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校合作(6篇)

来源:其他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已经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了新一轮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其中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农村小学教育远远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村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相对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3.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4.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尽管在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纷纷重视,而且也得到省、市、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

国家的各级政策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如何能够弥合和跨越理论与实践断裂的深深鸿沟?这些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到现在以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难题问题。教育教学资源能否真正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益,也仅仅只有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必须要明确看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长期规划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真正实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能够有效地去促进农村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的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且反复实践,不断完美完善,才能精益求精。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五是加强农村小学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师资力量薄弱

1.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法落后。村级小学教师并不能任教于自己所学的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施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性没有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上面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应这个新的专业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实实在在的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普遍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文化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村级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不充分,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处在中下,教师队伍并不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非常贫瘠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虽然我校自2003年开始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年龄结构完全畸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小学中,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根本就不愿根植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还是进入县城。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村级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教师工作量也非常大,就教学效果而言,效率很低,效果也差。而且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根本就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一人多职的,即便是有了专业老师,因为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也变成了一人多职。专业教师不足既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超级秘书网

四、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切实的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教育一直就是在落后中步履蹒跚的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羸弱的农村现状,但是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作为一个小学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3]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篇2

关键词:教育公平,湖北省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

当阳位于鄂中部地区,处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包括四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当阳市下辖3个街道、7个镇。近年来,当阳市作为湖北省中部县级市,在国家开始关注中部地区问题的情况下,其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沉积的旧问题很多,新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教育领域公平理想的实现。

一、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概况

当阳市各类中小学校共计56所,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小学校有52所,小学32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指使用一年级到九年级作为小学和初中的连贯称谓的学校),其中农村中小学39所,城区中小学13所。2013年,当阳市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2%,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56%①。2011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6.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5%②。与2011年统计数据相比,2013年以来当阳市学龄儿童入学情况符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情况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初中升学率反映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果并不理想,还存在诸多阻碍教育发展的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因素大多存在于农村地区,在义务教育方面,农村与城市差距很大。当阳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仍是任重道远。

二、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具体问题分析

1.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较弱

基础办学条件主要是指学校所具备的教学基本设施,其中包括校舍建造、体育场建造、图书馆建设、体育器材、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校园网络系统建设等。通过对当阳市农村中小学实地调查发现,农村教学条件仍然很艰苦,特别是山区学校,小学生仍靠双脚长途跋涉步行上学。农村学校校区环境复杂,教室环境不整洁,教职工家属区与教学楼、宿舍楼不分离的情况很普遍。另外大班额教学,教室内新旧课桌不一,桌面脏乱、痕迹斑斑,教室墙角渗水,墙面掉漆,学生宿舍用水入厕困难是当地农村学校的共同问题。当阳市农村中小学虽已基本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宽带网络已进入各学,投影设备也开始走进教堂,但部分电脑因过于陈旧,更新不及时,并不能投入使用。目前没有一所农村小学有电子黑板。没有音乐器材,没有美术教室,没有多样运动器材,没有足够可用教学设备,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的农村学校教育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对较高综合素质的要求。

2.农村学校经费保障有限

根据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分析,经费问题不仅是城乡配置不均,也包括校内教育经费配置不当。农村中小学必须靠国家、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支撑,充足的经费是学校发展的物质保障,但各农村学校对下放的教育经费配置不合理也是学校得不到重大改善的原因。比如,当阳市某农村中学2014年上半年收入教育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拨入专款、上年结余总计3283926.73元,其中会议花费5780元,教师培训花费10054元,其他花费13387.8元,思源助学奖励基金4940元等。对贫困学生给予帮助,对教师进行培训是学校应尽的责任,但部分农村学校没有把握住学校长远发展的关键内容,有限的经费花不好,学校教学水平上不去,教育质量提不高,学生上学弃近求远。重重问题使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

3.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

当阳市中小学教职工整体学历水平不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家长学生的肯定。对此,很多在岗兢兢业业大半辈子的农村教师们也感到无可奈何,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充满焦虑。调查发现,当阳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老龄化严重、专业能力弱、教学水平受限、新教师难招和老教师饱和等问题,与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师资力量处于弱势地位。另外,城乡、校际间教师交流少,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很难增强。在农村教师难招、难留的情况下,农村学校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科目无人教或教学质量差的情况大量存在,教师结构亟待调整。

4.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学校教育,缺乏家庭教育,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就不完整。父母配合学校教育,知识水平高,教育方法得当都会对子女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中小学生成长各环节都极易出现问题。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见识面窄、教育方法陈旧,很多农村家长无心也无力辅导子女作业,与城市中小学生相比,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在得到家长的教育指导方面极为欠缺。另外,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各省农村地区都为数不少,当阳市留守儿童逐年增多,当阳市近三万中小学生中,留守学生近2600多人,约占总人数8%。由于这些学生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心理、学习等方面必然会出现落差,与城区学生相比,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成长环境十分不利。

三、促进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对策

湖北省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处于地域与城乡差距的双重困境之中,根据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情况,面向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大责任方,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政府责任,补偿农村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出现了大转机,一栋栋危房被拆除,一座座校舍拔地而起,农村学校的教室出现了投影设备,信息网络走进了校园,这一个个改变让农村看到了当地教育的希望。但是,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依旧存在,政府还需花大工夫、大力气开展解救工作。

(1)继续增强资金投入力度

首先,根据全国GDP增长情况,继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总体数额。其次,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合理分配,根据东部、中部、西部的具体情况,继续倾斜于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以促进义务教育在各区域均衡发展。再次,中部各省应重点照顾各市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解决市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均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

(2)持续建立义务教育长效保障机制

①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中央和地方财政情况,实现在年生均中西部小学公用经费600元,初中800元基础上的再增长,以满足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方面的需求;落实、扩大“两免一补”政策范围,让更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继续帮助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校舍维修和抗震加固,帮助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②建立师资保障机制。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弱、教师配备不齐等问题十分棘手。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湖北省高等教育学校多,每年毕业人数也多,可通过合理利用省内资源,加大农村教师招聘宣传力度,由国家政策保障,省政府负责,地方配合的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赴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并建立落实相关政策,依法维护大学生教师的合法权利,确保农村学校招聘教师的道路更加顺畅。

2.提高学校责任,培养全面人才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提高学校责任就应从学生、教师,教育三个维度着手。

(1)以生为本,坚持素质教育

“以生为本”观念由来已久,“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式提出也已近20年,但当阳市农村学校至今并未彻底贯彻“以生为本”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设置课程,开展活动。当地农村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已迫在眉睫。首先,学校领导、教师要认真学习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其次,学校及教师要坚持维护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校内管理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充分开发学生潜能。

(2)依法治教,重视教师管理

教师失德、违法的言行对学生造成的危害难以弥补。首先,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道德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其次,学校要增强法制观念宣传,依法治教,帮助学生、教师、家长懂法、依法、守法,做到相互监督,互相约束。再次,学校绝不能放任不称职教师毁掉孩子的一生。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是传播道德、文化知识、法制观念的主体,唯有做到集先进知识文化、高尚道德情操、懂法依法于一体才配为人师。

(3)教育互动,激活家长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家长配合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成长十分重要。在城区,中小学教师利用QQ、微信、邮箱等电子信息平台与学生家长时刻保持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连贯一致,教育效果明显增强。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电话是教师育家长之间的唯一沟通工具。为解决这一问题,当阳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大多农村中小学校门前都挂有“××家长学校”的牌子,干溪中小学定期编印《家长学校报》,然而它们是否真正发挥了最大作用有待商榷。“家长学校”运作主体是学校,如何带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必须重点考虑。

3.重视家庭责任,共促教育公平

父母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辅导在儿女成人过程中的作用无可取代。针对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因家庭教育缺失引发的教育不公问题,农村家长必须积极应对。

(1)农村家长自觉再教育,做儿女身边的老师

城市家长绞尽脑汁选取最适合的方法教育儿女,“不懂找老师”是农村家长口中的常话。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积极性程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自然不同。知识面不同是教育观念不同的重要原因。农村家长因见识面窄,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因所学少,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非系统化学习也能提高个人文化水平。农村家长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径很多,可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自觉配合学校活动,多方面了解中小学教育内容;可在农闲时间借阅村图书室学习资料;可利用手机网络或电视内容有意识学习,扩大知识范围。

(2)外出家长回乡务工,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近年来,当阳市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影响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父母角色空缺,家庭教育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正身处于不平等、不公平的教育之中。从孩子的角度看,父母不在身边事事关心,监督引导,心理的落差极易造成他们性格孤僻、暴躁,思维方式和行为异于同龄人,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外出家长回乡务工才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正确选择。目前,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当阳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招商引资,承接各种工程项目,大批大中型公司企业进驻本市。有企业、工厂就需要用人,身为家长的农民工们大可利用机会,回乡再就业,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成为他们成人成才的领路人。

4.唤醒社会责任,支援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

唤起社会教育责任,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学校,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当阳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由民间分担部分责任,对解决本地义务教育不公问题十分必要。民间责任的承担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组织或是社会团体。目前当阳市城区已建成一所私立学校,育林学校的兴建为当阳市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也证明民间力量足以提高地方教育水平。至于在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当阳市政府更应鼓励社会主体采取多形式办学和助学活动,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基金会,依法筹集管理教育资金,用以改善困难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可直接或间接方式捐款捐物,具备适当学历的知识性人才可主动投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社会资本投入教育,社会力量支援农村教育,是确保当阳市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方法。

影响当阳市义务教育公平的因素多,问题复杂多变,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元素共同作用,承担相应责任,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在均衡状态下公平正常发展,否则,不公平发展状况将难以改变。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不公是对农村孩子的不公,也是对地方发展的不公。强化政府责任,提高学校责任,重视家庭责任,唤醒社会责任,从具体事项着手,当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公平梦才具备实现的可能。

注解:

①当阳市统计局.2014年当阳统计年鉴[M].2014.8:4-5

②当阳市统计局.2012年当阳统计年鉴[M].2012.10:4

参考文献:

[1]当阳市统计局.2012年当阳统计年鉴[M].2012.10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1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困惑及原因分析

农村学校是基层的教育教学场所,肩负着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使命。然而现在的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差,师资力量薄弱、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灵、文化氛围不浓,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由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和家长意识薄弱,导致学生求学意识也不强。具体表现在:

1.1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欠发达,财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足,致使教育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越来越大,造成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越来越明显。

(1)教育教学经费不足。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的短缺,大部分学校寅吃卯粮现象普遍存在。

(2)硬件设施不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纵身推进,很多学校的教学用具、试验设备器材、语音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学等硬件设施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1.2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1)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不合理。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编制不足,一些“完小”和教学点的教师,一人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授课;专业教师不配套,导致学校无法开齐开足课程。(2)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农村教师条件艰苦,住宿环境差,生活条件差,一些住校教师的住宿和生活条件远远不如学校附近的村民,教师产生悲观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激励机制不健全。绩效工资按学校教师人数下拨,绩效工资的发放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或变相人均发放,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劳动价值。

1.3中小学辍学严重

个别中学年辍学率达到5%左右。主要原因有学生思想、社会就业、家庭环境、学习喜好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单纯因为经济原因辍学的只占到辍学学生总数的1/3左右。

(1)留守学生多,社会影响大。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导致学生逃学、厌学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2)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在广大农村,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加之近几年高校收费多、找工作难,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很难形成“重教”之风,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2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国家应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减少县级特别是贫困县的财政投入,真正使农村学校实现良性发展。

2.2统筹跟进,创新农村中小学办学方式

(1)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适应农村学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师,搭建舞台,提供环境,创造条件,适时鞭策,重在激励;针对学生,造就适合学生的教育,改造和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建构和丰富课程体系。(2)责任为先,用心办学。把“学校发展,人人有责”细化为“学校发展,我的责任;学生发展,我的责任;自我发展,我的责任”。人人尽好份内之责,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推动力。(3)注重细节,谋划长远。农村中小学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农村中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3创新机制,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制定完整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让绩效工资真正起到绩效作用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扎根基层。(2)强化教师培养。制订培训计划,给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加大激励力度,分门别类予以奖惩。(3)稳步提高教师工作水平。加强教研教改工作和开展校本教研,探索和挖掘有利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确教学质量目标考核制度,为师生指明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找准教师发展的突破点,加大力度挖掘和发展,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4)改革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评价和奖励机制作用,采用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的工作现状及其效果进行测量和估价,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2.4强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学校管理水平决定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农村学校,面对师生客观存在的问题,要规范和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规章制度。

2.5培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抓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要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协助班主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乐学会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6综合干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1)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传媒渠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把国家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思路和措施宣传出去。各个群团组织、社区居委会及有关部门主动配合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文体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加大下乡支教行动。鼓励提倡有新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优秀骨干教师、青年人到农村支教,充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以达到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和充实农村师资队伍的目的。(3)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在农村大力推行合班并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对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和鼓励办寄宿制小学,并给予交通、伙食补助。(4)加强“留守学生”管理。通过“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指定由班主任负责管理,通过家长会、家访,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学生学习教育,把功夫下在课前、把力量放在课内、把补困加在课后,抓好学校监控、重点监控、加强检查、教师操作、自我提升、家庭协助、交流经验、总结推广等工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结语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决策者必须正视矛盾和问题,统筹考虑各类教师利益,不畏艰难,勇于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依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又好又快、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茂绪.当前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原因及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5.

[2]蔡贵风.农村小学低年级教学质量低下原因浅析及对策思考.商情,2011.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04-04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见小学教育又是农村教育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已渐见成效,农村小学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毋庸讳言,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客观上制约着教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小学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甚至不惜花巨资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尤其是最近又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提上日程,这无疑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春天。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与城市小学相比较差距仍然很大。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缺乏或不完备。据调查,目前只有10%左右的农村学校拥有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更多的农村学校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电化教学器材,如收录机、投影仪等。这些20世纪?0-80年代的仪器设备由于使用时间长、损坏多,在教学中还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学校的办学经费缺乏,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购置十分有限。尽管按“普九”硬件的标准要求已达二类或三类标准,实际上是将陈旧的、损坏的仪器设备算在内的。这种现代教学技术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接受现代化信息的机会。

另外,农村小学图书馆的书籍拥有量很少而且书籍陈旧,有的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图书馆,只有一间简陋的阅览室,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一些图书不仅损坏严重,影响阅读,还有很多图书已经不适宜今天的孩子去阅读,那一摞摞泛黄的图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地躺在书橱里,无人问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孩子在最美好的年代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课本以外知识的机会。

音美体器材也很缺乏,几台简陋的录音机,几个破旧的篮球,几盒单调的彩笔往往就是许多农村小学开展音体美教学的全部家当。有的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专门的音体美教室或者活动场所,老师就在学生的所在班级简单的进行教学。学生课间玩的多数是自制的娱乐用具,如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音乐、美术、体育器材短缺或过于简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队伍质量偏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

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主要有三种群体组成:一是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二是年龄不等的代课教师;三是为数不多的各方面都合格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其中大部分的教师仍然坚持“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听、写、读、背、考”的五段式教学法依然是当前农村小学的主流教学方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更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且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但由于经费、师资及硬件条件的制约,外出培训和自我充电都难以实现。这种整体素质较低的教师队伍,必然在教学上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再加上有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优秀教师被条件较好的县城学校或其它更好的学校调走,农村小学只留下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或者代课老师,教师年龄出现断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使素质教育成为了纸上谈兵。

同时,教师负担重、待遇差等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较好的改善。专业教师不足导致许多农村小学尤其是村级小学,一个教师要上几个班的语文、数学课,还要兼上音、体、美等课程。平均每个老师每周大概要上25至30节课。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农村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和城里的教师相比,普遍偏低,他们的收入除了工资卡上的基本工资外,其他福利待遇也很少,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安排、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据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可以说是开设齐全,但是由于缺乏音体美的专职教师与教学设备,这些课程往往形同虚设,大多数是由班主任兼任。

小学一般应在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和计算机课。但是由于缺少专职的英语老师,一些农村小学只能从附近乡镇的中心小学聘请或者直接由本校略懂-一些英语的老师担任,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此外,农村小学使用的计算机基本上都是县城中小学淘汰的二手机,由于反应太慢,一周一节短短的计算机课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课程结构还存在偏重分科课程,学科门类繁多等问题。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所用课时占了小学阶段总课时的38%~47%。而且,在以往的课程计划中,这两个学科所占的比例甚至达到60%。此外,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需花费的时间也较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的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课程结构现状比例图如下:

(四)家长轻视学校教育,挫伤孩子学习积极性

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之一,在社会、学校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多数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认识不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再

加上当前国内就业形势不乐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使许多农民家庭又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这种环境和认识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不屑和管理懈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减弱。他们常常告诉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坏无所谓,混个小学毕业证或中学毕业证,能给家里干活或是出去打工挣钱就行了。”许多孩子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务活或农活,很少有自己的时间用来学习,更有甚者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了。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而现实情况则是,农村的学生家长农忙时要忙着田间管理和收割,农闲时为了生计,往往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父母或其他亲属家中。由于缺少对孩子的管理,有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放学后匆匆完成作业就跑得无影无踪,有的甚至根本不写作业,看电视,打游戏,还欺骗家长说写完了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老师打电话和家长沟通,家长往往会说:“我们也没文化,老师,就全靠你了……”或者说:“要是不听话就使劲打,别手下留情……”把教育孩子的重担全都推给了老师。有的家长从骨子里就不重视小学教育,看不起小学老师。他们片面地认为小学教育根本算不上什么,有时还会数落老师的不是,认为是老师教坏了自己的孩子。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发展农村教育遇到的比较大的阻碍。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教育投入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上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倾斜。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加强对农村的实地考察,真正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改善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各级政府部门还应该有计划地对农村小学的校舍进行统筹改造,对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进行统一充实,确保学校教学需求,这样,农村小学在办学条件过硬的情况下才能有条不紊地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从政府到学校,要逐层建立健全联动的资金管理机制,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遏制教育腐败行为。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偏低以及年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我们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一是通过各类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通过各类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各类师德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才有可能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水平。二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减轻工作压力,完善福利政策,重视建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激励机制,吸收高素质的人员加入小学教师的行列。教育部门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逐步改变教师老年化的状况,使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尽快达到年轻化、专业化。

(三)加快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比城市小学差,很多设施都不齐全,因此,对于农村小学课程的设置就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应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自身条件,另辟蹊径。例如利用农村的自然风景、民族风俗等开展一些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农村小学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分科课程过多,会造成农村学生知识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所以,在分科课程当中应当让综合课程起到穿插连接的作用,故分科课程所占比例应适当下调,给综合课程一个活动的平台。

巴甫洛夫曾指出:“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个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提高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强农村小学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推动农村小学教育改革。

(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摇篮,家长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因此,要提高村民素质,改变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和人才观,例如用“知识改变命运”替换掉“读书无用论”这种消极思想。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导致教育意识、教育方法的匮乏,因而影响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从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为此,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沟通与交流的最好途径。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隋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加深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理解,尤其是弱势学生的情况,教师更应该和家长一起制定和参与帮扶计划,明确各自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支持,是我国教育事业能够顺利发展的关键。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必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书有恒,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反对策[J].学术纵横.2011,(6).

[2]刘於清,农村小学课程结构失衡及其优化对策[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3).

[3]仲惟岳,从失衡看农村小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4]周礼根,浅议农村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J].文学教育,2010,(9).

[5]张道明,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策略[J]_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6]扬官儒,刘惠芳.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观察,2009,(9).

[7]刘艳芳,张迷.农村小学课程结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园地,2009,(6).

[8]宋旭,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6).

[9]郭阿苏,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青年教师,2007,(11).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篇5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撤点并校;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3条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当合并。全国各地自此开始了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等为目标的大规模的学校合并工作。

一、“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当规模小的学校和一些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就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避免了过去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在调查中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人员(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同比例呈递减趋势,但在各项选择中都居首位。由此可见,尽管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调查发现,在受访人员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规模比较中,能够明显看到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高中的规模增长极为明显,这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对普通高中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3.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基础设施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中心校,由于投入加大、资源集中,其办学条件在当地农村达到一流水平,其基础设施、师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等也朝着与城镇水平差距缩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龄儿童可就近接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对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区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撤点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创举,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国情、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复杂性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

农村的“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推行9年以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办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许多家长和老师为此叫好。然而,“撤点并校”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烦恼。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学校撤并之后,家长负担增加。撤并学校带来了上学成本的压力,终将落到家长的身上。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

2.安全隐患增多。由于乡村地势比较宽阔,部分村屯相隔较远,一旦并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都采用校车固定接送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孩子的上学、放学问题。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或车辆超载,学生安全存在潜在隐患。此外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对学生造成危害,这些隐性的危害应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3.学校发展受限。学校撤并后,许多“新学校”并没有相应地扩建,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而扩建校舍的学校所消耗的教育投资要远远超过并校前的投资费用,闲置的校产如不扩建将无异于废墟,便造成了新的资源浪费,与教育资源的集约使用和优化配置的目的南辕北辙。况且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

4.大批师资力量闲置。我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过盛、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和学历层次偏低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并校数量多,导致“新学校”将面临着极大的管理问题。资源整合后,由于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有部分教师被调至新学校工作,同时也造成大批师资力量闲置。因此,剩余教师的下岗安顿问题成为该政策能否得到社会各方支持的关键。

5.学生在并校后的磨合期容易出现因不适应而产生违纪行为。撤点并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等显性后果,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期,受学校、家庭环境影响较大。由于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难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身心受到了不良影响,这是更严重的隐性危机。有些孩子因不适应食堂饭菜而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可能出现逃课、打仗、违反课堂秩序等问题,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撤点并校并不是中国首创,很多国家的教育发展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便是美国的做法。

三、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启示

美国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其实是以城市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为参照系的,它试图解决因城市化而导致的逐渐衰退的“美国农村教育问题”,追求教育效益与平等,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学校合并历程及围绕合并而展开的争论、研究和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1.理性看待农村学校合并所涉及的利益调整。我国农村学校合并中的利益调整涉及地方政府、教师、村民及其子女。就政府而言,学校合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了地方财政负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对村民而言,其获得的益处可能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当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补偿机制远未完善之前,由此带来的损失包括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对孩子上学不便的担心以及失去学校这一农村文化标志物的情感失落。对学生而言,学校合并可使他们在更好的环境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但由此也产生了生活、交通的不便及安全隐患等。因而,在农村学校的合并中,示范式或强制与示范相结合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模式更为理想,可减少利益主体的冲突。此外,公平应优先于效益,对处境不利者的补偿应该是公平教育的应有之义。建立与完善对在农村中小学合并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机制,对实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高教育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学校合并应遵循渐进与逐步完善的原则。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美国农村教育目标经历了由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到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发展历程。同样,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需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制度创新。为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一行为,坚持协调、公平、均衡、可持续的农村学校布局与发展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发展预留空间。

3.应关注农村学校的文化重地作用。农村学校布局是城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从现象看是学校布局问题,从实质看是财政支持体制、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文化的问题。目前,在学校合并的状况下,撤销小规模学校对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得到适当的关注。无论农村目前有多落后、贫困与守旧,农村都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跟班”。农村需要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农村学校合并应在充分考虑这种价值取向之下而为之。

4.农村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完善。学校后勤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农村学校发展的全局。一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问题。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健康。二是学生的住宿与安全问题。农村学校合并后,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住进了学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到细致周到。三是学生的交通问题。农村学校的合并,打破了以往在儿童步行距离区域内设点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儿童将要步行更远的距离去就读。因此,为农村合并学校建立一个高效、安全与免费的交通服务体系,应成为农村“学校合并”的基本条件之一。

总之,对农村学校而言,规模大并不能绝对保证办学的成功,不同规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例证。在不具备学校合并条件的地区,盲目进行一刀切的校点撤并,可能会导致辍学率、失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质量的下降。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循序渐进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鹤,王舒怀.教育天平上的寄宿制学校[N].人民日报,2009-04-l4.

[2]杨东平.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杨孔炽,徐宜安.美国公立中学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廖英丽.20世纪以来美国农村学校合并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3).

[5]王强.2O世纪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8).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篇6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30

教育是国之根本,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青少年成长的质量,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地处东北的吉林省农村人口众多,在全省总人口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也直接影响着全省义务教育的发展。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与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受到人们更多关注,同时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发展现状就显得极不协调。因此,研究我省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进而为加强我省的农村小学教育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至关重要。

1吉林省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现状

1.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人心,当前更多农村家庭选择生育一个子女,农村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小学人口在逐年减少。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为了方便照顾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促成孩子到当地居住和学习;加之各地政府逐渐放宽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的政策,于是更多的农村子女就流入务工当地就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使得其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如果条件允许他们更愿意将子女送入教学质量更高的城镇小学。农村小学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为了缩减开支也只能不断缩小规模,更有一些小规模的学校不得不停办或者同其它同样规模的学校合并。学校分布不合理,教学规模又逐渐萎缩,造成农村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1.2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

尽管近几年吉林省对小学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大,但是,相对于城镇小学来说,农村小学的设施破烂不堪。各地基本都将重点放在城镇中心小学,而对边远农村小学过问甚少。长期的边缘化使农村的小学与城镇小学的硬件设施差距越来越大。在很多农村小学,仅仅几间教室,在其中存在着不少危房,缺少修缮,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安全。小学教学器材奇缺,显微镜、酒精灯等等其他最基本的实验室设备,还有很多地方都不具备。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没有,学生体育活动用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缺失,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善教学却苦于没有设备、经费。

1.3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吉林省由于生产力水平较其他省份有差距,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我省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

2吉林省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2.1“农村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分布不合理,办学规模萎缩”的解决建议

第一,政府应当把扶持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引进教师资源,提升办学水准。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第二,政府引导教育资源整合,撤并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合理布局学校位置,做到兼顾周边村落。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选择建设学生宿舍。为边缘地区学生提供寄宿服务。

第三,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好教育形象。

2.2“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的解决建议

第一,政府应当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稍微向农村小学倾斜。重点建设小学教舍等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完善体育设施。

第二,学校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寻求社会帮助,改善学校环境。学校支出透明化,让每一分钱花在位置上,发挥其最大作用。

2.3“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解决建议

第一,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当地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对留守家庭的儿童加强管护;家庭、学校及村委会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体制,能够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的困难,给予足够的帮助,从制度上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机制,对他们的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第二,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吉林省当下农村小学的教育情形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教育占据了整个吉林省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病。只有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黄远菲.有关农村小学义务教育的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四年级开学第一课的优秀观后感范文

    - 阅0

    四年级开学第一课的优秀观后感篇1今天我早早地洗好澡坐在沙发上等待着《开学第一课》!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节目,我不再是刚步入小学的那个懵懂儿童了。理想照亮未来。护边员拉.....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1

    - 阅0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篇1时光飞逝,转眼间,暑假就快过去,新的学年就要开始。在这个暑假里,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