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6篇)

来源:网友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全球化;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38-02

一、全球化含义新解

1.国外学者对全球化概念的定义。目前,国外学者基本上是从全球化在各领域各层面所表现出的全球性特征来进行概念界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经济的角度对全球化做了如下概括:“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1]45。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传播探索》一书中运用“全球村”(globalvillage)一词来形容人类可以克服自然因素的障碍,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和联系,这是从信息通信的角度来描述全球化的。埃利亚斯、罗伯逊等人则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的文明、文化在内容、形式越加一致性的发展趋势。费舍斯通认为全球文化相互联系状态的扩展也是全球化进程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被理解为导致全球共同体即“文化持续互动和交流的地区”的出现[2]108。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角度,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在环境恶化、核威胁等共同问题下达成的共识。沃勒斯坦认为不平等交换形成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世界体系[3]460-465,这是从体制角度解析全球化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安东尼·吉登斯将全球化的过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在协调的同时发生碎化的不平衡发展过程,是一种偶然的辩证过程,一种矛盾的过程,“因为它不是把一系列变化总括起来按照一个统一的方向来行动,而是由相互对立的趋势构成”[4]60。可见,国外学者对全球化概念的界定涉及了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实际上国内学者对全球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

2.国内学者对全球化概念的定义。李慎之可谓是国内最早关注和研究全球化的人物,他认为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全球化。周敏凯认为,全球化是各国打破国与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地理障碍、文化隔阂、民族矛盾等束缚,达成一个国际社会都认可的、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规则,在这种规则发挥效果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全球性效应。纪玉祥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搭乘了经济全球化这趟顺风车,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全球性特征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成果表现出来的,同时资本主义的矛盾也随之扩展到全球,使得全球化成为一个矛盾体,甚至认为全球化是流行于世界的疟疾。还有的学者则简单笼统地把全球化定义为资本主义化,即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或者说是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的过程或西化的过程。

综合国外和国内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全球性问题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流。同时它是一个整合和分散两种不同状态同时存在的矛盾集合体,它既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化或西化的过程,也不是把全球各种事物简单叠加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产生冲突、在冲突中磨合,在多元差异中通过动态的发展寻求共存与一致的世界性的发展过程。

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全球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却概念模糊的时尚名词,它也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复杂多变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呈现出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暴力、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征。这种全球性特征的出现是长期量变所造成的阶段性质变的结果。本文主要从新时期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化的运动属性、全球化涉及的领域、全球化产生的效果与影响四个方面来分析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1.全球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可以共存共生。从根本上来说,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是各国的经济突破一国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和相互依赖的过程。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在全球性的市场中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进行了学习、吸收、利用,根据本国国情加以改造,以此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可以实时联系、方便沟通的“地球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理念进一步交流、交融、交锋,在相互借鉴中一些生活方式(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信用卡的普及、提前消费的观念、闲暇娱乐的方式等等)、价值取向已经表现出全球性特征,并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许多国家在吸收、借鉴他国经验并为之所用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性和同一性的一面,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的趋同过程中,他们也保留了本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理念,表现出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另外,经济的肆意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温室效应最为突出)、国与国之间军事竞争所埋下的核武器的威胁、世界性的疾病等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呈现出同一性的特征。

2.全球化发展的动态性更为突出。全球化不等于全球性。全球性是指一种静止的状态,而全球化则主要是指一个逐步走向全球性的过程,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多维互动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全球化体现的是一个动态过程。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促使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资本主义从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并且这种趋势还将延续下去;从空间上来看,全球化的动态特征体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在地理位置上的推移。全球化的发展是先从欧洲、美洲再发展到整个世界的,因此它不是一下子就使世界呈现全球性的现象,而是一个从个别国家或地区走向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其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来看,全球化的动态过程体现在它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多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欧洲航海者的“地理大发现”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些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254。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确立,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组织模式、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逐步蔓延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其他国家竞相学习、模仿的对象。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目前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阻隔,促使经济、政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空前发展,并且这种趋势还将不断渗透和深化在全球的各个角落和领域。

3.全球化突破经济领域日益呈现出多维度、多领域的状态。全球化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障碍,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已经不是原来单一的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而是一个朝着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多维度、多领域方向发展的综合体。在经济上,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资料、资本、服务、技术、产品在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这种活动方式促使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化组合,使得世界各国彼此依赖、互相依存,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促进和推动了国家间其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为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加深国家间的合作往来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跨国公司就是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政治上,全球化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扩张,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国际政治问题的协商和妥协、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力量并存、核武器的威胁、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等政治问题、政治现象、政治冲突和矛盾在全球范围的呈现;在文化上,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等方面的互相交融和整合,呈现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特征,但也存在着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冲突和对抗,同时也有人认为文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可口可乐化、麦当劳化;在社会层面,全球化表现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各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利益与共的现实性问题。

4.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全球化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交往、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缓解具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人类利益与共的现实性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消极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国际金融组织制度、规则的制定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表现出对发达国家利益的倾向性;对于发展中国家,则制定了更为严格、苛刻的条约,这种天生的不公正、不公平导致了发达国家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相当大的优势。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人均GDP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展至2000年的60多倍。可见,经济全球化并不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利益均沾,发达国家始终站在经济获益圈的中心位置,而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半边缘或边缘地带。至于风险,则必须共同承担。发达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在危机面前,他们不仅要同等、公平地分担风险,还要努力为出现危机的发达国家疗伤。

其次,政治全球化最大的负面效应表现为民族国家的被侵蚀和被削弱。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打着“人道主义”和“普世价值”的旗号,声称人权高于,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这种“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其实就是殖民主义的别称和幌子。

再次,全球化在文化层面表现为它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理念、消费习惯等相互交流、交融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一些文化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其中不乏有一些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腐朽的思想文化,它们通过带有价值倾向性和引导性的大众传媒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多元文化偷换概念,试图淡化意识形态,在文化多元化的幌子下大力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甚至面临沉寂的危险。另外,全球化的发展还会加剧生态环境、传播性疾病、气候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了和谐世界的构建以及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M.费舍斯通(Featherston).GlobalCulture:AnIntroduction[J].Theory,CultureandSociety1990,(7).

[3]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历史教学;17、18世纪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历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按专题编写教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教材中体现的不明显,如何梳理知识,形成网络成为复习中的一个难点。适当引入新的观念和新的提法,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对知识的升华及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根据近年的史学研究新成果,我认为把现代化范式运用到高中近现代历史的复习教学中是极有价值和值得提倡的。以下我以17、18世纪世界史为例谈谈如何运用现代化史观整合历史教学。

一、整体把握,理清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阶段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北京大学罗荣渠和钱乘旦教授是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人类从16世纪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其过程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的过程,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是一系统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

就世界历史教学而言,可将世界近现代史的体系作为近现代史教学的基本框架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自14、15世纪至17世纪,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自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现代化的启动阶段;第三个阶段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自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第五个阶段自20世纪以来的历史,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的时期。从中总结出现代化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的文明的演进,由此概括出现代化主要表现是:(1)政治上的民主化;(2)经济上的工业化;(3)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二、重新整合书本,梳理知识,建构结构图示

17、18世纪在以往的教材中被称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着重谈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及其特点。首先,列出书本相关知识。如,政治史(必修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经济史(必修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思想史(必修三):启蒙运动、经典力学。其次,理清此阶段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特征;即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的建立,但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思想上,人文精神进一步的发展,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最后,理论上升,整体提高。17、18世纪现代化的总体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主义,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表现出来其发展的特征。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个阶段资本主义虽有了发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在积蓄力量,世界整体仍以封建统治为主,资本主义战胜封建统治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历史飞跃的迹象本阶段已经显露。

三、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放在世界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中国的现代化是由西方传来的,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晚,发展艰难,而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将之与西方历史做比较、联系后,我们会发现:当14、15世纪西方现代化萌芽期,中国全面走向衰退,没有赶上历史前进的步伐;19世纪中叶,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现代化才姗姗来迟;20世纪当西方大国进行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飞跃之时,中国又一次错过良机,还在为独立、民主而斗争;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才是主动地参与现代化的发展。这些认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好地形成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综上所述,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尽管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现代化。我们考察过去几百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当然还有社会变化),无一不是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的。尤其在今天,高中教材对历史的发展阶段特征人为割裂,不利于学生全面思维发展,这时引入现代化史观整合复习知识就显得非常有效。

参考文献:

[1]冯宜.灌输史学新观念.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篇3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theCommunistPartyofChinahasadjustedtheunderstandingmethodandtheangleofview,formstake“peaceandthedevelopmentisthetimesubject”asthecoretimeview,thistimeviewkeygraspsthetimedevelopmenttaketheproductiveforcesandtheeconomicrelationshipsastheunderstandingthetendency,embarkstheassurancetwokindofsocialsystem'srelationsfromthenationalinterest,hasstable,practicalandthecomprehensivecharacteristic.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imeviewgraspsthetimefortheposteritysciencetoprovidetheimportantenlightenment.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时代观国际形势

keyword:CommunistPartyofChinaTimeviewInternationalsituation

作者简介:杨军,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曾令晶,女,武汉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时代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性质、时代主题和阶段性特征等的认识和判断。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增加世界财富总量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同时,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重大灾难,改变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力量对比,国际关系格局不断调整,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有新的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利益日益增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挑战人类的和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的程度有所提高,但西方大国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把握话语霸权,向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时代及其发展趋势、特征的认识和把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认识的理论成果,全方位地观察、分析当今国际形势,对时代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形成关于时代的比较系统、特点鲜明的理论认识,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逻辑前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时代观的主要内容

概括而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使其形成的时代观,主要是对时展的主要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判断,包括以下思想:

第一,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这两个问题并未解决。

20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根据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明确提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思想,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生产力领域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现实关系、国际社会的普遍态度等,在1984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突出问题”的判断。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据此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的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但至今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1](P522)

第二,制约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首先就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2](p491)随着两极格局的改变,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其次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国际经济旧秩序保护发达国家的利益,使其可以掠夺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富国和贫国之间的差距扩大,甚至引起局部的战争、动乱或危机。其三是日益凸显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包括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环境破坏、经济金融危机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严重,与传统安全威胁相结合,成为世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第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人看到,由于科学技术迅速推进、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在国家关系、生产管理和组织、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正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使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国家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形成了“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局面”,国际社会面临全球性重大挑战和威胁,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世界各国应努力推动互利合作来实现发展,应树立共同责任意识,携手应对各种风险。中国作为负责的社会主义大国,要努力推动构建和谐世界,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

第四,两种社会制度既对话合作,又对抗竞争。中国共产党人改变以往只重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斗争的片面认识,根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现实,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要对话合作,为世界和平奠定基础;又要对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和价值追求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忽视两者对立斗争的必然性及斗争对抗的新形式。社会主义国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要通过实现全面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要保持应有的政治敏锐性与警惕性,积极防止、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里,对于时代的性质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列宁曾提出十月革命后时代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坚持了这一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重申时代的性质,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列宁关于时代性质的思想。无论是在宏观上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具体地分析世界形势、国际关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思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现状和建设,提出中国要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等等,都是以“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为前提的。中国共产党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关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思想,关于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等等,都显示出制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要求,反映了在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之中的斗争与交锋。

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时代观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时代观显示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时展问题上,遵循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由此赋予了时代观鲜明的特点。

其一,以生产力和经济关系为认识重点来把握时展的趋势。中国共产党人把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国际经济关系作为考察时展的重点方面。邓小平特别关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把发展问题即南北问题作为全球性战略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强调发展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是世界的主要矛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立足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来研究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明确科技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关注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关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联系,倡导通过互利合作来实现发展。

其二,从国家利益出发把握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务实地评估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差距,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没有条件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不能消灭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现实关系是并存共处。同时超越仅仅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来认识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的思路,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明确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制度国家之间既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也存在利益的汇合点,“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3](p330)。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因利益因素,将表现为并存、交流、合作与竞争、对抗、冲突的辩证统一。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以维护共同利益为基础,就能实现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其三,与时俱进地把握时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观察时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把握时展中的阶段性特征,如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等,不断丰富对时代及其发展变化特征的认识。

综观自20世纪80年代后形成的时代观,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稳定。3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关于时代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发展主导方向的判断未曾改变过。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曲折进入低谷,伊拉克战争爆发,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构成新的威胁,中美在经济、军事领域时有摩擦,经济全球化导致南北国家差距拉大,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二是务实。中国共产党以务实的态度来分析两种社会制度的现实关系,重视在“资”强“社”弱、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重视在现有国际格局中,通过多种努力,逐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三,全面。无论是对时代主题的判定,还是对时展阶段性特征的把握,中国共产党都是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的全面观察分析之上的,通过分析世界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宗教、民族、意识形态、环境资源等状态,透视其中的关联和各方面因素影响力的消长,抓住时展的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在不同领域里的表现,避免了片面性。稳定、务实和全面的时代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选择正确的国际战略,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同时灵活应对国际风险危机的重要根据。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时代观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时代观的历史发展,为以后继续认识、分析、研究时代提供以下启示: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科学方法来认识时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唯物史观,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把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作为划分时代的基本标准和依据;考察与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阶级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各阶级,确定某个阶级在时展中的主导地位,由此把握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这样使时代观奠立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且具有了社会阶级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科学方法认识当今时代,就要认清在科学技术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分析这种变化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阶级关系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明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从而获得关于当今时展的特点和趋势的正确认识。

第二,从实际出发把握两种社会制度的现实状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是时代认识中的重点。列宁曾提出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这个时代是个漫长的大时代,其历史进程受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力量对比的制约。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的基本现实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力量超过了社会主义力量,资产阶级还是时展的主导者。因此,要正视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信当前资本主义在世界占优势,社会主义弱小不成熟,这并没有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正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现实利益的需要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两种社会制度之间能够和平共处。既不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主观地判定社会主义能够很快在全世界战胜资本主义,也不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认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已经中断或者终结,时代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第三,注重把握时展中的主要矛盾。任何时代都是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矛盾的发展变化使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若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上,主要矛盾塑造着阶段性的特征。因此把握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是认识时展阶段、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的基本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乃至不同地域的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中,抓住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析这些矛盾的相关因素和表现形式,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在一定的时段里,时代主题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要善于辨别一些新情况和突发问题,准确判断它们与主要矛盾的关系、对时展趋势的影响力等,不简单地因为它们改变对主要矛盾和时代主题的认识。

第四,把多种分析视角结合起来观察时代。中国共产党是从多种分析视角来认知时代的。基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视角,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行中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局限,明确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基于国际形势的视角,认识特定阶段的人类社会主要矛盾、主导社会力量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征或主题;基于经济的、政治的、生态的、科技的等等视角,认识某一因素及其变化对国际形势乃至时展的影响,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时代面貌的刻画和对时展趋势的引导。把多种分析视角结合起来,能够克服时代认识中的单线思维和片面性。

注释: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篇4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在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准备好对策,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作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争取实现本国的经济起飞。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只在某些方面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1/3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便纷纷改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本文提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上世纪末的事。正如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的:“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宣告了“两个平行市场”时代的结束。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使得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口由25%一下子骤增到90%以上,世界市场得到统一。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无所不包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第二,贸易的全球化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二战以来,国际贸易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到1970和1990年则分别为3120亿美元和31870亿美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达到5414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达到13263亿美元,创下了国际贸易总额为67411亿美元的新纪录。1997~2000年的4年之间,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的世界GDP平均增长率仅为3.3%,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又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于1996年5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讲话时说的“经济全球化是被贸易发展推着走的一列高速火车”。

在贸易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原料,经济落后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状况正在改变。1963~1985年间,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比重由83.2%下降到78.8%,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所占份额则由4.3%上升到12.4%。此外,国际贸易的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还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发展。

第三,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从广度上讲,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球;从深度上讲,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已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另外,国际分工的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生产资源型分工,而且生产工序型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型分工日益增多。其次,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深层上的通过投资设厂,在生产领域里、在生产过程中把各国经济联系起来的方式。196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仅680亿美元。到1996年,国际直接投资额发展到32330亿美元。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在各项国际经济指标中是最高的。如90年代的前7年中,国际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11.8%,而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和世界GDP的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7.7%和3.7%,远不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贸易之外联系世界各国经济的另一重要纽带。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意义

来势迅猛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涤荡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走进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已成为人类经济交往的基本制度语言,经济发展、经济安全、经济竞争,逐渐取代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是由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区组成,而不是由各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流动连接而成,区域或国家只是分支单位而已。”

一、全球化经济的主要特征

通过众多学者对全球化经济的全方面研究,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做了阐述。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市场全球化

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己经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世界贸易体系已经融入了很多国家。同时世界自由化贸易也在不停的扩大:同时也在进行着货物贸易同服务贸易的转化。

(二)全球化生产

全球化经济的重要标志是全球化生产。当今国际上的生产分工是以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工艺为基础的,已经完全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转化出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日益崛起。从产业部门间分工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三)贸易全球化

贸易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全球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如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增长,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3倍的速度增长;在商品贸易增长的同时,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也是相当快的;随着世界贸易障碍的消除,同时贸易自由化也不断在提高;世界贸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交易的信息化,有形商品愈来愈被无形商品所代替。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

(四)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某一个国家的金融业走了本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业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资金筹集在一块,统一运用和分配,走出本国领土,在全世界范围内运行。当今世界上金融发展有三种趋势:(1)国与国之间的金融合作趋势:世界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全球性、区域性金融组织;(2)证券化融资的趋势: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方式转向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行长短期债券的方式;(3)增强金融合作利益的趋势: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场为各国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筹资成本。

金融全球化是指某一个国家的金融业走了本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金融业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资金筹集在一块,统一运用和分配,走出本国领土,在全世界范围内运行。

(五)全球化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集团军”,跨国公司的地位更加突出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经济的载体,截止至目前,世界上70%和1/3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

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向前发展,跨国公司的工厂是整个地球,它的车间是它所在的每个国家,在全世界寻找有利的优势进行生产活动。所以,跨国公司有利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通,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六)科学技术进步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扩大化的主要因素,最大程度的改变了工业竞争力的范围、特点及企业上的组织结构,有力地控制着国际贸易环境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创新能力和技术的竞争代替了传统的价格竞争,同时也使竞争超越了国界,全部的工业部门都进行了改造,包括了一直停滞的劳动紧密型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令信息产业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活力的产业,而且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经济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一)资本的魔力

全球化及其进程,本质是根源于资本的本性驱动。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本性是唯利是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借用别人的语言对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进行了形象又深刻的描写:资本“这种不可遏止的追逐利润的狂热,这种可诅咒的求金欲,始终左右着资本家”。资本家为了谋求利润必然是“无休止的运动”:“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这些都是资本的魔力而创造的“效力”。

(二)技术的进步

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早就指出,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因素。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这种技术装备,以我们的观点看来,同时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因此,技术因素构成物品交换得以深化,国际贸易得以扩展,生产要素得以跨国流动的基础条件。运输和通讯设备的革命,提高了运输和通讯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产品的零部件和生产阶段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可分性,特别是增长最快的电了机械和信息技术在各国制造业的广泛使用,使产品的标准化、精密化程度越来越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除夕夜作文范文(精选5篇)

    - 阅0

    除夕夜作文范文篇1除夕夜,吃过年夜饭,我凑在电视机前继续看春晚。突然,电视被关了,我回头一看,爷爷和爸爸妈妈站在我后边,地上放着毯子。我恍然大悟,“原来你们想让我磕头啊!”我跪.....

    岁男孩叛逆一封信范文(精选3篇)

    - 阅0

    15岁男孩叛逆一封信篇1亲爱的儿子: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后,心里已分不清咱唡谁是谁的儿子。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