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6篇)

来源:其他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篇1

关键词: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专业师资高考指挥棒

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通过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密切合作,在学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无论规模、水平和发展趋势,在全世界都不落后。我国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曾三次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200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大纲》,要求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在当前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相关学科的设计中渗透了环境教育内容,同时将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纳入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研制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现阶段,我国中学环境教育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教育没有制度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专职教师、环境教育资金匮乏、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等问题。

一、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不协调

目前,教材是环境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依据,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都通过它体现。环境教育教材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环境内容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对学生环境教育内容、学习情况检测的主要依据。现行环境教育没有专门教材,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各门学科又以地理、化学、生物、物理、政治为主,各门教材编写都是站在本学科角度分析理解,必然不全面。表1和表2分别是物理和生物学科涉及的环境教育内容:

表1物理学科:环境教育内容

表2生物学科:环境教育内容

以下是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大体可用以下图1表示。

图1高中地理学科结构示意

地理环境在狭义上可称为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为现代社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人类在利用能源中出现的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所以课本根据大纲的精神,着重突出能源。人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很广,其中与地理有关的有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贸易、旅游、聚落、城市、人口等。高中地理因课时所限,按照大纲只重点要求讲述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没有包括人类在地球表面活动的全部内容。

人类利用资源和能源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一方面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文明。另一方面是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和对环境保护不力,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口迅速增长,某些资源和能源出现短缺现象。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环境问题。从这两方面看,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必须注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从前面学科对比可以看出,地理学科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打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功能,但由于各种原因,地理学科没有受到公正待遇,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环境教育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高中学校缺乏专业师资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多方面,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除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环境知识外,还要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环境问题发生的发展背景、产生根源,从社会、经济、法律的众多方面,全面地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治理措施、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动向,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教师“登高望远”,全面掌握社会环境教育理论。而现行中学教师,大学学习专业内容宽度不够,文科不懂理科,理科不懂文科,即使理科内部也几乎互不相通,例如物理不懂化学,更谈不上政治、地理,这样的师资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只能从自己本学科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割裂、片面的分析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全面把握,不能满足环境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环境教育的发展需要。例如光化学烟雾,见图2。

图2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危害示意

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会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使人们头痛呕吐,并使植物体受到损害。世界上第一个受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是美国的洛杉矶,它西临太平洋,其他三面群山环抱,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市内每天有三四百万辆汽车奔驰,将1000吨碳氢化合物、4000多吨氮氧化合物排入大气。1946年,该市发生了光化学烟雾,1955年又发生了一次,当地65岁以上老人死亡近400人。

化学老师主要从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化学反应原理角度分析;物理老师主要通过燃料利用率分析;地理老师主要从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因素及治理措施分析;政治老师主要从光化学烟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如何制定政治法规角度分析。没有哪一门学科对该污染事件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环境学科内容。因为学科教师本身就没有接受关于该环境问题的系统教育,自然只能从本学科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获得的光化学烟雾知识,自然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一是设置专门环境学科,二是对现行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

三、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不言而喻,其强大的功能无可匹敌。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据统计,每年选考地理人数不到2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高中学生不受系统的环境理论教育。有些学校高一就开始分科,连必修教材都没有上完,缺乏基本环境知识。而普通高中有双重任务:为高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这其中除了少数人会进入高校学习相关环境专业外,大多数人不再接受环境教育,进入社会对将来环境事业必将带来不良后果。自从高二有了学业水平测试测试后,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直接导致必修教材利用效率下降。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篇2

1.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背景及发展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聚居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后来我国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汲取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方面为最基本前提:

1、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的。

2、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3、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

5、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学的发展前提和脉络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前提有相同或相似出发点,那么我们在研究建筑学的发展时可以找寻他们相关的学科焦点,来更好地研究建筑学。吴良镛院士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学已不再局限于个体建筑设计的范围,与建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在不断扩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而错综复杂的大系统。建筑学的概念也必须随之扩大,对其做较深入的研究,就不可避免的涉及众多相互联系的学科群,对他们的了解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开阔和完善建筑学的思路。

2.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人居环境时我们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可划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以上每个大系统内又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特别需要提出得是在上述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为人类创造与建设的人工系统。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研究实际问题中,以善于分析,寻找各相关系统间的联系和结合。在任何一个人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地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当然,这种组合不是概念游戏,而是对历史的总结,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深入的调查研究、深邃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大趋势的掌握和超前的预测。吴先生认为,五种系统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和讨论问题方便,应当看到他们相互联系的方面。

在借鉴道萨迪亚斯理论的基础上,吴先生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就这样,五大系统与五大层次相互交织,相互联系,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这一学科的重要方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构架下的理论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建筑学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对于建筑学的指导意义

广义建筑学提出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通过城市设计整合起来,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三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共同研究如何科学地进行土地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场地规划;共同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以及共同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和重建,等等。

3.1从宜居城市城市角度出发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意义

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幢建筑物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将视野扩展到宜居城市的建设上来,这种城市形态的建设不是单纯一种城市规划思想所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综合不同城市规划思想的优点,摒弃其不足。宜居城市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宜居城市的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应用,需要汲取历史长河点点滴滴的经验加以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符合现实背景和当地民情的宜居城市建设之路。

西安打造宜居城市的重点应主要解决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相关社会民生问题。只有系统化有层次的分清楚问题,才能多空间、多维度的清晰我们所面对的棘手问题。

3.1从建筑学习角度出发简述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意义

建筑历史的发展史正如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

脉络。我们对于建筑的不断认知也应建立在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之上,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建筑的发展史,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总结做出有利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建筑。分系统、分层次的疏离知识理论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同时找到各个知识理论的交叉点,细致的总结研究,形成个人的理论系统。

4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系统观的展望

世界是整体的,建筑是全面发展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社会理想,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人居环境科学应该作为全社会的科学,各方面都参与它的发展与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人居环境科学需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有全社会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注。我们作为建筑学的学生更加应该深入了解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及他所涉及的系统观,学会分系统、分层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相信我们将迎来更加完善和更加适应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篇3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69-72.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篇4

关键词:环境教育;发展动力;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43-02

1973年8月,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提出发展环境教育。北京大学及时响应号召,当年就在原地学系设立环境地学专业,揭开了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序幕。

一、发展历程

1973―1978年,中国当代环境教育艰难起步。在这个阶段,环境教育以促进环境污染防治为主要教育目标,以少数高等学校和各级各类环保部门为教育主体,以少数在校大学生和城市重工业企业的干部职工为主要教育对象,以防治环境污染的自然科学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

1979―1992年,中国当代环境教育初步发展。在这个阶段,促进环境管理成为重要的环境教育目标;环境专业从母系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立环境专业的中、高等学校不断增加;各级各类环保部门广泛开展在职专业环境教育;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的环境教育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公众成为重要的环境教育对象;以环境法学和环境管理学为代表,环境社会科学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1993年以来,中国当代环境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阶段,环境教育开始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等环境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中等环境教育开始萎缩;教育部门不断增强对基础环境教育的领导,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课;宣传部门广泛开展以“中华环保世纪行”为主的环境宣传教育,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以“自然之友”为代表的民间环保组织成为环境教育的新生力量;以环境伦理学为代表的环境人文学科开始融入教学内容。

二、发展动力

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发展,不是某个因素单独推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联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环境教育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环境问题、环境科学和环保先锋发挥着主要作用。

关于中国的环境问题,国内外学者作过很多专题研究,1989年以来的年度《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也有一些官方的记载。民间则流传着一些环境民谣,比如:“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农田灌溉。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害上加害。”这虽然说的是淮河流域,但也是中国许多江河流域的写照;虽然说的是水质变化情况,但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其他方面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积累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技能,培养环境保护的态度,并通过教育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传播出去,使新一代尽快掌握前人的实践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新的创造。

有理想、有智慧、有反思能力的人,不会无动于衷地屈服于环境问题,而会因之迸发出更大的发展动力。但是,环境问题的刺激并不必然激发人的反应,环境问题的加剧并不必然激发反应行为的升级。因为,外来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做出反应。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必须经过社会建构,成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才能激发人们去应对。尤其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无法直接感觉到的环境问题,更是难以激发人的反应。因此,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发展,固然源于环境问题施加的外部压力,但尤其有赖于社会发展提供的内部动力。没有内部动力,外部再怎么压,还是发展不成。

环境科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主导着环境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中国当代环境教育的起步阶段,环境教育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一些传统的自然科学,比如物理学、地学、医学等,较早开始渗透进环境教育的内容。在这些传统自然科学的内部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比如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医学等。这一阶段的环境科学是分门别类的,环境教育则是分化发展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门别类的环境科学开始走向整合,在此过程中,社会科学也开始参与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一些综合性的新分支环境科学,比如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等。这些新学科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环境科学的整合发展,使环境教育超越了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阶段,进入了整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阶段。

环保先锋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们主导着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将环境问题施加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促进环境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不是公众自下而上发起的,而是少数环保先锋、尤其是政治领域的环保先锋,运用自身能力或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发起的。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果敢决策,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不可能在“左”倾错误仍在泛滥之时就开始起步。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公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科学水平较低,参与环境教育的意愿与能力不强,环境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科技支撑等,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环保先锋的争取、提供或创造。

三、历史启示

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激发人的环境忧患意识。这虽然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但是心理压力是前进动力的重要来源。这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经常用此名言劝诫自己和别人。这种做法也应该在环境教育领域广泛推广,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地方,要大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用触目惊心的事实,让人直观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危害。同时,也要引导人辩证、全面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避免因为对环境问题的不当揭露,让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换言之,既要让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和危害,也要让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激励作用,引导人们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在防治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

要加快社会发展,通过社会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之中推动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发展固然源于环境问题施加的外部压力,尤其有赖于社会发展提供的内部动力。因为,环境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只有在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供。现在,有的环境教育者,怀着善良的愿望,片面强调环境权益,对开发利用环境的行为持有先入为主的反对意见。这相对于那种无视环境影响,把环境单纯当做索取对象的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进步。但是,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大量环境问题不是发展过度造成的,而是发展不足的产物,是生存压力转化为环境压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片面强调环境权益,而要拓展视野,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社会发展。

要大力培养环保先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主要是在各级各类环保先锋的主导下发展的。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精英主导型的环境教育发展模式难以得到根本改变。鉴于此,要高度重视教育、影响、动员各级各类社会精英,将他们培养成为环保先锋,利用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源,自上而下的推动环境教育。提出这种主张,丝毫不意味着自下而上推动环境教育是不重要的。环境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普及于社会,惠及于公众。为此目的,自上而下的推动,自下而上的推动,都是必要的。但是,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环境教育适宜先走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

四、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

30多年来,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从鲜为人知到渐为人行,至今已经形成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学科的环境教育体系。就组成要素的数量而言,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体系尚比较健全。就组成要素的结构而言,中国当代环境教育体系尚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基础环境教育薄弱,使得环境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其二,环境人文教育薄弱,使得环境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可以优先实施以下策略: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篇5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目前,在本科教育层次,诸多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定位基于两种类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是从事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人才。高校提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也强调理论的应用性。这类人才既掌握了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既掌握了技术应用中的技术知识,以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有较多的了解,又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具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现代技术的实施者、应用者和实现者。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征。

1.1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特征应用型人才进入社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就业方向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

1.2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征专业知识的结构决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重视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1.3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重点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强调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4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特征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虽然对于科研开发的能力要求不高,但对于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拥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时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此,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应用型教育的灵魂。

2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环境科学是多学科、跨学科组成的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正因为如此,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广、研究方向众多,与其他诸多学科之间交叉性较强,使得环境科学学科特色不显著,进而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其专业学科基础这上,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仅仅对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简单的组合就容易使学科的发展没有内涵,更难达到学科质量的提升,而产生随大流现象,学生不能拥有良好的就职“生态位”,从而削弱了其社会竞争性。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教学上办学定位不准不同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成立的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化学背景,有的是生物背景,有的是地学背景,有的是环境工程背景。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往往以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而“母系”的痕迹很深,普遍存在培养口径过窄、太专的问题,未考虑到社会、市场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上出现办学定位不准。

2.2教学教材内容更新较慢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相应的环境问题也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但高校的教材内容、实验实践相对较为稳定,内容的更新不够快,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教学的模式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环境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

2.3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通常实践教学环节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的同时进行。综合性大学通常对所设专业进行总学时宏观控制,但由于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基本上是固定的,并且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只能缩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这势必进一步减少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在通常课程实践中,可能由于带队老师和仪器的原因,造成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在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实习单位对实习人数的限制,还可能造成每个学生实际实习时间只有原定时间的一半甚至1/3。此外,如果环境科学专业未设定相应固定的实习基地,也存在着临时实习单位并不具备实践条件的问题。

3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咨询、环境教育,或经过培养选拔可继续攻读环境学科硕士学位。因此,高校环境科学教育的实施应当在“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强化实践,激发创新,多规格、多渠道、多层次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上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作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式的确定还与高校的定位有关。定位为“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为主,定位于“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定位于“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以这种方式进行定位。南昌大学就没有以教学型或者研究型进行定位,而是用“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作为未来学校发展的定位,依据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南昌大学的性质,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笔者认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就业态势,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和一定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建设需要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适应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到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可以到一些与环境科学有关的相关部门从事相关的工作或者到其他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可以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4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深厚科学素养的应用型环保人才,构建环境科学专业新型创新培养模型势在必行。该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4.1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依据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及时关注社会环保人才的需求信息,重视毕业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体系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组成。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第一课堂学分164学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见表1)。第二课堂学分2学分。围绕着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结合学生就业的需要,积极选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教材或者公认高水平教材、获奖教材、统编教材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材,选用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教材。

4.2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丰富了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融会贯通。按照“夯基础,拓口径,强专业,重实践,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立足现状,紧跟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包括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上)64学时,专业实验(下)32学时、环境仪器分析实验32学时;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学课程设计1周、环境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规划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监测教学实习1周、环境科学认识实习1周、专业实习1周、毕业实习3周;毕业论文10周。

4.3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属于保姆式教学方法,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较差,缺乏独立性,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课堂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填鸭式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进行积极地讨论与探讨,学生课后亦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老师进行互动,进而达到充分掌握课程的要点。对于实验教学,可将实验课堂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艺环节中完成相应课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构建多类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强化课内知识,同时将课内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去进行实习,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技术力量去学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习过程中和实习后及时对实习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以真正达到实习的目的。

5结语

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篇6

关键词:环境教育;卢卡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1-02

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作为人类“征服”和“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遭到人类的改造与破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来已经问题重重又“雪上加霜”。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历史与现实表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个人的环境意识培养需要长期的教化和积淀,所以,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建立科学的环境教育理论体系是其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揭示环境教育的本质,使环境教育朝着正确的理论和方向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学术界开始对环境教育理论进行探索。卢卡斯对环境教育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

一、卢卡斯环境教育的形成及发展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组织了一次生物圈会议,会议呼吁发展各级教育中与环境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料,促进技术训练,激发全球环境意识。并且倡导在世界各国建立国家环境教育的协调机构,这次会议“也许是第一次世界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呈现”。

1.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教育和英国的自然学习是卢卡斯环境教育的萌芽。卢梭将人类的教育来源划分为三类:或授之于自然、或授之于事物、或授之于人。授之于自然与环境教育理论有一定关联性,卢梭提出儿童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生物,应该按照他们的自然天性来生活,而不应该违背他们的自然天性。人们与具体事物接触的必然结果就是他们的行为能够立刻得到回应。

2.卢卡斯环境教育理念。现任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1972年从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他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他指出其中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其中,关于环境的教育是通过一些环境主题,如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工业化等,发展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环境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利益和不同文化观点的事实基础上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即要发展他们的价值观与态度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实施

英国的环境教育是遵循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而实施的,纵向来看,环境教育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而且采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关于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是传授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环境教育的基础知识有广泛性和跨学科性两大特点。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各个学科中,贯穿于中小学课程体系中,通过以下主题发展:气候、水、土壤、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建筑、工业化和浪费。其中,气候中包括: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如臭氧、温室气体。水包括:水污染的问题,水的保护、供给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等。资源包括:资源的有限利用、能源的保护、能源利用的污染效应。土壤中土壤的侵蚀、肥力和保护、工业发展对土壤的负效应。动植物的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保护,自然界的毁坏。人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过去的社会是如何影响环境和如何受环境的影响的,等等,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所有的这些主题都深入到各个学科中,尤其在科学、社会、技术、地理和历史学中。科学课程对环境教育内容的综合体现,地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方向的走向。历史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是如何在人类活动及自然演化的作用下形成的,学生可以利用历史学的方法,来分析书面材料和实际遗留物,从中找出环境长时期变化的线索。

在历史课中,第二阶段某个单元的主题为“1948年以来英国生活的变化”,该主题旨在让学生根据实例讨论过去50年英国发生的变化,包括交通、工业、技术、人口和文化。内容并未涉及50年英国环境的变化,也无工业交通发展对英国环境的影响。但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正确引导学生英国50来在工作、生活、文化、人口、技术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迅速变化,对人们及人们自身产生了何种影响,其中哪些变化对他们看来具有可持续性,哪些变化是否能带来益处,受益对象是谁。讨论这些变化是否能在不破坏或不过渡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持续发展等问题。

2.为了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关心目前和未来环境利用的方法;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并考虑到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同文化观的事实;人类不得不做出的抉择。为了环境的教育,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以便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身保护环境的行为,并发展他们开阔的胸怀,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英国环境教育大纲规定:通过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美学、工艺学、伦理学和宗教等,通过学科渗透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价值观,以便用可持续的生态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除此之外,英国十分重视对教学资源和社会机构的利用,在英国有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生物实验室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免费的供学生参观学习的,有许多机构大力支持学校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

三、环境教育模式下的环境教育问题

环境教育的提出是以培育环境情感为手段,以道德关怀为切入点,以人性回归为终极目标。尽管英国中小学环境的运作模式接近完美,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英国政府和教育界正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时代和英国的实际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学科间的协调不好,英国采用学科渗透模式,学科间一旦协调不好,环境教育的内容就会支离破碎,内容出现重复或丢失;虽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环境教育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还存在着时间性问题,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强,需要教师学量的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教师的时间难以把握,此外,加上上课时间的短缺,使得时间因素成为环境教育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missiononEducation:ReportonObjectives,OrganizationandStructureWorkingProgramme,Gland.Switzerland:IUCN,1971

[2][爱尔兰]佛兰克·M·弗拉那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M].卢立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英]Joy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田青,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口才与演讲训练计划范文好作文推荐

    - 阅0

    关于口才与演讲训练计划范文通用篇1一:多说话“多说话,多与身边人说话,多在公众场合说话,多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讨论会等等,绝对是很好的锻炼你演讲口才的方法。二:多阅读“常言道“.....

    关于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整

    - 阅0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篇1我刚踏入教师工作不久,资历尚浅,谈不上经验可言,在座的班主任以及我们办公室的一年级班主任很多都经验丰富,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今天在这里就是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