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工作总结(6篇)

来源:整理

非遗保护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也会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使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文化大国的地位的进一步稳固和提高。然而,信息化的时代也应该让人们意识到,人们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基础越来越脆弱,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它起到了消解的作用,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建设性的破坏都容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危害。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威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定义为:“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国务院《关于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依照上述两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被称为无形遗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文化遗产,因此,对于它的保护工作也具有独特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非物质性”。立足于这个特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现有的技艺主角和培养具有专业技巧的继承者的保护;其次,以现代化开发的地区为基础,抢救、描写以及转移相应的文化形式;最后,改变和创新当前的局部环境,或者再造遗产所处的环境。《公约》中包含的“保护”的含义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句和振兴。”这个解释已经明确表明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任务以及想要实现的目标。保护不仅仅是传统概念中的保护,而是包括保存、研究、弘扬等方式的复兴文化的一项工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从而创造出新的生命力。

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初衷。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的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内涵丰富,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种类的文化形态。例如,某研究者提出保护传统工艺的观点,那么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是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以及消费意识。同时应该大力的宣传对传统工艺操作过程的重视、了解与兴趣;保护民俗活动,最关键的环节是需要在社区内营造一种交流与沟通文化的环境,促使民俗活动可以逐渐地融入到现代化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地域文化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活动的保护,本质上在保护特殊文化群体独特的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个,应该注意将民间艺术活动的中心因素添加到新型的文化建设工作与传播文化的过程汇总。以此创造出与现代化文化相融的民俗文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这也算具有积极作用的保护。总之,立足于文化的发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建设观念,超越了人们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一般性的理解。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应该是具有多种层次和形态,并且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群体发展自身独特性、丰富文化工作的共同体。只有这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有把握从困境中走出来,更有效地发展。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纯地理解为使文化遗产持续存在,那么保护的结果也只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衰落,甚至消亡。传统工艺的保护要从重建传统文化消费需要入手,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实现。如果把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传承从个别传承人转向对社会公众的展示、欣赏和参与性的制作活动,变成娱乐、旅游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有机部分,逐步纳入对青少年的教育内容,就有可能逐渐培养和复苏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能的欣赏的意识与鉴别力。有了这样一个公众基础,才会培育出对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工艺的接受、消费市场,传统工艺的保护才有可能具有活力和发展空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代公共文化产品。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应该采用一种观念或模式来更新和创造整体的社会文化。因此,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坚持文化建设的理念,保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艳峰.非物质文化遗产公法与私法保护的契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非遗保护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四川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80-03

一、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卅辖17个县市,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390万人。凉山不仅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又闻名遐迩的地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如独具特色的彝族民风民俗和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中国对外开放“窗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国唯一的社会发展形态博物院――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红军长征时元帅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在彝海结盟的革命遗址,神奇秀美的螺髻山和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等,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专家和游客。凉山州更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富集的地方,千百年来,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14个世居民族在这里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闻名世界的、可与玛雅文明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有风情浓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彝族火把节”;有生动并富有诗意的口头论辩艺术“彝族克智”;有被誉为彝人三色世界的“彝族漆器艺术”;有古老厚重并独具生命情态的“彝族毕摩文化”;有“人类母系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的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文化;有濒危并具有人类学研究价值的藏族尔苏人古象形文字等。由于历史的积淀和现实人文生存状态,决定了凉山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原生性。因此,被赋予“彝族文化原生态博物馆”的美名。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八个领域,分别是如民间文学阿嫫尼惹,支格阿尔,彝族克智,月亮女儿的传说,甘嫫阿妞的传说,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姿子里乍;民间音乐口弦音乐,彝族阿都高腔调,朵乐荷,彝族哭嫁歌,彝族竖笛,彝族马布音乐,彝族长号唢呐音乐,大号唢呐,义诺彝族民歌,彝族毕摩音乐,冕宁汉族栽秧歌,阿惹妞,彝族克西觉尔音乐,傈僳族高腔,藏族赶马调,彝族挽歌,彝族月琴音乐;民间舞蹈甲搓舞,蹄脚舞,傈僳族嘎且且撤勒舞,彝族达体舞,藏族杜基嘎尔,藏族嘎卓舞,锅庄(木里藏族),彝族苏尼舞;民间戏曲马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有彝族磨儿秋;民间美术毕摩绘画,彝文书法;传统手工艺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瓦拉手工技艺,佳史手工技艺,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冕宁民间挑花手工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冕宁烙铁画,红铜火锅制作技艺,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砂锅制作技艺,建昌板鸭制作技艺,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藏式烧制茶具制作技艺,藏式木制茶具制作技艺,藏式竹制茶具制作技艺,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民俗彝族婚礼,彝族婚俗,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俄亚纳西族习俗,彝族年,藏历年,彝族火把节,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转海节,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灵山寺祖师会,摩梭人成丁礼,彝族阿依蒙格礼仪,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傈僳族阔时节,傈僳族婚俗,藏族尔苏射箭节,摩梭人达巴信仰,彝族服饰,彝族奥索布迪头饰,傈僳族服饰,彝族德古调解习俗,彝族义诺服饰,彝族十月太阳历,藏族尔苏射箭节。这些项目拥有广阔的文化空间,如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都要在主会场普格县或布拖县、分会场西昌市火把广场等地举行大型而浓重的狂欢活动。目前,该州已有两人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分别是代表彝族克智的海来热几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吉伍巫且。

二、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保护政策及措施

2005年4月,该州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保护。

2007年6月,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凉山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着力做强民族文化产业,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大州民族文化强州跨越。重点做强做大做优以彝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产业。一要加紧彝族文化古藉的整理和发掘,科学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二要办好民族文化演艺中心、奴隶社会博物馆,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三要充分挖掘特色民族文化内涵,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四要抓好以彝族文化为主休的民族节庆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等的发展与建设,增强凉山跨越发展的软实力。”

2007年9月11日,州委、州政府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暨首届“国际非遗节”总结表彰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神,总结了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成效,表彰了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

2008年1月7日,为确保该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顺利开展,州政府决定成立凉山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暨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随后,州委、州政府联合颁发《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大州向民族文化强州跨越的意见》。

2008年4月25日,该州启动了《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起草工作,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2009年3月4日,形成了该《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保护工作及成绩近年来,该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全面和系统的记录,形成了涉及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及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5门类、6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数据库。二是开展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登记、建档和命名工作,评选出68名技艺精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并予以建档、命名和颁证。三是打造以“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品牌活动和保护基地。从2002年开始,该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各类重要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遍布城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会,每三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已举办了五届;布拖、普格两县每年都举办“彝族火把节”,美姑县举办“彝族毕摩文化节”,雷波县举办“中国彝族民歌节”,昭觉县举办“中国彝族服饰节”,喜德县举办“母语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极具地方文化特色。2006年11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命名雷波县为“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省文化厅和州文化局先后授予美姑县“美女之乡”和“彝族毕摩文化之乡”、喜德县“彝族漆器之乡”、普格县“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县“彝族火把节特色文化之乡”、雷波县“彝族民歌之乡”、会理县关河乡“民间器乐艺术特色之乡”、冕宁县和爱藏族乡“藏族民歌之乡”、盐源县泸沽湖镇“摩梭特色文化之乡”、昭觉县“彝族服饰特色文化之乡”等称号。四是形成一批抢救保护资料和研究成果。2005年以来,检查、核对《彝文典籍系列丛书》7卷约6万余字;筛选、录入《中国彝文典籍译丛》的彝文古籍93卷约45万字;充实《四川彝族谱牒选编》资料200万字;翻译、审改、校对《四川彝族谱牒选编》460万字;组织专家学者编辑、翻译、审定《勒俄特依》、《训世经》、《彝族克智》、《彝族挽歌》、《彝族过年歌》、《物种起源》等13卷彝族典籍丛书;与国外学者合作出版《凉山彝族驱鬼经》、《彝族民族宗教经籍汇编》等巨著;为《中国民族宗教经籍汇编》整理16卷经书,出版《彝族尼牧概论》、《彝族历典》、《大凉山美姑民间艺术研究》等书籍,以内部资料形式出版《年算经》、《美姑彝族挽歌》、《彝族谱牒》等书刊;公开出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凉山毕摩》。五是积极组织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筛选、论证、评审和推荐申报工作。截至2009年3月,该州已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7项、省级17项、州级74项,两名艺人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彝族火把节被命名为“中国十大民俗节”。彝族漆器手工技艺项目,由中国政府于2008年9月向联合国正式递交了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书和申报材料。评选结果已在当年第四季度揭晓。这一切充分证明了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高含金量。

以上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该州打造民族文化经济强州的步伐,也有效地提升了该州文化品位,已成为该州乃至四川省文化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8年,在该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暨申报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工作年会上,省文化厅科教处处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副主任郭桂玲,评价该州创造性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了四个先河:一是率先在州文化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科;二是率先确立并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是在州委机关报率先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栏;四是率先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年会。应该说,该州在全省范围内开了六个先河,另两个是:率先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率先启动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工作。

三、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虽然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也开展了深入细致的保护工作,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加快,各民族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挑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旅游和文化常常脱节。许多部门对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缺乏理解和认识,忽略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灵魂作用和主导地位。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流失状况比较严重。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严峻现实。

因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仍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针对上述现状,对其未来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制定《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键,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保护规章和政策,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范围、权属,及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责,落实保护机构、制度、经费等根本性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和51个地、市(州)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机构。该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州,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只有两人;尚无专门机构,人员太少,这已成为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瓶颈,因此,成立“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势在必行。

非遗保护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特色馆藏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10-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逐渐消亡和濒危的困境,保护不同种族、群体、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图书馆有责任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将其纳入到图书馆职能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性的文献资料也将以其多元价值不断丰富和充实图书馆馆藏,形成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料体系,并进而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革新,拓宽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个新词频频出现在我国的各类媒体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关注。2003年第三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此作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图书馆特色馆藏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藏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文献资源,使之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起到该领域信息资源体系的保障作用。

优化馆藏结构,加快特色文献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图书馆要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同时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和实现特色地方资源管理,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色。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馆藏

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了声势浩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国务院办公厅《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意见》对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文化事业单位做了很清晰的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管所在当地“非物”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责无旁贷,各有重点;文化馆重在收集,图书馆重在收藏,博物馆则重在展示。因此,图书馆参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图书馆传统收藏的一个新课题。

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将有效拓展图书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为此,图书馆必须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化遗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关注人类文化现实和生活实际;应该坚持从民间汲取营养、从书斋式服务走向民间社会,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形式的知识信息资源的挖掘与采集;以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空间和文化环境理性反思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从而实现图书馆与广大基层群众、作者的直接交流。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图书馆学的知识内涵、增强了图书馆学研究活力,而且有效提升了图书馆服务层次、增强了图书馆的竞争力。

四、图书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的举措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图书馆馆藏建设,以形成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针对目前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本文认为,还需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

首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充实现代图书馆的数字馆藏。数字图书馆依托高科技的数字化通讯技术,为文化和知识的传承提供全新的载体、机制和可能性,也为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图书馆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配以照片、文字等其他资料,整合成一个资源丰富的、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提供给读者。地方文献数字化后,人们也可以方便地从文字、照片中看到那些消失了的或濒临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散落于民间,流传于广大群众中,可以说民间性、群众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从此角度讲,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依靠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需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改变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仅依赖于政府的做法,通过各地志愿普查员开展普查工作,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这样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传和普及,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助于将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引向深人。

再次,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法律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研究体系的建立;同时,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另外,还应结合实际.尽快制定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在技能传授、生活补贴、设备更新等方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必要的资助,鼓励他们带徒传艺。从而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制度上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的创造活力。

最后,提高馆员非物质文化知识素养。高质量的馆藏文献体系及馆藏特色的形成,必须有高质量的文献采集、筛选、甄别、典藏工作作保障。面对专业性极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采访和研究工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梯队建设,是难以形成独特而连续的文献资源库。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去收集那些濒临消失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中最独特的一部分,成为图书馆建设完善的特色馆藏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已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有责任、有能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l]丁洪玲《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当代图书馆第3期2009年9月.

[2]周和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3]刘爱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拓展图书馆服务新领域》,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

非遗保护工作总结篇4

此次大展以41个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88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参加展览,邀请了近170名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展出珍贵实物近2000件,分为绘饰生活、文明天下、抟泥成器、点石化金、锻造辉煌、品味醇美、经纬天地、锦绣人间、悬壶济世和春色满园10个展示部分。

开幕式上,文化部蔡武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武指出,生产性保护方式统筹协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利于增加传承人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收益,提高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文化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此前命名公布了第一批41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并将印发《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为开展生产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蔡武强调,这次成果大展是文化部等部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目的是在总结非遗生产性保护基本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集中展示各地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意义和内涵,促进其健康深入开展,同时丰富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次展览对于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发挥非遗资源的独特优势、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深入开展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将做出积极贡献。

非遗保护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新农村合村并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合村并居社区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促进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此项工作的快速开展,必然会使农村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都产生了急剧改变,无形中也使依附于这种状态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面对一次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好这一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摆在每位非遗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需要解决,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必须增强紧迫的责任感,并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它是随人们生活的改变而不断演化和发展,每一次重大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能使与过去生活方式相互依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农耕时代向工业化时代的转变,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新农村合村建设,将使农村逐步走向城镇化,这一过程对于农村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而言是一次急剧的改变,必然使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一次大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作的紧迫性,因为我们稍有松懈,就可能错过一次保护的重要时机,而改变一个项目的存在命运。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的融合到新村合并建设中来,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稳过渡和有效传承。

二、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村建设规划中来

在规划实施新村合并初期,地方政府就应把文化遗产(包括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纳入新村合并总体工作中来。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的组织协调下,确定保护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要求、重点项目,编制保护规划,制定出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规划方案。做到立足长远,科学保护,切实履行职责。

三、积极调查走访,了解状况,摸清家底

针对被合并的自然村,认真调查走访,在前期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该村非遗项目的数量、种类、状态以及传承人基本情况,做到不遗缺,不疏漏,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不同种类项目的保护方案。特别要做好传承人生活状态变动记录,以及传承人对合村后的项目传承建议的记录,为今后制定切实保护情况提供参考。在做好项目本身资料记录的同时,还要用文字、图片、录像等方式真实、全面、详细的记录被合并村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重点文化空间状况,为项目存在的历史空间保留资料。

在调查的过程中,要对村庄类型明确认识,划分类别分别对待。对于相对典型的古村落,应以保护古村落为主,并积极探讨古村落保护方案,在既能保留古村落的基础上,使当地居民既能享受到现代文明优越的生活方式。

四、做好新村建设工作,全面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建立民俗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在做好拆迁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新村建设筹备工作。合村建设中对当地居住环境、村落格局、民居样式都造成了直接的改变。新村建设规划必须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新居建筑要尽量体现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体现原有文化内涵,以便更好的保护当地民居样式,和依附于特有民居样式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行政部门应在合村筹备阶段就积极规划民俗馆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随着合村工作的开展,搬迁工作的进行,大量的与今后生活方式不适应的物品将遭到废弃,其中必然包括一些承载着非物质文化资源信息的物品(如农具、家具、艺术作品、手工制品等)。这种承载原有生活状态,展现过去生产方式,记录精神文化生活的物品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过去人们的智慧结晶,非遗工作者应该大量加以收集、整理和保护,作为依附于此的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实物资料。建设民俗馆与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应以村为单位设立展厅,对被合并各个村历史状况进行真实的记录与展示。民俗馆或博物馆应免费为当地群众开放。

五、组织建立新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会

随着合村的进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同非遗项目的传承有可能聚集在一起,非遗保护工作者应积极构建平台,组建传承人联合会,定时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加强互助合作,共计非遗项目传承方案。积极探讨相关项目联合发展,共同打造非遗特色产业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地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切实解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等民生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的居民增加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充分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居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

非遗保护工作总结篇6

宁波市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今天在这里正式开班了,我代表局党委向为本期培训班顺利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培训学习的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文化馆长和我们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文化站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借今天开班的机会,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各级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

一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从建国以后,到新世纪之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对保护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民间文艺集成,竹根雕、布龙、朱金漆木雕,还有许多传统民间文艺节目的挖掘、整理、保存、研究,乃至开发利用,都取得了成效。使我市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绵至今,并且发扬光大。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现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个好的基础,有许多现成的珍贵的资料,有可以总结吸取的经验,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有了许多人才,这些基础,都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的。

二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诸如,自然消失、人为破坏、过度开发等等,再加上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法规、政策、投入方面的保障,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措施手段等不完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加强保护工作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三是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近两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新一轮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一些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机遇。先是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接着国办专门发了文件,召开了全国性的会议,标志着政府重视和推动。后来,国务院又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我省看,从*年到*年,省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人才的培养。从我市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健全机制、制订规划、深入普查、组织培训、公布名录、舆论宣传、申报“国遗省遗”、展示成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抢救和传承发展了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入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省级23项,建立市级名录27项,县级名录173项;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4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1个,命名“一乡(村)一品”93个。“张德和根艺馆”、“何晓道十里红妆博物馆”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场馆纷纷建立,依托“梁祝传说”“开渔习俗”开办的“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品牌,甬剧《典妻》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奉化布龙等屡获全国大奖,宁海耍牙、象山竹根雕等多次赴境外展览,促进了宁波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宁波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许多县(市)、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工作也已经开始破题,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的、基础性的工作。普查的目的,是要全面、系统地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为规划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有利于制定我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规划,有利于认定和抢救、保护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已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运用文字、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有利于逐步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文化大市’’战略,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今年5月,我市被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两个月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搭建了市、县、乡三级普查机构,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文化科和文化馆干部参加的动员会,依托各个县(市)、区,组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专家深入各地陆续召开首批培训班20余个,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面向全市发放的20万张普查简表正在陆续回收、分类、整理和数据化输入当中。下一步,要在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上一阶段获取的线索,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详细调查和登记。今天,是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第一次将我们各县(市)、区文广新闻出版局的分管局长和馆长、站长同时聚到一起,因此,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培训会议,也是一次专题的、集中的进行研究、部署普查工作的会议。

国家和省市的文件,都对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我们还要请市里的专家,尤其今天下午安排了国家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青教授做专题讲座,相信大家可以对第二阶段的普查工作基本做到心中有数了。因此,我就不再全面地讲了,重点再强调几点: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普查工作,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当地的资源底子弄清楚,把生存状况搞清楚,并进行相应的梳理归类,提出问题,明确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底子不清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许多项目来说,即使知道一些情况,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其真实性需要确认。同时,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项目进行系统的记录、保存、整理的工作,普遍做的不够,有的一点没做。这个状况,很难适应开展长期的、系统的、高质量的保护工作的需要,必须通过认真全面的普查,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普查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专业性强,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在人力、物力上有大的投入才能抓好。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完成普查任务。

(二)统一部署,科学安排。这次普查工作,要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市里统一制订规划,负责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指导促进,汇总整理普查成果。县(市)、区作为普查工作的基本单位,要集中人力、物力,认真负责,全面系统地搞好本辖区的普查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以把各门类的专家组织起来,分成若干个组,集中统一地对本地资源进行普查。总之,在组织普查的方式方法上,既要强调各级都有责任,都要尽心尽力;又不搞一个模式,当地适合采取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有利于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就采用哪种方法。要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好本地区的普查工作计划和方案。从时间上讲,全省普查要求于*年底完成,我市作为试点,按照省里的要求,最迟也应于*年12月结束,下半年,由市里先行检查验收,年底接受省里的验收。

(三)用心把握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理解好、把握好、贯彻好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才能在普查工作中抓住要领,取得成效。我们把指导原则概括成“三性”:即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在所有地域上,都要涵盖,不漏乡(镇)不漏村;同时,在各个门类上,不能有任何遗漏。全面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各个具体项目的普查上,既要注重历史,充分吸纳、利用以往调查的成果,又要注重了解现状,看到发展变化,把现在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弄清楚。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其历史和原貌,保证普查成果真实可靠,杜绝出现作假材料。所谓代表性,就是普查中要善于发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要组织专家们深入研究,本地区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然后深入挖掘,重点整理。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主流,或者说是重点,作为一个地区,也就有了特点,将来要重点保护什么项目,也就清楚了。要避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

(四)精心组织,抓好关键环节。在普查工作中,要抓好这样一些关键环节:一是制订好本地方案,每个月进展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二是搞好现场调查,尤其是当地的重点项目要组织好详查;三是明确普查所要取得的结果。通过普查,要取得的成果,主要的应该有这样几项:撰写出普查工作的总结报告,包括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经验体会,取得的成就;提交本地保护项目清单,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地图集;收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保管,有条件的可建立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开展学术探讨,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对这些工作目标,从一开始就要明确,从人才、资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创造条件。

(五)注重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文化单位本身、乃至社会各界,如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和民间,有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们在开展普查和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成立专家组、咨询组,参加普查班子、委托做专门课题等方式,吸纳他们参加普查工作。对我们组织的普查队伍,各级都要加强培训,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这里,还要给各级文化部门、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分管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提个要求,就是要带头钻研业务知识,尽快提高自己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本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 阅0

    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篇1时光荏苒,20xx年已经悄然离我们而去,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一年来,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我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及车间的要求,较.....

    实习期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6篇)

    - 阅0

    实习期工作总结篇1我始终相信,你经历了什么,就会对什么进行思考;经历得越多,思考得越深入,获益自然就越匪浅。思想会随着行走的踪迹而变得深远,这就是所谓“思随行远”。去年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