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河流治理(6篇)

来源:网友

乡镇河流治理篇1

[关键词]:河南乡镇机构;合作型博弈;改革动力机制;农村综合改革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拥有9600万人,其中农民人口就有7300多万人,“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省乡镇总数为2137个,行政村总数为4.9万个,村民组总数为40.46万个,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多达150万人以上,每年支出经费在100亿元左右[1]。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短缺的压力和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河南省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5年下半年进行了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但由于前二轮改革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协调一致的动力机制,其结果都变成了虎头蛇尾的“假改革”;“而这一次,河南省强化了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不再‘为改革而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2],因此可称得上是善始善终的“真刀真枪改革”。截止2005年底,全省撤并乡镇236个,合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51人,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3],仅用3个多月就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农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重点从分析改革动力机制入手,试图在河南省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河南省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中途流产”?

1998年12月,河南省制定出了《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拉开了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序幕。当时,我在豫南大别山区某镇担任党委书记,直接参与了这次改革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省里《方案》统一规定,乡镇机构设置为五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财经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科教文卫办公室),“七所八站”一律改成服务中心,统一核定乡镇编制人数,清退临时聘用人员和分流超编人员。但在具体操作上,该《方案》对如何解决乡镇超编正副科级干部待遇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工作人员竞争上岗的问题,如何解决辞退人员和分流人员补偿的问题,如何解决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机构合并后与县以上部门机构工作衔接的问题,如何解决县、乡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的问题,都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因此,这次改革基本是“走过场、搞花架子、玩数字游戏”。

但是,到了2000年3月,河南一家官方媒体居然报道称:“在这次改革中,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多达10万余人,每年可为农民群众减负8亿元”。仅仅时隔1年,又是这家官方媒体报道称:“据河南省财政厅测算,全省共有乡镇2130个,村委会48900个,村民小组近40万个,其中需要财政供养者有110万人,需要农民直接负担者有63万人。全省实行税费改革后,每年将减少乡级财政收入84.54亿元,每年将减少村级集体收入23.1亿元。这些缺口资金将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精简乡镇机构、压缩富余人员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来消化”[4]。由此不难看出,所谓的“河南十万乡官大裁员”,实际是分而不流,流而未走,工作照样干,工资照样拿,“一个都不能少”。对此,河南官方和部分学者给出的一般解释是:“由于第一轮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等原因,结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痼疾”[5]。这种说法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所在。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相推脱承担改革成本分摊的责任,各方利益主体分散决策、权衡比较的结果是缺乏协调一致的行动。

首先,从这次改革的政治价值取向看,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进而捞取“政治资本”。但是,由于目前河南省乡镇临时聘用人员和超编人员,大多都是县乡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亲戚,这些人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相当复杂,而到乡镇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又是按国家人事分配政策统一安置的,大多都是乡镇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让谁走,不让谁走?”对于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来说“比登天还难”。如果来真的,既会得罪“圈子内的人”(指临时聘用人员),又会得罪“体制内的人”(指超编人员),可以说是“两头做人难”;如果来硬的,一旦失去了“群众基础”,将危及乡镇主要领导的个人政治前途,稍有闪失很可能引发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不安定因素,到头来又将面临着“一票否决”的政治风险。因此,对于这次改革,最不愿意参与和组织实施的就是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几乎没有谁愿意“争当改革排头兵”。这样,一直拖延到1999年底,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几乎没有实际行动。有的乡镇甚至还没有向机关干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干脆就把“五大办公室”的牌子挂上去了,上报的辞退人员名单和分流人员工资表基本是编造的虚假数据。总之,当上级政府把自身能够解决或不愿意解决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推给基层解决时,乡镇一级只能是“应付了事”。

其次,从这次改革的经济价值取向看,由于各级政府财政实行“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管理体制,乡镇承担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80%左右,村级管理费支出全部由农民负担。这次改革即使搞成功了,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而受损者则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正是由于这次改革的“政治收益”远远小于它的“改革成本”,所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决不会轻易去改变原有的财政分配格局。因此,在“强势集团”与“弱势群体”之间博弈过程中,“受益者”往往是各级政府组织,而“受损者”永远都是广大农民群众。

总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东莱芜、诸城、内蒙古卓资、湖南华容、山西隰县、河南新郑等地率先搞起的县乡综合改革“中途夭折”[6],还是1998年河南省进行的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途流产”,都说明了“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7](p267)。只有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机,当看到它的成功可能性较大时再下决心,才能保证这项改革取得成功。因为,乡镇机构改革不仅牵扯到一个省上百万名乡镇工作人员的“去留、饭碗、面子”问题,而且涉及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的权利分配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7](p177)“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7](p176)“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7](p252)“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7](p277)

二、河南省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草草收兵”?

2001年3月21日至22日,河南省召开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紧接着,又于23日召开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是与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启动直接挂钩、同步配套进行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河南省平均30个农民就要养活一个‘吃皇粮’的人,全省行政事业费开支占地方财政总收入50%以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每年将减少收入107.64亿元,再不进行乡镇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就没有退路了”[8]。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这次市县乡行政编制精简比例为24.6%。这是硬任务,硬指标,也是一条硬杠杠。各级都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层层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在改革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应急处理办法。要把撤并乡镇、农村税费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是规范乡镇机构设置,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妥善安置超编人员,坚决清退各类临时聘用人员。同时,要保证在5月底以前完成任务”[9]。可以说,省委决策者对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态度很坚决、决心也很大。

然而,正当全省上下紧锣密鼓、层层发动、准备大干一场的节骨眼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一个《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地暂停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与2个月前在安徽合肥市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大相径庭,因为当时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求20个省份(其中包括河南省)将在2001年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这种“朝令夕改”的非常现象,让河南省委决策者们感到“进退两难”:因为当时《河南省人民政府致全省农民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刚刚下发到每个农户手中,河南老百姓都知道“皇粮国税”不交了或少交了,如果宣布立即停止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那么势必会给农村基层干部制造相当大的麻烦,甚至会引发农民群众“暴力抗税”等恶性事件;如果坚持继续搞下去,那么这岂不是明摆着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着干”。但当中央与地方进行“政治博弈”时,下级必须服从上级,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到了2001年4月下旬,河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被迫中断,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自然也停止进行了。这说明了,乡镇机构改革能否成功,不仅要受到一个省内部各方利益主体之间多重博弈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改革因素的干扰。因此,当改革时机还不够成熟时就急于去推行,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也难以取得成效,甚至会成为“早产儿”或“中途流产”。

2001年9月下旬,当组织上准备调我到河南省高校工作之前,我给省长李成玉写了一封长信反映,“自1998年以来,我省经历了两轮乡镇机构改革失败的折腾。尤其是今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被迫停止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埋怨说:‘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结果省里还是瞎胡搅’。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基层工作已经困难到了极点。如果省委、省政府再不下决心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那么势必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为此,我建议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协调运作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农地制度、分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综合症”。这份长达3万字的农村改革政策建议报告,很快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随后又被中央领导同志批转到十六大报告起草小组和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筹备组参考[10](p11)。

三、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一举成功”?

2005年9月9日到12月底,河南省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启动时,省编制办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2100个乡镇,编制总数为16.21万名,实有工作人员为30.23万名,平均每个乡镇超编63.3人,超编幅度达到了86.5%。其中,超编200人以上的有60多个乡镇,个别乡镇甚至超编三四百人,最多的1个乡镇超编400多人。此外,全省还有乡镇临时聘用人员1.25万人”[3]。而目前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仅为537.5亿元,财政支出竟然高达1115.5亿元,收支相抵缺口资金为578亿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尤其是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仅为201.9亿元,其中有2/3的县人均财力在1.2万元以下,甚至有的县还不足1万元,大部分县财政缺口资金都在1亿元左右。全省乡镇负债总额为9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89万元,其中有179个乡镇负债在1000万元以上,最多的1个乡镇负债超过5000万元。可以说,一旦离开了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县、乡、村三级组织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河南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基层组织机构庞大和人员臃肿的问题。

2004年12月21日,新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郑重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省农民一律免征农业税”。这一招着实让党中央、国务院捏一把汗,毕竟河南的“财政家底”太虚弱了。2005年9月9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时,首次使用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第一责任人”、“确保全省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不留过渡期,不得拖延”、“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任务”等词语,这充分表明了省委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指标任务是硬的,时间表是死的,不能讨价还价,纪律处分动真格,否则就没有退路了。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始终保持着“目标一致”,互相配合,同心协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仅用3个多月就初战告捷,并为其他省份树立了一个“成功范例”。

首先,这次改革的时机把握得准确,既符合中央的改革意图,又符合河南农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而又把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公共品供给等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逼到层面上来,由此牵动了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迫使农村基层组织“釜底抽薪,另起炉灶,脱胎换骨”。到了2005年年初,中央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这等于是给了地方一把“尚方宝剑”,从而消除了外部的不确定改革因素,也为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其次,这次改革的原动力来自河南各级政府内部,各方利益主体由过去的“分散博弈”转向“合作博弈”。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看,解决乡村组织经费困难有两种选择途径:一是通过调整省以下财政分配体制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弥补“空缺”,二是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的办法压缩基层行政经费开支。显然,站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角度看问题,第二种途径是与自身目标最为吻合的一种选择,站在乡镇政府的角度看问题,也不失为一种上乘选择。因为这样做,既可在改革上出“政绩”,又可减轻各级政府财政短缺的压力。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原来的不平等博弈也变成了自愿合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协调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是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的最大秘诀。

第三,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省级唱主导、善始善终。与前两轮改革相比,这次改革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杀手锏”——在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之前,市、县、乡党政“一把手”一律不能调整,主要领导必须亲临第一线指挥,一级抓一级,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把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政绩考核档案,严明纪律,及时通报批评。这样就克服了前两轮改革中存在的“上推下不动、干打雷不下雨”的被动工作局面。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奖励性配套措施,如规定“撤并1个乡镇,省财政一次性向县级财政补贴50万元,分流1名财政全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5000元,分流1名财政差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3000元”,省财政为此拨给县级财政一次性补助款共计5.6亿多元。各市、县也都结合自身财力,采取了不少“特事特办”的新措施,如郑州市规定,撤并1个乡镇,除了省里的奖励政策之外,市财政追加30万元补助款。可以说,“这3个多月就好像是打一场战役!”经过这次改革,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为省财政减少转移支付20亿元以上,它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改革成本”。日前,省委、省政府又作出规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全省实行统一管理和总量控制,建立机构编制台帐、编制人员实名制管理和机构编制审核通知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不管是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还是进行其他政府层级的行政体制改革,最实质、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博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暴露出来了,只不过当时的重点是国务院内部机构改革。譬如,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山东莱芜率先进行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直部门20多个涉农分支机构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分流人员达到12874人,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1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份确定了290个县级单位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6]。但由于中央对县乡机构改革工作没有作出统一部署,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试点没过多久就销声匿迹了。正如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所指出的,“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来进行,局部改革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一点不能忽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改革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等它们积累多了,就容易走回头路”[11]。万里同志也指出,“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创造。但解决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涉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既得利益,没有权威的决定,不抓紧检查,就难以奏效”[12](p631~636)。

第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最大阻力,究竟是来自各级政府内部的“自身利益”,还是来自“部门利益”甚或“集团利益”?种种迹象表明,除非万不得以,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首先“拿自己开刀”。换言之,上级政府往往既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但迄今为止,我国设计的政府机构改革路径“要么是从国务院下手,要么是从底层突破,要么是靠政府部门自我改革”,这样就省、市、县三级留下了相当大的“博弈空间”。其结果是“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7](p164)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p164)。

第三,具体而言,省级政府既是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改革的最大阻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这种改革的“政治成本”与“经济成本”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改革成本分摊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多元的、离散的、潜在的改革因素,转化为一体的、内聚的、现实的改革力量,形成一种合作型博弈机制,从而推动乡镇机构改革的顺利开展。譬如,我们在解决“条条”与“块块”分割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县乡机构改革的一大难题。但在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核定,不得要求上下级机构完全一一对应;凡是由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规定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宣布无效。这样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再如,我们过去总担心“干部身份”的人难缠、怕出乱子,以至延误了许多大好改革时机。但在河南省这次改革中,全省共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62人,分流超编人员127929人,却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突发事件。这说明了,任何一场改革都必然会带来阵痛和情绪的焦灼,但“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7](p118),“估计形势,要看到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大多数学生是拥护改革的”[7](p287)。所以,我们应当把让大多数人得利作为衡量所有改革得失的一个根本标准,而不能只顾及一些“团体利益”,却看不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合理划分县乡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这次改革中,着重强调把乡镇工作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催收催种、收费罚款等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同时,提出要依法界定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使乡镇真正实现权责一致;凡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由县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不准转嫁给乡镇政府承担;确实需要乡镇政府配合的,应明确权利与义务二者的关系,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凡不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一票否决”项目和各种达标升级评比活动,一律取消;需要保留的,也不准随意扩大评比检查的内容和范围;等等。当然,下一步应当对乡镇政权组织体制、权力结构及运行方式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些后续改革任务将更加艰难和繁重。这是我们多年来都想解决而至今尚没有解决的一道难题,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第五,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连动式的全面改革。如果简单地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改革,那么很有可能将使乡镇机构改革再次落入“循环改革的陷阱”。譬如,通过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共精简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以解决基层行政管理经费支出20亿元左右。但在2005年,河南地方财政用于免征农业税、发放粮农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投入共计26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6.1亿元,这是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可见,单纯依靠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另外,据财政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省一级行政经费支出每年不少于363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38.9%;地区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为17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8.4%;县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27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28.9%;乡镇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128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3.7%[13]。也就是说,即使是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单纯依靠乡镇机构改革也是不行的。事实上,我国过去20多年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致使中央与地方之间“纵向权力下放”与“横向权力调整”互相脱节,导致一些深层次矛盾虽经多次改革而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下一步应考虑从“中间层突破”的大胆尝试,依照《宪法》撤消职能定位模糊的地区建制,把现有的“地级市政府”一律改为县级建制,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实行“省直管县”或“省直辖市”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权力结构配置高度集中与政府职能定位高度扭曲问题[14]。为了防止市、县机构改革中出现低效率重复的现象,建议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这项改革工作,省一级则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茹向阳.从保甲制度到村民自治[N].河南农村报,2000-01-01:(04).

[2]马海伟.河南“撤乡并镇”背后的利益博弈[N].新闻周报,2005-10-25:(02).

[3]马宏图,李铮.2005:河南乡镇大变革[N].河南日报,2006-01-15:(01).

[4]姬林芳,姜秋霞,易军魁.减负·增收·发展[N].河南日报,2001-03-26:(05).

[5]马鸿钧.河南乡镇机构改革综述[N].河南日报,2006-01-10:(01).

[6]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6~1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朱巍.机构改革:适应新体制的革命[N].河南日报,2001-01-10:(05).

[9]李晓玮.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县乡机构改革[N].河南日报,2001-03-24:(01).

[10]张新光.“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观[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刘慕学,张军.总结简政放权经验强化乡镇政权职能[N].大众日报,1988-01-04:(01).

[12]万里.认真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A].万里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乡镇河流治理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环保优先发展战略,以环境保护为主线,以污染治理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整治重点,强化治污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全面改善我市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扭转河、漯河、水沟出境断面水质超标的被动局面,确保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整治范围

我市境内河、河、水沟及对其水质有影响的等水体。

三、工作要求及完成时限

1、对整治范围内水体沿线所有生活、养殖及餐饮污水排污口进行彻底封堵,坚决杜绝超标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

2、提升改造各排污单位的污染防治设施,确保外排废水实现稳定达标。

3、彻底清理河道及河道两侧的生活垃圾,消除污染隐患。

按照省、市的要求,我市庄、桥、水沟入河口三个断面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必须分别达到60mg/L和6mg/L的标准,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要对照整治要求,于7月20日前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四、责任分工

各有关乡镇(街道)要按照守土有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做好排污口封堵、河道及河道两侧生活垃圾清理工作,坚决杜绝产生新的污水乱排、垃圾乱放现象。

市监察局负责督促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所承担的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工作不力、整治进展缓慢或未按时限要求完成整治任务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的领导责任。

市经济与信息化局负责督促市属各有关企业进一步提升改造污染治理设施,确保外排废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市公用事业局负责对市污水处理厂实施设施升级改造,确保外排废水氨氮浓度控制在2mg/L以下。

经济开发区负责督促所辖企、事业单位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市高教办负责督促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内各高校外排生活污水实现全部处理,进一步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确保外排污水稳定达标排放。

市环保局负责配合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做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超排、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重点流域内企业外排废水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保障机制。为保障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有关乡镇(街道)、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综合整治工作,并督查检查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情况。有关乡镇(街道)、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制定详细的综合整治计划,确保综合整治取得预期成效。

乡镇河流治理篇3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市、县(区)政府为主体、各部门、各相关企业各负其责,重点推进干流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和支流污染源头治理工程,确保我市河流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改善。

二、水质目标

河治理工作目标:年干流兴安、曙光桥、赵圈河断面全指标年均值达到Ⅴ类水质,年全指标年均值达到Ⅳ类水质。支流一统河,绕阳河年达到Ⅴ类水质,年全指标年均值达到Ⅳ类水质;螃蟹沟、清水河、太平河年达到Ⅴ类水质,年全指标年均值达到Ⅳ类水质。

河治理工作目标:到年底,按国家规定的21项指标考核,河干流三岔河及黑英台断面达到V类水质标准,支流外河消灭劣V类水质,年全指标年均值达到Ⅳ类水质。

河治理工作目标:到年底,按国家规定的21项指标考核,河干流达到IV类水质标准。

三、治理任务

省政府向我市下达河流治理任务共56项,其中河治理项目45项,河治理项目10项,河治理项目1项。为实现我市辖区内河流水质根本好转,确保考核断面达标,我市下达辖区内支流河污染治理任务共34项,所有项目共计90项(详见附件1)。同时,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十二五”期间分期分批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年我市先行启动4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具体任务分工如下:

(一)河干流

1.责任主体:河保护区管理局。干流芦花湖湿地工程,年9月前完工;曙光桥生态示范区工程,年8月前完工;3个区域综合治理项目(曙光桥至闸清污、左岸管理路维护、右岸阻隔8公里路面,新建桥涵9座),年5月前完工。

2.责任主体:市住建委。恢复因塌陷损毁的八一泵站、南迁泵站向二污输水管线,年10月完工。

(二)河流域

1.责任主体:县政府。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年9月20日完工;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年9月20日完工;兴牧肉联加工集团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项目,年9月20日完工;意丰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项目,年9月20日完工;新开排总(镇)护岸维护及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年9月20日完工。

2.责任主体:县政府。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年9月20日完工;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年9月20日完工;县镇污水处理项目,年9月20日完工;县镇污水处理项目,年9月20日完工;平安乡湿地处理工程,年9月20日完工;平安排水总干(平安乡)护岸维护及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年9月20日完工;铁东排水总干(镇)护岸维护及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年9月20日完工。

3.责任主体:东湾新区。滨区湿地处理工程,年9月20日完工;西老湾排水总干(荣兴街)护岸维护及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三)河支流

1.责任主体:河口生态经济区。欢喜岭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年9月30日完工。

(四)螃蟹沟

1.责任主体:县政府。六零河辖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12月前完工。

2.责任主体:县政府。螃蟹沟辖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12月前完工。

3.责任主体:区政府。经济开发区兴隆工业园区含油污水处理厂建设,年9月前完工;粮家、牛官等村屯养殖污水及粪便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年9月前完工;兴隆台区向二污足额调水,年12月前完工;二十里铺社区(主要是螃蟹沟北岸冷家桥附近)污水收集或预处理,年6月前完工;取缔化建社区油罐车洗车场,年11月前完工;镇工业园区需要建设集中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年10月前完工。

4.责任主体:市住建委。螃蟹沟排水管网建设,年9月前完工;三厂生活小区生活污水并入市政管网,年12月前完工;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训练基地)的生活污水并入市政管网,年12月前完工。

5.责任主体:市水利局。螃蟹沟河口湿地建设,年9月前完工;螃蟹沟季节性生态配水;1个区域综合治理项目(吴家排干清污),年5月前完工。

6.责任主体:市环保局。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年10月前完工。

(五)一统河

1.责任主体:县政府。镇雷家污水处理厂建设,年9月前完工;一统河辖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12月前完工;在一统河上游农田尾水灌渠末端建设人工湿地,经处理后排入一统河,年10月完工。

2.责任主体:双台子区政府。谷家湿地工程,年8月前完工;取缔一统河沿岸的洗车场,年11月前完工;一统河双台子辖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年12月前完工;对市传染病院医疗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年10月完工(对口协调单位市卫生局);完善莲花寺及附近村屯的污水收集管网,年10月完工;振奥公司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及配套污水处理厂,年10月完工。

3.责任主体:市住建委。一统河截污管网建设,年4月前完工。

4.责任主体:市水利局。一统河清污,年4月前完工。

5.责任主体:华锦集团。华锦集团对污水采用分类处理,转变现有的分散排污方式为集中排污,只设一个排污口,年10月完工。

(六)绕阳河

1.责任主体:县政府。甜水(绕阳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年10月前完工;胡家(绕阳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年10月前完工;绕阳河人工湿地项目建设,年9月前完工;县垃圾运转站建设,年10月前完工;县新县城污水处理厂水量收集,保证日收集1.2万吨以上,年6月前完工;绕阳河辖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12月前完工;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污水达标排放,年10月前完工。

2.责任主体:鼎翔集团。鼎翔集团增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取消干流排污口,年10月完工。

3.责任主体:河口生态经济区。东郭(绕阳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年10月前完工。

4.责任主体:市水利局。5项区域综合治理项目(绕阳河清污、沿河垃圾清理、绕阳河盘营客专非法占河清理、西沙河盘营客专非法占河清理),年4月前完工。

5.责任主体:中国石油河油田分公司。华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建设(外排水达到DB21/1627-2008标准要求),年9月前完工;曙光中心矿区生活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年5月前完工。

(七)清水河

1.责任主体:县政府。清水河截污管网建设,年11月前完工;清河桥湿地项目,年9月前完工;六和农牧公司屠宰污水处理厂工程,年12月前完工;永和屠宰污水处理厂工程,年9月前完工;赵圈河(清水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年10月前完工;(二界沟)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年10月前完工;县镇垃圾处理点建设,年10月前完工;清水河辖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年12月前完工;镇、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年10月完成。

2.责任主体:市水利局。8个区域综合治理项目(六零河排支清污、螃蟹沟排支清污、毛家村西排支清污、毛家排支清污、小堡子排支清污、清水十四排支清污、清水河排支清污、赵圈河排总清污),年4月前完工。

(八)太平河

1.责任主体:县政府。荒(太平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年10月前完工;太平河辖区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年12月前完工;在太平河上游农田尾水灌渠末端建设人工湿地,经处理后排入太平河,年10前完工;旭辉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及配套污水处理厂,年10月前完工。

2.责任主体:兴隆台区政府。太平河河口湿地建设,年9月前完工。

3.责任主体:双台子区政府。太平河陆家乡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年12月前完工;取缔太平河沿河两岸旱厕,清理沿岸堆存垃圾,年6月前完成。

(九)小道子河

1.责任主体:河口生态经济区。小道子河湿地处理工程,年10月完工。

(十)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1.责任主体:县政府。镇污水处理设施,年10月完工;镇污水处理设施,年10月完工。

2.责任主体:县政府。新立污水处理设施,年10月完工;镇污水处理设施,年10月完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

成立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附件2、3、4)。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认真筹划,周密部署,抓紧筹备项目设计、可研、环评、审批、立项等前期工作,尽快施工,确保项目如期完成。

(二)落实责任,严格考核

1.落实河长、段长工作制度。县(区)政府对辖区内河流水质负责,市政府将与各责任主体签订河流治理目标责任状,按照具体任务分解(附件6、7),在年度政府绩效考核中对完不成任务的县(区)实行“一票否决”。

2.建立工作督察及通报制度。成立河治理工作督察小组(附件5),负责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实行半月一督察,每月一通报。

3.扩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在原有跨市界断面考核的基础上,建立支流河跨县(区)界断面的设置与考核(附件6、7),以流域、区域为单位,对超标流域实行处罚和限批。

(三)落实资金,保障投入

县(区)政府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采取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加快落实项目建设步伐;县(区)政府及各协调主管部门要尽快包装项目,确保中央、省河流治理专项资金尽早到位;对于争取国债资金的项目,履行相关手续,抓紧报送到市发改委。

乡镇河流治理篇4

关键词原州区;中小河;流域;基本情况

1中小河流域的基本情况

1.1清水河

发源于境内开城镇黑刺沟脑,从原州区北端七营镇盘河村出境,主河道在沈家河水库以上比较顺直,沈家河水库以下蛇曲蜿转,穿海原、同心、中宁三县入黄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全长320公里,总流域面积14481平方公里,原州区境内长135公里,流域面积4920平方公里。清水河较大支流有3条,分别为:冬至河、中河、苋麻河。清水河西侧支流洪水多、洪量大,主要来自冬至河、中河、苋麻河等支流。东部属黄土丘陵区,支流多而洪量小,主要有毛家沟、杨达子沟、大红沟、石景河等。清水河原州区段总的暴雨特点是上游大,下游小,上游即沈家河水库以上,地形平缓,地势低洼,河床高,有5条支沟汇聚,且上游多发暴雨,洪灾较重,城区段防洪标准低,水患严重。列入本次规划的支流有冬至河、中河、杨达沟及石景河4条分支,而清水河主流不列入本次规划范围。

1)冬至河:发源于硝口沟上游中河乡大路沟,向北至头营镇马家洼处入清水河,属清水河一级支流,干流全长45.1公里,支流比较大的共有5条,分别为:大营河、中水河、曹河、沙河子、上店子河,流域面积500多平方公里,建有冬至河、上店子、海子峡、潘家庄、曹河、蒋口等中小型水库6座,已有2座中小型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改造,近年来,累计投资达3000多万元,对叠叠沟林场植被进行恢复,对上、中游进行坡改梯田、退耕还林(草)建设,极大减少了水土流失,但河岸两边村庄、集镇、农田多,遇超标准洪水时,过流不畅,出现岸坡坍塌等现象,蚕食耕地,威胁两岸群众,本次河道整治列入规划范围。

2)中河:又称寺口子河,发源于西吉县偏城乡柳沟,海原县李俊乡境内,由西向东出寺口子沟从黑城邓家河汇入清水河,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1190平方公里,原州区境内长22.5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2002年对寺口子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库容为10515万立方米,调蓄量大,但寺口子水库下游河堤破坏严重,乱开乱采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河床、河堤已毁,治理投入小,只能依赖于寺口子水库调洪,因此河道治理列入本次规划范围。

3)杨达子沟位于头营镇,是清水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头营镇杨河村硷滩上游,东南走向,汇入二营水库入清水河,流域面积205平方公里,沟道长26.3公里,流域内植被稀少,属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2007年3月开始对杨达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本次加高6.4m,最大坝高48.4m,共投资587.2万元,杨达子沟上下游危及村庄及耕地的主要河段列入本次规划范围。

4)石景河,流域面积963平方公里,主沟发源于寨科乡中川村,沿途流经吕套、高台、南坪、石景、双井子沟在七营镇盘河村附近与清水河汇流,是清水河一级支流。1987年在上游高台村修建峁头沟水库,1992年冲跨,2005年在南坪村修建张槽水库,2007-2008年在寨科乡教场、小教等处修建了水保坝系,流域内植被稀少,属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景河南坪村以上河道作为本次规划治理范围。

1.2茹河

属泾河支流,发源于开城乡水沟壕,由西向东经古城、彭阳、城阳在镇沟圈汇入浦河,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2088平方公里,茹河左侧有较大的支流小河支流,其上游称黄家河,在原州区境内。黄家河有母家沟支流和康沟水库河支流两条,在崾岘水库下游汇流,流域面积都为80平方公里左右,长度分别为26公里和31公里。茹河流域总的暴雨特征是南多北少,历史上发生多次洪水。流域属黄土丘陵地貌,由于降水比较集中,土壤沙化,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比较严重,河谷大体为“u”字形,岸坡较陡直。茹河发生洪水次数较频繁,近年来加大了治理力度,从2001年开始对茹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结合流域内沟谷,水系分布特征,坡改梯田,拦蓄造地,控制沟道下切和沟岸进一步扩张,保护两岸台坪和上游沟壕地,并蓄水灌溉。至2006年共建成塘坝589座,种植林草12633公顷,基本农田3950公顷,治理面积165平方公里。2005年对康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累计投资近5500万元,列入本次规划范围的主要是原州区境内的小河支流上游黄家河段,即崾蚬水库汇流处至吕坪段的危险河段。

1.3葫芦河

属于渭河系,原州区境内的张易河,发源于六盘山脉香炉山脚下,河长23公里,在张易樊西沟入马莲水库,在西吉县蒋台堡汇入葫芦河,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流域内降水较丰富,上游山林地带植被相对较好,本流域属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其间沟壑纵横,沟壁陡直,冲沟下切严重,由于强烈风化、崩塌,河谷形成“u”型,治理前,洪水常毁农田、道路,冲走牛羊。从2003年—2006年在本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马什好项目共建设梯田3000多公顷,造林2000公顷,种草1100公顷,封禁治理3000多公顷,完成治理面积近130平方公里;建设水保骨干坝8座,除险加固水库1座,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由于近年来在流域的综合治理投入大,植被恢复快,当地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水患得以有效治理。河道治理列入本次规划范围。

乡镇河流治理篇5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按照“产业升级、生态改善、环境优化、基础完善、管理科学”的目标,打胜打好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攻坚战。力争通过三年时间,镇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税收突破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全镇城镇化率达到85%,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主要街道实现“四有四无一健全”(有绿化、有亮化、有供水、有排污,无危旧平房、无圈舍、无农田、无乱摆乱放,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健全),沿国道省道实现“一有四无”(有绿化,无残垣断壁、无“三堆”、无乱搭乱建、无畜禽散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实现产业结构大优化、生态环境大改善、承载能力大提高、居住条件大改观、管理水平大提升。

二、主要任务

以镇城乡总体规划为引领,着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城镇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科学管理等“五大工程”,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一)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升一产,壮大二产,积极推进三产跨越发展。

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全面推进“三园三基地”建设(设施农业园、舍饲养殖园、林木育苗园、万亩中药材基地、小麦高产示范基地、饲草基地),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1推进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完成1000亩设施农业园建设;建成舍饲养殖园肉羊、肉牛、禽类养殖区3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成生猪养殖基地,全镇生猪散养实现集中养殖;完成1000亩林木育苗。

二是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扩大经济规模。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路子。

1.2推进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金川公司煤化工园、鑫华焦化煤焦化装置升级改造、汇丰矿业10万吨氧化镁,嘉森工贸500万吨储煤及300万吨洗煤、日升隆60万吨兰炭、施可丰60万吨硫基复合肥、海诺尔垃圾焚烧发电、金泥10万吨草酸及电石炉净化尾气综合利用、丰盛兰炭尾气综合利用、青海物产20万吨多孔硝铵、玖鼎矿业氟化工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园区纬三路、经一路、经二路、人民路和九墩湾公路,形成园区环形路网。完成园区防洪二期工程,建成园区消防特勤站,保障园区企业人身和财产安全。

1.3推进硫磷化工产业园建设。瓮福5万吨滴灌磷酸一铵、20万吨硫磷铵新型复合肥、2万吨磷酸二氢钾、12万吨粉状磷酸一铵、10万吨湿法磷酸、10万吨钛白粉等项目建成投产。

1.4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建成三峡100兆瓦、正泰200兆瓦、协和100兆瓦、航信15兆瓦光伏发电。完成中策集团49.5兆瓦风光电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推进动力电池原材料基地、分布式发电示范基地建设。

1.5推进中小工业园建设。京天福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丰硕60万平方米花岗岩板材加工、天然气调压计量站、德利达7000吨醇基燃油、聚凝20万方加气混凝土砌块、科发3000万条内粘膜塑料编织袋、田丰源2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建成投产。实施润河路、祥河路建设。

1.6规划建设冶金铸造产业园。完成冶金铸造产业园规划。实施铸造产业园主干道路、供水工程,为入园项目提供“五通一平”。实施60万吨特种合金冶炼、10万吨特种合金耐磨材料、5万吨特种合金镀造、20万吨特种合金板线材料、5万吨特种合金热挤压、1万吨特种合金离心铸造、兴荣1000吨金属制品加工等项目。

三是做大第三产业规模,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不断推动传统运输、仓储、流通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把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物流吞吐量达到6000万吨。加快专业市场、连锁超市建设,支持餐饮、健康休闲、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7推进综合物流园建设。太西煤集团5000万吨物流中心、惠博50万吨物流中心、合润生化工产品储配中心、永电煤炭物流、日升隆商贸综合物流园区、金丰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建成投运。

1.8规划建设城市矿产园。完成城市矿产园规划,做好汽配维修加工各功能区的开发,力争三年初具规模。实施长城路建设工程,打通通往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第二条通道。

(二)生态城镇建设

通过实施防护林续建、金川河景观工程、街道风貌改造、厂区绿化等工程,三年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修编完善镇三年环境治理规划,下大力气整治镇区内占地大、污染重、贡献小的小化肥厂、小砖窑、膨润土厂,采取关、转、迁等措施促其转型升级。

2.1实施金川河河道整治为重点的景观工程。

2.2实施省道212线两侧硬化、绿化及亮化工程。

2.3完成防护林三期、二期续建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

2.4完成文化休憩园三期工程。

2.5完成长城路、昌河路、玉河路延伸段、新河路续建、润河路、纬三路等新建主干道路两侧的绿化、亮化工程,沿路统一规划建设有现代风格的住宅小区和商贸门店。

2.6完成金福大道建设及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并做好两侧开发整治。

2.7下大力气关闭一批小砖窑、小洗煤厂、小采石场、小肥料厂等企业,完成镇区17家膨润土厂的迁建规整,镇区金属铸造加工企业搬迁至冶金铸造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

2.8沿省道212线、河雅路、路等主街道两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设施进行拆除或规整迁移。

(三)环境综合整治

以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实施路、金铁大道、长城路、河雅路等主干道路两侧的开发整治改造,将镇区规划区内农户进行改造安置,利用集约出的土地进行开发,培育物流汽配、轻工业、美食、建材等集贸市场,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也使城市面貌大改观。

3.1完成沙窝、、鸳鸯池、河东堡等村城中村改造任务。

3.2实施路、金铁大道、长城路等“四纵七横”主街道两侧开发整治工程。

3.3全面改造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周边环境。

3.4完成汽车站改造,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3.5以河雅路、永河路改造为依托,完成入口处破旧平房改造,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和沿路建筑物风格修饰工程,并实施沿街空闲地带的整合开发。

3.6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及出入口、铁路沿线环境整治。

3.7实施镇区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3.8实施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并在镇区新建公厕10个,地埋式垃圾箱覆盖率达到城镇道路的60%以上。

3.9实施镇区高压线规整。

3.10扩大舍饲养殖园建设,动员镇区养殖场、禽畜散养户到园区集中圈养。

(四)基础设施完善

重点实施路、长城路等路网完善工程,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发电、供水、防洪等工程,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新建文化服务中心、工业展览中心、公园等,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4.1完成园区防洪二期工程,彻底解决镇区水患问题。

4.2开工建设太西煤生活基地、兴盛家园扩建、兴民家园续建等3000套住宅小区工程,完成2200套公租房建设工程,基本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主,商品房为补充的住房市场体系。

4.3做好泽西家园开发建设。

4.4以上三庄村为中心建设一个集中居住区。

4.5完成全镇各村人饮工程。

4.6修建主干渠道28公里,U型渠道40公里。

4.7完成河东堡、西庄子、宗家庄等村村社道路25公里。

4.8实施河雅路改造、永河路改造、新河路续建、润河路、祥河路、长城路、路等主干道路建设。

4.9修订完善市场规划,建成车站路市场、昌河路商业步行街、金河路市场等市场建设,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4.10完成车站路、银河路、金河路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4.11建成文化服务中心、工业展览中心,争取开工建设公园,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五)城乡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城乡管理长效机制,制定环卫、绿化、社区、执法分局等部门统筹协调、相互渗透、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办法,推行精细化城乡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重点规范垃圾收运处理、摊位摆设、车辆停放、建筑工地管理等,促使城乡管理水平大提升。

5.1推行精细化城乡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构建反应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运转高效的城乡管理长效机制。

5.2完善城市环卫服务机制,积极创新道路清扫保洁机制,保证镇区垃圾日产日清。

5.3加大市容秩序整治力度,解决河雅路、玉河路、广河路等处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现象,确保市容整洁、秩序井然。

5.4完成规划区内居民小区、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公共部位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物防、技防建设达到100%,实现全覆盖。

5.5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参建各方行为,狠抓隐患整改,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稳定提高。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镇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指挥部,将规划区划分为9个版块,各片区项目规划、实施、验收,均由党政领导全权负责实施,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二)加强宣传动员。按照“政府引导、统筹开发,让利于民、自求平衡,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广泛动员城乡居民及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有实力的项目业主投身到城市开发建设中来。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双联”行动,全镇干部职工要将政策宣传落实到位。各项目组、各部门(单位)要把大变样工程与干部作风转变、年度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乡镇河流治理篇6

环境保护整治乡镇企业民生信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其中,部分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值得关注。乡镇企业作为促进我国基层经济发展的推手,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比如,可以帮助当地老百姓就近就业,获得生活资料,提高生活水平。但是,部分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威胁他们的健康。因此,不得不对乡镇企业进行整改。

一、对乡镇企业进行整改的必要性

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显示了党中央治理环境的决心。从党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环境进行治理。作为环境污染源之一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整改。

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水污染。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废弃水。当这些废弃水排放到河流当中时,就造成了水污染。例如,一些规模小,生产水平落后的印染厂、造纸厂,由于它们的需水量大,这些企业一般是依河而建,而这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不经处理的废弃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当中,造成河流污染。居住在被污染河流周围的老百姓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也会威胁河流中水生物的健康,影响该河流灌溉区域内的农作物的质量,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空气污染。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乡镇企业排放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等。这些乡镇企业主要包括砖瓦厂、汽车配件厂、化工厂等。这些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较为落后,处理废气的效率较低,导致大量污染气体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而且,有些乡镇企业位于农田或者百姓住所附近,污染了农民的农作物,威胁着周围百姓的健康。三是噪声污染。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要求自己的员工晚上加班,对居住在企业旁边百姓的睡眠产生影响,还可能使这些百姓患上焦虑症。四是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一般来说,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产生于建筑业、采掘业等。乡镇企业产生的这些固体废弃物被随意堆放在道路、田地及河流,不仅阻塞了道路及河流,还污染了田地。

无论从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是乡镇企业污染的现状,都可以看出,对乡镇企业进行整改势在必行,同时,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气势对乡镇企业进行改革。

二、对乡镇企业进行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一定的阵痛期,同样,在对乡镇企业进行整改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关停乡镇企业致使当地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基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为当地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许多家庭早已习惯了乡镇企业的工作环境。面对党中央的各项环保政策及乡镇企业的污染现状,地方政府不得不对高污染的乡镇企业进行强制关停。这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却导致了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大部分老百姓是就近在乡镇企业中工作的,关停这些企业,直接导致了这些老百姓的失业。这样一来,这些老百姓不得不另谋他路。对于那些年过半百,而又长时间在家乡的乡镇企业干活儿的中年人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再就业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而且,由于家乡工作供不应求,部分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关停乡镇企业不仅会对这些乡镇企业工作人员造成冲击,还会对当地整个经济形势造成影响。企业主无法继续盈利,普通乡镇企业员工无法获得工资,因此,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消费情况,连带其它行业受损。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

(二)关停乡镇企业威胁到当地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政府相关部门在关停乡镇企业的过程中,使很多百姓失业。在采取强制关停措施之前,没有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缺乏引导失业群众再就业的相关措施。这样就会威胁到百姓对政府的信任,认为政府只是响应上级政策的机关,并不能为人民服务。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聚众闹事儿的情况。网上出现对当地政府的谩骂之词,当地政府承受着极大的舆论压力。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之后,政府的各项政策将更加难以落实。

三、对乡镇企业采取正确的整改措施

在对乡镇企业进行整改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环境治理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哪持殖潭壬侠此担环境治理也是民生的一部分。目前,两者之所以存在

矛盾,是因为治理环境的措施损害了当地老百姓的短期利益。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对乡镇企业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着重处理好当地百姓的再就业问题。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引进新的产业,鼓励当地百姓创业,积极帮助当地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争取可以让老百姓在当地实现就业,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作为乡镇企业主,应该积极配合政府促进自己企业的转型升级,配置合格的污染处理设备。当地的百姓,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再就业,也可以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进行创业。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治理与民生协同前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医院感染科范文,2020年医院感染科工

    - 阅0

    2023年医院感染科范文(推荐)篇1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1.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重新调整充实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完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一.....

    有关数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收集八(

    - 阅0

    数学教师工作总结篇1本学期,我担任x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