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战略(6篇)
来源:
对外贸易战略篇1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趋势研究
一、前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经济贸易在全球部分国家得到了重视并积极开展,这不仅促使各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参与了国际分工,也从不同程度上优化了自身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加入WTO对我国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跟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就得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现状入手,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让我国能够尽快适应世界经济贸易新规则,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概述
(一)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经济及商业等领域进行的交换、合作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及对外咨询等业务。它实现了各国之间技术借鉴、资源共享、商品及劳务活动的互换等,同时也加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与丰厚的资源,聘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需引进利用发达国家国家的技术和资本。随着各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各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合理分配及有效共享,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平衡。
(二)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是指根据本国国情及国际环境,基于本国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制定的在相对较长一个时期内对外贸易发展全局性、长期性的决策和规划。正确的对外贸易战略不仅体现政府对贸易发展长期的规划导向,也能很好地促进民族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从理论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四个内容。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一直到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冲击,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当前的贸易战略,探索新的结构优化的战略方针,以快速适应和跟进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步伐。
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期间,我国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出口产品质量,制定推动发展策略,从而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走出了一条良性健康的道路。这不仅促使我国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业务中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出口规模大幅度上升,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从近日世贸组织公布的各成员国贸易量统计数据看出,中国的贸易总额已仅次于美国,而贸易出口额却赶超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在随后的报告中预测了包括国际新型经济体的崛起、服务型及供应链贸易的发展、大宗商品的价格不稳及伴随人们对贸易与环境、就业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等因素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影响全球国际经济贸易的几大主要因素。而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成功案例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在未来几年所要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有可能会越来越好,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中国也要面临劳动力流失的内部因素和国际经济整体处于缓增长步伐的外部因素。
从国际看,从次贷危机之后又遇欧债危机,各国相应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从而逐步稳定了经济复苏态势和提升了市场信心,发展预期也大多趋于利好。即使在全球经济发展有所改善的环境下,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恢复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在政策不断干预下的经济复苏难免出现了副作用,导致新兴产业和经济体发展困难重重,加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阻挠,全球经济难以明显改变增长缓慢和风险居高不下的态势。国际经济的整体低迷造成国内的出口加工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经济也遭受了重大创伤。
从国内看,随着国家不断并施行的扩内需、稳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趋于平稳。党的十会议和三中全会决策更加激发了各领域积极地发展和整体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流失,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步履维艰。因此,我国开始规划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而事实却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向发达国家转移,而重污染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显而易见的非公平贸易活动屡屡出现。鉴于对外贸易的现状,我国很有必要深刻总结反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已经不太符合目前国情及发展,应积极转变政策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变劳动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选择新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争做世界贸易强国。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1.规模小。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晚且基础不稳,GDP贡献不突出,整体规模比较小。
2.竞争力不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多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即使后期改为大量出口创汇战略,但产品大多也是低技术含量和低价格,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虽然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但服务贸易规模较小。
4.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我国每年都有50%以上的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货物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超过20%。涉及商品的生产及加工、金融和信息等服务领域。
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与趋势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我国有必要认识到只凭当前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已不能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情发展、不再满足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角度重新调整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优化对外经济结构,选择正确、适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对外经济贸易战略。
(一)基于出口导向战略,创新优化进出口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为主,进口技术密集型为主,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不断重视和加大投入,国内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并增强了综合国力,最终导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调整:进口技术密集型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以及不断被消耗的几近匮乏的能演矛盾导致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成为能源进口大国,如铁矿砂、原油等能源性产品进口比重将大幅上升。
因此,我国应基于出口导向战略下,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不仅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还要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调整为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价格产品的发达国家的高端消费市场。出口企业要不惜加大科研资本投入,加强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协作,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贸易高端路线,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总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二)逐渐完善对外经济贸易相关政策
首先,在保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稳定政策切实落实的同时,也要协调各地区将结构性减税、退税政策真正能够落地实施,不断完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有效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争端中遇到的纠纷,维护和稳定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合法权利,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其次,要将市场自由调节与政府部门的宏观和微观调控政策有力结合,解决目前诸多企业遇到的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加大力度投入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期发展创造良好机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基础保障。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差距。建立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企业前来投资将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些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服务贸易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如对外承包工程、建筑及中餐等企业。
(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在完善各项政策和建立健全服务重点体系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导其大力开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选择好载体,如某些工业园区及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等,建设好电子口岸,努力推动多部门联动的口岸通关、服务和协作机制。使我国实现对外经济贸易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外贸易同样需要人才与国际贸易接轨,复合型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更是外面企业所需要努力培养的。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本身要有针对人才培养的必要的合理的奖励制度,只有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人的才能才可以得以施展。
(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和技术互联的不断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愈加紧密。由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应注重与其他各国之间的技术互换、资源共享等协作,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也有了不同时期的调整。针对当前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业务和趋势发展,我国必须在当前贸易战略基础之上开拓出新的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并符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创新战略,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加大自身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断引进人才,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实现贸易自由。同时加强与其他国之间的协调合作,积极开拓与国际经济新兴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索毅.浅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J].经贸论坛,2014(9):171~172.
[2]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流通经济,2013(46):130~132.
对外贸易战略篇2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征从总量上看,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二十六位;到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207.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提高到8512.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11547.4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2005年,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标志着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从结构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制成品为主,1995年至今,又实现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关键转变,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以工业品出口为例,1990年和2000年,中国工业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和4.7%,美国和日本的这个比重分别是12.2%和14%、11.5%和9.7%(数据来源:《国际金融报》,2003年5月28日,第三版)。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出口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市场份额有大幅增长。以2000年中国出口的32种主要工业品为例,2000年中国大陆地区有棉布、非针织男外套、非针织女外套、纺织品4种出口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于世界第一,其中纺织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统计委员会SITC的分类标准,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以SITC6和SITC8的大部分商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9.2%提高到2003年的55.2%,其中,占我国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机电产品出口中2/3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虽然加工比例不断提高,但从技术结构上看,仍以粗加工为主,是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加工,仍属劳动密集型加工(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资结构型风险分析”,《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11年第七期)。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国际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下降,竞争力不断下降,如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在数量大增的情况下,出口效益低下,出口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上单纯依赖成本优势参与竞争,因而面临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打压,更加大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趋势。而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这使得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双重发展压力。这与长期依赖成本优势、不重视科技开发和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与相对更加依赖劳动力低廉国家的竞争有关。如果不尽快转化为竞争优胜,可能将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低级层次和价值链的最低端。(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服务贸易缺乏竞争力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目前我国具有相当优势,但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到1%且位次比较靠后的出口商品主要有:型钢、内燃机、非电力机械零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电力机械、半导体、配电盒及零部件,其中,内燃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低(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可以看出,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及其价值链环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许多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仅仅从事一些产品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以研究、开发和生产力为特征的产业格局还只是雏形,高新技术产品中的“三高”产品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例如,2011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前三位都是集成电路类产品,此外,机器设备的进口依赖也比较大,其中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以上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国外进口,关键设备中的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的进口依存度也较高。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与商品贸易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我国在世界排名第八,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专利等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三)国际经济竞争和贸易摩擦日益凸现,中国对外贸易风险加剧由于历史渊源、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优势要强于中国,特别是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服务贸易产业方面。但随着中国出口至上战略的实施,中国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在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力也正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同时,中国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据世界贸易组织对2003年世界上出口规模最大的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序,除了列第四位的中国出口额占全世界的5.8%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名列其中,中国在赶超发达国家的同时,也面临着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向世界市场进军的同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尤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摩擦的主体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全球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49起反倾销调查,其中,亚非国家7个,发起了24起反倾销调查,2011年第一季度对我国反倾销立案的6个国家中,5个是发展中国家,上半年立案的12个国家中,9个是发展中国家。2011年下半年,共有17个世贸组织成员对32个国家和独立关税区的出口产品展开了10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发展中国家采取的调查占了77起,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依然最多,为25起。从总体上看,1979—2011年期间,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十个国家来看,美欧依然是最多的两个地区和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直追而上,在十个国家里,发展中国家占了6个。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大规模实施反倾销等贸易措施,严重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额,打击我国相关出口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容易引发国际经济摩擦连锁反应,增加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风险。这与执行出口至上的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尽管中外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但中国出口增长过快和巨额贸易顺差也是诱发中外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二、对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反思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实施的发展战略,是针对当时外汇短缺的困难而采取广泛的出口鼓励措施和大幅度低估汇率刺激出口的出口创汇战略,对国内市场则采取相对较高程度的保护措施,该战略倾向于具有进口替代特征的内向型战略。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已排名世界第一,达8900多亿美元,中国外汇短缺的状况已经改变,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三,达14221.2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1.2亿美元,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产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在静态的贸易模式中,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而且将呈逐渐降低趋势,导致出口企业为保持出口而展开恶性竞争,低价出口,造成出口价格的不断下滑和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中国已成为目前时期贸易条件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变化,要受多边贸易体系相关原则和规则的约束,中国将被强行改变偏向进口替代型的贸易战略,并在客观上加快向贸易自由化战略靠拢。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应该摒弃完全以出口创汇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战略,构建以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应立足于比较优势战略,将政策导向转到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轨道上来,从静态比较优势走向动态竞争优势,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三、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选择(一)战略的核心内容跨越式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跨越发展论已经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中共十六大的文件中又对跨越发展论作了科学的规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积累状况来考虑长期性的目标指向,体现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战略意图,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是单纯的计划制定,而应当让利益集团从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中,展望各自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利益,促使企业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利好项目大胆投资。因此,中国实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框架应该是:以产业结构提升为目标的积极而可行的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改善国内引资和投融资环境,采取灵活安排的汇率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发展。(二)战略的政策含义采取适合本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成败的关键,遵循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资源禀赋,加速稀缺生产要素的人均占有,从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升级。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在利用比较优势对新兴产业进行选择、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上可以起到与市场机制同等重要的作用。适合本国对外贸易的产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并重的两个部分,出口至上战略中除了继续实施商品出口战略,还应当考虑资本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应当包括进口产品战略和进口安全战略。以上战略的政策含义在于:除关系国防安全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强化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服务,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
对外贸易战略篇3
众所周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Thetraditional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收益、各国的需求偏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等有关贸易和福利方面,但却没有注意到环境因素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影响。比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虽然都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这些理论都没有把贸易进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要素纳入其中。如果完全依照这些着名的学说所言,那么传统的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以资源配置为最优帕累托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并同时提高国民物质水平。但是,实现这些利益都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假定一切都是静止不变的且整个贸易市场是井然有序的。否则,如果我们把环境因素考虑到国际贸易市场中,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大量的贸易实践已经证明,各国的贸易活动都不会独立完成,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很有可能给别国带来环境危害。例如,一条途径很多国家的河流,处于河流上游的国家为发展林牧业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森林,这样会破坏河流生态平衡,引发泥石流甚至洪涝灾害,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破坏会阻碍河流下游国家的正常的贸易出口,从而破坏了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流通渠道。成立于1961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简称OECD)旨在引导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该组织把国际贸易的发展可能对环境的造成的影响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影响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相关的结构效应;二是影响同进出口产品和交换式服务相关的产品效应;三是影响同市场交易和经济领域的拓宽相关的规模效应;四是影响同国际贸易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相关的法律效应。由此可见,从长远来说这些因素一定会对贸易地区的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环境的破坏也会进一步加深各贸易国的矛盾并影响正常的贸易活动。下面以国际贸易出口为例说明贸易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密度的工业废水废气污染减少的弹性较小,但是提高贸易出口增长率的方式有很多,这样一来,积极的贸易技术和结构影响往往比极的规模效应还要小。各国的贸易进出口规模都到该国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如果不依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进行大量的出口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比如各国总是以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为代价对水、能源、矿产、土地等资源性产品进行大量的贸易出口,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及能源的过度开采是导致环境恶劣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复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这就是在国际贸易领域非常盛行的“绿色壁垒”,这个政策措施虽然对进出口贸易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也反映出现在的国际贸易活动已经严重危及到了生态的平衡而必须用强制措施加以规范。
2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也面临着环境困境。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问题,就是我国的出口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加工业为主,这种粗放的贸易模式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①生物资源破坏。面对贸易出口的压力,人类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使生物资源大量减少,而且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使生物资源种类减少且质量大不如前。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都会导致出口货源的紧缺和相关衍生品的质量下降,比如很多珍稀的植物人参、杜仲等由于用作中草药材过度开采已经面临绝迹。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②矿产资源损耗。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大量出口的产品。煤、石油、地下水等都是重要的矿产资源,这些在矿产在开采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并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现在的很多加工企业为扩大出口盲目开采。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的资源要经反复的加工提炼才能出口,这一过程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同时,由于这类产品在我国的贸易出口中占较大比例,很多小型企业不按规定盲目开采、生产高污染的产品出口,为了追逐利益而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2.2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1月至9月中国的进口总额达到了8200亿美元,超过英国(7110亿美元),但仍落后于美国。然而,我国的进口产品也存在很多问题。①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根据2010年中国海关进出口产品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直接进口的铜、铁矿石、大豆、木材和肉等原始产品在进口总量中逐年减少。相反地,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逐年攀升,特别是润滑油、石油等。中国对石油的进口从1995年起开始大幅上涨,到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导致我国必须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的石油净进口率已经达到了将近50%。对这种资源消耗型产品的大量进口必然会导致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②易污染型产品进口。易污染产品的进口无疑加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而禁止进口的难度也很大。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等制冷系统的化学物质氟利昂(Freon)已被证实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目前地球上已出现很多臭氧层漏洞,有些漏洞已超过非洲面积,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氟利昂的化学物质。近日,我国还发现了受塑化剂(Plasticiser)污染的饮品,这些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人体健康。还有我们常用的塑料薄膜,他们在用过后难以分解会造成二次污染。
3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要取得长足有效的发展,必须把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很多国家进行国际贸易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制定国际贸易政策也将其纳入考量。我国的国际贸易要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制定科学的环境策略。
3.1制定以环境出口为导向,科学有效的环境标准制度我们要在国际贸易出口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视产品的质量环保功效。西方国家推行的“绿色壁垒”既是一次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制定以环境出口为导向,科学有效的环境标准制度,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效应。各地政府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各类企业把环保理念纳入到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市场营销中,将产品的环境参数纳入到质量指标中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通过这些环境优势企业的品牌提升带动我国进出口市场的整体转型。与此同时,我国要加大政策扶植力度,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市场准入机制对环保节能型产品的出口给予最大帮助,带动我国绿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扩大绿色产品出口制定科学规划、拓宽销售渠道、鼓励绿色消费。纵观当今国际市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效应作为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考虑因素,我国也要顺应当前形势,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环境质量标准认证体系。一是严格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这是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要掌握环境状况,减少污染,体现“清洁生产”的思想;二是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让出口产品不仅要符合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也要具有市场需求;三是加强与我国有友好贸易往来的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升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
3.2转变观念,规范贸易产品市场准入行为商品进口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繁荣国际贸易市场的重要手段。在重商主义和传统观念的共同影响下,我国“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政策导向明显,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受这一观念影响,我国对进口产品的环境因素的考量更是鲜有涉及。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加速,2006年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进口,促进结构优化”。这一政策的提出有利于扭转我国多年来的贸易顺差,把环境效应作为调整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战略地位。进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护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环保产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能促进我国环境改善的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防污治污设施。此外,我们要完善我们的市场结构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明令禁止有害产品的进口破坏生态环境,坚决抵制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和臭氧层的商品进口。
3.3建立完善环境税收制度环境因素没有纳入国际贸易市场考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预算中忽略了环境成本,缺乏对环境成本的科学计算。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把“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投入市场,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却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多企业盲目生产,降低了自己的生产成本却增加了社会的环境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调节社会经济、监管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生态税(环境税)就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重要的税收形式。我国应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让企业把环境成本变成税率,最终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目的,同时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不增加企业负担。这种税收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也能调动企业生产环保产品的积极性。
对外贸易战略篇4
[关键词]新贸易理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中国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新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等。对此,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填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在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国际技术外溢等假设上,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观点。
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商品价格差异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由于技术因素的引入,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等价,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经济规模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这就解释了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增,直到今天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的现象。
2.贸易构成和贸易量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两国间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的贸易)不可能存在。现实情况却不然,不仅许多产业内(如小汽车、机械、电子)等存在着大量贸易量,更有甚者,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更快。新贸易理论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就总的贸易量而言,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产业间贸易量)和国家相对规模(决定产业内贸易量)共同决定了贸易量。
3.贸易利益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当存在着要素禀赋相对差异的两国分别进行不完全专业化生产,各自发挥比较优势,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这种静态的贸易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不可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只能在一种次优状态下运行。但相比于各国自给自足的情况,开展贸易后,全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提高。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本质上说,新贸易理论是将传统贸易理论的相对要素禀赋原理修正为相对要素禀赋和规模经济优势原理,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新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争论的实质是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
二、新贸易理论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理论是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理论发生变化必然导致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尽管新贸易理论家一再强调“新贸易理论最初绝非是政策导向型的”,但新贸易理论却在理论上为贸易政策提供了支持。贸易理论家们和许多政府就借助新贸易理论所提供的分析工具或局部结论,努力寻找那些适合于不完全竞争的新的贸易政策。在这种努力中,最引人注目的和最具争议性的贸易政策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了。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关于战略性产业的贸易政策,但却是一种有利于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府有效干预的对外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由布兰德(J.A.Brander)、斯潘塞(B.J.Spencer)、克鲁格曼(P.R.Krugman)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自产生之初,就由于它为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提供理论依据而倍受关注。支持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利润转移的论点;另一个是外部经济的论点。
1.利润转移
利润转移论点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该论点主张政府通过关税和配额等进口保护和出口补贴等出口促进政策,加强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以外国向本国转移利润为直接目的。其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二是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三是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有效手段。
2.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论点则是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该论点认为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该厂商占有,因此,这些产业或厂商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或厂商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总而言之,新贸易理论政策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研发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措施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增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转移国外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三、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中国在对外贸易实践中一直主要采取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而新贸易理论为我们的贸易政策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例如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提出了一个“战略性贸易保护”的问题。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并不告诉我们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我们贸易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如下:
1.重视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做为重点。
2.重视国内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以努力保护而非损坏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保护。
3.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4.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吉昌:论新贸易理论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浙江学刊,2001.1
[2]宁冬莉: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问题,2004.8
[3]王建福:新贸易理论及其政策的适用.特区经济,2005.8
[4]徐栋霍俊卿: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启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1.6
对外贸易战略篇5
一、我国对外贸易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未来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外贸发展还将面临4大障碍。
1.关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问题。
根据我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关于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简称“特保条款”)的规定,在加入WTO后12年内,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WTO成员领土时,如果后者也有这种产品或有直接竞争产品,中国产品造成了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的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寻求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同时,如任一WTO成员方认为,自《WTO协定》生效之日起,《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由于扰乱市场,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也可请求与中国磋商解决。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主要针对针织布、袍服和文胸三种产品)的期限是2008年12月31日,即为期7年。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应同意将所涉及产品的装运量减少到一个很低的比例。在进口国的中国产品进口相对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两年内不能采取报复措施。在这种没有制衡措施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特保条款的滥用,中国出口产品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遭到限制。
2.关于反倾销应诉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的法律文件《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的相关规定,当一WTO成员方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一项补贴和倾销投诉时,如何确定我国出口商品的国内成本和价格?如果在中国生产的这个商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各个方面都是以市场经济条件运作的,那么成本和价格就用它;如果不能清楚表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运作的,那就可以找一个其它国家的相同产品来比较,即替代国方法。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关于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的规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15年内,我国在接受国外反倾销调查时,不得不接受“非市场经济”的歧视性待遇。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如果认定我国一些企业享受政府的补贴,那么就不接受相关企业提供的成本数据,而采取所谓的按照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成本的方法来判断与推算倾销事实与幅度。这将对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带来极大威胁。
3.关于贸易政策过渡性审议机制问题。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是世贸组织的三大重要机制之一。在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乌拉圭回合,通过《关于通知、协商、争端解决和监督问题的谅解》、《总干事关于通知和监督问题的建议书》、《争取较好未来的贸易政策》和《埃斯特拉角部长宣言》等过程,形成了WTO协议附录3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1995年1月1日,伴随着世贸组织协定的生效,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TPRM)开始正式运作。世贸组织的所有成员的贸易政策均须接受审议。TPRM是世贸组织定期对其成员方的贸易决策与立法程序以及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实行审议并提出相应建议的机制。从性质上看,它是作为世贸组织的一种监督机制,也是提高各成员方贸易政策透明度的工具;从功能上看,它提高了国际贸易的可预见性,预防和减少了国际贸易争端;从形式上看,对各成员方进行国别的、定期和轮流审查,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WTO成员方的审议年限分为2年、4年、6年不等。
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8条关于过渡性审议机制的规定,WTO将在中国加入后8年内,每年审议中国实施WTO协定和履行承诺的各种贸易政策,中国必须在审议前向WTO每一下属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此后才能在第10年或总理事会决定的较早日期进行最终审议。这是中国加入WTO的义务与一般WTO成员的不同之处,在WTO的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而正常的贸易政策审议只是由WTO秘书处贸易政策审议部门的官员进行。因为根据世界贸易排名,中国将每4年接受1次贸易政策审议。它对中国的过渡性审议不仅频繁,而且更加深入,将有16个WTO的下属分支机构参与审议,每个机构将就自己负责的领域对中国遵守承诺的情况进行评估。国际贸易中的灰色区域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这一义务使得我国外贸政策的透明度空前提高,我国的外贸促进措施和支撑体系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4.关于国内出口欠退税问题。
国内出口企业对出口欠退税问题可谓怨声载道。产生出口欠退税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国家安排的预算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出口退税资金需求。长期的巨额欠退税不仅大量占压企业资金,加大企业出口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而且严重影响政府依法行政的形象,挫伤了不少出口企业的经营积极性。2004年我国外贸将因受出口退税率调整和国内经济扩张期进口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按照国务院关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将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为17%、13%、11%、8%和5%五档。按现行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降3%。据专家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4.9个百分点。调低出口退税率将会增加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可能影响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一些企业原本处于保本微利的商品有可能放弃出口,一些面临激烈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可能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进而使中国出口增速和总量扩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解决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的战略措施
1.澄清认识,把外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务来抓。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出口依存度太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或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其实,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业不亏损,国家也不补贴,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出口产品卖价又合理,我们就应当鼓励多出口,这样做就不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也不会造成出口贫困化增长。另一种观点是只强调扩大内需而忽视外需的作用,这是不科学的。诚然,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扩大内需是我们长期应坚持的正确方针。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始终如一地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三轮推动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发展。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应当强调,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社会就业,弥补国内短缺资源。只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国内厂商技术创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由外商委托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发展,加工贸易也会延伸链条,增加附加价值,加工贸易也会向高层次发展。
2.制定新时期的外贸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曾经制定了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科技兴贸等外贸发展战略。21世纪初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和战略重点应该是对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来说,(1)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高技术产业贸易是跨国公司企业间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我们应首先关注和重视的市场。发展中国家里那些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环境相对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或具有战略前景的市场是我们今后应特别关注和加大开拓力度的市场,也是国家政策应重点支持的市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市场已展开强大攻势,甚至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其中,将可能失去重大市场机遇。(3)创造竞争优势,重视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实力。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实施都应该围绕是否能够调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来进行。在未来几年里,对外贸易战略应把侧重点从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转向大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上来,从根本上解决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问题。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垄断条件下的集团竞争,而我国外贸企业结构迄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存在着缺乏主导产业、无长远规划、缺乏开拓新市场的能力等缺点。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外贸事业就必须向大型化、实业化方向发展。(4)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认真研究各种重要的国际标准并加以宣传、推广,保证我国出口商品在技术、安全、卫生、环保各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减少贸易摩擦;应努力提高环保技术,不断开发绿色产品,避免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
3.积极应对入世的不利条款。
由于各国的政府层面没有专门针对WTO规则的法,各自用国内法处理与中国贸易关系。我们要踏踏实实研究其是否符合WTO规则,做到知己知彼。针对不公平的歧视性待遇,我国出口生产企业或行业面对反倾销,首先是要用法律和事实来证明某一遭投诉的产品或行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均具市场经济条件。如能证明而且能够获得进口方反倾销主管当局的承认,中国的生产者和出口商就能直接被承认为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不能获得认定,则一旦遭遇反倾销诉讼,要实事求是,积极应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进口方成员的相关法律武器。例如,根据美国等反倾销程序中关于“可获得的最佳信息(BIA,Bestinformationavailable)”的规定,积极选取对我出口产品有利的“替代国”价格,以争取获得较好的反倾销应诉结果。我们既要积极应对入世的不利条款,最大限度消除对我国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特保条款”、“非市场经济”等不利条款,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贸关系所处的地位,从最大限度地争取我国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制定应对战略措施和具体工作方案,注意防止某些贸易伙伴将不利条款政治化,以及滥用不利条款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积极参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审议,加强南南合作,继续为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使世界经济早日纳入平等的轨道。
总之,世贸组织有一整套完备、明确和细致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它们的熟悉程度是决定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我们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抓紧学习这些规则。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要有危机感、紧迫感,熟悉WTO的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有效地利用WTO的原则解决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密切跟踪WTO的活动,以便应对未来的谈判;要进一步利用自由化措施,将关税减弱和自由化的承诺转化为贸易的机遇;要最大程度地利用WTO规则,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4.稳妥解决国内出口欠退税问题。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欠退税规模和欠退税现象不断扩大,出口退税机制已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已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也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表面看,出口欠退税问题是由于中央财政没有能力满足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而造成的,但从深层次分析,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合理与外贸经营体制改革要求不适应而至。目前,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而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导致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利与义务不对称。随着出口退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央财政的压力会随着出口退税资金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加大。解决出口欠退税问题,既要有利于保持出口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又不能影响财政预算的完成;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应退尽退,又要加强管理。
5.努力营造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些国家和地区散布所谓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等荒谬论调。我们应以加入WTO为契机,大力宣扬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适时提出中国经济机遇论,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将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将为一些国家经济渡过难关作出应有的贡献。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必将对我们促进外贸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对外贸易战略篇6
【关键词】贸易战略战略分析贸易政策调整
一、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回顾与分析
新中国建立以来,以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时间划分,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1.1949―1978年的对外贸易战略,这一阶段我国实行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在各国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此时我们把“自力更生”提到了一定高度,所以对外贸易的依赖性不高。
2.1979―2001年的对外贸易战略,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实现了从极端的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温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贸易总额2000年是1979年的16倍。
3.2001年―至今的对外贸易战略。这一时期我国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这一阶段,对外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拉动力量,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并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进口贸易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原料能源等初级产品为主,加工贸易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二、目前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出口为导向型对外贸易战略。在新的贸易形势下,这种战略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强国的建立,迫使我国需要对这种战略做出调整。
1.随着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使我国的经济和外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时,我国也面临许多的贸易纷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和技术贸易壁垒。
2.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结构比较落后,目前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进出口结构不平衡,体现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构成的不平衡;二是贸易主体结构不平衡,体现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贡献不平衡;三是地区结构不合理。
3.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大幅升高,这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市场,若外部需求不足,必然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大量出口是我国获得了巨额的外汇储备,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4.出口导向外贸战略加大了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同时也耗费大量资源,是我国能源危机加剧和扩大[2]。
三、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调整出口鼓励政策
对于出口方面,我国要大力调整出口鼓励政策的侧重点,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出口鼓励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从而减弱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摩擦。
1.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鼓励政策主要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言,要逐步取消普遍的相关出口鼓励政策,让其出口价格真实反映产品的所谓成本价格。
2.将出口鼓励政策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产业靠近。在当代国际分工的大环境下,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占据着相对有利的地位和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附加值都相对较高,所以代表着国际贸易商品构成的变化方向。
3.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出口鼓励,服务贸易在当今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加大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二)充分发挥进口的作用
在进口方面,我国要优化关税结构,突出非关税措施的保护效用,调整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
1.大力优化我国的关税结构,我国关税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关税结构的优化调整,尤其要关注汽车、电子等战略性行业的相关产品的战略调整,减少由于关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保护作用的效率低下。
2.突出非关税措施的保护效用,我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遵守WTO规则前提下,最大可能的使用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取得长远的发展。
3.调整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我国要调整目前的进口结构,加大对高科技、新技术的引进;适度控制对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加大整治对过时技术,设备的进口控制[3]。
(三)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首先必须把高科技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保护,使其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第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三,促进产业聚集效应,使其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四)在经济全球化下,构建本土的国际性企业和品牌。
跨国公司是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是发达国家实现和维护其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其经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国际高额垄断利润。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企业主体地位逐渐趋势;同时WTO规则表现出的对政府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行为的重视使得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更明显。就其积极影响看,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瑜.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化路径.武汉理工大学,2006硕士论文.
[2]金暗.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3]殷越男.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机修工的工作总结范文收集(整理3篇
- 阅0篇1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我自2011年2月份入职于本公司,任生产管理中心设备部机修一职,现已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在公司领导耐心指导、同事的大力配合之下,使我在较短的.....
信息技术教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 阅0信息技术教师期末教学工作总结篇1一学期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科组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