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6篇)

来源:其他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1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其改革进程与时代脚步紧紧相随.本文在学习顾明远教授研究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措施的解读,深入剖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平等性、社会性和生产性、信息化和数字化、国际性和开放性、法制性和科学性等现代化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探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6-03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教育经费的地位亦是第一位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不仅包括经费投入,还包括经费预算、经费运用、经费管理等诸多方面.研究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走向对研究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的,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它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纲要》以来顾明远教授从教育现代化角度,对其所做的分析对笔者产生了较大的启示.顾明远教授分析的教育现代化有九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二是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三是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四是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五是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六是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七是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八是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性,九是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1]

在学习各家对《纲要》中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解读中,笔者发现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措施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与顾明远教授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因此将笔者在学习这九个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家解读,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代化几大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1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2]《纲要》中指出: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投入.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性工作.

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因此要想使教育广泛的惠及广大群众,实现教育公平,基础性工作就是广泛地、公平地扩大教育投入.这在高等教育中更不例外.

“《纲要》中提出要健全教育经费体制,明确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明确了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一个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着力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决心和信心.”[3]

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广泛地加大经费投入,这里的广泛包括投资主体的广泛,不仅政府部门增加财政支持,有关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也可以广泛地参与到为高等教育投资建设增砖添瓦的队伍中来;也包括投资项目的广泛扩大,不仅包括高等教育设施的投资,更应注重有关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等项目的投资.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则需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要注重公平.现在当下高等教育经费投资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经费越充足的大学能邀请到更多顶尖人物来校任教,科研水平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能争取到更多的课题,经费也更多;但这么多课题也不见得都能很好的完成,与此同时,很多急需经费的大学却由于资金缺乏,难以进行有关课题的开展.因此为了实现经费分配公平,政府在拨款前应该摸清情况,深入调研之后,再根据问题进行相应拨款.这也是体现“现代教育平等性”特征的一个方面.此外,应提倡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加强资源管理、公费支出,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将收入坐支、私存、和挪作他用等,提高使用效益.

同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性还应体现在注重向偏远地区、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弱势地区分配,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这些地区的发展.这也是促进现代教育公平发展的措施之一.

对于个体的公平来说,高校应完善助学贷款体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绿色通道,尽管这项措施已经在实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同时,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对贫困生的调查和鉴定要严格、公平,防止助学金分配不均、分配不当.真正保证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上得好大学”.

2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社会性和生产性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高等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捐赠高等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这里除了体现了高等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原则外,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投入的社会性.

据调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社会捐助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经费构成中,社会捐助占8.3%,一些名校甚至占到20%-40%,而我国高校受社会捐助总额的比重只有1%-2%.为此,郑惠强在为《纲要》所提的意见中提出四点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建议“一是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让利,以鼓励社会富裕资金流向教育;二是筹资机制,例如组织校友会等;三是政策环境机制,例如培育非政府公益机构等;四是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对捐赠资金的使用、审计、监管等.”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是“生产性和社会性”,这也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带来很大启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教学、科研、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因此,不仅高职院校、民办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普通院校也可以借鉴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动手的实践机会、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大批高素质专业人力资源的补充,为企业创造新的活力和效益.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少许实践收入,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根据企业受益大小按比例收取相关分红,对高校的发展也是一种资金的投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校附属产业的发展,当下不仅清华、北大等著名院校有自己的产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实践机会的支持,例如济大、山轻工等普通院校也有自己的学校企业,既可以为自身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也能提供经费补充.

3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是“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这强调了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分配管理、运用管理等,所有经费的来源及去向都录入数据库,每笔经费的使用都与数据库挂钩,哪里有经费支出了,会立即在数据库里有所显示.并通过电脑系统将所有支出去向第一时间发给相关负责人,以此来加强监督,实现校内财务信息公开.

高校还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在现有数字校园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立功能集成的教育经费基础数据库或财务管理控制平台,实现财务信息在校内的公开共享和队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控,以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统计分析、信息反馈和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将项目绩效考核和监督工作前移至日常信息化管理中,实现校内财务阳光化、透明化管理.

4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开放性和国际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因此,现代教育很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开放性和国际性”.这种开放性和国家性也表现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内,主要是国际间的财力支援、外资投入、中外合资等方面,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应该充分发挥开放性和国际性的作用,抓住全球化的契机,积极引进外资,同时积极走出去,加强中外合作项目的建设,促进本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纲要》第三部分中提到“扩大教育开放”,也启示高校在投资机制上应注重引入外资,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包括投资机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5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科学化

科学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首先在经费预算上,要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化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标准定额为基础,以工作计划、任务和工作量为依据,将预算执行与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内容的绩效预算体系,使预算安排更科学、更精细;落实上级部门的预算编制政策,采用零基预算法,对院校各项费用进行彻底审核和评价,避免年度中频繁追加预算的现象,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明确预算申报流程;实行经费预算归口管理;建立资产管理动态库,盘活存量资产,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政府要完善基础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的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机制,稳步推动拨款机制的变革,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落实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拨款模式更加公平、透明,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

其次,在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环节,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如建设高水平、专业化财会队伍,加强经费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假发票甄别力度等,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争取“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

在经费监督环节,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完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可以通过高校教育经费信息化建设,实现校内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加强廉政建设,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防止高校经费使用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发挥经费使用促进高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

6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另一个基础特征是“法制性”,体现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中,就是《纲要》指出的“高校经费管理,要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这是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变革的法制化要求.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制定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实现高等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康耀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曾提出《建议尽快对高等教育法进行修订》的提案,制定《纲要》的前提也是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比如高校贷款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相应的贷款法律条款不够健全.刘长铭也曾在政协大会上提出《关于呼吁建立捐赠助学法》的提案,希望用法律手段把社会上捐助的资金管理好.这也反映了对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法制化建设的呼吁.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要贯穿在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经费管理、经费分配等诸个环节中,保证预算有法可依、使用有法可循、管理规范化、分配合法化,切实保证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运行遵循法律规定,铲除各种经费使用腐败行为和经费浪费行为.

7其他

顾明远教授还指出现代教育具有终身性和全时空性,这里给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方面的启示是投资体制改革应贯穿在大学发展的始终,要求高校投资体制的变革要顺应时代要求,紧随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各时代的资源和优势,做出符合时代规律的调整.

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则启示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级别的高校、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变革投资体制时,应体现自身的特色,根据自身的特征做出恰当的变革,而不能随大流;甚至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特色,都改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做合适的改革;这些改革体现时代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时候,便是其创造性的生动表现.

8总结

顾明远教授提出的教育现代化,不仅对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更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代化带来了诸多启示.笔者通过剖析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现代化特征,以期能丰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为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工作带来些许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05):65.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教学艺术;探究模式

1普通中学体育教学艺术特征

1.1中学体育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征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艺术形象是师生凭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具体生动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形象性是一切艺术表现的基本特性,没有形象就不成其为美、不成其为艺术。中学体育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指在整个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美、教学过程美、教学语言美、动作示范美、教态美等方面。

中学体育教育不是身躯的单调锻炼,而是健美体格,完美人格的培育。审美教育同体育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方向。由此看来,审美性特征不仅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现代体育运动的审美需求日渐突出,与其说此类项目的运动员是在进行体育比赛,不如说他们是在进行艺术表演。现代体育运动所渲染的浓厚的审美色彩,则为以美育体的艺术化体育教学提供了依据。

中学体育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不仅要具体可感,而且要蕴含丰富的审美内涵,使审美对象成为既有生动直观的感性形象又有理性思维的丰富内涵的审美结合体。形象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即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的完美结合,是中学体育教学艺术表现的最基本特征,它反映了中学体育教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是与现代教育要求和体育运动的审美需求相一致的。

1.2中学体育课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特征

中学体育教学艺术与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富有情感的艺术。情感是体育教学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教态对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影响极大。艺术化的体育教学要设法使教学情景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体现在如何教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上,让学生在思考和自我练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成功的过程。体育教学艺术不同于其它教学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课中师生自始至终都要融入到他们所共创的欢乐、喜悦、和谐的情感氛围之中,即要体现出娱乐性。中学体育教学任务除了锻炼学生身体,强健体魄,传授体育“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外,还应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快乐、喜悦的情感体验等。

1.3中学体育课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特征

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是中学体育教学艺术发展和提高的原动力。创造性是一切美的共同特性。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所面对的一切审美对象,无一不熔铸着人的审美创造的精神品格。体育教学艺术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是重复重演。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绝不能满足于现状,满足于过去成功的教学范例,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时刻审视体育教学发展动向。

中学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学主体个性化的表现,它因其各主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审美观以及性格、气质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学体育教学艺术的个性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上和艺术创新之中。个性是艺术创新的必要前提,没有独具魅力的个性特征,就创造不出新颖独特的体育教学艺术。

中学体育教学艺术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教学艺术,这种艺术不仅鼓励教师个性的张扬,同时也推崇学生个性的施展。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多数仍然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核内容和标准,缺乏对个性发展的鼓励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将体育教学的基本规格、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根据学生自己的身体条件、特长、兴趣、爱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空间,是中学体育教学艺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特征与作用

探究性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和教学效果,还能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1激发体育运动兴趣

在探究性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通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体育教学的时空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获得和体育知识的应用等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学生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2.2提高体育运动能力

在开展探究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小课题展开的。学生在开放的体育教学氛围中,通过自主地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通过阅读体育教科书、实地考察、实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整理、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大家分享探究性体育教学的结果。探究性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2.3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探究性体育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课堂由过去“体育老师的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教学目标也由“要我运动”转变为“我要运动”,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显著地得到提高。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胜任特征描述建议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不再是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而是需要专门培训、具备一定技能方能进入的专业领域。当前,社会迫切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中,优质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资源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这就不仅意味着要从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1],而且要从教师胜任角度探讨如何做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胜任特征描述

胜任特征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基于胜任特征的(Competence-based)教育价值理念,开始了胜任特征的本位教育与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1.胜任特征的概念模型。

归纳不同学者对胜任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属性:(1)与特定工作情景相关;(2)达到任职资格或取得某种程度的绩效;(3)包括个人具备的诸如知识、技能、特质和动机等的特征要素。SpencerL.M.和SpencerS.M.经过20多年对胜任特征的应用研究,分别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和洋葱模型[2](如图1所示)。前者将冰山胜任模型比喻为飘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显露于水上的部分代表表层特征,如技能、知识等。这些特征容易被感知,但不能预测或决定能否有卓越的表现。而处在水下的深层胜任特征,如自我意向、社会角色、动机等,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后者把胜任特征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六个层次,称为洋葱模型。

2.教师胜任特征描述。

教师胜任特征(teachercompetence)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使其能成功实施教学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在教育中的应用属于教师评价领域,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培养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3]。

3.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的具体胜任特征。

(1)完成学校所安排的授课任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授、师生交流、收集学生学习反馈、课后批改所布置的作业、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主动与学生、班主任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辅助的效果,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日常上机行为习惯指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的常规工作,包括完成教案的撰写工作、定期的工作计划与总结;

(4)不断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省、市、区、校等举办的各种计算机基础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学水平;

(5)积极与同事沟通,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6)不断总结经验,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水平,定期撰写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论文,积极申报计算机基础相关的教改项目,参加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题研究;

(7)编撰计算机基础教材,提高所教授内容的再认识,力创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比;

(8)辅导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课外活动及计算机编程竞赛;

(9)及时、妥善处理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协助解决;

(10)按时参加周三例会,分享学习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其他社会活动;

……

胜任特征模型的各个特征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求和关系,而是有机组合在一起呈现机构性特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胜任特征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很容易看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的胜任特征由相对外显性向相对内隐性层层递进,其中外显的部分较易发展和培养,内隐的部分较难发展和培养。

三、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几点建议

1.把握教学目标,处理好教学、教材、教学思路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4],它能否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组成的。教师应善于制定和落实教学目标、组织和处理教材,准确科学教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恰当设计教学时间,能较好地了解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1)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2)教学方法多样化,忌单调死板,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相关的学科中去,解决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教学方法既要常规,又要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当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4)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原因是学生参与投入,兴奋、喜欢。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并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3.在教学基本功上下苦功,努力提高基础课教师的内涵。

通常,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1)板书:好的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2)教学仪态:教师应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明朗、快活且富有感染力。(3)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4)操作技能: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

参考文献:

[1]谢军,梁军.从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J].考试周刊,2008.9(41):132-134.

[2]史班瑟著.魏梅金译.才能鉴定法[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雷鸣.广州市中学教师胜任特征初探[D].暨南大学,2007.12.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企业主体;本质特征;法治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8-3219(2016)27-0011-05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产经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精细化、单一性职业岗位逐步被综合化、复合性职业岗位所取代。在此背景下,对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标准。因此,现代学徒制成为国家意志,是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缘于对传统职业教育深刻反思和力图重构的结果。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实践之惑层出,理论之争不断,或多或少地导致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形似而神不似”。

一、实践之惑

通常认为,现代学徒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以德国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为标志,以“双元制”为典范。作为“泊来品”的现代学徒制,由于“生长土壤”的差异,不能生搬硬套,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尤以企业主体、谁主导、是否普适、招生即招工等问题为甚。

(一)企业主体问题

纵览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成功范例,不难发现,企业应当成为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的办学主体,而非被动的参与者,更非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但问题是,“企业冷”导致校企合作不深的状况由来已久,已经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具体表现为:大多企业缺乏职业教育主体意识、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职业培训规划与计划性不强、校企合作岗位提供与管理不到位、学生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等等。有学者认为,企业参与不足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其中不仅有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外部因素的制约,包括企业的逐利性、缺乏职业教育话语权、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等[1]。长期缺乏法律法规有效保障是导致企业职业教育主体责任缺失的根本原因。

(二)谁主导问题

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改革和探索面临三类模式选择: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主体和共同为双主体,现实国情决定了在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应当选择以学校为主体的模式[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主体”实为主导的意思,因为在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的企业、行业、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都是主体,但不一定起到主导作用。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主导模式选择也不尽相同,如德国的“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学徒岗位并录取学徒,之后在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注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TAFE学院与企业、学徒签订三方培训协议,学徒培训在学院和企业间交替进行;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既有以企业为主导的也有以学校为主导的。可见,各种主导模式并无孰好孰劣之分,模式选择是根据本国法律、传统、产业、专业等综合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三)是否普适问题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现代学徒制发展进程的基本逻辑:试点、总结、完善、推广。由于受经济、产业、专业等诸种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现在的试点工作还是今后的推广工作,均忌“一哄而上”,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地域、院校、专业都适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地域适用问题,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更多的教学仪器设备、大量的教学耗材、高水平的师资、严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造成培养成本大幅度提高,一般不适宜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规模开展。关于院校适用问题,现代学徒制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背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等条件作为支撑,由于受区域产业、企业发展状况的限制,也并非所有的院校都具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条件。关于适用专业问题,因为职业院校所设专业必须与所服务产业对接,且不同专业和产业本身各具特色,应视具体情况适用于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例如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仍然是那些具有学徒培训传统的专业,如工程、汽车、建筑、服务等;美国的现代学徒制适用领域也很小,仅限于建筑业和制造业。

(四)招生即招工问题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试点过程中,人们对上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偏差,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学生的“双身份”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倘若如此,将极大制约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因为:第一,基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现状,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存在诸多法律障碍,如主体资格、社会保障等,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通常只能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学生的身份是实习生;第二,要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极难达到的,即使在现代学徒制度发展十分完善的德国,企业与学徒也只签订培训合同,同时由于要承担大量职业培训任务,受用工数量和经济成本的限制,也只有大中型企业能够完成招工与招生,而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均是通过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来完成职业培训任务。为规避落实学徒“双身份”的法律障碍,克服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困难,相关部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明确要求,地方应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单招考试招生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学生,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2015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旨在探索针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新模式,主要精神包括:在部分省市区先行先试,每个省市区选择3~5家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遴选100人左右,培养对象为新招工人员和新转岗人员,要求根据法律在企业、学徒、培训机构间签订劳动合同、培养协议和合作协议等法律文件。

二、理论之争

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本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人们在力图突破现代学徒制实践与理论诸多困境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个核心理论问题的破解至关重要: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外在特征问题

从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探讨受德国模式的影响较大,大多从“双元性”入手来描述现代学徒制的外在特征,但在认识上和特征罗列上却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双主体办学,即职业院校与企业各司其职,明确权利和义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双身份学徒,即在完善职业院校招考录取,改革企业用工制度的基础上,落实招生招工一体化,学徒同时拥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身份;双场所教学,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在职业院校主要开展理论课教学,在企业主要开展实践课教学,双方共享企业生产设备、人员、技术和学校教学场所、设施、教师等资源;双证书制度,即在健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职业标准、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双师型队伍,即人才培养任务具体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方共同承担,在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方面共同发挥重要作用,采取以企业职业培训为主,实施师傅带徒弟教育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岗位技术技能训练。然而,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浅层次外在特征描述,而不触及现代学徒制的内在本质特征,极易造成进一步理论困惑和实践混乱,我们不禁要问:表面特征描述的罗列能否穷尽?现代学徒制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与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哪里?

(二)不同视角问题

目前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既有宏观考察也有微观分析,既有历史总结也有未来探索,既有直接论证也有间接思考,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学科,以期揭示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现代学徒制与教育现代化密不可分,它对教育现代化具有依赖性,将它纳入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发现它区别于传统学徒制的现代特征在于它具有国家化、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等“现代性”特征,在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应遵循其“现代性”增长的要求,在国家支持下,在各项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实现其理性、民主、多元、持续发展[3];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既是职业教育研究必须追问的理论问题,也是影响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体现为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到国家层面、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4];也有人提出,应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入手,探索基于职业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释放各方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促进行业、企业、学校、政府、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以有效解决校企合作对接不紧密、融合不深入、法制不健全等难题[5]。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利益相关者、企业本位、人本主义、成本分担、主体责任等各个方面,就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一般基于不同视角和维度来探究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研究应有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本质特征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宏观管理和微观教学两个层面,即法治化和师徒化。一方面,从职业教育管理活动宏观视域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是法治化,这一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学徒制,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学徒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学徒与雇主之间的民事关系,表现为亲缘关系或行会关系,纯属私法领域调整的范围,而现代学徒制实施以后,公法调整开始逐步介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和政府的主导、组织和协调作用越来越大;第二,与传统学徒制不同,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始以自愿方式参与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活动;第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存在着师傅与学徒的合同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已从不平等法律关系变为平等法律关系。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微观视域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是师徒化,这一特征又显著区别于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教育教学活动形态上,通过师傅徒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师傅进行言传身教,徒弟经过倾听、思考、观察、模仿获得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师傅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既包括企业的师傅也包括学校的师傅;第二,在培养目标上,是为了提高学徒在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但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能力内容进行了实质性拓展,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综合能力;第三,在传授知识类型上,既包括传授“可以言传”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这是学徒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优势所在,但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知识要求标准大幅度提高,所传授的知识向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方向发展[6]。

三、破解之道

无论是破解实践之惑,还是化解理论之争,都应当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兼顾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微观实施两个层面,并进行统筹把握和系统谋划。法治化建设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逻辑基础,而多样化实施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

(一)法治化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是从法制到法治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过程。在职业教育管理改革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中,法治化建设是事物的主要矛盾,也是破解现代学徒制实施之困的关键所在。在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棘手问题,如招生即招工问题、企业主体问题、校企合作不深问题、职业标准问题、双证对接问题、税费减免问题、财政拨款问题、学徒保障问题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迎刃而解。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领域法律规范,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性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规制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专门法律法规和地方性配套法律法规还十分欠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更差强人意,现有法治化建设状况还不足以支撑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有效推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观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均将现代学徒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出善的法律法规政策,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战略的实施。德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与此同时,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相关条例或实施办法,理顺了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和学校的法律关系,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澳大利亚于1988年颁布了《拨款法》,之后又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助法》,各州和地区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如首都地区的《职业培训法》、维多利亚州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法》等,为TAFE模式的实施建立起制度保障平台。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就通过了《技术教育法》,之后又颁布了《职业训练协作法案》和《技术和职业训练支持法》,为职业教育资金支持和社区学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英国政府于1973年颁布了《就业与培训法案》,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行业、团体等社会组织的职业标准,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平台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7]。

(二)多样化实施

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切忌脱离实际,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只要把握住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即法治化和师徒化,就可以根据不同产业和专业背景,进行模式多样化探索,以达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不拘泥于固有定式,探索出一系列经验做法,如汽车系的双元制、艺术系的工作室制、环化系的系企互融制、机电系的双师傅制、建工系的竞赛引领制等模式。

汽车系的双元制。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德汽车机电实验班试点学校,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本土化改造,以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为基础,形成以下教育教学特点:在教学组织方面,构建了五个专门化,即经过培训认证教师组成的专门化教学团队、经过中德共同认定的专门化教学计划、符合理实一体教学标准的专门化教学区域、根据工作任务开发的专门化任务工单、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化管理制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设置了8门学习领域课程,采取同时推进、逐层递进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实施方面,推行“一引二导”理实一体化教学,即任务引领、工单导向、问题导向,有效落实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训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艺术系的工作室制。经过多年实践与理论探索,将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为创新思维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实施三种能力整体滚动递进式培养模式。通过提倡教师创业办公司,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现了教研室、教室、工作室三位一体。培养过程体现“三真特性”,即真实项目,授课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真实环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真正对接;真实成果,学生学习生产的产品推向现实市场。尽管学生不具有“双重身份”,但是通过师徒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机电系的双师傅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双主导模式,在模具专业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特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一套新型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模具行业、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加强课程标准化建设,形成了8门项目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建立双导师制,采取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均按1∶5的师生比配备,学校教师通过加强实践能力培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企业师傅通过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承担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注重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教学、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互动与衔接,将各种教学方案、计划、安排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教学与培训效果。

h化系的系企互融制。学校环境工程系与湖北山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共建“山鼎环保现代学徒制试验班”,真正实现了合署办公、人员互聘、系企共融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具体做法主要有: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根据企业条件和学校要求共同完成招工与招生工作,企业提供学生在校期间同时也是在企期间较为完善的经济保障,如工资、学费、社会保险、实训补助等;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同时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实现了学生入校后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目标;校企共同育人,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共同承担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训练;实行双导师制,试验班教学任务由系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为每名学生同时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

建工系的竞赛引领制。建筑工程系与湖北荣耀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紧密合作,以省级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为引领,打造现代学徒制“鲁班造价试验班”,主要特色如下:系企深度融合,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岗位等教学资源;引入真实工程项目案例,全真模拟职业岗位,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易到难针对学生进行分段递进式训练;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层层遴选产生的40名学生配备11名师傅,其中学校骨干教师3人、企业工程师8人;校企联合认证,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学成果由校企双方共同认证,并分别颁发工程造价专业技能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认证证书。

考文献

[1]柳燕,李汉学.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职业教育责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31-36.

[2]张霞,黄日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53-57.

[3]李玉珠.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29-34.

[4]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69-73.

[5]陈爽.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6-79.

[6]陈海峰.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45-48.

[7]邓泽民,张扬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157.

AbstractModernapprenticeshiphasbecomeanationalwill,whichisnotonlybasedontheneedofindustrialenterprisesforhigh-qualitytechnicaltalentsin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butalsoduetoresultofthoroughreflectiononthetraditionalvocationaleducationandstrivingtoreconstructit.However,allkindsofconfusionarisingfromthepracticeandtheory,toacertainextent,haveaffectedtheeffectiveadvancementofthepilotworkonmodernapprenticeship.Inthispaper,itissuggestedthatthelegalizationbethelogicalbasisforthedevelopmentofmodernapprenticeship,andthediversifiedimplementationbeaneffectivemethodtopromotethemodernapprenticeship.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5

黄晶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分析了若干典型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形态与特征,并提出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分别分析了“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四种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第一,“双元制”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德国和奥地利实施的“双元制”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形态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徒在企业参加培训的时间与在学校参加脱产学习的时间比例约为7∶3,学校与企业既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特征是:1.突出企业本位的特征;2.法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3.普职教育等值。第二,“合作教育”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在英国,工学交替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起源于“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继承了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是美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特征是:1.实施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2.有完整的依托项目教学的培养培训计划。第三,“产学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日本职业教育形成了“产学合作”的主要特征,包括校内(职前)教育和校外(职后)教育的形式多样、结构完整的职教体系,而“产学合作”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阶段办学实践中。特征是:1.有政府的全面指导;2.有社会的广泛参与;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第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按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学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奠定了基础。特征是:1.政府主导性特征突出;2.学校主体性地位明显;3.企业自觉性意识增强。

现代学徒制教育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学徒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理想模式,也是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劳动力作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逐渐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配置,因此,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人口的远距离流动,伴随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必然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流动人口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应该成为社会健康教育的重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相关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献。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网络时代开放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流动人口进行开放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试图探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经济社会价值,并探讨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的可能形式。

1.对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的社会效应

1.1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人体的工作状态,更是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活质量。随着工业化的持续进行,流动人口的数量还会出现很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转移人口将成为流动人口中的主流。对流动人口体质状况发展态势和趋势进行及时合理的监控,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主要方法所在。鉴于体质问题的形成规律和发展特点,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2中国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但在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和我国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劳动力资源并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也会出现枯竭或者短缺。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的民工荒就可以略见端倪。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关注并改善流动人口的体质状况,尽量避免劳动力的过早衰竭和无谓浪费,是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主要前提。

2.流动人口健康问题的成因

2.1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由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相差甚大。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生活,使得各地在饮食习惯、生活节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因此,生活方式的反差对流动人口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其所从事职业的特点。

农村教育和城市的巨大差距,导致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就业范围比较狭窄。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普遍是重体力劳动和低技能的苦脏累险岗位。特殊的工作环境,对农民工体质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加强务工人员的健康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2.3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储备不足。

流动人口流出地一般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相对比较落后,高中教育还不是十分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程度偏低成为流动人口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此外,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时间重视文化教育,忽视生活知识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于如生物、体育等与健康教育密切的科目严重忽视,健康教育更是几乎空白,直接导致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3.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

面向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有其独特、鲜明的学习特征,是传统学校教育教育模式所无法承担的,但这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潮流、方向是高度一致的。笔者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面向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3.1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首先,它向社会的所有成员的学习开放,提供各种形式的助学支持与服务;其次,它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年龄、工作等的限制,凡是愿意参加学习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内容;再次,它能根据不同的工作和实际需要提供灵活方便的开放管理措施,学员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所以,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面向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要基础和途径。

3.2现代远程教育的全程性教育与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度吻合。

健康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终身性。健康教育不可能是一次学习就可以完成的,应该贯穿在一个人由生到死的每一个人生阶段中。换言之,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健康教育都能向其成员提供适应其生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现代远程教育因其开放的特殊性,已逐步发展为面向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不仅包括中专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等高等学历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等,初步显现出“全程性”教育的特征。正是这种鲜明的“全程性”办学特色与健康教育终身性特征的高度吻合,从而表现出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健康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特征与重要作用。

4.对流动人口实施健康教育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要树立服务大众的理念,将健康教育渗透在职业技能培训当中,使远程开放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学历补偿教育逐渐向拓展劳动者素质的继续教育靠拢,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模式。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应具有长远眼光,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问题,加大投入,加强引导,逐步开展和推动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

4.2积极扶持引导,给予政策倾斜。

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要更新观念,制定并实施有利于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政策。由于流动人口中大多是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大部分要用来维持生计,因此,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经费上的倾斜和扶持,倡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的支持帮助,教育机构要给予学费优惠,学习者自身也要承担一定的受教育经费等,以此保证和推进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4.3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适应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

要根据学员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教学比例,培养学员在实践中运用健康知识理论的能力。还可组织有关教师,根据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需要,编写适用教材,保证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5.小结

总之,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流动人口的实际,积极开展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不仅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而且有切实可行性。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对流动人口群体的自身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关于个人简历范文(精选8篇)

    - 阅0

    关于个人简历范文篇1姓名:性别:名族:出生年月:年籍贯:毕业院校:***学院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电子邮件:手机:通信地址:邮编:教育背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专业介绍:本专业主要学习手机多媒体内.....

    幼儿园教师个人简历(优秀范文)(精

    - 阅0

    幼儿园教师个人简历篇1姓名:性别:女出生日期:身高:160cm婚姻状况:未婚户口所在地:湖南现在所在地:湖南普通话:良好自我评价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亲和力,身心健康,性格外向,普通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