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6篇)

来源:整理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1

要研究资源水利,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什么是资源水利。所谓资源水利,即是指将水资源、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相联系,从而进行综合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而资源水利所强调的是资源的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工程措施也只不过是作为辅助手段来应用。实际上,资源水利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http://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手段,注重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资源的重要性和市场的配置作用,更注重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上的投入,这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1.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要性

伴随着21世纪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加强,水资源作为一种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话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更是从心理上给人类震撼,告诫人们珍惜水资源,珍惜用水。但是,事实却不尽然,二十世纪以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剧增,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而水利工程事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资源的利用幅度加大自不必说,重要的是,伴之而来的严重水资源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洋水资源占总水量的97.2%,而陆地水尚不足3%,其中河流水仅占0.0001%,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来排名,中国的水资源占全球的第六位。但是按照人均水资源来排名,在世界上排名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另外,一些社会现象、社会动态更是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大批农民工如今涌进了城市,伴之而来城区水资源供给加大,有时甚至不能满足需要,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另外,工业用水未经过处理排入地下水,严重污染了潜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更是加剧了水资源的供用紧张。基于此,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保证水资源的供给,水利工作者必须向资源水利侧重,并注重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和工业用水,有利于实现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实际上,人们对于资源水利有所误解,资源水利并不是完全取代了水利工程,而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样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只不过是通过资源水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对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如果要将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工作做到完美,那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方法,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等方面,如果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从思想上让人们意识到资源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性。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已经不能够再适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向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改变,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只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然而思想上并未从传统水利的观念上转变过来,将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倾斜则能够弥补在解决自然灾害中的水资源浪费的不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平衡。

(2)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完善水利的内容并将资源水利完全运用到目前社会发展建设当中。实际上,传统的水利工程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它主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酿成的损失,与之相比,资源水利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许多问题,资源水利通过研究社会经济的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工程制定出一个合理而严谨的水利工程方案,在无形中保护了水资源并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资源水利主要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水平来解决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资源水利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如何处理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道德效益和环境效益,关键就在于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水利基本上涵盖了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资源水利强调水利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对单项

转贴于http://

工程的可靠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水资源状况、社会http://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历史产物。从工程水利转到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治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客观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基于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资源水利,使其更加详细具体。

(3)对社会各个部门的水利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在规划工利工程的设计时,要将自然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也要考虑该项工程在一个地区、一个流域或者在全国的合理性,此外,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也应在考虑的范围内。提高法制政策保障水平,真正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遵循自然规律的经济规律,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制定水利投资、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政策。

3.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1)加大资源水利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使资源水里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使资源水利的建设发展更迅速。相关水利部门不仅要对水利工作者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教育,使人人都能够认识到资源水利。

(2)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针对淡水资源稀缺以及人们浪费水资源的现状,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基建要统筹安排,改变以往的单纯工程计划,将节约水资源优化调度,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在重要的位置,统筹安排;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并努力做到一次建成生效;加强管理,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现实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水利建设工程只注重建设,不注重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损失,所以在建设工程项目时,要切实建立有效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用水定额和指标评价体系。

(3)政府要采取措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水利技术人员,要使资源水利项目顺利实施,相关的技术人员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挖掘人才,是他们具备完善的水利工程知识,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成都市城市性质定位

不同性质的城市使用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不同,城市性质的确定是城市资源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城市性质的定位十分困难,任何一种定位都无法对城市性质概括无遗。本文在归纳总结对成都市性质定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对城市性质进行了概括。

不论从成都市的历史、现状还是未来的发展我们对成都市性质定位为“生态城市”是比较科学的。本文把成都市性质定位为“生态城市”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选择指标时尽量使用“生态城市”的标准;二是在对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规划建议时把“生态城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成都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指标体系是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基础,是评价研究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准确可靠的保证,也是研究结果是否实用的关键。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并能够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指标体系还应具有足够的涵盖面,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诸方面及其协调性,同时尽量避免指标重叠,信息溢出。适用性和可行性。建立指标体系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适应于指标使用者对指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指标的选取要尽量采用在评估期间内可获取的指标,同时,指标要尽量采用可量化的定量指标。

(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对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设计,本文参照了黄光宇、陈勇的“生态城市综合指标体系”,国家环保总局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试行)”,FAO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FESLM》)提出的五大目标和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成都市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专家的咨询意见,从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建立了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

2.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

(1)指标权重的确定。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所选择的指标对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或贡献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又比较容易操作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详细方法见《数学建模原理与方法》[8]。以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总目标(A),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B1),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B2),人文资源经济意义的挖掘(B3),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支持(B4)为分目标,以人均资源合理(C1)、环境保护良好(C2)、生产、生活便利(C3)、资本、技术、人才配置恰当(C4)、文化、信息、知识等不断发展(C5)、人口及生活状况良好(C6)、经济支持正常(C7)、社会环境良好(C8)为准则,根据专家咨询意见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以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B1),社会资源的适度配置(B2),人文资源经济意义的挖掘(B3),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支持(B4)四项分目标为例,首先,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建立判断矩阵如下:

然后,经过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0.31360.18100.25270.2527];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为λmax=4.01;CI=0.01,RI=0.003,CR=0.004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其他各项指标的权重值(见表5.1)。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及标志值的确定。制定指标的标志值,是城市资源评价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参考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参照国内外城市现代化标准[9]、国家一级环境质量标准及成都市“十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志值(见表5.2)。

对可持续性起正作用的指标为正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为负指标,如人口密度等。在对指标计算之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Rij为某一指标的标准化指标值;Xij和Zi分别为该指标的实测值和标志值。通过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标准量化值(见表5.2)。

(3)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是所有相关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因此,可持续利用水平采用以下乘和函数计算,即:

j=1、2、3……44

以上数据为成都市2002年数据,由《成都统计年鉴》(2003)整理得来

式中,wi是第i个子目标的权重,rj是第j个单项因素的权重,Xi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量化指标值,P为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指标。通过对各指标的逐一计算,得到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成都市2002年相关数据计算结果为71.3%

对照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我们就能发现城市资源利用所处的阶段。本文在选取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时主要根据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和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的判断标准,归纳为表3。

可以看出成都市资源的使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对此,本文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城市,西部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三中心,两枢纽的政治经济地位,实现成都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成都市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同时,信息畅通,交通便利,人才聚集,科技实力雄厚,具有实现可持续利用城市资源的有利条件。

成都市城市资源的使用刚刚步入可持续利用阶段,还存在很多关系需要协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由于本文是宏观研究,因此对限制性因子未作说明,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经外系

参考文献:

[1]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3-86.

[2]李作臣.论城市人口预测和城市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15(5):23.

[3]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32-70.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3

1资源开发的特点

1.1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学科教学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教学的内容,课程具体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1.2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1.3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活动方式

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2强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意识”,简单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程教学服务的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使身边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识,通过实践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2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说它是无限的,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资源有限,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造性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创造性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没有个性,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思想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思想,通过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3探索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

3.1把握课堂资源的灵活运用

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无法预料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3.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课堂资源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3.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社会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高低的问题。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因此在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社会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变革,对以前习惯性的课堂教学,即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由于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同,因此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划分的方式。通过实践来看,我们倾向于接受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因为这样便于我们接受和理解。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比如,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等,都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但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

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

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人类的关系来看,可以把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

二、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不管哪一种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生活,这样的品德学习才真正体现出“体验课程”的特性。为此,在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教科书出发走出教科书

虽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囿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依据和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自由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变更和增删教科书上的主题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形。

(二)手段服从目标,形式服从内容

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当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课程资源形式的新奇。

(三)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即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可能相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于缺少某种资源而造成同一教育目标在有的地方可以实现,而在其他地方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教师可以而且应当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而设计能实现同一目标的其他活动形式,或者选择其他可代替的资源开展同一活动。如,农村没有城市大街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因为农村学生上学路上还有其他交通安全问题,教师应当设计诸如过水沟等活动进行相应的教育。城市学生看不到农田庄稼丰收的实际情景,教师可以在国庆期间让学生随家长去秋游,并尽可能地带回图片在教学活动中展示。

(四)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在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接触过的或能理解的资源形式,必须考虑他们年龄、体力弱小的特点,他们不可能搬动、拿取重物,不能使用某些工具,不能远距离行走等实际情况,同时,无论利用什么资源,都应当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五)注重利用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

提到课程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资源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会觉得“资源短缺”,会觉得活动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讲教科书”的情形。在社会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无形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这是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借助其他学科、其他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活动,利用社区活动或节假日活动,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重复开展活动。利用好与工厂、农村、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的“关系”这种无形资源,开展活动时可以省去许多事情。同时,社会课的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实施中的人力资源。首先应当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作用,并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利用儿童同伴之间的关系,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增强与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访问与儿童生活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参观他们的职业活动,请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等等。

(六)儿童参与选择课程资源

正如为了确保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当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样,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也应当让儿童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儿童参与资源的选取可以丰富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儿童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会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社会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明确了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之后,我们有必要思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问题了。一般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赏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的有益的参考资料。

(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品德与社会的选材都应当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因此,掌握学生现有素质的水平以利于因材施教,收集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是品德与社会课选材的必要依据。

(三)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向学生指出行为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各种行为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应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及所在社区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有所了解。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内容,则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上了解的内容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5

要害词:化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及其类型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导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导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性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导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重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爱好,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央,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央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导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导最重要的力量,假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导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导的对象,更是教导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爱好也是一种资源。爱好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爱好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假如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详细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实,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爱好,练习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把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详细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布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练习。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导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央;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预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预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导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重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爱好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导方式帮助学生树连忙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预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称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朴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爱好。

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非凡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重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央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非凡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导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要害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导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导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导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导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导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导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导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导治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正确把握教导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导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导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导技术手段

现代教导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假如借助现代教导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非凡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七)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央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盛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的信息资源建造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依托校园网的学校化学教导信息应以其内涵建造为中央:1.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造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总之,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以现代教导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开发利用策略

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科学课程的实施一直遭遇诸多阻碍,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程资源的匮乏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资源匮乏跟学校,特别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和把握不全面、对课堂内外潜在的课程资源不认识或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是分不开的。为此,有必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再认识,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特点、开发原则、开发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科学课程资源内涵和特点探析

课程资源作为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查阅专家学者对课程资源的定义可见,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具有教育意义;二是能进入课程或为课程实施服务。所以课程资源可界定为: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科学课程资源,即指一切有教育意义、有利于科学课程实施或达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科学课程是“打破分科课程的界限,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把有关联的学科及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各成份整合成为有机整体的新型课程”[1],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取向整合、实施科学探究与合作,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因此,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自己的特点。

1.广阔性特点。科学课程从内容看,涉及广泛的自然、人文科学领域;从组织实施看,是以主题为核心,既涉及多学科知识,又充分与自然、社会、科技,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因此,其开发利用的资源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凸显了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阔性。

2.综合性。内容综合化,是科学课程的最突出表现,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形成综合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课程开发利用的资源,既要考虑多学科知识的统整,又要考虑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自然、社会、科技的整合,体现综合性特点。

3.可探究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类似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建构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发利用的资源,既要从学生经验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感到亲切,想去、能去探究,更要考虑让学生有探究、体验的价值,值得去探究,表现出可探究性特点。

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1.双主体性原则。即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突出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体,是因为教师既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又是一切潜在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课程资源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都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影响因素,也是因为科学课程要求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感悟,自我建构新知识,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科学课程实施中,师生都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应彰显他们的主体作用。

2.开放性原则。基于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要从封闭的教材、课堂走向开放的教学场境。我们应努力突出两个中心:一是内容组织上以“主题”为中心,尽可能向各学科领域的历史和发展前沿渗透,向自然、社会、科技领域的历史和现实渗透,体现资源的开放性;二是实施策略上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朝各自感兴趣的关注点去思考、探索、体验,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和对科学的理解,体现学生开放式学习。

3.针对性原则。课内外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素材很丰富,在开发利用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一是要针对主题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最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资源;二是要针对本地、学校、师生的特色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三是要针对时空特点,选择最能够开发的课程资源;四是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最贴近学生的课程资源。

4.生态伦理性原则。科学课程资源的广阔性特点和开放性原则决定了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会牵涉自然景观和生命,人文境观,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在开发利用中应引导学生爱惜生命,保护生态,尊重民俗,不能因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而不择手段。

三、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教材”资源的创造性运用

新的课程资源观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这并不是否认教材的重要性。相反,教材是非常严谨而丰厚的课程资源,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用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探索、调查、讨论的建议等,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信息,科学教师要有足够的重视。

(1)加强教材钻研,努力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做到透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准确把握编写意图,使教材的价值在教师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2)积极实践反思,努力提高对教材的鉴别和统整能力。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它不可能适应每所学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实际[2]。教师应结合校本特色、学生特点和需要,做好对教材版本的选择,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和处理,引导学生对教材留下的空白深挖和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教学特色。

2.重视“人”的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视“人”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因此,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强化人作为课程资源的意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

(1)教师是关键的科学课程资源。教师已有的知识技能、科学和人文素养,教师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教学所持有的观念,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可以直接进入科学课程影响课程实施的一种资源;教师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在其他教育资源从潜在变为现实的科学课程资源中起着桥梁作用。因此,教师既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又是必须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基于此,科学课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和总结反思,努力成为一个有广博知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的智慧型教师。

(2)学生是核心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教学活动具有“以学生探究为核心”的显著特点,学生的参与程度对科学课程探究活动的实施有极大的影响。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受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生活)、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个性差异等的制约,更与教师对学生探究中拥有的问题、存在的错误的了解和关注度及对师生关系的态度有直接联系。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全面的学生情况档案,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和错误信息的关注,养成及时总结反思习惯,使课程实施得以真正有效地进行。

(3)同学科或其他学科教师是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多学科整合,而我国现有很多任课教师由于教师培养的历史原因,既缺乏广泛的学科知识与实验能力,又不具备足够的知识统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善于利用别的教师的资源,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合作,确保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一是要留心观察身边教师,发现其有用资源;二是要通过听课或观摩实践活动,学习、借鉴其特长;三是通过教研活动进行对话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开展教学实践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4)家长、社区名人、科技专家等是鲜活的课程资源。这些人的不同专长、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人生感悟都是可以为科学课教学服务的生动资源,恰当地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建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为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理解科学精神,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通过学生交谈、社区走访、资料查寻等渠道搜集信息,构建人力资源库;二是要努力建立友好合作的社会关系,确保资源利用渠道的通畅。

3.注重教学过程的资源创生

资源创生是科学课程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实现资源创生的根本途径是开放式教学。

首先,创设开放的教学场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活动即教学”[3],把教学活动从封闭的教室引向开放的实验室、校园,从封闭的校园引向广阔的社区和大自然。在开放场境中,不仅仅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学习兴趣,关键是能让学生亲自实践、独立思考、独特体验,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解读社会和自然,极大地丰富课程内涵。

其次,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进行平等对话,形成百家争鸣态势。这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观。在这样的开放氛围中,学生勇于思考、大胆质疑、坦诚表白,通过心与心的碰撞,将会生发出无限鲜活的课程资源。

最后,构建动态的教学设计。教师每一次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对教学目标的自我理解,对学生知识背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完全了解而设计的,在教学运行中,往往会因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活动感悟的个体差异而创生出无法预设的课程内容或形成不和谐的教学音符。教师要有意识并善于捕捉这些创生内容和不和谐音符,及时总结反思,不断调整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在动态变化中趋于成熟。

4.充分挖掘校内外显性课程资源

重视校内外各种显性课程资源的挖掘,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手段,也充分体现了科学课教学的要求,即注重与自然、社会、科技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1)用足用活校内资源。校内资源是最直接、最便利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凸显校园特色。如,利用校园文化中名人、科学家的画像或雕塑及其故事简介,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利用校园图书馆、校园网络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科学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利用校园生态小环境组织学生识别植物种类、了解生态构成和功能及维持生态平衡之意义,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和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整合现有理化生实验设备,创造性地开足科学课实验;定时向学生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场境中熟悉各种设备和器材,自行探索设计实验,思考并探寻实验替代用具,开展科技制作小活动,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等。

(2)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校外资源。校外显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利于学生与自然、社会、科技和生活的联系,体现了“TST”的科学教育思想,也体现了科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校外显性科学课程资源主要有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科学热点问题、科技园(农场)中的生产场地及生产流程、科学历史人物及其科学探究事迹等。要实现有效开发利用,一是要广泛开展调查活动,对存在的科学课程资源全面深入了解,并建立资源档案;二是要对科学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加工、整合,体现科学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实现最优化利用;三是要树立资源共享观念,主动与其他教师、别的学校、社会各相关单位对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松林.综合课程的含义及特征[J].江西教育科研,2001,(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办公室文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 阅0

    办公室文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篇1回顾这一年来的工作,我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半年来的学习与工作.....

    关于淘宝客服工作总结范文十(整理6

    - 阅0

    淘宝客服工作总结篇1时间匆匆,转眼已快8个月,回顾过去的7个多月,真是百感交集。要总结的实在太多了,现简单总结如下:偶然的机会我干了淘宝客服这个工作.不知不觉已有大半年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