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形势(6篇)

来源:

粮食生产形势篇1

粮食行业发展到今天,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即从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拼产值的旧的发展模式上解放出来,走上集约型发展道路。笔者认为,今后粮食工作的着眼点要放在实现“市场化运作、创新型驱动、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上。这就是转型升级的实质和目标,在新形势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有新高度,行动要有新步伐,工作要有新成效,争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全国现有的2800多个县区,县域粮食经济是全国粮食行业的基石,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行业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历经下岗分流、改制重组,县域粮食经济发生很大的变化,全国大约有30%的县区粮食经济搞得较好,有很大发展,其实力、规模、辐射力远远超过计划经济时期;大约有30%-40%处于散涣状态,资产基本流失,骨干基本走光,机构名存实亡,粮食流通、粮食管理处于无序的状态;其余地区处于中间状态,勉强维持现状。当前正是粮食系统的转折时期,我们必须以转型升级为切入点,推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工作落后的县区上。坚持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县域粮食经济发展的新路。

根据一些先进县区的经验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调查了解,各地区粮食行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

第一,从清理资产入手,盘活现有资产。要搞好资产重组和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焕发生机活力。在上一轮粮改过程中,不少地方粮食局并没有简单地卖掉资产,而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把优质资产优化组合,从而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使粮食经济不仅没有萎缩,而且得到良性发展。当前各地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不少粮食设施正在退城进郊,应当把握这个机遇,坚持“增量升级”的原则,使原有的粮食仓库、经营场地迁到新址后得到改造,水平提升,增加效益。盘活资产,前程光辉;资产分光,陷入绝境。这条经验教训,一定要记取。第二,从抓地方粮食储备着手,改造和兴建以县中心粮库为核心的仓储收购系统。要充实应有的地方储备粮并制订粮食应急保障制度,增强地方粮食调控能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的调动和保障能力。在紧急时期做到“有库可调粮、有厂可加工、有中心可发货、有店可销售”,保证供应,使领导满意、群众放心、社会安定。这样也能使粮食行业得到发展壮大。第三,以放心粮油工程、主食产业化工程为突破口,搞好“一链两网(产业链、采购网、销售网)”建设。要逐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和四通八达的购销网络,从而走上产业链一产业园区一产业集群带的良性发展之路。同时使粮食的产业链建设和粮食安全可追溯监管体系结合起来。许多县区粮食局采取这一办法后,都重振雄风,得到更好发展。第四,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搞好“内联外引”,扩大联合。如黑龙江虎林县与上海良友集团紧密合作,使虎林大米成为上海市畅销的名牌,发挥了虎林粮食行业的资源优势和上海良友集团资金、技术、销售网的优势,形成合力,从而打开了新局面,实现了互利共赢。第五,以名牌工程为重点,组织科技协作与攻关。要把科技创新成果落实到创名牌、出名品上,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的优势,从而大幅度地提升效益,开拓新的市场。如五常大米、国宝桥米、射阳大米、鲁花花生油、西王与三星玉米油等都是典型。第六,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创业的班子和高素质的队伍。特别是县局领导核心如果抱着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想法,没有转型的决心和创业的责任感就肯定搞不起来。领导班子要“遵法、厚德、尚智、为民”。领导核心一定要发扬粮食系统的优良传统,并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为有理想、有智慧的干干净净的人。有了一个转型的创业班子,才能带出创新型人才,办好创新型企业,开辟出广阔的新天地。

粮食生产形势篇2

粮食紧平衡与粮食安全

未来我国粮食紧平衡可能长期存在,这既可能是短期内偏紧的粮食供求关系带来国内粮价的上涨,又可能是农业资源禀赋条件恶化带来的国内粮食增产约束长期趋紧,也可能是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的扩大带来的对国际粮食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

暂且不考虑粮食紧平衡是否误判,假定粮食紧平衡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读粮食紧平衡。

比较2001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的变化,可以看出二者年度波动方向和幅度基本一致。2004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涨幅最大的年份,分别比上年上涨26.2%和26.4%,但是二者也有可能不一致。2012年,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4.8%和4.0%。具体到不同品种和不同时间,粮食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也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如果把粮食价格作为衡量粮食供求关系变化的可观察指标,粮食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持续上涨,也基本表明粮食供求关系趋紧。从2001年到2012年,粮食生产价格上涨年份达到10个,粮食消费价格上涨年份也是10个,二者累计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23.6%和106.0%。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虽然可能与粮食价格干预政策等因素有关,但也不能排除粮食供求关系总体趋紧。

1998年,我国粮食曾达到历史上最高的5.1亿吨水平,当时国内曾出现普遍的卖粮难和粮价低迷,粮食丰年有余十分明显。2012年,我国粮食九年增,总产量达到5.9亿吨,同时进口粮食超过7200万吨,新增粮食供给超过6.6亿吨,创历史新高,但是粮食并没有出现明显普遍的过剩。粮食历史上两个最高产量及其所出现的粮食形势变化表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新的格局已经形成,粮食紧平衡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态势。

首先,我国粮食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受到人口增长、城镇化及其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粮食用途多元化及其工业用粮增多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虽然缓慢,但是人口总量仍然在不断地扩大。2012年,我国人口比上年增长只有5.0%。,但是总人口仍然比上年增加669万人,达到13.5亿人。新增人口需要消费更多的粮食。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每年新增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不但不生产粮食而且要消费粮食。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差异决定了进城居民将消费更多的粮食。

一般说来,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虽然较少,但是消费肉禽蛋奶水产品等动物性食物则相对较多。畜水产品需要饲料粮来转化。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消费越来越多的动物性食物。未来玉米等饲料粮的需求刚性增长是粮食紧平衡的主导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粮食深加工虽然受到国家严格控制,但是工业用粮需求仍然十分强劲。随着粮食用途空间的不断拓展和粮食深加工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工业消耗粮食可能仍会增加。

其次,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态势不可逆转。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特别是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不匹配,有土地的地方没有淡水,有淡水的地方没有耕地,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生产资源的紧缺。未来经济建设还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粮食主产区北移不断地消耗淡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负荷加重,都会使得粮食增产的代价越来越沉重。

再次,我国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状况改变十分困难。我国约有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规模过小而地块过多,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过快,耕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这些因素都始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粮食形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意味着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将会呈现扩大态势。满足国内粮食消费刚性增长需要,必须依赖国际市场。如果按照我国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口径计算,2012年进口粮食7237万吨,占当年新增供给粮食(粮食总产量+谷物进口量+大豆进口量)的10.9%,这表明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

粮食进口规模扩大与粮食安全之间是什么关系?特别地,我国粮食自给率下降,是否意味着粮食安全水平下降?根据国际上评价国家粮食安全所用的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指标来看,我国粮食进口增加而出现的粮食自给率下降并不必然表明我国粮食不安全风险上升。

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长,2012年粮食总产量明显地超过5.5亿吨,表明我国粮食国内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多年保持外贸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农产品口能力显著提高。据农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2012年,我国食用农产品进口额(农产品进口总额扣除棉花进口额)约为1005亿美元,与当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的百分比仅为3%,这一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进口能力来看,我国进口食用农产品所使用的外汇仅仅是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很小一部分。外汇并不构成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约束因素。单纯地用粮食自给率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是片面的。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粮食消费

需求创造供给。从粮食消费观察粮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态势,肉禽蛋奶水产品动物性产品等消费越来越多,而直接口粮消费越来越少。我国也不例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均口粮消费量由减少到趋于饱和。

过去的米面等主食人均消费量总体上理应趋于减少。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约在80公斤水平波动,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则仍在不断减少,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粮食消费量已经下降到约170公斤。

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进入到低增长阶段,新增人口对于短期内粮食消费影响可以不作为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但是,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明显差异,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每年大约1000万人到2000万人进入城镇成为常住人口,食物消费结构势必发生变化,直接口粮消费理应低于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快速城镇化,人均口粮消费减少,是否意味着粮食市场规模的缩小?

农村居民纳入到城镇居民统计,可能存在着多种情况。农民工进入城镇,收入水平可能会高于常住农村。在消费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农民工直接口粮消费可能会减少,而动物性食物消费会增加,这意味着农民工进入城镇,可能会带来直接口粮的减少和饲料粮的增加,自给性粮食消费的减少和商品化粮食消费的增加,家庭粮食消费的减少和在外用餐中粮食消费的增加。除了农民工外,快速城镇化还包括一部分农村居民因失去土地而成为城镇居民的情形。不管是农民工进入城镇打工,还是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粮食消费市场规模总体上理应趋于扩大。

快速城镇化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对粮食消费的影响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流动性、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长期以来,受到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性差,不同城镇间的流动,特别是农民工回流,都可能对粮食市场产生影响。“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农民工市民化。如果农民工市民化取得实效,粮食市场规模扩大的稳定性无疑会增强。显然,农民工市民化难度很大,能否取得实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家庭自给性粮食消费量趋于减少而外购粮食消费量趋于增加是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工资收入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做饭的机会成本上升,时间价值的珍贵,都会带来外购粮食消费的增加。“十”以来,我国加大了针对性强的反腐败的力度,大刹大吃大喝之风,倡导“光盘”风气,餐饮业,特别是中高档餐饮业经营受到明显冲击。这是否意味着粮食消费也将会受到影响?根据一般观察,中高档餐饮业主食消费量可能不多,口粮消费可能受到影响较小。相反,大吃大喝少了,快餐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可能多了。

居民家庭人均粮食消费量虽然减少,或者趋于饱和,但是外购粮食质量的提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过去,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粮食消费经历了细粮替代粗粮的阶段。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对食物营养结构与健康认识的变化,未来粮食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可能会显现,特别是粗粮消费和简单加工的粮食消费可能反而会出现相对较大的增长空间。

国家粮食支持政策与市场运行

自2004年以来,我国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并逐步建立了粮食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市场产生怎样影响?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对粮食市场产生怎样影响?如何把握粮食补贴政策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

粮食补贴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粮食补贴有助于扩大粮食生产,降低粮食成本费用,缓解粮食价格上涨压力。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等收入性补贴有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良种应用,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农机具购臵补贴有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替代劳动力,提高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程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粮食补贴有助于粮食增产,增加粮食市场供给,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与粮食补贴政策不无关系。至于粮食市场价格仍然不断上涨,则可能与影响粮食市场价格的因素更多等有关。

另一方面,粮食补贴可能会促进土地成本的上升,推动粮食价格的上涨。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粮食规模化经营的推行,耕地有偿流转的情形越来越多。根据笔者对全国粮食主产区6省份的调查,粮食种植户很少将耕地流转出去,而转入的耕地占种植面积的20%。有些地方按照承包地面积计发粮食补贴,由耕地承包者实际获得粮食补贴,这可能对流转耕地租金的影响是中性的。有些地方按照实际种粮面积计发粮食补贴,并由实际种粮者获得补贴,这势必会带来流转耕地面积租金的上升。

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调整粮食补贴政策,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种粮大户为了流转到更多的耕地,也出现了耕地租金不断上升的情形。我国已经明确还将继续增加粮食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倾斜,据此不难判断未来粮食生产中的土地成本还将不断上升,这可能会推高粮食市场不断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中的土地成本的上升。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我国实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经验表明,托市收购政策对缓和粮食市场波动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以来,与蔬菜、生猪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相比,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明显较小,这与粮食托市收购不无关系。但是,粮食托市收购未必就一定带来小麦和稻米价格与最低收购价同幅度上涨,玉米等价格与临时收储价格同幅度上涨,但是往往会带来同方向变化。

粮食托市收购,迟早会带来粮食收购价格与消费价格同方向的变化。2012年夏粮小麦托市收购政策未启动前,小麦收购价格持续低迷,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持续下跌态势;后来随着小麦托市收购政策的启动,小麦收购价格总体上出现了上涨。到2012年末和2013年初,部分地区小麦加工企业还出现了小麦收购困难的局面。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粮食市场运行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粮食收购市场受到托市收购政策的影响,粮食消费市场是否受到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影响?在实际中了解到,一些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经常遭遇“稻强米弱”的困境,粮食收购价格高,而粮食加工品销售和价格经常不够理想,出现粮食加工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问题。对此出现了各种解释,有的认为是粮食加工产能过剩,有的认为是粮食进口冲击,也有的认为是大型粮食企业扩张挤占市场,也有认为是国际粮商和大规模粮食企业操纵价格,甚至有人指责国内大型粮食企业,特别是粮食外资企业抢购粮源和操纵价格。各种解释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托市收购政策带来粮食市场扭曲的情况下,粮食消费市场运行更加复杂。

从本质上说,粮食消费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粮食消费市场竞争激烈有目共睹。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粮源总体充足,粮食收购价格上涨态势不可逆转。国家为了控制物价总水平,往往还会倾向于增加粮食进口稳定粮食消费市场。粮食消费市场运行极有可能与粮食收购价格运行态势并不一致。粮食托市收购政策虽然未必带来粮食消费市场一致性的变化,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国粮食进口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国内托市收购价格对国际粮价是否产生影响,也是把握粮食市场需要考虑的。多年来,一般都认为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会传导到国内,对国内粮食消费市场带来影响。实际上,随着我国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我国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及其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对国际粮食市场运行也会产生影响。

如果我国粮食托市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带来国际粮价的上涨,国际国内粮食价差缩小,那么这可能会挤压粮食进口企业利润空间,减少粮食消费者福利,但是这对国内粮食市场的扭曲效应可能相对较小,对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负面冲击可能也比较小。国际国内粮食价差较小,国内粮食进口动力也可能会不足。如果我国粮食托市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对国际粮价没有明显影响,考虑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劣势性,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会带来进口增加的压力和走私的出现,国内粮食消费价格受进口的冲击可能比较大。

至于我国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是否对国际粮价产生影响,这可能与国际粮食市场结构及其粮价形成机制等有关。如果国际粮食市场结构高度集中,粮食国际贸易和定价话语权由少数企业掌控,我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粮食国际贸易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

粮食市场完善与企业兼并重组

随着我国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粮食市场结构正在不断改变,集中化趋势不断显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粮食生产越来越向主产区集中。受此影响,粮食加工企业也越来越向主产区集中。随着人口向城镇集中,粮食消费市场也呈现出集中化趋势。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和加工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粮食收购市场交易关系稳定性仍然较差。我国粮食加工企业总体上仍然众多,粮食消费市场结构高度分散。根据《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2)》资料,“十一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数量仍然增长了70%,2010年达到1.83万家,其中民营粮食加工企业数量最多,市场份额最大。

在粮食市场价格预期上涨的情况下,不同企业都可能会到市场上抢购粮食;而在粮食市场价格预期下跌的情况下,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往往会持观望态度,导致粮食收购市场交易清淡,农民售粮困难。尽管国家托市收购政策和储备吞吐调控粮食市场,但是受到现有粮食微观经营主体预期及其恶性竞争影响,特定时期和局部粮食市场运行也经常遭遇困难。创新粮食微观组织,仍然需要促进我国粮食市场完善。

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兼并重组是粮食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相对集中的粮食市场,才能够与种粮农户和合作社等主体形成紧密的交易关系,发挥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功能,创新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构建利益分享和风险共管的动力机制,突破粮食标准化生产和合同销售的困境,形成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赢格局,保障粮食稳定供给与粮食质量安全。相对集中的粮食市场,也会为国家有效调控粮食市场取得实效创造有利的条件。

尽管我国粮食市场规模仍然存在着扩大的潜力,但是部分粮食品种消费已经趋向饱和。总体上说,我国主食市场也越来越趋于饱和。对于特定的粮食加工经营企业来说,面对逐渐趋于饱和的粮食市场,如何开拓粮食销售市场?关键要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避免单纯地市场价格竞争,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企业实力,通过广告等实施品牌推广;增加销售网点,开拓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渠道等。

对于一个特定的粮食加工经营企业来说,通过兼并重组有助于实现潜在的优势和利益。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兼并重组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价格形成中发挥影响力,改变相互压价或者只能被动接受价格的局面,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控粮源,巩固扩大市场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特别地,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兼并重组还有助于改变与粮食零售流通企业不利的地位。随着我国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及零售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发展相对较快,超市往往在特定区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对粮食及其制品等农产品进入超市收取过高的不合理进场费。在货款结算上不及时支付也经常发生。零售流通企业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并往往长期占用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的货款,根本原因是粮食加工企业规模过小且十分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不具备谈判能力。

从长期来看,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兼并重要是必然趋势,它既是竞争的需要,又是竞争的结果。粮食行业不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存在着差异。通过市场竞争,低效企业会退出产业,高效企业会通过收购和入股参股等方式实现扩张。

粮食生产形势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粮食安全价值链成本优化成本抑减

Abstract:Oneofimportantaspectofpotentialaccidentsofnationalfoodsecurityisthattheincreasingcostoffoodsecurityresulttheheavyfinancialburden.Inordertoensurefoodsecurityunderareasonablecost,strategiccostmanagementoffoodsafetyshouldbeimplemented,whichhasmanycharacteristics:suchasopennessmanagementspace,comprehensivenessmanagementobject,dynamicmanagementapproach,persegettinginformation,andsoon.ThemainwayofoptimizethevaluechainofChinasfoodsecurityis:integratingresourceofthecurrentvaluechainoffoodsecurity,enhancingthegrainproductionanddistributioncapacity,reducingtheinstitutionalcostforminhistory,andappropriateincreasingfoodimports.

Keywords:StrategicCostManagementofFoodSafetyValueChainofFoodSecurityCostOptimizationCostReduction

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不仅表现在资源对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的保障乏力,还表现在粮食安全成本的持续增长所导致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定位应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求平衡点,为了通过成本管理有效地支持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需要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法方法,在粮食安全成本管理中心引入战略管理理想。本文就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其优化粮食安全成本的路径加以探讨。

1.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其核心是“成本优势”[1](P294)。美国学者麦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专著中列章探讨“成本优势”。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于1993年出版《战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专著,是战略成本管理具体化。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扩大到企业界。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争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国家粮食安全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应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功能性定位。它要求成本管理要注重内外环境影响,其信息提供和控制程序要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相适应。

结合粮食产业的特征和粮食安全成本的功能,笔者以为,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对粮食安全价值链和粮食生产、流通、贸易及其需求趋势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的成本结构、成本配置行为进行优化与控制,从而实现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和以往粮食安全政策的绩效与代价,将成本信息贯穿于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对粮食安全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以达到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粮食安全环境的目的。

2.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一切活动以保证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其主要特征如下:

2.1管理空间的开放性。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它把粮食安全成本管理纳入国内外以粮食供求信息为核心的国际环境中予以考察。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信息涉及范围的拓展及控制视角的扩大,如成本控制与约束要扩展到粮食安全成本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所倡导的核心是以变应变。在既定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下,粮食安全活动要适应环境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为了真正发挥粮食安全成本的能动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管理中诸多的静态假设,在变动的外部条件下进行粮食安全决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粮食安全风险,确定和实施正确的粮食安全战略,主动适应和驾驭粮食供求形势。

2.2管理对象的全面性。战略成本管理以整个粮食安全价值链为对象,根据粮食安全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成本目标,具有结果控制与过程相结合的特征。从粮食安全活动的环节上看,克服传统成本管理只主张结果分析的片面性,而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通过过程的控制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运输、粮食加工、粮食销售等各个环节与粮食安全的整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过程的控制实现对结果的影响和保证预期结果的实现。与此同时,战略成本管理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如产业政策的制定、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科学研究、粮食对外贸易、政府行政干预等活动都作为价值链分析的内容,从而达到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策略。

2.3管理方式的动态性。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短期供求平衡问题,而且关系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2](P17)。传统管理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常常根据短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对成本支出方向进行随机性调整,导致政策变化无常,市场大起大落,“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战略成本管理则立足于长远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不局限于单一的粮食年度分析,而是以长期粮食安全状态的变化来确定粮食安全成本配置与优化的方向,使成本配置服从于长期的粮食安全目标。此外,由于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始于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展变化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战略成本管理又是一种动态的管理。

2.4获取信息的多元性。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国家粮食调控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内外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库存、质量、价格等信息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以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当前,涉及国家粮食政策制定的相关部门有发改委、财政、粮食、农业、农发行等。各部门对粮食问题占有信息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在制定粮食调控政策上,部门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政策形成的结果往往是部门博弈的结果,哪个部门掌握的权力大,决策就会倾向于哪一方,至于形成的政策是否是最科学的选择就很难说了[3](P21)。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突破会计主体本身的限制,获得与粮食产业有关的各方面信息,为政府粮食安全决策提供系统性、权威性和准确性较强的多方面信息。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成本动因、粮食安全价值链以及粮食产业在一个更大的国民经济活动价值链中所处位置进行成本决策。其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动能定位。因此,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3.粮食安全成本优化的路径选择

3.1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路径。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是指将价值链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各环节协调互动,产生协同效应和提高资源聚合质量,从而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粮食安全价值链是指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包括为粮食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粮食种植等中间产业部门;粮食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粮食安全价值链体现了粮食有关各产业之间以及与外部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即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联系。

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就是要将被人为割断的粮食安全价值链的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合理连接和协调运行。通过整合解决以下问题:其一,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形态要素,实现粮食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价值流整合和生产经营主体的整合。其二,整合价值链的时空分布,实现空间上的价值链整合、区域内的价值链整合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其三,整合产业链微观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形成合理价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整合使粮食安全价值链的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粮食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为降低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创造条件。

3.2建设性成本重点配置途径。这里所说的建设性成本是指对中长期粮食安全保障具有关键作用的支出和重要的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本。建设性成本重点培植战略的基本思想是:粮食安全成本的配置不能追求在粮食安全价值链所有环节的平均分配和面面俱到,而应实现对粮食安全关键环节的重点支持。而粮食综合供给能力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的结合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粮食自然风险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在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采取了根据农业形势进行“相机抉择”的投入政策。这种做法应该改变。应通过制定稳定、规范的农业投资政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分工,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转贴于

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是由中国粮食供求地区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只有具备较强的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粮食从生产或储备到消费的通道及其通畅且通达时间较短粮食安全风险才能得以化解。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应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本重点予以配置,逐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形成可靠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粮食安全的战略环节得以不断强化。

3.3体制成本持续抑减途径。成本抑减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法以降低各项成本的措施[4](P315)。粮食安全战略成本抑减是指通过分析粮食安全成本链上各个环节成本配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途径的活动。粮食安全战略成本抑减不是一项为应付当前出现的财政支出能力不足问题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一个提高粮食安全成本利用效率,在必要和可能的环节降低成本的持续过程。笔者以为,在粮食安全价值链上抑减的成本项目是体制缺陷带来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体制成本。长期以来,政府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委托—制度的设计导致了较高的体制成本。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管是在粮食收购环节、批发环节,还是粮食对外贸易,多元化的粮食经营主体已经形成,但是,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做法并没有改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使粮食储备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实施粮食储备经营招标制度。逐步改变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办法。由政府委托申标企业粮食储备,不论国有粮食企业还是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都可以参与招标。政府作为委托方支付费用,仓储企业因承揽储备粮保管业务而获得相应的储备费用。

战略成本抑减的另一个方面是过高的粮食储备成本。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国家储备粮目标错位有直接的关系。从国家粮食储备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价格支持和稳定生产者收入日益成为专项储备的主要目标,使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偏离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而出现错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将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减少国家储备规模的趋势,各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储备的规模,对国际市场和社会储备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根据笔者的测算,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规模是合理级储备规模的5倍以上,因此,降低粮食储备规模是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的重要途径。

3.4适度增加进口的路径。在国内粮食生产处于比较劣势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意味着支付较高的粮食安全成本,相当于牺牲部分经济安全来保障粮食安全。为了选择成本较小的供给模式来实现粮食安全战略,应该采取控制产量与适度增加进口并举的战略。

适当控制粮食生产总量,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张平衡状态,对缓解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众多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5](P31)。这是由于,较高的自给率是以恶化环境、牺牲经济和社会福利为代价的。适当控制产量有利于减少盲目追求产量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的环境代价。对于资源匮乏环境脆弱的地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尽管暂时可以增加产量和消费量,但随之带来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迅速下降;在总面积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也跟着下降。过度开垦还必然在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同时造成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和农民收入的下降,从而限制了它通过市场交换区的食品补充供应的能力[6](P142)。因此,适当控制产量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笔者认为,有必要实施“存量立足国内生产、增量面向国际市场”的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以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前提,保持每年粮食产量大体上稳定在当前规模(存量)不变,通过逐年扩大粮食进口规模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在粮食产量大体稳定的同时,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增加生产保证口粮供给的比重,降低用于工业用粮的产量,形成立足国内确保口粮供给,依靠国际市场解决工业用粮缺口的格局;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条件允许情况下,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粮食贸易依存度,将进口粮食占国内粮食需求总量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笔者认为,小于10%的粮食贸易依存度不会对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还可以缓解国内粮食僧产的压力,降低粮食安全成本。

参考文献

[1]乐艳芳等.成本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宏宇.建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研究[J].新视野,2005(5)

[3]鲁晓东.2007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北京:调研世界,2007(7)

[4]王志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粮食生产形势篇4

Abstract:Foodsecurityandenergysecurity,financialsecurity,knownastheworld'sthreemajoreconomicsecurity.InthePost-crisisera,asChina'seconomicgrowthbegantocallback,thedomesticgrainsupplyanddemandandmarketpricesareincreasinglyaffectedbytheinternationalmarketsituation.Againstthisbackground,thisarticlefocusonthecurrentsituationoffoodsecurity,analyzethereasonofthecurrentworldfoodsecuritycrisis,andproposeacomprehensivesolutiontocorrectlyunderstandandeffectivelytoensurenationalfoodsecurity.

关键词:粮食安全后危机时代路径选择

Keywords:Foodsecuritypost-crisiserapathchoice

作者简介:周丽(1982-),女(苗族),昆明市,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虚拟经济备受重创并累及实体经济,进而引起了粮食等世界基础性商品价格“过山车”式的大波动。我国由于始终坚持了立足国内的方针,粮食稳定增产,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为有效抵御危机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回调,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供求和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选择怎样的有效途径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总体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

1、供求基本平衡。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基本实现了自给,但在2000年,自给率第一次跌破95%,2003年突破90%,达到历史性的最低点88.58%。2004年至2009年,又开始恢复性增长,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亩产达324.8公斤。品质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率分别为74%、68%、51%和72%。

273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4、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包括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内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补贴机制和对农民收入补贴机制。

5、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制,确立了经营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增强了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加强了进出口品种调剂,促进了供需总量平衡,国家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经济社会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1、总体粮食生产供给不确定性增加。从短期看,粮食生产继续增产难度加大。一是播种面积继续扩大潜力有限。2004、2005两年累计扩大7300多万亩,2006-2009年则分别只有1650、900、1590、2025万亩,这说明短期内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已不大。二是气候条件不确定性增加。近三年全国气象条件属偏好年成,分析我国气象条件变化规律,今后两年气象条件可能向不利于粮食生产方面变化。三是种粮效益有下滑趋势。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活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种粮效益出现下降趋势。从长期看,粮食供给能力增长将受耕地、水、能源等资源的硬约束,增产潜力将受到更为明显的制约。

2、区域供求形势存在不安全隐患。一是国家库存仍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在增加粮食生产大省财政负担的同时,容易造成购销环节的脱节(张剑雄,2007)。二是粮食主销区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较多,需求增长速度较快,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三是西部贫困地区长期存在退耕还林还草压力,粮食产量难以大幅度增长,产需缺口依然存在。

3、部分粮食产品产需矛盾突出。目前,国内小麦基本实现产需平衡,并有节余;稻谷产需有缺口,且随着优质大米在主食消费中比重稳步增加,结构性供求矛盾将比较突出;玉米产需处于紧平衡格局,但随着未来食用、畜牧业、加工业需求加大,产需缺口将会迅速拉大;大豆产需缺口一直较大,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并有威胁行业安全的担忧。

4、部分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一是直补政策实施过程存在缺陷(王明华,2007)。主要表现在:资金规模小,发放成本高;地区之间直补标准存在差异;粮食直接补贴可能冲击其他农产品的生产,影响农产品的平衡等。二是流通体制不健全(钟水映,李魁,2009)。主要表现在:粮食市场主体高度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缓慢,粮食产后损失严重;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由于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切割而迟迟不能形成,容易放大市场波动等。三是储备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储备粮体系承储主体比较单一,社会投资比例还非常低;国储粮功能定位不明确,且品种、比例和区域分布均不合理;储备系统和进出口系统相互分离,影响了贸易手段对粮食库存和国内粮食市场的有效调节等。

二、当前引发世界粮食安全危机的原因解析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粮食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供求形势发生变化引发粮价剧烈波动,并导致消费者买不起的情况。纵观近几年开始显现的粮食危机,应当说确有消费与库存关系变动的因素,但总体上不属于供给严重不足,而更多地表现为分配不均。其中有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但主要还是危机影响下的粮食市场结构和贸易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1、表面原因。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国由于旱灾等气候影响导致生产下降,减少乃至停止出口。二是一些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忽视粮食生产,把大量耕地改作他用,使粮食需求更多依赖进口。三是各国普遍采取保护国内市场,压缩乃至停止出口的对策,使粮食资源流动性锐减,推动价格持续上涨。

2、根本原因。可从三个方面剖析:一是粮食能源化趋势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近一半的新增粮食需求与发达国家追求生物能源有关,这是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二是金融危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在危机充分展开之前部分金融资本将大量资金投向粮食等大宗重要商品领域。危机展开后,一大批热钱流入许多国家的粮食市场,这是粮食危机紧随金融危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不合理的国际粮食贸易制度严重损害了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性。首先是发达国家补贴国内粮食生产,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破坏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粮食生产流通的内在平衡体系,使后者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的供应体系。其次是少数粮食跨国公司强势进入各国市场,先把民族粮食企业逼入被动地位,再择机兼并重组,从而在各国形成垄断地位,削弱各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再次,由于多哈回合谈判的挫折和步履艰难,使得合作制度缺位,这是危机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建立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路径选择

面对紧张的国际粮食大环境,我们应结合国际走势和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制订适应国际国内新变化,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安全风险。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个路径来实现:

1、统筹各生产要素,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严格执行土地法规和土地占用规划,切实保护好耕地,合理开发利用荒地,确保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强化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二是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财政和国债对农业投入的比例,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三是继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2、落实和完善各项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大幅度减轻种粮农民负担的同时,切实提高对农业与农村的投入水平,发挥国家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证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同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特殊扶持政策,鼓励主产区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建立起以粮食为基础的高效经济体系。

3、建立健全市场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行情的变化。在国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采价点,定期搜集粮食成交价格动态,加强对价格变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建立全社会总量平衡抽样调查制度,定期相关信息,为总量平衡提供决策依据,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实现可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相机调控和科学评估的良性循环。

4、建立快速、有效的收储管理体系,依法管理储备粮。一是鼓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王慧霞,赵然芬,2007)。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收购环节中,对私营收购企业进行扶持,培育大型收购企业。二是鼓励储备主体多元化。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发展社会储备,不断扩大社会储备的规模,更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三是合理调整品种和布局。建立承储资格审核制度和储备粮轮换机制,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和品质结构,并向交通方便、储存条件好和管理水平高的库点集并。

5、建立健全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增强应急供应能力。合理布局应急供应点,要求协议企业在正常生产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对于突发紧急情况,政府应该首选用经济手段来平抑市场波动,慎用可能对市场机制造成重大损害的行政手段。同时,实行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实行正确引导,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防止引起社会恐慌。

6、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体系,组建有中国特色的物流配送中心。成立由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等部门参加的国家储备粮管理协调办公室,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提高运行管理效率,确保调控适时、适度。同时,在条件合适的地方加快组建物流配送中心。

7、建立预防和消除突发极端情况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支持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推行进口多元化政策,防止出现对特定国家的进口依赖,创造条件形成稳固的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粮食以外的植物性食品生产,增强其他食品的替代作用。强化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并抓好预案中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

8、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协调好产销两区域的利益平衡。对主产区和主销区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模式,充分调动主产区和主销区两个积极性,着力提升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使产销关系和产销区政府间利益关系协调发展,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剑雄.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9-83

[2]王明华.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调研世界,2007,(6):3-5

[3]钟水映,李魁.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9):2-6

[4]王慧霞,赵然芬.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6-38

粮食生产形势篇5

这次粮食工作总结表彰会议是在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企业改革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局长对20*年的粮食工作作出全面总结,对20*年的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目标明确,措施扎实,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会上,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4个基层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会议开的很好,希望大家把这次会议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开创全县粮食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就今年的粮食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粮食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勇于创新,扎实做好企业改革、粮食购销、粮办工业、招商引资等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工业经济被县被为目标考评先进集体。一是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去年一年,全县粮食企业以减员分流、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切入点,减员分流近*人,粮办工业、经营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化改革,全面完成了改革的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层所库实现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在全市粮食系统名列前茅。二是粮食购销经营两旺。去年入库粮食*亿斤,占商品量的*%;实现粮食销售*亿斤,占全年目标任务的*%,同比增长*%;*粮库3000万斤仓容通过省级验收,入库储备粮3000万斤。三是工业经济势头强劲。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5.1%;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工业利税260.1万元,工业技改投入1010万元,在全县经济部门中也名列前茅。四是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去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个,引资8010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今年,又与外商意向签订投资6000万美元生产*的项目,这也是我县目前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表明了粮食局招商引资工作又跃上了新的平台。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四中的一年,是实施完成“十五”计划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粮食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趋势,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把粮食工作做的更好。

㈠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国范围内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农民种粮收益减少,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带来粮食产量的下降。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粮食的商品率逐年下降。给粮食收购、经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形势的发展要求粮食流通工作要改变粮食生产规模小而散、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的现状,生产、购销和加工努力做到一体化。要将粮食流通的信息很好地反馈给农民,改变生产和需求相脱节的状况。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足够数量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总之,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对策,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协调发展。

㈡加入WTO,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加入WTO以后,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粮食流通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平等的贸易机会为粮食进出口提供商机。挑战主要是加入WTO后,我国关税水平逐步降低,进口粮油质量、价格优势十分明显,随着进口配额逐年加大,粮食、油脂、油料进口量逐年增加,将对国有粮食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据农业部专家分配,我国农业成本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粮食成本普遍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粳米、小麦、玉米价格均高于国际市场价40%以上,小麦质量又低于欧美、加拿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粮油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多产优质粮油,增强竞争能力。粮食企业必须加快改制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尽快适应民营经济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

㈢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的课

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粮食政策,沿海地区粮食市场已率先放开,其他产粮区也陆续进行放开试点,但是,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一是粮食消费需求有哪些变化,对粮食总量平衡、市场价格产生哪些影响,以及粮食库存和储备合理规模应当怎样适应形势的变化等,都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二是储备粮缺乏灵活的吞吐和轮换机制,粮食内、外贸易没有有机结构,使粮食宏观调控措施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调控效果。三是粮食工作如何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粮食市场和价格,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怎样适应新形势,做好粮食行业指导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研究和明确行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手段。作为地方,搞好这方面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为上级的决策提供依据,而且也有利于搞好我们自身的工作。

二、把握重点,推动今年粮食工作再上新台阶。

㈠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改制步伐。

加快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搞好政企分开,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与粮食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直接参与粮食经营。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公司内部运行机制,规范运作行为,加大对基层所、库购销仓储的管理力度。三是要继续推进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快机制创新,努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对非购销企业要全面推进以股权多元化为重点的改制,抓紧企业收入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推行年薪制,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科技、管理、营销骨干的积极性。要加快国退民进步伐,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通过以“一股两转换”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公)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基本退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纯国有中小企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股份化;通过产权转让民营化,置换企业的国有、集体身份,解除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关系,让企业自主走向市场;通过国有、集体资本一次性退出,依法理顺劳动关系,让职工走向市场。在抓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促进改革企业面向市场转换内部经营机制,着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㈡创新营销理念,搞活粮食购销。

一是不断改进收购方式,做到三个延伸,即由坐站收购延伸到上门收购;由收购原粮延伸到农民需出售的农副产品;由单一粮食品种收购延伸到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服务,努力掌握粮源,发挥主渠道作用。二是抢抓商机,搞活粮食销售。通过采取联购联销、即购即销、代购代销、外购外销、内购外销以及实行销售奖励办法等多种措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发展订单粮食和粮食基地。粮食部门是连接粮食生产环节与销售市场的重要纽带,最了解市场需求,要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进一步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一方面为掌握粮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导引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要培植龙头企业,并在全县建立一批无公害优质稻米、麦、油基地,努力创建一批绿色、安全食品的品牌,努力把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粮食企业创名牌、争市场的过程。要重点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新型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农民利益的提高。

㈢加大安全保粮工作力度,确保人身安全和不发生重大坏粮事故。

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安全问题已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粮食部门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抓好安全保粮工作。为此,要推广科学保粮技术,提高保粮工作科技含量,开展“一符四无”活动,坚持常抓不懈,确保不发生任何事故。

㈣举全局之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是适应形势的需要,也是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面临最突出、最直接的问题是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现实、最重要、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招商引资,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希望大家能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向全员招商、以商招商、品牌招商推进,掀起新一轮招商

引资的热潮。

粮食生产形势篇6

关键词:粮食产业链;比较优势;相对劣势;产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58-02

前言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上的跨国粮商依靠其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管理和经营战略不断渗透于我国的粮食市场。短短二十年时间,国际上跨国粮商成为我国粮食市场的一股重要而强大的隐形力量,甚至在若干领域已经具有垄断优势,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相对而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基础十分差,粮食产业资金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管理松散,导致劳动效率低下、市场集中度不高。随着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更为严峻的形势是跨国粮商将更进一步进入我国粮食收购环节,并通过粮食价格、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全面抢夺我国粮食收购市场,进一步蚕食我国粮食产业的话语权。

总之,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分析我国粮食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壮大我国的粮食行业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粮食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4―2013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口总数由13亿增长到13.6亿,充分利用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面对全球粮食产业竞争,粮食科研人才为粮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区位资源优势

我国具有发展粮食产业良好的区位条件。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优势,首先我国主要产量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区,光热条件充足。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交通区位优势,我国主要粮食产业区的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我国加速建设立体交通网,公路、水路、邮政和民航均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陆海空条条大道畅通。

(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势

2004―2013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呈波动上升的局面。2013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95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51千公顷。2013年全年粮食产量60193.8万吨,比上年增加1235.8万吨,增产2.1%。其中,谷物产量55269.2万吨,增产2.47%;小麦产量12192.6万吨,增产0.75%;玉米产量21848.9万吨,增产6.26%。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全年因单产提高而增产的粮食约为1478万吨,因播种面积增加而增产的粮食为358万吨。

(四)粮食产业链的比较优势

虽然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的建设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并不是没有优势的,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1)粮食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探索,特别是具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国有特大型或大型粮食生产企业。(2)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模式,我国粮食企业在产业链经营中采用的“企业+协会+农户”等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3)作为连接市场与生产农业协会的力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我国的农业协会作为缓冲器,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作用已经显现,农业协会在粮食生产、收购、销售中日益明显的关键节点地位,是我国推行粮食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我国粮食产业链的相对劣势分析

(一)人均土地资源缺乏

我国土地资源具有“一多三少”的特点。我国的国有土地面积总量多,但是人均耕地少,特别是高质量的耕地比较少,并且可开发后备资源也少。我国虽然拥有居世界第3位的土地面积,但是人均土地面积就不尽如意,仅及世界人均1/3,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67位。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缺乏水源、严重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的耕地占相当大的比例。可开垦成耕地占后备资源面积的2/3。随着城镇化、森林砍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土地面积日易减少。目前,我国现有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

(二)粗放式生产,粮食品质欠缺

我国的农业生产延续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缺乏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化种植,整体上落后,竞争力不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生产要素的构成中,土地和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从投入角度看,有助于粮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但是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可以看出,起决定作用的技术要素在我国明显不足,导致了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导致了我国粮食品质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粮食储备和物流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户分散、小规模粮食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粮食物流收储企业只能从极端分散的小农户收购粮食开始,进入一系列物流过程,这个过程由于地域品种的差别而呈现很大的不同,过长的物流环节,极易引起粮食流通不畅。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物流能力对生产的制约作用尤其明显,急需外输的粮食产品由于运输能力有限、运力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制约了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落后

首先,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在生产过程中全凭劳动者的个人经验操作,并且不能够强有力地捕捉、分析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表现不灵敏。农业信息化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全国整体规划,小农户与国际大市场严重脱节,形成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中的劣势。其次,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三、优化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粮食企业加强整合粮食产业链

粮食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业务组合、组织结构整合产业链。大型跨国粮企对产业链的整合涵盖了农业产业链的多数环节,上至化肥的生产和分销,下至食品制成品的生产。新环境下企业合作和联盟对商业模式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与开发,并且通过合作企业使其产品与服务进入不同领域的消费市场。在运营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实现其本土化经营。我国粮食传统上是“产、供、销”各产业链相互分离,效益偏低、产量偏小的粗放增长方式。为了顺应国际粮食贸易发展方向,我国应闭合各产业链,形成各产业相互融合的全产业模式,实现粮食产业集聚效应。

(二)促进精深加工,发展附加值高的粮食产业

增强我国粮食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通过高新技术设备促进全产业的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粮食产业。以玉米为例,不能仅以加工饲料为用,还要通过技术的改进及设备的更新向精深加工推进,生产出玉米系列的粮食附加产品。对于其他诸多粮食品种,也应效仿玉米深加工,按产品成分特征需求,通过加工充分开发,提高其附加值。所以说,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深度发掘粮食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粮食深加工业是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必经之路。

(三)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重视物流环节

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前提是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因此我国需要放开商业储备,不断完善粮食社会仓储体系以及搞活农户储备。在确保政府粮权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和农民承储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定合理的费用标准,来提高承储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食仓储设备,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粮食仓储业务。我国不仅需要重视建设粮食储备,还需要充分关注粮食的物流问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出纳年度工作总结范文集锦(整理4篇

    - 阅0

    出纳年度工作总结篇1今年,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州中心及各县管理部同仁的热诚关心和帮助下,通过自我学习和提高,我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在思想认识上和工作能力上有了很大提.....

    优秀范文桂花作文字(精选3篇)

    - 阅0

    桂花作文400字篇1设若我是一朵桂花,顾着高兴,在笨笨的桂树上,懒洋洋地沐浴秋风,又与打过蜡的绿叶比衣裳,妈妈,你会认得我吗?别找我,别呼唤,我要默默酣睡在枝桠间,静静酝酿着醉人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