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前景(6篇)
来源:收集
金融科技的前景篇1
关键词: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必要性
一、前言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金融业的管理质量不但关系到金融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金融业能否对实体经济实现有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业如何提高管理效益,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成为了重要工作内容。随着信息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科技风险也在逐渐累积。为了保证金融业能够有效化解科技风险,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明确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积极推动科技风险审计全面开展。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背景
在金融业发展中,为了有效降低信息化系统应用带来的科技风险,国家银监会根据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指引》这一具体办法,旨在规范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为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保证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之所以制定这一管理办法,主要是基于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金融业的运行方式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系统应用转变。虽然信息化系统相对传统的手工记账等会计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由于其系统相对复杂,管理节点多,系统本身的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存在,如不对这一科技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自由发展的话,不但会危害金融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在金融业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成为了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不但使金融业的信息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同时也降低了科技风险,有效满足了金融业发展需要。
三、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意义
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计算机网络规模和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信息科技的作用已经从业务支持逐步走向与业务的融合。同时,信息化在给银行业带来发展和效益的同时,其所形成的风险与传统金融操作风险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科技风险评价审计是防范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措施。通过评价审计,可以发现信息系统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了解并认识当前所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可以了解现有安全措施与《管理指引》要求的差距;可以使管理层的信息安全建设决策有据可依。对审计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并实施相应安全措施,达到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同时,银行机构进行内部审计或参与外部审计,可以提高内部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由此可见,在金融业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符合金融业发展需求,对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降低金融业的科技风险也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在金融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提高金融业发展质量。
四、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是保障金融业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金融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来看,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风险审计是提高金融业整体管理效益的必要手段
对于金融业而言,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可以实现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有效监督,能够对金融业的整个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并为金融业整体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二)科技风险审计是降低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必要方法
由于金融业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只有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才能保证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得到进一步降低,从而达到保障金融业有序运行的目的。
(三)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基于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业发展中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对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金融业发展的整体质量。所以,我们应将科技风险审计作为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科技风险审计是保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为此,我们应认识到在金融业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应在金融业工作中将科技风险审计工作作为基础工作来开展,保证科技风险审计工作取得实效,满足金融业发展需要,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宋玉,晁军宁.CPA审计意见视角的财务动机关注域研究――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N].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侯景波.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治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周代聪.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4]王胤宇.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金融科技的前景篇2
论文摘要:科技与金融是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重要引擎,如何科学把握科技与金融的关系,加强两者的结合,对于解决新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无锡市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需求特点,进而介绍了全市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效,指出了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从政策机制、融资环境、产品创新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750亿元,是2005年的3.62倍;产业增加值1048.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6%。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00多家企业近600个项目申报了省各类科技计划,按国家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17家。
(二)新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以物联网、集成电路、服务外包、原创动漫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无锡迅速发展。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无锡市设立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为了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人占全国的25%,光伏太阳能产业组件产值更占全球的11%0
(三)"530’,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自2006年起,无锡开始实施吸引领军型海外归国人才来锡创业的“530"计划,目前全市注册落户“530"企业达96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28亿元,其中已实现销售的有153家,2009年实现销售13.4亿元,销售超千万元和百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4家和53家。"530”企业已成为无锡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科技产业具有现实融资需求
1.实现产业规模化科技项目和企业得到重点支持。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等企业和项目已逐步成为银行信贷支持重点对象,2009年以来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科技贷款金额超过600亿元。
2.大量初创型科技企业和新兴服务业具有融资需求。"530”计划实施3年多来,全市近千个企业项目已有近1/6开始实现销售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阶段,同时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新兴服务企业发展迅速,随着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日益显现。
3.产业化初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明显。与成熟科技企业或传统产业相比,初创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呈现轻资产、小金额特点。经对近80家处于产业发展初、中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显示,已初步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产品进人销售阶段企业提出的融资需求大多在200-500万元之间,且均体现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丰富,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缺乏特征。
(二)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初步建立
1.出台海外引才专项政策。2006年以来,无锡逐步形成了以“530"计划为主体的海外引才体系,并配套实施“三个100、两个300"扶持鼓励政策,即政府提供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风险投资、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
2.落实科技保险补贴政策。2009年,无锡市出台了《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了总额20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资金,当年全市科技保险保费收人达1313万元,在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了近218亿元风险保障。
3.加大科技担保扶持力度。除了国家、省有关扶持担保机构政策外,无锡市还将担保机构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票据贴现担保、委托贷款、设备和融资租赁等形式的融资担保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仅2009年市本级即安排了3000万元担保补贴。
4.大力发展创业投资。2009年无锡市设立了分5年到位的10亿元规模专项引导资金,当年即引进10家创投企业、18.6亿元资金规模,年末全市创投基金规模72.8亿元,创投企业家数和投资项目位居全省首位。
(三)信贷产品创新服务稳步推进
1.创新融资服务方式。一是发放“530"企业专项贷款。仅去年借助政府“530"担保、再担保体系的支持,全市4家银行先后向“530"企业发放专项贷款3450万元。二是用好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奖励政策。近年来,无锡银行机构先后共获省财政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奖励8713万元(列全省第一)的同时,实现了每年科技贷款增长占全部新增贷款均在20%以上。三是创设“贷投结合”模式。如浦发银行无锡分行今年年初与无锡新区创投集团达成了根据科技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先投后贷”或“先贷后投”的合作模式,即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采取“先投后贷”,对成长期科技企业双方协商选择其一。
2.创新信贷支持产品。一是发展股权质押贷款。据不完全统计,无锡市近年来已办理股权质押贷款60多亿元(包括企业用股权质押向担保公司进行反担保)。二是发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形成了“政府引导、人行推动、自主决策、市场运作、适度让利”的无锡专利权质押贷款模式,今年交行无锡分行、锡州农商行已分别对2家专利权企业达成贷款支持意向3300万元。三是发展银险合作产品,如中行无锡分行与平安财险合作,为1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应收帐款+信用保险+信贷”方式的贸易信用保险融资近1.5亿元。
3.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一是提高信贷审查效率。如江阴农商行对科技企业做到了营销与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审查、前期授信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信用评估与额度核定审批的“四个同步进行”。二是加大激励考核力度。如华夏银行无锡分行对科技企业信贷营销采取贷款增长任务单独考核、适当提高营销人员奖励的政策,对授信管理人员也采取薪酬与业务、效益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方式考核。
(四)科技金融中介体系不断完善
1.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2010年1月,无锡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并开始试营业,推出了股权登记托管、融资及转让、专利权登记评估、企业信用服务等服务中小企业的25种重点融资创新产品,拥有了100多家各类金融及投资服务机构等会员。
2.完善专门融资担保体系。2009年,市政府追加注资2400万元改组成立无锡市再担保公司,并下发《关于为中小企业开展再担保业务的通知》、《关于开展“530”企业专项贷款试点工作的意见》,形成由各区政府确定1家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市再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专门为“530"等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的风险分担体系。
三、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无锡市科技金融已取得了初步发展,但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化初创期、成长期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尚未得到全面系统解决。
(一)金融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科技企业的股权退出渠道单一。目前科技企业的股权退出主要依赖于境内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境外上市,但境内上市门槛较高,无法满足面广量大的科技企业的需求,境外上市受国家六部委10号令限制,难度不断加大,且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区域股权交易场所还较少。
二是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未根本解决。虽然近年来无锡市融资担保市场快速发展,但大多数担保机构由民营资本出资组建,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回报考虑,对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条件较高。且目前由市再担保公司和各区政府背景担保公司组成的担保体系服务对象主要为“530企业”,服务面和担保量还有待扩大。
三是无形资产的评估交易发展滞后。目前针对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转让、交易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权威、专业、能够取得银行信任的评估机构,缺乏完善的无形资产转让、交易市场,导致银行在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方面非常谨慎。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发展尚不稳定。由于初创期科技企业刚完成研发,或初步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但产品、市场、前景尚不稳定,且缺乏足够不动产用于抵押融资,目前主要依靠以政府资金为主、民间资金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支持,银行难以大规模介人。
二是企业内部管理尚不完善。企业在创业初期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研发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制度建设等环节相对薄弱,营销、管理、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建设还难以符合银行的信贷管理要求。
三是企业宣传推介尚不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产品优势、市场前景等方面的社会宣传、尤其是对银行的宣传推介普遍不够,对金融政策和银行融资产品也了解不多,造成企业与银行间缺乏深人了解。
(三)银行信贷支持方面
一是现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导致银行难以投人。目前,银行机构不能进行股权投资,仅能通过传统信贷业务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因此,支持对象只能限于有产品、有订单、有市场、有现金流的科技企业,处于初创期、尚未产业化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在银行难以获得满足。
二是对科技企业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银行不敢投人。目前银行无论是信贷营销或信贷审查队伍中,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规律把握能力不足,导致银行对一些具备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不敢进行信贷支持,信贷资源仍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
三是现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导致银行不愿投人。基于安全性原则,目前银行经营对信贷风险有严格的追究制度,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单独的服务支持系统,也没有放宽对科技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导致银行不愿进行信贷投人。
四、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银行和企业应多方联手,从政策机制、融资环境、产品创新等层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发挥政府主导,搭建合作平台,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1.发挥财政补偿激励杠杆作用。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信用记录好的科技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和中介费补贴,鼓励企业向银行融资;对科技贷款增长显著的银行,安排一定风险补偿和奖励,引导银行增加贷款支持;制定鼓励创投、担保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扩大创投资金和融资担保对科技企业的支持。
2.搭建科技金融信息交流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系统应加强政策对接,建立信息交流与融资联动机制,及时沟通科技创新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形成企业、项目、人才等科技信息以及科技金融产品信息库,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融资条件。
3.加快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地方政府支持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协调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等部门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充实企业注册登记、纳税、进出口、司法等非银行信用信息,健全科技型企业信用档案。
(二)推动专业服务,发挥市场功能,丰富融资服务方式
1.发展科技金融专业组织。发展具备创业投资、小额信贷、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形成对集团化服务优势。吸引民间资本,探索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专业服务科技型企业。
2.完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成立政府主导的专业化科技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担保,便利科技企业融资。
3.加快发展中介服务平台。以无锡产权交易所建设发展为基础,加快建立无形资产交易市场,规范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在资产评估、资产转让和交易等方面充分发挥功能,大力提高全市无形资产融资比例。
(三)创新服务思维,完善服务机制,深化科技信贷支持
1.完善专业化服务机制。一是推动建立专营机构,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可在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归口管理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信贷市场营销,提供专属产品和专业服务。二是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对以科技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分支机构(如人驻园区的支行)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建立适合科技型企业的授信管理、风险评价、利率定价和奖惩机制,适度放宽授信审核条件和考核要求,适当提高科技贷款风险容忍度。
2.创新信贷融资模式。一是推动“贷投结合”支持模式,对产业化初创期科技企业,开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创投+担保+信贷”模式的债权融资支持,对创投公司已介人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二是推动动产、权利质押融资,对缺乏不动产抵押的初创期科技企业,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订单、仓单、出口退税账户、股权、保单质押、封闭贷款等融资创新产品。三是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产业化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办理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四是加强银险、银保合作,推动科技担保、再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保证保险融资支持,为科技企业贸易活动提供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服务。
3.拓展金融服务手段。一是发展直接融资,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推动信托融资,鼓励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运用集合信托计划支持科技企业。三是探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增强科技型企业资产流动性,缓解企业债务负担。
金融科技的前景篇3
关键词:产教融合;物流金融;课程改革
一、引言
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党的以来,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出台多项产教融合相关的配套政策,迎来产教融合空前的重要机遇期和政策发力期。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正式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产教融合改革步入了快车道。高校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主阵地,是产教融合政策实施的关键落脚点。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成为打通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金融是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新兴课程,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产业的迅速崛起对物流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关键在校园、在课堂,对物流金融推进教育创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结合产教融合建设物流金融课程正是发展所需、时代所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金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未充分发挥企业作用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校”“企”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核心要素。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教育与产业间属性壁垒、领域门槛,形成互通发展共同体。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方缺位都会导致产教融合难以达到效果。现实中,物流金融课堂的授课责任主要放在了学校、教师身上,对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大部分是由校方来完成,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应有作用。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程度不深。当前,企业参与物流金融课程仍属于浅层次程度,基本形式是企业专家到高校开讲座、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两种形式,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授、教学实训等更为深入、全面的合作形式鲜有运用。多数企业注重人才使用而忽视人才培养、对人才和科技创新缺乏紧迫感,以及人才培养会加大企业员工管理难度、企业补偿不到位等都是校企间产教融合低层次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校企育人运行保障机制欠缺。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大多是通过协议方式进行,借助二级学院与企业洽谈形成合作。此类育人过程中多未形成标准化、精细化、程序化的管理要求,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流程规范,具体实施效果和培养质量缺乏具体可行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参与教学并未体现综合效益和长期发展,往往是“一次性”活动,难以形成稳定、长期、有效的产教融合效果。
(二)教学内容未充分融入行业前沿在我国,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虽只是“初出茅庐”,但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物流金融不仅能够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能力、服务附加值,还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切合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由此可见,行业和时代是物流金融产生的土壤,要对物流金融进行充分的解读和讲授离不开行业环境和时代背景,必须建立课堂知识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换言之,物流金融授课内容必须有对当下行业走向、产业形势的判断、解读和剖析,需将教条式的理论、模型转化为生动、灵活的案例、事实。而现实中,授课内容与行业现状脱节的问题越发突出,直接影响了物流金融课程产教融合的效果。一是授课内容以传统课本知识为主。由于物流金融属于新兴学科,任课教师关于物流金融的授课方式还需不断摸索当中,现多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具体来看,大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理念,习惯于从专业课本出发,讲授思路和逻辑以遵循课本安排为主。定向思维导致教师授课仅仅局限于课本零碎知识点,常常忽视了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完善,未能根据时展而及时添加新内容,缺少行业前沿和实践案例的融合,未能充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络、民营实体经济振兴所需,导致授课知识覆盖面过窄、涉及范围较小,理论和市场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二是交叉学科知识把握不到位。物流金融虽属于交叉学科但并不等同于物流与金融知识的简单相加,其中涉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技术方法需要重新更新和组合,这要求授课老师同时具备物流和金融双重专业素养。单一学科背景常常导致院校教师能对本专业的知识架构把握透彻却对跨专业、交叉知识的部分要点把握不到位,致使课程只能着眼于基本理念而难以扩展和延伸、搭建丰富的授课内容。
(三)教学手段未充分考虑课程特点物流金融交叉学科属性代表着其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特点,这要求着物流金融课程除了能使学生收获基础知识外还能提升对从事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如何使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不同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是课程教学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当前,物流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新手段的使用较为欠缺,并未完全实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效果,“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较为严重。首先,授课方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尽管物流金融课程的知识非常新颖,但教授方式较为传统,仍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理论功底强是高校教师的长项,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可充分发挥自身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学科研究基础,全面细致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模式等。理论型教师虽有其长处,但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教师才是至为重要。大部分教师的人生轨迹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工作或行业实践的经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市场需求和行业现实把握不够通透。在应用型师资缺乏的情况下,物流金融课程以高校教师授课为主的培养模式,未发挥企业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环节的资源优势,导致教学过程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联系行业实际,影响了物流金融课程教学质量。其次,实践教学脱离企业场景。实践教学是物流金融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较为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是案例解析、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参观学习等。这些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物流金融模式和业务,但仅仅将学生置于“听众”视角,忽视了企业的应用场景。任何外部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通过个人主体操作、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内化理解,在尚未充分激发学生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景下,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产教融合易于走向“纸上谈兵”的困境。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金融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全面保障条件在国家密集出台产教融合政策的大背景下,要使得产教融合在物流金融课堂上真正扎根,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和推动。一是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学校和各院系可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对产教融合进行指导和管理,兼备监督部门、实践平台和日常事务处理办公室,对物流金融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将产教融合纳入到教学管理系统中。二是建立产教融合制度。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形式、期限、渠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体系,对产教融合的流程设立科学的规范,依据文件、规范开展产教融合活动。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丰富考评的参与对象,鼓励将行业协会、兄弟院校、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产教融合培养成果、实践课程授课效果的评价工作中来,并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动态化的考评数据跟踪,助力产教融合建设效果的提升。
(二)壮大师资队伍,丰富课程资源师资是影响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物流金融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教师授课团队是推动物流金融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一是注重引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教师。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可有意引进可涵盖管理、经济、金融、财会等知识储备的教师资源,并为教师深入物流金融课程研究提供充足的研究保障和条件支持,使任课教师能够、愿意在课堂改革上倾注心力,推动物流金融教学优化。二是分层次加强对教师队伍培养。依据不同层次和需求分批开展教学师资队伍培训,中级职称以下教师可以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主,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注重提升课程建设、科研申报、社会服务能力,社会企业师资偏向于创新课程开发、实践课程设置等。三是加深企业实践教师与高校合作。积极搭建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相互学习和研讨交流的平台,聘请物流金融行业骨干人才、领军人物担任实践教师,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校方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以此形成复合型的物流金融管理专业师资团队。
金融科技的前景篇4
科技创新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
从普惠金融本身来看,它的需求很高,迅速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易观金融分析师郭竞告诉《经济》记者,一是普通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金融和理财意识增强;二是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小微金融需求迫切;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供给方面,社区金融发展很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明显,金融服务在乡村地区也没有很好地覆盖,金融供给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的路径,它可以实现破垄断、广覆盖、降成本、促创新、可协同等多个方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活力。今年9月23日,以“新规范・新科技・新发展”为主题的“2016中国・北京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新书会”上,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博士就表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金融行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对创新驱动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降低信任风险和鼓励开发性协作与创新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共享金融的有力工具。“所以,区块链首先影响的是金融的基础设施,随后扩展至一般的金融业务,最终改变整个金融生态链。”
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各国政府、央行、金融机构、科技巨头们都纷纷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世界经济论坛今年8月的“区块链将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业”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有巨大潜力能促使新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更为简单与高效。
“通俗来讲,区块链就是一个共享大账本,大家遵循统一规则竞争记账,同时确保全网在各节点互不信任、甚至有恶意节点的情况也能完成真实的记账。”牛新庄还表示,“首先是其基于信任、无法篡改的特性,这就能解决很多数据信任类问题;再就是其去中介化、交易点对点完成这个特性,能够消除交易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摩擦,同时交易结算几乎是实时的,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资产利用率;而信息透明可追溯将直接促进提高社会公信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对《经济》记者称,商业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自己的科技运用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块链技术特别适合于需要信任和公开透明的场景,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助农贷款、公益捐款、众筹融资等业务领域。
区块链技术并非灵丹妙药
虽说区块链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难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郭竞向记者讲道,首先来说,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该技术本身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差、交易时间延迟较长的弱点就制约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据我所知,目前多家区块链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也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区块链以外的技术解决交易量瓶颈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是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还有待时间证明。”
除技术本身的瓶颈之外,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也是问题。“金融行业是各个行业中最谨慎的行业,也是关系到民生的支柱行业,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每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并且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郭竞如是说。
区块链设计理念相当完美,但它并非灵丹妙药,目前普惠金融引进区块链技术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技术角度看,其交易性能、存储容量、计算资源消耗、安全性等方面都无法直接匹配目前各类业务需求。例如前期美国TheDAO众筹项目智能合约被攻击事情,损失市值超过6000万美元以太币,虽然后续社区采取了以太坊硬分叉来保护投资者财产,但整个事件如果发生在传统金融行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为解决上述各类问题,衍生出了联盟链、私有链、侧链这些架构,以及POW、POS、DPOS等一系列共识算法,这些都是新兴技术发展初期的通病,体现为技术版本更新快,标准五花八门,其发展成熟至逐步统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周期的市场检验。
二是业务场景落地还需时日。前面谈到区块链为何是颠覆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往往都是底层平台级的,特别是和金融系统底层架构的融合,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相当于核心系统再开发,其耗费人力物力成本和项目风险都相当高。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除了比较稳定的比特币体系,其他区块链项目绝大部分均属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无大规模应用。
三是监管方同样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尽早介入,同步制定相关法规,同时将技术规则纳入监管体系,以确保整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让普惠金融可持续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诸多方面有待优化或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知并不断改进。除了以上问题,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统一和标准化。此外,还存在网络带宽等性能问题,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证明其安全、可靠、可以大规模应用,需要金融立法和金融制度的配套跟进。“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大研究投入,从试验性项目入手探索区块链技术极其应用,逐步将其纳入实用场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最后,朱烨东总结道,区块链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要看是否有适用的场景。“从掌握入口到渠道为王,再向场景金融升级,场景金融已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金融资产交易等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今年G20峰会上,我国提交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提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凸显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普惠金融新的里程碑。
目前国内还缺乏哪些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技术或条件?
在郭竞看来,普惠金融跟金融科技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金融科技本身是通过技术让金融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加可触及和更加美好。“其实数字普惠金融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未被覆盖的人群能够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所以,它本身也是金融科技这个大潮的诠释。
牛新庄也表示,这和人们之前常提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些词类似,都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代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持。传统金融模式下是科技服务业务,现在谈的是科技引领业务。“数字让普惠金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并能提供更高效、智能、安全、人性化服务,让金融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成本,从而触及更广泛和细微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网络覆盖率不完善,目前仍有数亿多成年人群体,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仍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另外,信息不对称、信用数据的缺失,给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带来巨大挑战,相当大比例的小微企业、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仍难以获得贷款;再就是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知识普及不足,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区块链引领普惠金融四大趋势
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引进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区块链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控制可视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完整记录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交易成本低廉化。过去金融机构在交易流程上往往需要大量的后天人员和复杂的手续,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以后,这些流程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完成,这样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
对于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畅想,郭竞认为有三大趋势。一方面,普惠金融制度基础将逐步健全完善。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提倡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支付和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普惠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有望从局部到整体得到建立。其次,信用是金融交易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也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都将作为普惠金融的基础逐步健全。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普惠金融面向的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等收入虽低,但是对于租房、结婚、家电、装修等消费是刚性需求,大众参与途径与门槛获得提升后,消费金融在这些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个方面,中小微企业及商户将成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传统金融的痛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0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若把尚未注册的小微商户计算在内,数量更多。但由于中小企业存续时间不确定,缺少可抵押资产,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成本比较大,加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短等特点导致其市场交易成本比较大,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取银行贷款,其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了8项高级原则,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制定行动计划,为全球普惠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8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监管框架、创新与风险平衡、重视消费者保护、重视基础知识普及等全方位角度,构建整套原则框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未来市场发展会呈现出标准化、多元化、移动化、智能化4个趋势。
金融科技的前景篇5
“作为北京创新驱动力核心区的海淀区为京港洽谈会做好了准备。”海淀区副区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表示。第十六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定于11月5日至6日在香港举行。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海淀也正在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双方将怎样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在积多年创新积淀和核心区政策优势的基础上,今年9月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上,海淀区提出“利用海淀创新城区优势,建设全球重要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淀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将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针对上述问题,孟景伟接受了本刊专访。
《中关村》: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海淀也正在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今后两个“金融中心”将怎样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孟景伟:今年恰逢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中央出台了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这无疑将给京港两地拓展深化高端产业、服务贸易等合作领域带来商机。
香港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为活跃、最具竞争力的自由经济体之一,而金融业则是香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金融业与内地的交往与互动,一直对推动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作用。
香港金融业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在人力、法律、会计等方面都已全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便于为来自全球的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是内地金融业所不具备的。而海淀以中关村为依托,在科技自主研发与创新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目前,海淀正在积极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希望能将自身科技优势以资本市场相融合,探索一条科技金融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海淀区的金融发展较为迅猛。截至2012年上半年,海淀区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共1929家(其中法人金融机构709家,新增42家),比去年年底增加83家,增长4.5%。其中,增长最多的为股权投资机构,新增59家,区内股权投资机构共管理的基金规模近2000亿元。海淀区内现有上市(含挂牌)公司236家,其中有18家在香港主板上市。
尽管海淀的科技金融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但是要实现进一步发展,拓展合作范围与空间势在必行。香港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门户,有着众多金融人才资源与资本市场,而海淀打造的科技金融中心,则拥有科技资源优势。从资源方面看,京港两个“金融中心”有着广泛的合作与发展空间,若携手并进,必将带动中关村科技金融的更大发展。
《中关村》:作为中关村发源地的海淀,将如何发挥“创新驱动”这一优势,重点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孟景伟:海淀区是中关村的发源地,是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的最重要承载。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海淀区作为示范区核心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海淀区共有10300家创新型企业,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4142家,约占全市的60%。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157家;高成长性瞪羚企业2247家;上市(含挂牌)公司已达到236家。2012年1-6月,海淀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总收入4119.22亿元。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今年,我们对“1+6”政策做出了一些丰富,形成了“1+10”新政策体系。一方面,积极鼓励创新创业,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另一方面,聚焦重点产业,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创新发展。集中支持一批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产业空间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南优北拓”战略,整合空间资源,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通过支持“一镇一园”建设,促进集体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服务于核心区发展;鼓励国际创新合作,力争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
其次,我们要通过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聚集高端创业和产业领军人才。我们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配套措施,实施13项重点人才工程,设立了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培养和聚集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截至今年9月底,核心区入选“”63人,“海聚工程”124人,中关村“高聚工程”115人,入选数量均为北京各区县之首。
再次,要进一步推动中关村科技金融中心建设,通过科技金融的发展为产业腾飞插上翅膀。在科技金融中心的建设中,我们创新了金融业扶持政策,通过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融资方式,以及重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希望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机制,在区内能够聚集金融与投资机构,并积极培育上市企业。
《中关村》:海淀园一直是引领创新的先行区,今后要着重做好哪些方面的重点工作,在未来更好地发挥示范区核心区的作用?
孟景伟:海淀园的建设一直是海淀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海淀区将紧紧抓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力争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创新布局、打造人才高地、优化创新环境等五个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实施五个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新兴产业领航工程。加快发展导航与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领域,构建“5+1”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二是实施创新创业光合工程。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综合环境,重点在营造政策环境、优化法制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聚集高端创新要素等方面深入推进,使核心区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三是实施创新能量聚变工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鼓励创业的方式,聚集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优质产业资源和潜力企业等发生聚变,释放出应有的经济价值。
四是实施内生动力创想工程。坚持开放的创新文化,营造区域内开放的发展环境,鼓励原始创新,为核心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重点任务包括:继续培育和发扬“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一批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企业家等。
五是实施国际合作链接工程(“双城”工程)。坚持国际化视野,借鉴硅谷经验,不断增强核心区与世界创新集聚区的人才链接、资本链接、技术链接,努力打造全球“创新之城”。加强与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中心的链接,带领园区中小企业抱团出海等。此外,还要将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贯穿于以上五项工程实施的始终,为核心区自主创新注入活力和能量。
《中关村》:在今年9月的中关村论坛上,海淀提出“利用海淀创新城区优势,建设全球重要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请问海淀区为实现这一目标将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孟景伟: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中关村西区重要的科技服务机构,是促进首都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链接和国际先进技术展示的重要枢纽和窗口。为实现这一意义深远的发展目标,目前海淀区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增强政府服务于创新的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创业。首先是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形成了以首都科技中介大厦、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为核心的科技中介服务区,目前已集聚了1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推进创新要素融合反应;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与此同时,加快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海淀区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办法和目录,加强与市级部门、驻区军队以及友城政府等机构的联系与对接,推广核心区企业产品;2011年至今,海淀区政府采购新技术、新产品总额达15亿元。
二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目前,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集群发展,空间布局密集,在海淀区域内已签约产业园共建项目42个,其中包括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为代表的31个特色产业园、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10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个央企中央研究院,总规划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68亿元。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不断对内转化、对外辐射,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金融科技的前景篇6
资产价格决定“风口”来临
在资产价格变动加快尤其是快速上涨时期,金融机构可以“短平快”方式获得较高收益,特别是在科技跨越式发展下,几乎所有类型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并试图抢得站在下一个“风口”的先机,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类企业。过去多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帮助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行业获得了丰厚收益。资产价格上涨应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此外,信用(主要是货币)因素对资产价格上涨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正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为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创造了“风口”,银行信贷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优质资产,在投向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如房地产)中,银行获得了较好的投入产出,体现在过去十年中规模、利润和坏账等指标的持续优化。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以及各类被认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种“某某几国”)失去期待,资产价格或普遍将面临较大下降风险。当然,在货币超发、汇率体系变动异常(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急速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也将呈现分化态势,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也将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体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收益,远不如更为灵活的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获,如对冲基金。实际上,资本金比例极少的银行业,长远发展之路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得风险系数低的收益,而维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等诸多因素。
在“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收益”这一链条外,目前还没有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较好系统性解释。最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经历暴跌;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波动强烈,而作为重要价格体现的股市则暴涨暴跌,当前仍停留低位。综合来看,目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为复杂,资金、增长、信心与价格的关系更不明朗,因而不会出现新的银行业增长“风口”,更何况国内普遍态势是“资产荒”。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几无影响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都与资产价格变动紧密相关,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和市场努力找寻之所在。在诸多影响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中,科技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有效逻辑,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相关案例。实际上,科技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实现的便利性,而非创造或过多增加资产价值及价格。当然,技术进步增加“无形资产”是另一问题,如在会计层面;而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资产”价值也无太多影响,大浪淘沙后依然更多体现为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
区块链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术层面的稳定性已经通过运行近七年的比特币得到体现。作为理念先进的技术,区块链的深入、完善及转化落地,必然对未来科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效应,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进而对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革,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将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微观银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可观的正面效应,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升资产交易质量等。对于前者,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已产生并运行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可应用于未来虚拟货币研发的技术成熟性之证据,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以替代现有实物货币。同时,借助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例如对特定资金划拨的编码将使资金只能被投向规定主体。对于后者,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例如,第一,点对点交易,类似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以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第二,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特征使其能被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资料及交易记录;第三,验证并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与转移;第四,自动智能管理,如自动检测下一交易节点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若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交易会被自动处理,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最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本质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区块链被认为将“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两个层面中,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依然遥远,金融中介进而金融监管去中心化不仅目前进展不畅,甚至金融监管中心化加强的趋势“若隐若现”,如国内市场所揣测的“一行三会”将改革且方向是合并,则我国的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动形势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可能削弱监管的区块链在宏观经济金融的运用都实为谨慎。微观操作层面,在诸多设想场景中,银行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对资产、资金转移和交割的传统式审查及监控,更何况交易运行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银行业系统还十分遥远。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虽然创造了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创造”实验,但新型货币长期内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中,对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考验,现在还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从微观主体角度,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银行业也只将区块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而研究,并不传输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资产仍要在线下结算。综上,区块链从属性和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都几乎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理论上科技与金融“高大上”主体的结合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国内理论与实务届一直致力推进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推进了多年,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如政府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杂志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落脚点是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因而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在“互联网+”出来后,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并成为热点,大量机构声称自身具备“互利网金融”属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努力拓展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场认为在此领域的进展缓慢,不符合“互利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精神。从“科技金融”到“互联网+”的演进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随后出现并炙手可热,被称之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体现出市场对金融与科技已然紧密结合的某种肯定性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互联网圈最为风靡的概念,被认为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其的描述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来看,金融科技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且落脚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科技被认为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各方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互联网金融”及归属于其的P2P都可被划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区块链正是金融科技话题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在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应用上,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型与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5月,国内分别成立了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合作开展区块链在金融中可能的应用研究,但距离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为时尚早。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火热开始,都带有市场对科技与金融实质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许,就像科技与制造业的实质融合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一样,但效果不达预期。从金融本质属性来看,是资金融通以便利交易达成与价值实现,而金融创造的价值广义上永远无法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的主体不同,但并不能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融合,如果前提是定义“实质融合”的核心是创造全新、持续和不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而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缺乏依据且言之过早,区块链同样不会带来银行业营运模式的彻底性变革。
仍要保持对区块链“憧憬”
在科技与金融寻找实质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属性,其“颠覆”意义的社会属性拓展,还需要在社会认知层面和自我技术层面的不断调整和突破后,要在理念与实践皆切实达到被很多观点期许的那种“革命性”转变基础上。抛开“数字货币”等依然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现实运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项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银行业目前运营中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如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下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为便利和准确,银行间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并显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规则的交易可以做到实时交易,高效率带来的将是交易收益的增长。作为对科技最为敏感的行业,银行业研究和试验区块链技术也是自然,更何况区块链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但也如上文所述,银行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如风控理念与成熟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稳定性,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投入布局的结果,虽然银行业应对市场变化作出应对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最近几年迅速布局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区块链合作研究,但其运行体系及逻辑并未有重大乃至根本性改变,银行业传统业务内核依然稳固。如果区块链仅是从“技术属性”角度为银行业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而不是从“颠覆货币金融体系”的宏大愿景出发,则区块链将不会带来银行运行模式的变革及收益模式或商业模式的重大革新,但却有助于获取效率收益。或许,作为一项互联网协议,区块链目前首要的任务也正是从技术角度提升银行现有业务模式的效率与安全系数,而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商业模式”也更多是由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作为主体,由其承担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的“技术升级外包”工作。当然,效率和安全层面的优化也会为银行带来收益,只不过相较银行从“资金融通”的核心商业模式中获得的收益,区块链目前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收益。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毕业时写给同学的一封信范文(精选2
- 阅0毕业时写给同学的一封信篇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要分别了。在这,我要感谢老师,感谢我的同学们!自从我一年级转来这时,是贠玉萍老师.....
压岁钱作文范文字_新年作文(8篇)
- 阅0压岁钱作文范文100字_新年作文篇1过年了,过年了我们可以领到压岁钱了,但是压岁钱怎么花呢?我花压岁钱的安排是这样的。我先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然后1——5元的压岁钱攒下,5元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