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与科技(6篇)

来源:整理

农业经济与科技篇1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现状

农业科技投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总体上呈现出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经费增长速度不高,科研人员投入不均,科研投入强度不高等特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科研经费总量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我国政府对科研经费的财政拨款在不断增长,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物价的快速上涨,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经费总额增长并不高。同时,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但农业科研投资增长速度小于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其次,科研经费投资结构失调。

我国对农业科技投入呈增长趋势,但是科研经费的投资结构存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科研三项费用、科学事业费用、农业推广费用的投资比例失调以及科研人员人均经费存在差异等。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管理体系的复杂性,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没有实现最优配置,造成科研经费渠道过于分散,以及科研投资的强度下降等。而且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单位的负担较重,很大一部分的科研经费用来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离休人员安置等方面,造成真正用在科研的经费比例下降。

最后,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

农业科技转换率不高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据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到40%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内部,存在着多头管理,管理体系分散,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技术的转化过程,造成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及时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农业科研推广费用的比例严重不足,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不够,农业推广经费的不足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科技进步推进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其次,科技进步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能够更好地使经济活动主体实现规模经济,乡镇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朝着集约经营的方向转变。

最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富裕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比例以及分工越来越先进和合理化。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后,能够进行一些较高水平的生产和工作,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科技不断创新,农业推广的速度和效率也越快,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提高。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法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使用格兰杰检验方法,可以得到长、短期两方面的检验结果。

数据和指标选取

农业科技投入包括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农业科研人员投入,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入。其投入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本文鉴于数据的连续性和可得性,采用农业科技机构的经费投入来表示农村科技投入,同时,用农林牧渔总产值来间接的反应农业经济增长的状况,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的网站资料。

而农业科研经费资源投入是农业科技经费资源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包括农、林、牧、渔等行业科研机构的政府拨款、非政府拨款收入和高等农业院校研究与开发经费收入等。该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状况。

模型构建和结论

本文采用1986-2008年之间农村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数据,探讨两者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

首先使用Eviews对以上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两者是二阶单整的。接着对两者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对协整系数进行指数转换,可以得到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19,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农业科技投入每增加1%时,经济增长将会增长0.19%。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促进科技不断创新,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

其次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从构建的模型中可以看出,误差修正项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都为负值,说明农业经济增长变动和农业科技投入都有着向各自均衡水平调整的趋势,而且由于两者的向量误差系数比较大,说明调整的力度比较大。

最后采用格兰杰对两者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是双向的;但是两者的短期只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短期内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根据前文分析的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关系的ECM模型,我们可以得出,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短期弹性相对于长期弹性而言比较小,科技投入的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结合我国的实情,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投入问题的关注焦点是投资的总量,忽视了农业科技投资的结构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较低。我国科技推广转化的力度不高,以及农民的素质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造成短期内,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

结论和对策

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在短期,经济增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中间转化的过程,因此短期增大农业科技投入当期的经济增长的提高不会产生显著的效果。于是我国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首先,加强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

政府投入在农业科研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发展大国,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很多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在坚持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宽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农业科研资金。

第二,增强科研投入比例的合理性,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我国应该增强科研投入的合理性,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力度,对于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适当的资金倾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费用和科学事业费的比重,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我国农业技术资金投入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经费不足现象明显,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下;同时应该加强科研单位事业费用的支出比例,为科研单位研究人员的社会保险和公共医疗提供经费保障。

第三,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完善农业科技体制。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只有30%到40%,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费用的比重,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同时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完善相应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努力做好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民服务的工作,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加强农业技术生产、推广以及运用的协调,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增强农业科技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最后,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率以及农业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农民教育,促进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投资和政策支撑,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知识的新时代农民。

参考文献

1、信乃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现状及其政策性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8年8月,27,(4).

2、王海鹏,田澎,靳萍,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5年7月,23(7).

3、姚志友,狄传华,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20,(3).

4、刘焕菊,增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0,(2).

5、段利民,王开盛,杜跃平,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原因的比较分析―基于利益集团理论的视角[J],未来与发展,2010,(2).

6、张秋菊,朱钟棣,跨国外包的承接与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VECM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7、申红芳,肖洪安,郑循刚,廖西元,陈金发,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12月,24(6).

农业经济与科技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F3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

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

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D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

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

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取决去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经济与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经济支持,创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改变。科学技术可以减少农村对劳动力的使用,向着机械化、技术化的农业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趋势。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成熟度不高、推广经费不足、农民素质较低等方面。为了推进农业技术的更新与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三、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科技技术革新可以加快农业经济增长的转变,创新农业科技技术可以克服自然资源带给农业的缺陷,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现实资源变为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增长。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只有好的产品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这就必须对传统的农产品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并且要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新产品,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将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之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加快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转化率低,应用意识不强,转型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然是在实行多方面管理,各个部门独立管理自己的工作方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213-216.

[2]张立冬,姜长云.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6:68-77+81.

[3]陆文聪,余新平.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5-16.

农业经济与科技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

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计量分析方法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农业经济与科技篇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党和政府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将科技进步提高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关键地位”,力求在20~30年内,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进步起着基础的和关键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然而,我国农业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最大的问题是自然资源的制约。要打破这一制约,就必须依靠科技,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所占的份额已达到60%~80%,而据统计我国才达到30%~40%,由此可知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市地处冷凉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而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少雨,缺水,资源渐呈枯竭。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单位面积的资源产出率,又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与商品性,保护资源环境,满足人们对生活越来越高的需要,依靠传统方法是难以解决的,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的程度已成为判断农业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志。为了实现跨世纪科技进步战略,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技术产业化主攻方向,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

为了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利于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高区域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潜力,探索我市农业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途径和对策,这将有利于加速我市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优势、创出特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的农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正在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高效作为农业新阶段发展农产品的目标。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对农业产业战略、发展目标、组织制度、技术体系等提出了变革要求,而且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农业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思路与对策的必要前提。

1.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了市场经济发展。

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10多年的深化改革,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正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也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变化和要求从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顺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变化大宗农产品供求与流通已转移到靠市场调节的轨道上来已经显现。

2.科技体制改革,加剧了科技意识。

1985年以来,中国不断进行科技体制的改革。改革的主题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科研方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科技产业,要促进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改革使科研单位不断面向市场,研究开发适于农业法崭新要求的科技产品并推广应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纷纷跻身农业科技服务行列,农业推广领域竞争加剧。

3.农村经济发展,引发产业格局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对农业的不断引导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的农村经济已经走出了传统农业的圈子,转而向开放性、市场型、外向型发展。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使农业生产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链条和经济链条延长,提高了农业总体效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走出国门,成为创汇的重要来源;这些变化促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要关注技术水平,更要关注知识、信息、观念、技能等。

4.中国加入世贸,使我们的农业完全开放。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农村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必将对我们的传统技术、固有理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而要应对这种变化,并使中国的农业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必须着眼于农业技术、经济、信息、管理、法规、理念等知识和技能的高效整合与快速扩散。这是新阶段、新世纪、新形势赋予农业推广的新任务。

二.农业推广要应对新的变化

随着农业、科技形势的变化、农业推广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推广服务范围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农民对技术的选择余地更大,技术竞争更加剧烈。所有这些都要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农业推广体制要有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农业推广体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我国的推广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体系,省、市、县、乡层层设立推广机构,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渠道。随着体制改革和农村市场的开放,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充实到原有的推广体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可使农民推广组织、企业推广组织等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正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自觉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广作用。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注意到推广渠道的多元化带来的新机遇,进行多种推广力量的整合,加大推广力度,这在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加快、使用周期缩短的今天,对于提高推广效益尤为重要。新的形势要求中国建立新型推广体制。新型的推广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精干的国家推广机构;第二部分是由科技型企业为代表的推广机构以几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推广机构组成;第三部分由民间组织和农民技术员组成。

2.农业推广机制要有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广工作要由政府指令向着市场引导的咨询服务发展。推广机构要按照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工作,要按照市场机制探索推广新途径,促进技术由无偿活动转向有偿服务,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同时对于一时难以取得效益又必不可缺的公益性技术,如病虫害预测预报、农业经济信息等,要继续加强政府推广的力度。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给推广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注重维护知识产权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促进行政推广转向法制推广,指令性推广转向市场需求性推广。

3.农业推广观念要有变化。

今天的农业技术推广与过去传统的推广在内涵上已有很大不同,新经济、新科技形势下的农业推广正由过去单纯的技术普及转向对农民的全面知识教育和素质提高。这是因为今天农民需要的正是与经济有关的所有知识技能的整合。这就要求推广人员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如此,由于技术知识等来源的多元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农民在许多方面逐步超越专业推广人员的能力,推广人员在向农民输送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向农民学习,并了解农民的新需求,由单纯技术人员的推广变成有农民参与的推广。

4.农业推广方式要有变化。

国家推广机构应通过政府渠道获得推广经费和工作经费;科技型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和民间组织、农民技术员,则要按照市场机制实行有偿服务,科技成果实行有偿转让。农业技术推广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给它带来的新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依法推广。

5.农业技术推广目标要有变化。

由于农业生产的目标已经有单纯的要求产量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推广工作目标也要做出调整,要由过去追求数量转向增加"三农"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满足更多层面的生活需要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思路与对策

1.发展市场经济的农业推广观念。

要在推广工作中引入市场行为,培植农户参与观念,发展并为农民传输市场经济有关的新观念,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质量观念、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技术创新观念和素质创新观念等。

2.调整农业推广工作的目标内容。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标要定位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环境发展需要更广泛的各个方面,这也是现代农业对推广工作提出的战略要求。要确立推广法律化的观念,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公益性技术推广也要根据wto等国际通行规则纳入法制保护规范。

3.建立市场技术推广的培养训练制度。

建立市场机制条件下高素质推广人才队伍培养训练制度。要培养不同技术层次需要的推广专家和人才,适应加入wto竞争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推广人员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满足技术竞争、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

4.调整农业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媒体手段等)武装技术推广部门的条件和手段,要使推广人员不断发展和运用双向沟通和农户参与的推广方法,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济行为职能,使之始终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服务。

5.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作要针对区域生态特点和经济需要。

不同类型区域有不同区域经济特点和不同的经济产业带,因此,有不同的技术需求和不同的推广目标,项目选择和技术组合必须有针对性。设计技术推广方案就要考虑推广示范区域的特点。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代表性选择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课题。做到两个结合。即:

推广目标与区域性结合——强调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示范内容与区域性结合——强调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

6.突出农户在推广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农户是中国当前农业经济体系的最基本生产单元,也是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围绕农户为中心,把农户参与当作重要的推广内容,如组织若干骨干农户参加技术示范,并为他们建立示范户档案。系统、动态地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成分变化。根据农户的需要遴选技术组合、安排技术示范内容和方案、设计技术项目。依靠农户的配合开展技术示范和观摩活动。

7.农民培训是推广成功的关键,在培训中强调推广人员与农民双向沟通。

采取培训观摩和技术指导相结合的交流方式,增加推广人员与农户的接触机会,按照农户的需要搞培训,借助农户方便形式搞观摩,深化培训交流的效果。

8.通过技术观摩强化农户参与能力。

农业经济与科技篇5

一、概述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索络就提出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在劳动质量、资本类型确定的情况下,对资源配置、知识进步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80年代中后期已经进入到对其决定性的分析。在我国,2008年由杨灿等人利用索罗斯模型、投入产出系数法,对我国广东地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了分析,效果较好。目前,世界范围内的400项左右的农业科技投入,带动了世界农业的极大发展,且投入后的回报率高达49%之多。

二、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

静态实证分析,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理论模式。根据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动态性的关联性分析才最为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位列世界第二,但实际拉动经济过热的因素主要是国有企业与房地产等行业,所以,整体来讲财力有限,尤其是体现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的已经出现了南方投入多、北方投入少的局面。另外,农业投入本身属于周期长、回报慢、回报率低、风险较高的行业,因此,这些特征往往导致了农业自身在科技、资金方面的吸引力的不足。但整体来看,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正向的发展趋之中。本次研究中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准进行分析,基础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数据,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时间确定为1986-2011年,原因是2011年后,房地产行业极速发展,热钱最多,所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意义不大,将时间确定在以上范围)。首先,构建动态模型,即以数据统计性质为基础,通过相关时间序列系统预测、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从而实现二者间的动态关联性分析。其次,本次以农业科技投入、农业GDP两种数据作为代表性指标,具体数据是由《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1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全国农业计资料汇编》(2001-2011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采集而来。

2.实证分析

首先,在身量自回归模型中,按照变量的平稳性要求、白噪声序列向量假设要求,本次研究通过协整检验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水平值、一阶差分值、SC准则,实现了对滞后阶数的确定。检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LASTT、LASTT、LAGDP、LAGDP检验后发现ADF临界值分别为-3.6795、-3.5806、-2.9719、-2.9719;所以,结论是非平稳、平稳、非平稳、平稳。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均属于非平稳序列;然而,在一阶差分完成后,单位根消失,成为平稳序列。其次,在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方面,本次研究通过对序列单整检验进一步分析了作为一阶单整序列的LASTT、LAGDP,结果满足条件。因此,通过EG两步法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对二序列进行长期线性均衡关系估计,得到关系式如下:LAGDPt=6.8937+0.6823LASTTt(78.2789)(32.9513)R2=0.9749F=1085.79然后,不规则根据单位根检验,即:et=-0.2216et-1+0.4049et-1(-2.3105)(2.3346)结果表明,残差项无单位根,且属于平稳系列,所以,可以由此得到农业科技投入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要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及影响;即得到LAGDPt中的R2值、F值、D.W.值:0.2695、5.9285、2.1410。根据模型得到的影响系数为0.0488,因此,当投入变动为1%,那么增长变动就为0.0488%,因而长期影响较大,而短期影响较小。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平稳序列是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农业GDP变量序列的基本特征,但也存在着二者之间的长期稳定性的协整关系,即动态相关性;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样本选取与之前的朱希刚、王桂所进行的研究比较,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偏低,分析其中的差异原因发现,主要是数据存在差异,本次研究主要是采用新时期的最新数据,所以,误差得到了修正;经济增长弹性与其影响系数相比也显著较高,证明了长期影响的有效性。因此,建议如下。首先,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要注重整体的战略部署,做好长期投资的计划与实施步骤,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同时,应该实行换届不换业务的政策,让这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得到有力实行。其次,经济增长不能过分依赖于农业GDP,即以统计数据为纲,因为农村相对分散,且在统计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加上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往往会导致不精准,所以,要以对农村农民的实际收入数据统计、日常生活水平方面的数据统计等作为参考,共同进行有效评价,有力促进这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动态良性互动。

四、结语

无论从实践分析还是从理论进行论证,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确受到了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影响,且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在这种关系中,也透过出一些地区科技投入少而经济增长慢的弊端与不足之处,所以,应该尽可能在新一轮的新农村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增加在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水平,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最好是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模式,实现区域性的合作并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全面推动农业转型与升级。

作者:李守美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北岗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兵,周彬.欠发达地区农户农业科技投入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灌南县农户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15(1):40-44.

[2]张跃强,陈池波.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0):50-54.

[3]马发展.关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24(6):44-49.

[4]姚延婷,陈万明,李晓宁,等.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122-130.

农业经济与科技篇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内外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为关注。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我国应经抓住机遇,努力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保证我国农业的经济的不断增长。努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与效率,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在我国农业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化

农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有限,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的最高性发挥出来,反而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提高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以及运用新时代信息技术恰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从而以高生产率、高水平、高质量作为标准来有效并长远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

1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缓慢,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从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以来,从单位产量上看是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单位产量低,发展缓慢,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速运行的状态。农产总量很高但人均农产品生产量却很少成了我国农业出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从劳动生产率上看,我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美国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十分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改变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落后现象。

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现有形式的有效政策,以乐观的心态,从容的面对,控制现有耕地的减少,合理的分配劳动力,使农业中劳动占有耕地数量相对增加。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率低下的问题,发展高效率农业,增加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2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就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的种植业技术水平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的需要。而科技水平则包括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水平,如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必须从多方面去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不足与弊端,才能达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要做好农业科技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2.1提高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这是一种基础性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可以有效的发展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2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

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2.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

推广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2.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培养要靠,特别是要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所以,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3提高农业信息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农业可以依靠信息的时效性及时准确地进行判断种植和销售。解决消息封闭,出产和销售的区域化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导致了各项工作长期处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现状,我国应该加快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条件,特别是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数据库应该以各级行政单位为标准,建立每一级信息数据库机制,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利用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农业灾害防止工作与管理工作。在减少因自然原因农产品产出量损耗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单位生产量。

完善信息数据并统筹各级农业管理机制共同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加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和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我国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能够间接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多元化,从而达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近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4结语

在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减少生产耗费和生产占用是提高农业经济的目标,同时也是推动或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效益。依靠农业科技从容应的对挑战,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塑造一批现代农业武装和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快捷、有效地传播、从而实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永杰.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0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

    - 阅0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篇1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20xx年的工作如下:一、政治思想方面: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

    我和书的故事字作文范文(2篇)

    - 阅0

    我和书的故事400字作文范文篇1书,对于别人来说,是一个不起眼的字眼,可在我的心目中,他却有着极高的地位,我从小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每当捧起一本本知识深奥的书时,我我又不禁想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