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课件(6篇)

来源:整理

黄土高原课件篇1

【关键词】创设情境;突破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

伴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组合,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在活跃课堂教学活动,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随着电脑的不断大量普及、互联网迅速而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在全国各地举行的教学公开课、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讲长江时。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可以造成水灾。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黄土高原课件篇2

土家族是鄂、湘、川、黔毗连地带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而丰富的医药文化。竹节参、味牛膝、烈叶星果草、头顶一颗珠、亮叶桦、五鹤续断等无比珍贵的土家族道地药材是土家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恩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与交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从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恩施州“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土家族药材资源,对建立土家族特色药材加工、提纯、研发等产业集群,推动土家族医药产业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对身处这一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师生来讲,将中药化学等专业知识引入民族药材加工等产业集群,不断创新,深化道地药材的饮片加工和医药中间体提取,对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推进传统地方药业现代化、促进民族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土家族医药文化的视角,初步探讨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开展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希望通过中药化学带动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土家族医药人才,使土家族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从而实现土家族医药可持续发展。

1专业讲授与文化渗透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传统中医药学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内容涵盖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及必要的结构改造;有效成分的生源途径,外界条件对这些化学成分的影响;有效成分结构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等。中药化学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为先行学科,同时与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药化学在中药学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师有意识的从土家族医药文化视角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坚定了对中药化学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决心。学生想学好中药化学,但面对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觉得难以下手,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式众多、分类复杂,提取分离方法、原理、操作各异,提取分离流程难以记忆,很难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把握。

事实上对于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都存在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信息流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温。如何把重视中药化学理论的口号转变为每个学生学习的动力,笔者尝试从“换位思考”这4个字入手进行了一些实践。简言之,站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的角度思考需要教师讲授哪些知识。笔者提出针对每一类中药化学成分引入代表性的常见中药饮片和制剂的发展历史、典故,外加课堂上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教学法。如讲到生物碱的时候,举出恩施州知名道地药材黄连,从“川黄连”的“川”进行历史沿革分析:由于利川黄连历来被运输到重庆万州后走长江水道进入中原市场,因此都理解“川黄连”的“川”为“四川”的“川”。直至恩施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全面开通,利川黄连不再需要绕道万州,而是直接走铁路或者高速公路远销海内外,也终于让世人明白“川黄连”的“川”应该是“利川”的“川”。然而不能忽视,尽管利川黄连名扬世界,产量也年年增高,但黄连为恩施州GDP的贡献却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就在于黄连饮片及其制剂的科技含量不足,很难实现高附加值。接下来介绍黄连的主要成分类型生物碱等,就用多媒体进行充分的展示,从化学式到立体结构,从性状等理化性质到提取分离方法,再到结构研究等,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黄连为支点对生物碱的学习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构建,学生十分乐于接受。

完成粗线条的勾勒以后,对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等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觉得形象一些,也比较容易把握学习重点、难点。

2实验设计与文化传承

湖北民族学院在课程学时分配上,对中药化学的理论、实验的比例设置为1∶1,可见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要求紧密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验的过程中,既要求把握实验紧扣基本理论,也要针对恩施州土家族医药文化的特色,勇于创新。

2.1实验设计实验的选择与设计,是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条件。实验教学中的知识导入、讲解、操作、讨论和总结等过程都依托实验展开,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实验的选择与设计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可以从公开出版的教材中精选,或者在公开出版的期刊中进行选择,亲自动手进行编辑组合成一个新的实验。立足土家族医药文化的特色,结合中药学专业学生将来很有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药、保健功能食品的设计与开发的现实,笔者体会,不妨尝试“旧瓶盛新酒”,也就是对同一化学成分类型,实验设计的时候选择不同的恩施州特色土家族药材。以生物碱为例,土家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用于临床的土家族特色药材品种繁多,利川黄连、石窑贝母、富硒茶叶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的材料来源。那么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土家医药对于地方疾病的治疗以及药用植物的成分灵活进行选择,不拘泥于单一或某几种药用植物。实验设计的基础是理论课教材和相关实验配套教材的方法、方案,这是应用成熟的工艺,需要引起相当的重视。

除了教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涉猎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例如《中药材》、《药学学报》等,另外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国外相关期刊的研究报道,例如《JournalofNaturalProducts》、《NaturalProductReports》等等,关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天然药材的方法、理论、技术等信息,联系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实际,多思考能否有所借鉴或者有所改进、创新?立足湖北民族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有的实验室条件,尽可能将学科前沿思路、方法引入实验设计、操作中,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定的参考。

2.2实验讨论实验讨论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讨论并重的思想。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在搜集到详实的佐证材料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所包含的中药化学原理以及争议点所在,启发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相关的中药化学知识。

黄土高原课件篇3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资源;管理;集装箱式

目前我国幼儿园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指导性文件,只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作出原则性规定,这就需要幼儿园根据本园幼儿的生活实际、地方文化背景等来制定具体的、适合于本园的课程计划、目标和实施、评价方法。幼儿园要担负起此种课程管理的职能,光靠上级放权或提出行政性的任务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从实践的角度说,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缺乏课程专家定点指导的幼儿园在这方面要么无所作为,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推荐选择的教材作为课程的全部,要么是简单收集教师在课程开发活动中形成的素材、方案等,未进行妥善的管理,使教师的开发活动最终只是一些未加整合的零散课程行为。面对这种现实困境,笔者所在幼儿园加强了课程资源管理,努力把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个人随机行为转变为全园系统的、严密的、规范的园本课程活动,逐步形成了集装箱式的课程资源利用与整合的循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集装箱,原意指金属制的分格箱,便于货物装卸与运输。笔者借用其物品堆放有序、输入输出便捷规范的引申义,以形象地说明笔者所在幼儿园课程资源管理的方法及其产生的实效。我们在课程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实行了以下制度:

第一,准入制度。

凡是能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资源集装箱。这些资源从来源分类,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或高校幼教专业机构编制的幼儿园教材。这些教材是幼教科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通常是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起着引领作用。二是乡土教育资源。由于乡土教育资源从最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中来,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杜威所说,“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1]乡土课程资源应在整个课程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活动中生成的课程。生成的课程总是从孩子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直接反映了当前幼儿发展的需求,因此是课程资源中最生动的部分。

准入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课改空间,每个教师都能根据自身的能力、经验,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教研能力较强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更多地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情况生成课程或是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而经验相对较少的教师,则可以对已有教材进行创造和发挥。如一位年青教师在与幼儿一起认识台湾时,用一位高邮籍台胞的诗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双黄蛋/黄连黄/大陆宝岛两相望/双黄蛋/黄连黄/两岸同胞情义长/双黄蛋/黄连黄/何日团聚共品尝。”双黄蛋是本地驰名海内外的特产,用孩子们熟识的家乡特产来比喻台湾和大陆不可分割的亲情,形象而生动,激发了幼儿的情感,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获得了进入幼儿园课程资源集装箱的通行证。

第二,入箱检验制度。

入箱检验制度就是在实践中对收集到的课程资源进行反思,包括教师的个体反思和幼儿园的集体反思。个体反思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追求更好地完成;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有关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无止境地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2]集体反思则由课题组领导组织教师通过观摩、讨论、评优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如中班一位教师结合本地的“邮文化节”,首次将有着家乡丰富地域特点的邮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为之布置了大量的关于驿站、古代邮件传递、邮票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试图引导幼儿投入到对邮文化的关注与探索中,但活动效果不明显。教师在自我评析时发现了这一不足,教研组则在肯定该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挖掘具有自主性和敏感性的同时,指出活动在目标定位及形式上不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建议该教师将之用到大班的教学活动中,开展寄信收信的区域游戏,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感知“邮”的作用。

第三,存箱分格制度。

在这里,分格的涵义是按课程资源主题大小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建立若干分支。犹如大的箱子里可存放若干小箱子,小箱子里可存放更小的箱子。比如我们建构的“我的家乡在高邮”这一乡土课程资源集装箱,就是根据课程内容涉及的教育领域进行具体明确的分格分层管理:第一层次为社区知识、风俗传统、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地藏物产等;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细分,如“地藏物产”这一分格可以再分为种植物、饲养业、工业矿产、名优特产等;第三层次是进一步的细分,如“名优特产”可分为董糖、珠光米、羽绒服、界首茶干、双黄蛋等。在每一个层次教师都可以进行课程活动的扩展和延伸,如在“双黄蛋”这一层次,已经收集到的课程资源有:艺术活动“打击乐:数鸭蛋”“蛋壳不倒娃娃”、语言活动“欣赏作家诗人笔下的双黄蛋”、社会活动“参加双黄鸭蛋节社区演出”、科学活动“腌制双黄蛋”“认识双数”、健康活动“双黄蛋沙拉”等等。这一制度使教师能够进行科学的取舍,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也由此变得条理清晰。

第四,出箱添加制度。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东西放在那儿,可以拿来就用,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经验的不断重构,有赖于参与各方的不断‘转换’。”[3]课程资源的积累是为了能高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拿来,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必须统整在对学期教育目标和班级幼儿原有经验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适时调整课程目标和教育策略。比如对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我的家乡在高邮》一诗,第一次在中班被设计成与高邮民乐相结合的音乐欣赏活动,第二次在大班则是节选了其中幼儿念来琅琅上口、明白如话的两段诗句,将之设计成认读游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箱添加制度的执行完善了课程资源集装箱的循环反馈系统,也为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在对课程资源进行集装箱式的管理过程中,幼儿园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性得到了发挥,真正实现了从幼儿园实际出发,调动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她们从幼儿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挖掘课程内涵,满足幼儿学习的生活性、活动性与适宜性要求。上述课程资源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使笔者所在幼儿园获得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为园本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创了新的思路,也为科学地构建园本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

[2]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2002,(7):14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2

1.张卫民等.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12):24~26

黄土高原课件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教学

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初中地理教学所运用。微课能针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使知识情境化,或者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地理知识的展现。因此,微课的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翻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效果是个体对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微课走进地理课堂,以其多维的视听功能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微课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同时,注意利用微课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澳大利亚”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域特征,在视频观看其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农业区域分布等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太辛苦的劳动,凭借自然资源就可过上好日子。那么澳大利亚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呢?”于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情境:森林、草原、羊群、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样,学生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借助微课解释重难点,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我们知道,每节课中都有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增加教学的难度。然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色、形、光与声等功能,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标的更加形象具象。这样,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践证明,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时,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们对区域划分的原因与地理区域类型难以理解。于是,就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展示这一内容。这样,微课视频中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特别对这几个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理由呈现给学生。再经过视频的交互功能进行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这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对划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原因的分析中启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通过微课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遗忘与时间成对应关系,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越快。初中地理中很多名词、现象与规律,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何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呢?实践证明,采取微课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利用微课制作了《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视频片段。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这些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等知识。因此,就利用微课观看黄土高原当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结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整理这一学案,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当堂纠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还使这一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四、运用微课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微课新型教学技术的采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微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秦岭-淮河线”时,就利用微课制作课件,把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利用微课播放。同时,还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当寒潮来临时,东北城市沈阳的气温为-20.6℃,而秦皇岛的气温却为-7.6℃。你能利用“秦岭-淮河线”中的所学知识来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个案例探究,“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秦皇岛地处渤海与内陆交汇地带,而沈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在此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与思路。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微课技术就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柯旺花.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31).

黄土高原课件篇5

1.

(1)发源地:A.

注入海B.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

D.

E.

F.

G.

H.

(3)主要支流:①

(4)水利枢纽:㈠

(5)湖泊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高原、

山脉、

高原、

盆地、

山、

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

,流域面积

,水量

5..别称有哪些?“

”、

6.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

7.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

。(2)

(3)

。人文:(1)

。(2)

8.

为什么要治理川江?

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

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

。中下游: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15.

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

(2)

(3)

16.

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

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

.注入海B.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

D.

(3)冲击成的平原E.

F.

(4)主要支流:①

(5)重要水利枢纽:㈠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

平原、

平原。“

3.

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4.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高原、

高原、

平原

5.

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

时间:

河段:

境内

对策: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表现:

。原因:

对策:

(2)中游。表现:

原因:①

(④

对策:①

(3)下游。表现:“

”。原因:

对策: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

下游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

(2)

。(3)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

(2)

(3)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

(1)

(2)

(3)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

(1)发源地:A.唐古拉山.注入海B.东海

(2)干流沿岸重要城市:C.上海D.南京

E.

湖口

F.武汉G.宜昌H.重庆

(3)主要支流:①赣江②

汉江③湘江

④乌江⑤嘉陵江⑥

岷江

雅砻江

(4)水利枢纽:㈠

三峡

葛洲坝

(5)湖泊

鄱阳湖

2.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3.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

4.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

5.别称有哪些?“水能宝库”、

“黄金水道”

6.

水能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上游

7.

为什么长江航运量巨大?自然:(1)无结冰期,四季通航。(2)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水量大。(3)流经长江中下流平原,水流平稳。人文:(1)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货运量大。(2)与多条铁路干线联通。

8.

为什么要治理川江?滩多流急。9.治理川江采取了什么措施?兴建了三峡水利工程。

10.为什么要治理荆江?河道弯曲,地势低洼。11.治理荆江采取了什么措施?裁弯取直。

12.沿江地带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上游:

水土流失

。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

13.上游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陡坡垦殖,滥伐森林,过度放牧。

14.上游水土流失的应对措施是什么?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禁止过度放牧,禁止乱砍滥伐。

15.为什么洪涝灾害多发?(1)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2)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3)中上游水土流失,使河道淤积,泄洪能力减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缩小,蓄洪能力减小。

16.怎样应对中下游的水污染?废水、污水达标排放。17.三峡工程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防洪

18.为什么三峡河段能建大型水电站?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接地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读图:(1)发源地:A.巴颜喀拉山.注入海B.渤海

(2)上中下游划分城市:C.

河口

D.

桃花峪。

(3)冲击成的平原E.

宁夏平原F.

河套平原

(4)()主要支流:①

渭河②汾河③

湟水

(5)重要水利枢纽:㈠

小浪底㈡

三门峡㈢

龙羊峡

2.上游冲击成的平原有哪些?别称是什么?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

3.

为什么下游流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形成了“地上河”。4.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5.

流经省级行政区有哪些?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

6.凌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1)河流有结冰期;(2)河流的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3)流经平原地区。

7.黄河凌汛产生时间、河段及对策是什么?时间:初冬、初春。

河段:宁夏、内蒙古、山东境内

对策:用飞机、大炮炸开冰坝。(炸冰)

8.黄河上中下游忧患的表现、原因、对策各是什么?

(1)上游。表现: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原因:气候干旱、过度放牧、滥垦草地。

对策:禁止过度放牧,退耕还草,治理荒漠化土地。

(2)中游。表现:水土流失严重。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缺少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④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⑤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对策:①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②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放牧等。

(3)下游。表现:“地上河”。原因:泥沙淤积。对策:加固堤坝,冲刷河道。

9.小浪底水利枢纽首要的作用是什么?

防洪、减淤,冲刷河道。

10.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含沙

量增大。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11.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采取了哪些措施?(1)在黄河上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梯级开发。

(2)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3)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冲刷河道。

12.为什么黄河流经宁夏、内蒙古河段水量减少?(1)气候干旱,河水补充少;蒸发量大,下渗严重。(2)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水灌溉,需水量大。(

3)人口稠密,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大。

13.黄河为所流经的地区作出了哪些贡献?(1)提供了丰富的水源。(2)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3)冲击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14.长江、黄河发源于哪个省?共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青海。

青海、四川。

前言

从事初中地理教学20多年,接触了海量的初中地理教学资料,吸收其优点,经过对比修整,编写出了自己的教学案。

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到高中部教学,深感高中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欠缺。采用初中地理教学案的编排模式,按照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吸收初中地理各个版本的优点,对应北斗区域地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区域地理教学案。教学案的编写与教材同步,采用了正反页的方式。正面提出问题,反面相应位置展示答案。解决了学生背诵不知答案,感觉背好后无法自我检测的问题。学生可对着反面背诵,对着正面自我检测。

教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测评等于一体,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学、教师能教、家长能查,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区域地理知识与地图有密切的联系,编写中对地图进行了详细修改,去除了无关内容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影响,只保留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图上记忆的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做题,没有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做再多的题,也会有欠缺。有了对知识的拓展提高,才会考高分。教学案两者都兼备了。

黄土高原课件篇6

地理教学,教学得法,则事半功倍,教学效果好;反之,教学不得法,则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教法。虽教无定法,但在各科教学中比较法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

1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1有助于获得新的地理知识

运用比较法,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去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如在讲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时,可与已学的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相比较,从而推出新知。

1.2有助于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比较法可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如讲刚果河河口时,与长江河口进行比较,能使学生认识地形与河流的密切关系。

1.3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

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自然而然地提高教学效果。

1.4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1.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与一切思维的基石。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分类及应用

2.1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教师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引用学生已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和同类异型比较两种。

(1)同类同型比较:如我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比较,如造成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梅雨天气的静止锋与造成冬半年云南、贵州的阴雨天气的静止锋的相比较,都具有阴雨绵绵的共同特征。(2)同类异型的比较:主要用来确定不同类事物的不同点及其本质的比较方法。这种比较更多的不是比出相同或相似,而是比出相异,使相异更加鲜明和突出,以区别不同类事物间的本质差别。如,加拿大、巴西和澳大利亚人口和经济都集中于东南部地区,但其形成原因却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通过加以比较,引导学生加强记忆和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

2.2纵比法

纵比法是将同一地理事物现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这是一种自身比较,它有利于了解各种地理事象的过去和现在,也有利于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原因。

以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三个时间段落: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形成;人类历史时期对黄土高原上茂密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近几十年来大力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艰巨斗争。不从历史上谈黄土高原,就难于认清它的真面目,从而认识黄土高原改造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纵比法在比较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过程上特别具有说服力,所以有利于阐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

2.3对照比较法

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并列对照进行比较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一方面是肯定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更重要的是找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突出个性特征。

以我国四大高原为例:高原一般是指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广阔地区。四大高原同属高原,这是共性。那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个性?

青藏高原:(1)边缘和内部都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大山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2)多高山和冰川,成为巨大的天然“固体水库”。(3)位于我国西南部。

内蒙古高原:(1)位于我国北部。(2)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3)除少数山脉外,地面起伏较小,多为一望无际的原野。

黄土高原:(1)位于长城、秦岭、太行山脉和祁连山脉东端之间。(2)海拔1000―2000米。(3)、地面覆盖着深厚疏松的黄土层,这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的地区。

云贵高原:(1)主要分布在云、贵两省。(2)海拔1000―2000米。(3)地面起伏较大,崎岖不平,是个多山的高原,多山间盆地,喀斯特地形广布。

归纳: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高原,多高山和冰川;内蒙古高原起伏较小,多为一望无际的原野;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厚的地区;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喀斯特地形广布。一个抓住其高;一个抓住其平;一个突出黄土;一个突出喀斯特地形。

2.4图像比较法

图像比较法是以一个比较对象为中心,与其它各个比较对象分别进行比较的方法。其目的是比较对象的地理事像的特征。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课本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是分析课本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的重要方法。读懂课本插图内容,并将两者的图形加以对照比较,注意区别极易混淆之处,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如气旋与反气旋图、潜水与承压水图、地质构造中的背斜与向斜示意图、断层示意图等,都可以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2.5综合比较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最美家庭事迹,最美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 阅0

    精选最美家庭事迹篇1有人说:“护士的胸怀像大海,能容纳千百万被病痛折磨的兄弟姐妹;护士的品格像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护士的举止像春风,给人带来温暖驱散了病痛;护士的.....

    优秀范文印象深刻的书作文(精选2篇

    - 阅0

    印象深刻的书作文篇1给我印象深刻的那本书,就是《儿童文学》。在冥冥之中,她仿佛是一个调皮的精灵,在浩如烟海的“群书”中走进了我的生活中,陪伴我走过了那段懵懵懂懂的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