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教育的意义(6篇)

来源:收集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1

【摘要】实践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意志和品格的重要途径。自1995年学校成立董事会以来,石家庄铁道大学的董事单位已达60余家。学校不断拓宽与董事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3+1”、“2+2”等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学完前三年或前两年的课程后,提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利用暑假和实习机会去现场锻炼,使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工程企业。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参与工程施工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既增进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又使学生受到了基层的艰苦锻炼,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艰苦创业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战胜一切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如果他们缺少艰苦创业精神,就无法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创业教育,加强艰苦奋斗精神塑造,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亟待进行研究和解决。

一、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艰苦创业教育的灵魂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艰苦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任何事业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历史的胜利和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1]所以,加强艰苦创业教育,必须首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为大学生艰苦创业确立目标,指明方向。

(一)理想———确立艰苦创业的远大目标

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人的理想越大,格局就越大,胸怀就越大,追求的事业也就会越大。在艰苦创业教育中进行理想教育,就是为大学生艰苦创业确立远大目标。理想不仅是大学生心中的企盼和希冀,也是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地,一旦拥有了理想也就有了行动的坐标,理想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创业目标来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有了这样的理想追求,就应该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创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在大学生艰苦创业教育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为大学生创业确立了远大目标,而且可以克服理想教育的空泛性,使理想具体化、现实化,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职业选择的消极等待思想和迷茫情绪,增强职业进取意识,树立正确、科学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二)信念———明确艰苦创业的正确方向

光有理想不够,还得拥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和意志深化的融合与统一,这就是信念。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创业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可能处处鸟语花香,一帆风顺,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挫折甚至磨难都是正常的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有可能退缩却步,就会前功尽弃,就会一事无成。在艰苦创业教育中,加强信念教育可以为艰苦创业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艰苦创业教育的灵魂,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明亮,而不至于后悔?那就是你们的理想信念。这就像一盏明灯,永远在你的心里点燃,并且照亮你的前进的方向。”[2]

二、把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作为艰苦创业教育的基石

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同理,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大学生是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艰苦创业教育必须着力塑造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对学生进行“苦”文化教育是前提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社会、家长给了他们很多的关爱和呵护,这种生活现实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表现出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高消费的不良倾向。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他们长期脱离生产实践,对于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没有切身感受,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关。所以,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精神,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苦”文化教育。通过“苦”文化教育使学生明白,唯有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只有使“苦”的种子扎根心灵,才会生长出艰苦创业的果实。

(二)全面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是关键

开展艰苦创业教育,要对大学生全面揭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使他们懂得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条件下,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他们重过缺吃少穿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与生活方式。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是一种开拓创新、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惧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是一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不畏艰险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消极、不沮丧、力求有所作为的态度。吃苦耐劳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敬业精神,是对工作负责,全身心投入,表现为对既定目标的鞠躬尽瘁。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必然选择。勤俭节约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工作态度,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做到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工作中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只有全面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大学生才能深悟艰苦创业的真谛,才能将精神转化为行动。

(三)在“四会”中体会艰苦奋斗精神是根本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让大学生在生活中深刻体会艰苦奋斗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生活态度才是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走入校园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思考的方法,学会生存生活的本领。因此,大学生只有在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中体会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是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根本所在。在“四会”中体会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求,大学生认真学习各项知识技能,发挥不怕吃苦的精神,勇攀科学的高峰,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发挥艰苦朴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与人相处中发挥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句话,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必须渗透,或者说融入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

三、把经常性特色教育作为艰苦创业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为了提高艰苦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唯有坚持经常性特色教育,把艰苦创业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才能更切实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石家庄铁道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采用“四课”的方式和途径,在本科生中四年一贯地开展艰苦创业教育,成效显著。(一)入学教育的必修课坚持从入学教育开始对新生进行艰苦创业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以军训、参观校史展览、观看校史纪录片和辉煌成就展、学习优秀毕业生事迹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扩大教育活动范围,强化教育效果,在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新生入学教育中,突出艰苦创业精神教育,邀请一些老革命、劳动模范、道德标兵等有突出贡献的人士为入学新生作报告,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人生感悟、理想信念为大学生讲解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追求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组织新生收看《高擎五星红旗的人们》、《大路朝阳》、《青春铸路魂》等纪实录像片,大力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使广大新生深刻体会到肩上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养成课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每个学生都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将艰苦奋斗精神注入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都注重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同时,利用广播、橱窗、校报和校园网宣传优秀校友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艰苦创业、志在四方”的传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作风和“军魂永驻,校企结合,育艰苦创业人”的办学特色,都成为学校的精神财富。其次,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铁道大学校园内安置了詹天佑、茅以升等雕塑;把校园内的道路命名为青藏道、秦沈道、西康道等;在图书馆、教室、办公室、食堂和路边文化牌张贴或悬挂铁大学子艰苦创业的图片;记载着校史的八零广场等,这些都营造了崇尚艰苦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开办以艰苦奋斗教育为主题,形式多样,融时代性、教育性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一体的系列讲座活动。通过浓郁的以艰苦创业历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随时随地感染并激励着学生弘扬传统,发愤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三)择业就业期间的指导课择业、就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培养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大学生开展择业、就业教育活动,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中,为学生介绍就业创业形势,激发学生艰苦创业的热情,为学生在基层创业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把“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走基层成才之路”的思想贯穿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始终,使学生牢固树立基层成才、艰苦成才意识和服务国家基本建设的职业意识。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他们座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领域发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自强自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2

一、促学生苦学

学生读书上课,对语文教材上规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天天要做,还有教师时时在督促。知识就像链条,哪里掉了一环,要接上去不知要多花几倍的力气。因此,学生对越是自己不喜欢的教学内容,越要努力钻研,否则就学不懂。读书求学,自然要受纪律的约束,受教学规律的支配,由不得自己任性。兴之所致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不是学生尤其不是小学生应有的读书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苦,否则完不成学习任务。诚如所指出的:“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如此说来,苦学是教学规律的必然,而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因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的题海战术,使学生苦不堪言。现在教学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尚未全部清除。因此,有人一看提倡苦学,就联想到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因而竭力反对。其实,这些人不理解苦学的真谛。

什么是苦学的真谛呢?起码它应包括三个内容:其一是专注,能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读书;其二是刻苦,绞脑汁,肯钻研,不为学习上的任何困难所吓倒;其三是有韧性,把学习坚持到底,十几年如一日。

人生百年,从孩提时起培养苦学的精神和习惯,不仅是完成各学段学业的保证,而且能终生受益。

那么,促使学生苦学,又从何入手呢?

1.学习目的性教育。对学习目的性认识得越清楚,越能自觉刻苦地学习。学习目的性各年级都应该持之以恒地进行,不同年级可以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重点。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应是经常性的话题。

如:学语文与学其它课的关系,学语文与长大后参加工作的关系,甚至语文与爱国的关系等。记得教四年级语文时,我曾讲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对联故事,旨在教育学生多读书,多了解身边的人和事,这对写作、对知识的收集很有帮助。直到初中的一次《老师教我爱语文》作文竞赛,原班级中的一个同学获得一等奖,作文中描述了这个对联故事给他的教育。可见,让学生明白学语文的重要,其意义有多么深远。

2.克服困难的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训练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培养苦学精神的必由之路。

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应落实到课堂上和作业上。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克服思维障碍,理解课文,读熟课文;作业前要进行答题指导,促其养成答题时认真思考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和对难题不轻易放手的习惯。此外,榜样教育对学生克服困难也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二、使学生乐学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苦学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才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苦学精神时,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轻松些,乐意自己去学,做到寓苦学于乐学之中,在乐学中培养苦学精神。在使学生乐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根据学科特点,挖掘乐学因素,培养学习兴趣。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辞优美,意境悠远,达到了形、意、神的高度统一,使人百读不厌。因此,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乐学开始,最终落实到苦学。

我认为,根据语文特点,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主要方法有立形、入境、悟理、体情等四种。

①立形,即立其形象。教学要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再造想象,使文中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像过电影似的,如见其人,如观其景,如睹其物。②入境,即进入意境,不同形象的组合,组成全新的意境。诗歌、散文,只有进入意境,才能读出味来。我们应在立形的基础上入境,通过朗读、语言描述、重点词句的揣摩、思路的探索等,进入文章的意境。③悟理,即领会道理。对蕴含哲理的课文,如童话、寓言类,要在立形、入境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意象所要阐明的道理。④体情,即体会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能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哀乐,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读课文时有哭、有笑、有喜、有忧。读到这种境界,学生不喜欢语文是不可能的。

2.改进教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乐学,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内就能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不必在课外还要花很多时间做很多练习才能勉强掌握。假如在课内,学生要耐着性子听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或无目标、无指导“放羊式”的自学,课外却要跌入题海中,学生又怎么能乐得起来呢?

使学生乐学,还必须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开足课程,使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不同的学科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大脑。信息源的多极化,能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功夫在诗外”吧!

综上所述,苦学与乐学是可以达到统一的。我们可着眼于苦学精神的培养,从乐学入手,到一定阶段,学生有了学好语文的志趣,即使是苦学,他们也会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延安精神;当代大学生;素质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56-02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凝练而成的,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稳定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群体,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而他们的思想却处在单纯、敏感和脆弱阶段,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理应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大学生中弘扬延安精神,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大学生齐心、促使大学生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让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期盼。

一、延安精神的内涵

延安精神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延安十三年艰苦革命奋斗和边区政府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1]。延安精神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2],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必胜的革命信念和严明的组织纪律在革命斗争中的生动体现[3],其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结合[4]。在延安时期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克服种种艰难困苦,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努力奋斗,实现了自身的理想。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党从事一切革命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唯物史观中有关历史创造者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党历来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延安时期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贯彻落实,正是凭借这种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我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而这也正是我党之所以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纲领和方针政策,是在延安时期确立并不断完善的,他的许多重要著作,也多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思想正式铭刻在党的旗帜上。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没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要弘扬延安精神,不断开拓创新。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坚持真理,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行动指南而非僵化的教条,要求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研究和总结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延安精神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党情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活跃频繁,特别是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极大地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此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嬗变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新情况。

1.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理想信念不断弱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组织形式、生活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亦日益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并相互交错、激荡,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加之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在短时间内不能彻底解决而产生的悲观主义,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也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悲观主义思想情绪。

2.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

利己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产生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根源,也有复杂的现实原因。包括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将市场经济的利己主义运用在社会生活领域,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专门盘算个人或局部利益,甚至为了自我利益不择手段。这些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与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3.享乐主义思想盛行,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越来越优越,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忽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现象,一些学生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的思想有所滋长,经济开支大手大脚,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一些人认为延安时期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是当时特定环境中迫于生存需要而不是商品经济社会本身的产物,因而不适应当今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一部分大学生把个人欲望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当做是最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形成了好逸恶劳的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三、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品质塑造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精神风貌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受到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误入歧途。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艰苦奋斗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

1.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崇高的社会理想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中,正是延安精神支撑延安军民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辉煌胜利。弘扬延安精神,以延安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将自己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道路上,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到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刻苦学习、不懈奋斗上,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6]。

2.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无产阶级价值观是以自己的奉献和付出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延安精神,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克服自私自利的腐朽道德思想,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和国家民族的振兴结合在一起,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不息。

3.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团结奋斗,尽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是大家都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刻苦学习和工作。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倡导负重拼搏、迎难而上,反对奢侈浪费、华而不实,对于激励当代大学生励精图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逐步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坚持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追求真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展现,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政治影响力。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延安精神,就要把延安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根据当代社会的新特点,高校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创新,努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延安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也应该成为宣传延安精神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加入延安精神的内容,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深刻了解延安精神中所包含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和具体的历史事件,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质塑造。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鲜活的时代精神,实现革命历史传统和现实社会的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领悟延安精神的伟大魅力,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合格接班人[7]。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作为延安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在延安时期的优秀文化中得到培育和发展的[8]。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必须把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从而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9]。在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过程中,注重将理论学习的内容与文化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寓延安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营造开放的、相互关心、团结友爱、刻苦学习、和谐相处的氛围,使当代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鼓励成立各类以弘扬延安精神为核心的研究组织和学生社团,定期在校园内举办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辩论、征文等活动,使延安精神深深植根于校园[10]。

3.延伸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加强延安精神宣传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方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空间。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把新媒体作为延安精神和其他思想政治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对大学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延安精神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融入延安精神,通过耳闻目睹,体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奋斗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吸取延安精神的力量,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主动获取学习动力,增进其对国家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欧阳国文.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J].学习月刊,2010,(17):10.

[2]李秀芳,吴永.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和现实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3-57.

[3]董秀娜.论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J].党史文苑,2005,(4):26-27.

[4]陶政波.论延安精神的价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46.

[5]过夏玲.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J].传承,2011,(14):12-13.

[6]庞贺峰.延安精神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世纪桥,2011,(9):64-65.

[7]郝磊.发扬延安精神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J].文教资料,2006,(23):7-8.

[8]黄少华,崔海燕,吕维龙.加强当代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有效措施[J].消费导刊,2008,(13):172-172.

[9]王定毅,宋元明.扎实弘扬延安精神建设先进高校校园文化——兼论延安精神对河北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1):249-249.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4

一、利用时政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热爱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学校德育常抓不懈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时政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我们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相一致的。我们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也有一些错误倾向认为中国已经在走向“私有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了迷茫与困惑。

在时政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要联系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运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具体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可组织学生收看“嫦娥飞天“的现场直播或实况录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嫦娥”飞天的成功,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是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它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它显示了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综合国力提升,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更加拥护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三、利用时政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处理个人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行为滋生,身处社会大环境中的未成年人身受其影响;并且,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显示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缺乏集体观念。而我们要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力弘扬与之相适应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

结合时政教学,以具体、典型的时事材料为媒介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社会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三峡百万移民”的事情,113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500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上千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换来的是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长江下游的岁岁平安和“能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对于三峡移民来说,较之于物质的割舍,更难的是情感的割舍。为了清库,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村65岁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泪砍倒了40年前她和丈夫亲手栽种的定情树。巫山县培石镇培石村谭成栋的父亲临终前说:“我要葬在江边,听着江水声,才睡得踏实。”但为了三峡库区水质,谭成栋给父亲迁了坟,仅这个镇,15年内就要迁坟几百座……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的事例使同学们认识到:集体主义的精神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我们是社会的一员,要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集体观念。

四、利用时政教学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除了艰苦奋斗,我们别无选择。当今青少年一代,一般有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普遍缺乏的是艰苦生活的磨练,缺少的是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骄娇”二气特别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铺张浪费、比吃比穿、害怕困难、怨天尤人,缺乏顽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心理素质脆弱。结合时政材料对中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更应是德育中必不可少而又刻不容缓的内容。例如: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者们刻苦攻关、艰苦创业,全面破解“三大世界难题”――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我们可以结合青藏铁路的建设这一具体材料,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的实现,幸福生活的创造,学业上的进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进而要求学生必须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磨练自己,培养锻炼坚毅的品质,时刻铭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其实,利用时政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遵纪守法教育、爱心奉献教育等等。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时政教学中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要深刻挖掘时政材料的德育内涵,才能达到时政教学同学科内容、教育目的相统一的境界和要求。当然,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形式灵活多样,紧密贴近学生实际,发动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寓德育于时政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5

——做民族脊梁,树民族栋梁

读《苦难辉煌》,就是在读中国的苦难史,读中国的辉煌历史。我们触摸的是厚重的中国历史,思考的是中国的未来。

苦难之后是辉煌,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金一南先生的这部《苦难辉煌》是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它向我们再现了一幅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画,读后颇有感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对长征的一番评价:“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毛主席的大无畏精神,伟人已逝去,回音壁上的轰隆声,仍然如雷贯耳。

金一南说:“先有真人,后有真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一定要写出这批真人。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死,就为这个事业,为心中的主义。今天一些人可能觉得事业和主义已经没有躲闪吸引力了,但当年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主义,始终抱有不变的信仰,所以我特别想写这批真人。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这一天,没有机会评功评奖,授衔授勋,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但这批人是我们这个军队、这个党、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努力成为新时期的民族脊梁。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教师,我深深知道:很多工作有他的功利性,唯独教师这个行业没有。很多行业、事业可以失败,教育不行。我们的学生就是社会的未来,我们作为教育者是为未来工作着,与未来同行——每个孩子的未来,众多家庭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民族的辉煌的蓝图要靠这些学生来绘制。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教师,我们首先要成为民族的脊梁,然后在工作中要努力培养民族栋梁之才。

然而成长在电脑时代“九零后”,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苦难辉煌,可谓知之甚少。对于书中提及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的理解,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如何教育他们,肩负起历史使命,把中国带向另一个辉煌,是作为当代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我想,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最重要的是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这样可以从正面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

苦难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高校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之一;她是一种斗争精神、即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去战胜困难;艰苦奋斗是一种创业精神,即在与艰难困苦作斗争中,奋发向上,锐意进取,辛勤创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的传家法宝。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奋斗目标实现的接班人与主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行为品质,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针对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状况,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应切实做好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精神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提倡勤俭节约、珍惜劳动、创造财富的意识;是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开拓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为人民利益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这种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艰苦奋斗的本质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具有超时空的普遍意义,它并非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是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精神支柱。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具有无可争辩的时代价值。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表现为:第一,在政治思想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学习上勤奋、刻苦精神不足,一些大学生缺乏刻苦钻研、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三,工作追求安逸和享受,缺乏吃苦奉献精神,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凡事讲报酬,讲得失;第四,生活上铺张浪费,贪图安逸,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第五,心理上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对生活逆境的体验;第六,择业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创业的献身精神。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原因

引起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是由家庭影响、社会影响和学校影响引起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学生对现实理解过于单一和片面;第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和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深刻,艰苦奋斗信心大受打击;第三,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富后,家庭过度呵护,学生缺乏必要的艰苦奋斗实践。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部分家庭教育引导的偏差三个方面引起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学生自身对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认识,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够重视,社会对不良消费倾向缺少净化管理。同时,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及其长期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对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部分家庭的教育指导方向不当,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没有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及不良消费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本身缺乏实践锻炼。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创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人曾经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把有问题的独生子女视为问题儿童、令人担忧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只要到那些比较艰苦的岗位就立即打起了“退堂鼓”,少数人甚至胸无大志,贪图安逸,无所追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当代大学生不懈地艰苦奋斗。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多万人,他们的成长、成才和创业,正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弘扬并不断培育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培养的。“教育+实践磨炼”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最重要的“孵化器”。艰苦奋斗贵在长期坚持,重在刻苦实践。

五、加强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途径

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艰苦奋斗教育环境与氛围。辅导员要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庄严使命及艰苦奋斗精神在各项使命完成过程中的必要性;利用各楼栋宣传栏、橱窗、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形式作专题宣传与教育渗透,让艰苦奋斗精神在广大学生中达成共识;树立典型,发挥表率带头作用。要善于发现和表彰学生中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例,并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形成勤奋向上,克勤克俭的良好校园风气,树立艰苦奋斗的新风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艺术节,贯穿各项艰苦奋斗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一定联系和相同价值观念及认同意识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物质产品丰富,精神生活缺乏而开展的校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容易形成的一种氛围,因而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有效平台。在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中,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个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思政电教片、爱国主义演讲、颂祖国歌咏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绘画、才艺展示等形式文化艺术活动;由学校、系部牵头,辅导员配合,开展创建文明楼栋、文明宿舍、文明个人、先进班集体等评优评先活动,形成勤俭文明的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个人品质;辅导员要经常开办以艰苦奋斗教育为主题,形式多样,融时代性、思想性与艰苦奋斗教育为一体的系列讲座;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学生以楼栋或院系为单位进行一些有益的集体文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在运动中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深入体会集体主义、团队配合、竞争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从日常生活教育中加强艰苦奋斗的养成教育。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下楼栋,下宿舍,与学生们交谈,和他们做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克勤克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严谨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占领网络空间,加强勤俭奋斗精神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高校辅导员应注重开辟多种渠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搞好艰苦奋斗教育的网站建设,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构建一个多方互动、立体化、多元化的网络勤俭奋斗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侯辉,桂和荣.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A].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武锁成.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A].政府探索,2002(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关于办公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集

    - 阅0

    办公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篇1年轮辗过沉痛和荣耀并存的20xx年,驶向充满挑战和未知的20xx年之际,回首20xx年,认真总结自我,找寻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好地促进自我提高,尤为必要。非同.....

    西餐礼仪常识(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西餐礼仪常识篇1英美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吃肉菜时,英国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扎起来,送入口中,如果是烧烂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拨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切肉,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