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6篇)

来源:网友

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13-0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就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重要的问题所在。同志在2003年的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还需要做到的就是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关系”。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对于我国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以及在今后的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提升中国社会建设的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分析

任何的一个指导思想的提出都是有着相关的背景才能够产生出来,在中国进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走到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时候,必然需要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改善,这里我们应该看到,面对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清楚的看到只有不断的完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局的掌控能力。对于国内的背景而言就是经过了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好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眼前的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地区在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GDP的数量,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这就导致了经济的发展没有能够和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也就不能够做到经济发展与人们所关切的问题联合起来。另外还可以看到的就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的就是眼前经济发展的利益不会顾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还有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差距,中部地区和东西部地区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些都是导致进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些历史的背景。

另外就是科学发展提出的时候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还有就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没有能够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导致我国进行指导思想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在尊重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再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我国只有将人的需求放到最重要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社会也才能够更加永久的持续发展下去,如果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的话,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然遭到人们的唾弃,必然动摇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所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基础所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的来源。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分析

(一)坚持科学发展的全面性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个相对丰富的内容,但是将科学发展的内涵联系起来进行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就只有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另外一个就是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最后一个就是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科学发展观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到2022年的时候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年的两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做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面性,这也是我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更加注重健全、更加注重科技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性,就是需要在我国所有的地区都能够实现小康社会,这样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起来的目标的范围就扩大了,这个扩大了目标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的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布局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过程中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事业高度,促进我国能够全面的进入到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去,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实惠。同时这个全面性还体现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这里主要包含的内容主要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面,不断的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社会体制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更加完善、建设全面。

(二)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性

科学发展观当中提出了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的就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不能够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我国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其他的地方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就是在我国的城市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的时候,乡村却停留在了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不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话就容易导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最终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的出现。所以说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充分的融入到我国的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切实的做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的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差距,同时还需要解决好的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不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的要求。另外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对于经济发展的区域的侧重点的不同,导致了我国在进行对外开放和对内经济建设的时候出现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的出现,这样的话就需要在现阶段不断的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这样的话才能够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性建设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注重时代性、协调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性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的矛盾以及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相对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往往就导致了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同时这些内容往往是制约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重视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从环境上来看,还需要从资源开采上面来看,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大量肆意的开采挖掘那些非可再生资源,导致了一些地方的资源枯竭,导致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鉴于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就需要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将可持续性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是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同时也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根本要求。所以说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重要性认识清楚、把握清楚,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提出的,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志曾经指出,必须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兴趣的第一要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的进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必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进行执政兴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化的世界舞台上,始终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的方向,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续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来化解,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的看到科学发展观,在统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时候,指明了应该努力的方向所在。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只有将这些利益处理好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到当中,也足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所在,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执政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必然成为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保障。

四、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分析

在“十”的报告中,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正式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实现与时俱进。这是十最大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成果,也是十的标志和历史性贡献。十报告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根据这个精神实质,十报告还提出了“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的新要求。可以说,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十给予科学发展观准确的历史定位,为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合理科学的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共筑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篇2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势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更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严重挑战。针对这种挑战,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找准影响学生思想情绪的热点和敏感点,充实内容,丰富内涵,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向我们走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跨国贸易交流的不仅是资本、商品等,而且也交换思想和观念。加人gyr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增加。在频繁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交流中,原先敏锐而前卫的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往往被各种经济和文化交流所掩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利用各种传媒和渠道,无孔不人,加大资本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宣传。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期的大学生,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往往能较快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信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产生怀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后,我国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中必然融合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和观念,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会使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被经济上的冲突和斗争所掩盖,表现得更为隐蔽和复杂,大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西方敌对势力丧失应有的警惕,缺乏防御能力,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甚至同化。具体表现为:

1.理想信念受到冲击。迎接经济全球化,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历史、体制、经营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职工下岗或失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大学生感到个人命运难于把握。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一定范围内收人差距拉大乃至悬殊,特别是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都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的冲击,有些学生甚至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理想,特别是不讲崇高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当作随意调侃的对象,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这种情况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困难,表现就是教育者提出的理想要求,一些大学生并不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国家职能、观念的弱化,使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超越了现实中国家的疆域范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家主权的渗透性影响越来越大,国家职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的跨国公司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它不再为一个国家服务,而是为它自己的公司服务,一切都以它的资本增殖和再生产为转移。这些经济现象使一些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不断弱化,甚至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将会消亡。还有学生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才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去留学、经商,或在国外公司供职,这给个人寻求机遇、开发潜能、发挥才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提供了舞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再讲国家利益至上和爱国主义有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个人利益的实现。

3.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两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把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成为世界经济链条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断裂,都会使这个链条上的所有国家受害。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又强化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强势地位,这种强势无可阻挡地凸现在我们面前。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认为马克思曾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能的。在他们看来目前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没有灭亡的迹象,相反,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社会主义在90年代初已经失败,在今天和未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更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了。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热点进行研究、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给予科学的说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准备物质条件;实现共产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离开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动力,而且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还要与大学生本身的前途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在提高智力、提高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明确的方向。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对社会最终发挥什么性质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远大理想的人,政治素质高,他的其他素质在发挥时就会有益于社会,为社会做的贡献大,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职能的研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原则。经济全球化并不能弱化国家这个概念,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影响国家的生存,反而使各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几十年来,国际贸易虽大大增长,但对于各国来说,经济发展的中心终究还是国内市场。随着全球化的深人及保护主义等阻碍竞争的因素被取消,国家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在国际各种联合体中,所有成员国都希望自己国家主权受到尊重。更何况还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同国家之间利益冲突,以及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国家间不平等的现象等。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是不会消亡的。当然国家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处理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又要善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利益的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对祖国美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优良传统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上是不够的,必须深化爱国主义的理性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有报效国家的理想,更要有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必须把爱国主义与个人理想的实现结合起来,深人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与个人理想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从历史上看,当我国遭受西方列强凌辱时,国家利益受到侵犯,个人的生存和尊严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个人价值的实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整体实力提高,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在全球化进程中,只有国家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国家才有能力为每个人的生存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为每个人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而我国面临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的危险,国家安全和主权面临严重的挑战,这些需要大学生以爱国之志指导爱国之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3.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认识。马克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仍然具有真理性。我们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发展进行研究,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首先,要把社会主义发展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认识到其自身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必然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成长到目前为止,还是短暂的,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其次,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速灭”,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某些环节的改良和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二战后,利用国家干预经济措施和高科技成果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但是这些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再次,经济全球化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社会化生产的本性要求生产资料必须由社会来占有,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过程中不断激化。由此可见,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否定。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已越出国界向全世界扩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向外转移,虽然缓解了国内矛盾,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矛盾。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成为必然,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避免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既要把握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又要注重方法,让学生在努力中接受,在接受中提高,形成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三、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途径

1.从教育观念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现从粗放经营向精品战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树立效益观念,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一是教学内容要精练,要切实改变教学内容庞杂、简单重复的做法,确立“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多讲实际的,少讲空洞的,多讲精要的,少讲“应景”的,一切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标准。二是教学准备要精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准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材、教具的筹措,都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2从主客体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灌输”理论是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然要毫不动摇地、理直气壮地“灌输”。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灌”,更要注重“输”,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做到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答案大家找,在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3.从内容上,要实现国情与国际形势相结合。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共同的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使学生学会从全球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面对人世后几乎一边倒的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4.从方法上,要实现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导方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两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抓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仅靠课堂这一主渠道是不够的,必须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多样性结合起来,克服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弊端。

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162-02

当下,市场经济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让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根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能够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完善,企业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使其成为企业的支撑,促进企业向前发展。

一、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了企业外部环境,这一环境让企业面临着很多挑战,特别是企业思想政治受到外界的冲击,给工作的展开增加了难度,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诸多难题。

(一)管理者缺少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会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包括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随着新的社会形势的出现,企业工作中的不足也变得更加明显,像是管理者并未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特点不明显等,这些都会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阻碍;同时,教育对象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形成只要用管理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即可的管理意识。而有的企业已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1]。

(二)企业员工很少参与思想政治工作

企I员工在长时间的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只要做好手中的工作即可,无需关注其他内容。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世界文化传播的速度,影响着我国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潮流,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其中就包括企业职工,在这种社会风潮的影响下,员工很少关注企业的利益,多以个人利益为主,忽略了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企业思想政教育方式陈旧

大部分企业的教育都存在教育内容宽泛、教育对象缺少针对性、教学方式陈旧等,其中教育方式陈旧是主要问题。企业的教育方式多会用文件的方式传递,把教育内容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企业员工手中,以纸质文件为主,但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形成数据经济,而这并未得到企业的重视,也忽略了企业员工的主体地位。接受教育的人员只能被动接受下发的内容,这是单方面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也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没有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得到的只能是企业员工的抵触,而不是积极接受[2]。

(四)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代企业确定的内部管理制度,必须与企业发展环境相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选择管理制度的内容。而对于企业的党组织来说,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不同管理方案,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但实际情况却是,我国一直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思想教育工作脱离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不符,对人们的约束功能变弱。

二、市场经济下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让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发挥企业员工的价值,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外,教育工作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企业的教育水平,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

(一)以人为本

当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好企业的人才建设,才能够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保障企业的利益。为此,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员工人文关怀,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从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员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这一方式,体现员工的价值,给员工正确的引导,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为员工服务[3]。

(二)创新教育方式

为了提高教育的水平,企业必须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思维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求企业客观分析员工的思想政治基础,根据不同的基础,把员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制订不同的教育内容,以符合员工的实际需求,让员工全部参与到教育中来,强化员工的竞争意识,使教育对象具有针对性。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企业要结合原有教育方式的优势,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特点,实现两者的结合,让教育内容更易被员工接受,产生归属感,创新工作方式,使企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增加企业的文化活动。

(三)让教育内容贴近员工的生活

一些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都是理论为主,脱离了实际工作的范畴,造成企业展开教育工作时,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要求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让教育内容贴近员工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的角度选择教育的内容,与工作紧密结合,以企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为核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员工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增加企业的凝聚力,让企业更加团结。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企业思想政治建设,需要企业的党组织发挥自身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让教育机制顺利运行,组建一支有专业政治素养、业务水平较高、良好作风的管理队伍,强化管理人员的意识,由小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明确管理人员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用管理制度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并根据企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完善管理机制中的不足。另外,企业还要建立问责制,一旦出现管理上的失误,负责这一内容的管理人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提高管理者的建设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设。

(五)思想政治内容与企业文化融合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积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文化也在不断丰富,丰富文化内涵,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为此,企业要让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让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用人文精神促进企业发展,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让员工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同时,企业要组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能够增加企业文化的魅力,感染员工,使员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完善企业各方面的建设。

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势,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足也凸显出来,像是管理者缺少合理的思想整合教育理念、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此,企业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方式,让教育内容贴近员工的生活,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切实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世纪桥,2015,(3):55-56.

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对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就要摒弃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带来的历史局限性,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模式。

一、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服从型向服务型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发展目标不是关注生产力的状况,而是关注生产关系的改造与完善,首先强调生产的性质是姓“社”还是姓“资”。这种现实反映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上,就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统帅”和“生命线”。其基本职能是把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认同到现存的政治秩序上,使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服从和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图解现存政治的教条去到处套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把既定的生产关系性质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强调教育、科技文化工作的任务是为无产阶级生活服务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政治服从型的旧模式,没能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的实践主体的能动性的统一中去探索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结果是,人们都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对不上号,政工人员面对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往往产生被冲击的失落感。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要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真正实现在总体目标上由服从型向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在实施这一总体目标的过程中,要依照市场经济高度社会性的特点,打破思想政治工作仅限于政治氛围的小循环,自觉将其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会大系统中来。从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联系中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抽象概括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内容与基本原则,摒弃简单地以姓“社”姓“资”来判定思想政治工作是非的“左”的倾向,积极探索和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趋同型向求异型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价值取向是单向趋同型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引导全部社会生活向惟政治化单向趋同。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如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家庭等,按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统统纳入政治的氛围,使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打上政治烙印,服从政治的需要。二是它引导一切实践活动向上级指令单向趋同。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目的、计划的指导,但实践过程并不是与先定的目的、计划绝对同一的,而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取得直接现实性的成果。而以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总是要求下级组织工作和实践主体的思想与上级指令等同,强调贯彻落实“红头文件”不走样。做到这一点,无功可以受“禄”,相反,建功立业也可能受罚。

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性的特点,使其价值取向由多维求异型转变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目标上来。思想政治工作要冲破惟政治化的氛围,自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家庭各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殊效应来为市场经济这个中心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打破政治工作孤军作战的局面,形成以党委为主,全员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取得多元效应。在工作内容上要由注重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而进行的单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入研究实践主体。对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化、自我发展等方面相对不合理而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地开展日常的周密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鼓励社会生活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的自主、开拓、竞争,尤其是企业和各基层单位的自要扩大。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个性,增强自主性,变微观控制为宏观指导。要鼓励各基层单位革除与上级指令趋同的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开展工作;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要发展市场经济的内驱力,促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信息量,增强时效性和透明度,必须依照实践活动的具体性和主体行为的选择性,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实践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

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务虚型向务实型转变

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内容,长期固守“文件传达、形势教育、政治学习”一类的务虚型模式,这种务虚模式框定了指导思想。即把马列主义,思想当成教条,不是看作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在解决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首先框定“经典作家”是否有言在先,有结论的可以办,找不到答案的不能办。二是端正所谓实践方向,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是为经济建设的全部社会生活“把关定向”,因而把主要精力都耗费在具体实践之前的姓“社”姓“资”的争议上。三是育内容。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条件的实践活动,把党内外、领导群众、专家文盲等不同的实践主体“一刀切”地统一到上传下达的某个“红头文件”、领导干部的某次重要讲话、正在开展的某次政治活动的要求上。四是“创造”工作形式,即不干实事,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摒弃只管“理论务虚”的旧模式,建构起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新模式,要实现四个方面的突破:

1.指导思想的突破。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不敢越雷池一步。要自觉地将其纳入世界性和历史性的时空,来显现其社会价值。既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又吸取和借鉴外国的文明成果,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工作中丰富和发展。

2.工作重心的突破。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只管把住姓“社”姓“资”的关口,而是要引导全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向前进。

3.时空效力的突破。思想政治工作要打破以往与经济工作完全脱节,有固定的时间(每周学习日)、空间(会场、办公室、宣传栏等)和形式(听文件、听报告,辅导讨论)等时空效力的有限性,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的时空效力。在工作领域上,要与经济工作拧成一股绳,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直接现实性成效。在工作内容和形式上,要不拘于时空限制,广泛地赋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形式,以真正收到实效为目的。

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篇5

【摘要题】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

【关键词】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脉络/评价

【正文】

在毛泽东经济思想体系中,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即使是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因此,了解和把握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不但是丰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脉络

马克思认为,经济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利用、吸收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马克思的这一说法,是针对资本主义以前阶段的、资本主义不发展的、生产力不发达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提出来的。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从理论上全面、深刻地阐述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并指导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在阐述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时就指出,根据地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三方面组成的,尤其是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到193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将这一提法具体化,他说:“保护私人工商业的自由营业”是实行新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告诫全党必须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则,任何损害私人工商业利益的言论和行为都会给革命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从1939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全面发展,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具体,有着更加鲜明的实践指导特色。一方面,这一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外延扩展了。他认为,就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而言存在三种资本形态,即外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本国的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就根据地的国民经济而言,也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分。这是不能忽视更是不能混淆彼此概念的客观事实。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私人资本主义不但不能消灭相反要保护要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也更加丰富。除了对党内仍然有不少同志没有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束缚解放出来,对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产生疑虑、困惑甚至抵触情绪,以及农村中普遍流行的破坏工商业倾向进行批评外,毛泽东还着重对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尖锐地指出这种思想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认为那种跨越新民主主义阶段,“奢谈立即进入社会主义是‘反革命的思想’,因为它不现实,而想实行它总会自招失败”,这是由于这种社会主义缺乏社会化生产的坚实物质基础,而要不要这个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

很显然,毛泽东将民族资本与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主义资本严格区别,并采取保护和鼓励发展的方针,适应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是崭新的一章。

(二)过渡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加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限制和改造的内容,使他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更加丰富。

还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他所作的报告和结论中一方面重申党的六大、七大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精神,同时更重要的是强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他对未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述,他的对资本主义进行既利用又限制的思想正是从这时萌芽的。不久,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利用”和“限制”的意见,但允许资本主主义经济在多长时间内存在,毛泽东这时以及在建国后主持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有党外人士问毛泽东,过渡到社会主义要多长时间?毛泽东说大约要二三十年吧。直到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才提出完成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性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如果加上建国后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时间,共计18年。从1953年提出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毛泽东对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由“利用”、“限制”转向实行改造即消灭的方针。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思想,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建国后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的局面没有改变,需要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后仍然具有两面性,即既有剥削工人阶级而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社会主义宪法,合法生产和经营的一面。因此,实际上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也就是改造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

二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条件。我们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我们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9]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内容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75-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地位日益下降,并且呈现出被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来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由于在高中学习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这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同时,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

2.知识体系结构相对固化,教学内容陈旧且更新较慢,造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不足和乏力。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尽管目前高校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版本众多,但主要内容、知识点和框架结构大同小异,没有实质区别。例如,现有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是由“两段式”构成,教材的前部分是以《资本论》为主要内容依托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后部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也即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分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内容关联度较小,缺乏基本逻辑关系支撑,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前后两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连贯性展开,知识的传授上明显有割裂现象。此外,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当做百科全书和不能修正的绝对真理,或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由,拒绝任何对政治经济学的批评。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许多学者不是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客观分析,而是局限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创新必然远远赶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

应当看到,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已经与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之初的发展阶段有了明显且巨大的差别,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有了巨大发展,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遗憾的是,现有教材的知识更新较慢,不能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面貌,也不能反映出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因而,现有的知识内容相对陈旧,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不足,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3.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所形成的严重冲击。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其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越来越突出,高校普遍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教学时数也大量增加。其理论内容不仅在各个高校讲授,并且已成为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很难主动学习,也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创造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忽略教材使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仅没有改变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处境,而且造成一些课程内容不能深化教学,同样影响教学效果。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主要通过多媒体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师生之间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课件而不是教材,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步减少。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授课形式呆板,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以教学内容更新创新为核心加快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根本,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是表现内容的形式,并不能替代内容。没有好的教学内容,再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无济于事。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这一课程吸引力,改变目前的不利局面,就必须以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创新为核心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辅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以不断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增强理论生命力。本质上说,马克思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不能一成不变甚至僵化,更不能教条式对待。“一种理论能否被人们接受,不能靠强权,不能靠压服,只能靠理论能否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能否巩固,关键也在于其理论本身,能否创新,能否与时俱进。”必须明确,现阶段对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遵循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认真研究国内外当代资本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鉴和吸收。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弱势群体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因此,必须将最新的理论思想引进到教材中、引进到课堂中,改变目前政治经济学内容体系相对封闭、相对固化现状。

1.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推行,西方国家政府普遍加强了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幅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努力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在此之下,相应的利益矛盾、阶级冲突好象得到了有效缓解,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即私人生产的有序性和社会化生产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得到缓和。然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仍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现实发展情况来分析和说明马克思经济学,引入最新的内容或者案例即增强授课的时代感,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和生动,能够充分说明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坚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来更新内容,才能不断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并提高教学质量。

2.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尤其要加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时期也即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和模仿,因而在改革过程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难,人们在思想上也难免有困惑和疑虑,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阐述和梳理并予以回答。在这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可以有所作为。在授课内容上可以更多关注当前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和内在规律以及存在不足,特别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突出比较说明我国市场体制模式与西方国家市场模式的差异之处和相同之处。运用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剖析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下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尤其侧重于分析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分析,使得理论分析得以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抽象理论、观点理解,也能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这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吸引力。

3.在教学内容更新及创新上适度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成果,以丰富现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很多科学性、思想性俱佳的理论思想。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吸收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以补充和佐证马克思经济学,使得原有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全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加深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总之,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创新是改善目前教学困境的根本和前提。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定能使政治经济学教学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一门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最新教师思想,工作总结,最新教师思

    - 阅0

    教师思想,工作总结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总结篇1一、思想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我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

    优秀范文开学后的感受作文(精选5篇

    - 阅0

    开学后的感受作文篇1开学两天了,我有了新同桌,新同学,新老师,又可以听见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与清脆的上课铃声。刚开始与新同桌坐很不习惯,觉得他坏坏的,但认识他之后,觉得他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