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6篇)

来源: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1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辅导员;教育影响力;建设

一、何为“微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纵深式发展,特别是进入智能手机的大普及时代以来,为了更好地迎合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的新需求,新媒体的发展逐渐体现为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为代表的微媒体特征,由此人们正式进入了新媒体时展最新阶段——微时代。“微时代”指的是依靠当前网络数字信息技术所推动的,通过对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短小精炼”式加工后,在虚拟空间进行传播表达并进而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它具有平等性、互动性、消解性、个性化和碎片化等五方面特征在“微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他们掌握着几乎和教师同样的媒介使用权,出于避免孤独的心理需要和“被肯定”、“被围观”感的追求,他们热衷于在网络空间里表达自己的话语权并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当这种个性化传播意愿和“微时代”本身所具有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形式相结合后,就使得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出现在了“微时代”的高校校园传播中,再加之大学生对于这些碎片化信息在横向与纵向上解读的不全面,以及高校自身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大大削弱,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意识形态的稳定与校园主流文化价值传播造成深刻影响,因此全面建设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教育影响力势在必行。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

“微时代”背景下,新的网络传播形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巨大挑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必须要紧抓“微媒体”时代的新变特征和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着力形成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教育影响力,才能更好地迎合时展新要求,提升思政教育的工作效能。因此,科学地建设高校辅导员网络教育影响力,必先明确“微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需要优化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维方式

大学生群体是参与“微时代”生活的一支大军,随着其思想观念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成熟与增强,他们的行为与表达对于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叠影响也愈加深刻,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越来越重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网络思维方式的影响。所以,结合“微时代”的传播特征,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将大大有助于科学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需要重塑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理念

“微时代”的发展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巨大转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首当其冲,因此,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最新的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入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提高“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

(三)需要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微”传播素养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大量注意力开始转向网络虚拟空间,并日常活跃在微信、微博的微媒体平台上,他们在此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现实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这也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微”传播素养。

三、“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教育影响力建设路径

当前,“网络教育影响力”一词尚属于新的概念范畴,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尚无以“网络教育影响力”或“高校辅导员网络影响力”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参考有关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影响力”为主题众多研究成果,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教育影响力,指的是高校辅导员与他人(主要是大学生)在互联网空间的交往中,以职业性的网络思维方式为指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新媒体传播技术为工作载体,引领、教育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复合形态,从内容构成来说,主要包括了思维力、教育力和传播力三个部分。

(一)网络思维力及其建设路径

“微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力,指的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中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网络思维方式。一方面,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知识、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实务知识以及时政要闻等。新型的网络思维方式具有整合创新性、平等互动性以及精准服务性的特征。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方式,建设“微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思维力,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

1.注重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思维

“微时代”背景下,来自各方的因素碰撞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整体的舆论流向也有向个性化“支流”分流的趋向,因此今天高校辅导员要尊重“微时代”大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整合海量化的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和接触新的知识与新鲜事物,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载体与内容结构,提升整体的教育吸引力。

2.注重建立平等互动的思维理念

要正确地看待活跃在微媒体平台上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淡化以往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中“说教者、管理者”的身份,借助微媒体平台上海量化的话题资源和趣味性的表达符号,开展平等的互动沟通,以提高与学生沟通的深度、广度与频率,激发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坏境和团结稳定校园环境,最终引导他们培养自我道德认知能力,约束自己行为,实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3.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理念

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生涯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关怀、理解和帮助他们,利用好如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菜单等微媒体的一些自定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疏解其心理压力,解决其实际困难,最终思想服务育人的目标。

(二)网络教育力及其建设路径

“微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网络教育力,指的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围绕着网络政治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教育等而开展的教育行为,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导向性和整合性特征。为进一步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适应“微时代”的发展需要,主动占领高校思政教育“微”阵地,应坚持围绕以下两个原则,加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教育力。

1.坚持系统性教育和个体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微时代”的到来,其平等性、个性化以及互动性的特征,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个体性差异需求的可能,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新优势和新功能,在关注群体的基础上,加强对个体差异需求的重视,适时推进教学形式与方法的革新,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系统性教育和个体性教育的相结合,探寻新的工作思路与路径,提高其影响力与吸引力。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与个人自由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的高速膨胀,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过度发表的个性化主张以及西方国家的软霸权的侵袭,都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价值的内容体系与教育传播手段,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的所具有的多媒体形式和快速裂变创新的特点,将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加强主流价值引导相结合,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大学生意识到只有接受主流价值体系,才能使个性自由发展地更贴近时代需求、符合发展规律。

(三)网络传播力及其建设路径

“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网络传播力,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政教育思维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微媒体平台的整合以及网络话语符号的表达,最终达到良好教育目的、产生正面导向影响的能力。高校辅导员的网络传播力是影响其教育思维与教育能力最终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着其网络教育影响力发挥的核心一环,因此结合“微媒体”时代传播形式新颖性与当前高校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高校辅导员的网络传播建设。

1.坚持正确价值观,坚守主流话语权

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保证,而“微媒体”时代,大学生受到了多种价值观的影响,在他们难以选择的时候,他们会看齐自己的辅导员,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网络空间的发声发言必须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红线”,还要敢于批评非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范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对中心地位,这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十分关键。此外,由于“微时代”把“麦克风”还给了一般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传播信息,这也为网络空间的“谣言”提供了传播温床,成为破坏校园稳定危险的因素,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坚守住主流话语权,通过自己的发声澄清谣言误会,传播积极公正、客观可信的信息,发挥舆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塑造良好的网络虚拟形象

在“微时代”里,每一个用户主体通过图片、文字、语言、微表情等形式来从多方位塑造自身形象,一个传者的形象直接影响着传播的信度和效度,面对大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特定的职业性质与地位,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权力性影响力,因此在利用微媒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注意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熟悉和运用相关新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的传播优势,努力在“微时代”传播空间内塑造一个“可亲近、要尊敬、值得信”的“良师益友”形象,从而将现实形象和虚拟而的网络形象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以便对学生时时把握,处处引导。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2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环境;大学生;发展

1引言

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对网络的健康发展和网民的日常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网络的使用人数大约有七亿多,但是网络语言却仅仅是这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网民虽然使用网络,但是却不能正确理解相关网络用语的意思。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网络语言的产生并且流行的一个最大规模的社会群体。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所有人每天都在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另外,网络语言的使用也要有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通过研究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影响,分析网络用语的利与弊,可以对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和我国的网络发展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2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现状以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语言发展迅速,不过其发展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产生。网络语言的发展也适用于普遍事物的发展规律。在使用过程中,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都会被抛弃在发展的长河中,而那些被大多数认可、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网络语言是大学生所选择并使用的,但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发展,所以规范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1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

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有其特殊的兴起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得益于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具有随意性。网络发展带来了社交工具的进步,网络语言的使用基本上都是通过社交工具实现的,所以社交工具的发展也随之促进网络语言的发展。另外,网络的普及让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网民中又有近三分之一是学生。网民数量增多在客观上也推动了网络语言的使用。第二,网络语言本身具有优势。网络语言更简洁、更诙谐,这些独特的优势都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比如88(拜拜)、1414(意思意思)、累觉不爱(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等等,这些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也是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又一个原因。

2.2网络语言在发展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网络语言发展迅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网络语言的使用缺乏规范性,而且更新变化太快,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有些网络用语有很多种意思或使用环境。这些语言的意义可能与现代汉语词典规定的标准意义有很大的差别,甚至背道而驰。所以学生如果经常使用这些语言,就有可能造成对某些汉语词语的理解不准确、运用的不规范。而且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有可能影响到汉语的发展。网络语言经常与汉语结合使用,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网络语言,就会造成汉语使用的语序不当或者句意不明。其次,网络语言中有很多落后的、腐朽的,但是又受到大多数学生推崇的部分,这些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比如一些不文明的词语,低俗的词语,如、蛋疼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素养。而且这些网络用语使用习惯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脱口而出,这对学生的外在影响的塑造也有不良影响。最后,网络用语中的部分生僻字,影响到学生规范用字。网络用语中经常出现一些怪癖字,或者错别字,簦yin,网络用语意为在竞争和对抗中一比高下)、(biao,不要)等,这些字层出不穷,而且使用习惯很难纠正。所以学生在正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错误使用,对其学习也造成影响。

3规范网络用语环境,促进大学生积极发展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在社会中备受争议,有人强烈批评,有人常常质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认真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网络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所以对其使用必须加以管理、规范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1规范网络语言使用环境,促进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语言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网络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背景。不文明的网络用语,正是在相关的网络环境下产生、使用。只有将这些负面环境消除,对网络加以规范引导,消除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网络语言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受到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规范网络使用环境,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对不良网络用语进行技术处理,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网民上网行为做出法律规范,可以倡导全社会网民文明上网,遵守文明上网公约,提出道德要求。对大学生应该有特别的措施规范其上网行为,最终促进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3.2大学生要有选择的使用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网络语言的规范不能仅仅依靠相关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大学生作为网络语言使用的重要群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判断出网络语言的优秀与低劣。大学生都接受着高等教育,基本上都具备着识别优秀与低劣网络语言的能力。大学生只选择优秀的网络语言使用,抛弃低劣的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断绝粗俗、不良的网络语言的传播与发展。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调整,做出规范。网络用语的使用也要有一定度,切不可胡乱使用。要真正明白大学学习的内容与目的,让网络语言的使用也更加规范。而且学生准确判断网络语言的优秀与低劣,还能促进其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对以后工作也有重大帮助。

4总结

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正面来讲,可以促进大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满足大学生生活的感情诉求和内心需要。反面来讲,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后发展,平时习惯和生活习性都有不良影响。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与低劣网络语言的辨别能力,促进网络语言的文明发展,并以此推进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当代网络发展和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化侠.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调研及引导.《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4期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3

【关键词】网络语言中学语文教学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的统计,到2012年7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伴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多,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语言领域这样的影响体现得尤其明显。

作为国内语言学界的权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每一次再版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12年7月,第6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这次再版增收了约3000条新词,其中不少都是网络语言中的热词。

根据国内学界通行的认识,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上的交际用语。

网络语言从诞生起便饱受争议,有的语言学家认为网络语言只不过是无聊网民随性而为,肆意发泄的产物,而网络语言的流行将对汉语和中文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汉语母语危机。在描述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时,有些学者甚至用上了“污染”“入侵”“冲击”“破坏”等负面色彩浓厚的词语。

这样的观点在本世纪初期非常流行,但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这样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微弱了。现在我们日常交际时常常会用上一些网络语言,主流媒体上也时常出现网络语言,权威词典也开始接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日益普及和流行的趋势已不可阻挡。目前语言学界已经达成一个基本共识——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

根据施春宏的概括,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来说有着重要的语言价值,最直接的是对词语的影响。网络语言为现代汉语创造词汇,如神马、浮云、给力、寒,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都源自网络。

网络语言还赋予了一些我们熟悉的词语新的意义,比如包子,现在就有了软弱,容易被欺负的人的意思,极品也有了古怪,难以相处的人的意思。

现代汉语的词法、句法甚至修辞手法,也开始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比如我走先,这样的句子开始在日常交际中出现;严重关注这样的搭配被普遍接受;我们熟知的“囧”“Orz”形象地描绘了碰到郁闷、悲伤、无奈的事情时我们的表情和心理。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已经涉及了语言的方方面面,有些研究网络语言的学者甚至发出感慨,“网络语言已成为现代汉语最大的创新源泉”。

二、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对于整个现代汉语的发展来说,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远大于它的消极影响,但是对于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语言活动,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其中引发学界广泛讨论的便是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

1.网络语言干扰中学生对规范汉语的掌握

网络语言中谐音词大量存在,中学生长期接触这样的词语,会逐渐遗忘这些词语的规范写法和正确的读音,在写作和日常交际中只会使用错误的写法和读音。

2.网络语言不利于中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现实交际往往在语境中进行,语境直接影响交际用语的选择。网上交际时场景、时间、地点等因素难以确定,且可以随意选择谈话对象,直接切入谈话主题,少铺陈和叙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培养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网络语言句式结构简单、松散,多用短句,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使得学生的作文仿佛聊天记录,语句充满即兴味道、平白粗糙,整体结构松散,句子间缺少连接词。

3.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思想健康的影响

网络上网民众多,素质良莠不齐,再加上网民普遍的宣泄心理和网络管理的高难度,造成网络语言中充斥着一些粗俗、低品位甚至下流的词语。

比如NC(脑残)等,0748(你去死吧),SB(傻逼)等,尽管运用了谐音包装,但仍被网民们用来攻击,辱骂他人。

中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很容易被这些低级的词语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对他们的思想健康,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是教学行为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面对网络语言的巨大影响,教师应该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两面,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网络语言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掌握语言运用的基本准则,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1.主动了解掌握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巨大影响力无法忽视,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日常语言生活,就必须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能掌握它们的涵义和用法,尤其是要了解网络热词的感彩,对于一些粗俗,低品位的流行语要多加留意,随时关注学生日常语言中是否出现了这样的词语。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网络交际,进行网络语言学习。

2.适当运用网络语言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交流中适当使用网络语言,这样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时切忌使用粗俗、低品位的词语,运用不可过多,可以在解释和串讲时使用,在书写时决不能使用网络语言。

3.规范学生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普及的趋势无法逆转,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随时监测这样的影响,防微杜渐,防止学生过多受到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规范学生使用网络语言。

允许学生在课堂交流中适当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比如在回答教师提问,课堂讨论的时候,可以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生活方式,网络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多彩的网络精神财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网络,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深入分析并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才能正确利用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途径

1.网络文化通过影响社会环境而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

网络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网络文化逐渐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和信息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而知识和信息也是网络文化的核心,并推动着网络文化的蓬勃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繁荣使世界的产业格局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网络文化渗透到人们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不在追求物质上的需求,更多的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网络文化就是通过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网络文化通过影响校园文化而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

随着大学校园的网络普及,大学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步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传统的办学理念,现代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实行开放的校园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的学习环境,现代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学生不再受专业、课堂和学校的限制,自由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校园网络文化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学校内部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扩大学生的事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机理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作用机理来实现的。这些机理与网络文化之间相互联系,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

1.凝聚与向心心理

文化本身就具有凝聚的功能,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很容易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并产生共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认同层次,区别在于文化的内在品质不同,特别是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远。人们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信念和信仰,网络文化就是通过一定的信念和信仰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人们在广泛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融合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达到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2.渗透吸引机理

网络文化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就是通过日常的行为方式参与并接受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则通过人们参与进来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网络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认为一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3.自主构建机理

自主构建就是受教育者能动、自主的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受外界干扰。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之中,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就是受到自主构建机理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在网络文化里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思维加工,这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不受外在的强制力量。人们通过自主构建机理接受网络文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将外在的文化形态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认识,进而树立自己的思想道德观。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策

1.确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原则

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网络信息者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为本,保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方向。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培养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净化网络环境,保证网络文化教育的质量。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行为,提高自身对网络空间的鉴别力,保护自己不受不良网络信息的毒害。学校更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正确学习,提高自身网络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培养

在网络文化条件下,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质培养,加大信息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和鉴定能力,倡导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得可靠信息,掌握驾驭网络信息的主动权。改变大学生传统的信息观念,让大学生认识到信息的强大功能和作用,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大学生遵纪守法。

3.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大学生不受有害信息的侵害,依法打击网络犯罪,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加大技术设备和资金投入,确保高校信息安全;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各负自责,及时沟通,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陶金铭.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2005

[2]王淑芳.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5

关键词:网络学习;大学生;思维方式

读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阅读形式受到网络学习的冲击。网络学习是一种由文本载体变化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在新的阅读模式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悄然而生,技术的变革不仅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影响

“网络思维是对计算机思维的重要发展,是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思维发生变化。

首先,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维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而社会变革在总体上遵循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变化规律。正是社会变革改变了整代人的思维方式,其中以大学生的变化为先导。网络学习实现认知的自由与开放,打破原有的知识壁垒,大学生不再单一地从教师那里或者书本上获取知识,互联网真正实现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互联网不但使信息交流的自由度扩大,而且降低了知识的获得成本,打破了信息垄断,提升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广度。

其次,网络学习的特点也是影响大学生思维变化的重要原因。网络学习具有主体的年轻化、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和浅层次化的特点,这种“浅阅读”是导致大学生思维不深刻的元凶。大学生网络学习思维深度转型困难,不利于对信息的深入认知。虽然网络学习能够不断扩充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从网络上获取的知识信息更多的是浮光掠影,缺乏对信息深度细致的加工,不利于信息的记忆与运用,这势必影响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二、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集中性和发散性的影响

集中性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一种异中求同的思考方式,即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一逻辑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人们从已知信息中产生与众不同的信息,或者是要求人们重新组织眼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已有的信息,从而产生出众多新奇、独特的思想。关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当代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因此,必须充分分析大学生思维的变化,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培养发散性思维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得以实现,创造性是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是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思维的集中性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和前提,集中性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也无法得到展现,反过来又严重影响大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肯定性和批判性的影响

网络是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即时性、受众反应迅速、内容包罗万象等特点,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为肯定性与否定性兼具。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肯定性影响是指:在网络学习的引导下,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认知的思维方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加深,增强了肯定性的力量。

思维方式的肯定性与批判性是两种共生共存的人类思维方式,网络学习的大环境进一步加深了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毋庸讳言,网络学习已是当前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在现阶段的环境下继续发扬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积极方面,避免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网络学习在追求扩大知识领域的广度和丰富方面切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追求,其中无限制和无门槛也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要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不丧失对纸质书的探索,在网络化的阅读中增进思维方式的成熟与理性。避免网络学习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否定性影响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控制其消极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我们要遏制盲目、跟风的心理因素,尤其在面对突发状况中要教育大学生认真分析、加强研判,化“危”为“机”;另一方面,我们要控制虚假、不实消息在学生中的传播和扩散,及时发现予以肃清,把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以此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取得良效。

参考文献:

[1]朱培栋,郑倩冰,徐明.网络思维的概念体系与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2).

网络时代对学生的影响篇6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大学生;阅读行为;图书馆建设;移动网络时代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21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092-04

当今社会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与日俱增,手机等通信媒体甚至已经成为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移动即时通信、手机新闻和手机搜索业务发展迅猛,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7.7%、59.9%和56.6%,成为手机上网使用率最高的3类业务,2011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手机上网用户达到5.8亿户,占比97.6%[1]。手机作为新一代阅读媒体具有普及率高、互动性强、功能强大且便携等特点,因此备受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青睐。2011年,手机网民对手机上网应用的使用深度进一步提高,其中手机即时通信仍是实用率最高的应用,实用率达到71.8%;手机搜索排名第三,达到59.5%[1]。鉴于人们对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痴迷与依赖,高校图书馆也看到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将这种移动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推出了移动图书馆,以提高手机拥有率极高的大学生用户群对图书馆的访问与利用。

1移动网络时代中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

1.1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简述

移动图书馆在发明之初是用来为那些处于乡村或城市郊区没有图书馆的偏远地区人们提供阅读服务的,所提供的阅读载体除了纸质图书也包括一些有声读物和电子图书。随着无线网络的兴起,利用手机、PDA等移动终端设备,以无线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开始成为移动图书馆新的业务模式,如手机接收图书馆短信提醒服务、进行书目信息查询、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等[2]。

步入新千年以来,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多所大学纷纷开展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如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在2000年9月开发出i-mode手机书目查询系统;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开始使用手机短信为其服务;韩国西江大学在2001年7月推出可以通过手机查阅馆藏资料的移动图书馆;全美高校中更是有多所图书馆相继开展了移动服务。通过数据显示,就排名靠前的美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而言,美国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迅速,移动图书馆服务普及率高达90%[3]。同时,国内很多高校也感知到这些新技术的演变,正在努力开发移动图书馆业务以适应移动技术在学生中的大范围使用。到目前为止,很多高校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移动应用业务,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来获取基本的校园信息。当然,这与学校各种硬件设施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校内网络的覆盖率和使用条件等等。因此有学者指出,电子资源利用的情况呈逐年递增趋势与校园网、图书馆网络的逐年完善是分不开的[4]。

1.2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内容

1.2.1数字资源的建设

移动图书馆应具有充足的数字资源保障,读者通过信息平台除了能够检索所有的馆藏资源以外,还应拥有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丰富的数据库资源、电子期刊以及一些特色资源和非书资源等,即将图书馆全部的数据库资源移动化,并提供这些资源的全文阅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从资源的收藏和可获得性两个角度得到数字资源的保障率[5]。因此,数字资源是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是提供一切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资源数字化移动化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这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和服务网络的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2用户服务的完善

移动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简洁的图书信息服务,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新媒体推广虚拟服务,向用户推送所需信息,制定个性化服务,并通过移动平台进行信息、资源下载、参考咨询及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等。

1.3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概念及功能

1.3.1概念

所谓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用户利用各种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图书馆,接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共享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一种服务方式[6]。移动图书馆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其移动性,图书馆必须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平台向读者提供实时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书目信息查询、图书到期提醒、图书预约、图书馆公告、图书馆讲座信息、书目推荐、参考咨询等,并以短信和WAP网站访问为主要服务模式。

1.3.2功能

目前移动图书馆的功能主要包括:提供馆藏书目查询及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续借、预约;提供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整合检索,支持在线阅读全文;在线浏览图书馆最新消息和资源动态;提供学术微博交流平台,支持互动学习和互荐文献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文献浏览与收藏以及个人中心提供显示模式、订阅消息时间及订阅内容等设置功能。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2009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开通了基于WAP技术的数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与馆内业务自动化系统紧密集成,主要功能包括读者信息查询更新、书目查询及单册查询、读者预约以及续借等[7]。通过移动图书馆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借助多种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并实现移动阅读。目前支持的设备主要包括各种上网手机,如IOS、塞班、安卓和windowsmobile等,以及各种具有WI-FI上网功能的MP4、手持阅读器及平板电脑。

1.4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及阅读现状

近年来,3G(3rd-generation)技术给高校移动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生机。根据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信息年检》统计,截至2011年6月,我国3G用户规模超过8051万户,各运营商纷纷推出丰富的3G业务,发展了天翼阅读、手机漫游、手机上网、手机搜索、可视电话、手机报等特色业务[1]。另外,在第17个世界读书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于2012年4月19日在京召开成果会,中新网4月19日对外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显示,2011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8]。

由此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3G业务、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和手机阅读等新一代阅读方式开始越来越多的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使其具备了移动网络时代特有的阅读行为特点。从服务内容来看,当今媒体利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向用户推送各种类型的信息,添加了图片、杂志、视频、音乐、广播等丰富的内容,将可视化和娱乐性相结合,集广播、电视、网络、书籍等传媒功能于一身,以绝对优势吸引了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使用和关注。从使用率来看,移动网络新技术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使人们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身份的约束,随时随地的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满足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且迎合了现代用户的阅读心理,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

2大学生的移动网络阅读行为

2.1大学生阅读行为特点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技术不可避免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特别是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群体,对移动设备的依赖更是与日俱增。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和身份特征来看,都处于移动网络用户的核心地位。根据2011年《中国信息年检》统计,20~29岁的网民比重继续加大,从2010年的29.8%增加到2011年的30.8%,在所有年龄段里居首位;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占整体网民的29.9%,大幅度领先于位居第二的自由职业者(14.6%),也居首位[1]。鉴于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的优势,大学生读者有以下几种阅读需求:

2.1.1内容需求

大学生由于课业负担比较重,面临各类考试、考级和求职等压力,其阅读需求比较集中,主要阅读与考试或本专业相关的业务书籍、撰写论文所需的中外期刊文献和与之关联的视频资源等,当然也辅以一些休闲娱乐的书籍、杂志、视频等读物。不同学历和专业的大学生又有不同的内容需求,如本科生偏向阅读课程辅导、英语考级和老师推荐的辅助教材等书籍;研究生阅读的文献较为专深,针对性强,对国内外数据库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等文献需求很大,纸本书籍一般作为辅助使用。

2.1.2功能需求

2009年,加拿大研究人员Wilson和McCarthy对Ryerson大学的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对移动图书馆未来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查找文章、阅读电子书、借阅书刊、联系或询问图书馆员等等,而图书馆还不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大规模的学术搜索[9]。其实大学生对移动图书馆的功能需求颇多,就像数字图书馆网站上丰富多彩的资源与服务一样,大学生也非常期待能够充分利用和享受移动图书馆平台带来的便捷与帮助。

2.1.3学术需求

随着网络的大力发展和高校数据库资源的不断丰富,大学生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尤其是对本专业相关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的阅读需求更为明显,这与当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发文要求有很大关联。其中对全文文献的阅读和下载正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线查阅全文逐渐成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能够满足对如此庞大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时又可以对大学生随时开放的机构,惟高校图书馆莫属。各大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资源和服务,国内外数据库、电子期刊、网络资源导航、馆际互借、科技查新等等内容,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坐拥书城。

2.2移动网络阅读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85.3%是18~40周岁人群;对中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中显示,有11.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9.4%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2.5%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8]。世界上最大的数字课程内容提供商CourseSmart公司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现今的大学生已经不能长时间离开他们的数字电子设备,他们必须经常查看自己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类似的设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网络意识的提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人们越发希望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查询资源或浏览阅读,以获取所需的信息,由此,移动网络阅读应运而生。网络阅读是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知识和多媒体合成信息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其阅读平台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转向了电子设备及其电子形式的信息,网络阅读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阅读图书资料,查找各种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11]。由于网络阅读的高速发展,其便利性和实用性吸引了不同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大量读者,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阅读的行列中来。高校图书馆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趋势,针对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发展推出了移动图书馆服务,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加强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

3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电子阅读对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影响3.1大学生阅读与移动图书馆的关系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涉及3个必不可少的元素: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和电子阅读行为:

(1)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设备是支持移动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它为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提供了必要的载体,正是当今互联网、3G业务、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孕育了与其发展对应的图书馆新形式,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基础和条件。

(2)大学生作为时展的主力军,文化素质较高,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强,比其他人群更加熟悉各类电子设备、软件、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由年龄特点和学业要求所致又普遍拥有前沿移动设备,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移动图书馆使用和服务的对象。

(3)电子阅读是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潮流,虽然电子资源永远不能取代纸质文献,但电子资源便捷、充足、易得的特性给人们的阅读行为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图书馆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和用户,就必须拓宽自身的服务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移动电子阅读势在必行。

3.2大学生阅读行为对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1)鉴于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阅读需求,移动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应有所针对。目前在学术文献检索方面,从操作界面到数据库范围,移动图书馆检索系统所提供的都只是基本查询,对于有较高要求的文献查找还存在诸多不足,虽然很多高校的移动图书馆对数据库和在线资源检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术文献的查询需求是大量而复杂的,对于检索系统的要求,如检索字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各种限定条件等,不只局限于提供题名、作者、刊名等单一的检索项。因此,对高级检索的完善是移动图书馆OPAC系统设置应提高的方向之一。

(2)移动图书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类型比较局限,主要以催还续借、预约咨询以及简单的数据库检索为主,与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丰富资源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于一些针对大学生的实用,如资源推荐、新书通报、学术活动、讲座通知、交流论坛等等开展实施的还比较少,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用户的高水平要求,要想增强使用率,必须提高软硬件设施,增加实用,将馆藏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相结合,提供在线咨询、校外图书馆资源链接等服务,开展论坛或互动交流等2.0时代的新项目,使广大师生能够利用移动图书馆全面的开展各类科研活动。

另外,大学生作为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主体,其信息需求是教育部门及图书馆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掌握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习惯和特点,对高校图书馆提高电子资源质量、做好阅读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发展虽已相当成熟,但大学生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还不清楚学校购买了哪些数据库或电子资源,对其利用率甚低,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源,缺乏检索知识,这些都对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构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要想增加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并且实现移动图书馆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

4结语

在网络时代和移动技术的新形势下,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电子在线资源库等新兴的媒体形式对传统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将馆藏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使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随地的接入资源并为更多的读者服务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读者不仅能在实体图书馆内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还能通过移动设备在无法到馆的情况下随时与图书馆亲密接触,而图书馆也能够通过移动网络扩充服务范围,增加读者数量,真正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年鉴(2011)[M].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11:391,398,400.

[2]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89):34-35.

[3]高春玲.中美移动图书馆服务PK[J].图书情报工作,2011,(9):64-65.

[4]褚艳秋,张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需求分析及导读策略[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3):30-31.

[5]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74-76.

[6]梁欣.移动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的发展趋势[J].情报资料工作,2012,(2):66-67.

[7]孙一钢,钱国富.新媒体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90-91.

[8]中国新闻网.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图书阅读率为53.9%[DB/OL].http:∥/cul/2012/04-19/3832813.shtml,2012-04-19.

[9]Wilson,S.Themobileuniversity:fromthelibrarytothecampus[J].ReferenceServicesReview,2010,38(2):214-23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感悟生命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感悟生命作文篇12008年5月12日下午十四点二十八分四十八秒,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都江堰、北川、绵竹、绵阳等地受灾严重。而今天离地震.....

    [优秀范文]感悟生命作文(精选8篇)

    - 阅0

    感悟生命作文篇1生命不止是一个尽头,而是一幕幕真情的画面!生命不止是一次观光,而是一场十分有趣的旅途,生命不只是一个维度,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你,真正的了解过生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