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市场前景(6篇)

来源:网友

老年教育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校园扩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现状分析

校园位置:

北、新校区位于花溪大道、花石路、贵昆线、贵州民族学院、上海外国语学校之间,拟建的花二线将从此地块的地下穿过。

南校区位于花溪公园以南、花溪大道以西,地处田园路、市政路的围合之间,是百年前贵州大学的原址。

实验、实训区位于花溪大道以东、省党校以北。距省党校不到500米。

二、校园规划

(一)构成轴线

围绕“生长·生态·升华”三大主题,规划提出多个方案,经集中后形成本案。

1、和轴——生长轴

本规划中提出以“生态·生长·升华”为三大主题,以显现百年老校的生命力,以确保新校区成为精品。

为保留百年的历史,拟在老校区向西,以天象山为极点,建立生长轴。

当开通花二线后,花溪大道的交通流量将大量被分流,花溪大道将恢复往日清溪环绕,绿野平川、绿树浓荫,百花争艳、悠悠闲闲的旅游大道风貌。百年老校的大门历史悠久,已被贵州大学学子们认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门前铭牌镌刻着手书“贵州大学”,门前的绿荫保留着众多贵大人的青春记忆。作为传统的礼仪大门,贵大老校门在花溪大道上应得到保留和加强。

生长轴由老校区经贵州大学老校园的中心、校办公大楼、体育场馆,向西再经新规划的艺术学院、天象实验室,直到山顶的天象台,一条轴线把两个校区一气贯通,为校园的功能组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学子、教授、研究生和学者们从老贵州大学横跨两校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2、美轴——生态轴

生态主题强调两校区与花溪河生态区的一体化。南北两校区之间相连的生态走廊从新老校区间穿过。花二线也沿此生态走廊穿越阿哈湖向花溪穿行。为此,专家与领导以极大的决心,规划花二线一进入贵州大学校区即可从地下下穿,直到穿越花溪河,到南岸再升起,为北新校区保留下大片的生态环境,规避了交通干线切断两校区之间的联系。校园向通风走廊全部敞开,建立生态轴,不但能让清凉的风带着公园的花香在校园中徜徉,又可让人们沿着最便捷的鲜花步行道从校园走向花溪公园,走向南校区。下行的花二线也是南北校区最便捷的穿梭联络线。

3、礼轴——礼仪轴

由于校园坐落在山水环抱、藏风聚气的环境中,规划在北新校区中部沿两座苍翠的林木环绕的小山中间建立一条轴线礼仪轴,将校园与立体绿化山峰空间连接,一气呵成,形成校园在公园中、公园在校园中的生态格局。这条主轴线也是整个大学新校区的礼仪轴线。

4、道轴——山景轴

以区内中部最高的山峰天象山为视点,在花二线一进校区的最北端之间建立一条山景轴线,沿此轴贯通了校园内的国际会议区与教学区。形成一条生态景观轴,将整个校园从中心教学区到会议展览区全部联系了起来。这条轴线既是功能轴,也是景观轴,与礼仪轴共同形成了校园的构架。

5、贵轴——水景轴

与生态轴平行,依水流走向在教学区内建立了一条水景轴。此轴组织了教学区的建筑群体,组织了各学院的联络线,也是学生们在校区穿行的最佳临水走廊。此轴与山景轴相交,将校园西面最漂亮的环境引入了校园的中心区。

通过上述生长轴、生态轴、礼仪主轴、山景轴和水景轴五条轴线,构成了校园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格局,也体现了校园生长的格局。

(二)功能分区

按有机组团组织功能即教学、生活、体育细胞单元组合,控制每个组团的尺度,使大部分学生人流活动范围控制在400米半径、6分钟路程中完成,少部分人在800米范围、10分钟路程完成,形成合理尺度,减少路程距离,减少盲动与交叉人流。

在规划中,围绕五条轴线将学校园区合理地划分。

1、花溪大道大门区(和轴起点)

由校门门卫收发室、停车场校门广场、景观区、景观大道、历史文化名人、艺术广场、鲜花大道组成;

2、历史文化教学区

此区以老贵州大学的历史文化建筑群为主,中部主教学区设研究生院,老图书馆用作文化历史博览图书馆。在西侧中部设艺术展馆、画廊,以形成文化、艺术、历史教学区及研究生院的组合区,提高老校区的品位;

3、体育运动区

由比赛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练习馆、若干篮排球场生态景观轴、花卉绿化带及停车场组成,新校区各场馆向老校区靠拢,形成体育中心;

4、花二线入口区(礼仪轴起点)

花二线入口区(礼仪轴区)由中环入口、校门门卫、停车场、景观广场、著名校友群雕、校行政办公楼、景观山峡、主文化广场、雕塑广场组成;

5、核心区

由会堂、讲堂、图书馆、水景广场、校纪念广场、升旗台、大草坪、湖景组成;

6、教学区(贵轴)

由教学楼、实验楼、系行政办公楼、研究生院、讲堂群、中心水景广场、生态轴线组成;

主要由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会议会展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景观山及步行街组成;

8、科技产业区(美轴)

由高科技研发集群、高精尖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电脑城、图书发行中心、印刷厂、各种学校科技开发部和学术交流中心组成;

9、学生生活区(四组)

由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书店、茶室、英语角、学生室外演出台组成,专设了外教和外籍师生生活区和留学生风情街;

10、校园自然环境保护区

由老校区林地、庭院、古木和新校区中心景观山、景观塔、天象塔等六片山峦林木及穿行于校园的水系、生态走廊组成;

11、预留发展区

由于校园用地偏紧,预留发展区设在北侧。

(三)道路交通系统

1、出入口设置

校区以两个礼仪入口为主,分别为临花溪大道的北校区入口、临花二线的新校区礼仪主入口。

另设5个车行出入口,即校园北侧的次入口博学门,校园西侧临花石路的次入口笃行门和明德门,校园南部的次入口至善门,北侧设对外交流区专用出入口。

利用观光农业带设置面向花溪公园开敞的步行出入口,促进校园人流与公园的步行联系。

2、校园与城市的交通组织

规划将花二线在新校区礼仪主入口前下穿,以隧道形式通过校园南部,使得新老校区得以方便联系,在花二线上为新校区设置一个主入口,同时在校前区形成环行路网,方便经由花二线进入校园、贵阳方向的来车经环线不但可以进入新校区,也可到达老校区。新校园及老校区车流也可通过环型道路方便的进入花二线。

沿校园周边,经校园北路、花石路、花溪大道,形成校园外环路。城市车流可通过校园周边道路方便地到达校园。

3、校园内车行流线设置

老年教育市场前景篇2

但在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上,这门导游基础知识课上出了新花样。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三维动画,一边演示,一边向观众介绍那个可能连“小导游”自己都没上去过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像真的一样。

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

湖北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蒋兴成以公开的形式,驳斥过职业教育信息化正在偏离正确的方向。他称,虽然多媒体硬件已在多数职业院校中建立,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的线性特点明显,“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单向传播为主,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地接收教师采用的信息传播形式传播的信息,学习的自主性难以体现”。

同时,信息技术“听上去很美”,实际与课程整合不够。蒋兴成说:“本来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存在着对信息化教学的错误理解以及实践中的机械、盲目操作。”

简而言之,就是一些职业院校老师自己也不太会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9月1日,在由上海市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和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主办的职业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应用场景示范与创新研讨会上,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校长李小华向与会者展示了一系列信息化产品在课堂上应用的场景。除导游基础知识课,还有枯燥的数学课、职场文秘英语课等,均采用了专门定制的信息化课程手段。

他从2007年就开始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引入白板替代传统黑板,如今学校已经进入使用交互式白板的阶段,“信息化这个事,见仁见智。你可以苛求完美课堂,让教学活泼生动起来;也可以把学生摁在教室里听你说教,就看你追求什么了”。

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未来,一定会有信息化的存在。因为信息化本身,就能够把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点表达得最清晰,“现代社会,你如果想把学生押在教室说教,不是不可以,但现在的学生早就不像以前了,他们会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

老年教育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疗养院;协作消费;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无处不在,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共享,同时还有“物物交换,物物共享”的资源共享。2011年,《时代》杂志将协作消费列为“十大改变世界的创意”,它是指一种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以分享、交换、交易和租赁等方式拥有某一物品的商业模式。

一、疗养院养老协作消费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而我国多年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致使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使老龄人口面临“六老一小”的赡养困境。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高考升学率急速攀升,至2010年,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达了3105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子女远离父母接受高等教育进而择业发展的情况增多,照顾老人可谓望尘莫及。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生活服务开辟了两条途径,一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建立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服务设施;二是放开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院经营。但政府资金有限,民营养老院管理不到位、服务问题多,老龄人口赡养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更为严峻的是,按人口年龄结构推算,今后30年我国老龄人抚养比将继续快速升高,到2030年将会超过20%,届时老人赡养将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现成的社会成熟资源设施,通过协作消费模式,可以开辟一条既节约资金又保证服务质量的老龄人口赡养模式。事实上,老龄人口赡养的最佳模式是集休闲、餐饮服务、住宿、医疗保健服务于一体,而地处景色宜人、自然资源优越的疗养院就是最佳候选。通常,疗养院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时段性,房屋闲置率较高,但这些房屋闲置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在疗养规律基础上进行养老协助消费。相比一般的养老院,疗养院不仅设施齐全良好(宾馆式住宿),医疗保健人员齐全、经验丰富,而且环境宜人,适合老年人养生。更为重要的是,相比五星级的养老院费用,疗养院老龄人口赡养协作消费的费用则要低得多。凡此种种,在需求强烈的市场状况下,疗养院老龄人口赡养协作消费模式不仅可行,而且为社会及政府缓解了老龄化的问题,可谓利己利他之良举。

二、疗养院旅游协作消费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小长假的节假日休息模式,又从客观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沿海地区或风景优美的地区,往往是人们旅游休闲的首选,但考虑到设施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一般的城市餐饮旅馆建设都不可能以最高峰需求标准来建造,这就引发了旅游旺季餐饮住宿供不应求的困境。疗养院因为具有餐饮住宿的特色,因此可在接待疗养员的空隙时间,开展接待旅游人员的服务,因为有医疗保健的特色及地处风景区的优势且价格低廉,因此更能招揽顾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理念的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老师、退休人员愿意采取旅游度假的方式,而在淡季,旅行社考虑成本问题,提供的服务也有限。此时,疗养院可以以组团、接待、旅游、健康体检的服务提供协作消费渠道,此渠道甚至可以延伸至春节等节假日,一方面方便了需求者,另一方面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疗养院提供旅游协作消费渠道的另一个特有优势是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因为疗养院都设有既定的餐饮服务设施及人员。此外,有很多疗养院内部设有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服务设施,如海鲜烧烤、室内海水游泳馆、大型洗浴中心等,基本在安全保障基础上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这是一般的宾馆及旅行社无法比拟的。

事实上,在疗养淡季(如海边的冬季),疗养院可提供的协作消费渠道项目很多,包括集婚纱摄影、婚礼举办、亲友住宿于一体的婚礼服务项目。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异地海边婚礼消费的趋势,疗养院无疑是能够提供便利一条龙的最佳选择。疗养院淡季协作消费渠道还包括大型学术会议(当然旺季也可利用疗养接待间隙开展此项目)、公司年会、校友聚会、战友聚会、笔友会等。

三、疗养院住宅协作消费模式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这一刻起,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被废止。2003年,在多少个著名经济学家“如果楼市不崩盘,我就去跳楼”的豪言壮语下,中国住宅商品房房价进入了大幅攀升阶段。人们惊愕地看到,《福布斯》“中国大陆百名富豪榜”涉及房地产业的富豪竟有35个,前10名富豪有6个是靠房地产一举暴富的。从这时候开始,人们习惯了在高房价底下过日子,那些没有房子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房价突破一万元、两万元,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宏观调控最终换来房价新的增长。他们逐渐习惯“房奴”、“蜗居”这些此前闻所未闻的词语,并且把买房的计划一再推延,目标地也离城市越来越远。中国30年的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扩大了收入差距,居住区分割的现象开始出现,住房拥有不均,市场化助涨财富价值、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化加剧等一系列后果相继出现。虽然政府采取了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住房补贴等政策,但普通人退休到风景宜人的城市地区居住的愿望却只能留在梦想里了,因为但凡自然资源较好、经济发达、居住环境优良的地区,其房价也高的离谱,非普通居民所能承受。难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真的不能实现了吗?难道中国的老百姓只有眼睁睁等着政府赐予广厦千万间,才能颐养天年吗?非也,协作消费模式可以缓解此社会问题。疗养院可以利用自身地处风景宜人之地的优势,吸引望房兴叹的普通退休人员前来进行自助式疗养消费,即自己花钱疗养。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的住房需求,又缓解了高房价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时为自己创收。以大连市的疗养院为例,其大多处于风景秀丽的滨海路一带,此地房价基本在20000元/m2左右,而2009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数据表明大连本地居民三口之家的月均收入仅为1458元,这样的收入买此地房就是梦想。若三口之家家庭年收入为6万,他们要在滨海路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不吃不喝要奋斗33年,有吃有喝有教育有房住至少要50年。如果他们退休之时有存款20万,则买200万的住房要再筹够180万;如果他们参加自助疗养协作消费模式,每月3000元的支出包括一切生活开支兼健康保健,剩下的3000元可以用于买个能承受的商品房。这样,他们既在有生之年享受了风景优美之地之宜居,又留下了自己的住房,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举两得。

四、疗养院康复中心协作消费模式

疗养院既往的功能就是疗养、休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世界许多国家的疗养院相继承担了养老院的职责。随着现代医学对医疗保健的重视及现代人亚健康状况的日益增多,加之人口长寿比例的增加,疗养院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被投资家看好的产业。政府与私人投资的介入、人们对疗养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疗养院产业发展,但疗养院的季节性特征又使其收益显现弱势。因此,拓展功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疗养行业的有效模式。在很多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疗养胜地在提供度假养老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养病。例如,瑞士的达沃斯是欧洲著名的疗养胜地,尤其是呼吸器官有问题的病人,多会选择那里作为调养身体的地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大自然孕育的食品、阿尔卑斯鲜奶、瑞士什锦麦片等,这些让瑞士成为了全世界希望在喧嚣中觅得的一片静谧的健康之所。基于她浑然天成的优良自然环境,如今更成为了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疗养的首选之地。中国许多国家投资的早期疗养院大都地处风景秀丽、自然环境良好的宝地,或者依山傍海,或者在温泉之地,疗养院内各种设施齐全,如果能够加大投资力度,配备先进的体检测试仪器,则对有疗养康复需求者更有吸引力。为了增加疗养院康复中心协作消费可行性,疗养院可以在原有科室基础上增设针对特殊人群的科室,如妇产科、整形外科、牙科、理疗科等。同时,在饮食起居方面配备经验丰富的营养师、美容师、护士,甚至健身顾问和教练。这样一应俱全的疗养中心,以健康为目的,在现代医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达到客户的要求,即首先对慢性病客户通过各方面的检查,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疗养师和营养师根据客户自身条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和菜谱,使客户在疗养的同时享受健康生活乐趣。而对于大型设施投资回报问题,据市场调查,投资成本一般可在1~2年内收回。以我国杭州某疗养院为例,其投资新建楼房及添加设备费用为1.6亿,投入运营后,每年收益都在上亿元。针对我国慢性病及亚健康状况,疗养院康复中心协作消费模式可谓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R/OL].豆丁网,2011-11-14.

[2]郑京平.就业形势面临双重压力[N].中国证券报,2002-10-22.

[3]陈杰,郝前进.上海住宅房地产1993—2005:市场化发展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EB/OL].百度文库,2006-05-21.

老年教育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文化危机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过去的乡村和现在的乡村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就乡村文化的发展方面出现了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如果不注意保护乡村文化,可能就会最终导致乡村文化的瓦解。

一、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我国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成分的传统国家,一直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为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大多数人普遍地把城镇理解为富裕、发达及发展的很现代化,而对于乡村大多数人则普遍理解为贫穷、落后及发展的传统化。因此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的一切教城镇化相比较,都是那样的被“排斥”与“否认”。现代的人们一味追求城市的繁荣与发达,古老乡村的文明就这样被忽视。

现代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都是以城市发展为主导的,没有与乡村本土文化相联系,乡村一直都是被城市排斥在外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教育是否存在都是个问题,哪里还有乡村文化的立足之地呢?学校对于青少年所灌输的是城市的现代化与发达,让他们以能在城市取得生存与发展为目标,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很少的学校的教育有提倡重视与保护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及乡村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很少被重视。

(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

现在社会整体的文化宣传中很少注重对乡村文化进行引导,没有显示出乡村文化的价值。社会整体所呈现出的是对现代文化的尊崇,而没有看到乡村本土文化的价值。过去的乡村都是一个集体,集体农忙,集体过重要的节日,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现在乡村大多数人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乡下种田还不如去县城务工,这样挣得也比较多,就这样农村好多的农田都被闲置了,好多田地都荒漠了。现在的村子里剩下的基本就是老人与孩子,农村整体就是一个空壳,剩下的只是老人在家看门。然而过去乡村里的这些老人都是被人尊重的,因为他们经历的事情比较多,懂得也很多,乡村里的一切旧的习俗活动在他们的号召和引导下也一直被沿袭着。随着现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些村子里老人的地位也被那些去城里见过“场面”的年轻人所取代了,他们大多感觉到的是城市里面的繁荣与发达,显得乡村是那样的贫穷与落后,所以摆脱“农村”而过渡到“城市化”也是最终目标。

(三)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传统习俗在社会中的地位。

过去乡村的农忙时节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到了收割的时节家家户户都是忙完这家再忙那家的,每到农忙时节,村子里是特别的热闹,一般天还没有亮村子里就已经那么的热闹,到了晚上的时候也是给哪家帮忙就在哪家吃饭的,一大桌人在一起很热闹,村子里各户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也很融洽。现在的乡村因为年轻的大都出去务工了,剩下的老人也无力种田,所以没有以前的农忙时节了。还有一部分的选择在家种田的,但随着现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在农村收割谷物稻子的都直接用收割机之类的,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要一起帮忙收割谷物。这也使得乡村各户之间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内在凝聚力。

一直以来,农村过春节或是有重要节日的时候都会有舞龙灯的习俗,大家在一起都在欢呼庆祝,那主要是由村子里的长辈主持的,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老人的地位也被取代了,现在也很少看到一群孩子或年轻人围绕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的画面了。现在农村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在以前是没有这种现象的,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也没有以前那种农忙时节了,一些农民在下雨或空了时候都会有习惯,这对古老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村民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大多数的人主要是生活在农村为主,少数的人生活在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前村民那种纯朴及各户之间友好帮助的场景也很难重现,这主要是受到了城市的那种“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现在的村民一般都会形成有钱才是硬道理,不论是在城市或是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越来越冷淡,现在农村因为子女不赡养父母而上法院的也显得很正常,这在以前这种现象基本是不存在的,但现在对于一些子女来说,父母年纪大了反而是他们的负担。这些其实都是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这些观念对古老乡村一直传承的尊老爱幼道德观念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乡村古老的传统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活的解体。

古老乡村一直都是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如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都不同于以前了。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先是乡村里村民的改变,然后是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的生活方式现在也按照城市生活的模式进行着。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空闲的时间也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从早到晚都忙着种庄稼,以前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

(三)城镇化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模式也是按照城市的模式进行的,教育所传输的都是乡村的贫穷与落后,以及城市的繁荣与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城市的那种现代化。乡村孩子所受的教育,并没有让他们感受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优点,与城市相比,“他们”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与渺小。对于乡村所受的教育来说什么时候摆脱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什么时候能到城里才是以后人生的出路。现在乡村的这种教育观忽视了乡村教育自己的特点,只是一味地追求城市化与现代化。现在乡村进行的教育都是以城市的教育为依托,而学校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中枢,这从另一方面对于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四)城镇化对乡村少年的影响。

现在乡村孩子所受到的教育都是对城市现代化的尊崇,很少有提到乡村本土知识与本土文化的渊源与传承,乡村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与他们自己生长的环境又有着一定的距离。他们以前常做的游戏经常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打牌、打弹珠的,在夏天的时候也会几个一起在村里的池塘里游泳或是摸鱼的,在农忙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帮忙放牛和割稻子,那时的他们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乡村里大部分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下来让爷爷奶奶带,这些孩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家长的缺席,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据调查,“留守儿童教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偏低。”[1]这些留守儿童所接受到的学校教育也是以城市化为主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可能造成乡村少年精神的荒漠化。

三、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的路径

(一)重新构建村民的社会价值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一些现代性物质文明也都渐渐传入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也不能离开这些物质而生活。但是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同样重要,特别像我国这样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主要的文化体系中,乡村文化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重新构建村民的社会价值观,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具有重要影响。村民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很快就会被淹没,村民们也失去了他们精神的根源。因为古老乡村的文明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而形成的。重新构建村民的精神面貌不仅可以促进乡村的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一些乡村地区受到了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这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了威胁。重新构建村民的社会价值观,政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乡村文化宣传与发展的资金投入。

(二)重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都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但是现在的乡村教育基本都是以城市的教育为依托。刘铁芳教授曾说:“现代化的过程,对于乡村社会而言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去祛魅的过程。在现代化的想象中,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他者,显现出来的乡村教育是落后、愚昧,乡村教育赖以依托的乡村文化基础与乡土意蕴都在以有用性价值比照中逐渐消解。”[2]而我们现在的乡村教育基本上是与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分离的,因此我们的乡村教育应当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模式,应当与乡村的生活方式相联系,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应当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文化生产与传承培养人才为目标。在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宣传科学知识,使村民知道与了解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掌握科学知识,就应当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要注重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乡村青少年。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希望,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一些乡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在青少年儿童成长最重要阶段的缺席,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健康,这些留守儿童也都是祖国和乡村未来建设的希望。从小的心理健康对他们以后的生活都会有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就要一方面培养他们对这片养育他们土地的热爱,另一方面培养他们有积极向上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乡村少年进行教育的内容要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使他们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了解现代化文明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不能走过去那种只要乡村少年一味追求现代化的文明,而对本土知识却漠视不理的老路,这样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在乡土与城市的现代化的迷途中认清方向。

(四)新建乡村公共文化场地,重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的乡村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但现在乡村多有的恶习。邻里之间也缺少了往日的交流,拜金主义的浪潮在农村盛行起来了。这些其实都是村民精神文明空虚的表现,他们平时没有公共的休闲娱乐的文化产地,因此就以等其他不好的生活习惯来打发时间。新建乡村文化场地可以通过兴建小型简单的文化广场、或乡村图书馆来供村民在闲暇时聊天或是跳舞,以及其他的业余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加深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村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有利于促进乡村的稳定与文明。

城市的现代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享受城镇化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时,往往忽视了乡村的本土文化。乡村的本土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就算在经济迅速发达的今天,也要注意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

参考文献:

[1]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评述—心理科学进展[J].2009(5):990-995.

[2]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C].乡土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

[3]赵霞.乡村文化的次序转型与价值重建[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7(5).

[5]张永岳.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

[6]田正甜,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3(1).

[7]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老年教育市场前景篇5

基金项目:2014年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基于有效需求特征的地方高校参与老年教育发展路径研究”(编号:ZMZC201446)。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教育也因此进入需求迸发与供给增长的转折期,传统的老年大学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老年教育社会化,意在强调养老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和多元主体的互相配合、联动发展。政府应首当其冲成为老年教育主要的供给主体,推动老年教育法制化;高校应发挥其在老年教育中的高水平示范作用,促进老年教育向专业化发展;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旨在促进老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老年教育向社区发展旨在实现普及化,最大程度满足老年群体教育需求。

关键词:现实需求老年教育社会化实践方式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人,我国迎来了人口转型的拐点。老年人口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增长必将带来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老年教育也因此进入需求迸发与供给增长的转折期,传统的老年大学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社会实践及研究各界积极呼吁当前加强老年教育之紧迫性。本文在研究老年教育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分析老年教育的社会化实践方式,以期为增加老年教育的有效供给提供一种思路借鉴。

一、老年教育的现实需求特征——基于宁波老年大学的实地调查

1.研究框架

在强调个体发展教育学领域,代表性的观点都把需求看作为一种差距,是目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学习需求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生活态度紧密相关,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也会因年龄、身心状态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学习目标、偏好和学习型态。基于以上认识,调研主要围绕老年教育需求及其差异而展开,需求内容的划分主要依据教育老人学之父霍华德·麦克拉斯基的理论观点,他主张为老年人群提供的教育活动应满足应付需求、表现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以及超越需求等五类需求,并指出这五类学习需求最适合于利用教育方法来满足,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需求差异主要涉及老年人群的性别、年龄、经济背景、职业背景以及家庭背景等基本信息。

宁波自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8.7万,占户籍人口总数20.5%,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宁波民政部门预测,到2022年老年人口将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目前宁波有12所老年大学,其中市区占7所。本研究以宁波城区1所市属和3所区属的老年大学实施调研,共发放问卷320份,由于受语言、视力、文化水平等固有特征影响,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77%。

2.分析结论

(1)需求意愿强烈但“一座难求”。宁波目前就读老年大学的学员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初、高中学历合计达80%;老年学员基本都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71.5%的学员月收入2000元以上,且参与老年大学学习都得到了家人认可与支持,他们对各种课程的学习意愿整体比较强烈,“需要”和“非常需要”的比例都超过60%,最高达90%。但目前各老年大学学员的课程学习数量整体不多,约80%的学员选择就读的课程数为1-2门,就读5门以上课程的人数不足4%。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政策的包容性不够,各老年大学采取提高入学门槛的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弱势老年群体”较难获得学习机会,“一座难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宁波属老年大学招生对象以市级机关和市级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工作人员为主,且限于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户籍,必须凭退休证报名,处级、正高级职称人员和部队师级以上干部具有优先报名及录取资格。

(2)需求层次整体不高,相对偏好应付需求与表现需求的课程。当前老年学员需求最强烈的是应付需求的课程,表现需求和贡献需求的课程次之,对这三种需求的课程,需要和非常需要的比例合计都达到70%以上,对影响需要和超越需要等较深层次需求的课程需要程度相对较低,也有部分成员对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的课程表示出“不需要”的态度,反映了老年教育需求主体的接受意愿不足,这可能跟该市区学员整体教育背景有关,高中文化程度的学员占到了学员总数的近80%。

(3)学习目标超越了功利主义,具有持续的学习兴趣。目前老年教育需求的目标已超越了功利的实用价值,更多是为了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使人生在最后阶段更积极、充实和有意义。学习动机调查显示,老年学员的学习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学习新事物和结交新朋友,合计占比72%;对获取文凭持“不希望”以及“无所谓”态度的学员数占总数的92%,调研还有62%左右的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就读的年限超过3年,说明老年学员具有持续的学习兴趣。

(4)不同背景的学员课程需求差异化明显。70岁以上的老年学员对贡献需求的课程学习需要高于70岁以下的老年学员;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学员对表现需求的课程学习需要高于高中以上的学员,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经济收入越高者对整体各项学习需求越大,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收入的老年学员在表现需求、影响需求以及超越需求上要显著高于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学员;市属老年大学学员比区属的老年大学学员具有更深层次的需求,体现在市属老年大学的学员对应付需求和表现需求的课程学习需求显著低于区属老年大学的学员,但对超越需求的课程学习需求反之。

二、老年教育社会化的提出

众多实践表明,过去的“全能政府”显然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随着老龄化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的老龄观及应对老龄化的模式也正从危机、问题、压力等负面认知转向建设性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积极向度,健康老龄化、产出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都代表性的主动乐观地迎接老龄化,凸显老年人发展需求的重要性和社会参与这一精髓,从新的高度诠释了老年群体的价值,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在实践界,为增加老年教育有效供给,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老年教育的资源组织模式,政府、高校和民间力量都在普遍参与、共同促进老年教育,走社会化办学道路已成为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教育也因此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政策法制化、办学对象细分化、课程教学多样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发展态势。

当前,世界各国养老模式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转变,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本研究提出“老年教育社会化”,意在强调养老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包括政府、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互相配合、联动发展。从需求角度,体现养老教育发展的以人为本与需求导向;从供给角度,指养老教育打破了传统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供给的现状,促进养老教育供给的多元化发展及协作发展。本研究认为,老年教育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对传统老年教育缺失的补充,这种补充体现在:一是整合各种资源,满足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权,促进他们适应社会变迁,参与社会发展,实现继续社会化;二是着眼于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基于群体性差异对需求做进一步细分,在教育内容、方式、提供主体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差异化制度设计;三是重点强调传统办学体制下相对忽视的社会参与和市场调节作用,通过教育机构多元化、运作机制社会化、教育资源全社会筹集,实现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致力于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不仅让老年人保持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且要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融入社会,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三、需求导向下的老年教育社会化关系网络及实践方式

推动老年教育的社会化实践,整个社会也必然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当前,与老年教育发展发生联系的主要关系人除老年大学外,还主要包括政府、高校、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社区等,对关系网络的分析旨在分析不同关系人所拥有的资源类别、丰富程度与支持意愿,其实践方式的分析旨在研究如何发挥各主体优势和最大效益,以满足老年教育需求。

1.政府:推动老年教育法制化

老年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应首当其冲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并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上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管理体制、发展取向、教育规划与管理制度制订上具有领导规划责任,在权责界定、方略谋划和区域联系等方面发挥统筹管理职能。我国当前的老年教育基本是在政府财政或企业的支持下运转的,但政府对老年教育经费投入尚未列入财政预算,供给主体的制度支持普遍不足,尤其是政策法规缺位缺失,阻碍了老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长效机制形成。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老年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关键在于推动老年教育法制化。当前老年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都通过老年教育政策法制化、建立支持性的制度政策环境等措施,来提升老年教育的功能定位、开拓老年教育的渠道、完善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老年人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比如,当代民主代议制度发源地之一的英国,以《盎格鲁-法兰西声明》、《老年人教育权利论坛宣言》、《老年教育宪章》和《老年人教育工作手册》等形式,呈现了老年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美国制定了《老年人法》、《成人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内志愿服务法》等重要法案,使老年教育相关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合法性基础。政府应从刺激老年群体有效需求和保障老年群体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出发,把老年教育纳入法制管理轨道,通过减税、补贴、公共财政预算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供应机制;应发挥政策引领与组织协调作用,探索实施社会参与式管理;应建立综合评估与监督机制,确保老年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高校:推动老年教育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作为开展老年教育的一支特殊办学主体逐渐受到重视,高校在老年教育中的广泛参与及所提供的老年教育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在各国老年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大学免试招收老年学员、举办暑期大学,兴建“退休村”推行寄宿教育,瑞典老年教育与正规教育融为一体,所有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实行公开讲座制度、科目选修制度和函授教育制度,都较好地契合了老年人的学习特点,满足了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高校参与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功能观的提升和飞跃,是教育本性的复归和本体功能的凸显,是高校发挥大学功能的良好体现,也是老龄化背景下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更是高校多样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科研、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技术和手段、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具备参与老年教育发展的天然优势,也为高校开发社会学习资源、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展老年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向老年人群开放,将在规模上和层次上迅速推动老年教育发展。高校应担当起老年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角色,发挥其在老年教育中的高水平示范作用,加强老年教育的内涵建设,促进老年教育向专业化发展。首先,基于目前老年群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差异而存在较大异质性,求学动机也因此不同,高校应在注重老年人学习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第二,基于目前老年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现状,高校要结合老年教育特性和区域文化特征,主动分析正规教育、公开讲座、旁听、选修、暑期大学等教育形式的可行性和适应群体,研究弹性化、多样化的招生条件与学制设置,探索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设置和课程层次定位,研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用,探索不同教育类型的差异化管理模式,适量兼顾继续教育和补偿教育。三是基于目前以休闲教育、实用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老年学员及未来“准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现状,应根据时展需求和老年人身心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设置,促进并引领老年教育需求。

3.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推动老年教育多元化

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和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它们也是老年教育办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基于当前老年教育供给总量不足,老年教育机构覆盖面比较狭窄的现状,以及随着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方向的嬗变,新旧观念及制度的转换便会给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弹性空间。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老年教育也可能面临如何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通过适度的产业化,鼓励老年教育供给主体的广泛参与,满足老年教育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发展需要。甚至有研究指出,非营利企业、民间自组织机构也可以成为公共资源组织的核心主体。

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发展旨在促进老年教育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养老教育体系。鉴于目前老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建议首先应从制度供给与市场培育两方面,主动分析社会资源配置主体需求,从机构设立、教育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制度性供给,制订社会力量进入老年教育领域的平台性规范,探索形成社会化特点的引导鼓励制度和规范政策机制,协调整合各种异质资源供给的工作制度,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满足多元化的参与需求。特别要重视社会力量进入老年教育服务领域后的运作效率,以及优化教育部门职能范围以外的整体性配套环境。第二,可借助市场机制,通过董事会或理事会方式吸纳企业直接参与办学,也可立足于实体化,通过投资建设、无偿捐赠或共享的方式引导其投入教学建设;还可以立足于市场化,创新运作机制,引导其运作部分老年教育活动,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双赢。第三,应将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老年大学阶段性办学战略的需要,从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出发,将各种渠道资源进行功能性整合、规划与配置,构建不同功能与渠道资源交叉整合的外部关系网络,形成对社会资源的战略性运用,比如搭建立交桥,发挥各种老年教育协会、组织和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在老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社区:推动老年教育普及化

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方式的必然选择,该种养老方式以社区为依托,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属地化学习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入学率。社区也是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老年教育向社区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体现。社区可作为老年教育基层办学地点,社区也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电大教育,其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面向大众服务的教育,其优势在于便捷、灵活、开放,这些都非常符合老年教育的需求特点。老年教育社区化有利于系统化的老年教育网络构建,是实现老年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老年教育应立足于基层,与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活动相融合,可在发展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正规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社区教育中心、老年协会民间组织等非正规老年教育;社区要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一批地方高校甚至可以社会服务为其主要功能,向社区转型发展;还可以借鉴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发展模式,以社团服务、义工服务或自办分享等形式,发挥老年人群的主体性,鼓励老年人在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老年教育活动,探索实施民主管理、自主自助型管理模式,促进组织管理的社会参与性,实现教育供给的多样化,最大程度满足老年群体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娄峥嵘.国外老年教育政策的分析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01-103

[2]黄燕东,姚先国.老年教育典型范式的国际比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12):79-83

老年教育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县域经济发展;红安

一、引言

红色旅游是指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并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重要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胡锦涛总书记等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就来到西柏坡考察革命文化,重温革命精神。而后,全国掀起了“弘扬红色文化,重温革命精神”的高潮。红色旅游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将革命历史资源与旅游巧妙结合的一种创新,它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和娱乐观赏等价值和功能于一体。红色旅游兼有丰富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红安县是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的大别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本文以红安县为例,对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以期能促进其发展。

二、红安县红色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红安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的龙头系列红色旅游景区,区内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长胜街等众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红色资源。2004年8月,湖北省委决定,把红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将改造红安烈士陵园、建设红安干部教育学院、发掘红安精神作为目前基地建设的三大重点。

(一)红安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

1、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保护良好。红安县红色旅游资源有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重大事件纪念地、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旧地址、伟人名人故居等多种类型,并且均具有较高的品位,其中许多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湖北居于前列,部分红色旅游产品在国内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红色旅游景区体系和特色旅游景点。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保存完好,能比较真实地再现当年的革命历史风貌,如红安七里坪长胜街旧址群现如今已成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红色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有利于开发。红安红色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体现在: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天下之中”的地缘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毗邻武汉市(目前正在修建红安通往武汉市的一级公路,预计通车后与武汉市的车程仅为45分钟),易与周边省市合作形成联动发展的红色旅游态势。红色旅游资源主题线索明显,有利于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易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聚合效益,形成综合旅游产品。

3、红色旅游目的地逐渐形成。红安作为黄冈市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美誉的红安在湖北省内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根据《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以及13部委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处获此殊荣的红色旅游区,其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二)红安红色旅游发展的劣势

1、各红色旅游景区未能形成红色旅游产品链。红安及其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点多面广,在红色旅游景区(点)之间、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产品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如在红安县内,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等20余处红色旅游景区(点),以及天台山、九焰山等多处绿色旅游景区(点),在市内旅游线路安排、城市休闲设施建设上没有统筹考虑,缺乏连线成片、合理分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整体开发思路。此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是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大别山生态旅游区拥有部级森林公园,也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生态旅游区,然而该区域内的红色旅游景区(点)与核心绿色景区的连接道路状况均较差。在旅游线路组织上没有统筹考虑,还未形成整体或区段产品联合的态势。

2、景区道路、环境、文物保护和旅游服务设施等方面比较差。由于红安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条件不配套,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依托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部分红色旅游景区道路交通现状较差,路面破损严重,年久失修,无排水、防洪设施,步游道及台阶部分毁损。部分文物产权尚属居民私有,特别是旧址群类景区,非文物建筑夹杂在文物建筑中。一些旧址建筑物外立面效果参差不齐、风格各异,大大影响和破坏了文物的整体环境,还有部分景区及周边环境卫生较差,没有配套的城市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严重影响景区(点)旅游形象,环境等均需要进行大力整治。缺乏现代旅游人性化服务设施;缺乏相应配套的红色旅游餐饮、红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等系列旅游产品。景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景区内供水、供电等线路老化,没有建设游客中心、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大部分景区没有配套的停车场,景区内绿化面积不足,绿化树种单一,景观单调。

3、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趋同化。红安县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的开发方式简单化、程式化、趋同化,陈列展示设备及方式单一落后。多数景区(点)缺少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旅游项目,表现手段单调,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多数现有陵园只建有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墓。旅游产品基本上是用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展示方式和手段陈旧,解说系统、宣传、展示内容单调,展示设备落后,照明、消防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4、旅游管理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相应的职业培训。一些景区(点)的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手法不够人性化,难以满足游客的各种特殊需求。目前,在景区内缺少从事旅游纪念品出售的从业人员。部分景区(点)的讲解员普通话不过关,甚至用方言讲解,让游客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兴趣;有些对革命历史意义的解释、说明不够充分,难以感染游客,深入人心。

(三)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1、政府大力支持,领导十分重视,政策措施到位。新时代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发展红色旅游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红色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国家准备用50亿资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交通部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向“老少边穷”地区村村通公路工程项目倾斜,这将有效解决革命老区普遍存在的道路基础设施差的问题,改善可进入性条件。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现已完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着手编制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这些都将为红安县发展红色旅游带来良好的机遇。

2、红色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湖北中心集散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周边省市人口众多,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红安独特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吸引物及文化内涵等均对周边省市目标客源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湖北省拥有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出城交通便捷、城市周边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大中型城市。这些城市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上升,潜在客源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而且,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于其他旅游产品,季节性不明显,市场比较稳定。

3、本地居民参与发展红色旅游。老区人民渴望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脱贫致富,所以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的愿望强烈,对发展红色旅游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旅游开发地区障碍少。红色旅游可以通过产业化的推动,将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老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成立了地方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确保红色旅游工作顺利开展,出台一系列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本地红色旅游事业发展。

(四)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全国红色旅游景区(点)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自全国刮起“红色旅游”之风后,井冈山、延安、韶山、瑞金、西柏坡五处成为深受旅游者喜爱的红色旅游胜地。这五个目的地由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历史事件或活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遵义、百色、太行山、狼牙山等地红色旅游的开展,使得我国红色旅游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这必然导致红色旅游各景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湖北省内与红安类似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市县也有很多,如武汉市、洪湖等地都有很多有名的红色旅游项目。红安发展红色旅游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著名的红色景区展开竞争,所以外部环境最大的威胁便是来自这些老牌景区的竞争。虽然《纲要》中提出要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仅有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涉及红安,但仍将会面临其他临近省市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激烈挑战。

2、红色旅游者旅游“偏好”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从当前红色旅游的主要客源目标市场可以看出,红色旅游有其特定的市场群体,其主要的客源市场来自于各党政机关职工、各单位员工和各学校师生员工,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而组织的旅游团队。所以,红色旅游的客源有其独特性。当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由政府及单位组织,而当公费红色旅游热潮渐渐消退的时候,能否继续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继续保持这一“偏好”将会成为红安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即在制度及消费方式转变后,能否使旅游者认识到本地红色旅游的价值,并且自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能否取得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投入的挑战。国家关于旅游政策的制定和颁布、工作重点的转移以及湖北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等等,都会给红安红色旅游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发展红色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有重点地投入资金开发项目,能否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为红色旅游区提供发展动力和建设保障,这对红安红色旅游区的建设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永乐.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07(1).

2、刘东舜.红色旅游的“冷”思考[j].瞭望新闻周刊,2005(21).

3、贾浩华.红色旅游发展与农民经济生活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精选39篇)

    - 阅0

    社会实践总结篇1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是每一个同学在大学期间必须有的经历,因为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

    个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个人实习工作总结范文篇1我于200#年9月4日至10月16日在##市##区##小学进行了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我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五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信息技术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