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论文(6篇)

来源:整理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1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角色定位;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04-03

班级团体辅导不同于一般的团体咨询,在学校里其领导者也大多不是专业的团体咨询师,而是心理健康教师或者班主任。因此,在这里我们把参与团体辅导的,并且在团体运作中负责带领和指引团体走向,对学生和团体具有影响力的人称为团体的领导者[1]。

团体动力学原理指出,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双方相互作用和影响,来达成辅导目标,促进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所以团体辅导的领导者是团体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班级团体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辅导,其目标多是发展性的,其人数往往超过一般团体辅导的规模,这就对团体辅导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的团体辅导依赖于四个条件:一是成员要认同团体目标;二是要有称职的团体领导者;三是成员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四是适宜的团体活动内容[2]。在这四个基本条件中,领导者是决定团体辅导成败的关键要素[2]。“领导基本上是一种影响力作用,它是一种实现目标的行为,也是一种动机导向的行为。领导乃指引导成员有所不知而使其知,有所不能而使其能。换句话说,是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一种能力或过程。[3]”本文试从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胜任特征和其在不同辅导阶段的任务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提供借鉴。

一、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领导者在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是多样的,但都是以团体参与者为中心,为团体服务的。在班级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者不再是权威的教育者角色,而是成为团体的一员。但是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参与者(学生)不同,他必须组织和引导团体的发展,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施以各种程度的影响,并为团体达成预设的发展性目标负责。同时领导者不仅是领导者,也是参与者,即“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参与其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学生成长中的困扰,做到积极的共情;抽离团体,才能站在指导者的角度上发挥作用。因此,班级团体辅导者的角色主要有:领导者、调解者、辅导者、好朋友。

(一)领导者

班级团体辅导的领导者角色是其本身具有的,也是最重要的。领导者角色贯穿团体辅导的每一个阶段,从辅导团体的准备到开展团体工作,再到最后的结束和评价。如果说辅导团体是风筝的话,那么想要它按着方向飞得更高,就必须有领导者这根牵在手里的线。他控制着辅导团体的发展方向,为目标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调解者

班级团体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这个复杂的集体内部存在着各种小集体和人际关系网,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如何调解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团体辅导的目标上来,就需要团体领导者扮演好调解者的角色。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为开展团体辅导的建设性力量。

(三)辅导者

它和班级团体辅导的发展性目的相联系。在团体辅导的开展过程中,只有领导者成为辅导者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和适应产生影响,否则团体会成为一个丧失目标的组织,陷入混乱。

(四)好朋友

领导者可能是学生平时很熟悉的教师,多少存在心理上的鸿沟。因此一旦进入团体中,领导者就要严格遵守团体的保密原则,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试着以朋友的姿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也是深入了解学生的技巧。同时,在适当的时机领导者也要进行自我暴露,这样学生会把领导者当做朋友,有利于团体包容氛围的建立。

二、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的胜任特征是指出色的领导者应具有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这既可以成为遴选团体辅导领导者的标准,又可以作为领导者自身的发展方向。团体领导者的胜任特征关系到团体目标能否达成,也关系到领导者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包括受教育影响较小的个人特质和可通过教育培养的知识经验和辅导技能[6]。

(一)个人特质

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团体动力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团体目标的实现[7]。个人特质体现在领导者身上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一些人会被称为天生的领导者,这是领导行为较为艺术的一面。然而相对稳定并不是说它一成不变,领导者可以根据这些特质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品质,以更好地领导团体。

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指出,出色、高效的团体领导者应具备11项特质:(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爱自信;(2)敏锐的自觉,知觉自己,把握环境;(3)自我肯定,清楚并欣赏自己;(4)投入并参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5)个人的协调和表里一致,心口如一;(6)愿意做典范,严于律己;(7)愿意接触和面对个人的需要;(8)清楚了解个人的价值观;(9)信任团体过程的功能;(10)保证自己不断更新成员;(11)个人力量与勇敢,勇于创新[8]。

个人特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领导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打磨和修炼才具备的。只要团体领导者有不断完善自我的意向,就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这些胜任特征。

(二)知识经验

团体辅导领导者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大量团体辅导来积累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对于达成团体目标的作用是相对固定的,有些知识一旦掌握就会得到广泛迁移。

领导者应该对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团体辅导风格[4]。团体辅导的理论发展是迅速的,从精神分析理论到行为主义、存在主义、格式塔再到现在的个人中心式和心理剧等,领导者都应掌握,此外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班级团体辅导中的主题多是发展性的,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发展问题都是暂时性的,具有阶段性意义。作为领导者如果不能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可能会认为他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再有,由于面对的是一个团体,领导者也应该了解社会学和团体动力学等知识。具有丰富知识背景的领导者也可以与参与者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增加共情,从而促进团体辅导顺利开展。

除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外,作为领导者或参与者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帮助领导者在带领团体时迅速定位自己和团体的参与者。领导实践和参与经验是两个互补的积攒经验过程,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习得的是直接的领导技能,可以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以后的辅导中,而作为参与者的经验则可以让领导者换位体验参与者的需要,这可以使领导行为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辅导技能

作为领导者自然应该具备组织领导能力,比如组织团体活动的能力,带领大家进行活动分析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者作为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辅导者,辅导技能是其必备特征,包括个别辅导技能和团体辅导技能。在个别辅导中的积极倾听、反映、澄清、面质、自我开放等技能本文不再赘述,着重阐述一下团体辅导技能。

1.开启和催化技术

在团体成立之初由于学生各自有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就某一问题发表观点时会出现一个心理转换期,导致自我开放动力不足;再如团体辅导进行到中后期,团体成员之间交流动力不足,这时就需要领导者以言语:“是的,继续说下去。”和非言语:点头、目光注视等技巧进行支持和引导,创设包容开放的团体氛围,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充分挖掘内心,彼此分享,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以此提高成员的参与度。

2.保护和折中技术

团体中往往会有一些个性比较强势的成员,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言辞激烈,甚至和其他学生产生冲突,破坏团体和谐的交流氛围。领导者必须意识到这给其他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因此,领导者需要以公平的态度,予以每个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将强势的言论进行折中,以此保护其他学生。但需要注意的是,保护也要适度,因为在观点激荡的时候有可能是学生获得成长的契机,如果因过度保护而使学生丧失成长机会的话是很遗憾的。

3.联结和调律技术

班级团体辅导学生众多,学生在良好的交流氛围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出现观点丛生,学生不知所措的局面。这就需要领导者及时将学生表面上看似不同的观点统合、联结到更具适应性的层面上来,纠正认知偏差,扩大共同认识。当一些学生把握团体动向出现偏差或者进程太快,让其他学生感到不适应时,领导者需要调整辅导节奏和方向,使团体转回到合适的步调上来。

4.摘要和整合技术

在某一项活动结束之后或整个团体辅导即将结束时,领导者需要引导学生总结、体会和收获,彼此倾听和交流,领导者重述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深刻体会,促成内化,获得成长。此种技术对于巩固活动效果和团体辅导的收获具有重要意义,对达成辅导目标起决定作用。

三、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的任务分析

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在团体中有两大任务:一是完成团体任务与目标,称为任务领导行为;二是维持团体的人际关系和氛围,称为过程领导行为[8]。这是针对团体辅导的总体进程而言的,过于笼统,使领导者不能明确自己在团体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因此,我们把班级团体辅导划分为几个阶段,具体分析领导者的任务。团体辅导的进程划分说法不一,我们根据团体辅导活动的微观发展进程[10]作如下划分:暖身定向阶段――问题呈现阶段――解决问题阶段――巩固结束阶段。

(一)暖身定向阶段

暖身定向阶段主要强调为团体辅导设定一个和谐、开放、包容的基调,探索团体发展的方向。班级团体辅导的暖身阶段与一般团体辅导的暖身不同,班级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但同时存在另一个问题,即班级中原有的小团体会影响到团体辅导的氛围。因此,团体领导者的过程领导行为即促使小团体的认知、情绪等朝着有利于班级团体辅导开展的方向发展,并且领导者对所有参与学生表现出的接纳和尊重比任务领导行为本身更加重要。此时的任务领导行为主要包括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表明团体辅导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二)呈现问题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和谐的团体氛围中逐渐接触团体辅导目标,准备进入“正题”,即团体辅导要解决的发展性问题。这个过程中,团体领导者的任务领导行为和过程领导行为同等重要。过程领导行为主要是继续维持在团体暖身期发展出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开放自我,围绕主题进行情绪上的感知;任务领导行为则包括利用各种技巧,采用各种具体的形式如案例、电影片段等向学生展示团体辅导的目标,引发学生在认知层面中思考此次团体辅导,思考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

(三)解决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阶段强调围绕辅导目标,领导者综合利用各种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促使目标达成。它是班级团体辅导的核心,历时也最长,直接关系到团体目标能否达成。这一时期强调领导者的任务领导行为,因为经过前两个阶段,团体氛围已经进入积极状态,领导者必须集中精力进行“问题解决”。领导者可以利用澄清、面质、解释、催化、自我开放等技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团体目标对于自己的意义,促进自我提升,完成发展性目标。此阶段中学生的各种观点相互激荡,领导者应注意控制局面,维持好和谐的氛围。

(四)巩固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的目的是回顾和反思团体的进程,促使学生内化团体目标,将团体辅导中的所学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的发展性问题。此阶段既强调领导者的任务领导行为又强调过程领导行为。任务领导行为包括澄清团体活动的意义,鼓励学生把团体辅导中的认知体会,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变带到团体辅导之外,做到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班级团体辅导虽然不存在分离焦虑等问题,但领导者也需要设计一个意义非凡的结尾,感染学生的情绪,把团体氛围推向高潮,使团体辅导效果到达最佳,这是领导者的过程领导行为。

丹麦心理学家艾鲍说过,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领导者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7]。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胜任特征和任务分析,虽然只涉及到了几个方面,不是全貌,但是这几方面却是一个出色的团体领导者必须首先“修炼”的特质。相信领导者通过不断自我提升,建立个人领导风格,会为班级团体辅导注入持续的活力和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发展[M].台湾:心理出版社,1997.

[4]吴玲,刘志宏.论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必备条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5]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

[6]向慧.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7.

[7]廖秀红.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素养探析[J].网络财富,2009.10.

[8]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2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一般团体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2-03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从欧美发展来,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谘商”。在我国“班级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我国内地的江光荣、林孟平(2000)因受香港“全校参与辅导模式”的启发,提出了以班级为本的学校辅导模式的设想,由此班级团体辅导开始逐步发展。樊富珉认为,班级团体辅导是运用班级的特征,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服务,以协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班级团体辅导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进行与参与,是一种充分运用团体动力的助人历程。

一、班级团体辅导与一般团体辅导的差异

当前虽然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了尝试,班级团体辅导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受到各方的重视,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其性质、涵义、目标、功能、内容等的认识尚不统一,经常与团体辅导、团体咨询相混淆。班级团体辅导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团体辅导不仅仅存在群体上的差异,它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与一般团体辅导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一)团体规模

一般团体辅导规模较小,通常8―12人,而班级团体辅导以班级为主体,在我国中小学班级一般人数为40―50人,较多的甚至达到百人左右,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面对人数众多的班级成员,辅导者需要更强的洞察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需要更强的领导力去带领团队向前发展。

(二)团体成员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根据团体辅导的主题对成员进行招募,而且还要对辅导对象进行面谈、心理测量和书写报告等形式的筛选,最后形成的团体成员虽然年龄、学历等不同,但是他们面临的心理或者发展问题相同,因而是同质的。而班级团体辅导不能筛选学生,全班都是团体成员。虽然学生们的学历、背景、年龄等同质,但是他们面临的发展问题或心理困扰可能并不同质。这也就要求辅导者必须真诚接受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和改变。

(三)团体形成

专业团体辅导的招募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宣传手段,成员自动报名参加;第二种是咨询师根据平时的咨询情况、选择出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第三种是由他人介绍或转介而来。而班级团体辅导省略了招募步骤,团体成员由班级成员直接形成。

(四)辅导者

一般团体辅导对领导者从知识、经验、理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甚高,需要有丰富个体咨询经验的辅导者才能胜任。但是在班级团体辅导中,辅导者一般由学校专兼职心理学教师或者由班主任来担任,这尽管推广了团体辅导的适用范围,受众群体更多,但同时也存在辅导者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情况。

(五)理论支撑

适用于一般团体辅导的理论复杂多样,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等都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威廉姆的班级辅导理论以及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等则是主要依据。

(六)辅导功能

相对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发展、预防、治疗功能,班级团体辅导主要以预防和发展为主: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发展功能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质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七)辅导内容的确定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是辅导者确定好主题后再进行成员招募,也有开放性小组是依据成员需求进行主题确定。但是班级团体辅导要想达到效果,就必须和班情、学情相结合,辅导主题必须来源于学生需求,而不是从辅导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确定主题。

(八)团体规则

班级团体辅导除了要遵守一般团体辅导的规则之外,如保密、全心参与和投入团体、不迟到、不早退等等,班集体长久以来形成的集体规则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体成员。

(九)团体性质

一般辅导团体是由于辅导需要而成立,随着辅导的结束团体也结束。但是团体辅导班级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团体,并不会随着辅导的结束而结束,因此更便于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追踪和评估。同时,班级本身具有发展阶段和特点,其原有的动力会推动和影响团体辅导的开展,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对班级团体辅导的开展尤为重要,只有在和谐明主的班级氛围中,团体辅导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性常用技术

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可以划分为:暖身定向阶段、冲突表达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和巩固总结阶段。在完成班级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之后,辅导者通常会按照自己预设的板块进行,除了在头脑中要熟悉每个阶段的任务之外,还需要熟悉每个阶段的常用技术。

(一)暖身定向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调动成员的参与性,让成员能够放松并集中精力参与辅导。所以这个阶段要选择一些轻松、有效、简单的活动,以提高参与性,达到放松的目的。通常辅导者以一个暖身活动开始,引入辅导主题,暖身活动可以是言语或者非言语的。比如,辅导者开场:“今天看大家好像有点疲惫,好,现在让我们都站立起来,请同桌之间相互拍拍手臂,相互揉揉肩……最后我们一起伸伸腰,放松一下身体。”除了直接的放松,我们最好能够设计与主题有关的小活动进行开场。比如,在小学“互帮互助”为主题的辅导中,辅导者可以以这样的活动开始:“现在请所有的同学都取下自己的红领巾,要求只能用你们的左手把红领巾系在你们的右臂上,注意喔,只能用左手。”有些学生可能会成功,但有的学生一定会焦头烂额,此时,“系不上的同学怎么办呢?我们请同桌伸出右手和你的左手配合系上红领巾”,这样的一个简单活动,既切合了主题,又在活动中让成员体验到了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的感受,一举两得。

同时因为班级中的人数太多,在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使用分组技术,通常6-8人为一组,可以采用报数随机分组、抓阄分组、同类分组(生日月份、学号等)、活动随机分组(找朋友、大风吹等)等。如果课堂开始前就已经分好组,就可以省略这一部分。

(二)冲突表达阶段

随着班级团体辅导成员间互动的深入,成员们慢慢开始表达自我。刚开始这种表达可能是试探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冲突,此时辅导者需要直接面对成员间的冲突,并给与回应,因为此时是最易生成有价值的情感体验的时候。比如,在“寻找幸福”为主题的辅导中,当有成员分享:“如果爸爸妈妈分开会让我不幸福。我会用自己来威胁他们不让他们分开。”当分享到此时,班级成员哗然,批评她的声音开始出现:“你太冲动,这样做没有用,太傻了。”此时辅导者应该面对分歧:“同学们,如果我们很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马上迎来的是批评,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聚焦分享者同感:“面对父母分开,我们一定都会很难受,会觉得无能为力,我们都希望爸爸妈妈在一起。”再询问班级其他学生:“如果我们自己面对这个问题,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呢?你们有更好的建议吗?”当学生给予反馈后,继续聚焦分享者:“面对这个情况,大家都谈了自己的处理方式,你能有收获吗?”此外,该成员分享的事情来自于其真实生活,作为辅导者私下还要进行关注,给予支持。总之应该牢记,在面对冲突时辅导者应该注意那些被非议和批评的成员的反应,而不是先针对提出批评的人做反应。同时还要引导成员认识到,参加团体是为了探索自己,而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三)问题解决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是问题解决阶段的基础,这个阶段辅导者通过讨论分享、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让成员们在进一步互动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支持、指导和理解,从而体验自己的感受,纠正自己的错误。分享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小组内部分享、自愿举手分享、分层递进先小组内部分享再派代表大组分享等。讨论也可以采用圆桌式讨论、分组讨论、辩论式设有正反方的讨论,或者脑力激荡式地尽可能提出各种办法再异想天开都可以接受。角色扮演可以由成员扮演日常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把压抑的情绪、想法通过表演释放出来,例如“亲子关系”辅导中,一个成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发生冲突,那么可以找出产生冲突的真实场景,比如重现母亲经常唠叨她写作业,先请不同成员扮演母亲与她进行沟通,找到最相似的那个,再请另一成员扮演生活中的她,与母亲扮演者进行场景重现,最后让分享者观看,通过观看他人的扮演更形象地了解自己与母亲的沟通方式,体会自己的问题。又比如:解决两个闹矛盾的学生之间的问题,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互换,然后体会对方的感受。这个阶段还可以采用行为训练技术,比如一个因经常不懂得拒绝而让自己很苦恼的成员,我们可以设置各种情景进行训练,如:你的四个好伙伴约你周末聚会,但是你的妈妈爸爸周末有安排。通过这些场景体会如何表达拒绝。

(四)巩固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辅导者最重要的是和成员一起总结经验,整理辅导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将成员的收获和感受整合起来,并鼓励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用这样的引导语:“通过这个辅导,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这次辅导中你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次辅导中你学到了哪些?”等等,然后可以通过团体活动,比如真情小卡片、护送祝福等,让团体成员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此次辅导活动。

三、班级团体辅导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对于班级团体辅导这一学校心理健康的新途径,我们尚处于摸索时期,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常见问题如下。

(一)过多地灌输心理学专业知识

很多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时,喜欢融入心理学专业知识以显示团体辅导的专业性,从而忽略了班级团体辅导并非是教授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课堂。灌输专业心理学知识并不能提升效果,反而有违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知识接受特点。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即使需要介绍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必须要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儿童化”“学生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辅导者语言过多

辅导教师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说得过多的情况,从而占据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时间。西南大学刘衍玲副教授在评课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只用说四种话,第一种,活动的指导语言,即介绍活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第二种,环节板块间的过渡衔接语句;第三种,对学生的反馈评价语言,即对学生在辅导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涉及情感表达时反馈共情的语言;第四种,辅导开始和总结的话语,即辅导开始前辅导者引入的部分,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内容的总结和辅导结束的总结。总之,概括起来就是情景规则、环节衔接、反馈评价。

(三)等同于游戏活动课

很多辅导教师对班级团体辅导存在错误的认识,把班级团体辅导课与游戏活动课相等同,整个辅导过程用一个个游戏活动相堆砌,活动之间没有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认识到班级团体辅导中游戏活动只是载体,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从活动中生成自己的体验。

(四)忽略学生的情感反馈和个体差异

团体成员的差异性是团体辅导的重要价值,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和学习他人的情感、行为、态度,从而促使自己的模式发生改变。由于班级团体辅导人数众多,对于辅导者的考验也很大,在辅导中辅导者需要照顾到每个人,这势必会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和交流,有时候会忽视掉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辅导者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一直从自己预设的框架出发,并没有跟随学生走,导致忽略了来自学生自己生成的宝贵东西,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因此,辅导者在辅导过程中一定要有较强的洞察力,跟着学生走,尽最大努力关注于每一个学生。

(五)不重视对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

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班级团体辅导也不例外,现在的班级团辅除了对其本身的形成性评价外,缺乏对其辅导效果的评价。如果班级团体辅导不能达到应有的心理健康维护和保健的效果,那就不存在其价值。当然,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显著的效果,辅导者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系列设计,在辅导结束后利用专业的辅导评价表格和相关的心理测评工具,进行辅导效果的评价检测。

总之,班级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其必将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定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55.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4.

[3]EdE.Jacobs[美].团体咨询:策略与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26.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3

摘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探索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字: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真正探讨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的研究较少;思辨和描述性的研究居多,进行实证和干预性研究的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行为的过程。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途径,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功能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征

1.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专业性

团体心理辅导综合了团体动力学、团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指导者必须要有与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且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训。

2.团体心理辅导富有开放性

团体心理辅导在其形式、方法上都具有开放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方面: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角色扮演、讨论等)相结合的形式,其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3.团体心理辅导富有互动性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为基础的,团体内的成员在此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

4.团体心理辅导富有目标性

团体心理辅导以其教育性与发展性为总体目标,每次团体心理辅导也都有其针对特定团体问题的分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来帮助其成员解决各种相对的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教育功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成员借助各种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彼此感受,这有利于成员的社会性的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总目的之一就是它的发展目标,通过团体辅导活动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

3.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预防。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通过团体辅导,可使成员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不适,并加以纠正。

4.团体心理辅导员具有治疗。在团体方式下,由于治疗的情境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因此在团体中处理心理问题更易产生效果(例如,社交障碍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发展问题,如自我意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在帮助具有类似问题的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传授的是生活经验,而非刻板的理论知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接受式教学,很容易使其变成空洞的说教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积累广泛地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缺点,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中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心理学认为,认得体验和感受来源于人的活动,没有自主的活动,就没有心理的成熟和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具有简便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希望受到尊重、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能够营造出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团体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心有芊芊结

课程目标:通过团体协作游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

活动程序:现场所有同学分两组,手牵手围成两个大圈,指导教师站在圈外指挥。每个同学都要记住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听到指导教师说解散的口令后开始随便相圈内走动,然后指导教师会叫停,学生都得停止运动,然后找到刚开始在自己身边的人,保持原地不动,重新牵手,形成许多结。紧接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钻、跨等)恢复到正常的牵手状态(最快恢复原状的小组即为胜者,落后的小组则需要受到惩罚,可集体表演节目或者派代表表演)。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团体心理游戏

课程名称:掀起“我”的盖头来

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对自我有一个更加完善的概念,更加客观的评价,形成与客观自我相符的自我概念。

课前准备:安静宽敞明亮整洁无干扰的活动室一间、卡纸若干。

活动程序:给学生每人发三张卡纸,让其在第一张卡纸上写下20个“我是一个……样的人”,尽量写一些能够反映出个人人格、性格特质、观念的词语来补全句子。让其在第二张卡纸上写下“我的优点有……”在第三张卡之上写下“我的缺点有……”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其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朋辈互助等特点,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效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有可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德育工作;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41-02

前言: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团体情境下能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质,并在团体学习项目中挖掘自身潜在能力,继而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此外,团体辅导亦可带动学生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此背景下,当代初中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其落实到实践教育中。以下就是对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融入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初中院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手段。

1.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运用的优势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团体辅导中可强化学生交流能力,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体学习活动项目,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能达到相互学习的状态,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在能力,提升自我价值;第二,团体辅导亦有助于增加学生归属感,继而促使学生在团体学习中能活跃自身思维,并积极参与到团体学习活动中,以团体为荣,同时注重维护团体形象;第三,推动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运用的优势所在,为此,初中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并对团体辅导应用的重要性展开大力宣传行为,最终以此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2.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初中院校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其主要体现在部分院校在实施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教育目标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即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接受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致使团体辅导计划始终无法落实到实践教育中,降低了整体德育教育水平。此外,德育内容滞后也是当前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即德育工作未实现与时展步伐的有效结合,继而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遇到的相应问题,并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调整。另外,德育方法的落后也影响到了德育工作的整体教育质量。为此,初中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展开有效缓解[1]。

3.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融入的对策

3.1团体谈论。在传统的个人辅导中存在着学生交流能力较为匮乏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应将团体谈论教育方法融入到德育工作中,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应问题时可主动将问题带入到团体中对其展开讨论行为,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在团体讨论中可较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积极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并提出自身不同的见解,然后在团体成员共同努力下对问题答案展开综合分析,提升整体学习效率。例如,在对"学校是宽松式管理好还是严格式管理好"这一话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即可以辩论的形式对问题展开细致的谈论,并提出个人对问题的见解,达到良好的问题谈论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团体讨论有助于初中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3.2设计团体活动内容。设计团体活动内容是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融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要求初中院校在团体活动开展过程中应严格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在团体活动内容设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团体特点因素的影响,且应制定相应的团体目标、成员等,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达到良好的团体辅导状态啊,提升学生整体德育素养;第二,在团体内容设定过程中预测团体活动实施后果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团体活动指导者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且应全面掌控团体成员准备情况,最终形成良好的团体辅导氛围;第三,在团体活动内容设定中避免以活动代替咨询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咨询环境中能缓解自身心理问题[2]。

3.3确定评估方法。团体辅导评估方法的确定首先要求初中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全面掌控团体活动预期效果,继而在预期效果评估过程中总结出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最终在分析结果整合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评估方法,以此来推动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计量法、心理测验法及调查问题等评估方法在德育工作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因而在此背景下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且应将其贯穿于德育工作全过程中。如,在心理测验法中,团体辅导指导人员应针对团体成员心理及行为展开有效的测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团体活动评估咨询室,提升学生自信心,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团体活动中来[3]。

结论:综上可知,部分初中院校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德育内容滞后且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初中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且应不断改善自身教育手段,同时从确定评估方法、设计团体活动内容、团体谈论等几个途径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团体辅导环境,继而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并改善自身潜藏的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最终达到高效率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曾锦艺.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4(07):388-388.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和谐班级;作用机理

作者简介:汤帮耀(1969-),男,湖南澧县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28)易鹏(1989-),男,湖南澧县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0SZ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31-02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采取有效方法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理想。笔者试图从理论上分析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中的联系,找出以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的作用机理进行,以期为高校建设和谐班级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一、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概念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可溯及远古,我国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及道家始祖老子宣扬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等理念,无一不显示出古人对和谐的追求与向往。而现今人自身发展的不和谐、人际之间的不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等现象却屡见不鲜,将这些不和谐现象引申至高校班级建设,“生生不和谐、师生不和谐、班级建设与家庭教育不和谐、和谐班级建设与学校评价体系不和谐”[1]最为人所熟悉,原因是大学生班级建设与其他教育阶段的班级建设存在差异性特点,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多元性。班级成员本身所具的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地域差异等决定着班级多元性文化的形成。第二,独立性。大学生个体所处的期望摆脱束缚、走出依赖、向往独立的成人化阶段心理断乳期的特征,激发了班级群体性追逐独立及差异化发展方式的思想。第三,社会性。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个体,既是学生,又是国家公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庭与社会关系网络。大学班级承载着班级成员由学生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任务,处理着班级、学院、学校与社会的种种利害关系。[2]由此可见,倡导和谐班级建设对于整合大学班级多元文化理念、及时诊断并处置大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发展中不和谐因素中将大有作为。

和谐班级建设理论多见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和“和谐教育思想”。[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植根于自然人性论,且强调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即在处理与人相关的事件上,一切要从尊重人的本性的角度来考虑,落实到班级建设中则体现在强调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上,班级管理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和谐班级建设观相呼应的重要体现。关于主体教育理论,我国学者丁建志在其著作《主体教育》中谈到,主体教育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与教师等各种因素和谐结合,以高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的主体创业人才的教育。[4]故而在班级建设中,承认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并依托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途径是与主体教育理论相容的和谐班级建设思想的主要思路。与此同时,儒家学说中“和为贵”以及“仁者爱人”等思想可谓是和谐班级建设中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一副良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班级建设具体实践中处理班级与其他社会环境,如校园环境等和谐相处的良方。

综上所述,和谐教育与和谐班级建设的根本着眼点都是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班级是一个由学生人群构成的集体,因此,高校班级和谐就是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各种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包括大学生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学生与其他环境的和谐等,而和谐班级建设则是班级责任人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或协调手段,促使上述和谐关系实现的具体执行过程。

二、和谐班级建设与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联系

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作为心理辅导主要形式之一的团体心理辅导也是从欧美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5]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咨询、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6]从宏观上看,学者们把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划归于以人为中心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从微观上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主要由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构成,更有学者在上述微观总结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比如廖飞在其硕士论文《团体心理辅导对男性戒毒者的应用研究》中认为,该理论基础在除了群体动力、社会学习、人际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之外,还应包括理性情绪理论。对于本研究而言,要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联系,结合前述中关于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联系主要表现为:

1.以人为本是二者共同倚靠的理论基点

无论将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分列,还是将二者串联,人始终是两者的主线,离开人的存在,团体心理辅导将失去实施对象,和谐班级的建设也会失去根本,因此,尊重人的本性以及承认人的主体性是二者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而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及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则是以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创立的鼻祖,他对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表示赞同,认为在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向积极心态靠拢的自发性倾向,因为人是理性的,人能感知到自身心理方面的不良状态,并努力通过改变自己的现状来寻求心理健康,而人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对关爱、信任、归属感的缺失。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采取积极接纳、尊重与关怀的态度,并为整个团体营造出一种充满真诚、信任、尊重的氛围非常重要。再对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首先该理论亦强调“以人为中心”;其次,在内容实质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强调的自然的人性以及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尊重与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相互呼应。对于自然人性的强调基于性善论、潜在论和价值论,在和谐班级建设过程中体现为对班级成员主体性的尊重及对其成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信任。此外,该理论所强调的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尊重,也就正好说明了在和谐班级建构中,在集体内部,积极为学生建构一种关爱、和谐和尊重氛围尤为重要。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创立于1959年,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协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互助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通过人际交往获得更为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辅导中,团体成员通过互动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并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在互动中增强对自己与他人的觉察力,并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和沟通。[7]对比分析强调学生是班级主体的主体教育理论,其主要内涵就是和谐班级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因而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它们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即在自我教育意义的认识上形成聚焦点,无论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或是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都是人对于自身情况认知发生改变的心理活动,应该纳入自我教育的范畴。二是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主体教育理论的基础和方法指导。主体教育理论中所表述的发挥人的主体性,强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某种意义上看不过是一种没有实际行动方向的概念,而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所倡导的通过人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正好解决这一难题。

2.群体和谐是二者共同追逐的价值目标

追求人的和谐是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最原始的动机。关于人的和谐,在包括人自身发展和谐的同时,还应包括人与外界和谐,比如人与人的和谐或者人与环境的和谐。但人们对和谐的追求若止步于追求自身和谐的层面,这种和谐注定是不完全的和谐,还可能会成为影响团体和谐的因素。也正如和谐班级的概念所述,和谐班级是一切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关系的总和,而团体心理辅导则是帮助达成这些和谐关系的工具,由此可见,在理论渊源上对群体和谐的追求是二者理论价值的终极回归。

团体动力学理论也可对此进行阐释: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方式。团体动力是一种团体内互动的过程。[8]该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团体是一个心理场,这个心理场是由人的行为和心理组成,个体或团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由于场具有多变性,且这种多变性所产生的动力结构会使场演变成动力场,因此,当场发生变化时,人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思路对于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和个体的关系、团体之间的冲突、团体的行为、团体的内在动力以及团体的整体凝聚力等与群体和谐相关的问题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和谐教育思想作为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在回归群体和谐方面也与团体动力学理论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只要将“齐之以礼,和为贵”的和谐教育思想引申到和谐班级建设,就可通过寻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实现班级集体和谐,同时亦可通过寻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和谐而达到更高一级团体和谐的目标。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和谐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1.强调以人为中心,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

人的和谐说到底即为人的心态和谐,而关键又在于个体是否能让自身的心态保持开放。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以人为中心,就是要求辅导者在辅导的过程中要时刻秉持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个体能力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极力为群体创造出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环境和空间,诱使受辅导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便于个体在精神上、心理上、道德上保持动态平衡,从而适应外部的动态环境。于个体来说,心态开放无外乎三点,敢于还原自我;勇于面对现实;善于走向升华。[9]还原自我,即让人敢于承认“原来的我”最美好,团体心理辅导所营造的坚持对人的信任以及承认个体自身能力的氛围,是对过度否定自我倾向的一种有效的遏制,还能自动驱离由此可能在个体内心世界产生的人格分裂、心理不安等不良情绪。勇于面对现实是个体保持积极人生观、憧憬美好未来的心理条件和前提,团体心理辅导在活动设计上,强调要为集体营造出一种相互关爱、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尊重的氛围,让一切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受辅导者在这种活动氛围中主动审视自己,了解自身内部或外部的现实情况,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升华的意义在于让个体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变曾有过的自闭、自虐、自杀的心态,转向积极的生活。无论是团体心理辅导所强调的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还是坚持对人的信任与尊重,都会对此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强调人际互动,促成班级成员的人际和谐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通常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的人际和谐主要表现在“生生和谐”与“师生和谐”上。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是班级人际和谐的最广泛的和谐形态。生生之间是否能保持和谐,不仅关乎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且更关乎于整个班级向心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而言,学生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班级,班级成员之间易于形成相互嫉妒、相互猜忌的状态,长此以往,这种异质心理环境必然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酿造不良情绪,累积起来,便会形成自私、狭隘、孤僻等心理特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是班级人际和谐中又一组重要人际和谐形态,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看,教育是教师通过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心灵的启迪与感化,这种启迪和感化是双向的,因此,在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教师不会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使学生得不到人格尊重,长期下去,必将形成自卑、怯弱、抑郁等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人际互动,以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成熟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正好适合处理上述可能出现的生生关系不和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能通过活动的参与,深层次了解自身人格特点,洞悉他人的变化,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增强个体自身的察觉能力,悟出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真谛,自主实现生生关系和谐与师生关系和谐。

3.强调群体动力,保障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团体心理辅导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作为活动设计的理论性基础,将团体这一心理场所体现的行为看作人和环境的函数,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大学生群体所接触的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随着自身在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移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将会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就有好有坏,有和谐的亦有不和谐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解决如何与自身所处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问题,促成良好关系的形成。

学生个体置身于学校环境中,校园环境时刻在与学生进行心理互动,无论是有形的建筑设施、图书资料等,还是无形的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行事办事风格、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也是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的形成基础;现实社会的整体的价值取向、精神道德面貌以及电视荧屏、网络报刊的宣传都会直接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群体动力,把环境作为变化性函数指标,能通过模拟各种场域的变化,并辅之以爱校园、爱父母、爱社会的主题活动,影响大学生对于校园、家庭和社会的认识。如爱校园、认识校园等主题辅导活动强调校园环境在学生周围的真实存在,孕育学生的母校情节,激发学生对校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彰显学校的凝聚力,能有效促进学生与校园关系的和谐。爱父母的主题辅导能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家庭环境,了解父母的现实艰辛,打开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的症结,纠正学生对父母的错误认知,理顺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家庭这一团体的归属感,形成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爱社会的主题辅导能让学生真实进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实践,对学生辨别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摒弃异质文化,改变厌世情绪,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入社会有重要帮助。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与和谐班级建设在理论上存在有机的联系,团体心理辅导也必然成为促进高校和谐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冯歌.基于儒家文化的现代和谐班级建设的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

[2]刘天宇,孙启洲,程艳青.浅谈大学中的班干部管理工作[J].文化教育,2012(2):120.

[3]李雪英.创建和谐班级的策略研究――以乌海市实验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8-11.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0.

[5]张静.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生活适应中的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3.

[6]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20.

[7]廖飞.团体心理辅导对男性戒毒者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14.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篇6

1.引言

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的优秀代表,学生干部发挥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干部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优化,不少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能力差,组织决策能力欠缺[1],缺乏团队凝聚力,耐挫能力较差等[2]。在对我院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调查中也普遍存在工作热情不高,模范作用不突出等现象。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对于优化心理素质有积极作用[3],有利于学生干部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4]。因此,我们将团辅纳入传统的培训体系中,考察其是否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选取院、系两级学生会共123名学生干部,男生86人,女生37人,随机分配到实验组(62人)与对照组(61人)。被试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

2.2研究工具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及自编他评量表。他评量表共8项,每项的评定范围为-5~5。随机选取30名学生及6名指导教师对实验组参加团辅后的变化做出评估。

2.3研究过程

2.3.1前测团辅开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16PF测试。

2.3.2方案实施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团辅方案(表1),共10次活动。对照组无特别控制,实验组接受为期3个月的团体辅导。

4.讨论

4.1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团辅对高职学生干部的心理素质具有优化作用。参与团辅后,实验组在乐群性上的正向变化表明他们比之前更愿意与他人交往;在有恒性上的正向变化预示着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更有恒心;同时,成员在怀疑性、忧虑性上的负向变化表明成员的情绪较之前更稳定,更自信及信赖他人。对照组在乐群性、有恒性和怀疑性上也有显著变化,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阅历的丰富及其它教育培训的影响,成员人格不断成熟的结果。相比对照组而言,实验组的独立性、自律性均显著提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成员自身不断成熟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心理素质完善的步伐。

4.2团辅应用于高职学生干部培训的相关思考

研究发现,接受团辅的学生干部在心理状态和个性发展上有明显的改善。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我院学生干部以农村生源为主,培养周期短,工作学习能力较欠缺,实践能力不强。通过在团辅活动中创建模拟情境,锻炼成员的实际应对能力,能更好地迎合我院学生干部培训的要求。

此外,虽然其它教育、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重理论宣讲轻团队协作、重以理服人轻以情动人,难以激发学生干部的自主性。我们采用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相互渗透的方式,重视成员的主动参与,能更好地协助学生将收获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吴帆,梁嘉,张文彬.高校党员学生干部培训形式的创新探索――团体辅导在高校党员学生干部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学理论.2012(8):194-195

[2]张卓群,王芳.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干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基于12级心理委员团体心理辅导案例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2.(10):257-25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实用的中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中学工作总结篇1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为此,我们高坑中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始终把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一个重点来.....

    初中优秀班干部申请书范文(精选5篇

    - 阅0

    初中优秀班干部申请书范文
    一、班干部的作用是什么篇1班干部是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学生中起到带头模范和管理的作用。一般班级中设有班委会和团支部,与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