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汇报(6篇)

来源:整理

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汇报篇1

一、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现状

(一)较法人境外投资而言,个人境外投资管理法规不健全,基本处于粗放状态按照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从主要的审核要素及登记管理环节来看,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在外汇管理环节较境内机构境外投资宽松许多。如下表所示:从实际情况来看,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基本上属于粗放管理状态,其投资规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无法进行统计。

(二)政策环节未理顺,现居民境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款流出及收益流入,大多以各种变相甚至非法的形式进行由于政策障碍,目前已有的国内居民境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款流出及收益流入,往往通过个人分拆结售汇、黑市购汇及现钞携带等变相甚至非法的形式进行。一是个人直接投资管理规定可操作性不强。2006年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规定,境内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有关规定的,经外汇局核准可以购汇或以自有外汇汇出,并应当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按照正常的程序,个人从事境外投资应当经过发改委、商务部门批准后办理外汇登记及备案,之后才能办理资金汇兑手续。但是,目前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制度均是针对机构量身定做的,基本上不适用于个人境外投资。另外,商务部门因程序问题无法核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外汇局也同样无法办理外汇登记,至于后续的资金汇出核准更是无从谈起。二是特殊目的公司管理规定难以理顺个人直接投资资金汇兑管理环节。《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允许境内居民个人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设立境外融资平台,但“涉及境内购付汇的,应按照《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即同样要求提供境外投资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这就意味着个人如果以购汇、支付外汇的形式向境外投资根本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汇发[2005]75号文只对有特殊目的需求的个人境外投资项目有一定约束力,而对大量非特殊目的的个人境外投资项目不能产生任何影响。

二、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监管难点

(一)个人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不规范基于多种原因,绝大多数个人境外投资资金来源五花八门,有自有外汇、民间借贷、现钞携带,更有甚者通过地下钱庄兑换,其来源与渠道不尽规范。

(二)部门监管责任不明确据了解,由于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个人境外投资核准操作规范,发改委或商务部门往往以此拒绝个人投资者提出的境外投资申请,外汇管理部门往往因上游部门不予审批个人境外投资造成后续外汇登记环节存在困难,存在明显的政策盲点,阻碍了个人境外投资的规范发展。

(三)管理监测体系不健全如外汇登记、资金流出入等操作细节不明确,FDI系统尚未开发个人境外投资模块等,个人境外投资尚未纳入境外投资联合年检范畴,事后监管和监测体系不健全。

三、政策建议

个人境外投资充分利用了国内外汇资源,有效实现民间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进而可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因此,为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同时为了规范管理,建议:

(一)理清思路,消除政策障碍,促进个人直接境外投资的发展发改委、商务部、外汇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合,参照境内机构境外投资的管理模式,协调研究制定个人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建立各部门职责分明,运转有序的联合审批监管机制。发改委和商务部门作为境外投资的主管部门,应审批或登记个人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部门负责外汇登记、汇兑、境外资金变动登记、资金调回监测等。从而理顺各部门工作流程,让个人境外投资有法可依,满足个人的境外投资需求,促进个人境外投资的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汇报篇2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镇党委紧紧围绕“五大战役”任务,落实“八清一改”要求,层层夯实责任,建立健全机制,加强督导问责,高质量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一、注重加强政治引领,保证有序开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镇村两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办法》,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确保了整治工作高起点展开、高标准推进。先后组织召开党委会、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座谈交流会等各类会议90余次,统一思想认识、征求意见建议,激发工作热情。在此基础上,由党委书记、镇长带头,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进村入户,深入实地,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依托环境整治宣传车、广播等,逐村逐街道循环播放环境整治宣传录音,制作喷绘1600余平方米、悬挂横幅280余条、张贴标语950余条、发放彩页11000余份,提高了整治工作的知晓度,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舆论氛围。近3年,群众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及公益性活动达到了20000余人次。

二、注重突出整治重点,提升工作水平。工作开展以来,我镇积极行动、主动作为,汇聚民心民智,举全镇之力,营造清新、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一是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累计投资700多万,召开宣传动员会50余次,出动机械3000余台次,垃圾点清理320多处,8600多吨,参与人员上万人次,清理街道260多条,沟渠40公里,残垣断壁1140多处,造林绿化8000平方米,镇域内村容村貌改善明显。二是全面开展垃圾治理。采取“户投放、村收集、村清运、村处理”和“户投放、户集中、村清运、村处理”两种模式相结合,配备保洁员110名,垃圾转运车24辆,每天清运垃圾50余吨,确保了垃圾定点收集、定点清运、妥善处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全面开展厕所革命。结合实际情况,多次实践完善,创新设计、制模、安装的三格式化粪池,坚固耐用,费用合理,得到了上级职能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已完成改建468座,群众满意度很高。另外,全镇还有公厕40座、卫生厕所7512间,已经全部建档立卡,粪污也采用清掏回田、污水处理设备等不同方式进行了处理。四是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多方筹集资金,硬化道路X公里,修建排污渠XX米,新修了红星和西崖村史馆2个,新建升级了文化休闲场所12个、运动健身场所30余处、配发篮球架16副,喷绘文化主题墙3000余平方米,设置各类护栏花坛216个,持续打造整洁优美、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汇报篇3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影响因素

Abstract:CombinedwiththepresentsituationoftheindustryclusterdistrictintheZhoukoucity,summarizedth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oflanddistributionfactors,reasonablelayout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ofland,putforwardtoaccelerat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therebyoptimizingth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reaeconomicstructure,whichcouldbecontributedtothecurrentandnextcountrysideculturesquareconstruction.

Keyword:Industryclusterdistrict;Thelayoutoftheland;Influencefactors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区现象大量涌现,建立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迅速风靡全国各地。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建设了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京市在2006年底也已认定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08年又认定了11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在我国其他城市,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产业集聚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区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不同集聚区的效益差别很大,有的集聚区企业争先恐后落户,有的集聚区很少有企业问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1.产业集聚区概念界定

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集聚区的效益、集聚区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美国当代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Krugman(1996)建立了一个动态多区域模型,来解释在空间结构均衡时动态力量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离分布的集聚点(城市)的现象。他通过区域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结构,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均衡分布状态。地平面并不是稳定不变的,集中的区域环形分布会产生轻微紊乱的地平面,自发演化出一个或多个制造业群。Et本区域经济学家Matsushima与Matsumura(2003)在一个呈环形状的城市区域里,建立了混合市场的寡头厂商产品数量调整竞争与区位选择模型。该模型表明,空间竞争均衡的最终结果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私有性质厂商位于城市的一极,而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公有性质的厂商位于城市相反的一极。但Krugman、Matsushima与Matsumura的角度是区位,而不是产业集聚区的定位;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集聚区。

综合各项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产业集聚区是指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加工贸易园区、高效农业园区等在内的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它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以产业的高密度集聚为内在规定性,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之间联系的加强,获得规模经济与分工经济利益,提高区域内企业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有利于企业与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又能够促进人口集中、第三产业发展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经济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现状概述

经过改革开放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加快“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新阶段。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河南省人民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即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着力破解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河南产业集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在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工艺陶瓷、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煤炭、汽车配件等许多行业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如漯河食品加工产业、长垣起重机械产业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2008年12月,河南对全省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初步确认了175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2010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31亿元,总量占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以上,2011年初确定的投资倍增计划超额完成。累计引进项目3230个,到位省外资金1854.9亿元,占河南省总量的七成以上。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2010年完成投资1071.2亿元,路网框架全面铺开,水电气暖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配套能力明显提升。集聚区就业承载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54.5万人,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三成以上。

3.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影响因素

3.1上位规划

上位规划是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时首要考虑的限制因素,它是产业集聚区未来发展的蓝图,在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用地布局时一定要高瞻远瞩,做好与上位规划之间的充分衔接,结合产业集聚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环境容量等多方面因素,将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通盘考虑。要做到土地未动,规划先行,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的合理用地需求,避免与上位规划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更加有利于产业集聚区内各项专业规划的顺利进行。

3.2主导产业选择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在当地经济体系中占有较大份额,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主导产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要处理好园区内产业功能与居住服务功能的关系。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方面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一类工业,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等,可考虑与居住、公共设施等相邻布置;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或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二、三类工业亦应考虑相对较远的与居住和公共设施间隔布置,同时还应考虑之间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防护带,有效降低工业生产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干扰。

3.3村庄改造

产业集聚区用地一般位于城郊或者城乡结合部,随着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区域中的一些村庄在不远的将来,将会与工业区连成一体,同时其现状用地也会给集聚区的空间拓展带来障碍,形成新的“城中村”。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使得这些村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在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时应考虑在适当的位置建设村民安置用房,使得失地村民可以通过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打工或从事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获得生活来源。因此,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应合理进行村民的社区化安置,使得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更加合理有效。

3.4道路交通系统

交通优势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决定这一个地区的升值空间。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改善沿线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良好的交通优势有助于产业集聚区的相关产品更加便捷快速的运输,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的周期回报率。因此,在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时,一般应考虑将产业集聚区选址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势明显的区域,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靠近铁路站场或港口码头等交通枢纽,同时,将为集聚区内工业企业服务的物流配载用地和仓储用地布置于对外交通出入口处,便于产业集聚区工业产品的堆放及周转运输。

3.5用地评定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应以用地评定结果为科学指导,将用地评定中的一类、二类、三类用地与集聚区内布置的产业类型、用地性质进行充分结合,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

4.周口市川汇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规划

4.1现状概况

川汇产业集聚区位于周口市城区东北部城乡结合部,川汇区城北办事处境内,北靠周商高速,东邻大广高速,南接沙颍河周口港和漯阜铁路周口站及宁洛高速,地势平坦、位置优越、环境优雅、交通便捷。川汇产业集聚区是中心城区工业布局的四大功能分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6.5平方公里。

4.2存在问题

通过对川汇产业集聚区现状资料的调研分析得出,产业集聚区用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4.2.1现状村庄改造难度较大

片区内村庄住宅用地相对较多,村庄分布较散,村庄占地面积较大,村庄居住人口较多,集中改造难度相对较大。如图1所示。

4.2.2现状道路系统不甚完善

片区内现状主干路少,支路多为自发形成,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网络,现状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片区的发展。

4.2.3不同种类工业用地混杂

由于投资者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集聚区内不同种类工业用地混杂,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4.2.4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由于片区起步较晚,片区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为工业、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

4.3规划布局

4.3.1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两区”的布局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一轴:一条发展轴线即西北路发展轴线。

以西北路为川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轴线,将两个功能分区有机联系在一起,自西向东串联产业集聚区,既是连接西部工业区和东部居住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道,同时也是产业集聚区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两心:两个服务中心,即西部工业区配套服务中心和东部居住区配套服务中心。

按照1公里的服务半径,规划在大庆路与西北路交叉口东北部形成工业区配套服务中心,在该服务中心内集中设置生产设施、职工集宿区、小游园等用地。

在五号路以东和东环路以西、北四路两侧区域形成居住区配套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主要由服务于居住区的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用地组成。

两区:两大功能分区即西部工业区和东部生活区。

在八一路和中原路之间形成产业集聚区的西部工业区,以一、二类工业用地为主,生产性配套设施用地为辅。规划依托现状工业形成集高技术产业、轻工业、机械制造业、产业孵化园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区。

在中原路和东环路之间形成产业集聚区的东部生活区,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生活性配套设施用地为辅。规划依托村庄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形成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居住区。

4.3.2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是产业集聚区内的主要用地之一,川汇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中居住用地的布置与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集中布置在中原路以东、东环路以西的区域,包括村庄安置用地和商品房开发用地两部分。

根据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进度,对集聚区内的现状村庄进行旧村改造,科学制订旧村改造工作的分期推进方案,保障改造工作有计划、分步骤、稳妥有序的开展,提高村庄改建工作的可操作性,逐步把中原路以西位于工业区内的村庄搬迁至此进行集中安置,最终形成配套完善、设施齐全的城市居住社区。如图3所示。

(2)公共设施用地

考虑到本次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同时承载生活和生产两大功能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其公共设施规划应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采取两种配套服务策略,一种是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

其中,川汇产业集聚区将服务于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于东环路以西,与居住用地相邻布置,便于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功能为工业展览、科研开发、工业办公、职工培训等,因此,规划将服务于产业集聚区内的各工业企业及其职工的生产性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于大庆路与西北路交叉口东北,方便企业及其职工日常使用。如图4所示。

(3)工业仓储用地

工业用地占据产业集聚区总用地的56.27%,川汇产业集聚区用地布局中工业用地的布置与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工业用地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向北、向东发展,最终形成4个产业园,分别是高技术产业园、轻工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和产业孵化园。

其中,高技术产业园内布局一类工业项目,因其对周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基本无干扰和污染,因此将该园区与居住用地相邻布置,位于师范路与中原路之间的区域,二类工业布置于一类工业西侧,师范路以西、北二路以南的区域。为尽可能降低工业区对居住生活区产生的日常影响,在中原路西侧设置50宽的防护绿化带进行有效隔离。如图5所示。

(4)道路交通用地

规划在现有路网的基础上结合总体规划路网形成便捷高效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其中,主干路是片区内的主要交通联系道路,呈“三横四纵”的布局形式,逐步构建快速、便捷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如图6所示。

考虑到产业集聚区开发、项目引进的不确定性,采用弹性路网规划,开发初期可先建设主干路网,构架产业集聚区道路系统的主骨架,后期伴随项目的引进,开发的同时可依次再进行次干路、支路的修建,这样产业集聚区内的各大中小企业可根据本企业不同的规模进行用地布局选择,满足产业集聚区开发用地布局的多样性需求。

5.结语

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将会极大的促进川汇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要切实做好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使其真正融入周口市的整体发展之中,使整个产业集聚区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关于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成功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6);66-68。

2、王亚培,浅议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布局方法【J】。《安徽建筑》,2010(6);42-44。

3、于慧芳,产业集聚区定位模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40-44。

4、宋伟,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5);97-101。

5、陈静、夏保林、麻永健,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探析【J】。《华中建筑》,2010(1);98-103。

6、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1、杨雯雯,女,1980年生,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研究生。

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汇报篇4

关键词:投资;消费;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衡问题日益突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逐年下降,至2010年仅为46.98%,2003年~2010年投资占比连续八年超过40%。

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消费率的合理区间是61%~65%,投资率的合理区间相应为35%~38%(吴忠群,2002),按照这个标准判断我国投资率已经长时间超出了合理范围。其次,从我国建国后经济发展历史上看,共有三个历史时期投资率超过40%,分别是1959年,1993年~1995年,2003年~2010年,在前两个历史时期,当投资率超过40%后,均导致了随后经济收缩,因而最近连续八年投资率超过40%也显示我国经济失衡问题严重,经济存在运行不稳定的风险。再次,从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需求大幅波动,导致经济出现大幅波动,进一步凸现了投资消费失衡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内有众多学者研究投资消费失衡问题,主要的观点有:一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直接原因是国民储蓄率过高(程选等,2008);二是农村人口巨大、城市化水平低、人口抚养比低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和“高投资、低消费”的特点(姚洋,2009);三是“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导致“两高一低”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龚敏等,2009);四是当前由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根源是现行收入分配机制中存在扭曲(汪同三,2007)。

1.国民储蓄率过高。程选(2008)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恒等式(GDP=C+I+CA)背后隐含的国民消费-投资决策决定了高储蓄,根据储蓄与投资、出口的关系(S=I+CA),高储蓄又必然决定了高投资、高顺差。并指出资源品价格长期被压低、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社保制度不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发育不足、收入分配格局以及政府转型缓慢、居民拥有资产占比小、“低汇率安排”等六个因素导致了国民消费―投资决策的高储蓄。上述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S=I+CA反映的宏观经济运行结果,并不是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储蓄并非单方面决定投资、顺差,相反投资、顺差的实现制约着储蓄的形成;二是程选列举的六个因素并非并列关系,因素5(我国财产制度安排)是因素1(资源品价格长期压低)的原因,并导致因素四(收入分配格局)这一结果,因而这三个因素可归并为一个因素;三是程选认为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主要通过流动性约束、财富效应等因素影响消费者的储蓄,而笔者认为金融市场发育不足导致资金要素价格扭曲,进而影响了投资、消费格局。

2.我国的人口结构。姚洋(2009)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与中国人口结构是紧密相关的。一是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裕,二是中国的计划生育使人口抚养比下降得很快。这两个人口特征导致我国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的特征。笔者认为人口因素只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因素。除人口因素外,资源品价格长期压低、环境污染负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金融市场资金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都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因素。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龚敏等(2009)认为我国利用低要素成本优势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导致“两高一低”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基于低要素成本,因而在收入分配方面向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地方经济建设是导致要素价格扭曲的根源。笔者认为,我国利用低要素成本优势吸引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但是“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特征在2001年~2010年期间形成并日益显著。因此龚敏等只正确分析了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内因,缺乏对外因影响的分析。而恰恰是2001年起我国加入WTO以及人民币相对贬值的外因变化,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提供了市场空间,并造成了“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特征。

4.收入分配机制存在扭曲。汪同三(2007)认为我国现阶段分配机制不完善造成企业高利润,高利润高回报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原始驱动,实现的高利润又为下一轮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从而形成了“高利润――高投资――高利润”的循环。并认为分配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人成本被人为压低;二是行政行业垄断导致利润的相对集中;三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对“三资企业”提供优惠条件。笔者认同汪同三关于“高利润-高投资-高利润”的经济运行机制,但不认同其关于要素价格扭曲的论证:一是从2004年开始在“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表明我国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供求决定的,劳动力要素报酬低是人口结构因素决定,而不是人为压低的结果;二是与上游及垄断行业获取了高利润相反,经过笔者分析发现水、电、天然气、石油化工四个部门利润占工业部门利润比重,1990年~1999年的平均值为17.52%,2000年~2008年平均值为8.07%,甚至在2008年四部门共亏损342.01亿元,由于政府在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价格等领域进行价格干预,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造成了下游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二、投资、消费失衡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上述学者在“高投资、低消费”的因素分析、作用机制等方面可以互为补充,从中不难得出造成我国投资消费失衡的“七个因素、三种机制”,从而可以得出我国“高投资、低消费”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多种要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共同造成的。

1.七个影响因素。

(1)我国人口结构特征。我国人口结构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我国农村人口巨大,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大中城市转移,1978年~200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从89.36%下降到了53.41%。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无限供给阶段(邵晓,2009),这导致劳动要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难以取得较高的报酬分额。二是抚养比持续逐年下降,从1982年的62.60%下降到2009年的36.89%。人口负担比较轻,有较多的经济剩余可以转化为储蓄。

(2)资源能源价格机制不合理。我国一些主要的资源能源产品(如:水、天然气、石油、电力等)属于政府干预定价,导致这些资源能源产品价格不能反映资源能源产品的稀缺水平。通过对工业行业利润构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游企业(包括水、天然气、石油、炼焦、核燃料、电力供应企业)在工业行业利润中的占比逐年降低,1990年~1999年的利润率的平均值为17.52%,2000年~2008年利润率的平均值为8.07%,在2008年亏损达342.01亿元。此外,在土地要素方面,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以低价格投入到工业用途,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扩大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3)金融市场的资金要素价格扭曲。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间接融资占主体;二是资本市场层次不丰富。这导致居民部门金融投资的主要形式为居民储蓄,同时由于我国信贷利率没有市场化,资金要素价格扭曲严重,资金要素的收益分配上利于企业部门。通过对1992年~2007年现金流量表(实物)计算可以发现,居民部门金融投资占企业部门资本形成额平均占比为45.36%,而居民部门获得利息、红利收入占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收入比率逐年下降,从1992年的26.5%下降到了2008年的9.09%。

(4)环境污染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及管理所是不健全,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成本没有内部化,企业粗放式扩张给环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但没有全部承担相应的成本。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50.4%,酸雨程度严重或较重的城市占21.6%;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为23.2%;地表水污染较重,七大水系中的五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5)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正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707万人、43263万人、13376万人、16161万人和12336万人,但从目前的覆盖范围来说还远远不够。由于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已经打破,个人的社会福利以及生老病死等不再由企业全部承担,但是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负担加重,这大大降低了社会居民的消费意愿,加强了储蓄倾向。

(6)外贸环境更加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关税、贸易限额等壁垒大幅消除,我国企业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国际分工,而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环境、资金要素成本低等方面,贸易环境的改变使得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等粗放式发展的产业向我国大量转移。

(7)汇率制度导致人民币汇率相对贬值。1994年我国建立起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5.76:1一次性贬值到8.67:1的水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长期保持在8.3:1左右的水平而未做调整,汇率制度日渐僵化。2004年以后,随着我国外贸顺差迅速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2005年7月,我国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此后,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大幅增加对美元汇率整体呈现升值状态。到2011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6.54:1,相对于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32.57%。但由于美元在2001年至今基本处于贬值通道,美元指数2001年7月最高位为121点,2008年3月美元指数低点为70.68点,贬值幅度为41.59%。至2011年6月美元指数为72.67,贬值幅度为39.94%。所以人民币对于非美元货币处于贬值中,这促使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廉,增强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2.三个作用机制。

(1)国民经济初次分配机制。我国人口结构特征(农村人口占比高)、资源能源价格机制不合理、金融市场发育不足、环境污染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四个因素,形成了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向企业倾斜的内在机制。这一内在分配机制导致以下结果:一是企业部门“高利润、高投资”,一方面较大的盈利空间激励企业进行投资,另一方面高盈利为企业的高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从而形成了企业部门“高投资――高利润――高投资”的循环;二是企业部门高利润带动政府收入较快增长,由于政府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要低于居民部门,2001年~2008年政府部门平均消费倾性为0.63,而居民部门平均消费倾向为0.67,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增长“高投资、高储蓄”的特征。

(2)居民部门消费―储蓄选择机制。我国抚养比下降的人口特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两个因素导致社会居民消费-储蓄选择时倾向于储蓄。(1)抚养比下降意味着人口负担较轻,有较多的经济剩余可以消费和储蓄。(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社会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负担过重,使社会居民进一步强化储蓄意愿。两个因素通过影响社会居民消费-储蓄的行为选择,形成了居民部门“高储蓄、低消费”的行为特征。

(3)外贸发展的阻断机制。消费是投资及生产的目的,投资形成的产出能否在市场实现或出清,受制于由消费决定的市场需求的大小。在相对封闭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当投资增长过度超越消费增长导致投资与消费失衡时,就会引发产品积压和价格调整,导致投资增长率下降,从而恢复消费、投资的平衡关系。而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投资不再仅仅受制于国内的消费需求,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市场的需求。刘瑞翔等(2011)研究表明,1987年~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对最终需求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对国内消费的依存度从1987年57%下降到2007年的35.5%,对出口的依存度从1987年的11%上升到2007年的32%。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近年来人民币相对于非美元货币贬值导致我国外贸快速发展,这阻断了封闭环境下消费投资平衡恢复机制,造成2003年~2010年连续八年投资占GDP比更是超过40%。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是人口结构、资源能源价格机制、金融市场、环境污染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社会保障制度、外贸环境、汇率制度七个因素,通过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居民部门消费―储蓄选择、外贸发展阻断机制三个路径共同发挥作用造成的。

三、转变“高投资、低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1.深化四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深化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推进水、电、成品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能源产品的价格体制改革,使资源能源品价格能体现其稀缺价值。二是建立环境污染外部性内部化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的产权制度,发展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竞价提高企业污染环境的代价。三是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直接融资,形成信息透明、融资渠道畅通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发挥利率的资金价格信号作用。四是改革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定价。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将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中取得经济租金收入、税收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方面,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福利水平,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广覆盖、保基本、分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3.积极研究和应对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我国的人口特征正发生转变,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适龄劳动人口数量正逐步减少,同时我国正向老龄化社会迈进。因此应积极研究人口变动趋势,降低新生儿缺陷发生率,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争取宽松的外贸环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贸需求大幅波动,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人民币持续升值,这些都在不断恶化企业的经营环境。我国应该积极争取宽松的外贸环境,扩大和深化开放,促进对外投资,发展区域贸易自由区,为经济体制改革在时间和空间上争取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平稳的环境中进行。

5.保持经济稳定运行,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机。目前我国外贸形势不乐观,而经济转型要求继续深化资源能源、环境、金融市场、外汇制度、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这势必对企业进一步造成经营压力。因此需要把握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机,要避免外部贸易环境恶化和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共同叠加造成宏观经济波动,同时应出台与经济转型配套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形成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等新的投资增长点,尽可能争取经济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忠群.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和投资的确定.中国社会科学,2002,(3).

2.程选,罗云毅.消费、储蓄关系状态判别与“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改革,2008,(8).

3.姚洋.中国发展模式与当前经济危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7).

4.龚敏,李文溥.论扩大内需政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东南学术,2009,(1).

5.汪同三,蔡跃洲.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从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7,(1).

6.邵晓.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有没有结束.经济学动态,2009,(5).

7.刘瑞翔,安同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经济研究,2011,(7).

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汇报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和各级环保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围绕落实区长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市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小康环保幸福指数和生态市建设等环保中心工作,全面推进“科学雨花、生态雨花、和谐雨花”建设,结合小区新建、出新,大力开展“环保四进”活动,发动各街道、社区全员支持创绿、参与创绿,形成区、街道共创工作格局,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突出人居环境的改善、美化,突出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协调发展,为使我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生态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标任务

㈠20*年绿色社区创建目标:应始终采用“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环保指导、街道主抓、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严格贯彻落实区长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求,确保完成省、市级绿色社区创建任务,做好相关省、市级绿色社区复查考核,做好“绿色社区先进街道”创建工作,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巩固提升已创绿色社区成果。

各街道都应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列入区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当作民心工程、造福工程去抓,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总体建设之中,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制定工作方案与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幅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注重老、差社区的硬件治理与面貌出新,注重新、好社区文化环境与软件建设,注重对已创社区提档升级,强化打造精品社区意识,加强开展创绿工作与建设节约节能型社会相结合。社区作为绿色社区创建主体,应严格对照目标责任书,消化落实考评指标条款内容,完善台帐资料,注重创建过程、质量;加强平时资料图片信息积累工作,做到指标分解、台帐资料与汇报材料等文字数据吻合一致。

㈡具体任务:

⒈争创省级绿色社区

⑴*街道:梅清苑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⑵*桥街道:景明佳园第一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⑶*街道:上怡新村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⒉争创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

⑴*村街道:*社区

⑵*村街道:青龙山社区

⑶*桥街道:龙福社区

⒊做好复查考核工作

⑴做好“三年一度”20*年首批省级绿色社区复查工作(见附件1)

⑵做好“两年一度”20*年、20*年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复查工作(见附件1)

⒋争创绿色社区先进街道

*街道积极做好争创“创建绿色社区先进街道”各项工作,并积极做好召开全市绿色社区街道相关人员现场交流会各项筹备工作。

⒌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各街道、社区应积极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活动,所有省级绿色社区积极开展“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所有绿色社区做好回顾总结工作与制作图片宣传册工作。

⒍扎实做好长效管理,巩固提高已创成果

三、具体要求

㈠创建省级绿色社区方面

⒈社区重点对照考评指标分解表逐条落实到位,街道、社区着重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活动,体现特色,提高品位,提高软件质量,发挥主导作用(强调社区是创建主体),强调绿色社区内涵——环境文化、基础管理(注重打造节能型小区),提高考评指标分解表含金量。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建单位职能作用,调动业主主观积极性(发动“一老一少”认养绿地等)。下年省级创绿的社区应当介入当年培训。

⒉省环保宣教中心考评组计划在6月中旬前后组织验收,省环委会指标:原则上淘汰20%。

今年考评验收程序:⑴参评人员:由环保部门、街道、社区、物业、业委会、共建单位代表等相关人员组成。⑵汇报:有条件的尽可能采用PPD幻灯片,进行量的汇报,解释得分、说明理由(按考评指标分解表逐条汇报)。⑶答疑:由考评组提出,社区现场答疑。⑷现场查看:考评组随机抽取部分考评指标分解表条款,到现场查看。⑸问卷调查:在考评指标分解表抽查。⑹对照标准,检查台帐。

㈡创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方面

⒈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创建势头,始终强调质量是创绿的生命力、长效管理是生命线,注重幸福指数与满意率的提升。大力并体现特色开展“八个一”社区宣传教育活动:⑴竖立一块环保公约牌,⑵建立一个环保宣传专用橱窗,⑶组织一次环境教育基地的参观活动,⑷举办一次环保主题的交流活动或知识竞赛,⑸建立一批经济实用、造型美观的环保宣传牌,⑹组织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⑺开展并形成一批绿色家庭、绿色单元和绿色楼幢,⑻结合“6.5”世界环境日等有关纪念日开展一次大型环保主题活动。

⒉市级创绿考核验收约在9月份进行,台帐资料中要有该社区平面图,严格标准,材料丰富,但要看到内容、过程。用心工作细节上,做足亮点。下年创建社区必须提前介入培训。

⒊强调培训制度,强化质量意识,注重“三抓”:一抓环保宣传,提高意识,形式多样,互动有主题;二抓创建特点,提高创建质量,严格执行标准,台帐资料力求完善丰富,做到简明、清晰、规范;三抓制度建设,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做好交流发言、环保总结等工作。

㈢复查考核方面

⒈省级绿色社区复查为三年一次,做好20*年首批省级绿色社区复查考核工作,对照考评指标分解表,将原有台帐归类组装,着重体现三年来巩固提升方面内容。

⒉市级绿色人居人居环境社区复查为两年一次,做好20*年、20*年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复查考核工作,市环委会对提档升级(正在创建省级)的社区、已是省级绿色社区将免去复查。区环委会先组织自查,书面上报。市环委会突击抽查。代表性差的社区,书面警告。

㈣开展环保宣教方面

⒈积极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纪念节日环保宣传活动,加大环保宣教力度,在创省级绿色社区、市级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尤其要做为重点工作来抓,在组织考核验收时,应积极开展各项环保宣传活动。统一采用绿色社区创建口号:“绿色社区共建共享”,要求绿底横幅、黄色正楷字体。

⒉积极开展省级绿色社区“南星苑杯”环保宣传栏评比活动,参评社区为20*年~20*年四年度省级绿色社区,一个省级绿色社区为一个推荐指标,于9月15日前将推荐材料报区环保局(具体标准内容见附件2)。

⒊自2002年~20*年创建以来,所有绿色社区做好回顾总结工作,并以每个绿色社区为单位,挑选5~10张具有代表性图片,配以适当文字说明,力求体现本社区特色,A4纸张大小(彩纸彩印均可)、竖排,制作图片宣传册,于11月15日前将总结材料、20份图片宣传册报区环保局,汇总装订成册。

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汇报篇6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长抓不懈,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镇长为组长,所有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村(居)书记和镇直部门负责人、挂点工作组组长为成员的洋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7月15日专门召开班子会议听取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题汇报会,7月17日召开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度会,7月18日组织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所有成员召开了第一次现场调度会,到各村实地检查排名考核,强力推进。镇主要领导先后6次到后进村进行指导调度,听取意见,解决难题。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先后制定了《洋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洋江镇“治脏治堵治乱百日攻坚净化序化美化喜迎国庆”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三清二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的实施方案》,先后2次,组织村级保洁员和集镇保洁员开展了两次专题业务培训,明确工作重点,规定保洁上岗和月考核专项方案,镇村组三级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加强规划管理。截止目前,全镇59个宜居自然村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并最广泛地征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集镇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基本形成。

(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三治三化促进营造新农村新环境。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七改三网”建设重点,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引领。因势利导,深入挖掘各建设点的人文禀赋和地方特色,精心培育示范样板,如:长塘村石塘下组、笋田组,前江村香塘组、洋江村芦前组均已完成工程项目任务80%。目前,全镇19个省市新农村建设点共硬化进村主干道1.5公里,入户便道2.6公里;完成改水率100%;改户厕388户,新建公厕19座,拆除危旧房、空心房50间712㎡;新修排水沟渠11.7公里;改塘1处。二是抓联动,上下齐心促提升。推行每个班子成员都对自己挂点的行政村新农村点建设点负总责,3~5名驻村镇干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组,指定村书记是本村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每个建设点都推选5~7人组成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三是抓督查,完善考核促长效。7月18日,我镇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镇党政主要领导带领镇新村办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到建设点进行实地督查,现场反馈建设项目推进情况。

(三)因地制宜,侧重长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高起点、高标准。一是积极开展村庄清洁夏季战役行动。开展以“三清二改一管护”(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庭院、改好习惯,管护村庄环境)村庄清洁行动。上半年,全镇共投入50余万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吨,整治非垃圾堆放点3个,清理村内沟渠30公里,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二是进一步强化了保洁员队伍建设。继续实行村级聘请,镇清洁办暗访抽签打分等方式考核保洁员,建立保洁员关爱和业务培训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员全天候上岗。三是创新“路长制”工作机制,实行网格员管理全覆盖。对辖区内的道路,采取由副科级领导班子驻村挂点为单位,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压缩、县转运、市处理”运行模式,积极开展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模式(PPP项目)。三是积极探索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目前,我镇的环卫设施都有保洁员兼管,村庄的路灯、沟、渠、路管护,都由村委会组织,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解决。

(四)审时度势,全程监管,防止农村人居环境二次污染。一是强化督导考核。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镇党委年终绩效考核。制定出台了《洋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暗访考核细则》,做到对村进行“一月一考评、一通报一排名”。二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充分发挥洋江镇集镇污水处理厂的作用,使其覆盖洋江集镇周边各村。其中2018年杨潭村、车田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器设施已完工并已投入使用;完成所有50户以上村组污水处理调查工作。三是加大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立我镇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提高广大民众对秸秆综合利用效力。

(五)循序渐进,加大投入,拓宽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渠道。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好上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合理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目前,我镇共安排19个新农村建设点,投资510万元,共惠及农1268户农民4728人。二是拓宽管护资金渠道。积极通过商会、乡贤各级代表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争取管护资金支持,做到长效管护。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县委县政府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村容村貌有待提升。对标对表上级要求,仍存在村与村组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整治效果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垃圾治理有待加强。由于我县去年顺利通过“国检”,所以我镇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有所懈怠,有迎检过关的思想。三是资金缺口压力较大。我镇虽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大量资金,也积极想办法拓宽资金渠道,但在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资金缺口。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聚焦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从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入手,深入开展以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庭院、改好习惯和管护村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

(二)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我镇已建成公厕78座,2019年新增新建公厕39座,还未建有水冲式公厕的村庄也在立即着手筹建,力争在今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我镇也做到建管同步,对公厕设施管理好、维护好,卫生要打扫好、维持好。加大户厕改造力度,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努力实现2019年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0%的目标。

(三)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心管理、精美呈现“四精”理念,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为着力点,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扫一遍行动,加快“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和“8+4”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模式(PPP项目),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试点工作。全面启动50户以上及重点区域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建设。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 阅0

    通用技术教学工作总结篇1本学年我担任高一年级25—26共11个班的通用技术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结束之际,我认真梳理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一、备课方面。课程内容.....

    心电图室个人年中工作总结,心电图室

    - 阅0

    心电图室个人年中工作总结篇1不知不觉中,20__已接近尾声,加入__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已大半年时间,这短短的大半年学习工作中,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和经验。20__是房地产不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