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入门知识(6篇)

来源:其他

心理学的入门知识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

总理强调,创新处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组建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深化体制变革,改革教育科研机制,促进知识创新转化为成果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与企业合作密切。高职院校通过整合优化基础资源,联合科研部门、教学团队与企业相关部门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促进协同创新。构建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学术水平、科研效率和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1]。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中形成的知识网络,扩大了知识资源的开放程度,提高了知识应用水平,增加了知识的积累量。

高职院校将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渗透于人才培养与教学中,高职院校的育人水平、创新能力、竞争力能够得到扩展。在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中,看重学科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区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围绕产学研实际,构建院校整体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计划,形成强大的知识网络系统。知识在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知识网络之中是跨部门管理与应用的[2]。推进知识的生产、流动、共享与应用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设计的重点,更是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和绩效的核心要素。

一、高职院校知识网络的结构

参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各部门将内部知识用以知识共享和应用,形成知识网络。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将协同创新作为核心,通过耦合式互动、三重螺旋实现知识在知识网络各节点的流动与扩散,形成开放复杂的知识网络机构。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中,政府、高职院校、企业是重要知识源,作为知识网络的节点,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各个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协同创新的知识网络,使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的协同创新核心竞争力。各主体既在知识生产、共享和应用过程中承担独立的创新任务,又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任务需求而开展广泛的协同合作,从而形成整体的创新网络。在知识网络中,政府机构扮演着产学研知识网络的倡导者、政策制定者、法律保障者、资金援助者、核心人员委任者等重要角色。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发展的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不断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的创新。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网络是以各个参与主体为结点,通过知识在节点之间的流动实现知识的跨时空整合与创新的多元开放型网络结构。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始终处于动态运转状态,围绕知识的生产、流动、共享、转移、转化和应用,构成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应用的知识链条。当今,现代知识生产日益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多个目标导向、多种方法综合、多种技术集成、多个过程重叠及多维评价方式等错综复杂的特征。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生产、流动到应用,必将突破简单线性的链式结构,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汇聚多种资源要素、各方协同互动的动态关系网络。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的知识网络为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创新主体提供了多维度、低成本、高效率的知识生产平台、知识分享平台及知识应用平台,构建了知识流动与分享的动态机制,知识网络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中以需求为中心、以任务为牵引的学科、人才、科技、资金、信息等多个创新要素充分注入、频繁互动、协同开放。知识网络能够较好地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实现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各个参与主体都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既有知识输入,又有知识输出。知识输出方不因知识共享和传递而减少,而知识接收方却因为接收而增加知识含量,从而促进整个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总量随着协同创新的深入获得持续提升。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的环节

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由无数复杂无形的知识链组成。从单一知识链进行分析,知识生产作为起点,知识共享作为中心环节,知识应用作为终点。高职院校在知识生产水平上普遍低于本科院校,但是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入水平更贴近市场,知识共享与应用更好。作为知识提供者,通过教育提供如基础理论、应用原理等显性知识,通过见习、实习、产学研,积累科研体会、管理经验、技术经验等提供隐性知识。这些知识资源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产长期经验积累的产物,另外一部分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产生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只有知识接受者深入产学研活动中,知识才能得以获得与积累。知识网络的形成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在知识网络中,一方与其他节点共享知识时,自身是最大的知识积累者,而其他节点进一步分享知识,并将知识在知识网络中反馈、放大、修正,进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与积累。知识在知识网络中共享速度不同,相同系统内部共享阻力小,共享速度快。不同性质的系统中,信息不对称、潜在风险高等问题阻碍共享速度与效率。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知识转移是依靠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知识时差在部门间转移。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同时拥有雄厚的知识传播资源,知识转移主要以高职院校向企业方流动。企业依托其经营背景,在知识应用、市场需求、知识处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资源,因此能够反向对高职院校产生影响。知识转化是知识从一种知识形态向另一种知识形态的转变,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企业利用知识重要资源,促进知识向产品转化。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规划,将知识进行选择、提取和再组织,最终用于生产经营。知识应用包括以产品等实体形式呈现,包括以技术服务等非实体方式呈现。在这个过程中,资金、合作通畅度、中介机构合作水平等都影响到知识应用的效率与程度。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的特点

协同创新知识网络具有动态性、反馈性、收益递增性及非线性等特点。(1)动态性。知识是社会实践积累的固有成果。产学研各主体作为知识网络的节点,知识依托于知识网络的各个节点,通过媒介和工具流动。(2)知识网络由松散的部门构成,各部门性质与诉求存在很大差异。为营造稳定的知识网络内部环境,实现一致的目标,需要反馈机制完成。知识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保证知识传递不偏离战略方向,完成知识的准确传播;可以利用博弈理念制衡各节点,优化知识网络流程,解决知识网络节点内外冲突。(3)收益递增性。知识利用知识网络各节点的共享与应用,产生新的知识。新增知识会超越原有的边界,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往横向与纵向以螺旋式积累方式产生新的知识,最终知识通过投入实际生产经营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4)非线性。产学研知识网络是多元互动的。从知识共享形式来看,新旧知识、显隐知识以非线性的模式增长[4]。从知识网络的节点看,知识网络参与部门性质不同,它们在网络中承担竞争、冲突、协作等大量非线性互动功能。从知识的创造性来看,产学研合作由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支持、反对相互作用形成,利用这种非线性的合作作用,将知识网络推向创造性空间,产生新知识。

四、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治理

知识网络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内在知识体系,保证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建构与运转。在知识网络中作为节点的各个参与主体知识含量越丰富,核心价值观念越认同,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强;协同创新中知识网络的规模越庞大、层次越复杂,越能提供丰富而异质性的知识资源;知识生产、流动与传递的体制机制越健全、频率越高,越有利于知识网络自身的维护、发展和提升;人才、资金、信息互动反馈交流越频繁,越有利于推动形成知识网络中的合作共享、协同创新环境。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中,知识生产、共享和应用效率较低。加强对产学研知识网络的研究,有助于缓解高职院校知识生产、知识共享与知识应用不匹配的现象,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如何从产学研合作角度落实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战略要求,促进创新知识产生,加速推进高科技知识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共享程度与应用水平,显得极为重要。打造适合产学研合作的环境是首要前提,宽松的环境为创新知识生产提供了条件。促进知识在产学研知识链中流动通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更需要寻找切实有效的共享途径与方式。真正把知识应用到生产经营中,要打通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壁垒,建立良好的知识应用渠道。

1.慎重规划格局,谋求合作机制。

合作是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出发点,也是维持知识网络的核心。在知识网络中,作为节点的各个参与主体必须建立开放、互信、共赢的合作理念。在产学研合作的开始阶段,需要慎重做出宏观规划。政府需要改变一言堂的权威管理模式,调整职权关系,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契约制度。在法律上、制度上要保障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各部门的合法权益,维护知识网络各节点的部门稳定性,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政策导向方面提高产学研合作的信心与动力,引领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协同各种优势资源,促进不同性质部门合作。高职院校产学研职能部门要重视团队建设,促进非正式组织沟通,提高和谐氛围,提升知识共享意愿,降低共享成本。要明确自身的知识资源状态和知识需求状态,广泛搜寻最为匹配的知识发送方与接收方[5]。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资源利用要因地制宜,改善资源分配不均现象。

2.打造平动,促进资源整合。

从知识网络外部环境角度来看,市场、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要采用政策、法律倾斜、制度引导等措施,维护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诚信、和谐的市场环境。金融机构加大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在扩宽融资渠道,提高小额贷款的供应等方面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从知识网络内部环境角度来看,要制定合理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员培养教育模式,在确保教学完整性、专业知识扎实性基础上,创造开放的教学、科研环境,激发工作热情,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测评技术,对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分配。要提供及时有效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认同感、归属感。要增加人文关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塑造学习型合作文化。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各节点要提供学习资源与环境,如定期举办各部门人员间交流,互派人员驻扎学习。提供相关人员专业技术相关培训,提高各部门人员交流机会。根据知识提供方与知识吸收方的知识诉求不同,在合作中必须进行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差异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沟通成本低、地域限制小、信息处理快等优势,建立互联沟通平台。

3.打通各方面壁垒,提高参与主体自觉性。

提高各个参与主体的自觉性,是提高高职院校产学研知识网络运转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岗位匹配,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利用目标激励、内隐激励等激励策略,提升参与人员内在创新动力。提高知识网络知识资源的储备与吸收能力,提高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应用效率。建立独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管理部门,协调各部门间关系,形成有利于各个参与主体有效协同开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定提高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流动、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应用等环节效率的制度,营造利益均衡、整体优化的知识网络环境,避免各部门简单整合与拼凑。参与人员要深入具体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及时通过反馈机制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利用专业知识及时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在加大对产学研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增强知识吸收能力与开放度的同时,要增强自身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杜绝为了引进而引进知识的现象。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将知识网络各结点从单个的、封闭的知识链模式往流动的、开放的方向转变[6];将知识网络各节点从个体的、分散的模式向聚集、融合的方向转变;将知识积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分割模式向整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实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构建并完善知识网络,以知识网络促进知识链形成并合理流动;以知识网络实现各种创新要素的汇聚融合;以知识网络形成开放、贯通、立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未来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将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完整产学研知识网络,大力推动知识生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文俊.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创新团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4):138-139.

[2]唐承林,顾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优势来源与形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13-116.

[3]贾卫峰,党兴华.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形成的三状态模型研究――基于企业间关系耦合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11).

[4]侯志军,王正元,朱誉雅.研究生学术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57-61.

心理学的入门知识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实践;市场调查;课改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尤其适合职业教育。这种方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环节进行讲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各自项目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项目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一种形式,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主义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内在的智力活动也可外化为实际动作,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不是最终的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更新。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知识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另外科学知识虽被普遍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要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另外知识不能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创新性。学习不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二、项目教学法与市场调查课程教学过程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符合课改需要

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的课堂讲授。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传统教学法根深蒂固的影响外,实习资源相对不足以及所在城市市场调研氛围不浓、调研意识不强也是影响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尽管我们也有一周或两周时间的市场调查实习环节,但多是流于形式,实习往往演变成对某些单位的广告宣传。没有实现专业实践的真正目的。

传统课堂讲授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停留在知道知识的阶段,而练习知识的过程以及灵活使用知识的过程没有得到强化。这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根本。

这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许多方法都是调研领域里行家里手的经验总结。所以课程的本质是鼓励创新,鼓励新的、更有效的调研方法的诞生。基于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更应改变传统的权威式教育。不能把过往知识的权威性或者是老师的权威性强加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这一领域里的主动性,把他们自己的智慧也融合到专业认知中来。

我们实施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深入到周边的小超市、小的物流公司、小饭馆、小书店、眼镜店、文具店等一些小实体里采集各种信息。这样做一方面降低了我们接触实体单位的难度,增加了项目的数量。第二方面鼓励了学生完成项目的信心。学生如果在调查公司或某个公司的调研部门实习的话,单位出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放心,而使学生大多数仅从事市场调查过程中的询问环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热情。小店的调查使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低的成本了解到店里的各个环节的信息。第三方面通过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部分学生“知识无用论”的情绪会得到缓解。许多学生因为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得不到使用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或片面的认为学习无用。项目教学法与课程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帮助我么改变以前把知识和真理灌输给学生的局面,让学生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促进学生素质和心智教育

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建构这门专业课知识的同时也会建构心智、建构理解现实并应对现实的价值观。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进入社会的真正实体里,学生的各种问题就会显露出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过程会帮助学生成长。

学生在素质上和能力上以及心智上的问题坐在课堂上是很难被发现的。老师难以发现,学生自己也认识不到,更无从谈起对症下药了。只有通过实践的经历才能发现这些问题。而这些我们在课堂上无法意识到也无法帮助学生改进的方面恰恰是他们进入社会后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需要的方面。所以项目教学法增进了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并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比如当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自己在学校建立的价值观与社会里部分世俗价值观的冲突时,老师可以给予启示和开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和学生一起分享处理事务的过程。

心理学的入门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2—0132—02

[收稿日期]2014—01—24

[基金项目]四川省知识产权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四川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10506).

[作者简介]徐玲(1980—),女,四川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我国历时20多年,从最早的由国家专利局和原国家教委开办的专利法培训班开始,到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先后成立了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专利法方面的知识。各高校的知识产权教学中心陆续设立,并且开始培养包括双学士学位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各种层次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不同层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也为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机构的设置繁复

一般而言,我国在政法大学和部分综合类大学以设立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作为主要的知识产权教育机构。从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知识产权法教学与研究中心”至今,国内各高校中设有知识产权学院的主要有: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设有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学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其次,就大多数的综合类大学而言,还是将知识产权教育机构置于法学院下,作为“二级”学院。但个别大学的知识产权学院已经取得了同法学院并列的地位。如,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最后,在多数理工科高校的非法学院中,并未设立知识产权的相关教育机构,甚至未将知识产权的相关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二)学历层次与学位设置

1.两个学历层次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开办了知识产权双学士班。90年代初,国内高校开始在其民商法法学硕士点下设立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开始了知识产权法学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90年代后期,国内各高校不再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局限于法学院学生,他们纷纷开展知识产权双学科人才培养,和针对非法学的学生辅修知识产权课程的培养。到了2004年,经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同意,华东政法学院、暨南大学等高校开始招收知识产权本科生。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在法学博士点独立招收知识产权法学博士生。至此,中国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学历设置上形成了多层次结构体系。

2.三个学位层次

与知识产权多层次学历体系相对应,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学位设置也相应形成。目前,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主要被授予法学学位。在全日制本科中有少数几所开展了知识产权本科生培养的大学,如华南理工大学,该类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会被直接授予知识产权本科学位。在硕士学位中,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将知识产权作为民商法的一个研究方向,一般授予毕业生民商法的硕士学位。博士生的学位授予,除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外,如厦门大学,在其博士学位授予点中还设有知识产权管理学博士学位。

(三)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单一

对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培养,我们一方面要清楚这些人才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这些人成为专业人才后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各高校普遍将知识产权的教育纳入到法学中,作为法学的“二级”学科或民商法的研究方向之一。这一体制的设置使得我国投入到知识产权学习的学生们在知识背景中主要以文科知识为主,缺乏管理类和理工类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构成上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政法类大学和以文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相比之下的理工科高校法学专业或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专业在学生的知识背景构成上就比较有优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相较于政法类大学或以文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及其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论知识的重视和实际学习是不够的。

(四)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高校的法学院为法学专业的本科生普遍开设了《知识产权法》这门课。如果是直接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的本科生或以知识产权为研究方向的本科生,一般还会开设《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课程。而针对法学中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则会开设更加深入,专题性更强的课程。如上海大学在其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就设置了科学知识产权法专题,网络知识产权法专题,标识知识产权法专题,文化知识产权法专题的等8门32学分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当然,也有一些理工科学校将《知识产权法》作为全校的选修课。2008年,长春理工大学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全校理工科开设了知识产权选修课。因此,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作为法学院类专业,以法学院核心课程及知识产权法课程为主;理工科和管理学类专业的课程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只作为复合型的知识背景而开设。〔1〕

二、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缺陷

(一)毕业生学历构成与社会需求不符

目前,知识产权本科、双学士学位、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模式等均已经有实践,且已形成自身的体系。〔2〕这一体系按照一般的人才培养规律应成金字塔形,即本科生和双叙事学位生在人数上应较多,硕士生和博士生相应较少。并且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是成金字塔形的。国内各到高校很少在本科阶段设立独立的、专门的知识产权方向的专业,使知识产权本科人才供不应求。

(二)教、学知识结构单一

在国内各高校主要由法学院的学生参与到知识产权的学习中去,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则很少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学习。法学院的学生虽有较丰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基础的积淀,但对管理类、经济类知识的掌握不足,且对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相比而言,理工科学生更加注重动手能力,但对知识产权方面的理论知识则不能全面,清晰的掌握并应用。除此之外,随着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日益的国际化,英语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我国高校对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同时,现在的知识产权授课教师基本上以文科知识背景为主,很少有具备理工科知识背景的老师,并且知识产权实务经验较少,这样使得整个知识产权的教授者和接受者的知识都过于单一化,不能很好的满足知识产权这一理论和实践现结合,文理融合较强的学科的教学要求。

(三)缺少实务型课程设置

具体到授课内容,知识产权专业教学过于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特别是法学中得学习以法学理论知识为主,注重法律法规的剖析,而忽视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检索、维权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虽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理论素养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无法满足工作中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的不断进步预示着知识产权的教学内容也应有所更新,而这一点也是我国知识产权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教学内容先对滞后,无法跟上科技进步的脚步。

三、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前瞻

(一)严格把关,建立适合的知识产权教育机构

培养机构是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阵地。虽然目前我国该类人才较短缺,但解决的途径不是盲目的在各高校不断的建立知识产权学院或研究中心。而是应当选择那些教育设施、师资等各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准的高校建立相应的教育机构,以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并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的素质。并且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还应对该类机构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各机构不出现形同虚设的局面。除此还可以允许一部分学校实施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计划,使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前沿问题研究各方面都能和国际接轨。

(二)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产权教学较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包括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两个部分。首先在教学环节中,对于法学院的学生,除了法学基础课程,还应当开设一些理工科知识和专利人,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对于包括理工科在内的非法学院的学生,各高校可以将知识产权作为一门必修课,置入公共课中,并且将专利,商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等较专业的课程置入选修课中,使知识产权法在所有学生中得到普及。

在实践环节中,各高校可采取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实务部门导师相结合的制度。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更多到企业、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针对企业的需要培养出能在企业发挥作用的综合性、管理型、事务型人才。

(三)优化不同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可增加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无需局限于法律或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可以加入理工科如数学、化学、物理及管理学的知识。在能力培养方面也应在让其熟悉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相关政策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知识产权诉讼、管理等问题,掌握专利和商标检索,知识查询的技能和方法,授予法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3〕其次,改变知识产权双学士学位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选择知识产权双学士学位的人比以前有所减少,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就建议可以实行双学位的3+2模式。〔4〕第三,优化知识产权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是国家实行精英化教育的对象,因此在数量上应该有所控制,并且该类人才在硕士阶段学习的知识应以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知识和技能为主。并且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习他国在相关领域较新的研究成果或教学经验。

教育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经济一体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要求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必须走出一条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道路,形成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以确保高效向社会输送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张曼.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32-34.

〔2〕季仁天.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5-57.

心理学的入门知识篇4

一、以旧带新法引入新课

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讲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

二、开门见山法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导入法又叫直接导入法,有时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以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这样,立即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

三、趣味法引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引入新课,旨在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引入时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简易逻辑》时,画出三个箱子,红色箱上写着“苹果在此”,黄箱上写着“苹果不在此”,蓝箱上写着“苹果在红箱”,且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判断苹果在哪个箱子。通过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

四、联系实际法引入新课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更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心理学的入门知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随着高院职校施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掀起新一轮专业课程改革的热潮,致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实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教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教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但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教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研究,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入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

4.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符。如果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没有鲜明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关键点

综合以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该课程的改革必须从思维上理清几个关键问题,即改革的重点及难点的结症所在。

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路问题。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既可上理论课,又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倡导“双肩挑”的高职院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同为“双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解决其“双肩挑”中对学生实践指导的问题,搭建一个让其跳出课堂的“舞台”,发挥其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作用,这是解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出路、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问题。现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已经完全满足高职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这些内容是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否对高职生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多方论证,寻找出对高职生成才成长最有用的知识。3.高职心理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是否真的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进行课改,课程的内容改变了,对他们的知识结构需要哪些调整和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以及课改的难点、重点,可从以下个方面着手课改: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转向对行业心理的研究。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除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外,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潜在就业的行业或岗位的心理,围绕毕业生适应行业岗位需要的心理知识进行研究,以提高毕业生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如商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研究学生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应该要熟悉那些人员的心理,自身应该具备怎么的心理素质等等,通过授课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行业心理知识,毕业后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况下更好处理工作,使自身获得生存与发展。

2.精心编写行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现在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虽然结合了一些高职生特点来编写,显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实用性也相对强些,但也多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协及到行业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从学生对行业心理知识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针对性并不强。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在深入研究与各个专业相关行业心理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应不同专业授课的行业心理教材。

3.加强行业心理师资力量。一方面可派学校教师深入行业调查,了解掌握行业心理的相关情况,积累教师行业心理知识的厚度。二是根据校企合作的情况,派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深入行业第一线,掌握真实可靠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三是聘请行业中懂心理学的人士作外聘教师,专门给学生讲授行业心理学知识,让其以自身的感悟,传授给学生最真实的行业心理知识。四是鼓励行业人士与校内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课题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识的升华。

心理学的入门知识篇6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不断上涨,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逐渐好转,市场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种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要想在这种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将企业的会计工作做好。而会计基础是会计工作的关键,也是学好会计的入门课程,所以,对于想要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来说,基础会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基础会计的入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我们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本文具体研究了基础会计快速入门的教学改革,希望能够帮助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改革;研究

一、前言

基础会计的入门对学好会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习会计后续知识的关键,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后续的会计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要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后续的会计学习就会容易许多。但是,对于完全没有会计知识的初学者来说,基础会计的内容就会过于抽象,给他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就会给学生的入门带来很大的阻碍,甚至对于长时间入不了门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基础会计快速入门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的改革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教与学的过程,但是,就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教师时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需要做的就是一味地听,然后做笔记、记忆。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不适用于操作要求极高的基础会计。而且,对于会计的初学者来说,理论性强的基础会计课程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入门也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日后将会计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所以,基础会计的快速入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改革完善传统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了解基础会计

对于基础会计来说,学生要快速入门,并学好这门学科,首先需要足够地了解该学科。所以,在基础会计的快速入门教学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基础会计教师的第一节课不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会计概念,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会计财务室参观相应的工作,还可以带领他们查阅相关会计资料,并作相应的解读,让学生对账务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这样,学生在接触基础会计的第一节课,脑海里就有“帐”的烙印,方便他们日后的学习。另外,在基础会计的入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解财务工作的发展前景,并给学生做相应的职业规划,给学生介绍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证、注册会计师证需要学习的科目,然后,给他们讲解基础会计在这些科目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理上愿意学习这门科目,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二)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计最适应他们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基础会计知识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账目、会计科目、会计凭证等学生容易理解的会计知识,让他们在初次接触会计时容易理解,方便学生快速入门。然后,再依据基础会计知识的重要程度,依次给学生讲解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计量、会计原则、会计核算等知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深入基础会计的学习中,让他们慢慢地理解基础会计的核心知识,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后,对于财务报告、财务清查、成本计算等知识,我们可以给他们简要的介绍,先让他们有一个简单的概念知识,方便他们在后续的会计学习中理解。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同重的学科,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随堂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使用课堂知识,也能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安排针对性的实验课,让学生实践基础会计的账务工作,从建立新帐到账务工作的完善,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深入会计账目的工作,让他们在做账的过程中,体会会计工作,并从实践中得到满足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加快他们对基础会计的入门步伐。

(四)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基础会计的学习给学生后续的会计奠定了基础,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熟练地将其运用到日后的会计工作中,而且,它也是一门与生活贴近的学科,所以,我们选择教学方式时,可以从生活中查找实例,方便学生理解。例如:在讲到资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用学生熟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说明问题,让学生明白资产的重要性。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选用通俗易懂的措辞来帮助学生理解,也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上学生容易理解的课堂术语,能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会计实例,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基础会计的知识。无论如何,学生生活周围的会计实例更容易让他们快速入门,我们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学生设计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学好会计知识,基础会计是必经之路,基础会计的快速入门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具有很大的改革空间的,所以,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制定出最适应学生掌握理解的教学方式,以便于让更多的会计初学者快速入门。当然,我们也需要尽快把相应的改革策略落到实处,并不断研究,探索出更有效的改革策略,让每个学生都顺利入门,为后续的会计学习打好基础,从而成长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述珍,张海晓.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改革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2]曹霁霞.以简化难的基础会计课程生活化教学探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3]隋敏,朱彤,邹璐.《基础会计》形象化教学方法探析.山东纺织经济,2013(0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感恩战友心得体会如何写,感谢战友关

    - 阅0

    最新感恩战友心得体会如何写篇1感恩是中华民族,也是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都接受着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大自然.....

    年劳务工转正申请书范文(精选4篇)

    - 阅0

    2022年劳务工转正申请书范文(通用11篇)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要用到各种申请书,通过转正申请书,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转正请求。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