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概念(6篇)

来源:其他

医养结合的概念篇1

【关键词】生物力学;理念;中西医7年制;中医伤科学;教学

中医学院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科学生能达到硕士学位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掌握临床医学的诊疗技能及在基础医学领域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中医伤科学》[1]作为7年制中西医专业的临床课程,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学生第5年的学习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与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为7年制学生教好《中医伤科学》,使其能够达到大纲要求的标准―即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很多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为此,在该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生物力学的理念以引导医科学生在中医骨伤科领域能有一全新的认识。

1生物力学的概念

生物力学是由生理学和工程学的结合来解决生物体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学科,强调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预防为主的应用。其包含的领域相当广泛,微小至细胞,大到组织、器官或是动物体中部分系统的运作功能等,皆为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范畴[2]。所谓骨科生物力学,即是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来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3]。骨科生物力学将工程原理,特别是机械力学原理应用于临床医学,是需要将医学与工程学结合以跨学科的方式服务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学科。

2骨科生物力学的教学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学的方法解决骨科所遇到的问题,那么需要在教学中把握那些内容呢?从工程学角度来说,力学的基本术语有负荷、弯矩、刚度、懦变、懦变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弹性、平衡、疲劳曲线、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工程力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现实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项重大命题。

2.1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进行人机双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体间进行跳转,亦可作为资料保存,便于学生查询[4];多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开拓医科学生的视野。通过自己制作的CAI(计算机辅助教材)课件以及购置的CAI课件,这种多渠道手段的汇集,能够使原来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更加生动、直接,使得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关于力学的基本概念的介绍,并以形象化的图片或动画来使得该专业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2.2授课方式的调整按照《中医伤科学》教材的设置方式,其教学的顺序是:解剖复习、病因病机、诊查要点、治疗。按此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讲授,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没有新意。而医科学生在理解采用何种复位手法、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为何对某种类型的骨折要采用内固定手段等内容时,却又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医科学生初次接触到骨科领域,对生物力学的原理不够了解所致。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在应用解剖复习中增加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如载荷、剪切力、应变等,先使医科学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着,在固定、手法复位、切开内固定等章节教授时,再以具体病例―问题为中心指导,就能使医科学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体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其能以生物力学的概念来解释、处理骨折、脱位等骨创伤疾患,使之能以科学、精确、具有严密逻辑性来掌握骨科疾病的处理规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医科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实,但归根结底是要求医科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把握疾病。而对于中医骨伤科来说,基本的动手操作的内容有伤口包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牵引操作等内容。对于动手实践的操作不应是带教老师手把手教会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学的理念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去才是关键。如在肩关节前脱位复位的操作过程中,虽然书本上提到又牵引推拿法、手牵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牵引回旋法、椅背复位法、悬吊复位法等方法,作为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掌握复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应掌握呢?各种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间有无区别呢?在实践课教学时,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鸭式灌输给学生的话,日后在临床上,他们仍将无法快速地胜任该工作。在教学中引入杠杆原理后就可以总结出肩关节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则是:以腋窝为支点,以肩关节弹性固定位顺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即可复位。但是,做完一个小实验―支点的面积与载荷之间的关系,医科学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窝的支点面积很小将可能在支点处发生骨折现象,所以他们能够总结出以牵引推拿法复位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法。

2.4结合临床,引入新进展当医科学生在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力学的概念有了基础的认识后,对于生物力学方面的一些新进展的介绍就会有全新的认识,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理念。针对7年制的学科特点,注意引入关于骨骼系统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这种新进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讲座的形式予以介绍的。如讲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时,先将研究对象的连续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组合体。按单元以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模拟成不同几何形状的求解小区域;然后对单元(小区域)进行力学分析,最后再整体分析[5]。引入这种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医科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力学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还能使其在整体性分析中牢固地确立以中医科学整体观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学理念在教学中的意义

3.1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问题生物力学是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力学、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一门具有应用基础性、交叉性边缘学科。如能在临床课教学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体的运动、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够设计出并能逐步改进各种人工关节、脊柱假体乃至义肢。教导医科学生以生物力学理念认识骨骼、肌肉、关节方面的结构与疾患,能够使其在临床方面如何处置病患有进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能有进一步作为,逐步引领医科学生踏入更高要求的专业领域中。

3.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链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我国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往的养成的学习习惯,常常造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照搬课文,纵向思维较多,横向联系不够[6]。生物力学是沟通临床各科及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在理解与掌握生物力学的概念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课重新认识,而且要求不仅仅是掌握骨骼系统就足够了,是要求在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中能与骨科疾病相联系,以完整的知识链结构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在临床课的实验教学中还能以此为契机,探索临床研究的热点内容,目的是为在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中能及时发现、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将来的基础研究中能横向联系各学科,打下优良的科学素养基础。

总之,通过在《中医伤科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力学概念的引入,并非仅仅让中西医7年制医科学生理解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形成思考、观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生物力学理念,以科学的方式训练学生达成临床医学的完整知识链,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横向联系学科基础,为能深入研究医学问题做好科学素养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和鸣.中医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69.

2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43-45.

3郑诚功.骨科生物力学的进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0):901-902.

4陈平波,吕刚.医学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新疆中医药,2005,23(5):71-72.

5崔红新,程方荣,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中医正骨,2005,17(1):53-55.

医养结合的概念篇2

关键词:深层学习法;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49-02

一、深层学习理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内涵和特点

“深层学习”的概念来源于上世纪50年代瑞典教育心理学家Marton等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研究者经过实验发现使用深层次学习法的学生对于学习有更多的内在兴趣,更加重视理解、强调学习的意义,也更能注意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够系统地陈述问题或做出概念的整体结构假设。在此之后的研究者Ramsden、Gibbs等发展了相关理论,认为深层学习是“学习通过对知识的整合与分析,理解所学内容并形成内化”。在不熟悉的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中,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相结合,通过复杂问题解决与探究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理解。Warren等则认为深层学习是通过共同体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知识及元认知发展的学习。

总的来说,深层学习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学习者对于学习具有内在的兴趣且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意义和乐趣,能够采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学习策略。例如,学习者会把学习内容和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联系起来;对论据和论点既进行联系又加以区分,或者是把掌握的知识和同一门课程中的其他部分内容,或者是其他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因此,深入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深入探究、寻求意义、学以致用和注重反思的学习。学习者批判性的检视事实和概念,在概念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并且把新的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并长期记忆概念,使他们可以被用来解决不熟悉情境中的问题。

(二)倡导深层学习法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深层学习是一种意义探寻型学习,是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深入探究,寻求知识的内在意义、以达到彻底解决问题和情感满足。它是一种批判性审视学习材料的学习,并与原有认知结构、生活经历与体验联系起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效果,获取高级经验用于理解世界现象和探究本质。因此深层学习具有整体性、探索性特点,可以将其作为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采用深层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变得更感兴趣,能超越课程要求,获得更高水平的学业成就[1]。(2)有利于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深层学习法可以发展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起作用的条件性知识和反省思维活动本身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建构起更加复杂的、分类清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应用思想知识和概念于新情境的能力。(3)使学生具备担当学科创新与发展的自觉意识。深层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及学科本身的复杂性,使学生熟知其历史和哲学、文化前提,使学生注重提出寻求解释和原因的问题,预测或解决知识的差异性问题和理论化问题。

二、在中医学专业教学中提倡深层学习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中医思维本身具有注重整体性的显著特点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的中医药学理论,其发生与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思维方法的影响。中医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立体的、非线性的传统四通思维。中医学的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发生是不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常常具有不完全精确的特征。中医概念的模糊性特征对于学习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为学习者提供了较大的理解空间。中医专业学习者的先有经验不同,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感知不同,尤其会影响对专业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内涵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基于中医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科在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尤其是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对人的影响上来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成因,也由此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点。

(二)中医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深厚的文史哲基础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的认识方法,其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决定着中医学理论的构建和发展的方向。中医思维的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初始就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古代文学、哲学和史学以及天文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三)中医思维的提升需要学习者从源头认识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在构建其理论体系初始之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综合运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法,如司外揣内法、整体思维法、援物比类法、形象思维法和直觉思维法等思维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愈后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步形成以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藏相和经络理论作为基础,以辩证论治和中医思维为显著特点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医药学理论体系突出的特点就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哲学基础,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辩证论证和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是符合或者说领先于西方现代医学模式的[3]。以上是对中医思维特点的简要阐述,概括来说就是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且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知识体系渊源深厚。

三、中医学专业教学中倡导深层次学习法的策略选择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从中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主动重复和被动重复两个方面。主动重复是知识的横向分段所导致。如西医课程,由于知识的横向分段和不衔接,在讲授临床课时,往往将前面基础课程内容再重复一遍,从而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再者是教学内容牵连所致,如中医课程基础课阶段,为使学生理解,拿临床的病案作例证;而在临床课程中,又要对其生理和病理,甚至对其理论源流进行分析,其重复的内容就更多[4]。这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学习者自主的知识谱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采用深层次学习法开展专业学习,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尽可能多的推广基于问题和团队的学习,积极培养自主和独立学习的习惯,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医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以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入手。其中,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简称PBL模式)是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之一。PBL模式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精心挑选的问题来进行,教师一般均会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供学生讨论和学习。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等。

(三)推动评价手段改革

将学生引向深层学习是大势所趋,而影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校的学业评价制度。开展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是指除任课教师外,由同学、学习团队成员和学生本人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评价,并把综合的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结论。团队其他成员等能够了解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贡献和成长,也容易看到除了最终成果以外在学习过程中独立个体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透过团队成员各方评价可以挖掘学习过程学生表露出来的隐性知识和能力,对善于批判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评价和肯定,并将评价结论纳入最终的考核中,必然能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深度学习方式,也能带动其他成员效仿和转向深层学习。

(四)注重评价结果反馈

除了改进评价的过程外,更要注重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导向功能,充分落实评价的意义在于实现教育功能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分析和应用学习结果反馈对于引导学生采取深层学习方式作用明显。端正评价观,注意发挥评价结果的检验和导向功能。通过分析检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内容和情境的感知情况有一个全面具体的认识,教师应及时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方法选择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在下一阶段的学业指导和教学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考量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真正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服务,切实实现其反馈与导向功能。有反思有反馈的评价,才能再次促进学生持续性地采取深层学习,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6]林银铃,叶信治.论表层学习与深层学习――基于大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1-156.

[2]张登本,郑洪新,皮明钧,等.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

[3]马骏,巨锋.和谐共融――王国强对话欧阳中石[N].中国中医药报,2009-03-11(1).

医养结合的概念篇3

医药数理统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医药实际问题,从数量方面出发,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学科,也是一门验证的学科。它是高等院校医药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学习不仅是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和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带有随机性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统计学是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具有独特的概念和方法,内容既丰富又抽象,且应用性强的特点,使初学者常常感到它的概念难懂、方法不易掌握。所以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医药概率统计的认识、意义,教学工具的使用、考核形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认识和建议。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对于随机性的问题,由于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往往会从直观感觉入手,常常会出现错误的推测。例如箱子里有20只白鼠,要求随机分成两组。学生普遍认为有这样两种做法,其一:在箱子里随机抓出十只,分成二组;其二:把箱子口盖住,避免人为主观的影响,把手伸进去,随机摸出十只作为一组,剩余的作为另一组。实际上,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主要是学生没有分清“随便”与“随机”的概念。又如当说明药物的疗效时,学生在没有考虑对照的原则下,根据一组的治愈情况,就直接断定该药物的疗效效果,这显然也是错误的。造成错误思想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抽样这个概念,抽样就一定是有误差的。如何在存在误差的情况下,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统计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没有系统学习统计之前,学生从感性出发,仅对简单的随机试验问题,也往往是容易出错的。因此,学习医药数理统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已经适应于死记硬背的医药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科学的理性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在充分掌握、理解统计概念基础之上的,并且要理解统计的本质,即统计就是对数据中的偏差问题的研究。如:当两组进行对照试验时,理论上讲,两组数据结果的差异若超出抽样误差的范围,则造成两组不同的结果主要是由处理因素或外界干涉所引起的;若差异没有超出抽样误差的范围,则结果的差异主要是由抽样误差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处理因素对结果影响不大。然而统计学是并不能确定抽样误差的范围,但是可以转化为计算这种结果差异发生的概率,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得出统计结论,这也是假设检验的实质。所以老师一定要把概念给学生讲清、讲透,多列举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统计定义、定理的意义及其应用。

2医药数理统计能够培养医药学生新的思维方式

由于医药数理统计所研究的是随机性现象的规律性,是一连串随机事件动态关系的定量描述,因此它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确定性现象的数学类和医药类的课程。它的不确定性、随机性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从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对客观现象产生新的认识,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不可能是确定的、必然的。经过对统计的深入学习,对统计逻辑合理应用,学生的思维结构会有一个本质的飞跃,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思维结构会更加合理和完善。

3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教学过程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化繁为简、使难为易等特点,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增加课堂所讲内容的容量。由于课件是事先做好的,所以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解析知识点,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补充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如:讲解连续变量的正态分布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连续分布的其他例子。但在增加授课内容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信息量和学生接受与理解的关系,避免内容过于多或呈现速度过快,而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也就是说避免过犹不及的现象发生。多媒体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充分利用其链接功能,使温故与知新同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链接功能,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相连,使教学过程便于同过去讲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对比。例如,讲解连续变量内容时,可以切换链接到离散变量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讲解,这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在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多媒体,特别是针对理科生的课程,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例如当讲到有证明过程的内容时,若仅播放课件,那么这个推导过程停留在学生视觉中的时间较短,不能让学生有较多思考问题的时间,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便于课堂上随时添加内容。由于课件是预先准备好的,教师很自然的会按照课件设计的思路讲解,若学生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很难直接在课件上改动。而传统板书就可以随时补充和修改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把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5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

医养结合的概念篇4

转化医学(translationmedicine)是近年国内外医学领域流行的一个新概念,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提出“转化医学”概念。它以人的健康为本、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成医疗实践为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固有的隔阂,搭建两者间的桥梁,使日新月异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改善人类健康的防治措施[3]。因此,转化医学本质上是一个双向开放、往返循环、持续向上的研究过程[4,5]。转化医学理念已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其应用有利于推进临床医学更好、更快速地发展。

2肿瘤影像医学教学的现状

肿瘤影像学是医学专业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主要包括肿瘤医学影像诊断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两方面。肿瘤医学影像诊断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注重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肿瘤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则较为欠缺,尤其是对肿瘤影像新技术的研发、功能拓展、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及运用等方面的授教还较为薄弱。目前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授课的模式过于单一,跨学科联系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②现行课程安排中有关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手段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③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单纯从理论和阅片等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对肿瘤影像表现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④教学内容陈旧。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足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6]。⑤学生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际应用能力脱节。肿瘤影像医学教育要求培养既会诊断又会技术研究,既有转化理念和能力又有肿瘤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转化医学教育尤为必要,它是当前培养综合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倡“从实验桌到病床旁”的转化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肿瘤影像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促进肿瘤影像医学教学多学科的合作

不同学科、不同思想、不同理念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也需不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与技术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建立肿瘤影像学、基础肿瘤学、工程技术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科研小组,让各组组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及协调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综合体系,才有望实现肿瘤影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7]。转化医学教育强调理念的改变,它打破以往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教育模式。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鼓励将物理工程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的成果转化成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应用的手段,有效将肿瘤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同时也对肿瘤影像征象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不同的影像成像手段各有优劣,将彼此的优势互相融合已成为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的潮流。转化医学教育对这一潮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更多的成像手段,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在既有的CT、MRI、PET、B超等设备的基础上研发PET-CT、PET-MRI或将几种成像设备融合的机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具有稳定而强大的效果,所形成的多学科介入机制能够满足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需求。

3.2为肿瘤影像医学教学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一方面能增强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临床医技人员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中凝练课题,可以培养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识,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8]。如肿瘤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某种肿瘤具有相同的影像征象,但是纯粹的临床实践无法为其提供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依据。转化医学理念主张临床医生与研究员密切合作,提倡由临床医生仔细观察肿瘤的影像特征,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基础研究员,再由基础研究员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探究性研究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3.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为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学科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9]。如肿瘤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X射线、CT、MRI、PET、B超检查等的成像原理时,可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学习。通过观摩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操作,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以获得深层次的实验体验,从根本上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将枯燥、深奥的理论学习转化为有趣且自主参与的实验操作。另外,通过与其他学科学生的交流,可进一步培养肿瘤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适应学科发展所需的医学影像技术工程师,塑造能灵活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构建合作融洽的专业团队。

3.4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学生

肿瘤影像医学蓬勃发展,临床应用技术不断更新,而现有的教材、教案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停滞不前,不利于医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肿瘤相关研究新进展及新技术。许多学生毕业后开始到临床一线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应的技术问题时,常常无法到实验室通过相关研究来解决当前技术的缺陷,不利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转化医学的应用一方面为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人员熟悉和参与临床工作创造了条件,鼓励学生到临床进行实践,让学生在相关教材内容还未能及时更新的情况下,通过到临床实践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另一方面,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再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打下铺垫,真正做到将临床影像医学的应用与工程医学授课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肿瘤医学影像诊断能力和肿瘤医学影像技术研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4结语

医养结合的概念篇5

1研究概况

1.1国外研究概况外科营养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虽然时间很短暂,但实际上营养支持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早在古埃及(公元前1500年),人们就已有每月3天进行营养性灌肠保持健康的习惯;1598年Capivacceus将空管插入患者的食管,为不能摄食的患者提供营养[3];1790年Hunter经鼻胃途径喂养吞咽肌麻痹的患者获得成功[4];1880年Bliss[5]统计文献后发现已有400多例患者曾经通过直肠行营养支持的报道,所用营养液多数为鸡蛋汤、牛肉汤、牛奶及白兰地酒等;1882年Brown-Sequard[6]用胰腺分解牛排后经直肠灌注营养;1886年Machenize对经直肠营养的灌注器具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13年Myers指出食物只有在被分解成基本构成单位后才能被吸收,发现结肠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游离氨基酸、葡萄糖和无机盐等[7];1939年著名外科学家JonathanRhoads[8]观察了狗的孤立肠襻对氨基酸的吸收情况,认为在静脉应用碳水化合物的同时经肠灌注氨基酸以满足机体蛋白质的需要是可行的。同年RobertElmen首次用酪蛋白水解物输入静脉获得成功;随后1940年Shohl等首次用结晶氨基酸输入静脉;1945年Zimmerman描述了应用中心静脉输注营养物质的方法[9];1952年Aubaniac首次报道了10年中应用锁

骨下静脉插管的输液方法,这标志着人们在肠外营养(PN)输入途径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0]。随后Greenstein[11]于1957年研制成功适合于宇航员服用的要素饮食,其成分为不需消化即可吸收的单体物质。要素膳的发明促进了肠内营养的迅速发展。

1959年FrancisMoore提出了外科患者代谢治疗的最佳热量与氮的比例为150kCal∶1g;1961年ArvidWretlind研制成功渗透压较低的脂肪乳剂,并可从周围静脉输入;1967年Vars和Rhoads首次提出“静脉高营养”[12]的概念,虽然后来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概念,但在PN史上它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Dudrick于1968年提出了全胃肠外营养(TPN)方法,开创了肠外营养的辉煌时期[13]。1970~1974年美国外科医师Scribner和法国外科医师Solassol相继提出“人工胃肠”的概念[14]。在随后的20年里,学者对禁食状态患者所需营养素及其供给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识到过多的营养素输入和营养素不够对患者是同样有害的,故1975年从所谓的“静脉高营养”的概念转变为“胃肠外营养”概念。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开展的初期,虽然肠内营养也有所进展,但临床医师们普遍热衷于肠外营养支持,认为不经过消化道机体同样也能吸收营养,但经过了30多年的临床实践,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专家和学者们逐渐发现肠外营养所存在的严重缺点,除了它本身的并发症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的影响外,还认识到消化道是人体一个重要而且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机体的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15],所以必须给予肠黏膜上皮细胞充分的、直接的营养,才能保证这个庞大的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所以营养支持的热点再次转向肠内营养,并提出“如果肠道有部分功能,首选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1990年以后,营养支持广泛应用于所有临床学科的重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临床营养被认为是20世纪后医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16]。

1.2国内研究概况我国外科营养支持起步较晚,尽管条件有限,在国外文献报道后,就引起了我国外科界的极大关注。1961年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在吴肇光教授的领导下首次应用肠外营养成功[17];1971年北京协和医院应用PN成功救治了1例子宫穿孔、肠瘘并发腹膜炎的危重患者[18];1979年上海中山医院报道了PN的应用经验;1983年以后南京军区总医院、天津烧伤医院及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陆续开展了PN[19,20];吴肇光教授等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静脉输注过量的葡萄糖液可导致肝损害;1986年以后,我国学者开始对生长激素,中、长链脂肪酸,谷氨酰胺双肽和膳食纤维等有特殊作用的因子进行了研究;1990年,我国已能制造标准的所需PN的全部制剂;1997年,国内兴起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PICC)施行PN,亦取得较好的疗效,当前临床营养趋势从肠外营养正逐渐向肠内营养过渡。

2研究进展

营养支持目的是提供能量和氮源,以保证机体的代谢需要,保持无脂肉质(leanbodymass,LBM),促进患者的康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的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并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其基本功能结构,从而保持或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及结构,包括免疫功能,达到利于患者康复的目的[21]。当细胞这一基本功能单位的营养底物不足时,其产生的能量亦不足,细胞凋亡加速、增多,直接参与了器官功能障碍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代谢支持”、“代谢调理”的概念。Cema首次阐明了代谢支持概念[22],代谢支持是指在严重分解代谢状态下,一方面提供患者适量的营养底物,防止因营养物的不足而影响机体各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因过量的营养供给而加重机体各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外科危重患者营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和蛋白质增加的需要,尽量减少营养物质的丢失,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代谢调理[23]是在营养治疗的同时应用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来抑制应激时机体分解激素或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组织蛋白质分解,使机体物质代谢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上述概念的提出为临床营养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是,体内代谢的调节是十分复杂的,目前的认识水平尚不能完全阐明,只有正确地认识机体的代谢反应,才能确切地调理代谢过程。

3问题与展望

随着代谢支持、代谢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营养支持向分子水平发展,相继出现了分子营养学,利用特殊的营养素和调控因子来控制基因表达而调整机体代谢。这些特殊的营养素不仅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作为底物、辅酶或辅助因子,而且还在调节各种编码蛋白质,如酶、载体、受体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的基因方面发挥作用。通过一些特殊营养物质,利用其药理学作用而达到治疗和调节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的目的,即营养药理学或免疫营养学[24,25]。现已发现的谷氨酰胺、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精氨酸等各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另外,对于营养制剂中的某些成分的确切作用也是有待研究的内容,如PN制剂中的甲硫氨酸、多不饱和脂肪酮(PU-FA)、结构脂肪乳剂、ω-3脂肪酸等;EN制剂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s)、纤维素、MCT,关于生长因子用于肿瘤患者的指征,特别受到关注,应予以慎重评价,未来营养药理学在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1赵昌峻.临床营养诊断与治疗.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

2黎介寿.临床营养支持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7-9.

3RombeauJL,CaldwellMD.Enteralandtubefeeding,2nded.Philadelphia:WBSaundersCo,1997,3-13.

4MichaelED.Asurgicalperspectiveannualsofsurgery,1991,213(6):499-531.

5GarrisFH.An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medicine,4thed.Philadelphia:SaundersCo,1929,43-56.

6于康.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5.

7陈强谱.临床肠内营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

8SabistonDC.SabistonEssentialsofsurgery,2nded.Philadelphia:SaundersCo,1994,68-78.

9SabistonDC.TextbookofSurgery,15thed.Philadelphia:SaundersCo,1996,63-65.

10KinneyJM,JeejeebhoyKH,HillGL,etal.Nutritionandmetabolisminpatientcare.Philadelphia:SaundersCo,1988,114-115.

11WinitzM.Evaluationofchemicaldietsasnutritionformaninspace.Nature,1965,205:741.

12ArvidWretlind.Thewhenandwhyofparenteralnutrition.InternationalMedicalCorps,1987,3:37-39.

13DudrickSJ.Metabolieinsurgicalpatient.Sabiston:textbookofsurgery-christopher,1987:89-97.

14DudrickSJ,WilmoreDW,VarsHM,etal.Long-termtotalparenteralnutritionwithgrowth,developmentandpositivenitrogenbalance.Surgery,1968,64:134.

15WilmoreDW.Thegut:acentraloeganaftersurgicalstress.Surgery,1988,104:917.

16李元新,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江苏临床医学,2002,6(2):90-91.

17吴肇汉,吴肇光.外科危重病人应用静脉营养疗法的一些体会.上海医学,1979,17:40.

18陈敏章,蒋朱明.水与电解质平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447.

19黎介寿.营养不良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83,5:227.20邓诗琳.ApplicationofT-11amonoacidsolutionsintravenousnutritioninburnpatients.中华外科杂志,1983,21:555.

21黎介寿.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7.

22毛一雷,BruceRB.当前外科营养支持中的几个观点.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4):250-251.

23ZieglerTR,LeaderLM,JonasCR,etal.Adjunctivetherapiesinnutritionalsupport.Nutrition,1997,13(suppl):64-72.

医养结合的概念篇6

关键词:中医教育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2.1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

2.2非逻辑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与逻辑思维相比,缺乏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内涵,而是强调感性认识,以意象、联想和想象或直接领悟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淫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医者意也”在对中医的认识中甚至可以作为中医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代名词,它不仅体现在形象思维方面,而且与直觉、顿悟密切相连,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它不需要琐碎的实验数据和指标,也不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认识活动本身的整体性,在广阔的联系中认定疾病,能够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难揭示的人体奥秘。中医这种“医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医者的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医者的知识结构基础,另一个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基础。所以,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医教育中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为了使学生对上述中医学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解决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在中医教育中,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3.1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应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以《内经》的阴阳学说为例,《内经》提供了一个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6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5]。《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6]。

3.2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7]。它与当时的其他学科建立了同构系统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科学环境下的中医师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觉地接受中医理论,不会有不理解说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等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主观直觉特点的命题,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所以,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这种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其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医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认识。

另外在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使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2004,21(3):10.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A].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

[4]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5]卓同年,谷培恒.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1999,17(2):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幼儿园教师个人简历(优秀范文)(精

    - 阅0

    幼儿园教师个人简历篇1姓名:性别:女出生日期:身高:160cm婚姻状况:未婚户口所在地:湖南现在所在地:湖南普通话:良好自我评价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亲和力,身心健康,性格外向,普通话标准,.....

    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第

    - 阅0

    关于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范文(推荐)篇1放暑假的时候,爷爷给我报了一个乒乓球训练班,让我去学习打乒乓球,我知道后非常地高兴。乒乓球暑期班开班了,我开开心心的去报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