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6篇)

来源:整理

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篇1

【关键词】火车站建筑;设计;情感化;设计策略

人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对于外界事物的生理以及心理反应,生理的需要与心理的期望是其两大内核。设计是一项为人类社会创造美的专业化工作,情感设计策略的提出表明现代设计已经深入至心理与精神的层面。火车站建筑设计当中的情感化策略,有助于彰显火车站建筑的人文情怀,突出其所在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赋予火车站建筑设计更为丰富的内涵。

一、火车站建筑设计中情感化设计策略出现的必然因素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高铁已经成为了现代铁路建设的主流趋势,就城市建设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与此同时,火车站建筑的设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精神文化情感有了更为突出而鲜明的表现。现代化的火车站作为城市的重要建筑,其承担的责任是经济与文化的对外交流,同时也被视为人们与外界进行情感沟通的枢纽建筑。鉴于此,情感化设计策略的出现成为了必然,设计人员在进行火车站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情感体验是其必须要加以考虑的设计因素,缺乏情感表达的火车站建筑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二、火车站建筑设计中情感化设计的总策略

美国著名设计师唐纳德・诺曼于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一书当中指出:人类处理问题的行为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本能、行为、反思,反思的层次即被视为情感化层次。将情感化的设计策略应用到现代火车站建筑设计当中,根据唐纳德・诺曼的三个层次的具体理念,笔者认为本能层次主要体现的是积极或者是消极的第一反应,行为层次主要体现的是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对于火车站建筑的表层情感体验,而反思层次则是在行为层次的基础上得以升华的情感体验,火车站建筑的功能性以及情感性均在此层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鉴于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火车站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将上述的三个层次作为情感化设计的总策略,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三、火车站建筑外观设计的情感化策略分析

1.整合传统文化,突出城市形象

火车站建筑直接承载着人们对于所在城市崭新形象的企盼与展望,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追求逐渐由物质生活向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向转变。城市内的人们往往会因为拥有高度标记性的火车站建筑而自豪,继而产生强烈的城市归属感,这是物质所无法给予的。因此,在进行火车站建筑外观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需要整合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设计方案当中去,继而突出城市的崭新形象。

例如:我国某市的火车站建筑,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具有时代科技性的设计方案当中,采用后现代化的设计手法,整个钢架玻璃具有强烈的动感意味,视觉冲击力极强,将具有地域性质的文化元素提炼出来,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与火车站建筑的人文情怀,可更好地满足旅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2.传承城市的集体记忆

火车作为及其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特定的时期必定会留下特定的文化印记,这也就是火车站建筑所在城市的集体记忆。此外,火车站建筑还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所起到的作用是记录历史与传承文化,这是火车站建筑设计需要重点参考的情感化设计因素,不应任其消失殆尽。当前,我国非常注重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在火车站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在充分考察当地特色城市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注重文化的传承。如我国某市的火车站建筑,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特意选择乌瓦作为主要的材料,并且将其整体的色调确定为暗黄色与灰绿色,带有怀旧的文化气息,给予过往旅客别致的情感体验。

3.完善周围的功能群组

目前,我国的火车站建筑,其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提高建筑空间使用效率的重要目的,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与城市进行全面的融合,以突显火车站建筑的情感化策略。以火车站建筑为枢纽,打造庞大而完善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体系网,继而逐渐向经济枢纽的方向过渡,为人们提供方便而快捷的服务,给予其舒适的心理体验,与本能、行为、反思的三个情感化设计层次的内在理念相契合,将火车站建筑打造成为集商业与服务业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市中心。例如:邻国日本的京都火车站建筑设计,应用情感化设计的策略,较好地完成了对周围功能群组的完善,其火车站的内部空间非常开放,搭配大型的露天式舞台,迎合过往旅客的心理情感需求。

四、火车站建筑内部设计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1.注重细节,人文关怀

伴随现代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火车站建筑内部空间的利用已经由以往的平面式开发转变至立体化的综合性开发,将火车站建筑打造成为集地上、地下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体系网。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需要高度注重细节,彰显情感化设计策略当中的人文关怀气息。具体表现为: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多方位的进站区,以确保乘客在垂直换乘的过程当中,能够经由地上或者是地下直接金进入到火车站建筑的内部,为乘客提供高度的便利,体现人文关怀。此外,在火车站建筑的内部设计之时,无论是过道的设置,还是色彩基调的确定,均需要迎合乘客的心理感受,注重乘客对火车站建筑内部空间的情感体验需求。

2.创新求变,情感交流

大众的审美观念是衡量火车站建筑物整体设计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换言之,能够从大体上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火车站建筑也就足以成为良好的文化载体。运用情感化的设计策略进行火车站建筑设计,针对其内部空间而言,需要创新求变,确保过往的乘客能够与火车站建筑的内部空间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例如:我国某市的火车站建筑,其室内环境的设计灵感源自于古老的赵州桥,设计人员将赵州桥的特定文化元素提炼出来,按照桥梁的形态进行火车站建筑室内环境的顶部进行设计,彰显出创新求变的时代特征以及多元包容的城市内核精神。情感化设计是促进情感交流的首要因素,承载着火车站建筑内部设计的文化内涵,通过赵州桥的形态特征,搭配错落有致的壁画与独具特色的色调,以期勾起过往乘客对于往事的回忆,继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交流,而能够令过往乘客产生深层次的精神与情感交流的火车站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终将成为永恒的建筑佳作。

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化设计策略的核心在于乘客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共鸣,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需要明确情感化设计的总策略,从火车站建筑的外观以及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出发,立足于整合传统文化,突出城市形象、传承城市的集体记忆、完善周围的功能群组、注重细节,人文关怀、创新求变,情感交流等方面,以期赋予火车站建筑更为丰富的情感化设计元素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陈沫.火车站建筑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43-44.

[2]李小婧.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白月.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4]严芬.绿色铁路旅客站建筑设计空间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篇2

【关键词】地景化建筑;城市景观;设计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当代城市景观空间逐渐被大量的实体建筑侵占甚至是破坏,最终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且日益短缺,这就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景观、建筑之间的统一发展。地景化建筑提倡的是一种城市环境和建筑之间融合发展的关系,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现状,提出地景化建筑城市景观营造的设计策略非常有必要,其作为连接人们生存发展需求和景观需求的纽带,在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地景化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

城市地景化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市建筑发展现状的刺激,其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形态,促进了城市的更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为人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环境空间、活动空间、工作空间、生活空间等,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和可达性,并整合着空间的各种要素,消除了不能沟通功能城市要素间的相互阻隔,也促进了相同功能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容纳着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适应了人们对各种城市空间的需求,以景观而非建筑的模式引导着城市能量的流动,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活力,对加快城市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2.地景化建筑基于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营造的设计策略

地景化建筑基于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营造的设计策略必须针对不同城市环境的情况运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以更好的实现对城市空间和景观的重构。比如,对于结构清晰、完整统一的城市环境,地景化建筑的设计应形成连续的城市底面;而对于空间比较混乱的城市环境,其设计策略为整合城市空间;如果一个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比较低,尚在发展过程中,设计策略可以以营造城市景观为主。由于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营造是基于自然环境而构建起来的,每个地方都留有自然的印记,因此,地景化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联系,还要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下面就主要对基于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营造的地景化建筑的设计策略进行分析。

2.1模拟

无论是沿海城市、滨河城市还是山地城市,它们都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往往赋予了城市自身特有的场所感,使它们各自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景观空间和氛围。在地景化建筑设计中运用模拟的设计策略,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面貌,使城市的地理面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采用模拟自然的建筑设计手法贯穿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整个发展过程。在古代建筑中,人们往往是通过提取自然界的某种形态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尊敬和信仰,而在当代的地景化建筑中,人们的设计观念远远超过了崇拜、信仰自然的思想,且建筑水平也随着建筑观念的变化而进步着。首先,大地的自然地貌形态本身丰富多彩,这就成为了地景化建筑的重要资源,另外,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建筑技术都在迅速发展着,为建筑设计中复杂形态的模拟提供了条件,使设计对城市空间的重构和对自然环境的艺术感悟充分融入到了当代城市景观营造中。比如我国的珠海歌剧院的设计策略就是对城市的自然形态进行模拟,其在水平方向具有圆环形的形态,并整合了城市边界的自然海域,使珠海歌剧院成为海域的中心点。圆环的部分充分利用了垂直的空间对歌剧院及其周围的区域、建筑进行了功能的划分,使圆环内的所有区域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形态,加上音乐公园的衬托,自然形态变现的更加明显,使歌剧院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一个标志。

2.2折叠

现阶段,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要求在城市中必须有足够的公共空间比如广场、城市街道等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被越来越多的实体建筑所侵占,使得人们丰富的公共活动得不到满足,这就给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景化建筑的折叠设计策略营运而生。地景化建筑能够通过折叠策略使建筑与地面之间形成一种连续的空间,扩大了公共空间的范围。折叠在地景化建筑中的运用代表着一种形象的隐喻,墙、楼梯、屋顶、屋面等被整合为同一个要素或原型的产物,它和自然地形有着显著的区别,其形成效果是连续的具有明显的人工操作痕迹的面。公共空间的使用性质能够从折叠的角度反映出来,一般空间的使用性质不同,其折叠的角度也不同,另外,折叠在形态方面的表现是自由的,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和传统的遵循建筑对称原则的思维,打破了静态稳定的状态,将景观空间的活跃性、娱乐性特征充分展现了出来,激发了社会中各种能量的活力,在地景化建筑景观营造中具有广阔的发展趋势。我国上海世博会的舟桥项目就将折叠的设计策略充分表达了出来。

2.3拓扑

当代,中国的审美水平、设计水平和建筑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综合性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大,这种建筑的形态在表面上往往表现为轻质化、技术化、实体化,而其在水平方向的伸展和起伏变化的形态与地面上形态各异的自然环境相呼应,以自然化与人工化相结合的形式对城市地表做了重新构建,不仅使地表充分体现出了一种连续性、整体性和可达性,还将表面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空间拓扑能力形象的表现了出来,使空间能够容纳更多更丰富的生活和活动。地景化建筑通过表面的拓扑能力表现出了复杂多样的形态,这种形态无法用传统的几何理论来定义,与地表的自然形态的随机性也不相同,而是同时具有人工操作和自然机理的一种在城市与自然之间形成的兼具自然性和都市性人工地景,对城市甚至是对建筑的结构、历史文化特色等要求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我国横滨国际客运码头的设计方案就是运用此策略。

3.结语

总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迅速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融合。城市地景化建筑在城市环境中不仅呈现出了一种技术魅力,打破了传统的人工化建筑手法,还蕴藏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实现了城市景观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对城市的空间起着补充、衬托和扩展的作用,适应了人们对当代城市生存环境多样化、景观化、和谐化的要求,对促进未来城市、景观、建筑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晶.当代城市地景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2,24(6):27-39.

[2]张帆,侯钰.论地景化建筑的城市景观营造策略[J].低温建筑技术.2010,7(5):29-30.

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篇3

关键词:行动规划;总体规划;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相关理论与实践

1.1相关规划思想与理论基础

“行动规划”思想最早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的,被定义为“在地方层次上解决问题的、实施导向的规划过程(G.Clarke)”。JohnFriedmann在美国一次城市规划会议上指出:“社会上有太多的规划,而太少的应用。实施是关键问题。”H.C.Hightower也把“规划的理论”定义为“有关规划过程的理论”,认为“规划的重点应该是研究规划方案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各种途径”。到八十年代,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开发的不确定性,逐渐出现了偶然规划(ContingentPlan)思想,强调注重分期实施政策、事先决策以及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如果发展环境、市场需求等发生变化可以立即进行调整和修改。

1.2国外相关实践

英国在六十年代提出了“行动地区规划”,针对当局即将开发的特定区域,制订开发建设规划,强调实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行动规划”内涵很广,针对特定的问题,覆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个层面。加拿大的基础设施改进计划(CIP)是一种基于财政支出的,针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的规划方式。它联系了长期的规划与城市年度支出预算,为城市管理者指出了未来几年城市建设投资的主要方向。

二、行动规划的理论体系探索

2.1现实趋势

行动规划强调规划对实际操作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强调除去三维空间之外,应该加强产业、社会、政策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强调在终极蓝图的指导下,近期建设的目标。行动规划作为一种思想应该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在十二五确定的转型发展大背景下,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也由以往如火如荼的外延扩张到逐渐转向内生增长和更新。以往规划的那种以拉开城市框架为目的,大手笔的规划、粗放式的控制,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对建成区存量资源的挖掘以及城市更新的需求,需要向周到、精致的方向转变。未来规划师大量面对的将不再是一张白纸般的新区建设,而是城市建成区的更新。土地权属也不再是政府一家独大,而是由不同的主体持有,政府的角色也从城市的开发者转变为城市更新的引导者。规划需要重点关注的也必须从政府的需求逐渐转变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需求和感受,让城市的变化真正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传统的规划体系中重点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终极蓝图的描绘,而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近期的目标和任务才是更加重要的。运用行动规划的思想,规划应更加强调在确定的终极蓝图的框架下,如何安排近期建设重点,从而一步步的实现终极目标。

2.2行动规划的理论体系

行动规划的编制目的是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解决规划如何真正引导城市建设的问题。编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必须有切实的针对性。参照现行的法定规划体系,我们也可以将行动计划大致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三个层面,形成与现行法定规划相对应的体系,贯穿于整个规划编制体系中。

2.2.1总体规划层面的行动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意图的实现往往依赖于城市道路、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体育馆、展览馆等重大共建设施以及设立开发新区等以总体规划的范围为研究范围,并以总体规划为最主要的规划依据,在充分解读相关规划、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城市近期发展提出切实的发展战略,制订具有操作性的发展路径,并选择具体项目。(1)研究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2)研究目的:解决近期城市发展目标,发展策略,行动方向等问题。(3)研究重点:①明确近期发展目标;②制订近期发展策略(产业、空间、政策);③选择发展路径(实施策略、实施步骤);④实施项目选择。(4)案例介绍:《江宁东山发展行动规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优化东山街道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明确街道发展布局以及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街道和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显著提高街道城市建设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内容包括了:①发展环境与规划分析:重要政策的导向、重大项目的影响、上位规划的分析要求;②发展方向和目标:总体定位、目标设定、战略拟定;③资源整合:产业、土地、公共服务等资源现状调查、资源盘活、空间整合分区和再利用;④产业提升与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方案;⑤配套建设:道路、绿化、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

2.2.2详细规划层面的行动规划

以城市片区为研究范围,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相关专项规划、相关政策为主要规划依据,采取多形式的充分的现状调研,摸清范围内居民的迫切需求,企业的发展计划等产业、空间、社会多方面需求,为片区近期发展制订推进步骤,以及一揽子项目。(1)研究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2)研究目的:为片区近期发展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及项目。(3)研究重点:①深入的现状调研,细致的问题分析;②选择发展路径(实施策略、实施步骤);③较为准确的财务分析;④项目选择及时序安排。(4)案例介绍:《江宁东山副城东北板块建设行动规划》。该计划在规划基础上进行建设计划的安排,包括功能定位、土地策划、资金平衡,建设时序等,该计划将成为今后几年内建设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安排的主要依据。本项目结合南京市近期城市发展的趋势,把握东山副城东北板块近期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城市近期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区域;同时采用技术手段,全面、科学地对东山副城东北板块用地现状进行研究、评价,确定东山副城东北板块的发展目标及重点,并制定详细行动规划,有效支撑城市建设,引导城市拓展,为近期东山副城东北板块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2.3专项规划层面的行动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为研究范围,以相关专项规划为主要规划依据,充分解读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政策,在对该专项涉及的内容充分细致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该专项近期建设的目标、重点,制订发展战略及策略,选择具体项目。(1)研究范围:城市总体规划范围。(2)研究目的:为专项建设制订近期任务。(3)研究重点:①深入、全面的现状调研;②确定近期发展目标及重点;③确定近期发展战略及策略;④实施项目选择。(4)案例介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三年行动规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帮助南京市住建委科学的制订次年度南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建设任务。内容包括了:①系统的梳理了南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②回顾了上一年的建设实施的情况;③确定了近三年的建设目标;④制订近三年以及次一年的建设项目。

2.3行动规划的应用方向

2.3.1总体规划层面

(1)城市发展行动规划根据总体规划,为城市近期发展制订从宏观的发展策略、路径,到微观的重要项目选择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行动规划,为城市发展理念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2)阶段施政计划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空间、产业、社会、政策全方位的规划咨询解决方案。

2.3.2详细规划层面

(1)城市更新计划为老城区等城市更新地区编制强调更新时序及可实施性的更新计划。

(2)问题导向型的规划修编研究为规划需修编地区提供法定规划修编前的规划研究,包括多角度、深入的现状调研,针对问题提出一揽子可行的解决计划。

2.3.3专项规划层面

为建设管理部门编制市政、道路、绿地建设、文物保护等各方面专项的行动规划。

参考文献:

[1]田莉.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2,06:120-121.

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篇4

案例呈现与教学设计

现代地理概念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从学习的逻辑(即人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立足教材逻辑,理出知识体系,再根据热点信息或者其他适当的切入点展开教学设计。同样是“城市空间结构”教学片断,教师尝试了从学生生活的宁波这个城市空间入手,有效实现“城市空间结构”概念内化,使之转变成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利用学生追求时尚,喜欢逛街的特点,以宁波市主要的休闲购物街的图片导入新课,提出“为什么我们城市内部的各种功能区,就像我们玩的拼图一样拼凑在一起,又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无形中控制着城市这幅巨大的拼图?”带着这样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新课的探究。

设计意图一使用促进注意策略,通过熟悉的生活景观街景图导入,引起学生对新概念的兴趣。使用表象呈现策略,将“城市空间结构”这一枯燥的概念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地理案例的归纳,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

城市中具有满足我们日常生活需求的不同区域,根据学生脑海中的宁波城市印象,提出“城市功能分区”的概念,为下面逐一介绍各种不同功能分区做理论铺垫。

案例分析:教师利用PPT,以宁波市奢侈品汇集之地和义大道地图作为底图,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在地图中圈出宁波市主要商业区(天一广场、和义大道、印象城等)位置,配以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从脑海中调出对宁波市的空间感知图景,从而形成“商业区”的概念理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商业区分布特征得出中央商务区(CBD)的特点,先引进宁波南部商务区CBD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CBD形成感性理解,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城市CBD的特点。

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讲解城市居住区的布局特点。首先学案引入美国居住区迁移的材料,提出问题,细化居住区的类型、布局特点与产生原因,画面切回到宁波市中环境优美的高级居住区和环境较差的中低级居住区照片展示,引导学生得出高级居住区和中低级居住区的布局特点。

设计意图二使用知识联结策略,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复习区域历史地理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得学习更加有意义。使用测评提取策略,以思考题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组织总结,运用于解题之中,这样既能促进个体对地理概念的有效提取,又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案例分析:宁波市江北区科技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隶属江北区科学技术局管理,成立于2000年10月,当时为宁波市第一家县(市区)级科技创业中心。几经变革和发展,恰恰成为这个年龄段学生从小到大的一个重要记忆,因此,以宁波江北科技创业中心作为案例介绍具有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入江北科技创业中心建设的视频片段和江北区发展变化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里关于江北科技创业中心变化的感受,学生心中的感受恰恰是目前工业区布局特点,于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转变成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使用表象呈现策略,将“工业布局特点”这一概念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地理案例的归纳,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使用测评提取策略,以思考题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组织总结,运用于解题之中,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形成最终的宁波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图。通过对宁波市中商业区(含CBD)、居住区和工业区等主要功能区的介绍,最终以PPT动态模拟的形式,一步步展示出宁波市的各功能分区,最终形成宁波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图。从模拟的图中可以看出,宁波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古代经典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之一的“棋盘模式”结构。

讨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析

地理概念教学常用策略:促进注意策略、表象呈现策略、类化策略、精加工策略、激活策略、知识联结策略和测评提取策略等方法。本课利用“促进注意策略”,展示学生生活场景系列图片来促进注意。也可以用新闻事件、演示实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学习目标等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用“表象呈现策略”将“城市空间结构”这一言语形式的地理概念转化成视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用“类化策略”把已有的地理概念――商业区,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将零散的、繁杂的知识科学的类化,并纳入认知结构中的适当位置,便于检索和有效提取。用“精加工策略”补充不同类型商业区的材料细节做出推论,产生与地理知识的联想,有效提取知识。用“激活策略”以图表的形式贮存所要学习的知识,能迅速有效地掌握有效的信息。用“知识联结策略”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复习区域历史地理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得学习更加有意义。用“测评提取策略”以思考题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组织总结,运用于解题之中,这样既能促进个体对地理概念的有效提取,又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概念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最后,再用“知识联结策略”在城市各功能分区学习之后,提出他们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一定序列,展现为“棋盘式”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设计方法与课例适用性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借鉴了现代认知地理学对地理概念的研究成果。对“什么是城市空间结构”展开讨论。先用生活中的拼图游戏作比喻。表示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城市里各个部分的拼凑,然后,对各个部分展开学习,得出功能区这一子概念。利用图片、视频在地图上的动画展示功能区的含义及它们之所以会以一定格局拼凑在一起的原因。该课紧紧结合了学生生活所在的城市,作为地理概念理解背景比较直观。在分别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剖析后,又回归到平面地图上,让学生再次感受地理空间指示性特征。

本课例设计直观、结合生活实际、对地图阅读技能进行了培养,建立了学生的空间感。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贴近学生实际,选择图片、文字描述及视频均在学生理解范围内,这样比较好的解决了“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地理概念的先行组织者――城市各主要功能分区。

本课使用地区具有局限性,还应探索适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和乡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于对城市生活并不是十分熟悉的学生,城市景观感受不深,利用城市景观导入不容易唤醒学生脑海中浅薄的城市印象,造成地理概念理解的困难。该教学设计的使用还要注意课堂调控,防止学生停留表面,深入挖掘不够。材料的选择除了要有感官刺激性,还需要由浅入深设置,这样才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对于生活在像宁波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的学生,具有很好地学习促进作用,因为城市化速度较快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会更加生动和深刻。

结束语

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与部分发展较快的城市较为重视交通政策的规划、设计与研究,而

1背景

我国的城市交通正处于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阶段:城市快速集聚与扩张,交通设施高速建设,机动化迅速提高以及国外最新规划理念与交通工程技术的引入;同时,快速机动化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技术障碍、机制约束等都使城市交通的有关规划与决策变得愈加困难。因此,全面地回顾国外城市交通政策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国内的城市交通环境与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加以判断,从而支持相关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

2英、美、日城市交通政策回顾

2.1英国城市交通政策(1950~2000年)

1950~1970年英国城市发展的重点为战后复兴建设。该阶段城市交通关注的主要问题为引导城市发展与缓解干路网拥挤。总体上,该阶段的政策导向更倾向于道路建设。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被认为是英国城市交通战略导向的重要分水岭。总结战后交通政策,普遍认为原交通预测过高,从而引对设施建设效果的质疑。政策开始关注城市与战略公路网的衔接,同时继续加大鼓励公交的力度,重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路网的建设基本结束,小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在保守党长期执政的背景下,市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该阶段的政策导向主要为:投资转向公交,服务尽可能由私有组织提供,服务水平由竞争决定,采取市场定价的办法。wwW.133229.COm

20世纪90年代对于拥挤收费与伦敦地铁私有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部分群体甚至认为:交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对于规划与设施建设的公众参与和环境评估的力度则不断加大,这也使设施建设的周期更加漫长。

2.2美国城市交通政策(1945~2000年)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交通所呈现的重要特征为小汽车交通的迅速增长、公交的大幅度萎缩及城市交通拥挤现象显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探索性地开展城市交通规划的工作。1956年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法案,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全力推进公路网建设。

进入20世纪60年代,市民开始关注交通设施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该阶段有关工作的重点为相关规划机构的设立与职能协调;鼓励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确立规划流程;整合高速公路与公交的发展原则与目标。

1975年大都市规划机构(mpo)正式成立,mpo的成立与1978年地面交通支持法案的出台被视为美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开始。政策呈现出环境保护与市民参与两大主题。该阶段政府的观念为:在尽可能符合其他目标的情况下保持和提高机动性。

至20世纪80年代初,规划者关心的重点从区域层面向局域转移,需求管理措施开始得到重视。联邦政府又将视线向长远的战略规划转移,鼓励地方交通部门进行战略规划。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基本完成。公交方面,鼓励各个城市研究、发展公交走廊,资金上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吸引私有资金、私有企业参与公交运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城市交通政策以软政策为主,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减弱,更为加强交通管理方面的工作。

2.3日本东京城市交通政策回顾(1945~2000年)

1945~1955年东京政府处于战后重建的规划阶段,帝都再建方针(1945)、《战灾地区复兴规划基本方针(1946)、首都建设法(1950)相继颁布,提出了“环状加放射道路系统”,对后来的高速公路规划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市民运动日益高涨,迫使政府开始关注交通的环境影响与社会影响,主要的举措为:引入公众参与;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一系列交通管理措施等。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市民运动的高涨也使城市建设速度放缓。在该背景下,东京的城市交通政策侧重于加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促进“区域多核心功能分散”的都市圈结构的形成与商务核心城市的建设,相关项目一直延续到1986年。

新技术的应用与规划目标的整合是20世纪90年代东京城市交通政策的两大主题。智能交通(its)日益受到重视。2000年公布的东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目标和发展战略、交通需求管理东京方案更为强调交通政策与环境政策、城市规划、土地政策、防灾政策和开发管理等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交通需求管理等新的政策手段的运用和实践。

英、美、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同的背景、问题,在策略、政策导向上亦会有较大的差别。但将问题与对策的关联进行适当的简化,可总结为为4个阶段:自由增长期、矛盾显露期、协调渐进期与优化整合期(见图1)。相对而言,英国与美国的阶段性步调较为接近,而东京作为城市个案,且发展速度较为超常,前两个阶段间的界限较为模糊。

3我国城市交通政策阶段性特征分析

结合对我国的城市交通政策进行阶段性特征的回顾与判断,可以初步认为我国总体上处于自由增长期与矛盾显露期。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先发展的大城市,矛盾显露期的特征更为明显。虽然“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尚在进行·(甚至不断加速)中,对于机动化所弓l起的“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决策者与规划者的重视。具体体现为“交通安全问题”突出,“能源问题”方面的危机感,“公众参与”意识的逐步提高,国家层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讨论等。一系列的战略导向都要求地方政府对城市交通的发展问题进行适当的“协调与改善”。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大多尚未(或者刚刚)进入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机动化的自由增长期,其“自由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更为明显。

北京、上海等发展相对较快的城市已经逐步意识到其所面临的矛盾,在对策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显露期”的战略与政策特征。对于“公交优先”的重视、“需求管理”的尝试、“交通战略、政策与其他政策的整合”意识,都体现出对先发展国家与城市的经验借鉴。于是,交通供给、矛盾、理念分别呈现出自由增长、矛盾显露、协调渐进3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加上类似智能交通等最新技术的引进,使城市交通呈现出明显的叠合式的发展特征。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一段时间内众多叠合式的城市交通政策有可能面对理性程度不高、实施效果不佳、组织环境不理想,以及制度保障有限等叠合式的问题与矛盾。针对此,笔者认为在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衔接:

(1)城市交通政策与城市交通战略的衔接。我国各个城市的交通白皮书的编制往往与城市交通战略规划结合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政策的前瞻性与系统性。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政策设计过程往往缺乏理性,盲目满足眼前利益,缺少理性的交通战略的指导,忽视政策与战略的衔接等,这类现象在后发展城市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加强政策与战略的衔接十分必要。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宜渗入城市的交通战略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的工作中,从而为政策的总体定位提供支撑,并在专项规划中进一步地进行政策分解。

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篇6

城市规划的元素自古城邦雅典即表现以政治管理”为目的,但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手段并使之成为一项公共事务的现代城市规划,却仅有百年历史进程。西方政府对城市化的引导和城市规划首先着眼于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体现出以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政策属性。二战后,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城市规划逐渐成为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传统规划思想只关心物质环境转向理性的综合性规划,更多地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从强调设计和实践转变到理论政策研究范畴,逐步实现城市规划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1公共管理职能与城市规划转变

1.1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

21世纪是中国城市化的时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不断得到发展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城市规划对规划区内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将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英国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的重点逐步从规划(plan和plans)编制向规划(planning)实施转变,更加强调规划作为政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发展规划已经不再提供具体的蓝图,而是成为城市发展规划政策、策略的集成,是建立规划原则和政策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城市规划越表现出其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WWW.133229.COM

1.2城市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分析

从公共管理要素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更强调战略管理和外部构成要素管理,更加侧重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政策引导。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理论,新时期城市规划应有效应对多元化、复杂现实环境与目标,逐渐由原来的注重空间规划和物理规划、注重规划内部技术性分析向注重宏观层面、政策层面的研究转型,规划内涵也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拓展。

从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分析,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各种公共政策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平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社会转型期间,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安排和弥补城市公共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不足,更加关注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并提供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现代城市规划逐步由狭义的物质空间环境一书两证”为核心,转向解决现代城市发展公共领域问题和管理社会发展公共利益等。

从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分析,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除具备一般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和程序外,还应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对规划管理的影响。积极开展公众规划,对规划管理过程普遍实行公示制度,检验和整合规划目标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异,更加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表达、利益聚合、利益分配,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由相关者达成的公共契约”。

2政府职能调整与城市规划变革

2.1城市规划与政府职能调整

20世纪50年代,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从清除平民窟和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区复兴改造,以至21世纪当代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政府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策略等形式,吸引大量市场资金参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物质形态等全面复苏与复兴。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为中心,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政府部门利用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手段,引导城市中心区大规模的物质形态的更新,对老建筑(大多为工业建筑)和开放空间(如公园、展览场所)进行改造再利用,增加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文化视为复兴的催化剂和引擎”,建设文化区”和文化地标”,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有效融合,激发城市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作为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除主要提供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外,还应注重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调节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公共问题解决等救济职能。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和资源配置工具,在我国传统全能政府”职能模式向现代有效政府”职能调整过程中,也应由规划管制”向规划服务”转变,有效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2政府职能转型下的城市规划

在经济调节方面,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新时期,应充分利用规划引导和规划控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重构,谋求不同利益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城市问题为导向,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实现从项目建设规划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变革。

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秩序的仲裁者。城市规划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规划监督的全过程,均应体现出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对城市发展设定规划控制和引导。同时,利用技术标准和公共政策手段,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管。

在社会管理方面,现代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合理引入公众参与等公共管理模式。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严格规划监督和违法建设查处,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规划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贴于

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以实现社会公共需求和促进社会利益。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结合城市布局的调整优化及功能疏解,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保障,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行政体制。

3公共管理过程和城市规划创新

3.1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过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要素安排和实施规划等,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引,也是城市政府和各部门制定政策和建设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需要从重要公共政策的角度,从方法上和内容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以英国为例,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近代城市规划立法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城乡规划法》(《thetownandcountryplanningact》)。在此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区规划”,对地方政府而言缺乏弹性,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法规改革了英国规划体系,立法创立了地方规划局,并授权编制本地区发展规划(developmentplan)”。发展规划本身不具有约束力,它仅仅表达规划部门的意图,建设项目需要经过规划部门审批批准。1967年,英国颁布的规划法把规划分成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结构规划又称为战略规划(strategy?plan),它包括总体政策及其阐述文件、框架图纸(图解)以及专项政策等,突出城市发展方向、整体空间框架(结构)的战略布置和过程的控制,需要向中央政府报批。而地方规划(local?plan)是以小地区规划(district?plans)为主,局部区域的较详细的战术性政策规划强调发展的具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交通网络等,可在批准的战略框架内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后来,在城市发展相当成熟的地区,又将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合二为一,称为一体化发展规划(unitary?development?plan)。2001年底,英国政府发表了《规划绿皮书》,提出简化规划体系,减少规划层次,让公众更多地参与规划制定的过程,在区域空间战略下制定地方发展框架。

在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的社会性决定其本身将成为技术和制度的综合体,规划管理的目标从单一的物质控制和计划目标,转向对社会发展综合目标和城市实际建设过程进行干预,规划控制的行政手段也逐渐削弱,决策、协调、监督等规划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规划政策法律、政府投资、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等规划引导将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3.2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国外城市规划体系通常包括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

近年来,城市规划更加强调与其他经济社会管理方法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政策框架和行动纲要。通过加强区域规划研究,借助概念性规划使总体规划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城市发展结构性重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成为公共管理模式下城市规划创新与完善的重点。

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发展过程动态、实时、有效的调控,城市规划体系越来越注重城市运行和规划运作体系,更加注重对实施过程的引导与控制。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滚动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将规划原则、准则、布局以及规划所确立的行动步骤转化为公共政策,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引导实现城市的规划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增进,将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

3.3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城市规划管理失灵和公共政策失衡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科学发展。

在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引入公众参与,以城市公共产品、公共利益的提供以及城市各利益主体间实现均衡博弈为主要内容,以社会公平为其基本价值取向,以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均衡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体系。从程序和规则等方面确保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将城市规划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使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服务和管制相结合的新型城市规划公共管理模式。

3.4城市规划公共选择机制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1篇)

    - 阅0

    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篇1经过这段日子的工作,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能熟练的做好,而自己也是彻底的融入到公司的工作氛围里面来,能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同时对于领导布置的任务,我也是.....

    营销部门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营销部门工作总结篇1一、五月份工作总结我是今年三月来到xx工作的,四月下旬开始接手市场,在缺乏旅游行业销售经验和行业知识的前提下,凭借对营销工作的热情,我一边学习产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