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变化(6篇)

来源: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环境教育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78-01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教育所面临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21世纪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即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学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这种教学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外界信息、知识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将其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教学理论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因素的作用,他们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共同产生协调作用,一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可视网络为教学的工具或媒体。正如传统的教学发生在教室内,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视网络为一个大教室,这个教室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大到能覆盖全球。实际上就是把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把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把网络作为教学的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课件有效的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教学信息。教师、学生的双向交互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图像、视听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获得教学信息,同时学生还可以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学生能及时按要求调整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共享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资源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学习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链接就可以获得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的地点是自由的,教师是自由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自由的。学生的学习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至于学习的步调、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学习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都由学生自己掌握决定。这就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另外,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都确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实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学,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信息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与一体,集图形、图像、声音与文字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自主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多媒体信息的网上教学内容不仅是本校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而且还有大量的多媒体课件来自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教师、学生均可以从这些课件中,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适合自己教学、学习内容的优秀课件进行教学、学习。

三、信息时代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21世纪培养的人才要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教”要适应学,学习者必须有选择的学、不断的学。“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不应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创新的知识型人才。而应该是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主要是由“教变为学”相融合的过程。

四、信息时代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发展的深远意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将促使家庭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家庭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更能适应对未来社会知识更新的进度,更能适应新学科的发展、交互、渗透。它将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取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链接的特性,将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讲授者变为信息的组织、编制者,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老师再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引路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学习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这将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学校将逐步成为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冲破了传统的“围墙的学校”,网络环境教学的开展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信息化的学校,为全民素质教育和终身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2]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9.1.

[3]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111-115.

[4]吴军,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6.

[5]苏春景,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电化教育研究》,聊城师范学院教科所,2000.3.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教育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以其较强的信息传播功能对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现阶段,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索,创新教育途径。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思想教育是一个通过信息传递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及人生态度的教育过程。所以,网络将会对高校思想教育的手段及教育效果带来较大影响。(2)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空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从而使之前相对狭小的思想教育教育空间逐渐变成社会化、开放化的高校教育空间。借助网络环境,高校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各种社会现象、文化思潮。与此同时,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多媒体特性,能够使高校思想教育产生更强的感染力。此外,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2.负面影响

现阶段网络信息非常丰富,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负面信息,有时甚至会使高校学生无法理性思考,迷失方向。高校学生因自身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非常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若高校学生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接触了不良信息,就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会误入歧途。此外,网络交流所具有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学生缺乏人际互动,不再关心现实世界,最终造成人格异常与心理障碍,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途径

1.增强思想认识

不管做什么事情,必须要做到态度端正,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认识。若是认识层面出现错误,则必然会对之后的行动产生阻碍作用。高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工作非常必要。高校学生已经成年,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坚决不能够沉迷其中。具体来说,第一,应增强思想教育理念的开放性。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比较封闭的,在教育信息上也比较固定。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逐渐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应该有着较强的信息开放性。第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教育工作。传统的思想教育往往更注重知识灌输,这会使学生缺乏实践体验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我教育,在启发、引导的前提下,使其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第三,大力培养学生所具有的自律能力。要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调控,使学生最终形成道德自律,拒绝不良信息。

2.创新高校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还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方面。此外,高校教师还要将一些新观念纳入思想教育中,比如市场经济观念、时间观念、社交观念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要结合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相对较差的问题,适当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与计算机伦理内容,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3.创新高校思想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应该认识到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的影响,通过网络手段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思想教育与思想引导,进一步占据网络教育主动权,大力开展网上宣传,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教育线上、线下的教育合力。此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教师应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形式的传播方式,引入交互式沟通传播方式,更好地顺应高校学生成长期间对社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化手段把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有效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学习。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片、视频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抽象化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把相对枯燥的内容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化难为简。教师还应该将相对严肃的宣传主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得生动形象、更利于学生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4.创新高校思想教育管理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管理方式,强化对网络媒体教育的管理控制,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严格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活动必须要将内容创新转移到技术知识管理创新、法制管理创新以及网络自律管理创新上来。高校必须抢占网络思想教育的制高点,借助政策保证信息通道的畅通。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可以设置高校德育信息网络专门通道,并借助法律、法规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技术优势对网络媒体进行有效控制,加强正面传播,从根本上控制负面信息的扩散,进而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及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网络运作,强化高校网络管理控制,如对免费个人主页或免费链接进行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借助技术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肆意进入校园。

三、结语

总之,网络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小到教师、学生,大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对此予以重视,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条件和完善的发展环境。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对其两面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研究,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从多个方面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洪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59-61.

[2]王盼盼.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5(17):247-248.

[3]马福开.浅谈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2):262.

[4]孙旭,曲政文.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现代交际,2013(9):233.

[5]徐津.网络环境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71-73.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生存环境;功能定位;综合服务商

1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搜索引擎的迅速出现,人们信息文献资源的获取方式开始发生改变,电子化、多媒体、便捷性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文献资源供给服务的重要标签。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文献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大,提升信息文献资源的传输效率成为各类信息文献平台载体必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拥有海量信息文献资源的图书馆来说,更是头等大事。

长期以来,图书馆凭借其信息文献资源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渠道,但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猛烈冲击着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霸主地位,谷歌、百度、中国知网、万方等信息搜索服务商迅速崛起。虽然,许多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也正在从传统手工管理的服漳J阶呦蚣扑慊网络化管理,但是其服务观念、模式、方式没有在根本上转变,由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逐渐与大众需求所脱节。由此,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进行研究,以期助力图书馆实现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环境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环境面临的挑战

1、用户信息文献资源获取方式发生改变

随着网络信息工具的应用,传统的信息文献资源获取的方式存在不便捷、时滞长、成本高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人们越来越不利用图书馆这类“阵地式”信息服务载体与平台,更偏好电子化、虚拟化、网络化的信息文献资源服务。以高校未来,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更多是一个大型、高端自习室,而其信息文献资源的供给功能因为实用性低而慢慢被忽视。

2、用户信息文献资源获取途径显著增多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文献资源获取途径显著增多是图书馆面临的核心挑战,也就是说图书馆从以前的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信息文献资源中心逐步变为一个普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互联网的普及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式选择:第一,电子杂志、网络数据库逐步增多,削弱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文献资源优势,且由于电子杂志社与网络数据库的更新速度快,图书馆与其相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第二、谷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迅速发展,其便捷性远远高于图书馆。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环境面临的机遇

1、计算机普及化与网络搜索技术优化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计算机普及化与网络搜索技术进步在给图书馆带来调整的同时也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带来机遇,具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与网络数据库的合作,实现信息文献资源的丰富,不断拓展其服务内涵与外延;第二,加快自身组织结构的转变,加强自身信息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程度,协调、优化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构成比例,强化便捷性;第三,更新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提升其工作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信息服务。

2、数字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图书馆信息文献资源的输出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以纸质文献为重点,由此其信息文献资源多为文字,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单一的文字信息文献输出方式慢慢被抛弃,而网络数据库与搜索引擎采取的彩色图片、音频、音影等形式更加符合用户的审美与需求,这也是传统图书馆信息文献资源利用率低的关键性原因。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功能定位研究

(一)转变发展观念,图书馆服务观念由“守株待兔式”向“通权达变式”整体转变

转变发展管理,要放弃从前守株待兔的服务观念,必须主动去探索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一,提升图书馆信息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不能再守着丰富的信息文献资源不去服务;第二,主动探索信息服务新模式、新途径、新方向,满足用户持续发展的信息文献资源获取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力、竞争力,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观念由“守株待兔式”向“通权达变式”整体转变。

(二)加速技术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由“固定阵地式”向“网络拓展式”正式转型

技术是核心生产力,信息文献资源服务领域也不例外。未来图书馆要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必须改变固定阵地式服务,全面利用网络工具去实现延伸,具体方式包括:第一,以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合作;第二,图书馆自身要抓紧数字化转型发展,不断优化自身资源的比例。最终图书馆服务模式由“固定阵地式”向“网络拓展式”正式转型。

(三)注重方式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由“单一化文字”向“多元化载体”全面转换

多媒体技术的告诉发展,满足了人们利用多种感官综合认识事物的多种属性的需要,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过去单一的文字获取方式。由此,必须注重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充分运用,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从单一的文字方式扩展到各种载体、各种类型(如文本、声音、图片、影像、动画或其混合体―多媒体),进而为用户营造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方式由“单一化文字”向“多元化载体”全面转换。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信息服务必将进一步电子化、虚拟化、网络化,图书馆必须在不断提升信息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便捷服务功能,并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因此,必须坚持转变发展观念、加速技术变革、注重方式创新,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观念由“守株待兔式”向“通权达变式”整体转变、图书馆服务模式由“固定阵地式”向“网络拓展式”正式转型、图书馆服务方式由“单一化文字”向“多元化载体”全面转换,最终成为高效率、多元化、便捷型的信息文献资源综合服务商。

参考文献

[1]周欣平.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及评估标准[J].图书情报工作.2001(04)

[2]范并思,胡小菁.论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的影响[J].图书馆.2000(01)

[3]尚长珍.“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1)

[4]张亚宏.图书馆推行“5S”管理模式的探索[J].情报探索.2010(04)

[5]文淑君.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J].才智.2015(15)

[6]全国部分公共图书馆功能布局一览表[J].当代图书馆.2008(03)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文化教育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网上用户迅速增长,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校网络化图书情报工作的开展,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服务空间。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诸多变化,一是馆藏结构的变化,各种电子版文献、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都被图书馆大量购买、收藏,然后通过图书馆网络传递和使用,成为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发生了变化,馆员们在服务过程中更加重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高效的借阅服务。这些变化使图书馆文化必须与当今时代的网络文化有机结合,使图书馆真正具备时代文化精神与内涵。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图书馆文化就是图书馆在从事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总和,包含从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到精神意识的全部文化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情报机构开始利用因特网构建文献信息网络和用户服务网络,文献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不再仅限于原始的手工操作,图书馆开始采用最新的信息加工技术搜集和加工整理文献资源,而文献资源也不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印刷物,逐渐涵盖存储和传递各种数字化资源。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图书馆逐步开始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提供读者咨询服务,实现与读者进行高效互动的一体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网络信息导航等服务,实现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与管理。

目前,网络在学生与教师获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具有资源丰富、使用便捷与高效等优势,读者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作为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应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传递功能的新型图书馆文化,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图书馆文化在网络环境下,与时代文化紧密结合,达到图书馆文化与人类文化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高校图书馆应逐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丰富图书馆文化的新内涵,建设新型的图书馆网络文化。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征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物质文化已经不仅具有可感知的实在性,而且具有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即可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逐渐开始以数字化资源为优势,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途径逐渐由实物的获取转变为在线阅读或远程网络获取,这充分说明图书馆文化具有了实在性与虚拟性并存的新特征。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化在逐步实现开放性与互动性。网络环境使图书馆文化的载体主要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数字化馆藏资源,使用户能够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在逐步开展新型服务,向读者提供远程咨询、课题跟踪、研究论坛等服务,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知识获取和思想交流的良好平台。这种在网络条件下的开放性、互动性图书馆服务文化,将重新构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价值取向。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实现个性化服务与共享服务。随着读者在信息获取方面要求不断提高和更具个性化,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必须开展并逐渐成熟,纸质文献的通借通还、网上预约和续借、在线咨询等新型服务项目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图书馆服务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信息时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使用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成了图书馆文化的新因素,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图书馆文化的核心。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影响读者获取知识信息方式。在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中,教师与广大学生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卡片检索实现对文献的借阅,效率极低。广泛运用网络技术,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建设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书目信息共享系统已基本实现,读者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实现了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公共目录查询所有图书馆的书目信息。

更重要的是,开放式的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网络环境极其开放的文化传播,他们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等方面的影响,扭曲的价值取向、腐朽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对大学生的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对学生读者如何应用网络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

四、网络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教育功能

首先,应建设图书馆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环境一直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传统图书馆一直以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还应建设文化氛围浓厚、无污染的网络环境,拓展图书馆环境育人的空间。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图书馆网页设计的审美。二是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正面的思想宣传、文化宣传,时刻把握文化的主导权。

其次,抓紧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利用图书馆网络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课程教育。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但课程大多还是课堂授课式,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设置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授课与培训,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和方法,使课程更具实践性。

最后,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院校教学、科研重点及专业设置特点,探索建设符合自身学科重点的资源导航,并开辟新书推荐、新书好评、读者论坛等网络管理员与读者互动的网站模块,既提供读者交流的平台,又发挥传播优秀思想、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总之,图书馆网络应注重教育功能,设置具有教育功能的特色专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摆脱课堂教学单一模式,打破时空界限,以开放、自由、共享、互动,充满认为关怀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发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化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惠君,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马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5

Zhao等(2007)【24】在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39个经济体样本的研究中,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法律作为一种影响Internet扩散的因素。Ndubizuet等运用二手数据的方法对不同国家的法律环境影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活动(Ndubizuetal.2002)进行了实证分析【25】。一组调查研究也表明,监管环境对影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的国家(Gibbsetal.2004;Zhuetal.2005)【26-27】。国内学者宋祎旎(2007)【17】认为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环境影响其健康发展。沙际品(2009)【28】认为,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加深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活动的信任。蒋璐【29】(2011)提出我国网络团购中,法律纠纷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阻碍网络团购的发展。汤发俊【17】(2011)认为,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法律环境也会约束网络团购的发展。基于上面的文献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进行下列假设,足够的适应性和支持性的法律环境在国家层面上对引导消费者参加网络团购将产生正向影响。法律环境对引导消费者参加网络团购将会产生正向影响。

2网络团购发展中的政策环境

在早期的国外实证研究中,Iacovou等人(1995)【30】发现政府的补贴政策和激励政策能够促进EDI在加拿大的快速发展。McKnightetal【7】(2002)认为消费者对团购网站的信任度受制度性保障的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很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公共政策和制度在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团购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WorldBank)的研究也表明,在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底期间,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在电信行业引进了自由竞争机制,使网络团购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成本快速降低并迅速发展(WorldBank,2006)【31】。新加坡政府对电子商务采纳和信息技术发展有一个非常清晰地愿景,不仅在国家信息技术发展上投入了很多资金,而且采取很多的教育活动去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Thatcheretal.2006)【32】。从上述文献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的结论中可以进行下列假设,国家的政策环境(激励措施,举措,税收减免和其它的财政激励措施)对引导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会产生正向影响。假设5:政策环境对引导消费者参加网络团购将会产生正向影响。

3研究方法和调查结果

3.1概念模型和研究变量

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及研究假设的建立,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这个概念模型聚焦在网络团购发展中国家宏观层面的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构成对引导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影响,其中国家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这个研究中的五个假设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将被进行验证,每个研究模型的构建都在先前的实证研究中被证实,然后没有研究去证实这五者之间在国家信息生态层面对网络团购中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将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设为自变量X,分别为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为自变量X1,技术环境因素为自变量X2,经济环境因素为X3,法律环境因素为X4,政策环境因素为X5,消费者网络团购意向为因变量Y.

3.2问卷设计

在此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家信息生态环境对网络团购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问卷设计包含三个部分:①网络团购消费者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和团购类型等;②网络团购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意向与国家信息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别为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③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的调查,包括被调查人对网络团购的关注度、参与度、需要程度,网络团购的参与次数和金额,以及网络团购的推荐意愿等。研究中使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对国家信息生态环境因素对网络团购消费者团购意向的影响进行问项的设计,它是一般调查问卷中测量被调查者态度时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个陈述,根据程度的不同,都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非常同意”这五种由浅及深的选项构成,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分数1、2、3、4、5,最后得分能够体现出被调查者的态度。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量表题。在调查消费者个人信息时采用单选题的形式,在调查消费者参与团购活动消费类型时采用多选题的形式,在测度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时选用量表题的形式。

3.3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

本次研究调查问卷采用的是互联网发放问卷方式,利用问卷星网站,以广大网民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收回204份问卷。收回的问卷中有14份问卷的被调查人没有参与过网络团购,因此将这14份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处理。最终得到实际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3.1%。

4数据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中,使用描述性统计来分析国家信息生态环境对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程度的整体情况。从结果可以看出,国家信息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分别为: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①现阶段,我国针对网络团购方面的社会文化环境发展情况相对比较好,互联网普及率高,公众接受新型消费模式的观念较强。②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日新月异,与网络团购相关的信息及安全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团购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及速度比较满意,评价也较高。③政策、法律环境的平均值都相对较低,说明现阶段我国针对网络团购的政策较少,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政策、法律环境评价一般。平均值最低的是经济环境因素,只有2.98,总体结论为一般。说明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环境虽发展迅速,但由于网络消费者主体为学生或年轻上班族,其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体现在这群消费者自身时,现实感觉并不是很强烈。本文来自于《情报科学》杂志。情报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4.2相关性分析

网络环境的变化篇6

关键词:网络图书管理

一、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的影响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地时代,在此网络环境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和工作的平台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作为信息集散和传播主要媒介的图书在其管理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上发生的很大的改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传统意义上,图书管理更多地体现在图书的借借还还,修修补补,其实是只要管好书就是做好了工作,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封闭的被动服务模式,因为在传统意义上图书的管理几乎就是对纸质图书的管理,是一种固化的管理。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传统的纸质图书管理已经被现代数字图书、电子图书的发展所冲破,更多地向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适应现代人们对信息发展的需要,对图书的管理也提出了高速、快捷、准确、全面的要求,图书管理也增加了对数据信息的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数据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求有一种开放、主动,全面的管理或服务理念,这种要求是外在的,更是不可回避的。

第二,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模式的影响。随着网络化的实施,使得现代图书馆馆藏内容已发展到包括纸介质、光盘和网络三位一体的丰富资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种类上更加繁多、同时这也就相应地要求在图书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查询、借阅、等服务,这也就要求在图书的管理的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图书进行集中的分类、编目,存档,适时顺势地建立和完善电子图书馆,为广大的图书用户及时便捷地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和阅览全文的服务。

网络的环境下,图书管理的模式已不能再拘限于传统的单调方式,必须加强深层次信息开发服务,对图书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甚至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下不仅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它也在管理模式上影响和制约和图书管理的效率。

第三,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大背影下,受传统图书馆向网络图书馆迈进的推动,图书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图书管理者已经从原来的单纯的图书管理者转变为集文献管理者、提供者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专家为一体。在网络环境的条件下,图书管理者已经成为借助于现代计算机设备,来进行图书资料统一分类编目,并将馆藏文献数字化,通过网络开展各项工作的资源组织者、信息提供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利用的导航者,或是教育者。

图书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能否很好很快地适应网络环境上对图书管理者提出的新的挑战,已成为当前做好图书管理的关键所在。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网络环境下的更要求图书管理有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因此,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人员已不再是被动的服务和简单的文献保存与传递,而是成为了信息资源的管理。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图书管理的对策分析

首先,解放思想,促进管理理念的创新。现阶段的网络环境早已要求图书管理要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图书管理是按照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规律,依据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程序,通过计划、决策、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行动,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在网络环境的背影下优化图书管理体系,最关键是要引进和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这是对管理理念的一次全新的、根本性的转变,用先进的技术来改进管理,才能既提高效率,又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要树立“依靠科技带动发展”的理念,图书管理一方面是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要求而必须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另一方面图书管理的提升和发展反过来又是通过依靠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的。

第二,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构建网络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传统的图书管理一般是采用购、编目到流通、阅览,实行的是“一条龙”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传统的以纸质图书为主体的情况下,基本上还能适应于人工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手工检索。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各级各类图书机构中,图书的提供必须要跟踪教学、科研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研究课题,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再经组织、加工,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证读者所需信息的全面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另外还要适应全时段,远距离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这也就必然地要求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服务体系,超越传统的服务模式。

第三,提高图书管理者自身队伍建设,推进人员队伍创新。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图书管理者早已不是执行简单的借借还还的工作,图书管理者更应该担当起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专家、的角色。他们既是图书馆馆员,又是知识经济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图书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由于当代学科的交叉、渗透,图书管理者仅具备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读者服务需求的。

图书管理者不仅应该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服务精神,更要在网络环境中充分抓住这个机会,从图书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不断夯实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维护,文献数据库系统的编制的专门技术与能力,顺应网络环境下的现实要求。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图书管理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夕琳.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1999,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教师两面人两种人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 阅0

    描写教师两面人两种人心得体会精选篇1尊敬领导,您好!我叫xx,是一名xx大学xx系xx届毕业生。经过四年的认真学习和不懈努力,我已具备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实际能力,现在.....

    九九重阳节活动方案范文(整理40篇)

    - 阅0

    九九重阳节活动方案范文篇1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既是“登高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