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小知识(6篇)

来源:整理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1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74-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现时攻坚的难点在破解农民、农村、农业为主题的“三农”难题,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解决农村贫穷落后和化解现时农业生产的问题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科技的提升和农村教育的改善。农业院校图书馆作为贮存农业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重要的、先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

一、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可以为解决“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知识服务

1.可为“三农”服务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农业领域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作物品种资源、栽培管理、农作物生态环境、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理论和成果,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人员,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保存,从而成为农业文献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聚居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近年来,各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了与国内外图书馆及农村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化服务手段和功能,从而可为农村提供优质的科技信息和服务项目,促进了农村科技信息的利用,提高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以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具有非常丰富的农业特色文献资源,馆藏文献总量已达近250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52.05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中、外文期刊(含电子版)3.5万余种,农业及生物类优秀博、硕士论文6.0万余篇,各类中外文数据库30多个,形成了以农业、生物科学为主,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建成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和信息检索网络系统,并建设完成了“小麦专题特色数据库”、“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和“鸡研究特色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资源等。

2.人力资源优势的特点,提高了服务“三农”的品味。为了加强图书馆的建设,近年来,各高等农业院校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检索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信息化检索方面的人才,从而为检索针对“三农”需要的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优势,并结合农业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根据“三农”的需要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将会为“三农”更好地服务。

二、服务“三农”是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1.通过“三农”服务,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发展。早期的高等院校图书馆主要着眼于收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仅服务于本校教职工和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但是在信息化社会的潮流下,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服务本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服务理念、方式、功能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逐步建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馆藏资源、符合本馆的特色服务、开展自动化和网络化服务的服务创新工作。但是,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农业院校最主要的职责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需要把馆内收集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转化农业生产力,服务“三农”,才能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促进图书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需改变传统服务思想,打破传统的服务领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服务的创新点,把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广大的农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1]。

2.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首,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从而限制了“三农”的发展,而推动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全社会需要下大力气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管理能力等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保证“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2

1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

1.1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初具雏形

通过整合各类发展要素,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根据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南通市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农业高职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重点发挥应用型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适应变化,调整思路,发挥优势,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建有涉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家,省级科技服务机构1家,省、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各2家。

1.2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基本形成

通过农业科技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及产学研联合等,涌现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拨尖人才,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并逐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拓展了“需求—选题—研究—鉴定—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满足需求”的科研运行模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向创新主体集聚。“十一五”期间,南通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7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拔尖人才培育对象4人、优秀人才培育对象2人,科技兴市功臣7人,市首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人,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1人,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专家3人、中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4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34人。

1.3农业科技成果获得有效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变了过去农技推广部门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成果转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成果的转化。“十一五”期间,南通平均每年有20多项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获得市政府奖励,共取得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12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00项。在农业科技的引导和推动下,南通农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率达93%;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3万多hm2,高效农业面积19.13万hm2、占农业面积41.4%,生猪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660万头和15000万只,园艺业、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达到8696元;农业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稳步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迅猛发展,提高了农业品位,改善了生态环境。

2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农业是开放式的生产系统,与其他产业相比,属于弱势产业,投资农业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存在自然风险,风险高、回报率低;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直接贡献率降低,通常情况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往往不能充分显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重视农业也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讲话中,缺乏足够的实际措施。财政、社会资本不愿意投资农业,农业科技投入严重偏低。据统计,南通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很小,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科技3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不足1/3,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方式还不完善,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及平台尚缺乏稳定的支持机制。2.2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较缺乏由于人们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缺乏对人才足够的吸引力、缺乏集聚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平台,高层次人才较紧缺,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市场需求大、对农业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具有特殊贡献的农产品加工、园艺等学科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2.3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些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能完全发挥。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除玉米、棉花、豆类作物外,一些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作物的品种和重大农业装备还主要依赖引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2.4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且落后

目前,南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突出,南通仍以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为主,这种状态对执行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难度大;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足,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5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

2009年6月10日,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南通沿海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机遇期,对科技支撑大开发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省到地方没有形成系统的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和人才网络,没有固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渠道。

3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科技需求及目标定位

3.1南通市现代化农业的科技需求

3.1.1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人口增长、资源约束、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南通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消费水平提高的三大趋势同样难以逆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优良品种及配套的种养技术体系;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生产能力的地力培养技术;农业减灾防灾技术;优化时空配置,创新立体高效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设施专用品种的培育,设施优化构型,设施土壤连作障碍控制与改良以及温室智能控制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

3.1.2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南通市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工技术装备差,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态进入市场,导致南通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重点以制约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中的瓶颈问题作为科技介入的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食品工业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和建设产业联盟(或企业集团),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功能食品开发技术,提取农产品生化成份增值技术,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

3.1.3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加快农业动植物优质、专用、抗病虫的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化肥、农兽药、饲料、调节剂、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控制技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技术与设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的保质、保鲜、贮藏和减损技术。

3.1.4维护农业、农村的生态(产)安全

目前,随着沿海大开发的推进,重大涉海项目日益增多,水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容易引发赤潮、疫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十分欠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任重道远。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资源节约型(节地、节水、节能)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品节约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和监测技术;清洁生产集成技术与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海上渔业安全生产监控、调度指挥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修复技术。

3.1.5开发应用农业新型装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适用、多功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南通农业装备、设施的现代化为目标,重点发展先进、适用、高效、低耗、环保型新机具。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稻麦秸秆还田或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玉米、油菜、蔬菜生产技术与装备,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滩涂作业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适合新型农村使用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工厂化养殖中畜禽粪便快速消毒、除臭、干燥等加工配套装备,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技术与设备;设施用微型耕整地机械、小气候调节机械和自动化调控设备,设施新型覆盖材料的引进、改良与研制。

3.1.6海洋与海涂资源开发技术

应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技术,提高海洋生物和矿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升海洋生物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利用、活性物质提取及功能性食品开发、生产技术;滩涂盐碱地快速改造技术,高效耐盐植物的引进、培育及栽培技术;滩涂贝类安全、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养殖技术,辐射沙洲条斑紫菜栽培与管理技术。

3.2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

3.2.1发展思路

目前,迫切需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要求,遵循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客观分析南通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地位、水平和优势、劣势,依托现有基础,做强已有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抢占新兴领域,重视交叉领域,实施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调整目标任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与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南通基本市情,发展建立具有南通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据各种需求目标,重新审视和统筹安排创新的发展重点;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早日实现农业科技总体率先跃居全国先进水平的目标。

3.2.2指导思想

在国家、江苏省“十二五”科技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框架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面向需求搞科研”的方针,继续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扩大对外交流与协作,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3.2.3目标定位

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牢牢盯住食物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构建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完善和强化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运行机制,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需求,从总体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通过5~8年的不懈努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70%;以“激励创新,有效应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工作方针,加强以农作物新品种、专利保护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优势农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科研资源配置、学科重建、机制转换和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的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有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科技型企业,使农业科技型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本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力争经过10~15年的艰苦努力,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典型示范,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引领、驱动和支撑性的历史贡献。

3.3基本原则

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按照农业区域特性,结合行政区划,系统设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职责明确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条件建设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强基本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条件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整合资源与完善功能相结合,“以增量激活存量”,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准确定位体系功能,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统筹规划与分类实施相结合,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市、县(区或市)、乡镇、村各方积极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部门、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4加强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路径

4.1完善体系建设,搭建创新平台

进一步完善以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为主体、农业高职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以实用、实效为目标的应用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产业平台的联结,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产业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建设,不重复研究,不浪费资源,短、平、快项目研究与长效项目研究配套实施,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集成创新,把自主创新成果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成果紧密结合,研究组装在生产上应用后能产生巨大效益的系统成果,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升整个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4.2制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与氛围,推动农业科技持续的原始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4.2.1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

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对全市现有政策、措施的梳理,加快制定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科技、经济、对外贸易、经贸、税收、财政、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政策的研究、协调和调整,实施科技管理体制、对外贸易体制、技术创新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突出科技、经济、财贸、税收政策向鼓励发明创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倾斜,形成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每年财政要拨出专款用于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培训、公共信息平台维护、考察交流等活动,扶持、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奖励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鼓励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环保节能技术等方面的专利申请,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对专利技术的转化,改造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特色,加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提高传统优势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围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金集约利用,着力促进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核心竞争力强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基地;积极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在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外国技术中注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不断提高掌握、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知识产权成果示范企业,“十二五”期间培育3~5个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10个左右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基地、100家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企业。

4.2.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资源配置、资本金安排优先向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各县(市)区财政科技项目经费占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高于2%。南通市本级2007年在筹措安排科技项目经费6000万元的基础上,之后每年递增2000万元,到2015年达到2.2亿元,其中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占比达20%以上。对能有效推动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并获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立项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各级财政应按一定比例给予匹配支持。改善对农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促进各类诚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构可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偿债准备金,按不超过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推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规定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4.2.3支持创新载体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依法设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行统一管理,符合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用地,应及时办理用地手续,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园区,优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载体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建设用地,予以重点保障并优先安排,其中科技创新载体项目用地实行工业项目用地供地方式。国家及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暂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孵化基地,由同级财政按其孵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的新增额在第二年度专项给予补贴。重点支持新建的部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并给予一次性资助;鼓励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依托,对经认定的市级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资助。

4.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不仅要方向准确,更要符合需要,特色明显。创新团队建设应围绕农业的某些重点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要研究南通“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用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如何在南通的农业新领域和新产业上有所突破。同时,把如何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如何提高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研究的目标来科学设计团队,使科技创新团队不仅能满足政府的需要、顺应科学发展的趋势,还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更能满足当地“三农”的需要,使创新团队的科学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增收。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引入团队带头人考核制和团队成员协议制。创新团队的发展壮大需要带头人的带领和内部成员的协作分工,因此,在双方相互选择建立创新团队的同时,团队带头人和成员之间应存在相互的制约和分工协议。通过团队的总体业绩产出和团队内部成员的评价来考核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程度,同时,带头人可以按照协议、团队内部分工、成员业绩对成员进行评价,并与利益挂钩,通过协议机制来对成员进行淘汰,增加创新团队在人才资源上的竞争力,使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更加快速和有效。此外,要加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性建设,支持和培养新人、新学科进入到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对于没有进入团队又没有拿到科研项目的青年科技人员、新进博士,可以设立农业创新基金,通过基金项目的实施,达到锻炼培养他们的目的,然后再让其进入到创新团队的体系中,从而提高创新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4.4培育涉农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新形势下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走科技产业化道路,科研是基础,开发是手段,效益是目的,产业化是过程,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2]。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快速转化,达到科研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反哺科研的目的。受传统思维和机制的影响,不少人甚至农业科技型企业本身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疑义。事实上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80%以上产生于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可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明确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即技术创新应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为论文和获奖服务。企业主体地位体现在企业能够引导创新并承担主要投入,同时承担创新的风险和享受它的收益。

4.5加快发展集约型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

南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偏低。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南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由于传统农业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污染和效率低下,加强集约型农业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主要是研究使用先进施肥技术、高效种养植(殖)技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50%以上。

4.6健全完善标准化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

突出抓好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尽快建立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级、物流设施、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立适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标准,从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质专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为重点,建立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适合农产品外贸出口需要的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以控制有机磷、有机氯、抗生素、激素、生长素、亚硝酸盐等农药、兽药残留指标和重金属、微生物(病毒、病菌)指标为主,制订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速测技术规程,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参照国际标准和产品销往国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专项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配套的标准体系,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编制层次清晰、配套完善农产品标准和支撑与服务农业标准的标准体系表;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用标准指导生产、加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档案农业”,在加工领域建立可追溯制度,以此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诚信体系,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上按质竞拍、优质优价,以此为重点规范市场秩序,最终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每年都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基地,建立部级、省级、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选择出口量大、国外技术壁垒多的行业,尽快组织出口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4.7加快发展数字化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

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是当今社会的代名词,农业科技创新也要在这块体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要走向智能数字和信息的时代。要在农村建立起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成为连接县、乡镇、村、农户的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平台。抓住研究重点发展数字农业,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来对农作物、家禽生长进行观察研究,对市场供给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展农业生产[3]。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3

基层农村的领导干部是影响农村工作的重要人员,他们往往在群众中最有号召力。为了提高农村干部及后备干部的文化水平、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村领导人,丰润农广校的素质工程大专班针对28个乡镇的不同要求,先后开设了畜牧兽医、水产养殖、会计、农学等多个专业首先对领导干部进行培养。实践证明,这些农村干部经过学习在工作中真正起到了领头羊、致富的引路人的作用,受到了领导、群众的好评。

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农村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民既要具有多种技能,又要善于分析市场规律,为了适应这些来自市场的需求,农广校在设置培训内容时力求丰富、综合、实用,方法也多种多样:

大力开展时间长、课时多的绿色证书培训。为了解决学历教育与学员农活、家务的矛盾,农广校在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开办绿色证书培训班。近年来,发放培训农业、蔬菜、林业、畜牧绿色证书4000人次。

开设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农广校成立了专业的培训科室,配备了电脑,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收集劳务信息,定期上周边大城市人才市场了解各种劳动力走向及人才需求情况,免费提供1000余条信息。结合实际需求,开办了岗前培训、就业必读、服装裁剪班、家政服务班、养殖技术专长班,初、中级计算机培训等不下20余种,受训2000多人。为鉴定合格者颁发了不同等级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制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了农广校职业技能鉴定作用,从而增强农民的就业、择业、转岗的能力。

利用现代媒体,送科技知识入户。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电台、电视、报纸、农村大喇叭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鼓励教师参加省、市电台开办的“致富快车”、“金色田园”和“空中课堂”等栏目,还积极与区电系,开办了“农村大舞台”栏目。这些栏目结合当前的农时、农事,进行科技知识讲座,同时开通热线电话,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为农民排忧解难。

利用农村大集,营造科技知识氛围,进行农业科普知识宣传,送科技下乡。让农林牧方面的教师编写科技小册、明白纸、农民科技教育报,在大集上发给农民。同时还可随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深受农民欢迎。到2005年为止,发放了上万份科技资料,受益农民达到5000人。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4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

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06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

“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

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湖北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湖北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畹溪丝绵茶、欲品思茶、峡州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九畹溪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

(一)科技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科教工作的深入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5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现代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和节本增效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我局将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动月”,通过开展“组织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分地区、分产业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为农民现场讲解技术,现场解决难题,现场推广新技术,推销新产品,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我局以粮油、果树、蔬菜、牲猪、水产、农机等为重点,共培训农业科技中心示范户2180户。严格按照“五有”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家组制度、科技指导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六项制度。完成了12个科技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配送书柜15台套、各类书籍3000余册,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广大农民朋友获得新技术、新信息的前沿阵地和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农业增收途径,我局在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并联合共青团秭归县委开办青年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扶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推广活动,大幅度、大手笔的培训活动,现代农业中的配方施肥、脐橙果园四挂、茶叶无性系栽培、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优质三元猪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进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春季垄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895场8.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7万份,与县电视办《农家顾问》专题栏目13期,推广了“20个优良品种、十项轻简栽培技术、十项种植模式、十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新型技术,成立了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坚定专家组;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110平台;设立了24家农家书屋,并配置了电脑、图书等硬件设施,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真正做到了田间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今年,我局紧扣“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围绕高山蔬菜、中山茶叶、低山柑桔、全县生猪的产业格局,先后实施了蔬菜、茶叶、柑桔为重点的“三园”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实施了“一圈二带”(农业示范圈、生态柑桔产业带、生态茶叶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推广五种种植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和生态观光模式),实现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局先后累计举办柑桔综合品改、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农机推广示范村等各类示范样板建设,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样板2个15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1个亩;无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样板1个220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湖北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湖北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畹溪丝绵茶、欲品思茶、峡州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13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150人,农产品加工200人,知识更新培训16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秭归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稳的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质水平。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九畹溪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6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知识

在传统的农业体制中,一般科技知识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农村,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和一大批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先进制度。这个制度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那么这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就是科技特派员。

从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主要载体或者说从微观上来看,主要是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根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贫乏。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不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本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1也就是说实现农民能力的提高,进而就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来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知识特征主要有明确性、个体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和创新性四种。

明确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特派员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的科研与技术的推广,他们已成为农民技术教育和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实施主体。科技特派员将清晰、明确的科研成果或已在书本中的知识通过正确、正规的形式(各种教育媒体)加以传递。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得是需要科技特派员的帮助的,这种对于科技知识的学习是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式。首先,科技特派员是具备必需的、明确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先是对科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这样就保证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高素质。科技特派员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播放科技录像、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方式,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科技简报等各种有效途径,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科学新技术。这些都将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走向广袤的农村大地,到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手中,使技术创新与扩撒形成良性循环,大大地缩短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从以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农业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依靠科技知识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我国要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让这种显性知识的普遍性充分发挥出来。

个体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无论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农民都不可能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描述出来,这种知识是难以像可编码知识那样由几个概念组成的理论来描述,难以用有形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表现出来,难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等传播手段获得,难以用很低的成本简单直接地在人们之间交流和供人们享受。2在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的知识系统中,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因为先前所处的生活背景不同,具有的经验不同,因此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基于各自不同的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是无形的存在其头脑中的,并对生产生活及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反映。这种无形性的知识特征是以个人为载体,并附着在个人的生命体上,与个人的生命、历史、精神融为一体的,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同的个性。因此,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是要立足民情,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村串户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科技、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合理制定出科技、经济发展的路线。:

实践性与经验性。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技知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农业生产以露天作业为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所不同,科技特派员所掌握的科技成果很难在各地照搬和通用,所以必须通过实践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将已有的科技成果加以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当地的科技成果。当地的农民中,虽然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是对本地区的环境是最熟悉不过的。例如光、热、气温、水分和土壤等。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实践性与经验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生活中许多成功表现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农业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因此科技特派员传授的农业科技知识不仅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在新技术推广前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并对推广的知识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那些在科技知识手册或其他书本上明示出如何做或怎样做的知识,即使对这些知识烂熟于心也一定保证他在实际上“能做”。所以,知识的实践性和经验性特征可以指导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凭经验来决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也就是知道某种显性知识可以应用于某种情境。那么,在实践中的边实践边学习过程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分离的隐性知识。由以上可知,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最重要的知识特征是实践性与经验性,是通过实践取得经验,再由经验指导实践的一个循环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

创新性。创新性是在实践与经验基础上的创新。科技特派员是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知识,对将要发生的情况具有“先见之明”,这是与单纯的猜测所不同的,是无法言传无法让外界获得的知识。科技特派员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这些知识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新观念产生的前提。是在相对博学中追求知识的创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知识的创新性特征主要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中,知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是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或者说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技术的进步,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一种知识,反过来融入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经验知识的增长。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获取是比较容易,而更需要的是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它们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和创新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当科技特派员在了解了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需要对原本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时,创新就应运而生,这正是利用“干中学”“用中学”“学中学”的模式,利用人类的智慧,通过开放的链式反馈来控制和改进原有的农业科技知识来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性知识是在生产实践中,凭借对经验的偶然顿悟完成的,是偶然和意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洪盛.制度为什么重要[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孙振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安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篇)

    - 阅0

    安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通用7篇)时光飞逝,如梭之日,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收获颇丰,制定一份工作总结吧。那么写工作总结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

    中班家长会心得体会范文,中班家长会

    - 阅0

    推荐中班家长会心得体会范文篇1>尊敬的各位家长:感谢大家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转眼间我们携手愉快地度过了一个学年,今天我们又聚集在这里,无论谈什么,我想都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