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补钙(6篇)

来源:其他

婴幼儿补钙篇1

【关键词】腹泻/诊断;惊厥/病因学;发热;钙/缺乏;镁/缺乏;钠/缺乏;儿童

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所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发病多集中在秋冬季,在临床上腹泻伴惊厥现象较为常见。本文旨在将本院内儿科200410~200902共收治秋冬季婴幼儿腹泻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可能引发惊厥的病因,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7例,其中男48例,女39例;发病年龄2个月至3岁,其中<6个月17例,6个月至2岁51例,2~3岁19例。发病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所有患儿既往生长发育均正常。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为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5~10余次,5例甚至达20余次,性状为稀水便及蛋花样便,少部分患儿大便带有黏液,但无脓血便。腹泻合并呕吐61例,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4例。腹泻时轻度脱水9例,中度脱水16例,重度脱水1例。全部病例均有惊厥发作,表现为全身性痉挛性抽搐伴意识丧失85例,面部或肢体局部小抽搐2例。惊厥发生于病程第1天49例,第2天24例,第3天10例,第4天以上4例。惊厥次数:发作1次51例,2次29例,≥3次7例。每次抽搐持续时间为30s至10min,3min以内56例,3~10min21例,10min以上8例,最长持续30min2例。惊厥时体温>39℃34例,38~39℃29例,<38℃24例。既往有惊厥史8例。

1.3辅助检查

1.3.1实验室检查

(1)大便常规检查,WBC<3个/HP或脂肪球(+~+++)61例,无红细胞;正常26例。18例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查类便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10例,弱阳性1例。(2)血液生化检查,血Ca2+<2.2mmol/L21例,血Mg2+<0.74mmol/L10例,血Na+<130mmol/L4例,二氧化碳结合力<20mmol/L15例。(3)脑脊液检查,对反复惊厥8例行脑脊液检查,5例正常;2例细胞数略高,1例氯化物降低,为112mmol/L(正常参考值120~132mmol/L),血糖、蛋白定量均正常。

1.3.2脑电图检查

入院时查脑电图34例,24例患儿出现弥漫性异常慢波,其中轻度异常16例,中度异常7例,高度异常1例,无癫痫波出现。脑电图异常者每周复查1次,住院期间复查13例,除3例在2周内未恢复外,其余10例均在2周内恢复正常。

1.4治疗及转归

患儿入院时积极给予补液、纠酸,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进行抗病毒、微生态制剂及肠黏膜保护剂以及降温止惊等对症治疗。除3例住院2周以外,其余均于2周内治愈出院,出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2周后复查脑电图均恢复正常。3例中有1例频繁抽搐,次数≥4次,每日抽搐时间≥1h治疗期间仍处于昏迷状态,家长要求转院。6个月后电话随访84例,除1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外,其余均正常。

2讨论

1973年澳大利亚人Bishop首次发现了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约占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50%[1]。近年来临床上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伴惊厥时有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因此,弄清发生惊厥的发病机制,才能做到很好预防和治疗。

2.1高热是引起惊厥的主要原因

本组病例在惊厥时体温>39℃占39.1%(34/87),其中28例在病初体温急骤上升时,均出现抽搐1次,抽搐后一般情况良好。高热引起的惊厥可能与该年龄段幼儿(3岁以内)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惊厥阈值低,加上皮质功能尚未成熟,以致较弱的刺激,亦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因此,对本组34例高热患儿给予降温等对症处理后,未再发生惊厥。

2.2低血钙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本组有21例低钙者占24.1%(21/87),可能是在治疗前因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分泌功能不足,导致血Ca2+水平偏低。当腹泻所致的脱水酸中毒时,由于血液浓缩导致Ca2+暂时性增高,可不出现低钙症状[2]。但在治疗时给予输液纠正脱水后,血液稀释,肾功能好转,尿Ca2+排出增加,且酸中毒纠正后,血Ca2+浓度下降,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惊厥。本组21例低钙者中有18例发生在治疗后,这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因此,对于营养不良患儿无论入院时有无血钙下降,均应于初步纠酸后常规补充钙剂,且持续数天治疗。

2.3低镁血症是引起惊厥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低镁血症引起惊厥已引起临床关注,其原因可能是腹泻时摄入Mg2+盐不足,肠道吸收障碍,Mg2+丢失过多,导致低镁血症。本组10例出现低镁血症占11.5%(10/87),其引起的惊厥均发生在输液后,在临床上低Mg2+与低Ca2+同时并存,其临床表现也非常相似。但低Mg2+时横纹肌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神经肌肉传导加强,神态清楚,常不影响呼吸,无发绀。此点有助于和低Ca2+鉴别。在治疗本组病例上应先补Mg2+后补Ca2+,若单用Ca2+剂则会增加肾脏排Mg2+,致使血Mg2+浓度下降,惊厥不易纠正。若补Mg2+则可以抑制交感神经节的乙酰胆碱释放,松弛胃肠道平滑肌,减慢肠蠕动,从而减轻病情。一般情况下,补充Mg2+剂后惊厥也随之停止,血Ca2+浓度上升,这可间接地证明低镁性惊厥的存在。

2.4低钠血症亦可引起惊厥

本组4例出现低钠血症占4.6%(4/87),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组结果显示血Na+浓度越低其惊厥发生率越大。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血Na+降低使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当血Na+浓度下降至120mmol/L就出现脑细胞水肿,颅内血液供应减少,脑脊液循环系统受压迫,增加脑脊液的压力,使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高,出现意识障碍及惊厥[3]。同时脑水肿也使机体处于缺氧应激状态下,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致使钠水潴留,导致Na+向细胞内被动弥漫转移而引起血Na+浓度降低。本组4例低钠血症者经补Na+治疗后,血钠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改善,未再出现惊厥。

2.5其他

婴幼儿惊厥与发病年龄、季节有一定关系,本组6个月至2岁51例占58.6%(51/87),均发病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需要钙量增多。加上冬季气候寒冷户外活动少,日照时间短,导致维生素D缺乏。同时腹泻时肠内营养物质(包括Ca2+)均不吸收,若脂肪消化吸收出现障碍,则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可与Ca2+结合,妨碍钙的吸收[4]。

综上所述,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并发惊厥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有时也可以是多种因素共同所致。在基层医院各种检测条件相对缺少的条件下,临床医生对腹泻伴惊厥的患儿,除常规大便、血液生化检查外,亦须及时细致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做出诊断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以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高春燕,庞随军.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并发惊厥148例病因及预后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4,23(4):336337.

[2]钟可文,麦志周,张应华.电解质紊乱与小儿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的相关性[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3):6768.

婴幼儿补钙篇2

6个月以内的宝宝以母乳或婴儿奶粉为唯一食物,除非是早产婴儿或一些特殊情况,身体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用营养补充药物来额外补钙的。因为母乳和婴儿奶粉都是钙的上好来源。如果宝宝吃足了母乳或婴儿奶粉,还有缺钙表现,通常是钙吸收不佳,比如消化不良或维生素D不足等原因,要找到问题原因,而不是额外再补充很多钙粉、钙片。

0~1岁所需钙

0~6个月

0~6个月婴儿每日应供应钙300毫克,热量是每千克体重95千卡。这意味着,宝宝对热量和营养素的实际需要,与他们的生长速度有一定关系。因为母乳和婴儿奶粉本身都富含钙,宝宝只要吃到奶,就自然而然地按比例摄入钙,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并不会发生钙缺乏的问题。比如说,一个6个月的宝宝,体重接近8千克,热量需要是700千卡,只要每天摄入母乳1000毫升,热量大约是700千卡,同时也能获得340mg左右的钙。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不需要额外补钙。

6~12个月

到了6~12个月,宝宝吃奶的量和6个月时相差不大,仍然可以从母乳或配方奶粉获得超过300毫克的钙;而且因为还要添加其他天然食物,可以从粮食、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中摄取更多钙。只要宝宝的辅食添加数量合适,也能轻松达到400毫克的钙供应目标。如果这时候宝宝日常钙摄入量确实不足,原因很可能是乳类摄入不够,或者辅食添加不足。此外,消化吸收能力和维生素D供应量也会影响到钙的利用效率。如果问题确实出在钙太少方面,可以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来确定如何补钙,但没有必要每个宝宝都补。妈妈大可不必因为别人给宝宝补钙,就不分情况也买来给自家宝宝补。

过多补钙没好处

对成年人来说

如果钙摄入超过安全量(2000mg/d),有可能造成高钙血症、血管和软组织钙化等问题,尿钙排出量增加还会升高肾结石风险。还有国外研究提示,在超过800mg/d的膳食钙量基础上再补钙1000mg,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即便补钙量没有达到1000mg那么高的水平,部分人也有可能出现便秘等副作用。

对婴儿(1岁以内)来说

肾脏还没有发育成熟,排出多余矿物质的能力十分有限。若钙供应量超过身体需要,就会增大肾脏的排钙负担;一方面会给孩子的幼小肾脏造成压力,一方面过多的钙还可能会影响到铁、锌等元素的吸收。这是因为,钙、铁、锌等二价元素在吸收方面有一定竞争关系。钙的需要量本来就远远超过铁和锌(一个是几百毫克,一个是十几毫克),如果太多的钙“一拥而上”,就会把作为“少数民族”的铁“挤下去”。贫血后再补铁,又可能会突出缺锌问题……在本不需要的补钙之后,一个本来正常的婴儿变成营养不良的状态,反而影响生长发育,这种案例也现实存在。所以,6个月内如无特殊需要,最好不要补钙。

市售价格较低的补钙品大部分是碳酸钙,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离子化,变成可溶的钙离子,才能被身体所利用。婴儿的胃酸没有成年人强,对一些本来就消化不良的宝宝来说,利用率未必尽如人意。补钙还可能带来便秘之类的副作用。

各国婴儿喂养指南关于补钙的说法

看看中国营养学会的婴儿喂养指南,以及其他国家的婴儿喂养指南,除非极个别特殊医学情况,否则均未推荐给婴儿使用补钙产品。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0~6个月的婴儿喂养指南中提道,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不需要补钙。

美国儿科学会

美国儿科学会提道,因为配方奶中含有充足的钙,且已经添加维生素D,所以婴儿每天喝足量的配方婴儿奶粉,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也不需要补钙。1岁以下母乳是最好的钙质来源。

澳大利亚婴儿喂养指南

澳大利亚婴儿喂养指南中说,母乳和婴儿奶粉是最好的钙来源。1岁以后则应摄入牛奶和其他乳制品来获取充分的钙。不摄入乳制品的幼儿应使用添加钙的豆浆和其他强化食品来摄取钙。通篇没有提到用药品和营养品补钙这件事情。

6个月以上缺钙主因是

在6~12个月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婴儿辅食添加不足,使宝宝的生长速度减慢。这时,靠补充钙营养品,只能增加钙的摄入,而本来该从辅食中获得的多种维生素及钾、镁、铁、锌等营养素却供应不足,并不能解决营养失衡问题。最重要的是,宝宝要通过逐渐添加奶以外的食物来慢慢熟悉接受各种天然食物,从而为一生的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这是补充营养素所不能替代的。

很多父母过分注意补什么营养素,却对宝宝接受天然食物方面不加重视,只要宝宝不马上接受,就轻易放弃尝试,造成孩子挑食偏食,还觉得只要有各种营养素补着,有较大婴儿奶粉吃着,就没什么关系。这种做法,从长期而言,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害,甚至会导致成年之后的疾病危险。

所以最后的总结是辅食添加不足

6个月内

正常母乳喂养或婴儿奶粉喂养的足月婴儿,6个月以内无须补钙。

6~12个月

婴儿继续母乳喂养,或吃足够的二段婴儿奶粉,加上添加辅食,也能摄入足够的钙。除非发现孩子有缺钙迹象,而且确认是因为钙摄入不足,而不是维生素D不足或消化不良等其他原因引起,又不能再增加摄入奶和辅食的量,才考虑增加钙营养品。

婴幼儿补钙篇3

故事的开始挺喜庆,去年1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李旭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学习项目,并带回了一个5个多月大的小宝宝。

“小孩儿有点儿枕秃,这是缺钙的症状啊。”她首次领宝宝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大夫便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并给李旭介绍了一种“效果挺好的”小儿钙颗粒。

这让年轻妈妈犯了难。在美国,她每个月都会带孩子去体检,从没被告知孩子缺钙。她还特意问医生,“要不要给孩子补钙?”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从社区医院回家后,纳闷的李旭随即给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打了个电话。就此,一项在近日完成并被广泛关注的调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学生在北京市西城区两个保健科的预防接种门诊抽样调查了218个家长,结果高达86%的家长在孩子不到6个月时便开始为其补钙。

“吃母乳再补钙,那是荒天下之大谬。”李可基说,“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存在这种情况。”

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不满半岁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补钙?在李可基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明确的钙摄入标准。根据其《婴幼儿营养指南》,婴幼儿0~6个月时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而母乳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膳食钙。欧洲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公布的《全球婴儿配方奶标准》则显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应含330~940毫克钙。

“这意味着,只要小孩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均没有任何必要再额外补充钙剂。”李可基说。

事实上,2012年1月12日,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专门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相反,对婴幼儿而言,过量的钙有可能会减少铁和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有可能增加肾脏负担,甚至有肾结石的风险。”李可基这样推论。

这一推论令很多家长担心不已——“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对此,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裕明给出的观点是,“只要补充量未超过推荐的1/2,就没有必要恐慌。”

在国际上,通常将婴幼儿钙摄入总量超过推荐量的50%,看成是过度补钙。美国的研究者曾专门进行过一项3~5个月婴儿过度补钙试验,补钙组日均摄入量高达正常标准的4倍(约每天1700毫克),对照组正常摄入量为每天470毫克。9个月后,结果显示,补钙对婴儿血钙、尿钙和铁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由于肾结石主要是因为尿钙增加而引起,美国研究者推断,“即使钙摄入量高达每天1500~1800毫克,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风险也极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食物营养专家组将0~6月婴儿钙最大耐受剂量定为每天1000毫克。

“过度补钙是不合理的,过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陈裕明强调。

但对李旭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无从判断何为合理。她记得,社区医生曾经通过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断定“孩子缺钙”,同事们也说自己的孩子都是“含着钙剂”长大的,就连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秃”就是“缺钙”。

“看着周围的年轻妈妈们,我也不想欠孩子点什么。”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购物网站订购了美国原装进口液体钙。

这被视为缺钙,那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实际上,国际上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标准。

“全部都是误解。”陈裕明叹了口气说。他认为,判断婴幼儿缺钙较好的参考标准是:首先根据营养师对婴儿日常膳食的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钙化不良、X型腿、O型腿等佝偻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最后是排除维生素D缺乏。

而关键在于,上述三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判断可能缺钙,而轻度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检查发现。

“很多医生和营养师误以为,只要一项符合就是缺钙,因此大部分婴幼儿到了中国都会缺钙的。”陈裕明补充道,“至于枕秃、盗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它们与缺钙绝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误解大部分来自错误的经验。”

误解其实不止于此。在妈妈们中间流行的一种“医嘱”是,需要补钙的不只是宝宝,妈妈也需额外补钙,这样既于孩子有益,亦可以防治自身骨质疏松。

陈裕明介绍,2010年,对冈比亚妇女的研究表明,日均钙摄入量300~400毫克的妇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标准进行孕期补钙,结果产后母乳钙含量、婴儿骨密度及身长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日均摄入量极低、仅为每天288毫克的冈比亚哺乳期妇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标准进行补钙,在8~78周的哺乳期内,乳汁钙浓度及其变化与对照组也几乎完全相同。

另一项临床研究则显示,基础膳食钙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妇女,以每天1000毫克为标准补钙,并不能预防哺乳期的骨质流失,而在哺乳期结束后,骨密度会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复。

陈裕明认为,这些研究说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钙摄入量水平,对新生儿骨健康并无较大影响,而且在正常钙摄入量的基础上补充钙,也不能减少该时期的骨质流失(考虑到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食量大大增加,对孕妇的推荐量已经比正常成人有较大幅度增加)。

某种程度上,一线医务人员的判断直接决定了妈妈们的选择。在李可基组织的调研中,有167位母亲选择为宝宝补钙是因为“听从了医嘱”。

李旭还记得,在美国的一次检查结束时,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秃,美国医生的回答是,“孩子老躺着,肯定长得稀疏一点。”而关于孩子夜啼的症状,老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白天睡多了,以后少睡点吧。”

“这不是说我们的医生故意说谎,事实上,很多医生尤其是基层的医生的确不了解。”李可基说,“他们可能真的是好心办坏事。”

陈裕明也分析,由于营养学是儿科极边缘的业务,医生在校时的营养教育常少于30学时。因此绝大多数医生对营养学了解极少,也不关心营养学。很多医生关于推荐量和钙等补充剂知识,来源于商业推广性质的学术会,容易被误导。

“医生讲营养和营养教授讲临床一样,大多一知半解。”他补充道,“科普的投入远远不够。”

母乳喂养支持社区负责人董明珠表示,在美国,儿科医学学会会对类似问题展开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会组织指导所有儿科医生学习。

“可我们的妈妈们不知道该听谁的,便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就被育儿焦虑击中。”董明珠说,她以前担任某育儿论坛版主时,关于补钙产品的软文铺天盖地,有时一个下午光删帖就要删200多条。

有一次,一个管理员发了一个题为《可把钙累坏了》的搞笑帖,帖子里写道:“钙,是微量元素中最受气的一种,托医药保健品广告的福,宝宝的很多正常阶段性现象都被扣上缺钙的帽子了。”其中,磨牙、摇头、多动被视为缺钙,大奔儿头、方颅、额头长角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钙在骨健康中所占地位并不高

在李可基看来,发生在宝宝们身上的过度补钙现象,只是中国“全民补钙”运动的缩影。

1978年,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37%的儿童和59%的中老年人缺钙。而在2002年,根据第八次全国营养大会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我国人均钙剂补充量离推荐量尚有40%~60%的差距。

补钙产品的巨大市场此后形成,据统计,规模最大时曾达到120亿元。冯小刚在电影《大腕》里曾经调侃,“我们这里的明星都已经补过钙啦。”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花样繁多的广告词如“全民缺钙、全民补钙”,“人是铁、钙是钢”,“吃了就长高”等纷纷面世。

“毫无疑问,商家对产品功能的夸大在中国是普遍现象。”陈裕明说。他举例说,2007年一本杂志曾系统综述了36项研究(17项为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补钙或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均不影响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影响到骨钙化不良时才影响儿童身高的正常增长。

“我只问一个最朴素的问题,照理说中国人缺钙也缺了几千年,为什么还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李可基开玩笑说。

陈裕明介绍,事实上,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日常钙摄入大约只能解释5%~10%的差异,遗传约占60%,剩余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激素、运动、充裕维生素D、中等的蛋白质、禁烟、少酒、较少的咖啡、其他营养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因钙过低而导致病理性缺乏的情况除外)。

“建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黏合剂,而钙可能只相当于沙子!”李可基这样打比方。

“摄入充裕的钙最大必要性是希望在遗传基础许可的范围内,使我们的骨健康达到最优状态。”陈裕明解释道。

婴幼儿补钙篇4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相关因素;小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属于我国的重点防治疾病之一,是由于小儿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导致磷代谢紊乱和钙代谢紊乱,会对儿童的骨骼、免疫功能和肌肉等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1]。为减少疾病对儿童造成的危害,本文对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和分组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具有活动期佝偻病体征和症状的患儿46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5.61)岁。同时随机抽取46例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婴26例,女婴2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5.414)岁。两组小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采用问卷调差的方式对所有小儿的家属进行调差,问卷调查由我院制定,主要表现形式为表格。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日照情况、母乳喂养情况,以及维生素D和钙的摄取情况。并按照儿童保健师的设计方案进行,结合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其相关因素。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比较92例幼儿应用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患佝偻病的情况,母乳喂养组的婴幼儿患病率为36.73%,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的62.7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两周岁以内的少儿中较为常见,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发病率也相应的有所降低。导致疾病产生的因素较多,其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和日照不足,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若是每天的时间够长,能够显著的减少幼儿的患病率。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充足的日照能够有效预防和较少佝偻病的发生。在我国的北方由于日照不足,而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因此,需要维生素D和母乳辅助补充,对于哺乳期妇女和幼儿应适当增加晒太阳的时间[2]。

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另一相关因素,是因为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快,致使维生素D相对缺乏,或是维生素D先天储备不足。对于体重较重,以及生长速度较快的婴幼儿,其所需的维生素D也相对增多,佝偻病的发病几率也随之增加,特别对于7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因为户外活动较少,而生长速度有较快,因此属于佝偻病的高发人群。

由于婴幼儿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饮食,母乳和胎儿的相互转换,以及皮肤的光照合成等。对于新生儿而言,通过母体和胎儿相互间的运转而得到的维生素D较其他的途径重要[3]。胎儿可通过母体获取维生素D,并且在胎儿出生后,还需要从母体内获取的维维生素D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日照不足,极有可能造成母体的维生素D缺乏,从而导致婴幼儿的先天性维生素D储备不足,外加这一时期的幼儿生长发育过快,若是对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不足,极容易造成婴幼儿维生素D相对缺乏,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比较92例幼儿应用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患佝偻病的情况,母乳喂养组的婴幼儿患病率为36.73%,明显低于非人工喂养组的62.79%。由于维生素D具有脂溶性的特性,因此肝胆、腹泻和胰腺等相关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均有可能形成维生素D的吸收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佝偻病产生,所以,对于患有肝胆疾病和慢性腹泻的小儿应作为佝偻病的重点预防对象。

综上所述,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应根据相关的致病因素以预防为主,母亲和婴幼儿均应保证足够的日照时间,同时主张母乳喂养,尽可能的提升婴幼儿维生素D的摄入量,对于生长发育过快的婴幼儿需要补充适当的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注意合理膳食,防止由精细人工喂养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此外,据相关的研究显示,婴幼儿每天在阳关下活动两小时,仅仅露出面部和手,能够有效的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所以日照是佝偻病预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旭芹.0-12月龄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J].吉林医学,2012,5(30):402-403.

婴幼儿补钙篇5

【关键词】佝偻病;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血钙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8-0127-02

本研究对140例婴幼儿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和其血钙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40例0~3岁的婴幼儿,其中男89例,女51例。所有婴幼儿经过检查均无心肝肾等疾病,婴幼儿的年龄分布为:

1.2方法

对所有婴幼儿先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然后吸取幼儿的指端末梢的血液30μl并使用小儿型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对血液中的NBAP活性进行检测(试剂盒采用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根据随机原则将66例NBAP≥250U/L的婴幼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婴幼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的婴幼儿每日口服补充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剂(100mg),同时幼儿的家长要配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幼儿可以接受充足阳光的照射,并且保证幼儿每日都可以食用到足够的奶制品。对照组婴幼儿不给予维生素D制剂,其他补充制剂和试验组婴幼儿相同。两组婴幼儿在治疗两个月后进行NBAP的复查。

1.3临床诊断标准和依据

对所有婴幼儿的血样进行检测后规定NBAP≤200U/L的为正常值,NBAP在201~250U/L的为可疑病例,NBAP≥250U/L的为佝偻病患儿。同时对所有婴幼儿进行临床诊断,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进行判断,临床诊断由笔者所在医院经验丰富并且职称在主治以上的儿科医师完成。

1.4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复查结果将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其中有效为NBAP的下降>50U/L或者NBAP的值下降至200U/L以下。而NBAP的下降值

1.5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NBAP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NBAP≤200U/L的为22例(15.7%),NBAP在201~250U/L为52例(37.1%),NBAP≥250U/L为66例(47.1%)。NBAP的阳性率为84.3%,其中男性为51.7%,女性为48.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佝偻病诊断

对婴幼儿的血液检测结果显示140例幼儿中,NBAP≥250U/L的为66例,符合佝偻病的诊断界限,患病率为47.1%。而根据《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的临床诊断发现40例(28.6%)幼儿符合临床相关症状。两种方法诊断相符的为30例(75.0%),详见表1。

2.3治疗效果

对NBAP≥250U/L的66例幼儿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试验组有效率为75.8%(25/33),对照组为39.4%(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属于成骨细胞的标志物之一,一般认为它可以直观地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因此在临床上被用于对小儿佝偻病的早期诊断,学术上也普遍认为它是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标准[1]。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主要由骨质分泌,当人体中骨骼的钙盐沉积不足的时候这种酶的分泌便会增加[2],而当骨骼中的钙盐较为充足的时候这种酶的分泌就会减少,因此该酶可以用来评价骨骼中钙吸收的情况[3]。

佝偻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发病的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才会有较为明显的症状[4]。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不足进而导致体内钙磷的代谢紊乱,最终产生机体骨骼的病变,因此是一种慢性的营养性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生长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板和骨组织的钙化不全。该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因此在临床上需要一个较为可靠的标准对该疾病进行诊断[5]。

本研究以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作为检测儿童佝偻病的标准,将NBAP>200U/L定义为可疑病例,结果发现阳性率为84.3%,说明多数儿童已经处于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但并未观测到典型的佝偻病症状,说明仅仅依靠临床症状来判断佝偻病十分容易引起漏诊和误诊。而使用NBAP作为检测指标的临床准确率较高,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穆剑菁.临床儿童血钙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的测定比较及评价[J].海南医学,2006,14(1):99-100.

[2]章丽华,雷翠华.婴幼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与血钙测定的评价及其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385-386.

[3]张科英.宁波地区390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4):105-106.

[4]何春,贺海林,苏颖.481例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41-442.

婴幼儿补钙篇6

【关键词】佝偻病误区分析预防措施快速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机体生长越快,需要的钙越多。所以,处于生长发育极为旺盛的婴幼儿则需要更多的钙。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营养学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是婴幼儿期多见的营养缺乏症,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2]。作者在多年从事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中存在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

1.存在的误区

1.1孕期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应从胎儿期开始,大多数女性怀孕后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饮食丰富,根本不会缺乏维生素D,因此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和磷丰富的食物;而怀孕后的大部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妊娠反应,因而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不能经常晒太阳,结果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维生素D的缺乏,为先天性佝偻病[3]埋下隐患。

1.2婴幼儿期未补充维生素D或补量不足:婴幼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特别是婴儿期。营养需要与成人显著不同,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家长虽然注意给小儿在食物中补充了外源性的维生素D,或有时晒太阳,但两者补充的量远远满足不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量.从而导致小儿发生不同时期的佝偻病。

1.3只注意药补,忽略了食补: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现在的家庭只要是饮食多样,食物搭配合理,并在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儿期补给充足的维生素D和丰富的钙、磷食物,注意晒太阳,一般是不会患佝偻病的,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城市的家长,不注意从食物中补充这些物质,而一味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而忽略了食补。快速

1.4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全面的认识:一些家长认为本病为“缺钙”,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维生素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

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家长十分重视补钙,给小儿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小儿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造成小儿厌食。

2.预防措施

2.1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适当日照是预防佝偻病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窗,所以冬天要开窗晒,夏季日照也应少穿衣,不能过分遮挡紫外线。日照应适当,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佝偻病的预防要从胎儿期开始,孕妇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多食用维生素D及钙、磷丰富的食物。如不能做到以上者,应在妊娠中、晚期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800IU,或每月一次给予维生素D5~10万IU,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2.2婴幼儿的预防:小儿出生后应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有研究显示,每周让母乳喂养的婴儿户外活动2小时,仅暴露面部和手部,可维持婴儿血25—(OH)D3浓度在正常范围的低值(>11ng/dI)。但专家提示要注意日光的影响因素,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衣着、皮肤类型等;夏季要注意防晒伤。近年来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可能导致过多儿童健康问题,故不主张过多日光浴及人工紫外线疗法。如不能晒太阳者,纯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400U/d至2岁,混合喂养婴儿可延长至满月后摄取维生素D200-400U/d至2岁。人工喂养婴儿每日摄入500ml配方奶粉。可摄入维生素D200U/d,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可酌情减少维生素D滴剂的补充量,甚至可不添加[4]。平时注意多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还是完全可以顶防的疾病。快速

2.3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多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一l000U/d,3个月后改为400U/d至2岁[5]。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VitD)每日供给量:0~6岁儿童为400U/d,7岁以上为100U/d[6]。

2.4增强体质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及加强体质对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因此应该大力宣传防治佝偻病的知识,得到每个家长的充分合作是预防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2.

[3]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557.

[4]《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0-19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优秀范文最美教师作文(精选4篇)

    - 阅0

    最美教师作文篇1她,澄澈的目光中闪烁着自信,她,动人的谈吐中散发着热情;她,甜美的微笑中流露中真诚。她,看似平凡文静,却是一位对教育事业有着远大抱负的热血女教师!她就是我在高中.....

    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发言稿,国家

    - 阅0

    2018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发言稿学生学习宪法国旗下讲话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识记:①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②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