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概念(6篇)

来源:

社会心理学概念篇1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在必修和选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中,由于课程目标的不同,前者重视情境创设下概念形成的推动,后者重视逻辑推理中概念形成的引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概念教学是将大量的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在教学中以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要改变原来概念原理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理论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只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和现象的误区,即强调观念的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设计,重视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强调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并选择合适教学策略的实践过程。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的设计策略

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必须要关注情境的创设、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

1.情境创设策略。

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取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这就对概念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情境,使学生“能参与,能建构”;其次是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想参与,想建构”;三是应用概念于生产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使得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建构”。

2.概念形成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概念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和建立概念,并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概念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本方法。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明确学生需要建立的核心概念,弄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更要准确探查和研究学生认识发展的障碍点,制造有效的认知冲突,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运用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3.概念应用策略。

概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概念的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应用这个概念能解决的什么样的实际问题,体现化学概念的学习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忽视概念和实际的联系,陷入到概念字面的剖析和辨析的误区中,就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所学概念对学生认识中的指导作用,在解决具体问题和现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固化对概念的认识,理解基础上灵活运用概念,而不是对概念死记硬背。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实践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布在必修和选修的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中。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要求的不同,不同模块概念教学设计模式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1.基于情境包装的必修模块概念教学

必修模块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其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既要求核心的化学知识,研究物质与建构化学概念的过程与方法,又要求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情境的创设推动概念的形成。

以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为例:在概念引入环节,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研究领域,催化剂能加快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反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实为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的思考;

在概念体验环节,以生活经验的回忆和探究实验的体验为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在概念形成环节,根据对学生前认知的准确探查和研究,预测学生在定量描述时,学生容易直接迁移物理学上对速率的定义,用相同时间内物质的量的变化来定量描述反应速率,因此利用镁和铝与相盐酸反应为情境,突出由于体系体积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冲突,引导修正概念,并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概念应用环节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情境,引导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基于逻辑推理的选修模块概念教学

选修模块概念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更重视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以必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

在概念引入环节,设计汽车自燃情境,引出泡沫灭火器,引起学生对泡沫灭火器原理的猜测和实验验证盐溶液酸碱性,初步建立起盐溶液酸碱性和原有认知中“盐溶液是中性”之间的认知冲突;

在形成概念环节,从已经实验验证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和饱和硫酸铝溶液呈酸性引发学生思考,采用“问题链”的方法进行思维程序的点拨,进行逻辑推理:

问题1: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存在?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出来。

问题2:明确了两种溶液中微粒的来源、种类和相对数量。思考:能否直接借鉴酸碱对水电离平衡影响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析盐溶液酸碱性?

问题3:既然单纯从溶质电离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影响不能解释实验事实,而电解质之间的反应主要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说明这些离子间必然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寻找一下,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什么?能解释实验事实么?

问题4: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角度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存在么?

问题5:盐和水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存在的可能性,又有存在的必然性,而这个过程就是盐类的水解。那么,盐类的水解是什么?

由此,溶质、溶剂电离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浮出水面,水和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凸显出来,溶液分析的科学有序思维方法自然形成。

在概念应用环节,主要设计方法应用,应用新方法推测其它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强化了多平衡共存体系中综合分析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思维意识;再在理论推测后的实验验证,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

虽然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目标的不同,使得必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情境的创设为推动,而选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逻辑推理做引导,但在整体设计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都会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上,考虑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修正和概念应用几个环节。

1.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要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学习环境的有意义的建构。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也要利用好各种情境:如引入情境、实验探究、认知冲突的创设、知识应用等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认知内容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入到概念研究的情境中来。使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对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

2.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学生亲自体验形成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意义所在,而不能单纯地为了教概念而教概念,关注概念本身而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错误的,是忽略学生思维发展的做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设计过程。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的概念,才会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应用实践环节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否则,学生获得的概念只能靠记忆来维持。

3.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

学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才能有长进。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难免有疑问、有质疑。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困难点,适时的点拨和技巧性的提示,都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适时修正,获得和生成准确的概念,避免错误印象对思维的干扰。

4.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

运用概念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是对学生概念理解程度的真正考查和检验。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概念的应用环节,除了能利用概念解决一些应试的试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具体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概念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3674字)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久华.《化学课程与学生认识素养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2002

[4]2010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2007

社会心理学概念篇2

关键词自我概念行为困扰自我发展

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核心是自我概念的不断完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心理、生理和社会的认知与主观评价,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对自我的认知和态度、对学业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行为表征,在日常的语言、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随着中学生对自主性要求逐渐增强,他们常常由于歪曲的自我概念而产生心理危机。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自我概念发展比较顺利,但对于具有偏差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困扰。因此,梳理中学生自我概念的表现特征,并进行中学生行为困扰和偏差的分析,意在通过提升自我概念进行心理和行为纠偏,可以有效指导中学生顺利度过自我统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表现特征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综合,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的了解,个人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知和评价等[2]。中学时期是身体快速成长和性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自主精神发展的关键,开始思考在成人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展现出个人的自我认同,表现在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性不断调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方面青少年会遭遇本能冲动的高涨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3]。具体来说,青少年自我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生理自我逐渐成熟

生理自我指青少年对自己身体发育、健康、外貌等方面的知觉,表现为对外表的关注、对身体体能增强的注意、对身体发育和性成熟的认知等。也有心理学家用“体像”(bodyimage)一词作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知觉的总称。Thompson认为,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像要求很高,他通过让青少年选择与评价他们想象的、实际的与社会认可的几种体像,证明大部分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像不够满意[4]。此时,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对自己的外貌和身材的自我认知要求较高。不同的是,男生更关注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外表的吸引力,女生倾向于通过控制饮食来保持身材。另一方面,中学生会表现出对性的好奇,逐渐增加对性成熟的认知。

2.能力自我不断提升

能力自我指中学生在处理事情、适应情境及对自己特殊才能的认知方面,表现为遇事不再过分依赖父母,出现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倾向,并力求把事情做到最好。此时,中学生碰到困难会首选同学、朋友,其次才选择家长的帮助,亲子关系会呈现紧张状态。他们会“尽力做好”自我的事情,以此确认能力自我;如果做错事情,尽管他们内心会承认错误,但通常厌烦家长和老师说教式的批评。青少年进行能力自我发展是在寻找那些与自我图式相符合信息的过程,通过那些能够确认自我图式的信息,排斥否定的信息,不断建立能力自信。

3.情绪自我不断调适

情绪自我指青少年对自尊、自卑、焦虑、寂寞、愉快和生气等情绪的知觉,表现为中学生情绪不稳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易于烦躁;自尊心很强,对自我进行肯定和赞扬,相信自己能力的胜任程度;有时与别人比较,也会产生自卑。当他们获得成功的自我确认后,会表现为自尊的彰显,有愉悦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也会出现盲目乐观的现象,也会在现实的打击面前一蹶不振或自暴自弃的现象。

4.道德自我不断修正

道德自我指青少年对道德的认知、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价值观的知觉。表现为对社会现象包含的道德取向进行评论,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探寻。但是,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即中学生在道德认知上与社会主流文化高度一致,但在部分道德行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尽一致的现象[5]。

5.学业自我自主调控

学业自我是对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自我知觉。表现为在高升学压力之下,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觉监督和控制学习过程。然而,学业成绩(结果)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优良的学业成绩能够激发自我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较差的学业成绩会产生低效能感,挫折会使学习动力不足。

6.社会自我不断发展

社会自我指中学生对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态度,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社会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互动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reflectedappraisals)。库利以“镜中自我”的隐喻,形象说明通过照镜子,对镜中人的评价一系列连续动作说明自我概念的互动性,并且能够通过想象产生自我感,借助别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确认人际关系的状态。自我感与愉快体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受威胁相联系的“坏我”,及和难以容忍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拒绝的自我部分),都是人际关系体验的产物,也是一个人社会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中学生的行为困扰的表现

行为困扰是动态心理适应的结果,即个体与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中学生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个体会产生自卑、不安等紧张情绪。对生理自我成熟的适应,能力自我提升的渴望,情绪不稳定,道德感的提升与现实社会的差异,学业与升学压力,同学关系、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的适应等,都会让他们倍感焦虑,产生一定的行为困扰与偏差。

1.身心情绪发展的困扰

中学生面对身体不断发展成熟、心理发展不够稳定、情绪波动较大的现实状态,往往会产生生理、心理和情绪不和谐的状态。身体发展开始出现第二性征,表现在身体外形上出现差别,他们会格外重视自己的外表和穿衣打扮。青春痘是大部分中学生的困扰,体重问题也造成正常饮食困扰。生理的快速增长、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睡眠不足,体育和社会活动量的增加使中学生表现出精神倦怠的现象。同时,因为学业、人际处理不适当会引起认知冲突,导致个体自我感觉痛苦,深深体验到紧张、消极、自卑、内心矛盾等心理感受和困扰。

2.自我关怀的困扰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提升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自尊感不断增强,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自信。然而,有的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目标、自我能力和关怀他人等方面产生不和谐的状态。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与肯定,具有强烈的保持自尊的需要。常常设置一定的目标并努力达成,感知在能力上胜任和自我实现,以及认同感、归属感的提升。当这些需要不能够被满足,或者出现矛盾时,他们往往产生自尊程度的降低,自我效能感的削弱。

3.学业升学的困扰

学业和升学是中学生最主要的压力。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源主要包括任务压力、时间压力、挫折压力、他人要求压力、竞争压力、他人期望压力、成绩目标压力、环境压力、自我发展压力九个部分[6]。在应对学业和升学的压力中,自我调节不顺利,就会产生学业升学困扰。在学校,由于学习任务过重,考试焦虑、老师高标准要求、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往往导致面对困难止步不前,用手机、网络等手段进行代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产生亲子冲突,学习上被动应对。来自自身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成绩目标达成的不易,造成了学生退缩、幻想等心理困扰。

4.人际关系的困扰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逐渐从家庭转向学校,表现在对同学关系的珍视,对异性朋友交往方式的不知所措,对师生关系的关注,常常因为社会经验和交往技巧的缺陷,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认同感不一致,以及会出现人际交往的不和谐,或者出现人际关系的挫败。Mead认为,自我概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产生发展,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对自我进行知觉加工的结果。个体出生家庭背景和价值观不同,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当同学交往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从心理和行为上均有表现。同时,师生关系的矛盾也很明显。

5.家庭生活的困扰

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价值感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解释和理解,不再依附父母,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虽然有时也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不会承认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客观原因。对父母的批评无法忠言逆耳,出现亲子关系的不和谐。有的中学生会进行自我批评,但也只是,为避免父母批评和抱怨的自我防卫策略。

三、提升中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减少行为困扰的策略

自我概念水平是影响中学生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人格健全的重要表现,甚至常常被看做是促进其他期待目标实现的中介变量[7]。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行为困扰具有高度的负相关。也就是说,自我概念程度越高则行为困扰越低,自我概念程度越低则行为困扰就会越多。

1.学校支持

积极的自我概念与良好的学业成绩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情绪的控制能力也较佳,在自我关怀、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面认同感较高,产生的行为困扰就低。金盛华关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常(roledeviance)的结果。成绩差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望。学校采用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价值和目的,以及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启导,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重视中学生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只有建立理想自我和应然自我的图式,才能更好地调控真实自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建模,减少行为困扰的出现。

2.家庭支持

家庭是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与提升的重要环境,父母的教养风格与中学生自我概念关系密切,亲子互动模式影响着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一般来说,当青少年遇到对社会现象和生活事实的困惑,以及自我发展的难题时,亲子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是重要的解决问题方式。家长要学会“移情”,站在中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思考事情发生的缘由,采用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允许孩子和自己的意见不同,让中学生自己明白道理,建立自我的行事原则和方式。

3.自我发展的支持

埃里克森认为,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面对危机的应对方式、态度倾向对自我概念产生重大影响。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价值观和理想等重大事件的较完善的、前后一致的意识,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8]。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客观全面地自我认同,积极地悦纳自我,在接纳中成长,在认同中提升,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克服重重行为困扰,形成自信、乐观和积极的自我概念。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自我确认,就是要找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采取行动缩小差距,不断进行自我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钞秋玲,郭祖仪,王淑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3).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Article.asp?ID=1031.

[6]陈旭.中学生学习压力、应对策略与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7]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1).

社会心理学概念篇3

摘要:本文从企业管理的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出发,首次提出了企业概念管理的概念,并分别从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对象和企业管理方式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的概念化趋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一、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2)企业管理对象的概念化。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实体要素,但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将管理对象只停留在人力、财力、信息等实体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对企业传统管理的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发现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开发,对物的管理其实是对物的效能的管理和开发,对财力的管理其实是对投资行为和资金所蕴含的资本属性的管理,这些上升为概念化的能力、知识、功效、属性等所蕴含的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这将不仅在理论界,而且在实业界越来越成为管理和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日益重视声誉、价值、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概念化的管理对象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管理对象的核心要素“人”为例,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不满足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说了,出现了“观念人”、“概念人”等更为虚拟化的人性假说。事实上,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环境,使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的合理流动不仅是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新和注入活力的需要,企业经营者一味的把心思放到如何留住人才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而应当把重心放到优秀人才给企业所创造的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上。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社会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对象,其概念化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管理对象的概念化必将导致管理科学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3)企业管理方式的概念化。由于受传统企业组织和管理对象的观点的束缚,一般企业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面总是站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认识管理方式的变革。笔者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环境下或许还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对以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主宰全球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组织的外部的管理控制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取得佳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网络组织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日益对管理对象无形化、价值化、概念化认识的发展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其经济学基础从传统的信息经济学向注意力经济学、虚拟经济学发展,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信息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它能通过INTERNET等各种物质的技术的手段获得,甚至会过剩,但人的注意力和虚拟产品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这也正是现代企业和一些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顾客管理、服务管理的原因所在。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实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而是注意力。注意力正在成为“虚拟经济的硬通货”,与此同时,虚拟产品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所谓虚拟产品是以传统的产品实体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形成的品味、潮流、时代感、服务等后续产品,虽然它是传统有形或无形产品的衍生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层次的变化,这种传统产品的衍生物在消费者和顾客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消费者市场的这一变化不能视而不见,这就要求管理、营销方式与之相适应。

二、企业概念管理展望

概念管理思想虽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时期,但它的实践却有近十年之久,自九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已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产品本身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以往更加丰富,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同时由于企业间接国际交流加深,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的传播更加迅速,使得产品差别化越来越少,以传统的产品本身去拓展市场越来越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对传统产品的功效进行延续、衍生将产品上升到“概念”层次来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注意力,扩大企业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组织再造、组织创新。虚拟组织、网络组织作为适应各种环境的新型组织形态,将成为组织再造、组织创新的必然趋势。其次,需要管理对象和组织目标的再造和再认识,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市场、顾客的管理都需要重新定位和组织。真正能给组织带来利润的市场的不是管理对象本身,而是这些对象所蕴含着的一些无形的“概念”,这些概念如知识、有效信息、技术、企业文化、价值观、声誉等,一旦借助于其载体,如企业员工、企业组织、企业营销网络等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是其他同类企业无法超越的,要比技术领先而占领的市场制高点更加巩固,这一点已被一些新兴的网络公司首先意识到并取得成功。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一点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另外,还需要营销管理方式的再造和创新。营销方式的概念化趋势将在一些传统组织向现代网络组织转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概念营销方式将成为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社会中的重要营销方式。当然,“概念”营销的关键在于获得消费者持续的注意力,若企业组织完全脱离其载体,如产品和其提供的服务等,只是搞些文字游戏,或一些虚假的热点新闻来追求其轰动效应,这只会是昙花一现,最终只会导致失败。这些所创造的概念事实上并不是虚拟、虚构出来的,它实质上是企业在探寻组织实体要素的原动力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加深了我们对企业组织实体要素的再认识,从这一点上讲,概念管理的提出将会对未来组织的发展带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将会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丁宁、张金成《企业概念创新的实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7.8-9)

[2]孙选中《重塑企业竞争新理念》(《经济管理》2001年第21期)

[3]李显君《论企业竞争力及其培育》(《光明日报》2001.5.22B②)

[4]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期)

[5]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6]孟子飞《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企业技术进步》2002年第2期)

社会心理学概念篇4

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

①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情况。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计分方法得知,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处于中间水平,自我概念水平一般,标准差值比较大,说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状况。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概念状况明显高于男生。

③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状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行动三个维度上有差异,自我概念水平总体情况没有差异。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从MHT计分方法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占17%,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占77%,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占6%。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状况。大学男生和女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③大学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状况。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

①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在MHT中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可见:自我概念与MHT因子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在70%的量上,自我概念量表诸项目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在病态测量分数上得分越高;所有显示出正常的负相关的相关项都不是显著相关,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拥有较强自我概念除了极个别的项目上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说在这20%范围内,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水平几乎是在全部情况下导致了学业焦虑。

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对其学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然而大二和大三阶段学生却表现出更多适应了属于自己的自我概念而对学业焦虑发展出有效的调节机制。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男生自我概念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概念对男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大学女生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道德伦理自我和自我满意对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①自我概念状况。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一般,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比较显著,因为男女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男生在初中以后心理发展才会有比较大的进步。不同年级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一定维度上呈现递增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水平应该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出现这种没有差异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样本容量过小,采集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②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占据统计数量的大部分大学生普遍面临比较重的压力,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③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大一的新生相比其他年级,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学习身上,由于相比其他年级来说其更需要在学校适应和学龄阶段转变适应以及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班级、新教师的适应在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导致的学业焦虑也就变得理所当然。随着自我概念的不断成熟,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认识到学习只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样学习焦虑的程度才会有所下降。大学阶段,男生成绩动机中所含的竞争性和新奇性等成分高于女生,女生成就动机中的认知成分高于男生,在大学,附属动机对男生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没有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显著。

2.改善建议

社会心理学概念篇5

核心概念是理论体系本质的标志。提出各种方案的人都声称自己的方案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又同时指责其他方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争论各方都不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作层次分析。这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就不免带有抽象性。为了将讨论推向深入,我们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进行层次分析。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如何时,实际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了两个层面,即本质和现象。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在这里,本质是作为和现象相对立的统一整体而存在的。

假如我们不限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而且还看作普遍、特殊和个别的统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有了三个层面,即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现象层面和个别性、偶然性相当。本质层面,在后一种分法中就成了两个层面: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

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都是对象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它们都贯穿对象的一切方面。对对象来说,它们都是不可动摇的。它们一旦变化,对象就不再是自己。所不同的是,普遍本质不是对象所独有的,而是和其他对象共同具有的,特殊本质则是对象所独自具有的。例如,新陈代谢是哺乳动物所不可缺少的属性,但又不为哺乳动物所独有;而胎生、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幼儿,却不仅为哺乳动物所必须具有而且为它所独自具有。对哺乳动物来说,前者为普遍的本质属性,后者则为特殊的本质属性。

任何对象的本质属性,都分作普遍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作为哲学,和其他任何哲学一样,是一种世界观,和其他任何唯物主义哲学一样,在哲学的路线斗争中同唯心主义相对立I和其他辩证法哲学一样,在发展观上同形而上学相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哲学的普遍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哲学,它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是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

重复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作为哲学,不能不具有哲学的普遍本质,否则,它就不是哲学、不是唯物主义哲学、不是辩证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又不能不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否则,它就不是具有独立形态的哲学,就划不清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多年来,人们一直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唯物主义。近年来,人们更强调他们(特别是马克思)对实践原则的贡献、对主体性原则的贡献。原则上说,这些都是正确的,应该的。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哲学是哲学唯物论,是他们“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挽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把它转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3页)。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恩格斯却把它归结到一点:即创立唯物史观。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前提。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一个因素,无条件地被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是唯物论的,也不能不是辩证法的。何唯物论作为一条哲学路线早巳存在,近代自觉的辩证法是黑格尔所创造,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本质之所在。

相反,唯物史观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个层面,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它自身并把它同其他任何哲学区别开来,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本质之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质的规定之所在。

唯物史观是以唯物论、辩证法为理论前提的,它天然地包含着唯物论因素、辩证法因素。唯物史观既是唯物论的又是辩证法的。人们不是讲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吗?唯物史观就具体体现了这种统一。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分作哲学的普遍本质和哲学的特殊本质,那么也就有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的相互关系问题,也就有了一个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本质还是特殊本质放在首位的问题。这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问题的关键。而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恰恰是在没有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混乱,也就不奇怪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统一,那么在其构成上,也就有三种概念,即普遍概念、特殊概念和个别概念。

所谓普遍概念,就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本质的唯物论概念、辩证法概念,如存在、物质、思维、意识、矛盾、同一性、斗争性、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等等。这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学说所共同使用的概念。它们的存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共同的哲学本质。所谓特殊概念,就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本质的概念,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实践等等。这些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唯物史观概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自具有。它们的存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独特的本质,区别于其他所有哲学。

普遍挺念和特殊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方面、一切环节的全局性概念,在它们之外,是个别概念。所谓个别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局部起作用的概念,如民族、家庭等。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次要地位,在关于哲学体系的讨论中很少涉及它们。

作为普遍概念的唯物论概念、辩证法概念和作为特殊概念的唯物史观概念,都表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论取走一个唯物论概念(如物质”),还是取走一个辩证法概念(如矛盾”),或者取走一个唯物史观概念(如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将不再是它自己。唯物论概念、辩证法概念和唯物史观概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唯物史观概念的内涵要比唯物论概念和辩证法概念丰富得多。正如唯物史观无条件地把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一个因素包含于自身一样,唯物史观的每一概念无不同时包含着唯物论因素和辩证法因素。例如“社会存在”这个概念,它的唯物论性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它被界定为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被界定为一个静止的物,其辩证法性质也是明显的。在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唯物史观概念同唯物论概念和辩证法概念的这种差异,对于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有普遍、特殊和个别三种概念,到底那种概念可以成为它的核心?核心概念,在理论体系中居中心地位,是理论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之所在,也是一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根本标志。欧几里得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就其概念构成而言,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仅仅因为作为它们的核心的“平行线”概念不同,形成三门性质不同的数学科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有许多概念都是一样的,仅仅因为41剩余价值”这一概念,使它们成为性质不同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个别概念只在局部起作用,它显然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这样,只有两种可能,或者以它的普遍概念为核心,或者以它的特殊概念为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普遍概念和特殊概念作为贯穿一切的东西,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同其他一切概念、一切原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可以看作它周围概念彼此联系的中介。由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出发,都可以引出其他所有概念。因此,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作核心,去构造自己的体系。这就是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中,会同时出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人学、实践唯物主义等一批建构方案。这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方案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概念或特殊概念为核心的,它们都可以由自己的核心概念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概念。应该说,它们都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种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是的,普遍和特殊是统一的、彼此关联的,人们既可以由特殊概念引出普遍概念,也可以由普遍概念引出特殊概念。但普遍对特殊的关系和特殊对普遍的关系并不是均等的。普遍性对特殊性来说具有必然性,特殊性必然把普遍性作为一个规定包含于自身(例如“人”和黄种人"相比较,人”是普遍,黄种人是特殊。黄种人’必然具有“人”的普遍性,它一定是“人”);相反,特殊性对于普遍性只具有偶然性,不具有必然性(“人”作为普遍,它可以是作为特殊的“黄种人”,也可以不是作为特殊的“黄种人”,甚至没有黄种人",“人”还可以是“人”,因为它还可以是黑种人”、“白种人”)。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概念,对于作为特殊概念的唯物史观具有必然性,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唯物史观的每一概念必定是唯物论的又是辩证法的。相反,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概念,对于唯物论概念和辩证法概念只具有偶然性。唯物论概念(如“物质”)、辩证法概念(如“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存在,它们不一定是唯物史观的。正因为如此,假如以普遑的哲学概念为核心去构造体系,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独特贡献的唯物史观就成为非质的、可有可无的。本世纪30年代,由原苏联学者所賦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就是一个典型。

这种教科书,分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自身又分成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个部分。其中唯物论部分讲述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辩证法部分阐发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认识论部分阐发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阐发社会历史过程的辩证法。在这里,物质世界是全体,辩证法是这个全体的普遍规律,认识和社会是这个全体的局部,社会历史过程的辩证法是普遍辩证法的局部表现,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是普遍辩证法的反映。这是一个以“物质”概念(或者说以“存在”概念)为核心的本体论体系。它在形式上包含唯物史观,但在实质上是排斥唯物史观的。它把自己规定为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而自然被看作物质世界本身,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世界的一个局部。其逻辑结论必然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是物质世界的局部问题,不是世界观问题,不是哲学问题。国内外有一批学者正是以此为口实把唯物史观排斥在哲学之外。而抹掉唯物史观这一马克思的创造,还有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弊端有种种,但就其体系构成而言,最根本的弊端就是以一个普遍性的概念为核心去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而且只有普遍、特殊和个别三种概念。既然个别概念不会成为核心,又不能以普遍概念为核心,剩下只有一种可能,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的唯物史观概念中去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欧几里得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黎曼几何,以自己特殊的“平行线”概念I四胃为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自己特殊的“剩余价值”概念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能以自己的特殊的唯物史观概念为核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创造,以唯物史观的概念为核心建构体系,首先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本质I其次,又因为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唯物史观的概念同时具有唯物论的性质和辩证法的因素,以它为核心建构体系还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中,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提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概念为核心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当马克思着手制定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一开始就强调实践的革命性、批判性,指出人们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合理解决,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不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的错误,公开申明哲学的使命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灵魂,以它为核心去建构理论体系,可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提法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任何哲学的界限,应当坚持。但是假如抛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仅就其核心概念而言,我们认为把“社会存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也是可以的。“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是最根本的社会实践。“社会存在”的其他任何内容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无不包含有“社会实践”这个规定。把“社会存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把“社会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并不矛盾。另外,“社会存在”这个概念是由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存在”概念、“物质”概念发展来的,它包含着“存在”、“物质”的一般规定。“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概念,但它是包含着普遍的特殊,以它为核心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既可以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本质,又可以表明它同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这样,以“社会存在”为核心不仅不会丢掉“实践”,反而会制止对“实践”作唯心主义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概念篇6

【关键词】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客观的、主观的、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层次。其中个体主观体验和感受到的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大,因此,本研究侧重分析中学生的感受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状况对其自我概念产生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研究选取了东北三省10所中学共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为575份,有效率为93.3%。我们运用SPSS16.0进行了数据分析。

问卷分别为:我国学者姜乾金等编译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有12个自评项目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7级评分;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采用的是台湾学者林邦杰修订的第三版,该量表由70个题目构成,共包括10个因子,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为1-5分,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二、研究结果

1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结果显示,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三个因子得分高低依次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他人支持,并且得分都远高于量表平均分,说明中学生具有较高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2中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情况

表2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我概念各因子中,除自我批评因子外,其他九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量表的平均分,说明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

3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情况

表3结果显示:除自我批评因子外,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自我概念总分及各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P

4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高低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情况

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高分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高于领悟社会支持低分组,而且差异非常显著(P

5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的回归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间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处理,以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为预测变量,以自我概念总分为因变量,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领悟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两个因子对自我概念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两者可以共同解释自我概念变异量的4.1%,其中朋友支持的预测力最高,可以单独解释3.1%,说明领悟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可以较好地反映自我概念水平。

三、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状况的分析。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总分为64.53分,相对较高,说明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好。其中,领悟的家庭支持最高,朋友支持其次,他人支持最低。家庭永远是中学生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得分最高;学生时代的同学、朋友是人一生的财富,尤其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的中学生来说,同学、朋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尤为重要,很多的想法、愿望只对朋友倾诉,在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得以实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关于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 阅0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篇1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市教育重点和学校.....

    应诉答辩状范文(收集2篇)

    - 阅0

    公文营销策划有感提纲庆典篇1体会报道我规划提案生活会励:测试题学习计划论文散文的颁奖信句子座右铭的材料试题说课事迹期中的制度公司简介报告座右铭,教育致辞同义词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