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6篇)

来源:网络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是我们党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做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不断加深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紧紧把握这一时代主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做好内政外交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同过去相比确实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突发事件频仍,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最近,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危机事件再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依然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强加于人的倾向依然存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谐共存还远没有成为各个国家的普遍行为。最突出的表现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意孤行地奉行单边主义,追求建立单极世界,世界上什么地方的事情他都要管。事实证明,美国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不安定。今年以来,他的航空母舰游弋在朝鲜半岛周围,与其盟友进行一系列军演,致使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处于战争的边缘。国际舆论指出,美国谋求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实质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论和价值观重整世界,甚至采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征服对手、重塑世界。然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它最终得到的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

2.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去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美国不仅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大印美钞,通过美元贬值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谴责。同时,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贫困国家人民的经济状况继续恶化。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力发展报告》披露,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与最贫困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在1975年是45:1,1992年是75:1,2001年则达100:1。差距的发展实在令人担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2年度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所载,全球最贫穷的49个国家人民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的人数已达3.07亿人,到2015年将会增加到4.2亿人。

3.影响和平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家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紧张因素。传统安全威胁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国际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加剧,某些国家大幅增军费,更新军事装备,强化军事同盟,动辄进行军事干涉,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二是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空前加大。

纵观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总地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仍可得以保持,正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决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根本因素。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动摇。

2.各种国际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当然,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两个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和少数大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各大力量之间逐渐形成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应对策略

在国际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国应当了解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并根据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制定优异的国家经济合作战略,使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前国际经济合作经济政治形势

1.国际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世界经济在大规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迅速回升,但随着刺激政策的作用衰减和政策的退出,世界经济发展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从目前形势和发展态势看,世界经济贸易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分化,发达经济体总体回升向好,从发达经济体内部情况看,美国经济增长较快,但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经济复苏面临很多制约。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回落,从新兴经济体内部看,对资源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面临很多困难,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出现衰退,亚洲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内生动力增长不足,而外需疲软利用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增速普遍持续放缓。尽管各地区各国经济状况悲喜交加,但总体来说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经济状况日趋稳定。

2.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国际资本大进大出,据联合国统计,2015年从新兴市场流出资本达6000亿美元。2016年以来,国际资本加速流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东道国货币大幅贬值,证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目前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状态虽然有所好转,但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债务水平不断上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报告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新增的债务近一半出现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这将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并缩小财政政策空间,进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美国政策发生转折性变化,美联储去年12月宣布启动加息进程,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加息过程是渐进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加息预期下也已释放部分风险,但加息预期改变了美国金融资产价格和长端利率预期,势必影响消费和投资,经济增长将面临许多新的不确定性,从而进一步加大制约依然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

3.全球物价持续低位徘徊

由于以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刺激能源资源类产品生产规模大幅增加,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低迷,短期内又难以改变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能源资源输出国为增加收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不愿减少产能,加之美元走强会进一步抑制主要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但仍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将加剧资源出输口国的经济困难,对资源进口国虽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但也会加大通缩压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兼有。

4.地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显著改变,近年来新兴大国崛起,美国影响力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为维护其世界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各国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和对外关系,各种矛盾显现,竞争摩擦加剧。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冲突更加频繁,非经济因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不断上升。从当前形势来看,英国脱欧公投显示脱欧已成定局,西班牙大选、移民危机、希腊债务问题,中东局势、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美俄关系、朝核问题等,都将成为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因此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合作是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联系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关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方式,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历史性的经济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世界经济活动的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打下基础,战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主要原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主要以提高各国人民生活福利,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国际生产要素市场的状况也会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背景,不断的科学技术革新,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1.国际经济合作趋向集团化、区域化

由于生产要素移动趋向集团化,各经济集团内国家之间,经济集团与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合作业务逐渐增加,因此通过建立集团组织,可以有效促进集团内部成员更好地实现内部人员、资金,技术、产品的流通与合作,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使得自身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制定过程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2.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更加激烈

在资本要素市场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国内推出新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国际市场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从总体情况看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劳务输出国之间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3.国际经济合作制度化、政策协调经常化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解决国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减少摩擦,保障和推动国际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需要建立国际经济协调制度和法律保护。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随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制度化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合作。现在,美日之间,美欧之间,欧共体成员国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内进行的经济政策协调日趋频繁,并且正在向定期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多样化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合作业务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多样化,近年来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出现的新形式主要有非股权形式的国际投资,BOT投资方式、联合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劳务支付形式的补偿交易、带资移民、带资承包工程、对外加工装配等形式的境内国际商务合作,跨国性经济特区等。

三、国际经济合作新特点

1.国际经济合作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体系当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也会作用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在相互均衡之中相依存并得到充足的发展。随着各国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近些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不嘣龀ぃ国际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高度依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比重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中国的政策和经济调整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

2.全要素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经济特征

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全要素合作趋势变得越发明显。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价值链形式的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在这一体系当中,每个国家不可能全然拥有所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而且每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者产品某个方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全面跨国流动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一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之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必须积极参与到全要素国际经济合作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争取在全球产业链生产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席位,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当中,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并以此获得相关的经济利益

3.全方位合作是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特征

合作共赢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成为今天发展的鲜明主题,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争取能同其他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合作,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水平。

为了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体系中,无论在范围和形式上,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同多数国家之间就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劳务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业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四、中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策略

依据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特点、分析我国参与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策略。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强,我国已越来越意识到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利益。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走出去最佳战略选择,它不仅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赢得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又符合我国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增加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更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

1.立足亚洲,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亚太地区将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也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最重要和最有地缘优势的地区,我国应该运用好这一地缘优势,积极倡导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亚的区域合作是中国对外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立足点。在参与和倡导组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所参与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都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如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盟l0+3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正是通过这种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得极大的贸易利益,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根植本土,加速两岸四地的合作进程,走大国经济之路

两岸四地经贸往来日趋频繁,依赖层度不断递增,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形势之下,加强两岸四地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在经济融合过程中的资源重新配置,使得大陆的制造业基地同港澳台地区的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国际销售网络相结合,会使四地产品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而且可以产生较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减少港澳台地区对美日欧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构建起我们自身的经济大国地位和身份,并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掌握充分的主动权。由于目前两岸之间的某些壁垒尚未拆除,无法彻底实现“资源优化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也未充分发挥。因此,今后两岸四地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四地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竞争力,并为“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和陆权回归奠定基础。

3.面向世界,构建全球性合作网络

当前各大洲之间以及最主要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的跨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无论是从合作的范围、程度以及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扩展。因此,从经济发展全局考虑,我国在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要具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在重c发展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组织的同时,也要注重寻求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只有面向世界,加强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才能顺应国际经济潮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例如“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运作,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前景十分光明。客观地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决策层从战略高度出发,用全球一盘棋的视角,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诉求提出了这一倡议。这一战略既是中国引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也是中国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TPP的应对之策。同时中国在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还应注意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要充分援引WTO的有关规则与规定,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政策,防范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使我国在全球经济战略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而言,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策略上,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在实现途径上,以互利共赢为依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争取道义和现实利益双赢,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江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

[2]李萍国际经济合作实务[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卢福财.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9).

[4]房杜.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和特点[J].工作研究.2011年第4期.

[5]赵凤彬.国际经济环境新动向与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0.

[6]李宏岳.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期.

[7]王建欣.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国际经贸2012年第2期.

[8]湛柏明.主编《国际经济合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9]卢进勇.《国际经济合作》卢进勇杜奇华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0]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陈泽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篇3

十年后会怎么样?企业家会谈他们心目中的未来十年,企业家永远是有梦想的,因为就像马云所讲的,万一实现了呢?与之类似,经济学家也会做一些预测,因为他们会想万一说对了呢?我不做预测,只说说可能性。

十年后的中国经济会是怎么样的呢?一种视角是拿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经济总量做比较,我们以今年中国GDP是美国GDP的60%为一个基准,考虑两国每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之差加通货膨胀率之差,加汇率升值之差的总和。如果这三项之和是3%,那么十年后,中国GDP就是美国GDP的80%。如果这三项之和是4%,那么相应的数就是90%。如果这三项之和是5%,那么十年后中国的GDP就会与美国的GDP相当。

比如中国经济增长6%,美国2%,相对通胀加汇率变化1%,这样6%-2%+1%就是5%。当然也还有其它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受到有关中国和全球经济中若干重要因素的影响,可以把这些因素概括为影响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六大趋势,其中前两个有关中国,后四个关乎全球,包括中国。这六大趋势中对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既有压力和张力,也有推动力。

第一,中国经济转型。过去十年中国从低中等收入迈向中等收入,今后十年中国将从中等收入迈向中高等收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就是告别低收入和高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种常态。这种新常态是长期的,但未来十年很关键。中国经济必然转型,消费会提升,服务业比重将扩大,制造业将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把结构性改革等同于结构调整。其实不然,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矫正市场扭曲,促进创新。而结构变化只是结构性改革后市场发展的结果。所以,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而是深层次的改革。

第二,中国新型政商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商关系显著的特征是一种以个人关系为基础的紧密型关系,新型政商关系则要达到政府和企业的新境界。要实现这种境界就必须把政府与企业、官员与企业家的关系建立在透明、规范的法制基础之上。我在两年前的绿公司年会上发言,主题是讲法治是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现在则想进一步说法治也是决定新型政商关系的制度基础。中国法治化进程将决定中国的新型政商关系的进程。

第三,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首先是发达经济体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2016年戈登的《美国经济增长的崛起与衰退》成为一本畅销的经济学学术著作。他分析了自1870-2015年的145年间的美国经济增长,并预测未来美国经济增长将进入2%或以下的区间,而不是通常期望的3%左右。在发达经济体中欧洲的经济增速可能比美国低,而日本的可能比欧洲低。在金砖四国中,巴西和俄罗斯今年是负增长,今后前景也不乐观。亮点是在印度和中国。IMF最近调高了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调低了对全球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大于加快的可能性。

第四,全球化趋势减弱。过去十年间发生了一个重要转折,就是全球化在经历快速强烈发展之后,开始出现减弱甚至逆转的态势。去年以美元计价的全球贸易下降,以本币计价的全球贸易虽然增长,但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各国政府的移民政策、投资政策、监管政策等都有朝着逆全球化方向发展的倾向,正在进行的美国总统竞选中,主张维护劳工利益的左派批评全球化,打着维护本国利益旗号的也质疑全球化,所以全球化继续向前推进并不乐观。

第五,科技创新效果复杂。今日世界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带来的效果却不简单。之前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以机器替代人的体力,这一次科技创新则是以技术替代人的脑力。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高手,凸现出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两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约布森和麦卡菲在《第二次机械革命》一书中就预测到,这一轮科技创新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同时可能会造成大批人失业或无业,这尤其会发生在有知识的人当中。所以,我们为科技创新鼓舞的同时,对效果的复杂性不能掉以轻心。

第六,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2014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成为哈佛大学出版社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学术著作。可见人们对这本书的中心话题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关注程度。尽管过去30年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在缩小,但是在每一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却在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其不平等程度回到了19世纪末的时期,收入分配不仅是公平问题,也是效率问题,因为它会影响政治走向,也影响经济走向。

以上这六大趋势和它们之间的交织作用一定会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走势,但是企业和企业家并不只是被动地等待和应对。回顾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中有两条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是人的激励和企业家精神。

市场根据供求关系配置资源,以此达到资源在已有技术条件下的有效的配置。而经济的发展动力则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产品、创新生产过程、改变技术条件、改变资源组合和利用的方式。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企业发展的活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转型、中国新型政商关系、全球经济增速、全球化进程、科技创新以及收入分配都发生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篇4

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增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

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篇5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深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20世纪末发生了科索沃战争,新世纪伊始又引发了阿富汗战火,现在巴以冲突又愈演愈烈。而这些事件都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多极化趋势深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就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思考这样一个关系全人类命运和世界文明走向的重大课题——全球化、多极化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全球化、多极化是否有利于把人类引向和平与发展?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化”一词成为国际社会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之一。所谓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系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以至于国别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来越多地纳入一个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关联性和依赖性也由此增强。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其核心是资本和金融市场全球化。

以经济全球化为主流的全球化趋势在今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它决不是始于今天。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兴起之时,它就已开始了自己的历程,只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更加突出及其趋势大大加强而已。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端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开始了它的又一轮加速发展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也就成为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那么,为什么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向世人显示出它的汹涌澎湃之势呢?

因为这一时期,世界的潮流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首先,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相互对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个世界力量中心和地区力量中心,各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了多层次、相互交叉、变化频繁的复杂组合。战争已不再是世界主要大国相互间取得自己利益的有效手段,经济科技已确立了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有意愿、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这样,由于美苏争霸而酿成世界大战的危险已不复存在。世界大战的可以避免性虽然并不表明天下完全太平,但毕竟提供了一个总体上和平的国际环境。可以使其他国家更着重于发展自身,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速自身的经济发展上。

其次资本主义侵略、掠夺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对外扩张,但各国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等迫使它不得不放弃旧的用赤裸裸的战争手段去进行扩张的做法,而采用新的殖民主义方法。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发达国家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以促进发展的名义,通过合作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手段及文化交流等其他手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控制,并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烈地增长着的扩张本性迫使其不断强化和扩展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以经济交流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交流,从而促使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步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扩张的要求。

再次,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又迫切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以便于凸现其自身优势,发挥“后发效应”,而这一目的只有通过相互问的交流、接触与合作才可能实现。这种交流与合作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凭着互利发展的愿望才可能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为这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时代环境。正是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下,不同类型国家间的交流、接触、合作越来越深入,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和平与发展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二、多极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虽然这一进程异常艰难复杂,但这一趋势却是不可逆转。这是由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所决定的。多极化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首先,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时期。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从而确立了正确的时代观。邓小平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一方面,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不仅不得人心,而且愈加力不从心。80年代以来,包括苏美两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对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反对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反对战争的群众运动。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左右、影响世界的能力在日益减弱。另一方面,广大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壮大了世界的和平力量。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他们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所以,邓小平得出结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既是世界战略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又是90年代以来新旧世界格局转换的时代背景,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条件。

其次,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苏美争霸的空隙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给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以巨大的物质驱动。

随着日本、西欧的异军突起,在世界经济领域,已呈现出美国、西欧、日本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凭借战后初期以绝对优势而建立的经济霸权,随着美元地位的下降和失去对世界石油的控制而丧失,美国控制世界经济事务的能力日益减弱。同时欧、日要同美国分享权力,享受平等地位,美国与欧、日的贸易战频繁发生。这就使得世界经济权力中心由美国独占逐渐向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中心转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实力雄厚,而北美、东亚和第三世界等区域集团的经济实力也不容忽视,他们都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极,世界经济权力中心已由美国独占走向多极。经济上的多极化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政治上的多极化。

再次,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日趋活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如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许多区域性组织和国家集团的积极影响和作用都在提高。如东盟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政治安全保障为宗旨,作用不断扩大,地位明显升高;再如,非洲统一组织在加强非洲国家团结与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发展中,洲际问的合作不断加强,涌现了许多跨洲际的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欧首脑会议等。各种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及国家集团的空前活跃,既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具体体现,又对多极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全球化、多极化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现在世界虽然仍很不太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荡,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深化,整个世界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首先,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使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和经济联合的程度日益加深。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已经把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了它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造成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将整个世界联成一体。这一切使各国之间相互渗透,交往、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个国家能长久地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与世隔绝地谋求自己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全球化带来的人类共同利益的扩大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还面临许多超越国别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如人口增长,粮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世界各国有关并且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或进一步恶化。不仅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而动荡的国际局势不仅不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会使之进一步恶化。所以,各国本着从整个人类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彼此尽可能地搁置争端、冲突和私利,从而为通过磋商、谈判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这种共同利益的强化也必然会加强人们追求和平的心理愿望,成为制约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将会促进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再次。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表明,由于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当今世界大国经济实力绝对优势已经丧失。而日本、西欧的实力却大大增强。日本现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而且日本在许多科技领域都已经超过美国。欧元区的建立及欧元的流通表明欧洲各国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盟各国的经济实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经济实力,虽然现在在经济上已跌入谷底,无法与美国抗衡,但俄罗斯依旧是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仍然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力,以发展的眼光视之,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教育与科技基础.一旦政治稳定、经济理顺之后,必将重振大国雄风。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经济多极化趋势下的大国经济实力均衡化。虽然加深了大国间的矛盾,但也对矛盾的激化起着抑制作用,总体来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多极化趋势下大国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是要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因此,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从生产力角度看,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本国移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其创造丰富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人口众多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第一劣势正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劳动力低工资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长期维护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四)培育跨国公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锋,肖维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3(5)。

[2]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前台接待的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阅0

    篇1前台是展示公司的形象、服务的起点。对于每一位来访万达的客人来说,前台是他们接触我们公司的第一步,是对公司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

    有关态度作文(优秀范文)(精选7篇)

    - 阅0

    有关态度作文篇1生活看似平淡,但它千姿百态又变幻无常;人生看似无奇,但它斑斓无限而百苦挫折;命运看似捉摸不透,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所用。我们无法掌握这一切,却能够以不同的态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