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研究(6篇)

来源:收集

旅游文化研究篇1

摘要新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满足以后,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之一。文章从文化和文化学的角度对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两种不同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互动发展进行研究,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开拓。以期使得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互补交融,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李白文化旅游休闲体育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相结合的进一步研究,为其它地区和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文化旅游和休闲体育及其产业的概念、价值、发展原则、理念、发展战略和措施的认识,有利于对李白文化旅游进行整体规划,确立李白文化旅游开发和整体建设的思路,为李白文化旅游体系建设确立标准。对该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

一、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旅游研究现状

(一)李白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非常高的旅游形式[1]。对学者们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三类观点:第一,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第二,认为文化旅游在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前提下,特指民俗文化层。第三,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其中第三个观点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如胡敏羡在《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综述》中认为:文化旅游是“通过一个能够真正的代表其文化和历史内容的广泛的途径进人其他文化和地区以了解其人民、生活方式、遗产和艺术的一种特定的游览方式”。徐菊凤在总结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满足他们文化需求的一切移动”。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文化旅游概念和内容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定论,对李白文化旅游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2]。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主要有:胡敏羡的《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综述》;王胜远等的《江油市李白诗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研究》;张怡的《李白诗歌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模式研究》;屈桂春等的《马鞍山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析》;吴敏等的《灾后江油李白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李白文化旅游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具有生态性、可持续性、高附加值等特点,但学界对于李白文化旅游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类资源开发的论述上,这与李白文化旅游的发展实践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李白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研究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到20年的时间内——自1995年起,开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实施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2008年又实施了清明、中秋两个小长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休闲成为了国内外许多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样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青睐。学者们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见仁见智,呈现百花争艳的趋势。经济学家认为休闲体育是第三产业,社会学家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家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境界[3]。但总体来讲,所强调的休闲体育都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休闲体育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以旅游目的地的体育资源及体育设施为基础,达到锻炼、健身、探险、消遣、娱乐等多种目的而参与进行的旅游活动。就笔者目力所及,主要有叶小瑜的《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组合策略研究》,张小林等的《西部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投融资研究》,陈玉霞的《我省体育休闲、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李平的《试论青岛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陆元兆的《桂林城市休闲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二、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

(一)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一千多年来,李白其人其诗历久不衰的影响,已大大超过了文学诗歌的范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有的文化现象。他的生平、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他创作的诗歌,是李白文化的原生体[4]。从学者们对李白文化结构现有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李白文化的物质层面与行为层面是李白文化的现象。李白是伟大的诗人,更是出色的旅行家,自述“一生好入名山游”,“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所到之处皆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美丽的传说。因此,李白文化旅游资源既是高品位人文旅游资源,也是令人陶醉的自然旅游资源。

综观国内学者对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多是从某一点或某一现象进行探讨。这虽有利于休闲体育旅游开展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但这种孤立和静止的研究问题的方式不利于我们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把握。我们认为,“文化和文化学的研究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从文化和文化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人类更加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并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开拓和创新。本研究以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两种不同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互动为过程,在其融合过程中,找到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文化旅游差异中的共通性,遵循李白文化与休闲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神,从而达到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互补交融,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5]。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交叉融合模型。第一个方面,李白文化旅游要逐步的向着休闲体育旅游方向融合。李白文化旅游在自身的表现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一定的制作手段和虚拟技术等,把文化元素糅合在旅游产品当中,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通过把人文古迹和自然风景融合在真实的景点里面,营造一种全新的创意,从而丰富了休闲体育旅游的内容。第二个方面,休闲体育旅游要向着李白文化旅游渗透[6]。只有将二者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打造全新的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

其次,延伸融合模型。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可以突破自己原有的发展范围,加入到一个新的范围中,实现文化旅游的休闲体育旅游的共赢。通过把李白文化旅游产业向着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延伸,以自身的文化魅力打造自己的旅游市场,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另外,把休闲体育旅游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能够在李白文化旅游的范围内有立足之地[7]。两大产业通过互相延伸,互相渗透,达到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事业繁荣。

第三,重建融合模型。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实现文旅产业的全面融合。借助于一些节假日举办一些活动晚会等,使得大量的人口被吸引,从而互相宣传,互相促进。二者在表现的时候,尽量的把自身的东西和对方的东西融合起来,打造全新的表现模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

(二)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发展策略

第三产业包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因此,李白文化旅游和休闲体育旅游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8]。关于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首先要把握好创新这一特点。任何事物,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有创新性。只有在经营理念方面、产品特色方面、营销手段方面等均有好的创意,有所创新,才能够满足竞争的需求,才能够稳步发展。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的发展,还需要互相带动,互相促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旅游事业。当然,打造品牌化旅游事业,是必须的发展策略之一。能够打造出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是更好的发展旅游事业的桥梁[9]。同时,还可以采用企业驱动策略。只有企业互相之间有竞争,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发展。

(三)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关系研究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关系,处于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一种状态。休闲体育旅游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娱乐休闲服务,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10]。而李白文化旅游则可以和休闲体育旅游结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而旅游本身是属于一个行业,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这样的发展才会有动力,有新意。只有将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进行互动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向着旅游事业迈进。

三、结语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相结合的进一步研究,为其它地区和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还能够对李白文化旅游进行整体规划,确立李白文化旅游开发和整体建设的思路,为李白文化旅游体系建设确立新的标准提供有效建议。同时,通过二者的互动发展研究,能够为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互补交融,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相信在未来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成熟。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课题编号:LB10-24。

参考文献:

[1]韩新明.江油市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初探[J].新西部.2008(10):19-20.

[2]纪建敏,孙伟.中国休闲体育发展趋势[J].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4):130-132

[3]唐静,蔡淑华,马遵平.用文化旅游打造北川震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J].管理关察.2009(4):245-246.

[4]王祺.论李白的自由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9(5):85-86.

[5]薛天纬.李白文化研究序[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6-40.

[6]何平香.中西方休闲观念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7.

[7]日兴.三杯拨剑舞龙泉[J].韶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55-56.

[8]胡小明.体育休闲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旅游文化研究篇2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模式成为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文献检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在旅游决策与信息搜集、旅游动机与偏好、客主交往、服务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消费行为与特征进行述评,最后概括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消费行为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旅游学界开始对不同国家游客的旅游活动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文化差异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澳大利亚学者YvetteReisinger和LindsayW.Turner指出,学术界不能仅从社会人口特征、地理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角度研究国际旅游市场问题,必须重视跨文化差异对旅游市场开发的影响,才能对国际游客的决策与消费过程进行准确推断[1]。

跨文化旅游研究不仅包括跨国研究,而且包括对来自同一国家、不同亚文化群体的游客的研究[2]。只是至今为止,旅游学界的跨文化研究还是主要针对跨国旅游进行的。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与特征,客源国与东道国在价值观、行为规范、感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文化差异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偏好产生影响。旅游从业人员根据文化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有助于进行准确的旅游市场定位与细分,有助于设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旅游者的需求。

本文通过国内外实证研究文献检索,从旅游决策与信息搜集行为、旅游动机与偏好、客主交往、感知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等方面对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特征进行述评。

一、旅游研究中关于文化维度的界定与计量

文化是个多维概念,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本文参照YvetteReisinger和LindsayW.Turner的观点,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传统、道德、习俗、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1]。根据荷兰著名学者GeertHofstede的研究成果,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主义、长期-短期导向[3]。学术界通常认为,东西方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最显著的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东方社会在“不确定性回避”和“权力距离”维度上得分较高,在决策过程中更重视“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但在“男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个维度上是不确定的。。

旅游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支持GeertHofstede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看法。例如,YvetteReisinger和LindsayW.Turner对入境游客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4]。他们发现,澳大利亚本土居民与中国游客(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和新加坡华裔等)在以下6个文化特征方面存在差异:自我实现性、礼仪、人际交往、对旅游活动的理解、情感表达、社会义务与责任。通常而言,追求不同的文化体验是吸引旅游者进行跨国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旅游者对东道国的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或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冲突,就很可能使跨国旅游者(或东道国居民)在旅游活动中产生误解和抱怨。在现有的文献中,有些学者根据霍夫斯泰德的划分方法,研究某一文化维度对旅游者消费行为与特征的影响[5,6],更多学者以国籍(或出生地)为分类变量,对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二、跨文化旅游者的旅行决策与信息搜集行为

旅游学界对文化距离、风险回避性对游客出游决策行为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文化距离(CultureDistance)反映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旅游学界对文化距离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文化背景相似(文化距离小)的旅游者更可能表现出相似的决策与消费特征。例如,与亚洲游客相比较,欧盟各国游客的旅游行为表现出很多相似的特点[7]。(2)客源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会影响游客的决策行为。例如,美国学者JohnC.Crotts对第一次出境旅游的302名美国本土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客源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越大,旅游者就越可能降低旅游行为中的风险;如果这种文化距离越小,旅游者就更倾向于自由、独立的旅游方式,更长的旅途[8]。

与GeertHofstede界定的其他4个文化维度相比较,“风险回避性”是预测跨文化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8]。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风险回避型的游客通常会在旅行计划时间、旅游方式、行程安排和旅游信息搜集方式上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例如美国学者BruceR.Money和JohnC.Crotts于2003年对赴美观光旅游的日本和德国游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日本游客(根据GeertHofstede的划分属于高风险回避型)更倾向于与更多的成员一起参加已付费的旅行,会计划更短的旅途,游玩更少的地点[5]。美国学StephenW.Litvin等对来自58个国家的526名赴美观光旅游的游客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6]。

在旅行决策行为中,信息搜集是旅游决策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欧美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所偏好的信息收集途径专门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例如,1997年,美国国家旅游局在国际航班上对返程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游客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9]。1997年,英国学者SilviaSussmann和CatherineA.Rashcovsky对在加拿大同一社区居住的英裔和法裔居民进行调查[2]。2000年,美国学者DoganGursoy和JosephS.Chen调查了德、法、英三国旅游者的不同信息搜集方式[10]。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跨国旅游者通常使用不同的渠道(例如,亲友、宣传册、旅行社、过去的经验、报刊杂志、书籍、旅游局和电视广播等)进行旅游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偏爱的信息搜集渠道之一。但学术界对各国旅游者偏爱的信息搜集方式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回避型游客更可能借助亲友、旅游局等非市场化渠道获取信息,低风险回避型游客更可能采取市场化渠道获取信息[6,9]。他们的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三、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偏好

旅游学界对欧美国家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行了较多比较研究,但对亚洲游客(日本游客除外)旅游动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11]。

美国学者SueYuan和CaryMcDonald设计了29个旅行动机的题目,于1990年对来自英、法、日、德4个国家的游客进行调查。他们发现,逃避现实、追求新奇、声望吸引、爱好/放松、亲情关系这5个因素对这四国游客的推动作用各有不同[12]。

2001年,土耳其学者MetinKozak的调查表明,赴土耳其和摩洛哥旅游的英国游客和德国游客的旅游动机也有所差异。英国游客更倾向于寻找乐趣,德国游客更希望通过旅游得到身心的放松[13]。

韩国学者对赴韩的国际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偏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1,14]。ChulwonKim和SeokhoLee发现,“旅游地吸引力”和“家庭团聚”这2个因素对日本游客有更强的刺激效果,而“追求新奇”是吸引英美游客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这可以用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在“集体-个人主义”文化导向的区别来解释[14]。Seong-SeopKim等人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游客主要为了体验差异性的文化而到韩国旅游,他们偏好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中国大陆和香港游客除了以上原因,还会由于逃避现实生活、享受不同的旅游资源、显示身份地位等原因而选择跨国旅游,而且他们和日本游客都更偏好休闲购物等旅游资源[11](见表2)。

此外,旅游者的文化背景还会影响他们对服务和产品消费的偏好。美国旅游局的报告指出,英国游客赴美旅行时最偏爱的活动是购物和照像,法国游客最喜欢享用当地的美食和聚餐[11]。而日本游客则是公认的对购物活动具有浓厚兴趣的群体[15]。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通常具有不同的旅行动机与偏好。西方游客可能更希望体验与自己所处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与活动[16],追求更多的刺激经历;而东方游客更可能由于家庭团聚、逃避现实等原因而出外旅游,对休闲娱乐活动也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四、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国居民的交往

跨国游客与东道主居民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他们在种族、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差异既会对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对当地社区产生影响。根据交往假设理论(ContactHypothesis),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来说,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既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背景是社会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两国的文化差异是细微的、互补的,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就更可能产生积极的交往活动;如果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互不相容的,就会使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交往产生困难,甚至出现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现象。也就是说,出现旅游者或东道主无法承受、不能理解的刺激,使他们丧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辨认食物的能力[17]。

旅游学界对跨文化旅游者与东道国居民的交往行为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美国学者AbrahamPizam等人通过调查,分析英、韩、以色列、荷兰等国的导游对国际游客行为的评价[18,19]。他们发现,接待国际游客的导游认为,在日、法、意、美游客的20种行为中,90%的行为特征都有差异,其中日本游客的行为最为独特。英国学者MareeThyne等于2006年对新西兰的103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接受程度。他们发现,本地居民对文化差异较大的游客的接受能力较弱[20]。莱斯格和特纳发现,中国游客与澳大利亚本土居民偏爱的交往方式不同,中国游客更喜欢被邀请到家中,与当地居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1]。通常而言,亚洲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接触较少,多数是与旅游服务提供者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如果旅游者感到东道主对他们比较关照,就会促进他们的重复游览行为,这一点亚洲游客表现更为明显[4]。

我国学者梁旺兵于2005年在上海对936名旅华外国游客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交流愿望和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东南亚游客由于文化相近、语言相通,与我国旅游地居民交往最多,欧美游客性格外向,交往欲望强,与当地居民也有较多接触,而日韩游客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我国旅游地居民的交往较少[16]。

五、跨文化旅游者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

文化差异会影响跨国游客的旅游体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期望、判断标准都不尽相同,即使他们面对相同的旅游活动与服务,他们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例如,YvetteReisinger和LindsayW.Turner构建了跨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满意感模型,对澳大利亚居民和亚洲游客(印尼、日、韩、中、泰五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文化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交往这3个变量对旅游者的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4]。

相对于旅游活动的服务质量评估,学术界对跨文化旅游者在住宿业的服务质量评估进行了较多比较研究。1998年,澳大利亚学者RobertW.Armstrong和美国学者ConnieMok在香港酒店对不同国家旅游者感知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他们发现,来自英、美、日、澳、中国台湾的游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评估有显著的差异,日本游客在“物质性”和“移情”这两个维度上的评分显著低于西方游客。而且与英美国家相比,亚洲游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较低[21]。2000年,香港学者TatY.Choi和RaymondChu也在香港酒店进行了类似的调查。他们发现,价值因素是影响亚洲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客房质量是影响西方旅游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旅游者知觉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因素来解释[22]。

还有些学者从GeertHofstede所划分的民族文化维度出发,研究跨文化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估。2000年,JohnC.Crotts和RonErdmann对从美国返程的国际游客进行抽样调查,选取日本(代表高级别男权社会)、英国和德国(代表中等级男权社会)、巴西和台湾(代表低级别男权社会)的游客作为3类比较对象(注:在GeertHofstede对53个国家的文化特征的调查中,在“男性主义”这个维度上,日本排名第一,英国和德国分别排名第9和第10,巴西和台湾分别排名27和33。)。他们发现,民族文化对游客对航班和机场的忠诚感有显著的影响,日本游客在服务质量、忠诚感方面的评分显著低于巴西/台湾游客。他们认为,与女性主义社会相比较,男性主义社会有更高的成就欲望、竞争意识和物质追求,更少关注他人的感受[23]。这可能是男性主义社会成员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苛刻、评分较低的主要原因。

六、我国跨文化旅游研究现状与展望

1.我国跨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与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在入境游客消费特征方面的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备,我国旅游学界对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见。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利用统计年鉴对跨国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点、消费结构、旅游线路选择等进行探讨[24,25],还有些学者对跨文化传播等理论进行阐述[26]。只有以马耀峰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在全国六大城市对入境游客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对旅华外国游客消费偏好和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6,27-29]。他们在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方面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文化差异是吸引国外游客赴华旅游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国外旅游者表现出不同旅游行为的主要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旅游决策、旅游资源偏好及客主互动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个结论与国际旅游学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今后研究展望

笔者认为,旅游学界今后应在以下方面加强跨文化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

(1)旅游学界主要研究了“风险回避性”这个文化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今后还应研究“权力距离”、“个人-集体主义”、“男性-女性主义”、“长期-短期导向”等文化维度对旅游者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2)在现有的文献中,多数研究者主要在西方旅游市场对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与偏好进行调查,而对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见。笔者认为,国内外旅游学界今后应加强对中国游客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文化背景游客消费行为的比较研究。此外,我国旅游学界还应对入境游客的消费行为与偏好进行更深入的市场细分与实证研究。

(3)在现有的研究中,旅游学界主要根据旅游者的国籍区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这种方法,还存在争议,因为国籍并不是产生文化差异的唯一原因。例如,有些学者认为,“居住地”或“出生地”能更好地代表旅游者的文化背景[30]。今后,学术界不仅应研究如何更准确地区分旅游者的文化背景,还应研究多维文化、亚文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4)现有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性的,探讨不同国家旅游者消费行为与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今后旅游学界还应构建跨文化旅游者消费决策、旅游服务满意度和旅游目的地忠诚感等因果关系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更深入地探讨价值观、行为规范、习惯风俗等文化因素对旅游者行为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ReisingerY,LindsayT.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mandarin-speakingtouristsandaustralianhostsandtheirimpactoncross-culturaltourist-hostinteraction[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8(2):175-187.

[2]SussmannS,CatherineAR.Cross-culturalanalysisofenglishandfrenchcanadians’vacationtravelpatter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1997(2):191-208.

[3]HofstedeG.CulturalConsequences[M].2nded.ThousandOaks,CA:Sage,2001.

[4]ReisingerY,LindsayT.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asiantouristmarketsandaustralianhosts:Part2[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2(4):374-384.

[5]MoneyRB,JohnCC.Theeffectofuncertaintyavoidanceoninformationsearch,planning,andpurchasesofinternationaltravelvacations[J].TourismManagement,2003(1):191-202.

[6]LitvinSW,JohnCC,FrankLH.Cross-culturaltouristbehavior:areplicationandextensioninvolvinghofstede’suncertaintyavoidancedimens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04(1):29-37.

[7]LaingJH,GeoffreyIC.Extraordinaryjourneys:anexploratorycross-culturalstudyoftouristsonthefrontier[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05(3):209-223.

[8]CrottsJC.Theeffectofculturaldistanceonoverseastravelbehavior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4(1):83-88.

[9]ChenJS.Cross-culturaldifferencesintravelinformationacquisitionamongtouristsfromthreepacific-rimcountries[J].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Research,2000(2):239-251.

[10]GursoyD,JosephSpetitiveanalysisofcrossculturalinformationsearchbehavior[J].TourismManagement,2000(6):583-590.

[11]KimSeong-Seop,BruceP.Marketingimplicationsarisingfromacomparativestudyofinternationalpleasuretouristmotivationsandothertravel-relatedcharacteristicsofvisitorstokorea[J].TourismManagement,2005(3):347-357.

[12]YuanS,CaryM.Motivationaldeterminantsofinternationalpleasuretim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0(1):42-44.

[13]Kozakparativeanalysisoftouristmotivationsbynationalityanddestinations[J].TourismManagement,2001(3):221-232.

[14]KimC,SeokhoL.Understandingtheculturaldifferencesintouristmotivationbetweenanglo-americanandjapanesetourists[J].JournalofTravelandTourismMarketing,2000(1/2):153-170.

[15]RosenbaumMS,DanielLS.Whobuysthat?Whodoeswhat?Analysisofcross-culturalconsumptionbehaviorsamongtouristsinhawaii[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2005(3):235-247.

[16]梁旺兵.上海市外国游客跨文化旅游行为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6):118-121.

[17]ReisingerY,LindsayT.Cross-culturalBehaviorinTourism:ConceptsandAnalysis[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8]PizamA,SilviaS.Doesnationalityaffecttouristbehavior?[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4):901-917.

[19]PizamA,JeongGH.Cross-culturaltouristbehavior:perceptionsofkoreantour-guides[J].TourismManagement,1996(4):277-286.

[20]ThyneM,RobL,SarahT.Theuseofconjointanalysistoassesstheimpactofthecross-culturalexchangebetweenhostsandguests[J].TourismManagement,2006(2):201-213.

[21]ArmstrongRW,ConnieM.Expectationsforhotelservicequality:dotheydifferfromculturetoculture?[J].JournalofVacationMarketing,1998(4):381-391.

[22]ChoiTY,ChuR.Determinantsofhotelguests’satisfactionandrepeatpatronageintheHongKonghotelindust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01(3):277-297.

[23]CrottsJC,RonE.Doesnationalcultureinfluenceconsumer’sevaluationoftravelservices?atestofhofstede’smodelofcross-culturaldifferences[J].ManagingServiceQuality,2000(6):410-419.

[24]赖文凤.台湾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与开发浅谈[J].经济前沿,2003(5):25-27.

[25]王仕莲.云南省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及开发战略[J].经济地理,2000(5):98-102.

[26]赵飞羽,明庆忠,王波.游客对旅游地的跨文化传播之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2):50-53.

[27]白凯,马耀峰,周忠学.入境游客消费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5(3):66-71.

[28]马耀峰,梁旺兵,苏红霞,杨瑾.旅华外国游客消费偏好的实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96-99.

[29]马耀峰,胡晓虹.旅沪外国游客旅游选择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5(1):52-57.

[30]CrottsJC,StephenWL.Cross-culturalresearch:areresearchersbetterservedbyknowingrespondents’countryofbirth,residence,orcitizenship?[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3(2):186-190.

AReviewofCross-culturalTourists’ConsumerBehaviors

WUXiaoyi,LINDerong

(SchoolofManagement,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

旅游文化研究篇3

随着大武夷开展一元旅游活动,武夷山游客日益增加,武夷山茶文化受到广大游客欢迎。但是,茶的健康功能缺乏体现。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的着眼点在于大众最关心的健康”,开发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茶宴、茶食、茶疗、茶养生基地的茶文化旅游。

关键词: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健康旅游

1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1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已大力开发

(1)茶文化资源挖掘。已有不少当今学者专注于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挖掘,自李商隐的《题武夷》开始,文人、高僧、名流在武夷山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茶曲,如:朱熹与茶文化,武夷山儒释道三教与茶文化交融,万里茶马古道起点、御茶园遗址等一系列茶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的朱子理学对武夷山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朱熹擅长茶道,武夷山旅游景点水帘洞三贤祠,朱熹曾赋对联山居偏隅竹为邻,客来莫嫌茶当酒”,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茶对他的理学思想的启发。(2)茶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目前已完成武夷山茶艺的申遗工作,把武夷茶做成系列产品,建设了一定规模的度假区茶室茶楼。建立了数字茶博馆,通过3D效果让游客对茶文化有直观的感受。深入挖掘武夷山独特的茶习俗,如采茶歌、敬茶、擂茶、三道茶、斗茶、茶宴、祭茶、喊茶。2010年,武夷山推出张艺谋导演的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3)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来宣传武夷茶文化,通过电影《乔家大院》再现当年晋商万里茶路的繁荣,拍摄了以武夷茶文化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茶王》和武夷茶文化纪录片。此外,还通过茶文化节、闽台茶博会等各种载体宣传推广茶文化,将无形茶文化转化成有形的产品。

1.2开发的不足之处

(1)茶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参与性偏少。目前武夷山旅游大部分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仍是以参观性质的旅游线路为主,并在行程中加入观赏茶艺、制茶等活动,茶文化旅游产品与武夷山普通旅游产品区别不明显,而且缺乏内涵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具有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因此武夷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难以吸引旅游者。(2)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足,涉茶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武夷山近几年虽然都有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但并没有在全国进行广泛宣传,仅在部分地区进行宣传,这样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很难使游客对旅游产品形成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导致了武夷茶文化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不高,也就是无法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同时,在市面上并没有进行大力度的营销,营销跟不上,就抓不住既有的市场客源,也挖掘不了潜在的客源。因此武夷山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在宣传和营销上下功夫。(3)茶文化旅游以健康旅游为着眼点的开发基本为零,开发缺乏新思路。目前武夷山对健康旅游的思路基本处于观光旅游”、沐浴森林”、大自然氧吧”等传统方式,可以说健康旅游开发基本处于零。值得借鉴台湾健康旅游、韩国美容旅游。

2武夷山依托茶文化旅游开展健康旅游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s):夷茶知名度高,交通便捷,环境优,宜养生

首先武夷山大红袍品牌响、知名度高,游客到武夷山旅游有三个必须游玩:坐竹排、游天游、喝岩茶”。目前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知名度高、受游客欢迎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武夷山开通多条高铁、航空线路,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越,冬暖夏凉,常年空气质量高、水质优,相比全国各地PM2.5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武夷山适合养生。

2.2劣势(weaknesses):健康旅游设施设备、人才不足

保健体育设施不足,温泉SPA疗养中心距核心景区远,若开展健康旅游体检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先进体检仪器设施设备,同时极度缺乏健康旅游服务的专门人才。

2.3机会(opportunities):健康旅游能够创造高收益

由于全国乃至世界大多数地方医院拥挤,医院环境较差,健康人士去医院体检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病人在医院治疗则感到失望,服务差、环境拥挤、等待时间长,因此旅游目的地建设服务质量高的健康机构越来越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机构环境差服务差,因此社会各机构纷纷介入养老地产”推出养老公寓”,只要缴纳一定金额的入会费,老年人可以在全国旅游胜地的养老公寓”养老,享受高端医疗保健服务。未来旅游目的地养老地产前景可观。武夷山开展健康旅游能够吸引这些高收入人群,这些游客不再走马观花,逗留时间长,旅游收益高。

2.4威胁(threats):国内外的健康医疗旅游热,竞争激烈

台湾推出健检+SPA温泉+观光”新模式;泰国、印度以廉价的医疗服务吸引游客;韩国以整容旅游”出名。国内初现以养老为目的健康旅游,采取中医问诊服务、中医养生等资源开发旅游目的地,如海南的旅游体检。与众多的健康旅游目的地相比,武夷山有名山名水名茶,应尽早推出健康体检+森林观光+茶保健+养老”的旅游新模式。

3武夷山开展茶文化健康旅游的建议

3.1围绕茶有益健康的主题,开展茶文化旅游

开展茶饮”、茶食”、茶道”健康旅游。继续通过闽台茶文化交流增加以健康为主题的茶食”,例如冻顶豆腐、龙井虾仁、碧螺烙饼,含一定比例茶素、口感良好的茶糕点等;扩大宣传养气养生”作用的武夷山三十六道茶道,旅游景点中加入茶艺茶道、采茶制茶等具有参与性的内容。

3.2借力茶文化旅游,开发茶保健品

当前全民养生意识提高,追求健康,旅游意识强烈,借助武夷山的旅游知名度,宣传喝茶能预防癌症,整合武夷山乃至福建的名医资源,建设中高端健康休闲研究所,该休闲研究所可以开发茶保健品,开展体检、温泉SPA疗养、名医养生咨询等等各种健康项目。目前茶保健品很少,市场只有加入绿茶、红茶、乌龙茶浓缩液的瓶装饮料。因此,可以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推出相应的有保健功能的茶饮料,推广茶灸、茶温泉SPA等。

3.3培养健康旅游专门人才

需要培养既有沟通能力的,又懂得一定医疗知识的健康旅游人才,能够对国内外游客提供咨询服务,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开设了旅游与健康”专业,为健康旅游提供专门人才。黄秀娟等认为医疗旅游应该依托当地的医院,特别是名医、高端仪器,然而这很可能会造成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游客争夺医疗资源,加大旅游目的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开展健康旅游应通过自行投资采购高端仪器,普通医生进修和积极引进外国名医等方法,丰富旅游目的地的医疗人才与设施资源才是发展健康旅游的根本途径。

3.4新宣传营销模式

首先应设计精美茶叶、茶食、茶点包、茶保健品的装物,包装物就是旅游纪念品,游客带回家具有宣传的作用。其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如鼓励每个经营武夷山大红袍品牌的淘宝商户多宣传武夷山茶文化健康旅游。再次,对中高端健康休闲研究所可采取会员制”的模式下,吸引高端游客市场。

3.5健康体检+森林观光+茶保健+养老”的旅游新模式

这一新模式的的内涵:以武夷山的名山名水茗茶吸引游客及养老人士参加森林观光旅游、生态养生,同时参加健康体检、医疗保健咨询;着重开放茶保健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这一模式需要政府做领头人、资源协调者、监督者。首先政府应做好茶叶市场的监督,保证好茶、真茶,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投入科研力量开发茶保健产品,然后整合茶产业、旅游产业、医疗产业、房地产产业。

作者:庄梅华李尾咕单位: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小国伊太郎.茶的防癌治病作用[M].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

旅游文化研究篇4

关键词: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39-03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2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新的形势和远大的目标对中国的旅游文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握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推动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旅游文化研究初期:20世纪80年代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研究必要性的分析、学科分支,以及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和中国旅游文化建设等基本理论研究。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这时期很多学者都试图对旅游文化进行界定。林洪岱(1983)指出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事业,“又是一项文化事业,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并预见“文化比重及其价值在整体中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的积极的历史趋势”[1]。窦石(1986)提出“旅游文化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文化体系”[2]。“魏小安(1987)认为:“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3]。晏亚仙(1987)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的规划和旅游基地的建设,以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4]。陈辽(1987)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这些观点共同反映了一个特点,即“总和”的思维方式,这在20世纪90年代被冯乃康等人总结为“总和”论。

(二)“旅游文化”研究必要性的分析

随着旅游发展实践的深入,“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必要性受到重视。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提出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其经济结构具有综合性、时空的延伸性以及须满足多样文化需求等特点,迫使旅游业必须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1987年湖北青年旅游研究会在首届中国旅游学会指出,发展旅游事业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导是不可思议的,强调加强旅游文化研究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同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山水旅游文学讨论会上,学者们也提出,文化界有义务研究国内外旅游文化,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精神食粮。

(三)旅游文化学科分支的研究

这时期旅游文化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其众多的分支领域已被学者纳入到研究范畴。

1.旅游文化史。林永匡、王熹专著《中国旅游文化史的研究》(1989),从旅游文化史角度,认为旅游文化活动的心态与价值观念是旅游活动的核心,也是研究中国旅游文化史的首要课题。

2.旅游文学。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就旅游文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分期、起源及发达原因、作家作品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冯乃康认为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文学[6]。赵家莹指出广义的旅游文学概念是指与旅游有关的一切文学作品,狭义的则指“纪游”[7]。江文波则认为旅游文学的概念“应以宽容和开放的态度,解除苛求的枷锁”[8]。在分期上赵家莹、隗芾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3.旅游民族学和旅游美学。何学威就建立旅游民俗学、开发旅游民俗等问题发表了详细观点[9]。莫高探讨了杭州的民俗与旅游的关系[10]。王遵近、沈松勤的《风景美的欣赏——旅游美学》(1987)一书,对旅游美学中的风景美作了全面的讨论,并从审美的角度研究风景美对旅游主体心灵产生的效应。

(四)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挖掘

1986年喻学才的《关于建立中国旅游学的构想》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优良传统》引发了众多的关于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传统的讨论。认为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已由贵族化向大众化演化,发掘出近游远游的旅游传统,以及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具有特别重视游览艺术的传统。

二、旅游文化研究中期——20世纪90年代

(一)90年代前期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这时期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以下的主要观点。在概念上,理论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语言表述作三种归纳:(1)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旅游文化是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旅游学刊》,1992年7卷1期)。

(二)90年代后期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1.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狭义地说,它是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喻学才,1996)。

2.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贾祥春,1997)。

3.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马波,1998)。

4.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王德刚,1999)。

5.旅游文化是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有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了这一场景文化(张国洪,1999)。

与80年代相比,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核心,但许多学者仍然偏向于用“总和”的思维和概念来界定。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定义有创新的是邓祝仁,他指出旅游文化除了应包括主体、客体、媒体三方面的文化之外,还应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研究成果。他还对旅游文化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主、客、媒、研四大要素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亦作了较深的剖析[11]。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类型之一,具有文化形态的共同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共性和特性共同构成了旅游文化的特性。90年代初期强调了旅游文化的审美性,也关注到旅游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因此“求美性”、“经济性”是新的提法。后期,王立、刘卫英将旅游文化特征概括为综合性、民族性、大众性、地域性、直观性、传承性、自娱自乐性和季节性等八个特性[12]。晏性枝概括为系统性、人文性、开放性、交流性、文化性、经济型、综合性、相关性、服务性、创汇性十大特征[13]。贾祥春概括为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空间、时间差异性[14]。

(四)对旅游文化学科地位的研究

较之80年代,学者们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开始关注到旅游文化学科的地位问题。1991年《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上刊发了唐友波等学者的《旅游文化学发凡》。该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旅游,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1995年东南大学毛桃青在《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1995年《旅游科学》第2期)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旅游文化”学科的必要性,认为无论是从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都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与80年代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新世纪的旅游文化研究

(一)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

进入21世纪,旅游文化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晏鲤波、庄兴成将2004年以前的旅游文化概念归纳总结为:“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等[15]。王玉成提出“三体论”,从主、客、介体出发,认为旅游文化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旅游主体和旅游中介体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16]。桓占伟提出“产品论”,认为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品[17]。谢春山、邹本涛提出“旅游介入文化”,认为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产品的总和[18]。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仍然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普遍强调旅游主体及其活动在旅游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二)旅游文化建设研究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以及旅游研究的深入,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已成为学者的共识。2004年邹本涛在《旅游文化建设论纲》一文中,提出中国旅游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原则,大众化、民族化的原则,借鉴、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19]。有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旅游文化建设。如郑昌盛针对连云港市,分析了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基础条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基本思路[20]。李建军、陈清、郭晓莹探讨了信息时代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认为广州的旅游文化建设应该探索出一种旅游业与信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面互动的发展模式[21]。

(三)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这一时期对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从大区域对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讨。如刘少和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三角旅游文化区的构想[22]。曹诗图、沈中印对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提出了“一区两极三线四片”的战略布局。其次是对城市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如陶伟、郑海燕以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为例,讨论了地方文化在城市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蒋礼荣对北海市的旅游文化开发进行探索,提出设计四种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思路。第三是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开发也提出了新的理念。如杨刚提出南岳衡山旅游文化开发的措施,邓清华、肖玲对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开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是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开发,主要是对开发模式上的探讨,提出文化观光、文化体验和文化综合的开发模式。这一时期也出现对专项旅游文化开发的探讨。出现如海洋旅游文化、影视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佛教旅游文化等等讨论。

(四)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研究

在20世纪的研究基础上,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和中西旅游文化的交流,对中国传统旅游文化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第一是对古代典籍中的旅游文化的梳理和探析。第二是对古代旅游思想观念的重新解读,从儒家和道家的角度对孔子与庄子的旅游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是对中国的旅游文化史进行研究。

四、问题与对策

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文化研究从未停止过各种讨论,旅游文化的研究从最初的零散、自发的状态,到有规模有组织的状态,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上都取得了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内容等研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这直接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实践活动。二是理论脱离实践。旅游文化研究的成果尚未在旅游文化开发实践中得到应用,没有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旅游文化研究更注重其实证研究,避免仅仅流于描述与分析之上。此外,要加强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创新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加强多学科的结合,对旅游文化研究应着眼于实际现实,增加案例的分析和跟踪,这样才体现旅游文化研究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洪岱,论旅游业的文化特征[J].旅游学刊,1983,(4).

[2]窦石.旅游文化初探[J].旅游之友,1986,(1).

[3]魏小安.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J].旅游论丛,1987,(2).

[4]晏亚仙.旅游文化管见[N].中国旅游报,1987-07-29.

[5]陈辽.漫谈旅游文化[N].中国旅游报,1987-11-11.

[6]冯乃康.再谈旅游文学的特征[J].旅游学刊,1988,(4).

[7]赵家莹.古代旅游文学概述[J].杭州大学学报,1982,(4).

[8]江文波.关于旅游文学的思考[N].中国旅游报,1989-01-04.

[9]何学威.旅游民俗学——极富魅力的应用科学[J].民族研究,1989,(2).

[10]莫高.杭州民俗研究与旅游[J].杭州师院学报,1989,(2).

[11]邓祝仁.谈旅游文化及其特征[Z].

[12]王立,刘卫英.旅游文化三大层面与基本要素略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3).

[13]晏性枝.论宜昌旅游文化发展战略选择[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2).

[14]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复旦大学学报,1997,(3).

[15]晏鲤波,庄兴成.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6]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

[17]桓占伟.旅游文化及其主流研究反思[J].人文地理,2007,(4).

[18]谢春山,邹本涛.旅游介入文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8,(4).

[19]邹本涛.旅游文化建设论纲[J].渤海大学学报,2004,(2).

[20]郑昌盛.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建设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旅游文化研究篇5

1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

儒家思想的管理方式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孔子创立,以爱人、仁爱为主要的核心思想。在对旅游管理中同样可以应用儒家学术的理念,首先“仁爱”理念,仁爱的管理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然界存在一种博爱的胸襟和情怀,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供求发展,在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中秉承着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注重人对自然的共同生存。

2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

道家思想的管理方式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思想核心为“自然无为”既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这种观点正适用于现代旅游管理之中,在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运用这一理念组织人员学习,小到不任意破坏旅游环境的风貌,大到对风俗习惯的敬畏和保护,老子核心思想中的“清静”就是体现这一说法,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正是表达这一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策略研究

1在旅游地区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规划

在旅游地区进行合理规划,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第一步。我国国土广阔,无论是从文化还是环境方面,南北差异都较大,所以就要根据我国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在发展旅游中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传播,突出文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合理安排规划,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主导的积极作用。

2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好

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是旅游管理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中更好的为旅游业服务的基本目的和产物,旅游管理中要对导游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以便在服务中做到文化和风景完美融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对游客价值理念的引导,当面的民情风俗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旅游管理中要重视对当地风俗的解读,这样也能使游客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大程度的促进了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

3对旅游形式合理发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其内涵

旅游文化研究篇6

安定团结的社会风气,勤劳富裕的中国,蒸蒸日上的新型文明国家的建设气氛,古老的文明和改革开放的成绩,吸引了世界各国朋友在中国生活、工作和旅游,全球化趋势的明朗化、和谐化的背景下,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下的形势下,南京作为历史名城,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游客宣传南京旅游景区,如何建设南京景区旅游资料,已经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南京旅游景区的资料的角度出发研究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别来讨论如何更好的建设南京旅游景区文化,笔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出,以求抛砖引玉。

怎么向外国游客全面的传递我国景点的文化历史信息,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吸引外国游客,需要有效诙谐不失文化水准的翻译,需要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更要对历史文化熟悉。本文在写作前通过查找相应的文章,了解前人的研究,通过网络,了解最新外国人的爱好,最新流行语,总结个人和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查看文化文献资料,了解以往旅游爱好的众学者在旅游资料的翻译方面研究的成果,针对特定的中西方文化在观点差别,并以一些发达的旅游城市景点旅游资料的翻译拿来对比参考,根据多种因素对南京旅游景点进行实质的文化差异探讨,得出比较适合的解决方案。

在本文中,笔者对旅游资料中各种历史因素,包括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清醒地考虑到了翻译活动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及译者的对策。从价值体系、审美角度和叙述习惯三方面分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阐述了为了克服这些文化差异,旅游资料的英译所应采取的翻译原则,具体包括增加解释性文字和相关背景资料,删减华丽辞藻和追求译文客观化,使用文化类比法,改变词序排列和重组句式结构四种。

比如,中山陵:Dr.SunYat-sen'sMausoleumstandsatthefootofthemountaininNanjing,theconstructionoftombbeganinJanuary1926,endedinthespringof1929.Thearchitect,LvYanzhi,diedshortlyafterthat..Recliningonthehillside,themagnificentTombblendsthetraditionalandmodernarchitecturalstyle.Lyingonthehillside,theMemorialGateway700metersaway,belowthesquare,thisisthetombentrance.Thereisathree-storystonestandinginagiantbronzetripod,symbolizingpower,perchinancientChina.

现在好多外国朋友基本也会一点中文,我们这些介绍也可以以拼音的形式同时一起介绍,笔者认为更可以尝试漫画形式配以外语解说,随着视频终端的普及我们更可以尝试在景点安装终端。通过这些先进的手段,把南京的旅游景区的资料传播到需要的人手中,让他们带着好奇来,带着收获回去。笔者希望和南京旅游部门合作,建立南京旅游景区文化资料数据库,提供APP手机软件、能够使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以及笔记本等浏览支持,根据爱好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扩大南京景点的人气和影响,把南京的文化和景点推向世界。我们更可以考虑在Facebook,youtobe,优酷等视频网站,或者移动终端微信等建立南京官方播放帐号,找到更多的适合现在人的流量窗口推广。使来旅游的人带着好奇来,带着满足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公司离职申请书范文(精选2篇)

    - 阅0

    公司离职申请书范文(通用5篇)在眼下市场经济活跃的社会,有各项事务需要申请书,通过申请书,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请求。为了让您在写申请书中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

    优秀范文梅花作文(精选3篇)

    - 阅0

    梅花作文篇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每当吟诵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梅花》时,我就会想到那不畏严寒,傲霜而立的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梅花有许多颜色,红的、粉的、白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