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翻译(6篇)

来源:

古诗翻译篇1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翻译

1.引言

意象是文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指出:“艺术符号确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与感受的东西。”那么究竟意象是什么?它又具备哪些美学特征?译者如何从审美心理的三要素出发来传译意象美?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2.意象的涵义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诗的审美,如戴容州所云:“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也如严羽所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正因为如此,汉语诗歌的意象就不是“目击可图”的文字语词所指的表面形象及内容,而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与极浦书》)。

3.从审美心理三要素来看意象的传译

构成审美要素的第一个要素是感知。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而其中知觉又是较为抽象的,它是对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甚至还包含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感表现性的把握。艺术家在创作中有时就是利用知觉按照对象所揭示的情感表现性去分类,而不是按照它们原本的客观属性,如“枯藤,老树,昏鸦”虽是三种不同的事物,但由于它们的情感表现形式相同,所以诗人就把它们排列在了一起。审美知觉在表面上是迅速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在它的后面却隐藏着观察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包括他的信仰、偏见、记忆、爱好,从而不可避免地有着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参与。

试举一例分析:

原文:竹里馆

?摇?摇?摇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1):ABambooGrove

Inthequitebamboogrove,Isatalone.

ThereIplayedmycither;whistledlongandlow.

Tothepeopleinthewoods,suchwasnotknown.

Thebrightmoonsetsthegrove,withromance,aglow.

?摇?摇?摇?摇?摇――tr.XuZhongjie

译文(2):HutamongtheBamboos

Sittingamongthebamboosalone,

Iplaymyluteandcrooncarefree.

InthedeepwoodswhenI’munknown,

Onlythebrightmoonpeepsatme.

?摇?摇?摇?摇?摇――tr.XuYuanzhong

译文(3):BambooMileLodge

AloneIsitinthedarkbamboo,

strummingthelute,whistlingaway;

deepwoodsthatnooneknows,

whereabrightmooncomestoshineonme.

?摇?摇?摇?摇?摇――tr.B.Watson

竹里馆也是辋川一“景”。此诗写隐居者在极为幽静环境中的高雅自由。这是王维的一首典型的表现静谧的田园诗,但这种静又不是单纯的静,而是以动衬静,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状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三种译文的特色。首先是意象“幽篁”的传译:“幽”是一个多义词,用“dark”来译顾及它的幽暗、幽深而顾不到幽静、幽雅,而用“quiet”则正好相反。“幽篁”辞出自《楚歌・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终不见天”正表现出篁竹折天蔽日的深幽。许氏干脆舍去这种矛盾处理而不译,不失为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幽篁正是诗人所处的大背景,是宣泄后来一切情愫的基调,是整个以动衬静意象的大前提。因为用此种格式塔意象中介来建构立体的视觉图象,能在语言转换的同时,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情景画面,使译文读者获取语言意义和情景因素双重体验。而格式塔意象中还特别强调一种连贯一致性,因为后来的“独坐”已反映出“冷寂”的一面,这里的“幽篁”何不补足另一面的特质“幽暗”呢?这样从色彩光线和整体环境两个方面都做了渲染,加深了悠闲怡悦的氛围。

“弹琴”这个意象在唐诗中一般用来表示一种不合时宜的清高脱俗的情感,这里主要是形容诗人独处时的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Watson的“strum”一词正传达了这种漫不经心的清闲感,一种超脱的情境跃然纸上,可谓妙手偶得之。而两个现在分词的连用,也似乎要将这种无边无际的清寂继续下去,以至无穷,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回味,将这种万“静”丛中一点“声”的意境又向前推了一步。而许译“crooncarefree”也给人一种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感觉,但似乎表达得过于透,没有给读者自我体验的余地。另外,徐译的“playedmycither”也是直译,客观地模拟事实,而“whistledlongandlow”有所弥补,吹萧声犹如诗人的处境般悠长而孤清。

而第三句“深林人不知”是一句典型的汉语意识流的组织排列结构。人不知“什么”,是人不知诗人还是不知深林?从表面上看是不知“林”,可是诗人处于这幽林之中,不知“林”就等于是不知“人”,可谓一语双关。徐译可谓聪明,大约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干脆用“such”关系代词把“人”和“林”都包括进去了。而许选择不知人,Watson则选择不知林,都可谓言之有理。因为二者的归属都是一样的,再现林子的深幽偏僻,是对前两句的一个总结,体现了诗人虽不是“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牢骚话,却也对自身的处境小有遗憾。

最后一句可谓是三、四两句之间的一个小小的荡漾,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来相照”与“人不知”意义正好相对,正好弥补了诗人那小小的遗憾而归于圆满。Watson和徐忠杰都强调了月亮照射的静态描写,这样不免显得没有活力,没有做到以动衬静,而是以静写静,更加不会给人以月亮像小人儿跳出的那种小小的意外感。Watson还稍微略胜一筹,用“come”一词展现了些许动态感。而许渊冲的“peep”一词,可谓神来之笔,把月亮那种无意中显露、若隐若现的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似乎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如小姑娘般的害羞脸庞探出头来,增添了无数情趣和动感。将整个之前的“幽簧”“深林”等静谧的意象群一下子升华到具有生命流动气息的可爱月亮上,可谓有生命活跃气息的“静”,而非死“静”。读者也仿佛走入了那个幽林中,看到那皎洁的明月打那篁竹的空隙间钻出来,脉脉相窥,直令人心境为之澄彻。

4.结语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也是“有翻译中层次最高的一种翻译”。之所以难,就在于诗的表面文字可译而诗的意象和意境却很难翻译,本文从构成审美心理的三要素出发,分析了审美意象产生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这三种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而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接着再通过剖析诸译例审美意象的传译的得失成败,揭示了如何从审美角度出发较好传译诗歌意象的某些策略和方法,这对更好地展开诗歌翻译实践和批评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1).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诗文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腾守饶.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文殊选注.诗词英译选[Z].北京: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1989.

[9]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10]徐忠杰.唐诗二百首英译[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1]张保红.论诗味的翻译[J].外语教学,2004,(6).

古诗翻译篇2

关键词:三美原则叠词翻译策略

1.古诗词的叠词

叠词就是用重叠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象声词也隶属其中。学者们对于叠词这种语言现象有诸多不同的称呼,叠字、重言或叠音,以上不同的名称也从不同角度表明的了叠词的特征,例如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表意生动。正是基于上述特征,叠词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

在中国古诗词中,叠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AA型是指两个形式、声音和意义都完全相同的音节或汉字重复出现。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关关”就是这种类型,这也是古诗词中最主要最常见的类型。(2)AAB,BBA或AABB型都是AA型的变异体。本文探讨的焦点是AA型的叠词翻译。

2.徐渊冲的“三美”原则及其在叠词翻译中的应用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和《文学与翻译》中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该理论基于中国古典诗歌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完美结合,要求译者应尽可能地再现原诗的“三美”。徐渊冲曾提到:“在翻译古典诗歌时,译者不仅要再现原诗中的意境之美,还要兼顾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在中国古诗词中,“意美”“音美”和“形美”密切联系,共同组成一完整的艺术作品。然而在翻译时,“三美”却是有重要性的高低之分。

2.1意美及其翻译

徐渊冲认为古典诗词翻译的“三美”之中达到“意美”最为重要。要想达到“意美”,不仅要将原诗的意义和内容在译文中还原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将原诗中所传递的情绪再现出来。“意美”是评判中国古典诗词优劣的决定因素。中国古诗词多数是诗人词人用于抒情感怀的重要工具,而且情绪的表达又多通过咏物。因此,在翻译诗歌时,原诗中景物的重现和情绪的传达都是至关重要的。

译文中再现原诗中的叠词的“意美”重要通过保留或替换原文中的形象来实现。

例1

原文:娥娥红粉装,纤纤出素手。

译文:(1)Slim,slim,sheputsoutherwhitehands.(KennethP.H.HO)

(2)withherslender,slenderwhitehands.(TonyBarnstone&ChouPing)

(3)Small,small,Sheputsoutherpalehand.(ArthurWaley)

以上三例都保留了原文中的“素手”这一形象,传神地再现了原文中端庄典雅的女子形象,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因此,保留原文中的形象对于传达原文中的意美有效而方便。

然而有时由于原文中表达的形象较为模糊或意义不清,此时就需要替换原文中的形象。

如例2原文:娥娥红粉装。《青青河畔草》

译文:(1)Beautiful,beautiful,herrougedface;(KennethP.H.HO)

(2)Prettyinherpoweredrouge,sopretty(TonyBarnstone&ChouPing)

(3)Fair,fair,Herred-poweredface.(ArthurWaley)

原文中的“娥娥”意义不甚清晰,以上三种译文将其译为形容词来替换原文中的形象,跟生动地传达出译文的“意美”。

例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以下几种译本

(1)Thesmoke-flowersareblurredovertheriver.(EzraPound)

(2)InMarch,amongsmokingflowers,makingyourwaytoYang-chow.(WhitePony)

(3)HeleavesforYang-chouinthethirdmoonofthespring.(刘师舜中诗选辑)

徐渊冲认为上述译文都未准确传达原诗的“意美”,因为原诗中某些形象都或多或少的被省略或更改了。徐渊冲在翻译时运用了“三化”法来重现“烟花三月”和“扬州”:“烟花”运用具体化法将其译为“greenwillowsandredflowers”;采用概括化法将“三月”译为“spring”;使用等同法将保留了扬州的原型。虽然此种译法使原诗想象的空间变小,但是比较而言,更加传神地还原了原诗的“意美”。

2.2音美及其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之美包括节奏、韵律、头韵和尾韵等。因此在翻译中国诗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中“美”。但是由于中英文不同的音韵系统,两者完全对应几乎是不可能的。主要的翻译方法有:拟声词替换,尾韵头韵法。

例4

原文:扎扎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译文:(1)Click,click,totoilattheshuttle.(KennethP.H.HO)

(2)Click-cluck,shuttlingovertheloom.(TonyBarnstone&ChouPing)

(3)Click-clickgothespindlesofherloom.(ArthurWaley)

原文中的“扎扎”二字形象的表现出梭子工作时的声音,译文中都用了英文中的象声词“click-cluck”来代替,生动而贴切。

2.3形美及其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美指的是通过诗行长度,排比结构和字词重复等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整体结构美。在翻译中取得形式美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保持原文中叠词的形式,叠词的空间分布。

例5原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

译文:(1)Onandon,againwalkingonandon,Awayfromyoualife-longparting.

(2)Travelling,travellingandstillTravelling,travelling,Youareseparatedfrommeforlife.

原文中“行行重行行”,在两种译文中都再现了形式上AABAA的美感,读者可感受到译文和原文的和谐美感。

古诗翻译篇3

1《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静夜思》翻译:明亮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家乡。

(来源:文章屋网)

古诗翻译篇4

关键词:拟声词古典诗词“三美”原则翻译对比

一.引言

茅盾先生在《译诗的一些意见》一文中提到诗歌到底可译不可译的问题,茅盾先生是赞成可译的。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为谨慎,和原文极其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有的一些闪光点,是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重现的。而翻译有律的外国诗这一点尤为明显。虽然说没有办法完全把原诗歌的精华展现在翻译后的作品中,但至少读者们是可以透过诗歌了解到别国的东西的。因此诗歌还是要翻译,有句话说的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种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还是要推广的。言归正传,中文和英文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因此要翻译中国古诗词那是难上加难。中国诗词大都是言简意赅,近于警句,本身结构精炼巧妙,要翻译成英文那肯定是会丧失某些东西,但是可以尽可能保留原味。比如古诗词都押韵,所以翻译过去也要押韵;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可以进行适当转换之类的。而中英拟声词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怎么翻译拟声词也是一门学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下面将对于拟声词的翻译进行一些浅析。

二.英汉拟声词的异同

在讨论拟声词之前,先来明确其概念。比如: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定义为:“模拟事物声音的词”[1]。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第六版)中把拟声词(Onomatopoeia)定义为:“thefactofwordscontainingsoundssimilartothenoisestheydescribe,forexamplehissorthud;theuseofwordslikethisinapieceofwriting”[2]。

顾名思义,拟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本文仅探讨诗词中出现的拟声词,而表达情感的叹词则不讨论。

英语和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语言,汉语拟声词有些可以与英语拟声词相对应,但有些则不能;或者一种声音,在汉语中有好几个表达,而英语却只有一个,再者反之。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英汉拟声词的一些异同:

(1)摹拟走兽的吼叫声,以狗的声音为例,汉语一般用“吠”、“汪汪”,或者直接用“狗叫声”来表示,而英语中的词汇则丰富很多,有bark,yap,yelp,bay,howl,growl,snarl,bow-bow。

(2)摹拟飞鸟、家禽的叫声,以母鸡为例,汉语用“咯咯”来形容,英语中的词汇则有cackle,cluck,chuck。以雀鸟的叫声为例,英语中通常用chirp或者twitter形容,汉语中的表达则较多,可用“鸣”、“啼”、“啾”、“唧唧喳喳”等词语。

(3)摹拟昆虫爬虫的鸣叫声,以蜜蜂为例,汉语一般用“嗡嗡”形容蜜蜂的声音,英语中则有buzz,hum,bumble,drone等。

(4)摹拟客观事物的响声。比如重物落入水中的声音,汉语一般用“扑通”,英语中则有splash,plump,splatter,flop等单词。再如溪水、泉水等流动声,汉语中使用“潺潺”,英语中则有murmur,babble,purl等词。

通过四个例子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英语拟声词比汉语要丰富。有些汉语词对应好几个英语词,而有些英语词根本没有对应的汉语词。

汉语的拟声词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口”字为部首,比如“叮叮”、“咚咚”、“呜呜”等,大部分是拟声词;(2)叠音、双声、叠韵的词都可能是拟声词,比如“铃铃”、“铛铛”、“铮铮”等;(3)汉语中用“……声”、“……叫”、“……鸣”、“……响”等词语表示声音,比如:“雷声”、“鸡叫”、“铃响”等。

英语的拟声词分为直接拟声词和间接拟声词两种。直接拟声词就是直接模仿声音的词语,比如buzz和meow,能让人直接联想到昆虫和猫的声音。而间接拟声词则运用辅音,来与某种象征性意义发生联想,比如splash,plump,splatter,flop几个单词都是来形容重物落水时的声音,用s,p,f几个辅音把落水时的声音形象地表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中则没有间接拟声词。把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汉语中拟声词的句法功能较为局限,英语中拟声词则较为灵活,数量也比较多,因此在翻译中要灵活处理。

三.英汉拟声词的翻译原则

前面提到汉语拟声词数量少、句法功能较为局限,因此在翻译中要灵活处理。那么古诗词中拟声词的翻译要不要遵循什么原则呢?或者说有没有什么理论支撑呢?笔者倾向于以许渊冲先生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原则”作为指导,比较适合诗歌翻译。

许渊冲先生在其《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提到:“总而言之,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因此在翻译唐诗的时候,要求在传达原诗这种‘音美’和这种‘形美’的范围之内,用‘深化’、‘等化’、‘浅化’的译法,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3]这里,“深化”指的是把诗词中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进行翻译;“浅化”指的是当原文的意思无法完全翻译,就采取模糊的办法;“等化”则是原文的表层和深层一致的时候,就采取直译。所以,此处可以得出翻译拟声词的标准,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方法:(1)对等翻译,也就是“等化”;(2)音译(加释义),也算是“等化”的一种;(3)意译,可以是“深化”或者“浅化”;(4)根据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不译成拟声词或者省略不译。

四.中国诗词拟声词翻译实例分析

笔者搜集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通过对比几个不同的译本,来看看在诗词中拟声词的翻译到底是如何处理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JamesLegge(理雅各)(1871)译作:

Kwan-kwangoestheospreys,

Ontheisletintheriver.

The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lady;---

Forourprinceagoodmateshe.

许渊冲先生(1988)则翻译为:

Byriversidearecooing

Apairofturtledoves;

Agoodyoungmaniswooing

Amaidenfairheloves.

这里,“关关”是模拟雎鸠的词语,在理雅各的译本里采用直译的办法,直接音译为kwan-kwan,声音传达出来了,可是缺少了意境美,这里雎鸠的声音其实是和男子想要得到淑女的心声相呼应的,而直译就无法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而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中则用了英语国家也通用的coo一词。关于“雎鸠”是什么鸟的问题,按《禽经》解释:“雎鸠,鱼鹰也。”翻译成ospreys无可厚非,可有人认为是斑鸠或者水鸟,有人认为是鱼鹰。如果是斑鸠,对应的“关关”的叫声应该是“coo”,而如果是水鸟,那叫声应该是“wail”。而在西方人眼中,斑鸠的形象接近鸽子,终究是比鱼鹰的形象要讨人喜欢,这样意境会美一些,毕竟这是情诗。在许译本的第二个诗节中,wooing形象地把男子向女子求爱的感觉表达出来了,前后呼应,有押韵效果,达到了“音美”、“意美”、“形美”的效果。

我们再来看看金昌绪《春怨》一诗,里面出现了“啼”这个字: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Giles译成:

Theirchirpingbreaksmyslumberthrough

Andkeepmefrommydreamsofyou.

Fletcher译成:

Theirwarblingbrokethedreamwherein

Myloversmiledtome.

因是黄莺“啼”,所以不同于猿“啼”,所以用了与黄莺对等的chirp和warble来描述声音。两个译本大同小异。

来看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林语堂先生的译文:

Andthedrizzleonthekolanut

Keepsondroning:

Pit-a-pat,pit-a-pat!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

Onparasol-treesafineraindrizzles

Astwilightgrizzles.

Oh!WhatcanIdowithagrief?

Beyondbelief!

美国翻译家KennethRexroth的译文:

Anddrips,dropbydrop,throughthedusk.

WhatcanIeverdonow?

HowcanIdriveoffthiswordCHopelessness?

林语堂先生用了droning这个词描绘秋雨,是一种重复又单调的声音,同时又包含词作者哀愁的感觉,拟声词pit-a-pat重复使用了一次,把秋雨“点点滴滴”的声感生动地再现了。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用了drizzles和grizzles,短音/i/形象生动地传达了“滴”的声感,是为“音美”。而grizzles这个词,虽然不是直接拟声,但因为这个词本身有“天灰”和“抱怨”的意思,又与前面drizzles这个词押韵,因此也达到了拟声的效果。

KennethRexroth的译本中用了drip、drop的押韵,也表达出了雨声,但没有把词作者那种悲伤的感情融入在里面,所以稍逊一筹。

总体分析这三个译本,林语堂先生的译本更能传达意境美,更胜一筹。

再看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为:

Thehighnoteswaillikepeltingrain,

Thelownoteswhisperlikesoftconfidences;

Wailingandwhisperinginterweave

Likepearlslargeandsmallcascadingonaplateofjade.

张廷琛、魏博思的译文是:

Loudasrain,softassecrets,

Pearlsofvariedsizescascadedonatrayofjade.

许渊冲的译文是:

Thethickstringsloudlythrummedlikethepatteringrain;

Thefinestringssoftlytinkledinamurmuringstrain.

Whenminglingloudandsotnotesweretogetherplayed,

Itwaslikelargeandsmallpearlsdroppingonplateofjade.

杨、戴的译本中选用wail和whisper来形容大弦和小弦的声音,属于“等化”的一种翻译方法。

张、魏的译本中大弦的声音是用loud,小弦用whispered,loud这个词不属于直接拟声词,比起wail来稍逊。

许的译本中形容大弦用thrummed,将之比作雨声用pattering,小弦用tinkled,将之比作私语声用murmuring,嘈嘈切切用的是loud和sot,拟声词的应用极其丰富,读者更能明白其中的外延和内涵含义。综合看来是许先生的版本最出色。

五.结语

拟声词在中国诗词中得到了大量运用,成为了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修辞手段。拟声词的运用可以给读者一幅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景其境中。而如果拟声词可以翻译得好,也会给诗词翻译增添不少色彩。

中国古诗词中的拟声词历史悠久、运用频繁,在这里受能力和资料有限,只是对拟声词进行了浅析,更深层次的挖掘还待以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68-171.

[2]丁燕,魏宇,再议中国古诗中拟声词的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68-70.

[3]黄潇颖,含英咀华,“译”彩纷呈――简论《琵琶行》英译本中的音乐美学意蕴[J],《大舞台》,2012:294-295.

[4]李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早发白帝城》及其三种译文[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16-19.

[5]卢军羽,刘金龙,论汉语古诗词中拟声词的翻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82-84.

[6]茅盾,译诗的一些意见,《时事新报》副刊[J],1922:52.

[7]单满菊,试论英汉拟声词在诗歌中的呈现及其翻译[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71-72.

[8]韦明凤,《全唐诗》拟声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1.

[9]伍嘉,《声声慢》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与消解[D],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2013.

[10]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诗词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ASHornby原著,陆谷孙等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22.

[2]ASHornby原著,陆谷孙等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03.

古诗翻译篇5

关键词:文化因素;意象;中国古代诗词

Abstract:ImageisaveryimportantconceptinclassicalChinesepoem.Imageisnotonlycarrierofthepoet’semotions,butalsorepresentationofprofoundChineseculturaltradition.OnlywhentranslatorsgodeepintotheChineseculturecanheorshetranslatetheimagesinclassicalChinesepoemscorrectly.

Keywords:culturalfactor,image,classicalChinesepoem

1引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词,这个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也是“东西方其他民族流连咀嚼、体味这个古老民族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津梁”[1](p.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承载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载体。正确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传达意象中蕴涵的深刻文化意蕴,是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然而意象中的文化因素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拟从文化因素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体现。

2关于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固有的概念,从古到今,有不少文艺理论家给出了关于诗歌意象的论述: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图空《诗品·缜密》)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深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意象应生和,意象乘曰离。(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与外在之象,读者在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时的内在之意。(《十二象》引余光中语)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十二象》引李元洛语)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感情。(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意象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意”即诗人的主观感情,二是“象”即客观物象。诗人把他们的感情寄托在客观的物象上,通过描写客观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美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非仅仅是指美人。在《诗经邶风》中有“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的句子,这里的“美人”拓展为一个人心中怀慕的对象。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在这里,屈原把自己比喻成“美人”。所以《乐府诗集》指出:“美人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在这里,“美人”这个意象就有了明确的文学意象。

3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文化历史关照

对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如果脱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很难把握和体验其中的含义。例如“杨柳”这个意象。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柳树,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杨柳”没有意义上的牵连。而在汉语中,由于“柳”与“留”同音,从《诗经》开始就把“杨柳”作为惜别的特征。在《诗经下雅采薇》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这句话定下了离愁别绪的基调,以后就被历代文人所使用。在王维的《渭城曲》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千古绝句。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说“风吹柳花满店香”;杜甫《和裴迪送客》说“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在这些诗歌中,杨柳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人们惜别的媒介物。在翻译中,如果把“杨柳”翻译渭“willow”,这仅仅是做到了语言上的转换,只是在英语中找到了“杨柳”这个词的对应符号,而没有把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翻译出来。所以钱穆说:“一考中国文字之发展史,其聪慧活泼自然而允贴,即足以象征中国全部文化之意味。”[2](p.3)

4实例中分析文化因素在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的匠心与智慧的体现,是诗人凭着审美直觉或灵感在生活中得到的,它凝聚着被人们所默认的某些特定的内涵和情思,是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的物态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系统的一部分。以下将通过实例来分析文化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的体现。

(1)a: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西宫秋怨》)

b:Thelotusbloomfeelsshybesidetheladyfair,

Thebreezeacrossthelaketakesfragrancefromherhair.

Anautumnfuncannotconcealthatsheisbored.

Invainbeneaththemoonshe’swaitingforherlord.

“秋扇”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为,扇子到了秋天就没有用了。在这里比喻妇女因年老色衰而失宠。早在乐府诗中就有:“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纂。”在这个译文中将“秋扇”译为“autumnfun”就不能充分传达出诗中这一层文化意义。

转贴于(2)a: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杜牧:《金谷园》)

b:Duskcomes,theeastwindblows,andbirdspipeforthamournfulsound;

Petals,likenymphs,frombalconies,comestumblingtotheground.[3](p.4)

“坠楼人”指的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绿珠。据说绿珠有倾国倾城之貌。孙秀欲占为己有,就派人向石崇讨要,但是遭到石崇的拒绝。因此孙秀假传诏书来捉拿石崇,这时石崇正在楼上举行宴会。绿珠因石崇为自己获罪,说道:“当效死于君前”,然后纵身跳下楼台,香销玉损。在这里诗人用“坠楼人”暗示出美人与花一样,其结局都是悲惨的。译文中用“nymph”这个词来翻译“坠楼人”。而“nymph”指的是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同“绿珠”给读者的印象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原诗是一位美貌而忠心的宠妾,而译文却让人联想到像一位雅典娜一样的女神。

又如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张廷琛等译为:

Howisit,whenflowersfall,Wemeetagain,Amidtheselovelysouthernscenes?[4](p.96)

在这里“落花”象征李龟年的遭遇,李龟年是颇受王公贵族所喜爱的歌手,然而几十年之后,他却颠沛流离,以卖唱为生。曾经的辉煌就像落花一样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再有。诗人在这里借别人的遭遇来感叹自己的景况。在译文中,没有传达出这一悲凉的色彩,却给人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高兴。

(3)a: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b:Journeyedforthwithtenderthoughtsofhome,

Atbreakofdayoftravelers’bellsareheared.

Behindthethatchedinn,crowingcockandsettingmoon;

Upontheplankedbridge,footprintsinthefrost,

Mountainpathsstrewnwithoakleaves,

Orangeblossomsbrightagainsttheoutpostwalls,

RemindmethatIdreamtofDuLing.

There,thewildducksmustbemassingonthecurvingshores.[4](p.51)

这首诗是运用意象叠加的成功典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副远行图。游人住在茅店里,听到鸡声,便动身起床,在月色之下赶路。天气凉了,降霜了,游人走在桥上,脚印印在了霜上。山路上铺满了落叶,让游人涌起了一股乡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勾起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李白在《静夜思》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已经打上了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霜”这个意象带有悲凉的色彩,代表了秋天。在这个译文中,译者把这些意象直译了出来,像原文一样叠加在一起,创造出的意境就逊色了一些,这样诗中的文化意义就有所走失。

从上述这些实例来看,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这个融合了中国古代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在写入诗中的时候,就融入了诗人从生活中获取的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而这些意义随着历史的前进就成为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了民族的象征。在翻译意象的时候,就必须深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才能正确翻译出意象的深层意义。

5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文化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就必须注意到文化对意象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欣赏意象的含义,准确翻译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参考文献:

[1]汪涌毫.骆玉明,中国诗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2]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2.

古诗翻译篇6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3、原文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辞职原单位范文,辞职后原单位给补偿

    - 阅0

    关于辞职原单位范文篇1尊敬的领导: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来到xx公司也快两年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有过.....

    五一假期作文范文(精选3篇)

    - 阅0

    五一假期作文篇1在五一的那一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仔细。不要滥竽充数!在今天,我刚从姥姥家吃晚饭回来,刚进门后想开开电脑把剩下的小报做完的。可是爸爸却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