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标语(6篇)

来源:收集

抗震救灾标语篇1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到*镇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镇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镇位于*县西北部,系滇川两省,*、*、*、*三县一区结合部的*山区腹地,全镇总面积264.9km2,辖18个村(居)委会,有348个自然村,18821户68834人。由于受小江、金沙江的强烈切割,*镇境内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河谷部分岩层存在垂直裂隙,形成深邃峡谷,全镇有12个村委会处于地质结构较差、地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金沙江、盐水河谷和小江沿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我们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真正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派出所、安监站、国土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为增强防震减灾工作战斗力,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党委、政府从机关单位抽调了50余名干部职工组成了4支应急抢险队伍,同时在各村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队长,民兵和青壮年群众为队员的应急抢险小分队。

二是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手机短信、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在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讲座,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在各中小学校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今年上半年,全镇共张贴防震减灾宣传标语200余条,出黑板报48期,印发防震避险宣传单20000余份,开展地震知识讲座20余次。

三是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组织国土、安检、民政等部门对全镇17个村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其中石门坎村、云峰村、落水村、发基卡村、炉房村和炭山6个村委会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共有滑坡点10处,威胁着148户67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党委、政府已向地质灾害隐患地带群众发放了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落实了专人负责24小时监测,一有险情立即上报。同时,组织中心学校等部门对全镇23所小学的危房进行了全面排查统计,目前全镇23所小学共有d级危房9532平方米。现已争取排危资金380余万元,可排除学校危房面积3238平方米,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全面完成中小学危房排除任务,保证学校校舍安全性能,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受*“5.12”大地震的影响,云峰村委会大水沟村民小组和三家村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为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镇党委、政府投资80余万元对两个村民小组处于滑坡体上的29户群众进行了易地搬迁。

四是加固民居,提高抗震能力。根据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统计,*镇85%以上的民居均不具备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底,原因是娜姑镇的民居绝大部分都是土坏房,屋梁直接担在山墙上(土墙),特别是地处金沙江、小江、盐水河断裂带的山区群众,家庭贫困程度深,住房极为简陋,不具备抗震性能。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大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工程。在项目安排上,我们坚持把特别贫困、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作为实施的重点对象,优先考虑,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在工程建设中严把“三关”、做到“四不准”,即: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把验收入住关;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不准实施,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准审批,对不符合抗震标准的建材不准进入工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准验收。目前全镇已新建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的安房176户2.1万平方米,加固改造的1339户12.05万平方米,基本保障了1515户6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完善修订了《*镇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及时充实抗震减灾应急队伍及应急小分队成员,建立应急队伍信息库,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严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历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时期,要求各村及相关部门实行值班制度,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及时上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虽然我镇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村镇建筑民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达不到抗震要求,全镇大部分群众还居住在抗震能力低或不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内;三是社会公众防灾意识有待加强;四是紧急救援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抗震救灾标语篇2

【摘要】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常采用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意识形态密切勾连。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可以起到遮蔽社会失序状态、动员社会大众的作用。

关键词灾难报道英雄叙事灾难话语意识形态

灾难,是发生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坏,媒体作为社会组织之一,被视为灾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项,是灾难研究的重要一环。①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常以英雄叙事作为灾难报道的话语策略,塑造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灾难话语因具体社会情境而变化,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话语形态有所勾连。本文将以唐山地震、九八洪水(用以简称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汶川地震为例,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灾难话语的变迁,探究灾难报道英雄叙事背后的逻辑及其所产生的的社会效果。灾难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由于两者在原因、问责、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为区别起见,本文只讨论自然灾难,不包括人为灾难。

一、英雄叙事:作为灾难报道的话语策略

媒体报道自然灾难所采用的英雄叙事,即赋予在灾难中有杰出表现的人以英雄身份,或者将某些行为定义为英雄壮举,并从中提炼和升华出某种精神与特质、解释其来源与成因,将英雄及其行为价值化。英雄叙事起源于古老神话,考察古代民族现存神话材料可以发现,“灾难”和“救世”是神话的两个重要主题,而在中国神话记载的每一次灾难事件中,都有“英雄”母题的出现,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②现代社会中,“灾难”与“英雄”仍然是密切关联的主题,在媒体灾难报道中,自然灾难是有待征服的自然力,“抗灾”、“救灾”被当作人与自然力的斗争,“英雄”应运而生。

英雄叙事背后有其隐含的逻辑。有学者认为,新闻作为一种叙事,包含“故事”和“话语”两个面向,“故事”侧重解释曾经发生或经历过的事件并建立不同事件时序和逻辑上的联系。“话语”则是新闻再现或传播、表达社会真实的方式,通过话语可以将新闻故事内容传达给受众。③英雄叙事即讲述关于英雄的故事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建构出英雄的形象,并以特定的论述方式将故事价值化,建立起故事与社会真实的连接。英雄叙事可理解为媒体采取的一种话语策略,塑造着关于灾难的特定话语。

在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中,话语被界定为“透过特定观点再现既定社会实践的一种语言运用”,一方面话语的塑造受到社会结构制约,包括阶级结构、社会关系、制度机制、规范制约等;另一方面话语对社会结构的相关面向也有建构作用。④另一位话语研究学者梵·迪克认为新闻是一种话语,新闻制作常规中渗透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新闻文本提供了社会事件认知模式的大致框架。⑤新闻作为话语,是意识形态的的表达、传播和认知再现,文本建构和表述的背后隐藏着社会关系、权利支配和意识形态。

置于具体的历史场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新闻话语的塑造难以独立于意识形态而存在。灾难话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呈现,从历时的维度考察灾难话语变迁,在当前灾难报道研究中少见论述。唐山地震、九八洪水和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三次重大自然灾难,媒体在报道时都采用了英雄叙事方式,但具体社会情境的差异和媒介体制的变化导致其话语呈现有所变异。本文以话语分析为路径、英雄叙事为核心概念,通过对新闻文本的分析,探究英雄叙事之逻辑及其社会效果,考察灾难话语的历史变迁及其对意识形态的表达。话语分析为英雄叙事概念提供了分析框架,新闻文本以《人民日报》为来源,因为大陆主流报纸均为党报,都市报、市民报也由党报衍生,实行相同管理体制,《人民日报》是大陆发行量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党报,对大陆主流报纸有规范与引导效应。⑥

二、不同历史时期灾难话语的变迁

1、唐山地震

唐山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正值文化大革命趋向结束、政治和经济不稳定的时期。建国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是完全的“命令型新闻体制”。新闻媒介被定义为党的“喉舌”、“宣传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作为国家权力系统的构成部分,是党的“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和宣扬者”。⑦关于灾难报道,党和政府出于对社会环境和政治因素的考虑,要求媒体在报道灾难时积极宣传战胜灾难的成绩,不着重报道灾情。⑧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唐山地震报道更加趋向极端,媒体成为政治运动的工具,对灾情全然不予重视,而是高唱革命赞歌、宣扬阶级斗争。

灾难事件有三个报道侧面:灾难事件本身、受害者、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⑨灾害发生时最需要的是信息,因为信息能帮社会迅速理清不确定状况、使其有所准备,也能迅速引起注意、得到社会支持与援助。⑩但是大陆主流媒体往往将灾难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作为报道重点,把“灾难”主题转化为“救灾”、“抗灾”主题。如《人民日报》在地震次日刊发的头版消息中,导语告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损失和伤亡情况仅以“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带过,主体则是党和政府如何领导人民群众抗震救灾、以“人定胜天”精神赢得“抗灾斗争”。⑾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媒体将“抗灾斗争”和阶级斗争、反右斗争等捆绑在一起,并在“斗争”的主题下制造“抗争”的英雄:党和政府积极调度、组织救援,是灾难中的救世主;人民群众被置于党的领导下,也是与灾难斗争的英雄。

对唐山地震的报道在英雄叙事中铺展开来。小靳庄原本是文革期间被选定的“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在全国广为宣传,唐山地震中小靳庄人民又被树立为抗震救灾、促进生产的英雄,《人民日报》的报道把他们的抗震救灾活动与文革政治运动勾连在一起,称其“正以阶级斗阵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反击右倾翻案风,搞好抗震救灾工作,大震、大干,促进大变化”,并将其力量来源解释为“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⑿按照相同逻辑制造出来的英雄还有开滦煤矿工人,他们因为在地震后几小时内返回地面、脱离险境并迅速投入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活动而被奉为英雄,其英雄行为被定义为“我国工人阶级谱写的一曲共产主义的凯歌”,并被归因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⒀

从上述例证可见,唐山地震报道勾勒的灾难图景是从党员干部到人民群众与灾难抗争,并积极地批邓、反右以及促进生产,英雄的力量来源则被归结为党的领导、毛主席路线、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制度等因素。唐山地震报道采用英雄叙事策略,所塑造的灾难话语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殊的政治话语相呼应,本应作为报道主体的“地震”反而沦为文革叙事的背景,遮蔽了关于地震的真相,背离了灾难报道的本质。

2、九八洪水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已有深刻改变,改革开放逐渐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媒介体制也随之变化,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媒介体制改革打破了由党报垄断的一元化媒介格局。“信息”、“传播”等西方传播学概念在八十年代初的引入,对新闻起到了理念和话语层面的解放作用。但是“党管媒体”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新闻媒体依然被要求作党的宣传工具,因此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禁,但仍有所受限。

从1998年6月中旬起,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水。媒体对九八洪水的报道开始显示出对灾情信息传递的重视,《人民日报》刊发的信息涉及汛情发展、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等方面,也有关于灾后重建方面的报道。但是媒体依然将灾难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作为报道主体,持续报道不同地区以至全国抗洪救灾的进展,并报道抗洪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或集体,塑造了许多抗洪英雄。在绝大部分报道中,“洪水”“洪灾”被替换为“抗洪救灾”、“抗洪抢险”,英雄叙事依然被采用。

党员、干部和军人占据了媒体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的大多数,党员是抗洪救灾的模范带头人,干部是领导者和组织者,军人是主力军。普通群众则是被救援者或救援的配合与支持者。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兼具党员、干部和军人多重身份,成为当时重要典型人物之一。如《人民日报》所报道,高建成在发生险情时被派往前线,遭遇困境仍带领战友们继续前行,最后为救战友牺牲生命,被塑造成一个领导救援、挽救战友的英雄形象。⒁配发的评论中强调了高建成成长的历史和环境:人民解放军对当代军人优秀品质的锻造、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群众改变国家命运的实践、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⒂此番论述解释了高建成的力量来源,将其英雄精神纳入了与当时社会情境相关的价值体系,对其人其事完成了意义升华。

李向群是在救灾中牺牲的普通士兵,《人民日报》的报道将他置于改革开放背景之下,强调了他“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新一代”的身份,把他放弃经商从军入伍、收敛个性以遵守部队纪律等行为视为“从特区青年到优秀士兵的跨越”。⒃在配发的评论中,把以他为代表的“一代新人的有力成长”作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成功的”之证明。⒄灾难报道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社会情境,在对洪灾的报道中,与当时社会情境相对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治话语成为新的催生英雄的条件。

3、汶川地震

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报道的进步之处在于灾难信息传递及时且充分。以《人民日报》为例,它及时通报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死亡人数,之后不断更新灾情信息,包括余震情况、伤亡和失踪人数及救援措施等,同时还传播防震知识及预警可能尚存的风险,对灾后重建也有持续报道。可以说,媒体较好地履行了其在灾难事件中最重要的职责,即信息传递。而不变的是,党和政府行为、各地救援进展、典型集体或人物依然是重要的报道内容。总的来说,英雄叙事再次作为主要叙事方式之一。

《人民日报》在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塑造了大量英雄人物,还专门开辟“抗震救灾英雄谱”、“人物危难中挺起脊梁”等人物报道专栏,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活动等。党员、干部、军人依然是媒体英雄塑造的核心,与此同时,英雄之身份趋向多元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普通人开始成为英雄,并且不只是以“人民”、“群众”等带有政治意味的、抽象的面貌出现,而是具体的个人。如为救学生而遇难的中学教师谭千秋,报道中还原了他在地震时护住学生的场景:“看着身边4个已经不能逃离教学楼的孩子,谭千秋双手奋力将他们塞进课桌下,然后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用身躯死死护住桌下的4个孩子”,⒅将其塑造为爱护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

救人者能成为英雄,自救者或被救者也能成为英雄。如张晓平,被困在废墟下129小时,在救援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求生信念坚定,终被救出。报道中引用救援医生的话对张晓平的行为作出评价:“人的力量是分两部分的,一个是生理上的力量,一个是心理上的力量。只要人心里还有希望,就能坚持下来”,赋予了张晓平顽强、坚毅的英雄光环。⒆媒体对这些民间英雄的报道,不再将党、国家、社会制度等因素作为他们的力量来源,而是撕下政治标签,突出人物本身的精神特质,诉诸道德、勇气、生命力等,彰显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力量。

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力量是汶川地震报道英雄叙事发展出来的新主题。这一主题并非空穴来风。自2002年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成为党和政府新的执政理念,它宣称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满足人民需求和促进人的发展。与此同时,当代中国社会逐步向多元化转型,公众的诉求也渐趋多元,并在媒介话语中有所呈现。公众诉求在媒介话语中的参与体现在媒体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及时且充分地公开灾情信息,还体现在民间英雄在灾难报道中之出场。在社会主流话语影响下,强加在人身上的政治色彩被弱化,对英雄的塑造回归到人本身。

三、遮蔽与动员:灾难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

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灾难报道可以发现,以英雄叙事为话语策略所建构的灾难话语与当时社会情境下的主流话语呈现出对应关系。塑造党政形象是大陆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党政形象的建构渗透在各类媒体及其报道中。⒇在灾难报道中,党政形象的建构也是重要主题,无论何种历史阶段,党员、干部都被塑造为英雄、甚至救世主。与此同时,媒体在解释英雄精神与力量来源时,总是刻意将其与党、国家、社会制度等因素相联系,使之与主流话语相吻合。也就是说,大陆主流媒体以英雄叙事为策略的灾难报道始终依附于意识形态,遵循政治逻辑。直到汶川地震,普通人终于作为独立的个人、以民间英雄的形象在报道中出场,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力量开始彰显,昭示了政治话语之外的表达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灾难报道对意识形态的超脱。新闻话语的生产受到社会结构制约,也会反过来对社会结构起到建构作用。灾难事件意味着自然与社会的失序,失序是对社会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和政府执政状态的破坏,政府需要透过媒体建构的情境来维护执政常态。(21)灾难新闻中媒体向社会主流话语的靠拢,是试图在失序中对意识形态下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进行确认,以达到维护既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目的。媒体以英雄叙事的话语策略建构新闻文本,在救灾的主题下将灾难化解,并将灾难的化解归因于社会规范与价值的优越性,使之得到再次确认和强化。

具体到不同灾难事件,在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总体逻辑之下,灾难报道的英雄叙事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英雄叙事是对灾难中自然与社会失序状态的遮蔽,也是对社会大众的情绪动员。有学者认为,灾难报道可以协助建构有关灾情的“文化意识”,形成公众的“共同记忆”,还能净化公众心情、协助公众从悲情中淘空。(22)能否起到动员效果,取决于灾难如何被报道。信息越充分,环境透明度越高,越有利于集合分散在人群中的智慧,并引发高度的社会动员。(23)唐山地震报道中,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信息被遮蔽,媒介的鼓吹和动员为政治运动服务。九八洪水报道中,信息不再隐秘,英雄叙事作为一种社会动员,开始具有正当性。直至汶川地震报道,信息已然开放、透明,英雄主体多元化、普通人成为英雄,而普通人在非同寻常情境下的行为往往能激起公众的同情、怜悯或钦佩,使公众达成“认同”。(24)因此,汶川地震报道的英雄叙事才有可能真正产生社会动员效果,进而使公众净化悲情,重获力量。

参考文献

①(21)(22)臧国仁、钟蔚文,《灾难事件与媒体报道:相关研究简述》[J].《新闻学研究》,2001(62)

②⑨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华夏出版社,2008:229

③蔡琰、臧国仁,《新闻叙事结构:再现故事的理论分析》[J].《新闻学研究》,2000(58)

④倪炎元,《批判论述分析的定位争议及其应用问题:以NormanFairclough分析途径为例的探讨》[J].《新闻学研究》,2012(110)

⑤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180-187

⑥⒇夏倩芳、张明新,《社会冲突性议题之党政形象建构分析———以〈人民日报〉之“三农”常规报道为例》[J].《新闻学研究》,2007(91)

⑦潘忠党,《大陆新闻改革中象征资源之替换形态》[J].《新闻学研究》,1998(62)

⑧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J].《新闻大学》,2008(4)

⑩苏蘅,《集集大地震中媒体危机处理的总体检》[J].《新闻学研究》,2001(62)

⑾《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N].《人民日报》,1976-07-29

⑿《“十二级台风刮不倒,七级地震震不垮”———小靳庄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胜利前进》[N].《人民日报》,1976-08-01

⒀《英雄的开滦煤矿工人在抗震救灾中连创奇迹》[N].《人民日报》,1976-08-09

⒁孙茂庆等,《大江中永生———记“抗洪英雄”高建成》[N].《人民日报》,1998-08-26

⒂《新时期最可爱的人》[N].《人民日报》,1998-08-26

⒃刘建新等,《二十岁的人生跨越———追记新时期的好战士李向群(下)》[N].《人民日报》,1999-02-25

⒄《崇高的追求》[N].《人民日报》,1999-02-24

⒅魏贺等,《那双手,那守护的姿势———记四川省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N].《人民日报》,2008-05-23

⒆赵哲等,《129小时,活着出来》[N].《人民日报》,2008-05-18

(23)潘祥辉,《论中国语境下的危机事件与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以汶川地震和群体性事件为例》[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1(15)

(24)赫伯特·甘斯著,石琳等译:《什么在决定新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6-197

抗震救灾标语篇3

关键词:城市;抗震减灾;规划

l减灾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震灾害防护规定等。城乡规划还要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的原则,要满足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放泥石流以及治安、交通管理和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震、防灾等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采取抗震措施。但实际上,不少国家的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考虑防灾内容有些不足。给灾后救治、灾后重建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智利大地震,救灾时都因交通严重堵塞、水电供应困难、通讯能力低、某些救灾必要条件得不到满足,从而使救灾工作延误、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无能为力的现象,加重了震灾损失。这些情况当然是由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复杂因素决定的,但与城市规划中的减灾方面弱化有重要的关系。正缘于此,城市必须编制抗震防灾规划。

(1)抗震防灾规划一般是针对发展较为成熟、建筑物密度大的城市编制的,因这些城市基本结构已经定型,社会系统中的各因素具有复杂的制约关系,故仅为防灾而做大的改造甚为困难。特别是由于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可能使此类防灾规划的某些重要内容为纸上谈兵。

(2)城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城市的规模、发展方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生产力与人口的合理布局,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而防灾规划一般仅考虑有关防灾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条件,故有以偏代全之弊。

综上所述,减灾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等闲视之、不可分割出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系统性与先进性时必须着重发展的一个方面。

2城市减灾规划的基本内容

此处所谓的城市减灾规划,是指城市规划中的减灾内容、内涵或有关方面,虽然它在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却远非局限于此。实际上,它渗透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每一个环节。城市减灾规划主要着眼于防灾、救灾方面。其中防灾的主要内容为:

(1)通过选址避开自然易灾地段,例如避开易产生崩塌、滑坡的山坡的坡角,易发生洪水或泥石流的山谷的谷口,易发生地震液化的饱和砂层地区,易发生震陷的填土区或古河道等。

(2)通过合理规划避免建城时产生人为的易灾区。例如在规划中使易爆物仓库区远离易燃物集中处与人口、建筑物密集区。使释放有毒有害烟尘、气体的单位建于下风口等。

(3)建立适于防灾的城市单元结构布局,以实现较优的系统防灾环境。

救灾规划的主要内容为:①规划生命线工程的最简抗灾覆盖网络。②规划城市结构、设计抗灾目标以尽量防止灾害链节点的存在。③规划多功能临时性救灾“中转"场地。例如避难场地,救灾物资集散地,临时医护站等。④规范救灾指挥系统。⑤规划救灾支持环境:防灾规划与救灾规划中有局部重合,且在进行规划时二者是统一的。总的来说,城市减灾规划的最主要考虑点是:优选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规划有利于避灾、防灾、抗灾、救灾等社会功能与结构布局;强化某些社会职能性网点并赋与为减灾隐性“韧"环境;据实际情况插补减轻重大自然灾害共适性特殊建筑物等。

3城市减灾规划的实施步骤与遵循原则

(1)城市减灾规划需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上

①当地各类自然灾害趋势性预测与规律分析。灾害史研究。

②当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调查、监测分析与评价,社会系统与单元灾害易损性分析,自然灾害与防灾、救灾区划。

③城市历史与现状,城市性质、规模、政治、经济、人文特征。

④城市发展目标

(2)城市减灾规划的主要实施步骤

①确定城市减灾目标,实施标准与途径。

②结合总体规划,进行城市减灾结构分区。

③根据城市与环境复杂的动态特征关系,城市发展目标与减灾目标等,在减灾结构分区与减灾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应用专业知识与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或其它有关理论与方法,规划具有较高抗灾能力与功能覆盖能力的道路、水电供应或其它生命线工程的主干网络,与最重要的救灾支持条件。

④进行全方位体现减灾意图的城市详细规划。无论是建筑类型,还是建筑密度、高度等控制指标的总平面布置,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管网的综合规划与竖向规划,无不与减灾目的的实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故需把减灾意识渗入到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去。例如,由于地震波的共振效应,在某些高度时,建筑物的地震易损性比在其它高度时大的多。城市管线的布局、连接关系、断面特征、结构形式、物流控制,所处的地质环境等更是决定了这些建筑、构筑物的防灾能力及其支持防灾、救灾的职能是否得以顺利地高效地实现。

⑤进行防灾、救灾的计算机模拟,作投效分析,进而改善与补充减灾规划。

(3)城市减灾规划还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它们也是评价减灾规划优劣的基本着眼点

①减灾与城市社会发展是有机的统一。减灾规划必须尽量有利于城市其它社会职能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其它城市规划任务的实现。一些减灾必备的因素,例如地震避难场地,救灾预备站应有其平时的用途。

②减灾规划应为城市建设与城市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减灾活动创立低耗、高效的环境条件。

③减灾规划应具有系统性并可适应减灾的动态发展趋势。

4抗震技术的创新

“防患于未然”这是中国人处事的哲学,这当然在抗震上也是适用的于是这就要求在建筑物时就应考虑抗震。

(1)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新发展,此技术加上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消能器采用国产液体粘滞阻尼器,安装在钢支撑中,这不仅避免了结构的薄弱,而且使抗震能力大为增强。若采用传统地加大抗震厚度,将会导致建筑结构抗震作用加大,无法达到经济、合理的目标。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分体柱技术会使柱的抗弯承载能力稍有降低,抗剪承载能力保持不变,而变形能力和延性能力显著提高,且柱的破坏形态由剪切型变为弯曲型,实现变短柱为“长”柱,从而在根本上改善钢筋混凝土短柱的抗性能,提高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2)玻璃纤维加固,玻璃纤维加固是利用一种非凡的玻璃纤维布层层黏结包裹需加固的柱,可以明显提高柱的抗震强度和抗剪强度。

在梁的加固中可以采用玻璃纤维加固。由于梁上有楼面板,需要在楼板和梁交界处的侧面开一个小槽,目的是锚固玻璃纤维布,防止玻璃纤维布与梁表面脱离,当梁上荷载增大很多时。可以在混凝土上下增加钢梁组成复合梁,可以起到提高构件承载力的目的。复合梁施工前需要先消除原混凝土梁的挠度,这样才能保证后加钢梁能够分担部分混凝土梁的荷载。

(3)复合材料的加固,复合材料具有钢所不具有的抗腐蚀性,较高的强重比和抗疲惫能力,对地震有较强的抵御作用,不仅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4)抗震设计模型,要建立抗震防灾和强度安全的理论体系,坚持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并重,实验室实验与现场试验并重,线性理论与非线性理论过渡等基本原则,分析建筑物的响应,发挥材料的潜力,形成基于形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理论和工程应用办法,高桥墩桥梁抗震的震动台模型试验技术与减震控制方法等。

5结语

我们一定要强化震情观念,加强防灾减灾规划,采用与推广先进材料、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解答(内部资料),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4

抗震救灾标语篇4

为了解部队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状况,我们对部队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医疗人员进行了心理应激因素测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共35人,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22~46岁,平均30.6岁,护士15人,医生20人,首次参加特殊任务的28人,参加过“维和”、“非典”等特殊任务2次及以上的7人,均排除慢性躯体疾患及精神疾病。

1.2测评方法

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1~2]调查表,由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测评,在统一语指导下详细填写,无记名答卷并独立完成,在抗震救灾出发前和抗震救灾回撤后发放调查表进行应激因素测评。内容包括:(1)地震灾情,如:地震大小、余震、房屋倒塌、公路毁坏、山体滑坡、受灾人员情况等。(2)恶劣天气,高温,闷热,风雨。(3)政治工作,宣传动员。(4)灾区疫情。(5)睡眠剥夺。(6)高强度工作。(7)饮食水供应。(8)社会认同。(9)应激预案启动。(10)其他,如:交通保障、物资储备、抗震救灾技术等。

1.3评定标准

症状严重程度采用5级评分法,即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偏重(3分)、严重(4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参数资料采用单因数方差分析,非参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得分为因变量,可能影响参加抗震救灾医疗人员心理应激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抗震救灾前后心理应激状况测评

参加抗震救灾后,护士组心理应激因子得分与抗震救灾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军人参加特殊任务的不同次数对心理应激的影响

首次参加抗震救灾任务与参加过2次及以上特殊任务的军人相比较,参加过2次及以上特殊任务的军人心理应激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人员参加抗震救灾前后的心理应激因素变化较大,究其原因,其一是灾情严重,对救援人员心理冲击比较大,其二是灾区不断的余震,给参加救援人员带来生命危险,其三是医生、护士大多数首次参加执行特殊任务,抗震救灾时紧张、易激动、防护意识差、易受伤,加之当地高温、易中暑、震情突发、受灾面积大、交通困难、卫勤保障有诸多不便等都给参加抗震救灾医疗人员带来心理压力;相对比之下,曾经参加过2次以上特殊任务的医护人员,例如参加过“维和”、“非典”的医护人员,心里应激能力提高,紧张度降低,影响心理应激因素主要是高强度工作,睡眠剥夺及饮食水不足等。执行特殊任务的次数对军人心理应激的影响显著,这与心理应激的适应有关。本调查显示执行过2次及以上特殊任务的医护人员心理应激水平提高,自信心增强。

影响部队参加抗震救灾人员的心理应激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震区灾情和恶劣天气是不可控制的以外,高强度工作、灾区疫情、睡眠剥夺、食水供应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做好这些工作的统筹安排,可以使心理应激的负面因素转化成正面因素,加上政治宣传、应急予案启动和社会认同使得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这对提高军人的心理应激水平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抗震救灾标语篇5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所表现出的坦诚让世界感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抗震救灾的重要决策指示,而中国领导人也在地震几个小时后就到达了地震灾区,可以说中国政府在此次地震灾难发生后迅速做出决策,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的速度让世界感到震惊,也让中国人民对政府感到信任和满意,对象灾难这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理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执政机构的标准,如果处理的让人民感到满意,就证明了这个政府是值得人民信赖的政府是值得百姓依靠的政府,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引发人民对政府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一旦加重,甚至可能会发生一个国家的严重内乱,因此无论任何国家在处理灾难时,都是很认真很重视的,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做出抗震救灾的工作部署,而部队也是在第一时间内就赶赴灾区,这样的政府这样的中国军队是完全值得人民信赖的,而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所体现出的真诚与坦诚也让世界为之感动,回首唐山大地震,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面对国际的提供的援助,中国政府一概拒绝门外,那时的很多国家听说中国唐山发生大地震之后,都积极的表示愿意为中国抗震救灾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但是中国政府完全拒绝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的拒绝也感到惋惜,而如今的中国已经敞开胸怀拥抱世界,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当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更是与世界同在,中国政府不仅完全接受国际社会的一切援助,而且还主动向国际社会提出自己需要的援助,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政府这样的执政党,可以说完全只值得百姓信任的,在抗震救灾的工作中也是采取了完全透明开放的政策,正象温总理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灾民一切都是为了救灾,在抗震救灾的事情上,没有任何问题是需要避讳的,有问题就要解决,而且要公开公正公平的解决,一切都是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之下,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的真正让世界感动也让亿万中国同胞感动。

中国的真诚,证明了灾难中的中国与世界同在,也证明了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一切都是完全透明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我们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的记者前来地震灾区采访,我们的政府在救灾问题上都是公开透明的,因为中国相信各国的新闻媒体都会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表言论的,因此只要自己做的好,就不怕别人的评价与议论,总理的话证明了中国人是身正不怕影子歪,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能这样公开在世界新闻媒体面前,的确是中国的坦诚感动了世界。

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保总理就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地震灾区查看灾情,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总理的头发也因为这场巨大的灾难比以前更白了,中国的每一次进步让总理感到高兴和欣慰,而中国的每一次灾难也让总理感动心痛与悲伤,中国总理的每一话话每一个眼神都是中国的声音中国的目光,话语里目光都都是坦诚与自信,在成都的一家医院里,突然见到了总理,那种感觉真的很温馨也很激动,只见温总理和医生们一样穿上了防护服,脸上带着亲切与关心来到了一张病床前,询问病人的情况,这位病人也是从地震灾区转送来的,因此温总理很关心,亲切的俯下身仔细询问病人的情况,并嘱咐医生们一定要治好这些灾区的病人,一定要让每一个灾区的受伤的群众都康复出院,健康的迎接未来的美好生活,温总理突然对医生说:“给我一张纸和一支笔,我要给这些灾区的病人写一些话,鼓励他们积极的接受治疗,自信的面对未来”,总理身边的医生们赶忙拿来纸笔递给温总理,只见温家保总理低下头,拿起笔在纸上认真工整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昂起倔强的头,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前,向着未来坚强的活下去——温家宝”,写完后就交给医生,所有的医生们看着总理写的话都感动了流下了热泪,而那些病人也感动了,温总理又仔细询问了其他病人的情况,并向这些工作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生们转达了党和政府的亲切问候与祝福,总理临走的时候,再一次来到一位孩子的病床前,亲切的拉着孩子的手说:“相信温爷爷的话,相信政府,你们一定会重新迎来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温家宝总理的话就是中国政府的声音,我们很自豪因为我们拥有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总理,我们拥有这样一个让世界感动的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的坦诚不仅感动了世界,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那份心心相印,风雨同舟的真情与牵挂。

抗震救灾标语篇6

感谢网络,让我们这些无法亲临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普通群众,有幸聆听到、观看到首场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并和首都各界听众再一次感受平凡英雄的伟大精神,感受来自人间的大爱、来自心底的感动。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灾害无情人有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形成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并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无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应该说,在地震灾害中,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幸运的,而能够走上演讲台的这些英雄们,更是幸运的。他们不但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而且还成为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成为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这七位英雄在演讲中,用朴素无华但是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演绎和再现了一个个“生死时速”的战斗历程,给每一个场内和场外的听众、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聆听英模报告的过程中,我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一次次地被英模们带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救灾现场……

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在大灾大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倒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在灾害面前得到了尽情绽放和升华。面对生死考验,无数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里有我们的军人、公安战士、老师、学生、医务人员、干部、群众、记者......他们都是可敬可亲可爱可歌可泣的中国人!巨震面前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党!有压不垮的中国人!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无私奉献的中国人!勇往直前的中国人!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七位英雄,只是抗震救灾英雄谱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可亲可敬舍己为人的老师和那些可爱而又坚强的同学,有了如此镇定、从容、自信的指挥将才和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人员,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数的无名英雄,才让我们真切看到了灾难中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彰显了一种无畏而又不屈的民族精神,从而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坚强。

泪坠落,落下的是感动。爱纷飞,飞的是子弟兵的尽责,是国人的爱,更是中国的希望!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我们的英雄站了出来,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我们的英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向我们的英雄致敬!他们用热血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在灾难中雄起,在感动中雄起,四川加油!祖国加油!让我们更加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优秀范文描写瀑布的作文(精选2篇)

    - 阅0

    描写瀑布的作文篇18月5日这一天,我和妈妈坐了四个小时汽车,终于来到了壶口瀑布。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到了瀑布咆哮的声音:如同龙吟虎啸、万马奔腾。我循声望去,黄河水还是风平浪.....

    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28

    - 阅0

    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篇1“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行业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