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重点(6篇)

来源:收集

病理学的重点篇1

1.1增加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内容兽医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动物群体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方面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食品安全、共患病的调查及风险评估等内容,并重点讲述兽医公共卫生关于动物性食品安全、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及时、正确处理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学会正确面对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

1.2调整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由于监测数据在制定正确疾病防控对策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强了对重要动物疾病监测体系和具体案例的讲解。近年来动物疾病防控中的风险分析及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不仅在防控决策中凸显其关键作用,也是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1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兽医流行病学各章节有各自的知识特点,可根据其难易程度、实践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现况调查章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教师做点评,重点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共患病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公共卫生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分子流行病学有关章节,以禽流感为例介绍我国如何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数据整理,引导学生对禽流感病毒变异的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2根据疾病流行现状适时调整内容在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综合应用性的特点,对共患病、生物安全等内容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2013年江苏和上海发生的H7N9流感事件为例,让学生对疫情的“三间分布”及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把握疫情的总体情况后再应用兽医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对发生疫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兽医流行病学的角度来探讨怎样控制疫情的发展,最终消灭疫情。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还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对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多媒体内容时需要优化知识点,细心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框架。编排幻灯片时要注意好衔接,把握住内在联系,使讲授的内容富有逻辑性和推理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以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包括共患病的防控、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与检疫技术等内容,将视听教学和CAI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灵活,改变了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

3.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共患病学、病理学、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协调应用于教学之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到既开阔学生视野,又能突出课程重点,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难点。流行病学的网络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对WHO、OIE等网站或中国农业部公告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国内外重大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发展情况,结合所授理论进行分析,充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4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病理学的重点篇2

【关键词】临床病理

[关键词]临床病理;人才培养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功能变化的一门桥梁学科。本文将从病理专业的定位和病理诊断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实施方法、优点和局限性、改进建议等方面对病理专业5年制本科学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分析。

1专业定位和培养思路

病理诊断的主要意义在于:①对有关疾病提出明确的病理学诊断;②提供可能的病因学证据;③提供有关的预后因素。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临床医生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1-2]。因此病理医生在国外也被称为Doctor'sdoctor(医生的医生)。现代医学专业分科越来越复杂和精细,病理医生必须通晓临床各科的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经验,如果只注重纯粹的形态学观察或脱离组织学细致的鉴别分析而仅凭主观印象和临床特点都不能对疾病的本质进行充分和准确的诊断[3]。因此我们的培养思路是:以临床为基础,为临床服务,从事病理诊断工作的起点应当而且必须高于一般的临床专科。

2实施方法

在前期学习中,病理专业学员首先和临床专业学员一起完成三年半时间的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系统学习,结业后再单独进行一到两个学期的病理诊断专业课程的小班课教学,由病理教研室及附属医院病理科从事日常诊断工作的专家教授担任教员,对各个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进行全面讲解,并结合典型切片示教,使这些学员在头脑中先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临床实习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近半年时间参加与病理诊断密切相关的部分重点临床科室的轮转实习培训,后一阶段近半年或更多的时间转入病理科进行全面的病理诊断技能的实践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培养病理专业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决断问题的程序思路和方法。这些都是做好一名合格病理医生的基本素质。

3优点及局限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以临床为基础,为临床服务”的培养思路,通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分阶段实施,保证了所培养的病理诊断专业人才实用性和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展。

然而,在当前特定的历史形势下,这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这种培养模式虽然兼顾了临床和病理两个方面,注重了以临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为基础提高病理诊断技能,但仅通过不到一年时间的短期临床轮转培训,并不能完成打好扎实临床基础的教学目的,这在以后的病理诊断工作中遇到复杂的病例需要结合临床综合考虑诊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为重要的是,病理科往往在医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发挥的作用和目前所处的地位很不相称,显然损害了部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敬业态度,造成部分病理诊断专业人才流失,不利于病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4改进与建议

大部分医院病理科医生人手不足的现状比较普遍,病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员分配到病理科后往往经过短期常规外检工作的训练即开始独立出具病理诊断报告。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病理科每年的常规外检任务日益繁重,低年资的病理医生往往得不到去临床科室轮转的学习机会,这对病理医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各级医院对从事病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先完成正规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后再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4]。

无庸讳言,病理专业目前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疗体系中对病理专业待遇不公的体制造成的。病理科常常得不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扶持,而很多临床科室一方面过对依赖病理检查结论;另一方面对病理科以及病理诊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种种原因使病理科成为医院里外副其实的“清水衙门”,工作风险大,劳动量逐渐增多,而收入常位于医院全部科室的末位。而对如此前景,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对病理专业不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解决这种阻碍病理科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局面,还需要各级部门对病理诊断专业的认识得以提高,能真正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来支持病理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彤华,李维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

[2]刘彤华.普遍提高诊断病理的质量[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9,28(1):6-8.

病理学的重点篇3

笔者通过对《病理学》的课程特点、五年制高职生状况及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开展《病理学》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看法,为同类学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病理学课程设置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形态学学科,也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强化病理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体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非疾病病理诊断。因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病理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觉得“病理学用处不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通过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1.目前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

1.1学生基本概况。我院为二类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均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起点相对较低。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同学鼓动、亲戚介绍等方式走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方法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及误区,导致出现厌学、抵制学习、上课不集中等现象。二是初中教育使学生在沉重的教学负担下已习惯教师全盘讲授的灌输式教学,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度快,课程内容与初中衔接不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三是很多学生只从感性上认识医学,听说过医生、护士的辉煌,而没有理性的认识过医学,无法想象医学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四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所表现的出的差别,无形中增加了《病理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中的难度。

1.2《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由于《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艰难性及教学的艰巨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发生在细微组织结构上的,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也曾被医学生称为“医学基础四大杀手”之一。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就很容易出现讲课时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式”学习,即等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前教师复习时才开始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千方百计希望教师勾画考试重难点,应付考试。

1.3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不足,不能提前预习,课后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已上过的内容,给新课程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

2.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学计划中《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三年制高职学生长,在经过第一年《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学习后,已经为《病理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开设时间稍早、只开设一学期,而本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穿插部分临床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基础差的班级还要略带复习基础。所以在一学期有限的学时内,要将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因此,个人建议如下:

2.1教学方式。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适应和接受。每门课任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并且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善于研究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基础课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并加强学习上指引、督促教育,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提高学习兴趣。

2.2课程设置。可以将整《病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拉长为两个学期完成,一是能让学生总结并运用第一年学习《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病理学》,二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对《病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及建议

3.1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基础。改变教师采用教三年制高职护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专业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比如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压疮,在病理学解释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导致受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根据压疮的形成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清洁,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关爱患者。

3.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直观性。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公共课教学,公共课有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为基础,专业课内容繁杂,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电教片、多媒体等方法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必须让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除侧重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外,还应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活检、尸检、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使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在目前学习及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3.3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典型病例讨论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教师总结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增加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及理解程度。以病例讨论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采用系统整合法,以各器官系统为主线,在学习病理知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把同一疾病在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学科中出现的病理改变、病理与临床联系等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将知识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学生从临床角度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3。

3.4深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对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针对护理专业开展联系相对紧密的实验,比如用“炎症”实验可以说明护理上的“压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创伤”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病理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大伟.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16.

病理学的重点篇4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调查和专家访谈,总结提炼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位点,并应用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点;教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同时存在的两种医学结合的产物,中、西医学在各自的存在价值及所承担的防病治病的任务上具有共同性,两种医学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交叉渗透。中西医结合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结合点的认识,如果没有结合点,那就无从谈中西医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总结和探索外科疾病中西医学的交叉点、结合点,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讨论,增加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外科学中西医结合的形式

中西医结合在在内容上有如下几种方式。

1.1兼容性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仅为西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措施,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解剖学、遗传学、细菌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学科中、西医学应共用。现代临床CT、B超、MRI等先进的诊疗手段中西医都可以应用。所以中西医结合医学应兼容中医学、西医学的精华,才能得到发展。

1.2互补性结合中、西医学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与不同文化背影下形成的,互有长短,互补性很强。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心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并注重整体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其整体、宏观、辨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堪称绝佳;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特点为以实验分析法为主,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以至分子水平,说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防。故中、西医学兼并融合互补是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征。如在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部分急诊手术变为择期手术,为手术争取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度过急性期,降低了急症手术率,增加了择期手术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可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肿瘤治疗上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确有疗效,但副作用很多。中医在调节整体、增加食欲、改善机体免疫水平、减少副作用及并发症、提高机体耐受能力和生存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强优势。

1.3创新性结合任何科学的建立源于创新,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观点、新治则就是创新性结合的例证,如外科感染的“菌毒并治”理论;“动静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煨脓长肉”湿润疗法治疗烧伤理论;“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等[1]。

2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的总结探索

在总结探索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选择内容选择中、西医学认识比较成熟的几个系统。如外科感染、围手术期处理、急腹症、乳房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

2.2查阅文献掌握中、西医学理论的认识观点及现代研究进展。

2.3临床调查调查临床的诊断、治疗的新方法。

2.4专家访谈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获得他们的认识和经验。

2.5总结分析对上述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总结。提炼探索上述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位点。将上述总结提炼的内容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切入点为中心展开本系统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在本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哪里,提高教学效果。

3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位点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原来上课大多按教材的顺序来讲,依次讲解概念、西医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走,往往是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二者之间常常孤立、脱节,甚至出现矛盾对立现象,不能将中、西医融合在一起,或优势互补,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甚至使学生感到困惑,达不到开设学习这门课的真正目的。以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为中心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外科感染”这一章节时,以“菌毒并治”的新理论为切合点,展开讲解,西医认为外科感染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突出“菌”,在治疗上主张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于细菌释放的毒素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没有作用。中医将外科感染归属为“疮疡”范畴,认为主要的原因为热毒侵袭,突出“毒”,在治疗上主张“清热解毒”,通过清热解毒不仅能达到杀菌的作用,而且能够消除细菌的毒素。所以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要突出“菌毒并治”,从而突出中、西医学的优势,弥补了其不足,能够达到单纯应用中医、西医不能达到的效果[2]。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能兼容中、西医学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交融汇通,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3.2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医学临床思维的特征是不需依赖实验仪器检测,着重于整体宏观、联系变化、全程综合的“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分析判断疾病的暗箱方法和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临证方法。西医学的实证思维则重视人体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重视病原学检查,注重体征和组织病理损害等客观依据,强调结构和功能、局部病理整体病象的一致性,从而对疾病的定位与定性准确诊察指标量化,以进行特异性和对症治疗。我们抓住中、西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结合点展开讲解,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新思维,并合理地渗透到具体病证的各个内容环节中。通过学习,对外科病证应能运用中、西医学方法进行诊断治疗,既要注意疾病过程的局部病理改变,重视病原学检查,掌握运用现代检测手段进行诊断与鉴别,针对病原、病理采取西医学方法防治疾病,又要重视疾病过程的整体反应和病人的个体特征,研究分析某病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运用中医学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尤其在疾病后期作为一个“病”的基本特征已不明显时,更应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调治的优势,使患病机体获得更完全的康复。这样,就能使西医学的实证分析思维方法与中医学理、法、方、药的辨证思维方法在外科学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结合与统一。在教学中重视阐释和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同时,尤其应该将这些方法和结合点教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和科技创新能力[3]。

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优势所在,在认识和运用中、西两种医学基础理论解决临床问题时,突破彼此固有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中西医学优势互补的新思维,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长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乾利.对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116.

病理学的重点篇5

科室规模:我院妇科为豫西南妇科中心、是亚洲宫腔镜培训基地――南阳分中心。在编床位50张,分2个病区,年收治病人1200人次。

护理人员分布:1996年我院搬迁新病房大楼,床位扩编,增加了一个病区,人员重组,临床护理队伍新成员所占比例很大。21名护理人员中新护士分布:3年以下新护士1997、1998、1999年均为16人,占76%;2000年均为82,占38%。

培养方法

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业务能力的首要条件:首要问题是业务理论的学习,订出每年每月的学习计划。护士长把专科病情观察、常见病的常规护理知道,制成了小册子,人手一份。利用高年资的护理骨干,分组结对,开展自学、小组学习等反复加强记忆,结合病情天天提问。然后进行系统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再把妇科的常见病的疾病知识系统学习,每月考核。并要求护士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学、书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加强记忆。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每次重病人抢救病例,讲解护理注意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

严格带教是培养护理队伍的重要步骤:在新护士进入临床后,首先让她们熟悉妇科的护理重点,突出重病人护理,尤其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等护理工作,培养对病情观察的敏锐性,使新护士一开始就对专科护理重点有所了解。在事教过程中充分发挥骨干力量,以良好的言传身教给新护士一个榜样,加强工作自觉性和责任性,提高护士慎独素质,自觉地把职业责任感贯彻到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服务于病人的健康利益。

病理学的重点篇6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哲学

Philosophicalthoughtontheteachingofpathologicaltheorycourse

【Abstract】Inthispaper,itanalyzesthephilosophicalprinciplesincludedintheteachingofpathologicaltheorycourse,onthisbasis,wediscusstheimportanceofphilosophyprinciplewhichusedtobetterunderstandandmasterthepathologyandtoenhancestudents’abilitytoanalyzeandsolvetheproblems.

【Keywords】PathologyTeachingPhilosophy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学好病理学可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病理学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称为诊断病理学或外科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病理诊断是迄今诊断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因此,要学好临床先要学好病理学。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有系统的病理学知识做基础。然而,由于病理学总论中涉及的概念繁多、理论抽象;而各论中所涉及的系统疾病又很庞杂,容易混淆且难于记忆,这就使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医学生认为病理学枯燥、逻辑性差,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对病理学产生厌学,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病理学知识体系,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重点难点知识,从而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本文将哲学思想融入了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病理学。下面以李玉林主编的第七版病理学为例谈谈自己在病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体会。

一、总论与各论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体现在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病理学总论与各论即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书中的第1-5章为病理学总论,阐述的是不同疾病的共同规律,即共性,又称为普通病理学。第6-16章为病理学各论,分系统阐明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是学习某种疾病的特性,即个性,又称为系统病理学。即病理学总论与各论之间是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的,总论概括了各论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它比各论深刻,但不能完全代替各论;各论比总论丰富,但它不能完全进入总论之中。即总论离不开各论,它寓于各论之中,各论也离不开总论,它是总论下的各论。在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例如各论传染病一章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结核、伤寒、菌痢这三种疾病,其病变本质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如果学生掌握了病变本质,结合已掌握的总论中炎症这一章的基本知识,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思路清晰,便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但是各个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有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即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既要认识到疾病的共同规律也要认识到疾病的特殊规律。认识前者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后者,而认识后者又能使前者更加丰富与生动。

在病理学教学中,对于总论部分要结合最常见的疾病详细而透彻的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为各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各论部分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疾病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总论部分就会有更加形象的理解,对各论部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实践表明,哲学思想的应用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们理清较为繁杂的概念和加深对不同疾病的认识程度。

二、疾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研究疾病的始动因子即病因,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只不过在现已掌握的医学知识背景下,有些疾病病因明确,有些疾病的病因还有待发现证实。病因可分为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将哲学中的内外因间的辩证关系引入到病理学的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外乎是机体防御机能的低下或致病因素的强大。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否发病取决于病毒能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即取决于机体免疫反应和血-脑屏障功能状态。在免疫功能低下,血-脑屏障不健全者,病毒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在这个例子中,内因是机体免疫反应和血-脑屏障功能状态,外因是乙型脑炎病毒,两者缺一不可。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认清疾病产生的内因与外因,以及内外因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面对不同疾病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认识和防治疾病。

三、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的内容包括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即发病机制。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疾病及其发病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它是事物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内容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例如对肠伤寒坏死期病灶局部肠粘膜不经过溃疡而直接出现坏死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到目前为止,虽然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有以下可能原因:伤寒杆菌内毒素直接损害肠粘膜;胆囊内伤寒杆菌特异性作用于回肠下段,局部肠粘膜致敏淋巴组织发生过敏反应;伤寒小结及大量增生的伤寒细胞,压迫局部肠粘膜的血管,由于缺血而坏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现有书本上的疾病发生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作用机制将被不断阐明。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在讲述疾病的发病机制时我们要紧密联系最新理论与科研成果,引入一些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学习病理学。

四、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并密切联系疾病时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因此,可以把联系的观点引入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事物的联系不仅是客观的、普遍的,而且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在教学中应当明确机体的形态改变和功能代谢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态决定功能,形态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导致正常功能发生变化,继而功能的变化会引起更严重的形态改变,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发生鳞状上皮化生后,可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鳞状上皮表面不具有柱状上皮的纤毛结构,故而减弱了粘膜自净能力,使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与肺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了一定的关系。

通过将形态结构的变化与功能代谢的变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将有助于全面理解掌握疾病的特殊规律,更好的理解疾病的转归与结局。

五、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病理变化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临床表现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可以把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引入到病理学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在病理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病理特征与临床表现密切联系起来,加深理解。例如,门脉性肝硬化时患者表现为门脉高压症,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慢性淤血性脾肿大、腹水、“海蛇头”现象等,是因为从形态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的广泛形成使肝脏出现窦性阻塞、窦后性阻塞及动静脉分支的异常吻合。病理学的主要任务除了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揭示疾病的本质,阐明疾病的发展规律,解释临床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为临床预防和诊疗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学中应该重视临床病理联系。不仅要强调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疾病时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病理变化推导解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多组织学生进行病例分析,通过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讨论,让学生主动地将病理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从而开发他们的自主性思维,调动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的内涵,正确地将哲学思维运用到病理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病理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谢勇恩.病理生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6):641-643.

[3]尹香利,闫育平,李小记.哲学思想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452-454.

[4]王颖,文继舫,冯德云,等.浅谈哲学思想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66-2367.

[5]朱兰珍.病理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方法的应用探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0):3741-374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

    - 阅0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篇1她刚走进教室,班上几十名同学的眼睛瞬间盯着门口,是谁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原来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她是一位幽默的老师,也是我们知心的“大朋友”。.....

    幼儿园全员培训计划范文(精选4篇)

    - 阅0

    幼儿园全员培训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为了加快我园素质教育进程,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提高全体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我园把培养青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