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劣势(6篇)

来源:网络

区块链技术的劣势篇1

【关键词】危险品安全运输RFID流通链管理系统

1引言

危险品的安全运输事关重大,其在运输途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有:危险品在流通链中监控缺失造成安全隐患,以及环境变化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对危险品运输进行有效监管势在必行。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由于所处环境极易发生变化,若无法实时监控、分析和报警,极易造成人员和物质的重大损失。

提高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需要加强危险品在流通链中的管理,实时监控环境变化,分析变化对危险品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来获取危险品的相关信息、检测器运输过程中队其影响较大的环境信息,提高安全性。

本文以RFID技术为基础,针对危险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下几点进行研究与设计:

(1)利用RFI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分析基于RFID的流通链中危险品安全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并对该系统核心流程、系统架构、核心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2)针对危险品在流通链的运输途中因意外导致的运输厢体的局部环境发生变化且难以有效全程监控的问题。通过在物品上粘贴RFID标签标,在标签中存储物品的环境需求特征,监测运输途中相关参数,提供报警、应急处理等,实现运输途中的全程监控。

(3)在流通链危险品安全管理系统的实现部分,本文重点从流通链终端销售环节着手,用智能终端实现现场数据监测,开发具有RFID读写器功能的智能终端;构建后台危险品信息数据库,通过内部无线网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与远程危险品信息数据库的交互,获取危险品的真伪、运输要求及其他相关信息,提高了危险品运输安全性。

2流通链中危险品安全管理系统设计

2.1无线射频RFID技术概述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一文,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无线电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RFID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利用射频信号在空间的电磁耦合(或者电感耦合)实现非接触的数据通信,获取物品的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参与,因此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实现多目标同时识别、识别高速度运动的物体、远距离非接触识别、能适应恶劣环境、高安全性、存储信息可通过加密算法和密码保护、不易被更改和伪造等优点。

2.2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RFID系统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通常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计算机系统等组成。应用中,将电子标签贴在物体上,RFID读写器通过电磁耦合读写进入读写区域的电子标签,获取标签信息并解码,将获取的信息发送到计算机主机进行信息处理。

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中均布置有天线,实现电磁波的接收与发送。此外,完整的RFID应用系统还应包括应用软件、中间件等。

3系统功能设计

本设计采用智能终端作为前端处理单元,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实现数据综合分析与提示、报警。

工作流程为:RFID读写器采集数据,向智能终端发送数据,智能终端处理数据、显示和报警,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后台数据库实时通信,完成实时采集和查询。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接口模块:智能终端接收RFID读写器数据的接口。

收发模块:智能终端与后台数据库交互数据的接口。

存储模块:存储本地信息模块。

查询模块:查询后台数据库、本地存储信息和实时查询RFID上信息。

4总结

本文通过应用智能终端和RFID系统,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保障消防危险品在运输途中安全的管理系统,进行了硬件与软件系统设计,实现了运输途中对物品鉴别、周围环境监测、获取后台信息及分析物品安全等功能,较好的实现了系统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肇兴,孙利华.应对药品运输过程中质量退化隐蔽性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1,(09):791-792.

[2]岳磊,赵晓群.一种RFID读写器网络的设计及其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2007,(07):704-708.

[3]林倩.RFID射频识别技术浅议[J].科技经济市场,2008,(08):29-30.

区块链技术的劣势篇2

关键词:GVC;NVC;产业升级;雁行模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成本优势与规模报酬,采用国际分工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于是发展中国家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跨国公司代工企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扶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也纷纷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代工厂。然而,跨国公司在华代工企业目前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者,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力,能源等成本不断上升,同时面对着来自其他发达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我国作为“世界代工厂”的优势正逐步丧失。于是我国东部沿海代工企业如何突破价值链上游企业封锁,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东部企业以低端代工者嵌入全球价值链,促使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了企业原材料以及人力资源的提供地,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偏离了我国“东部先发展,然后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目的。但是,这一经济发展现状同时也可以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代工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于是本文将视角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国内价值链,通过东部代工企业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理论上可以实现代工企业产业升级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产业升级的研究现状

1.GVC视角下产业升级研究现状。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全球价值链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价值链理论。1999年,美国杜克大学Gereffi教授首先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随后为了弱化商品这一词造成的局限,强调链条上企业相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21世纪初期,Gereffi教授提出将全球商品链改称为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短短几十年内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价值链升级是指由于企业能力的提高使得厂商能够从事价值链中附加价值高的经济活动,从而获得更多收入。关于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有:Humphrey和Schmitz(2002)以企业为中心,将价值链产业升级的分为四个方面: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Gereffi(2000)认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发达国家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的契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或者构建基于自身优势战略环节的价值链;Sturgeon(2001)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具体途径:一是基于市场扩张能力的升级,二是基于技术能力的升级,三是基于市场扩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双向升级组合。

2.NVC视角下产业升级研究现状。国内价值链(NVC)是指从产品的研发、设计、零部件的制造、加工组装、物流、分销渠道、品牌等整个价值链全部或大部分由国内企业完成的价值链分工生产体系。国内学者关于国内价值链产业升级的研究主要有: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中国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梯度,经济发展应该从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刘志彪(2007)提出中国代工者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为国内市场的利用,主导企业与主企业领导型NVC的培育,我国代工企业升级需“决胜于国内,决战于国外”,通过构建成功的NVC来达到GVC产业升级的目的;张少军(2013)基于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从链条之间的竞争入手,提出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大国优势和在位优势,以延长全球价值链在国内的环节,从而培育其与国内价值链之间的关联对接,这样才有可能为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分工基础;王晓萍(2013)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以网络嵌入理论为基础提出本土代工企业在GVC/NVC双重网络中可通过价值创造活动获取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实现企业动态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三、基于雁形模式的中国沿海代工企业产业升级新路径的构建

1.雁形模式。雁形模式(FlyingGeesePattern)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1932年根据日本棉纺工业发展史实提出,是指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在传统的雁行模式理论中,将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分为三类,即雁首、雁翼和雁尾:其中,雁首指的是拥有核心技术与先进经济发展的日本,它的主要作用的是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促进市场吸收和传统产业的转移,从而达到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的目的;雁翼是承接雁首的国家,主要指的是亚洲“四小龙”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它们主要利用日本的资金、以及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市场来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雁尾指的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盟地区,没有充足的资金以及先进技术,该地区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样就完成了产业的“雁行模式”。在国际贸易具体实践中,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把从欧美等技术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生产的商品,进一步向最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本文的研究将雁行模式理论进行了延伸,将我国东部沿海代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类比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代工企业在长期为跨国公司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取得了部分技术优势与管理经验,使得代工企业相较与一般国内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足以使得代工企业打破全球价值链上游企业的垄断实行产业升级。在这种情形下,我国东部代工企业可以将视角从GVC转向NVC,构建一个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即依托代工获得的产业优势向价值量高端攀升,将现有的加工生产模块向相较于东部地区而言更为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东部沿海代工企业可以占据价值链的上游,获取微笑曲线的上端利益。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最后达到双赢的局面。

2.沿海代工企业产业升级新路径的可行性分析。本文以河南省作为中西部地区代表,以珠三角地区服装代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代工企业产业升级新路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优势(Strength)。政策优势。按照《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产业定位要高端化,要践行这一要求,就需要将服装纺织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所以说,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是代工企业自身的探索,更加是政策引导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和税收支持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的个性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也为中部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河南省也正在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以吸引纺织服装业转移。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集团市场联盟理事会成员共同出资委托银行为各省、市中小服装企业提供经营资金贷款,以便为入驻河南省的企业、商户提供更多便利。

资源优势。河南省地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基础。此外,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典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聚集。而河南作为我国人口数第一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较珠三角地区而言,河南地区的工资更加低廉,有助于企业有效地降低劳动力成本。

交通区位优势。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位处我国中东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目前已建成包含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结合的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道路运输上起到了承东接西,贯通南北的作用。纺织服装产业的运输路径主要为铁路和公路。目前河南省建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包含有京广、京九等9条铁路干线经过。并且截至2011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4.7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7.9公里/百平方公里。河南省有力的地理位置以及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纺织服装产业的物流运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优势。河南文化光辉灿烂,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而纺织服装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体现,世界著名的服装之都,均是以本国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基础。河南可以利用其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争取早日打造成为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之都。

技术优势。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代工企业在长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时实践过程中,通过价值链上有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自身的学习,在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整合实力等方面均领先于国内其他的小型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所以它们具备了引领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于形成的能力。

(2)劣势(Weakness)。产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纺织服装工业底子薄弱,许多服装企业都是近几年出现的,发展相对滞后,并且,现有的服装企业均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与技术上都不具优势,也难以带动当地的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此外,与珠三角地区大城市、超大城市发展成熟,中小城市迅速发展相比,河南省城市发展相对之后,进而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的极化效应以及支撑作用并不显著。

基础设施缺乏。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纺纱、织布,还必须考虑印染、后整理等一系列加工环节,虽然近几年河南省正在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与沿海纺织服装集群地相比,仍缺乏先进生产设施,劣势十分明显。另外,河南省要承接珠三角地区服装产业转移,还需要配备水、电、污水治理等大型基础设施,故而对政府资金支持的需求十分巨大。

交易成本升高。区域商务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即生产制造成本于交易成本。一般来说,二者成反向变动的关系。将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至河南省,虽然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但是由于物流距离的增加以及信息传输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交易成本却上升了。

(3)机会(Opportunity)。市场机会。河南单省就有1亿人口,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作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市场战略意义。此外,相比沿海发达区域和一线发达城市,中东部地区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还不是很成熟,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规模、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一旦这部分市场被打开,必将形成一个持续扩张、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为构建国内价值链提供良好的条件。

政策机会。政府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能够帮助河南省吸引聚集投资,增强产业竞争力。最近几年,河南省高度重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把纺织服装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自2003年以来,郑州市纺织服装业投资额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整个产业规模以每年30%的速度扩张。伴随着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不断增加,河南即将建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获得聚集效应与规模效益。同时,产业转移必然伴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4)威胁(Threat)。思想落后,政府功能不完善。河南省观念较为滞后,信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河南省的流动。同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河南省政府有时会盲目承诺,然而在招商后却难以兑现。同时,河南省在改革开放理念与行政办公效率等与珠三角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的服务水平、贯彻政策的力度仍需加强。

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产业发展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印染行业是纺织行业的用水和排污大户。研究表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十分巨大,而印染行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行业能耗的58.7%。所以,将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至河南省,会严重消耗河南省当地的自然资源。此外,纺织服装产业污水排放量大,并且企业领导对于污水治理的意识不强,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目前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代工企业订单主要依赖于全球价值链上游的跨国企业,然而,随着我国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代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了招商引资实现发展的目的纷纷提出很多优惠政策,使得近年来很多国外代工企业由转向了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所以河南省在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等方面必须与其他发展中开展激烈的竞争并取得胜利才能成为服装纺织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成功构建国内价值链。

四、结论与启示

总体而言,河南省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针对目前存在的劣势以及威胁,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改善:首先,进一步加强纺织服装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第二,重视与纺织服装产业配套的物流设施等的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第三,重视产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河南省的治污能力;第四,完善政府功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与工作效率,专注为企业办实事。

综上所述,本文在沿海代工企业的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中,将视角由全球价值链转向了国内价值链,基于雁形理论提出了由将加工生产环节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升级新路径,并以珠三角地区服装代工企业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为例,分析了新路径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河南省目前虽然仍存在劣势与威胁,但是这些不足完全可以克服,纺织服装产业由珠三角地区转至河南省是确实可行的。由此可推知本文提出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代工企业产业升级的新路径是在理论上是具有可行性的。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代工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以及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建议。

参考文献:

1.Geref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8(1).

2.Humphrey,J.andSchmitz,H.DevelopingCo-untryFirmsintheWorldEconomy:GovernanceandUpgradinginGlobalValueChains.No.61,2002.

3.Humphrey,J.,Schmitz,H.ChainGovernanceandUpgrading:TakingStock.Schmitz,H.LocalEnterprisesintheGlobalEconomyIssuesofGov-ernanceandUpgrading.Cheltenham:Elgar,2004.

4.Gereffi,G.ShiftingGovernanceStructuresinGlobalCommodityChains,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Internet.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2001.

5.胡落燕,蔡海霞.河南省承接现代服装产业转移研究.决策观察,2009,(1).

6.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7,(5).

7.张少军,刘志彪.国内价值链是否对接了全球价值链――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经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3,(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畜产品竞争力研究”(项目号:20120612)。

区块链技术的劣势篇3

2004年。沃尔玛公司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于2007年配合完成产品包装均贴上电子标签。由于沃尔玛40%以上的供货来自中国,因此这一决议把在中国如何有效实施RFID推到了聚光灯下,也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强烈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RFID技术如何合理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恰当地确定目标市场,是关系到今后产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运用SWOT分析的思路来阐述我国RFID技术的产业发展现状。

优势(S)分析

1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RFID各类应用

纵观中国RFID的应用市场,几乎所有重要项目都有政府参与的痕迹,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实践推动中国RFID民族产业的发展,并且为标准的制定提供经验支持。

此外,国家也鼓励企业在不同应用领域进行开发应用。科技部在“十五”末期支持了几个典型的行业对RFID技术的应用研究,如深圳、上海之间内贸集装箱RFID技术的应用、邮政系统对RFID系统的使用等。

2006年6月9日,我国了全国乃至全球RFID行业期待的《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这一天,对于中国的RFID行业来说,笃定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从此。中国RFID产业发展的步伐开始加速。

2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沃尔玛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量就达200亿美元。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推动RFID技术在中国的广泛推广和应用。IBM、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ZEBRA等RFID技术软、硬件供应商也坦言,中国可能成为RFID技术应用最大的市场,是商家必争之地。

中国标准化协会EPC和物联网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此前对中国的RFID技术应用市场做了相关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未来在RFID标签的使用上,中国需要超过30亿个电子标签。其中,电子消费品将需要8300万个标签,香烟产品将需要8亿个标签,酒类产品将需要1.3亿个标签,IT产品约需要13~14亿个标签。总体上说,中国RFID应用的前景非常广泛。

3技术突破

目前中国RFID产业链已经基本搭建起来,并呈现出上海和深圳遥相呼应且快速发展的态势。上海地区以前端(芯片)为龙头,深圳企业以中后端(绑定与封装)和应用为先导。此外,对于广泛用于各种智能卡的低频和高频频段的芯片而言,以复旦微电子、上海华虹、清华同方等为代表的中国集成电路厂商已经攻克了相关技术,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中国已有企业在建构标签全套生产线,通过降低成本来拓展市场。深圳有企业在加速研究印刷天线,另一家企业开始了价格高昂的标签封装设备的研发。相对于RFID芯片和标签来说,我国在RFID系统方案提供和读写器研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形成了完备的读写器产业链,也催生了一批专业从事RFID产业的成功企业,如深圳远望谷、上海华虹、北京维深等。

劣势(W)分析

1国内RFID标准之争相持不下

在国际RFID标准组织明争中国市场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局、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也在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标准。在建立标准的“旗帜”下,有的主张参照或引用某种国际标准并作相应的本地化修改来制定国家标准,有的主张自主开发中国的RFID标准,还有的主张收购或兼并拥有RFID专利的公司,从而变国际标准为中国标准,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主和派”、“主战派”和“收归派”。而这些派系又和国际RFID标准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建立中国RFID标准的背后,往往有着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其中既有行政条块分隔的利益之争,也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因为几乎在每个派系的背后都能或明或暗地看到国内企业的影子,而这些企业又常常和国外的集团有着某种联系。

其实这三种RFID标准方案并不是水火不相容,只是各自有些难以启齿的隐忧。“RFID标准的艰难不在于技术,难就难在各部门间的协调。”某位RFID专家曾有这样抱怨。

标准颁布之前。业界人士持观望态度,没有企业轻易冒进。然而,时间经不起等待,国际标准巨头已经蓄势待发,如何能树立一套既融入全球一体化又保持自己的话语权的标准是当务之急。

2成本与失业问题

与条形码相比,RFID标签价格较高,技术应用初期无疑将增加企业成本,成为阻碍RFID应用的主要障碍。在我国成本问题尤显严重,我们不仅面临着RFID标签所需的高成本要求,还面临着应用成本的挑战。这是因为国内的人力成本较发达国家低,采用人工操作的成本很可能大大低于RFID技术所需要的成本,所以我们面临着双重的成本制约。同时,RFID技术的应用带来效率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失业,这往往是技术人员容易忽略的社会问题,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国内企业采用RFID的迫切度不高

随着RFID技术被沃尔玛、麦德龙等企业所采用,其供应商也相继采用,推动了全球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样,国内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需要国内知名企业的参与。相信如果海尔、科龙、康佳等国内大型企业积极采用和开发RFID技术,必将促进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企业对RFID的兴趣,从而带动国内RFID应用的快速发展。企业是RFID应用的主要终端用户,目前国内终端用户企业的自发积极性显然不足。阻碍了我国RFID产业的发展。

4研发力量有待加强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先进的Auto-ID实验室,并且面向全球高薪招聘自动识别技术专家。已经开发了能面对多种环境的EPC标签及先进的软件管理平台。我国在2002年建立了Auto-ID实验室,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人才、资金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此外。由于RFID技术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推动了RFID技术装备向多功能、远距离、小型化、软硬件并举、经济适用的方向发展,我国在这些方面的跟踪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还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

机会(O)分析

1以沃尔玛为首的企业驱动因素

物联网的概念提出后,沃尔玛一直致力于RFID

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已经开始了对RFID标签和EPC电子产品标签项目的实施,并且坚持它的供应商于2007年配合完成产品包装均贴上此类标签。沃尔玛引发的这场RFID技术革命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陆续又有许多企业加入,如美国Target、Albertsons超市集团。欧洲麦德龙、特易购(Tesco)等。由于沃尔玛40%的供货来自中国,相信在其大力推动下。中国的供应商也不得不采用RFID技术。从而带动国内整体RFID技术的腾飞。

2挖掘第三利润源的驱动因素

在制造成本和人力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降低供应链成本、改善供应链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供应链运作时,企业必须实时、精确地掌握整个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向和变化。RFID技术恰恰能够满足供应链运作的要求,快速、实时、自动采集物品周转信息,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改善供应链流程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3食品安全需求的驱动因素

近年来,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如何对食品进行有效跟踪和追溯已成为全球性课题。将RFID技术贯穿于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控制体系,形成食品企业的闭环生产。目前,我国的谷物、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主要食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以及排除出口食品跟踪与追溯要求的法律法规的限制,应用RFID技术建立食品跟踪与追溯的工作将对国内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威胁(T)分析

1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

虽然近几年我国RFID技术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技术开发能力仍然有限,至今仍没有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还需要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虽然有力推动了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由于长时间以来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不仅会使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还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在国内中间件市场,除了东方通、中创外,几乎全是国外的厂商,如IBM、BEA、Oracle、Inprise、Microsoft、Sun等。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产品效益的显化,虽然国内已有约30家企业开始涉足,但销售收入却与国外厂商不在同一个数量级。SOA不仅使国外厂商从战略制高点抢占了先机,为扩大中间件市场,它们还采取了捆绑销售和低价销售策略,企图利用资本和产品优势阻止后来者入局。日与国际接轨的自主RFID标准建设任重道远

目前,RFID有两大标准体系――欧美体系(EPC标准,集中在UHF频段)和日本体系(UID标准,在2.4SGHz和13.56MHz频段),两大体系在全球范围拥有庞大的用户群。EPC第二代电子标签标准建立在支持长达256位的电子产品编码、密集询问器信道化信令、支持多种协议等新技术的基础上,代表了现阶段技术研发的较高水平。

我国13.56MHz频段技术比较成熟,但在其他频段尤其是UHF频段,目前仍缺乏核心技术,以大量采用日本和欧美技术、设备为主,制约了我国标准研发能力。从用户的角度看,目前主要行业应用也以欧美、日本体系为主。国标出台后,如果和上述体系之一兼容,一方面将给用户带来高昂的转移成本,另一方面则会造成进出口贸易等跨国应用的困难。

另外,国外标准的标签产品已经越来越成熟,成本持续降低。以第二代EPC标签为例。其单价为0.10美元,其中部分产品单价仅为0.08美元,2007年可能降至0.05美元。从竞争对手角度看,国外RFID标准组织已开始国内布局并且加紧渗透。2006年EPCglobal在珠三角布局其EPC电子标签的产业链。同年在香港投资建立了5个研发中心,并投资240万港币在广东建立了4条采用EPC电子标签技术的试验供应链。日本的RFID标准化组织T-Engine论坛在我国成立了基于日本UID标准技术的实验室――UID中国中心,并与中科院计算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国外对手的不断跟进,将持续挤压中国RFID标准的空间。因此,标准问题将极大制约我国的RFID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自主RFID标准建设将更加任重道远。

3数据安全问题

区块链技术的劣势篇4

【关键词】协同协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系统

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电子商务从商务发展的角度看,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及时跟进的产物。对电子商务进行深入研究,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生产到商务的发展模式经历了MRP—MRPII—ERP的发展历程,而今到现在尚未成熟的协同管理。

一、协同电子商务的内容及运行模式

1、协同电子商务的内容

第一,企业内部的协同。首先要求企业内部的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实现网上采购、销售、考勤、资金预算、奖金准备、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协同。

第二,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这是指企业与产品或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所有环节的协同,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零售商的协同。

第三,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协同电子商务并非只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事,它还涉及到社会上的很多部门和机构,如支付手段的解决需要银行业的介入,网上税收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参与等。

2、协同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

协同电子商务集成web前端和企业后端系统,从企业内部出发,利用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集成,以电子商务跨越企业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大环境中每一个经济元素的潜在价值以实现盈利。

在协同电子商务中,顾客、公司、供应商形成一种共存、交互的增值关系。企业通过参与到协同社区来确立新的价值链定位,此价值链以企业间的B2B关系作为支撑,通过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协同作业,扩展成为基于Internet的价值协同网络。这种价值网络提供了更有效的伙伴间的交互渠道、产品和服务流通机制,灵活地使整条需求链和供应链关联起来,使之达到动态平衡。

二、协同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优势

1、协同电子商务的特点

(1)协同交互性:信息内部处理并行化和信息紧密耦合化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乃至信息网络,使得从产品的研发一直到售后各环节中参与者的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扩展了电子商务过程的交互渠道,达到全方位、双向、动态沟通的目标。

(2)实时动态性:在客户满意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客户响应时间,强调企业间业务的动态集成,更加注重反馈的实时信息交换,达到实时管理和校正的目标。

(3)系统整体性:着重考虑协同系统相关的内外联系,强调协作群体的资源共享和系统整合,使消费者成本、质量和服务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共同绩效目标,追求整体最优和群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4)系统开放性:即系统对涉及电子商务的所有人员都是开放的,不同机构在虚拟市场中共享相应的信息,作出相应决策和反应。

(5)系统完整性:协同电子商务不只提供单个的功能模块,它还提供非常完整的电子商务平台,包括ERP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供应链优化管理、业务信息仓库等所有与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实施条件、决策支持等相关的系统。

(6)模块集成性和功能协同性:协同电子商务由许多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按照业务模式和经营管理思想合理地被整合在一起,它们的功能是协同的,当出现某一事务时,各个模块都能做出协调同步的反应。

2、协同电子商务的优势

自2000年美国SAP公司提出协同电子商务这一概念以来,电子商务就从“泡沫经济”的阴影中走出,因为协同电子商务是企业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能使企业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与一般电子商务相比,协同电子商务具有以下的优势。

(1)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

(2)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打造竞争优势。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经营中要面对技术、市场、资金和决策的种种风险,企业间在产品、流程、业务、预测等多方面的协同运作,使得协同系统以整体优势承担风险,提高了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

(3)改善客户关系、提升企业形象。采用协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企业可以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优化客户群组合,并通过呼叫中心、网络会议、电子邮件、BBS等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4)变革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活力。基于web的协同电子商务为企业构建了全新的组织框架和实效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相关业务进行集成整合,形成一体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管理人员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对企业的资源计划、进销存、供应链、客户关系等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实时动态管理。

三、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要相应经过初始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协同阶段是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

首先,协同商务要求的是在高度共享下的企业信息之间的合作,以一种虚拟的企业组织形式来适应市场导向和客户需求,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中的单位成为整个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出现一个瓶颈都将影响整个联盟的利益,因此,充分加强各单位(加盟企业)的产品以及资源的信息共享是关键。很多时候,单个的企业很难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一个联盟则可以与合作单位相互利用资源从而创造真正的竞争优势。

此外,协同商务可以解决传统价值链体系中难以实现多头对多头的连接方式。以供应链为例,多数的建置在针对产业体系内垂直的整合。在电子市集、B2B电子商务及B2C电子商务的需求下,多对多的连结成为趋势。

以7—ELEVEN统一超市为例。其网络购物便需连结各个不同的虚拟网络商店,以及面对无数在网际网络上的消费者,当消费者上网购物后,货物资讯要经过物流中心整合并与全省的7—ELEVEN统一。这种沟通模式不仅做到横向、纵向的信息互动,更能进行交叉的沟通,可以及时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合作联盟加以调整,在“属于自己”的更大空间中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最后,协同的本身也有互补的含义,共分为横向互补、纵向互补和交叉互补三种类型。显然,协同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竞争优势。协同业务的发展将会在整个供应链甚至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上全面拓展,并将造就高度灵活、快速反映的虚拟企业,亦将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分销、运输、配送、零售、市场及服务等商务模型和商务运作带来变革。

协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实际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可使企业轻易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内外部及合作伙伴供应的信息管理机制,进而达成协同知识管理、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及信息整合共享。

【参考文献】

[1]胡新荣:基于WebServices的分布式应用研究[J].控制工程,2004,11(3).

[2]杨涛等:WebServices技术综述——一种面向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J].计算机应用,2004(8).

区块链技术的劣势篇5

一、产品内分工理论对产业国际转移的解释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诸如中国,所参与的国际加工贸易,是利用国外零部件和其他资源在本国进行加工、制造、装配,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外而发生的贸易,其通常的形式是发达国家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利用发展中国家已有生产能力加工装配产品,然后将产品运往境外销售。这种加工贸易是产品分工的典型形态之一,展现出产品工序的跨国跨地区化。而世界产业转移是指顺应竞争优势与劣势的转换,通过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把某一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经济现象,我国东部地区参与产业国际转移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转移,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视角探讨,能够更加深刻的解释这种产业转移现象的本质,与其说是产业国际转移,不如说是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转移。

同时,当代经济全球化在微观企业运行层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产品内分工生产方式推广深化相适应的,一些诸如供应链、价值链、外包、转包、企业服务业外包、模块化等的概念,都以生产区段国际分工和全球组合为基本着眼点。全球产业转移,实质上是生产环节的转移,而资源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技术环节仍牢牢把握在跨国公司内部,而大多将中间的生产环节投资在我国,这也是资源消耗最大,附加值最低的环节,跨国公司甚至有意通过各种手段,遏制参与其国际生产环节的其他公司的技术创新,以确保其本身在该领域内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利益。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必须一方面把握全球经济走向和跨国公司行为机理,另一方面清楚了解我国企业和经济现状的优劣势,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全球产品分工。

二、中国参与产业国际转移现状

1.东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

以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内地供给的充足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土地和内地巨大的市场,抓住日本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企业,不仅有利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沿海吸收的大多是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专业和外包订单,得到迅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许多制造企业依靠OEM生产方式,即“贴牌生产”赚钱加工费用,占据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依靠中间制造环节加工贸易,是我国东部沿海乃至全国大多数制造业的基本特征。这种以“代工生产”的成长模式,使作为接受代工的中国企业陷入了“技术依赖”甚至是“技术陷阱”,即本来就仅只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的中国企业,对于国外跨国公司更加依赖。

从全球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剧,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对各国要素比较优势的衡量,在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纷纷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占据了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同时把产品价值链的中间低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内部占据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我国东部地区因其独特优势成为了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地区,东部经济也因此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这背后,我国企业自身并没有得到大规模,深层次的发展,因为缺乏自主创新等核心竞争力而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充当着“世界制造中心”和“国际代工者”的角色,而付出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破坏的沉重代价,为了追求“低成本”而牺牲了劳动者的利益。

2.中部经济和资源现状

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0%;人口3.6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自然资源是我国三大地带中最为丰富的,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储蓄量在全国居第一,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从产业资源来看,中部六省不仅具有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和汽车、钢铁、轻纺、水电、第三产业等五大产业群的先天之利,而且具有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日益同东部地区拉大差距,而且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举措的实施,其增长速度也日益落在西部和东北三省的后面,产业结构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市场力量的牵引,中部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东部地区以纺织、服装、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和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正在加快向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较为便利、资源环境容量大、综合商务成本较低的中部地区转移。中部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时机已经成。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萎缩,中国沿海大量参与产品链低端的生产企业倒闭,中国政府大力扩大内需以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部崛起顺应了这一导向,在危机面前,中部地区发展应注意什么?在这一轮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中部企业和政府应该做些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其自身地理、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优劣情况,既吸取东部发展经验中合理之处,也看到其还需完善之处,择之用之。限于篇幅和笔者水平,本文将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三、中部地区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措施――产品内分工视角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中部地区产业升级

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较为便利、资源环境容量大、综合商务成本较低,这使得中部地区具有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措施的实施证明中部地区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决心;而广大的国内市场是承接转移的保障。通过参与全球产品生产环节的参与,来促进本地产业升级的路径,国内学者刘志彪提出了从OEM到ODM再向OBM的转移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大量和持续的吸纳了以加工装配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以东部为主的地区制造产品,而东部本土企业,由于创新能力的落后和缺少品牌,组织能力低下等因素,只能在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吸纳跨国公司代工订单,主要涉及一些低档的非耐用消费品等产业。中国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半数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外资企业。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订单减少等各方面影响,导致了2008年中国沿海大量粗放型加工企业倒闭,这一现象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国内学者提出了三步走的产业升级阶段:一是提高“本土企业接受外包订单价值/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升级阶段;二是OEM转向ODM的升级阶段;三是OEM、ODM向OBM的升级跳跃阶段。从东部地区经验来看,技术外溢的效应在第二阶段中体现出来,由于中国企业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开放性国际市场,国际意识逐渐增强,锻炼了劳动者和企业高管,增强了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干中学”使接受代工企业学到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而随着代工者能力的增强,发包者让代工者承担的生产环节越来越多,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升级。而最终像OBM的升级跳跃,是个更加复杂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成本和学习能力。可以说,在我国东部还未出现成熟的从OEM转向OBM的先例,这需要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来转化,但是在中国台湾、韩国三星的成功转型,为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也与国家提出的“吸收创新”相一致。

2.转向内生性技术进步,提升中部企业竞争优势

技术进步是企业和当地经济乃至一个民族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也证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一批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的现代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收到的冲击比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企业小得多。因此,中部逐步崛起的经济中,自主创新应该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主要动力。创新在经济学中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影响技术进步的路径中,外源性技术进步和内生性技术进步是两种不同的选择。由于内生性技术进步是建立在本国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是获得自主创新能力重要路径,也只有获得了创新能力,在参加产品内分工环节上,才能参与设计研发的价值链高端环节。

现在我们国家对外的技术依存度超过50%,近年来,工业产品新开发的技术,有70%是属于外缘性的技术,尽管中国在专利申请上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步,但是全国的企业当中,还有99%的企业连一件专利都没有,大量的企业都还是依靠利用外国的技术,或者中国其他企业所开发的技术在生产。所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在国内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同时,吸收消化的经费严重不足,我们国家工业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是1:0.06,而韩国、日本企业比例达到1:5-1:8,这说明引进技术还要依靠自己吸收消化才能够真正形成自己的生产能力,才能够形成竞争力,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也做得很不够。在中部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些不足,加大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将外源性技术进步转向内生性技术进步,加大研发力度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建筑企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构建产业集群,提高中部地区经济竞争力

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定义产业集群为,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从产品内分工角度的理解,可以借用青木昌彦对模块化理论将产业集群理解为一个由很多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的半自律性的系统,一个由多个企业集成的模块,每个企业可以进行独立生产和设计,参与全球产品的生产制造甚至分销物流环节,并且这个系统具有资源集聚、协同创新和区域品牌效应。

在国外,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一个地方经济的强弱。如美国有了硅谷和128公路高科技产业集群,美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而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也对当地经济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区域集聚为支撑的产业在我国十分普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目前,中部地区已经基本形成还武汉都市圈、武汉-黄石产业带、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南昌、九江工业走廊,芜湖-九江工业走廊等城市群,并初步显示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但从中部经济发展状况看,各地内部资源禀赋比较相似,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资源主导型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并且各地方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和“低度化”,制约了产业聚集的资源集成效应,产业集群有待加强。因此,中部地区应结合地区本身的资源特色,进一步发展适合本省市发展的产业集群,另外,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的创造、提高产业关联度、拓展融资途径等多方面措施也是促进产业集群的有效方法。

区块链技术的劣势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语文探究式模式构建

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老师缺乏整合的方法,没有形成整合的系统模式与方法体系,导致信息技术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首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规划,教学主题的确定、整合点的选择、评价反馈的方式,都应当以促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为目标。其中要特别注意整合点的选择。整合点的选择是否准确必须以三个标准来衡量: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是否必须、整合点是否能凸显学科的本质、整合的模式是否能解决学科的关键点。整合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成败。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规划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是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关键。

以下谈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三种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一、主题梳理探究模式

要进行主题梳理探究活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立富有创造性的主题,设置探究目标,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学生通过阅读或上网搜集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得出初步结论,研究成果。最后,在老师的引领下,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理性的知识,总结归纳出本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本主题的概念性知识。

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创设情景,挖掘整合点,构建网络学习环境,回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严密的适合探究学习的教学流程。这样,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于细微处见真情――学习细节描写》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深入细节――探讨细节描写的作用和选取细节的原则,转化为写作能力。

教学方式: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网络教室)

技术支撑:主题网页、网络互动平台。

整合点:开辟“写作天地”栏目,开辟“学习超市”栏目。

教学环节:

1、情景写作:把第一课时获得的有关“细节”的概念知识转化、运用于写作实践,在“写作天地”中提交作品,通过网络交流习作。

2、品评优劣:学生点评网络习作,老师点评优劣;老师展示名家手笔与学生习作对比;讨论名家善用生活细节的妙处。

3、深入细节:感悟细节描写的作用,归纳选取细节的原则。

4、学习超市:个性学习,自主拓展,阅读美文,深化知识。

5、布置作业:提交到“写作天地”,测试评价学习效果,提升描写细节的能力。

这种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时效性、自主性和交互性强的优势,突破写作教学难以广泛交流、及时讲评的困境,特别适合网络环境下写作课的探究式教学。这堂课开创了生机、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该网页课件获得第六届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课件类二等奖。

网络课必须让学生在清晰的构架下学习,教师必须预先构建科学的能力体系。一堂优秀的网络课必须由7个环节组成:收集材料――初识概念――实践操作――评价反思――深化概念――自主拓展――能力提升。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探究式学习的三个层级的能力转化:描述知识――运用知识――驾驭知识。

三、学科主题社区模式

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还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更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科主题社区就是一种能很好适应这种要求的模式。学科主题社区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活动,社区成员可通过BBS、聊天室、博客等交流互动平台分享知识与经验,进行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与困惑。优秀的学科主题社区不但要为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要尽可能地创设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提供协作化学习的平台,推进社区成员探究式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白露节气的祝福语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白露节气的祝福语篇11.白露到,暑渐消;衣莫少,防感冒;撤凉席,关空调;调饮食,防秋燥;多喝水,要做到;润肠胃,效果好;常通风,要记牢;祝福您,常微笑!2.白露时节已降临,从此由暖转向阴;秋.....

    有关幼儿园幼儿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

    - 阅0

    幼儿园幼儿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篇1时间如源火,人不知;鬼不觉的一个学期未濒临序幕了,回想原学期的点点滴滴,我受害很多。保育员的工作取每个幼儿无关痛痒,它闭解到每个幼儿的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