然良港。

2历史资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南疆境地,具有民族性。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壁画,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曲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3民族文化资源。在广西,壮、汉、瑶、苗、侗、水、仫佬、仡佬、彝、毛南、回、京等12个世居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区域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建筑文化、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特别是节庆活动,如三月三歌圩、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给人们生活带来快乐的享受。

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地域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是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的,地方性高校对民族优秀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观念趋同的大背景下的坚守是对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贡献。

(二)国际性的特色资源。广西作为中国走向东盟的最前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山水相连、民族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似,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亲近感,是一种天赋的文化因缘,东盟国家容易对广西文化产生共鸣,拉近双方文化距离,有利于广西文化的传播,从而带动中国文化的进入,最终形成中国与东盟全面的合作。而相互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也将提供广阔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

1地缘文化资源。广西与东盟各国接壤,或与中国隔海相望,具有天然的地域接近性,我国与东盟所有的成员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广西所拥有的文化特点是我国其他省市地区所不具备的,它虽然不是我国历来的文化中心或者商业、政治中心,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却形成了自己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广西的这种驳杂、交错的文化派系相互融合,使广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学界专家也在研究中指出:“在文化联系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尤其是泰国的泰族与广西的壮族,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上,东盟国家和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的认同与共鸣,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

2经济合作贸易资源。经济合作是东盟各国开展合作的核心目的,广西地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和大东盟经济圈的汇合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把广西推向了与东盟进行全面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

2004年起,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与东盟建立“10+1”合作关系,在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等领域展开合作;2006年,双方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关系,主要进行基础设施、港口物流、贸易投资、旅游和资源的合作开发,还有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的关系;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这些经济贸易合作使得广西获得了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契机,扩大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极好机遇,也为本土的经济文化发展开拓了一片天地,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衔接要道。在这样的形势下,培养面向东盟服务的特色人才成为广西高等教育的一大诉求和亮点。

3语言文化资源。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往中,广西也同样具备天然的优越条件,而相互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特别是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将提供广阔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东盟10国就有10门不同的语言,而广西具有相似的地缘文化和语言具有相通之处,学习起来更容易把握。这个文化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为广西教育提供了一片开阔之地,也彰显了广西具有的国际性特色资源。

随着东盟各国与我国合作的日渐紧密,广西成为东盟各国进入中国贸易的交通要道,这就需要熟悉本土及东盟各国概况的人才参与其中。广西东盟在地势、语言、环境上具有相同的地缘和文化特色,要培养适合东盟合作区域的人才,应具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广西各高校应致力于适合本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策略,致力于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除了要求学生对本土情况的了解,还要对周边各国家的经济、政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概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从而走出本土,走向全国。

课程资源特色篇4

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承载中国价值观念的原创力作

《美慧树》打破了以往儿童图书总是以童话故事为主的局限,也突破了图画书作者大多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常规。作者中既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家、画家,也有国内环保志愿者、旅居海外的华人画家甚至浪漫主义诗人。在内容上。有关于濒危物种西伯利亚鹤成长和生存环境的科普纪实;有以简约方式讲述钱的历史和功能的社会常识;有海外华人关于吃、家庭、中国传统味道的回忆;有中国诗人对生命意义、对人生价值的呐喊和宣告。全套图画书经过一流儿童插画家的巧手绘制,表现力强、制作精良,是一套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承载中国价值观念的原创力作。

立足于中国儿童早期学经验研究的教育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由专业少儿社出版少儿图书”的小格局被彻底打破,各出版社在进军少儿图书市场的过程中的专业性定位显得极为重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专业性在《美慧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美慧树》建立在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儿童学习与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图画书与儿童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以儿童生活中能看到、接触到的事物为切入点,将有益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经验以精心设计的图画书形式呈现。在主题选取、内容编排、绘图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儿童教育专家及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指导,而且在创作过程中还不断从孩子中获得反馈意见,使作品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兴趣和阅读习惯,阅读性和教育性兼容。这套图画书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正能量养分。也是幼儿园课程的最佳配套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图画书中的主题内容延伸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社会等领域获得核心经验的发展。

课程资源特色篇5

关键词:田园管理幼儿园幼儿种植课程

对于幼儿园的儿童来说,其天性是亲近自然和探索自然,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其发展规律。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应以幼儿的终身学习为目的,为其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设置课程时要客服一切困难,加强种植课程的开设,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自然,探索自然,同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1.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内涵

对于幼儿园来说,其最终目的是教育儿童,开启儿童的学习之路,因此,种植活动在进入幼儿园以后,其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承载教育价值。在很多幼儿园内,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植物的存活,要求儿童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种植,这种方法会导致儿童无法遇到失败,使其失去一次了解植物生长和种植的规律探索,同时,会打消儿童的探索心。有些教师在教育儿童时,发现有些儿童将植物的一些茎叶折断,就将这些植物直接拔掉,并没有引导儿童观察植物被折断茎叶后的生长变化,使儿童对于植物的生长仅仅停留在正常阶段,无法了解其出现特殊情况下的生长变化,同时失去了一次帮助儿童心理成长的机会。

另外,对于幼儿园种植课程来说,其性质不同于农业院校的种植专业,其目的不是让孩子获得一些种植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植物这种物质为一种媒介,使孩子能够更加快捷地融入到自然和课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种植课程在设置时,需要重点强调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然而,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对于如何正确种植没有正确认知,同时,对于年龄不同的儿童,其对植物的认知程度和接受速度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课程实施方法。

2.发挥种植课程资源作用,为幼儿成长提供服务

2.1种植园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

在进行种植课程的开设时,需要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共建。像在教授大四班的孩子时,孩子们发现在玉米的植株上有钻心虫,孩子们通过资料查询,找到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喷洒一定数量的农药,另一种方法则是寻找七星瓢虫来帮助,老师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选择七星瓢虫帮助除虫。之后,教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植物园,并将七星瓢虫如何除虫的过程告诉孩子,然后让孩子们亲自观察除虫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求孩子们寻找相关资料,并对亲身观察的七星瓢虫除虫过程进行整理,使孩子们对七星瓢虫的特性和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了解。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对种植园课程具有了浓厚兴趣,并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其中乐趣。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则是给孩子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们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此外,对孩子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详细记录,并给予其相应支持和表扬,使孩子们能够更加积极地互动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2让种植园地成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试验田

在种植课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根据幼儿的兴趣制定相应的课程教育,并让幼儿亲身参与到种植和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主动观察和合作,通过亲身参与,使其能够得到收获的喜悦,并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种植园地的探索中,丰富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大二班的孩子,其在种植稻谷时,发现谷子的颜色发生了一些变化,然后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了很多猜想:谷子是不是生病了,或者缺少水,还是被太阳晒得太多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不直接告诉孩子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其先回家问问父母,孩子回家后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然后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法,使教学过程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工作总结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孩子们在主动构建知识架构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其搭建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平台,然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问题答案,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孩子们会很乐意地参与其中。

3.结语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启蒙的教育机构,其不仅需要告诉孩子们一些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帮助孩子开发创造性,通过相应的创造性活动,能够对种植课程的价值进行体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能很好地亲近自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娟.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实践思路刍议[J].考试周刊,2014(94):191-191.

[2]原晋霞.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热爱自然――谈幼儿园种植课程建设[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2(4):22-23.

[3]程静.幼儿园种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2014(10):64-65.

课程资源特色篇6

一、思考:如何实现学校的新跨越和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追求学校新跨越、新发展的行进途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追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能够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学校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新的突破点在哪里?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经过思考我们看到,红席文化、董家口建设等这些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对这些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还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

二、行动: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明晰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育人目标以及社区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开发与实施了30多门乡土课程,为保证这些课程能够实施下去,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家委会五级管理网络,群策群力,民主开放。建立并完善了《校本课程申报审议制度》《校本课程“选课走班”管理办法》《校本课程评价、考核和奖励办法》等。

2.组建团队,重视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师是关键。我们成立了10个开发团队,分管学科干部为队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为队员。为了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开发团队,我们深化校本培训,引领专业成长。一是开展以“课程意识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培训。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走出去,学进来。四是举办论坛,思维碰撞。

3.合作探究,走出课堂

为确保有更多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师生参与乡土课程开发,我校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332、五环节、4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将每节课45分钟变成40分钟。

从2011年开始,每年9月份,学校乡土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历史、思品等学科教师30多人,带领七年级的6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或双休日时间,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探寻“红席”文化。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开展问卷调查、走访老人、查阅资料、实地观察、拍照摄影、编席体验,并在筛选、分析、整合大量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师生一起编写出乡土教材《我的席乡,我的家园》,系统介绍了红席的发展历史。

4.学科整合,回归课堂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增强乡土课程资源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丰富教学内涵,真正实现课程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开展研讨活动时,要做好统筹规划,科学整合。集体备课时,坚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依据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备课组工作手册》,精心钻研学科整合。如,《我的席乡,我的家园》与《中国历史》《综合实践》学科整合;《崛起的董家口》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太极拳》《太极扇》与《体育与健康》的整合等。

5.家校携手,“选课走班”

我们按照以下流程实施“选课走班”:课程设置编制――开会动员――发放《选课指导手册》――指导教师选课――教师、家长指导学生选课――整理统计调整――确定课程、学生――调配任课教师。

为了给“选课走班”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投资近千万元,先后建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室设施齐全。截至目前,我们共有30多门课程进行“选课走班”。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兼职的,也有专职的。同时,还专门聘请民间艺人作为校外辅导教师,定期进校指导,拓展知识。

6.聚焦乡土,开设讲座

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景、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每年清明节之际,邀请本地的老革命者到校进行抗日宣讲;还邀请董家口相关领导为学生做家乡美专题报告――《青岛董家口港区托起“蓝色”发展之梦》,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爱国、爱家乡之情。

7.言情立志,组织竞赛

利用“海之韵”文学社平台,让学生说家乡、写家乡、赞家乡、畅家乡,抒情励志,刊登优秀作品;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举办“爱我家乡”优秀习作评选;定期开展“家乡美”“烽火岁月抗日情”主题演讲;还组织学生开展“董家口港杯”摄影比赛、“我手绘港口”创意绘画比赛、红席编织大赛、红席文化广告语设计比赛,等等。

8.阶段总结,考评激励

教导处每月对指导教师的备课、上课、学生成果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其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每学期末,学校组织“优秀乡土课程”评选活动,颁发获奖证书和赠送一年的教育期刊。组织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满意度达不到半数的课程,下学期取消课程设置。

指导教师每节课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手段,对学生参与选修课情况进行A、B、C、D四个等级的评价,评价结果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和《学生感恩教育――社会大课堂记录手册》。每学期末举办“泊中达人秀”比赛,获奖学生被评为各类素质发展星,如,剪纸之星、读书之星、科技发明之星等。

三、收获与反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改革催生出了丰盛的硕果。主要收获是:

1.课程开发成为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校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了教师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好国家课程,又要做好学校课程,对各级各类课程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校课程引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理念等均发生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能力,也相应获得了各种奖励。

2.乡土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必选动作,那么学校课程就是自选动作。学校的乡土课程建设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先后承办了青岛市“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历史走进生活”教学现场会、黄岛区教育教学现场会、“1751”工程第四片区第六次会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泌尿外科摘要范文,泌尿外科论文摘要

    - 阅0

    泌尿外科摘要范文(推荐)篇1在泌尿外科工作这段,学习到很多新的东西,挑战了很多不曾遇到过的困难,现将我2018年来工作总结如下:一、思想政治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能够时刻以一名党.....

    泌尿外科摘要范文简短,泌尿外科出科

    - 阅0

    精选泌尿外科摘要范文简短篇1短短一个月的泌尿外科实习生活已接近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我感受很深。在泌尿外科实习期间,通过宋玲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及自己的实践,我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