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要求(6篇)

来源:收集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念发展趋势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明确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新《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就必须对以“体质教育”、“竞技体育”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体育课程,在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进行整改。本文即结合《纲要》精神并根据我校近几年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效,简要分析一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展的趋势。

1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趋势:高校开始重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有一部分高校已经进入课程改革的操作阶段,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以南京理工、江苏大学为代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福建师大为代表的“主附项兼修”模式;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俱乐部”模式等等。改革要有明确的方案,才能付诸实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大学体育落实素质教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由之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拓展大学体育的职能,在提高体能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发挥大学教育的功能。目前全国高校一、二年级(专科学生只开设一年级)均能开设必修体育课,而三、四年级因《纲要》未作明确规定,各校从课时到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很显然,开设两年体育课,在如此少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教育,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实难办到,体育教学年限太短,教学时数不够。

2南通大学课程改革的特色和亮点

2.1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建设体育精品课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采用专题形式或论文报告形式不断进行体育教育思想的研讨,在明确优势和差距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我们认为,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学效果上,能够体现新时代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发挥体育功能,确保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融入体育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

2.2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新的体育教育改革试,与时俱进,为完善“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几年来,我们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了具有通大特色独具一格的体育教学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2.1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体育课程的改革,摒弃了原有单一、封闭式、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旧课程。改革后的新体育课程所强调的是体育项目为人的健康服务,即人们以某一项目为锻炼手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之目的。

2.2.2以课程建设为旗帜,全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为了使所设的课程真正为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服务,我们一改过去体育课程以竞技运动设项要求人为项目服务,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运动技能、技术的片面做法,突出“健康”主题,强调竞技项目为人服务,把运动项目作为锻炼手段,不仅让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人的健康发展来发挥体育课程的独特作用。为此,我们根据各课程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了解其所学项目的体育文化内涵,使这些课程在增强体质、提高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2.3以课程建设为航标,全面拓宽体育课程领域。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体育传统,可根据地方特色,选择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传统运动项目。我校坐落新城区中心,抬头可见狼山、军山的雄姿,低头可扶濠河的柔情,因此,我们安排了每学期两次的登山远足,学生反应十分强烈。这使学校体育冲破学校的束缚,与野外自然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统一,进而建立有规律的运动行为习惯,不仅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3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3.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在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素质教育强调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师生间的平等性,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和发展的全面性,必须从全面完成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传授体育文化、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统一协调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育观念。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学大纲、计划内容,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增进学生体质。

3.2思想观念的转变。

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潜在智力、兴趣、爱好和特长,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是现代学生观的高层次追求。现代体育科学和高校体育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类别、数量和结构等,有了更高的评价标准。因此,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追求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转变观念,确立追求新知识的意识,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努力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3.3明确课程目标。

《纲要》中课程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首先,必须打破原来以锻炼身体为主,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狭义目标定位,建立一种综合学力培养的目标,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有所收获,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其次,应注重大学生学习的理性,注重学习内容的文化性,注重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就发展不了体育。

3.4确定体育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除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更要考虑到知识信息时代学生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崇尚与追求,对娱乐休闲项目的向往。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首先要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精心编写理论课教程,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特别重视现代体育精神、体育文化、运动保健、生理卫生等知识的传授。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的选择上尽可能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3.5教学形式的落实。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课程不单指课堂教学,还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课内外相结合对体育课尤为重要,因为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体质、健康的增长都是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组织及管理。

3.6改革体育课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教学改革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从现有的教学法来看,并没有能够完全形成独立的、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而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把教学方法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体育教学方法不同,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的过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是最易显示出来的。

结束语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时展的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的颁布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我们构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1)体育课程空间向社会拓展,能使学生参与社区开展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把课堂上所学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进行运用,并在活动中与社会各方面的体育活动爱好者交往、合作、竞争。这对培养学生加快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体育课程空间向自然环境拓展。自然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江、河、湖、海、沙滩、山地、树林、草原等。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应充分利用本地区以及校园周边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使课程空间向自然环境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与自然环境接触,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目的。由此可见,拓展校外活动空间,也是体育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条件。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有突破,解放思想是关键。必须将我们的思想观念从着眼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转向着眼学生未来健康上,从重视个别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健身教育上来,从单纯的生物学和掌握运动技术教学转向知识、能力、习惯、身心素质等综合教育上来。

(4)确立科学体育教育,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意识,坚持重视终身体育教育,加强素质教育。该思路有一定的针对性、方向性,但毕竟还处在探讨之中,尚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使之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传银.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7(4).

[2]黄文仁.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变革[J].浙江体育科学,2003.4(2).

[3]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覃少菊.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

[6]王建强.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1999,(1).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篇2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体育各项目教学能力

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学校还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选择既能促进教学的实践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随着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试行,体育课程的隐越来越显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等。这些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与课改不相符的旧观念。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书的"教书匠",他们是实施大纲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课堂的仲裁者,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执行大纲的"教书匠",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多采用发现教学,鼓励学生锻炼,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只会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自己不落伍,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那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新《纲要》对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应扩展教育视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也只管照着教材去教,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角色,还要具有新的教学行为,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引导式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新颖而又简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性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体育是初中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初中体育的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学适应变革,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保障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核心教学理念

初中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极快的青春期,这个时间段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是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开展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限于课程的要求,更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核心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迫使学校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只有在学生青春期这个重要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才能保障学生将来人生之路的顺利和畅通。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核心教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到位。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改革。初中体育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采用新型的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器材,设置关卡,让学生进行比赛,谁先突破关卡到达终点,谁就是胜利者。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教学知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也使他们对体育课程的热忱度大大提高。

三、利用好课外体育活动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例如拔河比赛、趣味大冲关等,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践得到落实。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各种俱乐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使学生全面发展,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得到落实。

四、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提出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力争提高教育培养质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力求“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教育服务,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终生教育的起点。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形式更加活泼;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以学为主,发展多方面能力;重视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心等素质的培养,使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成长。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当好引导者的角色

俗话说的好,教师是学生的指路灯,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跳远时的注意要点,之后再进行示范,使学生彻底了解立定跳远的方式后,进行立定跳远的考核。整个考核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裁判也由学生担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也使学生对裁判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2.高度重视教态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神情体态就是教师的教态,教师的教态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初中生处于青春时期,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从而决定教学目标的落实。初中体育课程大部分是在操场上进行,教师教学时精神的饱满度和肢体语言的活跃性决定教学课堂的氛围,也决定学生接受知识量的多少。

3.勇于接受学生质疑

初中体育课程是初中学生所学课程中较为活跃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受学生热爱的课程知识,学生会提前了解甚至掌握,这就使教师失去了先知先觉这个角色的优势。当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与学生站到同一个平台,打破传统的师生角色,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度,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忱度。有时教师的教学会受到学生的质疑,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将错误进行修正,改进教学方式,使亲密的师生关系得到保护,保障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五、满足学生需求,鼓励学生创新

初中生处于一个热情奔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新型事物有着厚重的热忱,但是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特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求知欲强和好奇心强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很多学生渴望在体育课上接触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不违背教材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全新的体验,使学生每堂课都有新的收获。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课程的安排,运用趣味的课堂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极具创意性。

六、促使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和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才是教育的重点。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传统的体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多项体育运动,忽略了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产生厌烦心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身条件,对其进行体育辅导,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初中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形成打下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我们应该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陈玉现.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o1.

2.廖哲勋.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篇4

Abstract:Accordingtothestandardsofengineeringeducationaccreditationandtheguidingideologyandbasicprinciplesofourcultivationplanundernewsituation,referringtotheopinionsandsuggestionsofindustryandenterpriseexperts,weconstructthecurriculumsystemofcommunicationengineeringmajor.Theaimistocultivatetheprofessionalandtechnicalpersonnelandengineeringpersonnelwhohavehealthypersonality,goodscientificliteracyandprofessionalismandsenseofsocialresponsibility,moreoverhavesolidfoundation,strongpractice,highinnovationabilities.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大类招生;通信工程

Keywords:engineeringeducationaccreditation;curriculumsystem;largecategoryenrollment;communication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Q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8-03

0引言

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使工程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多,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工程师培养和从业资质得到国际间互认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国相关认证机构签订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工程师证照等资质的互认协议,将对加强工程师跨国职业和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目前,国际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的国际性协议主要有《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和《悉尼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是目前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程教育认C体系取得了积极、显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等理念。2016年6月2日,我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2],逐步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精神引入到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此,需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改革,并顺应新形势下本科招生制度的变革,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本科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建设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等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1课程体系建设依据

1.1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年对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工程教育认证指标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石,因此在建设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较为清楚,他们可以针对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3]。此外,工程教育认证还要求设置的课程中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①。

1.2北京科技大学关于新形势下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顺应新形势下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该校组织开展了本科培养计划制订工作,以“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实施完全学分制,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基本原则,制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时代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明确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基础理论知识,接受通信工程领域的实践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能力。与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相对应,本专业也将毕业要求细化为12条,保证“通用标准”被完全覆盖。为了确保毕业生最终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将毕业要求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培养的贡献。图2给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映射关系。由图可见,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本科生的通信相关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使毕业生最终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实现、研究等专业能力以及个人与团队、沟通与交流、工程与社会等非技术性能力。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及该校对制订新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如表1所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修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在新版教学计划中,增开了“工程导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世界观和宏观思维能力,使其对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战略形势及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还增开了“计算机网络”、“数据科学”等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了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素质拓展”类课程又可分为外语类、创新创业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自主选修类,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顺应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打破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此外,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着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和能力。通过对课程学分、学时的合理设置,使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各类课程占比符合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各类课程占比情况如图3所示。

3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又恰逢本科招生制度改革,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顺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划,又要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理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来不断提高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永华,刘红,杜晓明,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建设[J].高教学刊,2016(11):82-83.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新课程标准发展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在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目标的体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田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田径课程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与内涵的变化,使田径课程在实施“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中,面临着迫切的改革要求。为了培养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田径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在田径健身领域改革、开拓,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田径运动的功能和作用上去重新认识该课程的目标,从未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上重构田径课程框架,使田径课程获得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适应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素质的需要,教学中要体现实施“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新课标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新课标的素养和知识,这对推动“新课标”有序地实施有重要的意义,高师田径课程的改革发展必须与新“新课标”要求相适应。

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适应新课程标准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合格的体育师资,同时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还应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应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基础体育教育服务,在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课程方案》设置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及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等方向的选修课程。而田径类课程是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因此,从《课程方案》和田径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将田径课程定位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和体育教学训练方向比较适合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可根据培养目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学生身心特点、学校硬件设施和新课程标准三维健康观的要求,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水平目标制定田径课程的总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课程内容的决策能力,因为“新课标”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结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去拓深、拓宽田径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目前,高校田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田径竞技项目为主,积极挖掘和拓展田径类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纵向拓展:围绕走、跑、跳、投四大块的运动形式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发更多的适合学生健身目的的锻炼形式和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具体化、实用化、简单化,符合基础体育教育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田径中来,达到提高体能、发展身心的目的;横向拓展:吸收其他类似的项目到田径教学中来,将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户外运动等新兴的运动形式与田径教学相结合,从而弥补田径教学的枯燥无味,增强田径运动的趣味性。另外田径项目向生活化、实用化的教材化方向发展,体育源于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素材与田径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投掷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以及上肢力量,掷铅球可以用其它投掷方式代替,如掷纸飞机、丢沙包、抛实心球等;跳高可以用跨跃较高的障碍物、头顶高处的悬挂物、跳起摸高等。

三、田径课程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

“新课标”已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且“新课标”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田径运动是以走、跑、跳、投等项目组成的运动,参加的人数不限,灵活方便:可以是个人的锻炼,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田径内容丰富,凡是人以自身能力进行的走、跑、跳、投等练习,都可以成为田径内容;田径运动规则简单;田径运动的练习负荷可以随练习者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四季皆宜,老少皆宜。田径运动有着其它项目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需要;田径运动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田径运动具备这些特点而成为一项简单易行且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对中学生在生长发育阶段打好体能和素质的基础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新课程标准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充分突出学生是教学中心这一主体。由“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此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

学习评价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对教与学产生强烈的影响,被评价的方面会受到特别重视,不被评价的方面则不予关注。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师田径课程的评价方式要求进一步改革与基础教育评价相适应,进一步拓宽评价领域,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习评价服从并服务于素质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导向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的学习评价要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相结合,也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健康观、终身观的培养。新课标评价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评价内容上以基础运动能力、教学基本技能、传承田径运动文化、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为主,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同时看学生在田径课程学习中各方面的进步幅度。这种改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从理论上规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视角,即评价指标不仅要多元化,还要求评价指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实行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切合实际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和新的动机。

五、结论及建议

1.结论

(1)以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及《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重新思考与定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根据中学田径教学的重要和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拓展新的田径领域和教学内容。

(2)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定位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需要相衔接,新课程标准下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与新课标下素质教育的需求相一致,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学习评价要与新课程标准评价接轨,为解决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体育教育人才需求对接问题提供有益思路。

(3)新型的体育教师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培养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材。

2.建议

(1)把新《课程标准》列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使之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学内容,这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2)根据田径教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特有的健身价值是其它项目所不具备的,应放弃旧的教学观念,结合本地特征和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田径教材资源,更新田径教材内容、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和要求,使田径教材内容为中学体育课的内容服务。

(3)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上,不能完全抛弃竞技性,在考虑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注意与竞技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运动乐趣的有机结合,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尊重个性的价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改革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田径内容的评价应打破竞技能力评价的传统,从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出发,采用运动技能的评价、身体素质的评价以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滕子敬.学校体育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45.

[3]胡庆山,王健.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05-107.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38.

[6]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3.

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篇6

近年来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及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以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力图通过对田径课程改革诸要素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分析,探寻在田径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田径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田径课程存在问题

田径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表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较差。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合理的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对职业和学科需求的关注多,对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学科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有所忽视。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田径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并非是对田径课程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如课程目标要求培养教学能力,而课堂目标中的“三种任务”并未体现如何培养教学能力。田径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层次性特点。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括田径知识的层次性和田径技能的层次性两个方面。田径课程各级目标陈述太过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田径课程目标研究中也有论及,另外从部分体育院校田径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诸如“掌握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这样的描述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田径精品课程中甚至没有课程目标的陈述。这种课程目标的差距,导致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实施及评价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学生、学科、专业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调查,然后以各种调查结果为依据来确定整体、连续、系统、科学的田径课程目标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院校按照跑、跳、投三大类选择开设了短跑、跨栏跑、跳高、跳远、推铅球和掷标枪6个主要项目;中长跑、竞走、三级跳远、掷铁饼等项目作为介绍项目,所占学时非常少;撑杆跳高、链球等项目基本不做介绍。对各院校的田径教学大纲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所开设的项目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项目教学时数分配上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多数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以三大类6个项目为主干来选择课程内容。但是这三大类6个项目的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能否实现田径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回答,就需要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以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田径课程内容的实然表现和应然表现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

为达到田径课程目标,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需要关注社会、学生、学科和专业需求,使内容与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内容对学科完整性方面关注较多,对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方面关注较少,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出现学无以致用现象。田径课程内容的诸多问题若长期存在,将会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对田径运动的普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专业需要及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做进一步调查,以了解上述四者的真正需求,然后按照一定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选择,使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田径课程教学难于实施。从现有课程论中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焦点是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其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它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目前在田径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人们主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而对于田径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对田径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环境,多样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学习媒体。唯有实施环节得以保证,才能为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

田径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综合素质》心得体会范文,综合素质

    - 阅0

    描写《综合素质》心得体会范文篇1廷坪中心小学2012-2013学年(下)综合实践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市教育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有关精神,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

    实用的诚信承诺书范文作文六(精选3

    - 阅0

    诚信承诺书篇1三亚市xx人民法院:本人/本单位已仔细阅读《诚信诉讼提示书》,在贵院审理/执行(xxx)琼0271民初第号案件过程中,本人/本单位保证诚实守信,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依法履行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