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6篇)

来源:其他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篇1

1陆海统筹的内涵及提出的背景

所谓陆海统筹就是指把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陆地与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因此,陆海统筹的陆”不仅是指沿海地带、沿海地区,也包括沿海腹地,陆海统筹的海”不仅是指领海,也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陆海统筹的统筹”就是统一筹划的意思。纵观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把目光投向海洋,关注海洋经济发展。一些主要沿海国家将陆海统筹的海洋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如日本提出将海洋纳入国家大战略和全球视野;韩国、澳大利亚提出以发展海洋产业为核心,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美国、俄罗斯提出以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为核心的海洋战略。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都先后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海洋的决定就是要发展海洋经济,保证美国在海洋经济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同时,为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美国政府尽快制定海洋空间发展规划”。日本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陆海统筹,它以沿海港口为依托,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海洋产业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大陆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海洋经济成为大陆经济的延伸。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与港口优势,通过港口这个接口建立园区来发展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国际海洋理事会执行董事长所说的:海洋经济就等于是全球经济,因为海洋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海洋中的任何活动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的规定,属于我国拥有和管辖的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约300万km2,海洋国土相当于陆地国土的1/3。但由于历史沿袭下来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我国陆海发展是各自为政,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制定等方面均表现为陆海二元”的趋势,没有海洋国土意识,缺乏推进陆海整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或战略思维,致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滞后于陆域经济发展,也滞后于其他陆海兼备的发达国家。为此,不少海洋经济的学者专家广泛呼吁,建议国家把海陆统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书记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首次倡导将海洋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全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海洋经济”章节部分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这也标志着我国在战略决策思维上由传统大陆国家向陆海兼备国家转型。

2江苏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江苏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尤其是海洋经济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尽管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5%,远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速度。但是,纵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仍滞后于周边省市的发展,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没有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陆地”与海洋”之间、沿海”与腹地”之间、沿海”与沿江”之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江苏区域均衡发展,形成了纵向比发展迅速、横向比发展滞后的江苏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

2.1纵向对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2.1.1陆海统筹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借助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全省各地尤其是沿海3市抢抓发展机遇,以产业链为纽带,逐步实现陆”与海”的有机结合,开始打造以沿海为纵轴,以沿江为横轴的L”型海洋产业带。一批适宜临海发展的高端产业向沿海集聚,一批海洋产业的产业链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了以沿海港口群、沿海高速公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为依托的汽车、船舶、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优势临港产业,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已见成效;形成了以沿江港口群、长江深水岸线为依托的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优势产业;依托沿海腹地的科教技术优势,一批优质海洋科教资源向沿海地带转移。南通中远船务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南通船舶海洋工程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授牌,华锐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也落户盐城,省内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在沿海地区成立研究机构,陆海统筹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2.1.2海洋经济规模逐渐扩大

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逐年上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初步估算为3241亿元,是2006年1287亿元的2.5倍,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26.55%,高于同期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尤其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很大,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为今后海洋经济发展与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2.1.3四大主要海洋产业增长势头良好

江苏主要海洋产业包括统计数据中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中的10个产业,其中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矿业目前是空白。而10个海洋产业中,江苏省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等4个产业为主要海洋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4个支柱产业一直占江苏海洋产业总量的70%左右。

2.1.4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p#分页标题#e#

2000年以前,江苏海洋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从事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经济生产,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很小。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下降,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海洋渔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14%,而海洋船舶工业由2006年的16%上升为2010年的49%。与发展飞速的船舶工业比较而言,虽然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所占比重由2006年27%下降为2010年19%。

2.1.5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提升

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海洋经济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逐步增强,海洋经济对沿海市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2006年,江苏沿海3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其GDP比重的28.8%,到2010年上升47.27%,尤其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实施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占沿海市县区域经济的比重增长较快。2010年在南通、连云港、盐城3个沿海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中,47.27%来自于海洋产业。

2.2横向对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任务艰巨

2.2.1江苏海洋经济相对滞后

十一五”期间,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其GDP基本处于全国第二的位置,落后于广东省,领先于浙江省,小幅领先于山东省。但海洋生产总值,江苏只占全国的第六位,与江苏省的GDP地位不相吻合。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就在于海洋经济的差距,山东与江苏的差距也在于山东的海洋经济优势。而与江苏经济在全国地位极不协调的是江苏海洋经济严重滞后。2006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的5.92%,到2010年上升7.82%,而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为2006年8.46%,2010年9.66%,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江苏海洋经济总量远低于海洋强省

2009年,江苏完成海洋生产总值2717.4亿元,而山东、浙江和广东分别完成5820亿元、3392.6亿元和6661亿元,江苏仅为山东的46%,浙江的80%和广东的40%。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9%,远低于山东、浙江和广东的17.2%、14.8%和16.9%。山东、浙江和广东相继成为全国蓝色经济试点,这将进一步促进这3个省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才能保持经济强省地位不动摇。

2.2.3江苏海洋产业结构滞后于海洋强省

2009年,江苏海洋产业构成中主要海洋产业占41.6%,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14.8%,海洋相关产业占43.6%。而山东海洋相关产业占45%,科教服务业占16.5%,主要海洋产业占38.5%。广东海洋科教服务占到28.9%,海洋相关产业占36.6%,主要海洋产业占34.6%。浙江海洋科教服务占17.7%,海洋相关产业占42.9%,主要海洋产业占39.4%。分析可以看出,江苏海洋科教服务业的比重最小,海洋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江苏实施陆海统筹的条件及优势分析

3.1江苏实施陆海统筹的条件分析

3.1.1区位优势突出

江苏沿海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北部有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岸,沟通中西部,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也是陇海兰新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部沿海与长江相连,具有江海兼具的独特优势。因此,战略地位重要。随着苏通大桥、沪崇苏过江通道、宁启铁路、新长铁路、连云港-盐城-上海铁路等的建成,江苏沿海地区与上海、苏南以及浙江、福建等地的联系更加快捷,为江苏沿海地区实现与长江三角洲的融合,也为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3.1.2海洋资源丰富

江苏省海岸线长为954km,管辖海域面积为3.75万km2,一线海堤外的海涂面积50万hm2,占全国海涂面积的1/4。由于淤泥质海岸和辐射沙洲内缘等复杂条件下建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条件较好的海港港址有14处。近海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沿海风功率密度较大,而强台风出现频率较小,适合建设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同时,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也十分丰富。沿海拥有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湿地和独特的辐射状沙洲,设有两个部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两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花果山、狼山、范公堤等自然景观遍布沿海各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3.1.3科教优势明显

江苏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占据全国四个第一”:2010年,有普通高校150所,居全国第一;有在校本专科生164.9万人,居全国第一;预计毕业生数48.8万人,居全国第一;教职工数15.9万人,居全国第一。江苏也是科技大省。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年申请专利23.6万件,占全国总量的14.4%。2010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项目158项,总投入12.7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约占全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0。全省科研活动人员68万人,其中研发人员38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8人。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300个。因此,江苏的教育和科技优势明显,提供了江苏省陆海统筹的坚实的基础。江苏海洋科技与教育也具有较强优势。2009年,江苏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2902人,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沿海第二位,而培养海洋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人数7475人,也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沿海第二位。

3.1.4陆地经济实力雄厚

江苏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长,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江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高,江苏经济发展也为国家GDP的增加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期间,GDP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人均GDP增速12.4%以上。2010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位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的1/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9.8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18.94亿元,全国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4301.85元,位居全国第一;粮食产量3235.10万t,位居全国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3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进出口总额4657.9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从上面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的各项数据都名列全国前列,显示了江苏陆地经济实力的雄厚。#p#分页标题#e#

3.2江苏实施陆海统筹,构建海洋经济优势分析

江苏陆海统筹具有突出的区位特色、丰富的海洋资源、明显的科教优势和雄厚的陆地经济等基础条件,要立足沿海地区,面向全省,统筹陆海,联动江海,实现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要着力培育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新兴优势海洋产业,着力发展海洋大型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成为江苏海洋经济的强势产业,形成江苏海洋经济的优势,促进江苏区域均衡发展。

3.2.1培育海洋新兴优势产业

(1)依托现有船舶制造业的优势,大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2)依托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做强光伏、风电等两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大核电和生物质能两大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潮汐能,为今后新能源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3)江苏沿海生物资源丰富,要追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兴优势产业要做大、作响、做实,实现倍增发展。

3.2.2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海洋传统专业要围绕转型升级,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①做强传统海洋渔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和远洋捕捞业,形成以渔业为核心,包括捕捞和养殖、渔船修造、渔港建设、渔具和仪器制造、渔业物资供应、育种、饲料生产、药品生产及水产品加工、零售和休闲渔业等多个环节的多元化产业体系。②江苏已成为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本土装船率和配套率,推进建设部级船舶出口基地,建成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船舶产业体系。③积极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业,推进旅游产业整体上档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建设滨海旅游休闲基地,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国内发达旅游经济圈和东北亚特色旅游文化圈。④要积极推进海洋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世界级港口群。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要做强、做精、做长,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4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江苏海洋经济优势的举措

4.1增强海洋意识

4.1.1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4个思想转变:从单一的陆域空间转变为陆海一体的空间思想;从追求陆域经济效益的大陆经济思想转变成多层次、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片面追求海洋经济效益转变为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建设并举的思想;从单纯发展海洋经济转变为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并举的思想。要从省级层面开始,树立海洋国土意识、陆海统筹意识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意识,建立陆海统筹的长效机制。

4.1.2加强宣传教育

由于受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影响,江苏经济重心长期以来都在苏南,忽视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海洋意识薄弱。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海洋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理念。要形成政府部门重视海洋,制订建设海洋强省的专项规划,包括战略性长远规划和近期启动工程,以及战略性措施;科研工作者勇于投身于探索海洋、研究海洋的科学、开发海洋的技术,在海洋领域建功立业;企业家抓住机遇,开发海洋,开拓海洋国际市场;公众努力加深认识海洋,保护海洋,享受海洋恩惠的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4.1.3弘扬海洋文化

要加强海洋知识的科普工作,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可以增加教科书中有关海洋和海洋文化的知识篇幅,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宣传中,开辟更多的新闻信息、专题专栏,安排更多时间播出等。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博览业、旅游业和生态业,举办一些海洋博览会、海洋艺术节、海洋旅游节,建设集海洋文化观光、体验、环保于一体的主题公园等。要加强海洋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互动发展力度,形成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4.2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4.2.1科学的战略定位是实施陆海统筹的前提

江苏沿海开发承载着统筹苏南与苏北、统筹整个东南沿海、统筹东中西部、统筹沿海与腹地及面向东北亚经济区等重要使命。江苏沿海在苏北,苏北发展关键在沿海。要把陆海统筹发展作为苏北发展的重要战略,进一步放大沿海开发对苏北发展的作用。要发挥江苏省沿江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优势,加大南北共建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苏北集聚,向L”形海洋经济带集聚。要发挥沟通沿海与苏北腹地的便捷交通网络在转移生产要素上的积极作用,发挥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盐城的广阔滩涂和湿地的资源优势和连云港的东方桥头堡”和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的战略优势,把这些战略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辐射和带动整个苏北地区的大发展,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联动全省的局面。

4.2.2形成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是实施陆海统筹的重点

要按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带三区多节点”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一带”是指由江苏沿海与沿江构成的L”形特色海洋经济带。要充分考虑沿海地带、近海及远海区域的统筹发展,做到内延外展,内向陆地更加高效集约,外向深海更加生态环保,形成泛蓝”的涉海产业、浅蓝”的临海产业、深蓝”的海洋产业互补的海洋经济带。三区”是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江苏北部海洋经济区、中部海洋经济区和南部海洋经济区。多节点”是选择沿海地区重要临港城镇作为培育和建设对象,对海洋经济起重要支持作用。要坚持海洋经济与城市化互动发展,通过大力度的区域调整和增强产业吸附力,做大做强3个沿海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带的中小城镇,使陆域的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要素向海洋流动配置,发展和提升海洋经济,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会带来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和陆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城市化的双向互动发展。#p#分页标题#e#

4.2.3探索推进陆海统筹的新方法是创新发展的动力

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出现加速趋势,它作为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产业,相关性、贡献度和带动力不断增大。要重新认识海洋开发和沿海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坚持陆海统筹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开发建设上台阶。要妥善处理省、市、县三级政府在滩涂围垦的利益关系,省级层面要逐步放权放利,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滩涂围垦积极性。要设立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沿海盐田的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创新沿海盐田的开发与利用机制,统筹盐田与所在县区的发展。要研究制定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出台的优惠政策要抓落实,未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尽快出台。要加快设立沿海产业基金,组建沿海发展银行,加快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的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

4.3大力推进海洋载体建设

要坚持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新兴海洋经济倍增发展的战略,紧紧抓住空间载体、产业载体、港口载体及项目载体等4个方面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4.3.1传统海洋经济要转型升级

目前,江苏传统海洋产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同质化”低度化”现象严重。而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要紧紧围绕L”形海洋经济带和一带三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引导相关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壮大和培育海洋经济优势。要强力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把传统海洋产业链做粗”做长”。要通过技术研发、资金保障、政策倾斜、市场培育等手段,全力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和现代海洋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把新兴海洋产业做大”做响”。

4.3.2载体建设是构建海洋经济优势的重点

要加强包括陆海统筹的空间载体、产业载体、港口载体和项目载体的建设,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载体就是指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是陆海统筹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区域,其开发和利用要通过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达到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产业载体建设就是指海洋产业园区的建设。海洋产业园是实现孵化海洋高新技术成果、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造就海洋产业家和专门人才、创造海洋经济聚集的重要区域。要制订出内陆地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使沿海与内陆融合发展;要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加快提高园区、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的集聚。港口载体建设就是指临港经济区的建设。临港经济区是陆域要素与海域要素配置最为活动的地区,也是实施陆海统筹发展的重点。要重点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平台、港口物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对外开放平台和海洋开发投融资平台等,逐步形成临港工业及物流业发达、综合运输体系和港航设施完善、腹地经济广阔、产业发展配套、港口运行机制协调的开放型港口经济体系。项目载体建设就是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要重点建设六大海洋开发工程项目,包括:滩涂资源开发工程项目、港口群建设工程项目、海岛开发工程项目、滨海旅游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工程项目、海洋生态环境工程项目。

4.4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4.4.1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是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虽然江苏既是科教大省,也是科教强省,但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多集中在南京等地,离地处苏北的江苏沿海距离较远,且对海洋经济的聚焦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因此,科教优势对海洋的支撑作用不强。要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整合全省海洋科研优势,形成海洋科研的合力,培植海洋产业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要推动沿海3市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完善海洋学科设置,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优势专业建设。要整合全省海洋科技力量,增强海洋科技的聚焦度。要积极开展海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支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海洋开发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并在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3市,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2~3个海洋科技示范园区,推动一批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增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为江苏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4.2建设创新平台是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要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组织协调省内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国家海洋局(江苏)海涂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苏省(连云港)沿海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南通)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江苏省(盐城)海上风电研究院、江苏(盐城)沿海开发研究院等一批部级、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使其成为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引领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4.5完善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4.5.1理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要健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决策,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分工,密切部门协作,加强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和指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相互协调配合,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系,增强江苏沿海地区对科技、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的吸引力。

4.5.2健全海洋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安排海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对经济社会带动面广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攻关。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尤其是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投资,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海洋工程实验室。要针对海洋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持机制。#p#分页标题#e#

4.5.3制定海洋资金投入保障政策

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推动涉海企业在境内外资本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支持基金主要投资于涉海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运输企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大项目,鼓励民营企业融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积极支持金融部门参与发展海洋经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等的资金需求。

4.5.4建立海洋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要实施人才强海计划和海洋高级人才引进工程,采取优惠政策,以多种方式吸引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物、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全省海洋重大项目的攻关,部署开展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人才引进与有序流动、团队吸纳与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省内外海洋人才资源,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坚持产学研联合,鼓励和支持涉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海洋人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6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

4.6.1加快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点

要开展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生态补偿和减排降污试点工作,重视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完善海洋灾害、突发性事件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环评,尤其是要对布局密集、规模庞大的炼油、化工、钢铁、火电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以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选址要进行科学论证,制定严格的涉海产业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临港地区落户,对污染排放经整治后仍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重点实施入海河口、临海直排口、深海排放口以及港口区、养殖污水排放口等区域污染物的在线监测,建成省、市、县三级入海河口及直排口在线监测系统。实施海洋监测结果报告制度,及时海洋环境质量报告。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篇2

关键词: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监视监控平台;在线监测;

中图分类号:P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a)-0000-00

天津大神堂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现代活体牡蛎礁聚集海域,由于地壳运动和独特海洋生态环境,该区域内的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褶牡蛎(Ostreaplicatula)和脉红螺(Rapanavenosa?)等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为了进一步保护贝类生物资源的多样性,2013年1月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014年7月天津市海洋局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划定为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为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天津市建设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平台,以期实现平台监视监控系统为区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涉海服务。

1平台建设

1.1平台规划

天津大神堂监视监控平台是天津市海洋观测网络布局近岸近海海洋观测体系“三近、两远”中两远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基于离岸的海洋监视监控平台,开展天津北部海域的海洋要素观测和海洋环境监测。现阶段任务为对该海域实施全程监控并进行海洋基础数据监测,为该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第一手的数据,未来将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气象、潮位、水质、泥沙等数据进行观测监测,兼顾天津和渤海湾北部海域溢油、赤潮、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与防范、海域动态管理、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公众服务等海洋观测和监测的业务化应用需求。使保护区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实现其预期的资源合理利用与目标管理。

1.2监视监控平台与《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符合性分析

依据《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4-2022年)》和《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报告》关于大神堂牡蛎礁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控措施的要求“重点保护区内,禁止实施各种与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活动;加强周边海岸工程,如北疆电厂、中心渔港等入海排污监控”,该平台作为公益项目,通过平台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对海洋基本要素和重点监测因子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跟踪,并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影像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3工程建设概况

该平台选址于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南端,距海岸直线距离约10km,邻近天津中心渔港和北疆电厂。水上承台面积64m2,顶面高程8.0m,水上承台采用高桩墩台结构。承台下部建设一座靠船平台。由于项目位于海里,受波浪和海流影响较大,并受一定的冰荷载作用,工程采用钢管桩,同时为减小氯化物、硫化物等物质对钢管桩的腐蚀,平台钢管桩采取“钢管桩牺牲阳极保护阴极”的防腐措施,提高了平台的稳定性。工程建成后将围绕天津海域特点进行监控海域环境观测。

2工程海域环境质量现状

为将海洋环境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对,时时了解海洋环境趋势变化,我们以“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大神堂环境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通过平台在线监测系统,与人工检测进行比对,不断修正海洋要素在线监测指标,从而对未来环境变化进行趋势判断。

2014年天津大神堂牡蛎礁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水水质一般,水体中主要超标物质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其中全部站位活性磷酸盐均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66.7%的站位无机氮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它监测要素均未超标。

考虑到大神堂邻近海域是天津市主要的海水增养殖区,养殖面积2000公顷,养殖产量7000吨。检测结果显示,增养殖区海水中主要超标物质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pH。增养殖区内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近几年营养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

沉积物质量较好,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夏季监测共获浮游植物38种,平均密度为444×104个/立方米,多样性指数处于较好水平;浮游动物31种,小型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26146.6个/立方米,大型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为251.4个/立方米,多样性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大型底栖生物32种,平均密度为440.0个/立方米,多样性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3平台的监测应用

3.1应用先进科技管理手段,增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支撑

针对海洋资源环境超载区和海洋生态红线区等重要管理区域,通过应用在线监测技术实现对水体主要水质参数(溶解氧、营养盐、石油类等)、生态指标(如自然岸线、滨海湿地、指示性物种等)等的全时段、全天候监督性监测,从而为海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海洋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制度、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数据支撑。

3.2平台在线监测系统构架设想

通过对主要污染物的指示性监测参数进行筛选,形成在线优先监测参数列表(表1)。结合平台的设计内容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指标筛选,设备间设置温盐井、验潮井和监测预留井,可实时获取温度、盐度、重金属、溶解氧、营养盐、潮位等监测指标的连续数据。海水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海水溶解氧测量仪、硫化物现场测量仪、海水pH测量仪、海水营养盐测量仪、海水浊度测量仪、多参数水质仪、便携式流速流量仪和海水浊度测量仪等检测方法已成为海洋行业的标准。具有海水水质多参数测试系统和海洋海水样品采样系统,实现海水自动检测和采样功能。

表1海水水质检测主要指标

项目

检测范围

检测精度

水温

(-5~40)℃

0.1

pH值

(0~14)pH

0.01

溶解氧

(0.0~20.0)mg/L

0.1

电导率

(0~1×105)μS/cm

±0.5%(FS)±1

浊度

0~1000NTU

0.01NTU

监测指标精度符合国家关于海水检测标准,具有自维护和自确认功能,可以实时掌握各模块及传感器的工作健康状况。

3.3在线监测应用的不足

各类化学、生物参数的在线监测技术复杂,成熟度较低,定量监测能力不足,且自动化程度不高、运行维护难度大。用于海洋污染状况和生态状况在线监测的传感器还很少;而营养盐传感器的维护保养要求高,每半个月左右需维护一次。在线监测探头易被生物附着,影响较大,定期维护成本较高。误差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营养盐传感器易被生物附着,维护周期对测量精度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传感器在测量时的过滤孔径要远大于实验室过滤孔径,测量结果受悬浮物影响很大。

4未来发展的应用―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在完善海洋在线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分析,识别天津海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数据信息平台除了具备在线监测数据管理分析功能之外,一般还应具备自动监控与预警、信息产品的制作与功能,可以实现浮标站位和参数管理、数据入库、预警预报、信息产品制作和等。建设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消除及生态恢复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应依据风险评估的需求,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将风险评估贯穿到整个管理过程中,包括建设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海洋环境应急信息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海洋环境灾害信息、海洋环境灾害风险源分布信息、海洋环境灾害敏感区域分布信息、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机构基本信息等相关数据库、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共享网络体系及共享服务平台等。对灾害发生几率及强度预测评估、紧急应对风险以及灾后恢复对策的评估,使之成为领导层面科学决策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海洋局.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4-2022年)

[R].2014.

[2]天津市海洋局.天津市海洋生态红线区报告[R].2014.

[3]天津市海洋局.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R].2014.

[4]乔延龙,陈亮,殷小亚.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监视监控系统监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9):81-84.

[5]叶颖,成方林,李博,等.海洋站(点)观测环境代表性调查与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10):52-55.

[6]黄晓利,康德明.江苏海门牡蛎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实施远程视频监控方案[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6):92-95.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篇3

打造省海洋综合开发与

保护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象山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兼具山、海、滩、涂、岛、礁、湾资源的地区。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925公里,分别占宁波市的67.8%、59.2%,浙江省的2.5%、14.2%。拥有象山港和石浦港两大港口,可建港口岸线61.3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7.3公里。拥有大小岛礁656个,占宁波市的80%以上,浙江省的21.4%。拥有36个金色沙滩,长达15.7公里,位居长三角各县(市、区)首位。

海洋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近年来,象山先后提出海洋开发、桥海兴县、海陆一体、“一体两翼”等海洋开发思路,全面实施以海洋经济为重点的对接大桥转型跨越三年行动计划,制定1234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形成具有象山特色的发展道路。2011年初以来,进一步加快象山港大桥建设,着力发展对台小额贸易,在成功创建省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的基础的同时,努力创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

海洋产业体系富有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象山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备,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对全县生产总值增幅贡献逐年增长,2011年,预计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0%,所占份额位居全省前列。以船舶制造业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快速发展,造船能力达到190万载重吨。滨海旅游业蓬勃发展,拥有AAAA级景区3个,年游客接待量830万人次,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称号。海鲜餐饮业享誉长三角。被授予“中国海鲜之都”称号。海洋运输业蓬勃发展,海洋运输能力达80.7万载重吨,集装箱运力14.9万载重吨,位居浙江省各县(市、区)首位。现代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产量58万吨,列全国前5位。

海洋文化生态独具魅力。象山六千年以海为伴,形成了海商文化、海盐文化、养生文化、象(吉祥)文化、民俗文化等灿烂的海洋文化。近年来,象山深入推进海洋文化大县建设。打造出“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国际海钓节”、“海鲜美食节”等知名文化品牌,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竹根雕之乡”等荣誉称号,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象山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负离子每立方厘米1.47万个,空气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被誉为天然氧吧。2006年,被批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2010年获批省级生态县,先后建成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部级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部级保护区的县域经济体。

秉承海洋资源优势,坚持海、岛、港、桥联动发展

“十二五”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要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战略,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列入国家战略为契机,重点推动海洋海岛综合开发,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健全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打造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省海洋经济强县。

立足“象山半岛+海岸海湾”地理优势,着力打造省海陆联动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主要海岛毗邻大陆有利条件,坚持以陆带海、以海促陆、海陆联动,以石浦岛、城、港联动开发为重点,突出南田岛综合开发,促进海陆发展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产业优化、政策引导、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为探索我省海陆协调发展新途径积累宝贵经验。

立足“海洋资源+特色产业”基础条件,着力打造省现代新兴海洋产业创新区。按照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海洋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壮大海洋装备、清洁能源、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旅游、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促进我省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立足“港口岸线+小额贸易”有利条件,着力打造长三角对台经贸交流开放合作实验区。发挥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统筹南田诸岛港口、岸线、滩涂资源,创新对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搭建对台开放、交流、合作平台,为推进长三角对台经贸合作发挥先行先导作用。

立足“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优势,着力打造国家海洋文化生态建设示范区。牢固树立蓝色文明发展理念,强化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生态利用和有效保护,切实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文明意识,促进人海和谐共处,为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探索先进模式。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

优化海洋功能布局。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优化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着力构建“一核两港三区四城多岛”空间总体布局。一要打造“一核”。以石浦、鹤浦、高塘等地的海域、海岛为核心,充分发挥石浦港综合优势,深化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快海岛开放开发,成为省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平台。二要开发“两港”。象山港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依托深水岸线和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先进临港产业基地。石浦港要进一步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省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主要基地。三要保护“三区”。即渔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韭山列岛部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部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树立海洋蓝色文明意识,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要建设“四城”。统筹城市建设与海洋资源开发,重点打造环石浦港新城、沿象山港新城、大目湾新城、象山影视城,加强城市功能培育和提升,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功能与支撑平台。五要利用“多岛”。加强对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开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综合利用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旅游岛、港口物流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生态岛,成为省海岛开发开放先行区。

加快石浦岛、城、港联动开发。石浦地区包括石浦、鹤浦、高塘等三个镇乡,是宁波市海洋(海岛)综合开发的核心区域和浙江省海洋

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加强石浦港区域开发开放,探索设立石浦新区,促进对台交流开放合作,合力打造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一要加强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依托石浦港对台贸易试点口岸优势,实行更灵活、更开放、更包容、更便利的对台贸易交流合作和出入境政策,积极申报新型海关特殊监管区,扩大对台贸易商品种类和规模,建设台湾商城和台湾商品一条街,打造台湾商品进入大陆及转口境外地区的交易集散基地。二要推进石浦港综合利用。改造提升石浦3000吨级对台专用码头,加速推进雷公山区域对台万吨级码头建设,谋划城镇生活岸线和旅游休闲岸线,扩展公用型保税仓库面积和查验场地,加快符合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建设,不断提高港口服务能力。三要建设环石浦港新城。以打造具有现代都市气息和浓郁海岛风情的滨海新城为方向。推进城市建设沿港发展,全力塑造新城特色与品质,加大海岛特色文化挖掘、历史遗存保护、生态景观修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石浦港新城。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和科技研发创新能力,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旅游业、现代渔业和海洋服务业,抢占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一要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以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行业为重点,依托中油重工(宁波)基地、启鑫光电、乐惠新能源等项目,建立健全临港装备产业链,努力把象山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临港装备制造基地。二要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育苗育种等产业,推动海岛海水淡化、国电海上风电、檀头山风力发电等项目启动实施,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与管理人才,充分挖掘象山海洋新兴产业潜力。三要提升海洋旅游发展水平。认真实施“八八”黄金发展战略,整合提升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影视城等已建成景区,加快花岙岛、檀头山、渔山等海岛旅游发展,推动海洋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海洋文化旅游内涵,建设长三角最佳海洋休闲目的地。四要改造提升现代渔业。巩固渔业大县地位,稳定渔业捕捞产量,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升水产加工能力,不断打响“中国海鲜之都”品牌。

推进海岛分类开发与保护。立足海岛自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把海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一要打造综合利用岛。以南田、高塘、花岙等海岛为重点,积极引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和城镇配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二要打造临港工业岛。以打鼓峙岛、东屿山、中界山岛、汰网屿山等海岛为重点,执行严格的产业准人和环境保护政策,加快临港装备、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三要打造海洋旅游岛。以花岙岛、檀头山、渔山等海岛为重点,严格保护海岛自然人文景观,实现海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要港口物流岛。以南田岛等为重点,统筹规划岸线、航道和锚地开发,对于干线航道上的岸线资源,优先用于公用码头建设,对于利用方向尚不明确的岸线,应予以预留,避免深水浅用、多占少用。五要打造现代渔业岛。以东门岛为重点,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特色民俗渔文化村,充分体现海岛特色和文化底蕴。六要打造海洋生态岛。以渔山列岛、韭山列岛为重点,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严禁在生态保护岛上进行任何工程开发活动,适度开展科普教育、科研考察等低强度的利用活动。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篇4

关键词:海洋药物学教育特色课程

现代海洋药物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凸显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的发展趋势下,国内涉海相关医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继成立了以利用海洋药用资源,开发海洋药物为目的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吸引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海洋药物研究和教学的药学专业人才。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海洋药物研究日趋成熟,已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药学新型学科分支。

随着海洋药物深入研究和海洋药物学科的发展,已有很多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涉及了海洋药物学相关的内容。涉海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因地制宜的开设了《海洋药物学》等相关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并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点,逐步形成了《海洋药物学》特色课程。海洋药物学作为新兴学科的特色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海洋药物相关专业学生对海洋药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开发海洋新药的意识,启发学生拓宽海洋药物研究新思路,提高学生将化学学科、药学学科、海洋生物科学学科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应用于进行海洋药学方向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熟悉海洋来源的功能性产品的开发。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海洋药物学的内涵还未有系统全面的介绍,对海洋药物学的范畴、对象以及基本思路还未理清。

海洋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想把海洋药物列为本科生学习的一门课程,并且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熟悉有关海洋药物的基础知识,老师在教课时就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体现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内涵和特色。现在我国还比较缺乏用于本科学生学习的海洋药物方面的书籍,现有的论著主要是易杨华和焦炳华2006年编著出版的《现代海洋药物学》,易杨华2004年主编出版的《海洋药物导论》等。《海洋药物导论》和《现代海洋药物学》的内容编排较为合理地体现了海洋药物课程的内涵,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海洋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方法及成就,可为学生学习提供参考,但不适合单独作为教材使用;张朝晖主编的《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能提供按照中医药思路研究开发传统海洋中药的内容,因此也可选用部分作为教材使用,能够体现中医药的优势。随着海洋药物研究成果的积累和专著的出版,近几年也编写出版了比较适于本科教学用的《海洋药物学》教材。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能够展现出课程内在含义的教材,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就要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的课程特点选择符合要求的论著传授学生相关知识。

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是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更好地开展海洋药物教学,体现海洋药物学的课程特色,现就课程内容安排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传统海洋中药极具中国特色

传统中医中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海洋中药是祖国中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海洋中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是国家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我国海洋药用资源丰富,有关乌贼、昆布、麒麟菜、海马、海龙等海洋植物和动物药的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开展现代海洋中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0年《中华海洋本草》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海洋药物学进入成熟阶段,《中华海洋本草》主要阐述了海洋药物的作用、发展历程,真实地描绘出目前海洋药用资源的情况,能够为海洋药物的相关研究及开发提供有利的科研资料,这本书是同一领域内第一部较为完整、科学、有价值的大型书籍。《中华海洋本草》收录海洋药物613味,涉及药用生物及具有潜在药用开发价值的物种1479种,另有矿物15种。因此,要适当安排讲授海洋本草的内容,讲解传统中药典籍中记载的海洋中药,如何利用现代天然药物化学和生物学的技术确定海洋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突出海洋中药复方的特点和优势,海洋中药及其复方历经2000余年的临床应用,已证明其构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中药及其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对阐明复方有效成分及其作用原理,赋予传统医药以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还要强调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海洋中药和保健品的研制和开发思路,实现对我国传统海洋中药及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海洋天然产物是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海洋天然产物研究是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基础,我国对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每年都有许多具有新颖结构的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因此,对海洋天然产物相关内容的涉及是海洋药物学的重点内容,在海洋药物学课程内容的具体编排上应侧重于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微生物等各种来源的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类型,比较不同来源海洋生物中结构类型的差异,以及可能成为药物的化合物(先导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或有效成分、相应成分的药理活性、生物来源和与这些活性成分相关的各种研究方法。同时结合海洋生物药物的特点,着重讲解海洋生物毒素的应用、海洋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及其代谢产物、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洋红树林生态系统及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次级代谢产物等知识点,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改变孤立研究某种特定海洋生物的模式,从生态学的宏观视角探索海洋活性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的本质。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等关系考虑在内,运用海洋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海洋天然产物的海洋药物的探索。讲授教学法是海洋药物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海洋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海洋生物毒素的结构特征和药理药效作用等海洋药物学的理论性、基础性的内容以讲授法教学为主,特别是课程的初始章节采用讲授法是最恰当的。案例教学法基本贯穿于海洋药物学教学的全过程。对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背景、分离纯化方法、药理药效和药物制剂等具体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展开,将海洋药物理论知识溶于具体的实例,逐步识别关于化合物、药理作用和制剂的中心问题,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遵循“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学习能力有直接作用。

三、海洋药物发展的新技术新思路

多学科的交叉也是海洋药物学的特色之一,在向学生介绍海洋药物发展的新技术新思路时也要充分体现了海洋药物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意义。海洋药物研究的最大瓶颈是药源问题,海洋生物相对陆地生物来说难以大量采集和获得,天然产物微量存在、结构复杂,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如何解决药源等问题。在讲解探索各种解决方案和途径的时候,可以穿插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技术,探讨海洋药物开发的趋势。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如深潜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介绍,扩展学生开阔视野,启发学生的思考。从海洋生物特别是极地、深海等特殊生境海洋生物中寻找活性化合物依然是海洋药物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另外微生物资源将成为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热点,海洋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结构新颖,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利用基因工程克隆转导表达药源基因,利用微生物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对药源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发酵和在基因水平上调控代谢等是促进药物先导化合物,、提高产量,解决药源问题很有前景的途径,是开发海洋药物,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

海洋药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且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一一讲解,所以我认为海洋药物学作为新兴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主要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把最具特色和最前沿的内容呈现给大家,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并配合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使学生在初步了解海洋药物学概念的同时,根据不同兴趣点继续学习海洋药物学相关知识,为我国海洋药物发展提供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惠、杨靖亚、许剑锋、张朝燕、刘克海、包斌.海洋药物学课程教学的合理设计模式[J].药学教育.2012,28(6):14-15

[2]王令充、吴皓、刘睿.适应中医药学科专业的海洋药物学教学探讨.新校园[J].2011,9:12-13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篇5

一、竞合新象:沿海经济发展呈“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之势

我国沿海地区完整战略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和统筹协调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有利于各沿海板块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准发展方向和定位,在更高起点上展开竞争与合作,实现错位和互补发展。综观其他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不难发现,其发展目标和定位普遍具有统揽全局、兼顾内外、站位高远、立意宏阔的特点,尽显各自独特优势、宏伟蓝图和良好发展前景。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其改革试验内容涉及到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唯一聚集了高新区、港口、部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极强的体制创新优势和发展活力,将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被誉为继“深圳号”、“浦东号”之后的“滨海号”“经济航母”。

江苏沿海经济带、辽宁沿海经济带分别于2009年6月和7月获得国务院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两省都意在强化沿海意识,弥补长期以来沿海经济发展的不足。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是欧亚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出海通道和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将成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最佳承载地和东北地区振兴的强力引擎。江苏沿海地区将着力建设海港群,并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同时利用陇海线连至中国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提升中西部地区东突西联的能力,使江苏沿海“洼地”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分别在2011年1月、2月、7月获国务院批复,三省都依托各自的海洋资源优势和良好区位条件,提出了既立足海洋,又超越海洋的发展定位和构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还将为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经济增长极。浙江将强力开拓发展空间,创新发展模式,为“经济强省”寻求“海洋”支撑,形成长三角重要增长极。与山东、浙江相比,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使命,将与港澳、海西区、北部湾、海南乃至东盟等地区合作,挖掘和提升珠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是极具活力的三块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利用其独特的对台地缘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推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构建环海峡经济圈,形成中国经济版图上新的增长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利用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努力建成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海南国际旅游岛将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海南现代服务业和整体发展水平提高,谋求海南在中国、在世界“特别之位”。

二、“蓝色”航标:海洋经济成为发展新亮点和转型新动力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利用海洋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沿海省份普遍面临陆域空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开始把发展的关注点转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选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都是直接以蓝色经济或海洋经济命名的经济区,“蓝色经济”正在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新航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利用其海岸线长且海洋资源富集、海陆经济联系紧密、“海上山东”建设具有20年基础,尤其是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等独特优势,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重点打造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等集中集约用海区。这对促进山东半岛成为黄河流域的经济龙头和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拉动我国腹地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全国首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浙江利用其优良的深水岸线、数量众多的海岛、居全国首位的可开发海洋能、可围滩涂、滨海旅游景观等海洋资源和港口物流、船舶工业、海水利用等海洋产业优势,走出“陆域资源小省”困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和突破口。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部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将重点发展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对于促进浙江经济转型、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创新海岛开发模式具有特殊意义。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将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第一大省的优势,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并以“一核、两极”为支撑,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分梯度、有节制开发利用海岸带、海岛、近海海域和深海海域,形成“一核、两极、三圈、四带”的空间布局,建成提升国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聚集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海洋经济有望成为广东加强与周边经济区对接合作的新支点和带动省内东西两翼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抓手,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新路径。

三、协调联动:组团型立体化发展模式方兴未艾

沿海地区开发的龙头是港口,港口直接产生带动了港口产业(海运、仓储、物流等)和临港产业(造船、贸易、钢铁、石化、电力、加工工业等)的发展,从而带来人口和人居服务需求的增加,推动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因此,传统的沿海地区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深水港口――临港工业区――滨海新城(区)”三步走模式。但港口和沿海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所以还必须不断拓展经济腹地,打造沿海城市带,实现“临港工业区――滨海新区――滨海功能带(产业带)”的联动发展,形成点、线(轴)、面三位一体的网络发展格局。我国这一轮的沿海开发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强调的是整体发展和统筹推进,多维联动的组团式和立体化发展特征较为明显,表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正在由最初的以城市和增长极为核心的“极化发展”阶段,进入以区域为单位、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统筹发展新阶段。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一轴、两翼”,即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这一布局横跨黄海和渤海,呈带状沿海岸线展开,并逐步向内陆扩展、辐射,有利于带动产业集群和城市体系的全面提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和区域资源,培育了以青岛为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翼,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翼的“一体两翼”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体系,构筑了“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即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两个增长极,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了海路对接、空地一体的立体化发展新格局。

江苏沿海地区着眼于深水海港开发建设,发展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由南通港、盐城港共同组成的海港群,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和沿海三市的错位共同发展。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形成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以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为支撑,以9个沿海产业聚集区和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为主体内容的立体化发展体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根据空间布局和岸线分区,规划建设南宁、钦(州)防(城港)、北海、铁山港(龙潭)、东兴(凭祥)5个功能组团,区域联动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四、标本兼治:破解海洋生态环保难题

我国新一轮沿海经济的整体推进和热潮涌动,无疑将刺激地方经济更快发展,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产业趋同、生态恶化等后果和问题。目前,我国临海产业结构趋同、产业规模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环渤海地区,辽宁盘锦大型石油化工基地、河北省曹妃甸钢铁石化基地、黄骅大型石化基地、天津滨海新区石化钢铁基地密布,趋同严重。并且生态环保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根据国家海洋部门统计,在全国实施监测的457个入海排污口中,已有7成以上不达标,造成三分之一左右近海海域污染。因此,虽然各地沿海区域发展规划无一例外地写入了“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条文,但更主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实际的环保效果。

国家要建立海洋开发的统筹协调机制与生态环保机制,加强相关立法,把海洋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规范海域使用秩序,做到依法用海、科学用海、集约用海,把海洋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切实维护“海洋健康”。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临海工业污染排放总量,逐步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减少海上排污,着力解决海上石油平台、倾废等带来的污染问题。加强入海口、海湾带等重点海域污染防治,使近海海域功能区划各类海水水质达到相应标准,逐步恢复污染海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要借鉴欧、美、日、韩等国海洋开发中的环保经验,注重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滨海景观,建立多种类型的海滨公园和“海洋风情带”,用于海岸带及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公众游憩活动。要总结梳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经验,挖掘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搞好沿海地区旅游规划,做足山水文章,推动滨海休闲旅游、观赏渔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生态系统、休闲系统与经济系统有机融合,使海洋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篇6

关键词:广东;海洋生态文明;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46-03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党的十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2015年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海洋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资源不断枯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转向海洋,我国在中共十报告中也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濒临南海,海域辽阔,海陆架宽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2004年广东省政府做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建设海洋强省,此后广东省坚持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2015年广东省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1%,海洋经济全国领先。但是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海域污染、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因此客观描述、分析目前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发现海洋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完善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文明

关于生态文明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学者陈瑞清(2007)认为,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从狭义角度来看,余谋昌(2006)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种文明,它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了社会文明,其中,物质文明是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它们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用新理念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积极谋求发展的同时认真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二)海洋生态文明

海洋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马彩华(2010)借助生态文明的概念用于海洋领域,提出海洋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开发和利用海洋,实现经济和社会进步,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的社会文明形态。学者刘健(2014)提出“六因子论”,他认为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海洋意识、海洋产业、海洋行为、海洋环境、海洋文化和海洋制度六个因子相互作用,实现人类、海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人海和谐,人类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一方面要保护海洋系统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海洋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保护海洋,解决人与海洋的矛盾,治理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生态社会生活水平,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探索和实践。

二、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根据前文对海洋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界定,对于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研究,从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海洋经济现状

据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379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3%。首先,从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来看,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经济数据,201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海洋地区生产总值达1.52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0.9%,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次,从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来看,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10:42:48调整为2015年的1.5:43.5:55,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所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1.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2015年广东省在春、夏、秋、冬季对全海域水质进行监测,包括盐度、PH值、油类、悬浮物、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无机氮、铜、铅、锌、镉、汞等,依据《海洋水质标准》2015年广东省海域春、夏、秋和冬四季,第一类水质占近岸海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9.1%、67.2%、79.2%和87.5%,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年均值为4%,比2014年有所增加。广东省绝大多数海域水质属于清洁或较清洁海域,劣四类海域主要分布在湛江港、汕头港和珠江口的局部海域,其中主要污染物质包括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等。

2.海洋生态多样性

海洋生态状况的检测主要是开展对海洋生态多样性的检测,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广东省对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珠江口及大亚湾等重点海域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表明:(1)浮游植物类,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①为3.6等级为较好,珠江口海域平均值为2.23等级为中,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2.01等级为中;(2)浮游动物类,雷州半岛西南沿岸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2等级为中,珠江口海域平均值为3.95等级为较好,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2.9等级为中;(3)大型底栖动物类,珠江口海域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36等级为较差,大亚湾海域平均值为1.92等级为较差。

(三)海洋资源现状

1.海洋生物资源

广东省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动物828种。鱼类、虾类、蟹类等的数量占据全国前列,2015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532亿元,同比增长7.8%。此外,广东省大多数海域地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海洋珍稀物种分布最多。2015年广东省对主要珊瑚分布区普查,共记录了石珊瑚8科18属35种,鱼类10种,其他无脊椎动物14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目击海豚2416头;江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豚约300头;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截止2015年共孵化6f多只小海龟。

2.港口资源

广东省拥有众多港口资源,其中最为代表性的五大港口,分别是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珠江港和汕头港,它们为广东省交通运输、贸易往来等提供了便利。2013年广东港口全年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5.6亿吨,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11.08%,从主要港口来看,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2亿吨,同比增长4.7%;深圳港货物吞吐量2.34亿吨,同比增长2.6%;湛江港货物吞吐量1.8亿吨,同比增长5.3%;珠海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0023万吨,同比增长29%;汕头港货物吞吐量5038万吨,同比增长10%。

3.滨海旅游资源

广东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空气质量状况优良,海岸线曲折,总长达4300千米,大大小小的岛屿约有1000多个,此外广东省各地滨海风情习俗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据统计,广东省共有可开发滨海沙滩170多处,沙滩总长约570公里,近年来,全省各沿海城市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形成一批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中阳江大角湾、汕头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汕头南澳岛等被评为国家4A景区。

(四)海洋文化建设现状

1.海洋文化宣传

海洋文化宣传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及海洋国防等海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活动,举办海洋知识竞赛和海洋主题演讲活动,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海洋意识。2015年5月,惠州开展“美丽海洋,魅力惠州”海洋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对海洋生态、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展示,引导公众认识和关注海洋。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启动,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志愿者等共400多人参加,活动期间组织增殖放流等活动,倡导社会各界关爱海洋。

2.海洋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是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实施海洋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建设海洋博物馆、海洋馆、海洋公园等。目前广东省形成了以深圳海洋馆、珠海广东文化公园、湛江霞山观海长廊、广东海洋大学水生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公共设施,2016年7月,阳江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国家海洋局列为首批国家海洋廉政文化示范点。

3.科教投入

广东省在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增设一批涉海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部级重点学科、本科重点专业,加强对海洋相关重点学科的建设,这为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人才保证。在资金扶持上,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并提出科技专项资金向海洋倾斜的政策。

(五)海洋管理现状

1.组织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

2009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设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海洋和渔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综合管理、协调和指导海洋的开发和管理,承担海洋经济运行、海洋环境监测以及处理突发涉海类公共事件等工作。根据职责,省海洋与渔业局设立办公室、海洋综合开发协调处、资源环境管理处、渔业与远洋捕捞处、水质量安全监督处等9个机构。

在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包括综合性法律法规、海洋性法规和渔业性法规等。近年来,广东省颁布一系列涉海法规,包括渔业管理、休闲渔业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砂开采管理、人工鱼礁管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等条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现实问题,政府与时俱进地对相关条例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例如,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的意见》,2014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在深圳湾部分海域设置禁渔区的通告,2015《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渔业类)》(2015年修订版),同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2年)》,2016年公布广东省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2.治理与保护的具体实践

广东省及各市海洋与渔业局根据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近海海域生态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包括削减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人工鱼礁建设、海域海岸带修复和建设海洋类保护区等。“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确定沿海各市工业污染防治重点工程17项;投入8亿元资金建成人工鱼礁区40个,礁区面积2.4万公顷,在粤东、粤西等多个海区开展海洋经济物种增殖放流活动;2015年共投建成海洋与渔业类保护区101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2015年,湛江、汕尾、潮州等沿海城市投入7亿元开展港湾整治;2022年,广东省计划全省沿海红树林面积达到3万公顷以上。

三、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广东省作为先行省也在积极地贯彻和执行,在海洋环境治理、海洋文化宣传、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为满足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海洋开发的规模和强度也不断加大,尤其是早期海洋野蛮开发造成许多生态破坏遗留问题,广东省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海洋作为众多流域和陆源污染物的总汇,陆源排污量日趋增加,这主要包括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2015年广东省入海污染源中,市政排污口污水水质超标高达51%,排污河污水水质超标率超过40%,河流径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271.39万吨,部分海域尤其是珠江口海域污染严重。目前污染治理方式仍以末端治理为主,缺乏对陆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被动局面。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产业比重低,说明目前广东省海洋经济仍然是粗放型的,耗能大、产品附加值小的传统产业仍占据重要的比重,尚未形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违背。此外,海洋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粤西地区,高校、研究所类等机构较少,难以为新兴的海洋产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三)海洋文化建设薄弱

海洋文化建设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广东省在海洋文化建设进程上比较缓慢,这主要表现为公众海洋意识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等。首先,长期以来从社会到个人多重视陆域发展,海洋观念较为薄弱,政府对社会公众关于海洋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不足。其次,广东省对外缺乏对本土海洋文化品牌的宣传,在现阶段省政府宣传部门缺乏与文化传媒企业的合作,政府应当利用传媒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开发一些具有广东省本土特色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提升广东省海洋品牌知名度。

(四)海洋管理混乱

首先,在管理规章制度上,大多是针对某一海洋功能区或区域制定的专项规章制度,制度冗杂、互相冲突,此外政府推出的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和执行标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各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缺位和越位等问题。最后,在具体实践上,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缺少与公众的沟通和协商,缺乏公众参与,使得执行进程缓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在未来应继续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问题为突破点,以规章制度为准则,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协调发展,促进人海和谐,努力建设美丽富饶的“海洋广东”,强力支撑广东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07):4-5.

[2]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J].绿叶,2006,(11):20-21.

[3]马彩华,赵志远等.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172-177.

[4]刘健.浅谈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02):29-32.

[5]厉丞@,张朝晖.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03):87-95.

[6]傅英,龚耘.中国海洋文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1,(27):194-195.

[7]王琪,张川.海洋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其变革取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06):13-1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学生向老师写信范文简短,学生写信给

    - 阅0

    最新学生向老师写信范文简短篇11.实习内容1.1进职培训1.2岗位工作1、沟通技术的应用2、展示产品的技巧3、排除异议的方法4、把握成交的控制在乐购的实习报告两个月tesco乐.....

    春节范文作文600字(整理4篇)

    - 阅0

    春节范文作文600字篇1我们故乡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从春节前几天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精彩。春节前几天,家家都很忙,即使是在贫困的家庭里,这几天也要买很多东西。大人们要买过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