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6篇)

来源:网络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1

关键词:工业遗产建筑特征保护再利用

Abstract:throughindustrialbuildingrelateddocumentsintaiyuancity,theliteraturecollection,analysisandexamplesofexistingtheon-the-spotinvestigationandresearch,thispaperoftaiyuanindustrialbuildingstageofdevelopmenthasbeendivided;Oftaiyuanindustrialbuildingheritagescharacteristicsaresummarized;Basedonthis,advancestaiyuanindustrialheritag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measures.

Keywords:industrialheritagearchitecturefeaturestoprotectandutilize

中图分类号:G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太原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土地价值上升,以及太原市的一些工业区由于功能性衰退而面临更新改造等因素导致了很多工业遗产正面临着毁坏、遗弃以及消失的严重威胁。而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太原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因此,对太原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使整个城市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其物质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的文化内涵、对外形象得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太原市工业遗产的现状

1.1太原工业发展分期

对太原工业遗产现状的了解首先必须清楚太原工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所拥有工业建筑。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太原工业遗产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的统治政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太原的工业建筑具有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根据这些阶段性的特征,太原工业建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晚清督抚统治时期、阎锡山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时期。

1.2太原现存工业遗产及分布状况

目前太原市所遗留的这三个时期的工业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北、河西地区,集中在尖草坪和万柏林两个区域。

通过对太原市历史建筑名录的查阅,结合笔者的实地调研,太原市目前所保存的这三个时期有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包括7处(太原电灯公司烟囱、太重一金工、二金工厂房、晋西机器工业集团行政办公楼、汾西重工5号办公楼、太原面粉二厂生产车间、仓库、晋安化工厂水塔、太钢2号高炉),以及有一定价值的工业遗产分布在这13个厂区(太原耐火材料厂、太原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太原第一热电厂、汾西机器厂、太原变压器厂、太原锅炉厂、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太原有限公司、太钢线材厂、太原选煤厂、大众机械厂、太化集团化工厂、新凯纺织厂)。

1.3太原工业遗产的保存状况

由于太原工业遗产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不少工业建筑闲置。在一些经营不善或已经倒闭的厂区内,一些工业建筑年久失修,保存状况较差,如太原制药厂数量众多的废弃厂房和构筑物。许多建筑再利用过程中采取简单、粗劣的改造方式,导致工业建筑原有风貌特征被破坏。更值得忧虑的是,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因更新换代而被拆除;还有部分经营效益较差而倒闭的工厂,或者其厂区所处区段的土地具有较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土地被征收后用作房地产开发。如“一五”时期的重要企业矿山机器厂,在整体搬迁后,厂区内工业建筑现已完全拆除。如不尽快将工业遗产纳入保护范畴,它们可能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迅速消失殆尽。

2太原市工业遗产的特征

太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展较早的城市,太原工业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晚清督抚统治、阎锡山统治、“一五”“二五”三个时期,工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工业建筑类型丰富,形式自由。在建筑风格、装饰、技术以及空间四个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材料、做法、细部上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中西合璧”、“晋洋结合”和“仿苏式”的独特的建筑风格。

3太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措施

3.1太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遵循原则

坚持全面保护的原则。全面保护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全面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对工业遗产的维修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改造补充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必须遵循5个原则:一是利用和维护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变更最少原则,即尽可能按照其原来的功能继续使用;三是根据性质区别对待;四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利用和更好地恢复工业遗产地段的生命力相结合;五是应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利用工业建筑。

3.2太原市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对策

3.2.1工业建筑根据其所属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不同,结合其使用状况和保存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建议。

1对于所属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近期不搬迁,仍在使用、保存状况较好的工业建筑,建议在不改变建筑结构体系和整体特征的前提下,对平面布局、内部空间、立面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以适应企业自身生产发展的需求。例如:有太钢飞机库、太重一金工、二金工、汾西机器厂5号办公楼、太原锅炉厂大跨度厂房。

2所属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近期不搬迁,已停止使用、或已列入拆除计划的工业建筑,建议尽快与厂方沟通协调,对拆除采取谨慎的方式,组织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论证,将价值突出的建筑列入保护。如太钢2号高炉现闲置,部分构件已遭拆除;机车车辆厂的部分建于解放前的老厂房已被厂方列入重建之列,面临拆除的威胁。

3开展建筑适应性改造利用与功能转换。对于所属企业面临“关、停、并、改”局面、或因城市发展而整体搬迁,企业用地将被政府收购置换的工业建筑,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积极开展建筑适应性改造利用与功能转换,对原有建筑的结构特征和文化品质进行二次设计和建设,挖掘旧有工业建筑的适应性潜力,增加这些建筑本身生存的活力,以功能转换的方式,既可形成人们既熟悉又新颖的城市景观,又可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包括转换太原府城内面粉二厂的使用功能,建设融商业、休闲、娱乐、办公等一体的面粉二厂综合功能区。以大众机械厂为基点,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太原变压器厂大跨度厂房,建议建设工业博物馆。太化集团化肥厂作为工业遗址公园。西山矿区作为矿山遗址公园。

3.2.2根据太原市工业厂区及建筑的建筑类型、结构等特点,针对其建筑特性和保存状况,分类提出保护再利用可参照的方式。

一般而言,工业建筑遗产的利用价值主要包括结构可利用性、空间可利用性和区位交通可利用性,工业遗产可依据这三点评判标准有选择地分类提出保护利用的方式。太原工业建筑遗产针对建筑特性和保存状况分为三类相应的对策:

1大跨度厂房。如太原变压器厂厂房、太原锅炉厂厂房等,屋架多采用空间网架结构,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大尺度空间可塑性大,可用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大型的展览空间,也可使用水平与竖向的空间分割手法对内部空间进行重塑,将建筑改建为办公楼、会所等公共建筑。

2一般厂房、仓库建筑。如大众机械厂、太原选煤厂机加工分厂等,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结构较一般民用建筑坚固、耐用,可对其外立面和内部进行整修,开发为创意园区或旅馆,餐饮等服务业用地,也可开发为文化展览等公共场所。对待此类建筑的改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部分拆除,加建新建筑等,改造再利用的手法较多,较自由。

3特色构筑物,如太原锅炉厂的60年代烟囱、太原选煤厂的各时期火车头展示等,作为工业时代的记忆在产业遗存中占据相当地位,其形态作用的独特性使其较工业建筑更加能够反映工业遗存特点。规划将这类体量小但标志性强的雕塑、轨道、水塔、烟囱、传送带、水池、管道等构筑物保存下来,并结合城市或社区公园绿地形成人们既熟悉又新颖的景观资源。

4结语

太原市目前保留有大量活态的工业遗产,但由于其价值未被充分认识、缺乏依法保护等原因,许多工业遗产建筑遭到拆除、废弃或不当开发。太原应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大力开展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改善太原工业区的生态环境,全面复兴城市文化和社区活力。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10-45.

2杨豪中王芳.文化视角下的太原近代建筑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1,(4):104-105.

3谢,崔玲玲.“一五”时期太原工业建筑初探,北京规划建设,2011,(1):59-61.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2

南通市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多年来,南通市建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市场覆盖、施工能力、工程质量等位居全省和全国地级市前列。今年4月初,《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5]14号)已明确提出“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可见,建筑业“营改增”年内即将落地。对此,南通建筑企业格外关注。近期,南通地税局先后专访了28家建筑企业,召开了5轮座谈会,专题调查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的反响与建议。

“营改增”对建筑业会带来积极影响

受调查的企业普遍认为,建筑业“营改增”,可以避免重复缴税、解决税负不公平的问题,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支柱产业作用,带动国民经济的腾飞。

有利于消除建筑业由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引起的重复征税的问题,减轻建筑企业税负。在营业税制度体系下,建筑业全额计征营业税。建筑企业在购买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设备时,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导致建筑业吸收了大量其他行业转嫁过来的税收,无疑会对成本中的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产生重复征税的问题,增加了建筑企业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营改增”后,有利于消除建筑企业服务之间、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双重征税,依据增值税“税收中性”的特性,最终将一部分增值税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减轻建筑企业税收负担,促进其转型升级。

有利于统筹协调好建筑企业货物销售和劳务输出领域的税收负担,降低建筑企业内部税负不公。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安装、装饰、修缮劳务虽然与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性质相似,但前者属于增值税应税范畴,而后者属于营业税应税范畴。这使得二者遵循不同的税法规定计算税额,导致税负差距悬殊。

首先,建筑业混合销售的税收政策导致征税存在税负不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业的经营活动从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到现在的生产经营的成果往往既涉及货物又涉及劳务,可以说是货物和劳务的混合体。在混合销售的情况下,同样的销售行为税负却不同,自产货物可以抵扣而货物销售却不行。《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销售的营业额,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而货物销售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其他情况的混合销售行为均按全价缴纳营业税”。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其实很难界定。

其次,不同建筑业劳务的税收政策导致征税存在税负不公。从《营业税暂行条例》的税法规定中,不难推断出建筑业劳务中的装饰劳务具有特殊性。在实际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建筑企业提供劳务的范围很难按照税法的规定加以界定,是全额计征还是净额征收,税负的不公容易造成建筑企业通过人为操作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建筑行业大量的混合销售和兼营问题,增加了流转税制的复杂性,也给企业征纳增加了一定的负担。通过“营改增”,可以更好地倡导增值税“税收中性”的特点,有利于统筹协调好建筑企业货物和劳务领域的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轻企业税负,减少税收不公,优化税收环境,这将有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

有利于规范建材市场供应,促进建筑行业、产业整合。建筑业市场庞杂,由于中间抵扣链条的断裂,购进原材料的这部分增值税额无法得到有效抵扣,也就使得建筑商们在选择材料供应商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价低者,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有利,容易造成“劣材驱逐良材”的局面,也就是说,建材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实施的是增值税发票抵扣制度,建筑商在选择材料供应商的时候就会充分考虑是否可以获得有效的可抵扣的增值税发票,大型材料供应商就不再会处于价格劣势,建材质量的提高将直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建材供应市场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和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有效的增值税发票将买卖双方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信用链条和抵扣链条,可以促进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同步发展。

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促进建筑企业国际化、全球化,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增值税营业税两税并存的局面将不再存在,由此所带来的服务生产内部化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企业可以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和做大做强上。同时,改革后由于固定资产及设备的购买都能获得抵扣,企业可以通过加大高科技设备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来完成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此外,现行的出口营业税免征政策相比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力度较小,增值税比营业税在进出口方面优惠政策更多,对出口商品一般适用零税率。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更有利于建筑企业“走出去”。

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的担忧

受调查的企业认为,建筑业“营改增”长远来讲有利于企业管理升级、提升竞争力,但在过渡期内,还会遇到税负增加、管理成本增加等困难。

担心抵扣不足税负增加。受调查的28家企业普遍反映,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税负将大幅上升。其中,有2家企业分别参加了国家住建部组织的“营改增”税负情况调查。南通四建测算情况是,2014年工程结算收入为250亿元,按3%的营业税税率,实际应缴纳营业税7.5亿元(不考虑预收款因素);按照增值税11%的税率,应缴销项税为24.77亿元,同时经统计测算,钢材可抵扣进项税7.08亿元、商品混凝土可抵扣进项税1.54亿元、其他材料可抵扣进项税1.42亿元,合计进项税10.04亿元,应缴增值税14.73亿元,实际税负达5.89%0通州建总测算情况是,2014年工程结算收入为190亿元,按照11%税率,应缴增值税18.83亿元,测算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合计为5.76亿元,应交增值税13.07亿元,实际税负达6.88%0企业分析,由于建筑工程结算收入中,材料款占65%左右,其中,钢材约占40%,混凝土约占25%。

造成“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抵扣不足。一是房地产企业“甲供材”现象将导致建筑企业抵扣不足。

“营改增”以后,建筑、房地产业的增值税率为11%,而钢材的增值税率为17%,受利益趋使,房地产企业将促使“甲供材”现象更加明显,建筑企业则因获取不到“甲供材”发票而造成抵扣不足。二是对商品混凝土增值税简易征收增加建筑企业税负。财税[2014]57号文规定,从2014年7月1日起,将商品混凝土简易计征率由原来的6%合并调整为3%简易,这意味着建筑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混凝土行业减少的税收负担实际上转嫁给了建筑企业。三是与建筑业密不可分的动产租赁受自身发展影响建筑业税负。由于建筑业机械设备租赁现象普遍,而动产租赁业由于没有多少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往往放弃一般纳税人而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只缴纳3%增值税,建筑业可抵扣进项税势必也减少,从而增加建筑业税负。

担心老项目税负增加。建筑企业反映,无论在哪个时点上实施“营改增”,都会存在一批老项目,平均约占建筑企业全年项目总量的50%以上,这些老项目可分为已竣工已结算、已竣工未结算、未竣工未结算三种情形。

“营改增”后,新项目可通过增加工程预算的方式化解矛盾,但老项目将因抵扣问题进一步增加税负。老项目的抵扣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项税无法抵扣。建筑企业收取工程款时需向甲方开具发票,按11%的税率承担税款,但“营改增”前已完工的部分没有进项税可抵扣,造成企业全额承担税负的现象。二是存量资产无法抵扣。“营改增”前购进的生产用存量资产,如固定资产、周转材料、临时设施等,其净值或摊余价值,在“营改增”后转化为施工产值、产生了销项税,但此时进项税却无法抵扣,这将造成销项税和进项税不匹配,增加企业税收负担。三是BT工程利息收入的计征问题。原来BT工程项目业务中的利息收入是并入工程结算款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将按11%的税率计征,明显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担心纳税方式和核算方式调整增加企业负担。企业反映,营业税与增值税之间的税制差异,将使企业面临纳税方式和核算方式的重大调整,也会增加企业负担。一是纳税地点变化将增加异地承接工程难度。由于营业税是在“工程所在地”缴纳,增值税是回“机构所在地”缴纳,这将直接关平地方财力。企业担心地方政府将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外地企业承接本地工程。二是财务核算方式变化将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建筑企业一般都是异地施工,上规模的企业承接的项目多,涉及的供应商有的多至5万余个,改征“增值税”后,财务人员收集、审核、传输抵扣票据的业务量将激增。同时,在当前假发票、克隆票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企业审核发票的工作量;企业表示将大规模升级财务核算软件,并与增值税税控系统对接,这又需花费不少费用。

针对“营改增”政策将涉及到企业管理方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方式的多项变革,受调查的企业纷纷反映,正在积极应对这种变化,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加强税收筹划,仔细研究,采取应对措施,尽力使“营改增”政策在建筑企业平稳过渡,将影响降到最低。

相关建议

受调查的企业十分期待上级部门在建筑业“营改增”的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过渡期内的衔接问题,为建筑企业平稳过渡、顺利适应新税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1:充分考虑建筑行业特点设计抵扣政策。一是针对“营改增”后建筑业税负较高、抵扣较低、扣抵不足等司题,适当降低建筑业增值税税率。二是允许建筑企业以有效的商品混凝土购进发票额为计算依据,按6%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扣除额。三是针对“营改增”后短时期内,由于上游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建筑企业存在取票难、抵扣难的问题,建议明确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经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认定,建筑企业可以以购进的砖瓦、白灰、砂石、土方等材料实际支出额为计税依据,按11%的税率进行扣除。

建议2:实施过渡期内新老项目差异性政策。一是区分新老项目,实行“老项目老办法,新项目新办法”,即:新老项目分别核算,“营改增”后承揽的新项目,严格按规定缴纳增值税;“营改增”前的老项目,按3%的简易计征率缴纳增值税;执行期限可设定为3—5年,也可到在建项目全部竣工并结清税款为止。二是以建筑企业“营改增”时点前生产用存量资产的净值和摊余价值为准,按照“营改增”时点后被使用而转化为销售额的实际数乘以相应进项税率,逐月计算进项税额,在相应的纳税期内作纳税抵扣。抵扣时间可限定为3~5年,也可以到各项存量资产的净值(或摊余价值)至零为止。三是对BT工程项目合同中明确注明且能准确核算的利息收入,按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建议3:尽量减少税制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一是在纳税地点上,采取“单位法人向其分支机构注册的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与向法人单位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汇算清缴相结合”的方式,预缴比例可设为开票额的1.5%。二是国税系统应加快推广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认证系统,减轻建筑企业审核验证发票的负担。三是对建筑企业因扩大财务人员队伍,给予“工资薪金”成本加计扣除等所得税优惠;同时,对企业核算软件升级形成的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3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意见

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兼具专业性和艺术性,其重点和核心在于设计要点的把握和设计手法的运用,这样才可以进一步保障现代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人员的责任重大,不仅需要把握现代建筑设计的特征、原则、构成要素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更新建筑设计理念、改变传统单一的建筑设计方法,积极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节能环保理念,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目标、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一、设计特征和构成要素分析

(一)特征

现代建筑设计特征主要从理念、结构、功能、经济等角度分析。第一,理念较为先进。分析生态环境是展开现在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这是秉持环保节能理念的设计原则,能够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设计方面,现代建筑依据科学理论为基石,将节能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体系。这样既可以保障建筑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又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因此在设计工序完成之后,应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并以绿色建筑理念作为出发点,科学设计建筑结构。第二,结构较为合理。现代新型建筑注重节能和科学性,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之前,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展开结构设计,从而保障结构的合理性。就结构使用材料而言,最好选用新型材料,这是相应低碳节能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具体要求。对于建筑结构的选择,最好选用框架式建筑结构,其目的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强度。新型建筑结构的使用,既可以起到减轻建筑本身重要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和结构的科学合理性。第三,功能较为齐全。传统建筑功能不够多样化,且设计方法较为落后。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现代新型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和质量,需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转变设计方法,改善建筑物内部空间,从而促使现代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第四,经济合理性。在工程建设中,设计部分占据的比例较大。且设计阶段是影响项目造价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想实现建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在设计阶段做好图纸设计工作和造价控制工作。在展开图纸设计、制定造价成本之前,首要考虑因素是工程设计的科可行性。

(二)构成要素

究其构成要素而言,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建筑功能。这是首要要素,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建造的目的所在。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构成要素基本相同,最大区别在于计算机软件不同,其他要素比如建筑材料相同,都是由石材、钢筋等构成。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居住是首要功能和条件。建筑的应用时间较长,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耐久性。二是建筑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建筑技术是一种建筑方式或者造屋手段。建筑构成要素包含的内容较多。比如结构、材料等。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技术的作用与意义较大,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另外,在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和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选择质量合格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性能较好的建筑设备。进而保障建筑的安全性能。三是建筑物艺术形象。居住是建筑设计和建造的第一目的或者第一要求,但并不是唯一目的或者唯一要求。还包括建筑的艺术性,这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本质所在。其艺术形象主要包括光影变化、立面构图、建筑群体等,因此需要考量的因素较为全面。无论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建筑整体效果。其中,外部造型设计尤为重要,是影响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设计手法,突出建筑物的特征和魅力。但是与外部造型设计不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不再一味强调美观性,而是追求实用性。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在建筑设计阶段展开精密筹划与布局。四是经济合理性。一般而言,建筑建造过程中在,资金问题尤为突出,也是阻碍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现代建筑的经济效益,需要在设计阶段制订造价方案,包括材料、设备、结构形式的科学合理选择。这样既可以起到降低造价成本、提高建筑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建筑物整体质量和设计水平。

二、创新设计方法

(一)生态设计

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思路,这是现代建筑秉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节能理念的具体表现。在建筑生态设计中,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实现绿化建筑目标,除了更新建筑设计理念之外,还需要改变建筑设计手段。在建筑设计理论方面,需要将建筑设计与环保理念、美学理念相结合,既可以提高现代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又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chuckanutRidge住宅,其最大亮点在于太阳能的科学合理运用(如图1)所示。又如(如图2)所示,屋外的电伏板能够直接为建筑室内提供能源。落地窗是该建筑的最大特点,其目的是充分接受阳光,借助自然光为室内提供照明,既美观又使人感觉温暖。该建筑充分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即低碳环保。传统建筑设计一味追求居住容量大,且在建造过程中追求速度,从而严重忽略了人民的居住感受。为节约资金和空间,居住楼盘的楼间距逐渐缩小,售价却高的离谱。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和节能环保理念,扩大建筑周围的绿化面积,进而起到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居住质量的目的。

(二)地域与环境融合创新设计

建筑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不同,每一个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结构时,依托建筑地域特征,将建筑地域特征与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更新创新理念、改变创新设计方法,进而打造令人惊叹的建筑。比如美国熊溪河流水匹兹堡郊区,无论是溪水还是花草树木,都能够自然地融为一体,室内空间自由延伸,不受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束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融合,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失去建筑的完整性。

(三)新材料的应用

随着建筑产业的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理念的推行,建筑开发商和相关建筑设计单位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建筑设计方法。现阶段,科技在不断进步。随之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相应出现。比如真空玻璃、节能窗等,为实现节能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图3)建筑外立面外层的形状如同树桩,这种建筑风格给人亲切感觉,且较为浪漫,线条流畅、自由。双层外墙之间采用双层呼吸式外墙系统,且秉持着科学性原则,合理设置了气候过渡带,既可以排除室内的湿气,又可以确保空气流通,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化和提高现代建筑美观的作用。

(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点较多,因此在设计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比如SOHO技术,其载体为现代计算机,借助计算机能够将住宅区域与办公区域连接起来,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除此之外,建筑设计人员需要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数字化技术引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为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三、未来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创新与实践的结合

设计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是实现创新方法的前提条件。并以现代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这是现代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凸显建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建筑的设计注重模式化,追求大容量的空间,因此忽略了建筑的个性化,最终造成建筑失去生命力。这就需要现代建筑设计师及时更新建筑设计理念和思维,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更赋生命力和个性化的建筑。

(二)创新思维需要实践的证明

创新意识与实践的关系较为密切。创新意识的实现,需要实践和时间的证明。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在不同阶段发现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问题实际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不断完善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水平的目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实践证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设计思路、完善创新思维。

(三)展开人才培养

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加强理论分析,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和领域要领,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传授自己的一些经验,不能停留于专业知识表明上,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和设计方案,着重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学习,进而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完善建筑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对建筑居住要求提高。人们在最求物质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最求,因此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精神需求,现代建筑设计师应转变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改变设计方法,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掌握现代建筑设计特征和构成要素基础之上,充分运用现代化设计方法展开智能设计,进而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推动现代建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优势创设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解艳延.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258

[2]苏建新.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J].江西建材,2016(06):21+25

[3]霍永俊.论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江西建材,2015(21):39

[4]龚子骏,赖肖琼.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33

[5]李波,胡文静.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才智,2014(11):315

[6]刘彬,于倩,陈美玲.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策略[J].河南科技,2014(06):170

[7]张明岩.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4(03):57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4

关键词:沈阳;近代;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从传统的砖木结构向同西方并轨的现代建筑技术的转型就在近代的这百余年间,由于这种转型是以政治上受西方列强侵入被迫打开闭关自守门户为基础的,所以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对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的移植,而是经过异质文化引入、本土文化对抗,直到相互融合并轨的过程。而在这种引入和对抗因我国清末新政、军阀混战和列强租地、商埠地乃至殖民地的出现等复杂的社会背景,各个城市近代化的过程有各自的特色。沈阳虽然是内陆城市,同沿海城市相比接触异质文明时间稍晚,但由于其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多民族多地域混居的人口构成,所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远超过其他内陆城市,这为近代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1858—1905年,传统建筑技术面临挑战,先进工程技术进入。

1858—1905年即自营口开埠起至日俄战争为止。此时期外来影响有两个主要传播途径。一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宗教建筑,此时沿袭千年的传统建筑技术面临挑战。1858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增开牛庄”、“耶稣教、天主教士可以自由传教”、“允许英人住内地游历、通商;在各通商口岸任意租地建房,设立教堂,医院、仓库等”。最先通过开埠城市进入沈阳的“西方建筑师”就是以传教为目的的——传教士们。原本应该作为业主的他们凭着记忆,回忆在他们印象中最深刻的本国的教堂、医院、学校等建筑形象,绘成“图纸”,但如何实现他们想要的建筑,用什么材料来完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抛给了沈阳传统的工匠们,工匠们只能用他们所掌握的中国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沈阳传统的青砖建筑技术来完成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的建筑样式,这时体现的是民间匠师对新的强制性的事物的一种直接和被动的照搬及模仿,而对建筑技术的促进和改变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其二是俄国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进入沈阳,带来了先进的工程技术。1898年随同铁路建设,俄国人进入沈阳,划出当时城西6平方公里土地为铁路用地。1899年俄国人建成Mukden火车站。在西塔处建造了东正教堂。在原“十间房”地区建有一批俄国风格的建筑。修造了浑河中线大铁桥。修建了铁路大街和火车站地区规划。这一时期的建造过程为沈阳近代的建造活动带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建屋技术、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技术。

二、1906——1931年西式结构与传统工艺融合。

1906—1931年即自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为止。此时期沈阳老城区外来影响有二个主要传播途径。一是自上而下的官方导引的近代化。官方建筑除谘议局之外,还重点建设了银行、学校等公共建筑。此时的建筑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砖开始出现沈阳传统青砖同红砖结合的情况,粘合剂也在传统的白灰砂浆中加入更具粘结力的洋灰,屋架出现省材料、跨度大、施工方便的西式三角形、人字型屋架,伴随这这种屋架,西式五金建材也悄然进入沈阳城。

其二是自下而上民间模仿的近代化。这个时期洋风对沈阳建筑的影响更多地还是出现被称为“洋门脸”的建筑。“洋门脸”是指那些在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上依然沿用传统方式,仅将建筑入口等重要的最显眼的部位做成洋风式。这类建筑没有专业设计人的设计,是经过工匠之手创造出来的。它到20年代时达到盛期。洋门脸式建筑体现了外来建筑样式同传统建筑技术的融合。

官方引导的近代化建筑,共同的特征是在布局上、形式上、木构屋架技术上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追随西洋建筑,并且规模宏大、风格华丽。而民间匠人学习创造的“洋门脸式”建筑,是大量性的脱胎于传统建筑的新建筑类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类洋风建筑中所用建筑材料不是西洋传统的石材或红砖,而是沈阳的传统建筑材料青砖。

而在老城区之外,外来建筑的传入也是主要来自两个来源。一是沈阳商埠地丰富的西方建筑文化,是对沈阳近代建筑技术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1906年沈阳划定“奉天省城商埠地”地界。商埠地提供给洋人的特权,使得西洋柱式、三角山花伴随着西方专业建筑师一起首次大规模地涌入。西式洋行、公馆、领事馆、影剧院……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样式展现沈阳人面前,洋风成为一时的新时尚、新追求。政军要员、达官显贵们则纷纷以进入商埠地盖洋房作为彰显地位与时尚的标榜。来自西洋建筑文化与技术给建筑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却是当时建筑发展的主流。

其二是日本影响的扩大及沈阳近代建筑的兴盛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把从俄国手中夺得的“铁路用地”称之为“满铁附属地”。在沈阳境内,最初从俄人手中转让的6平方公里铁路用地,在洲国成立以前,经日人各种方式的扩张,最终达11.7平方公里。为了经营铁路及其附属地,日本政府于1906年6月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是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国策机关。满铁建筑课的活动不仅设计铁路相关设施,也设计港湾设施、学校、医院、图书馆、旅馆、办公楼等公共设施,以及与矿山相关的设施、工厂、宿舍等各种建筑物。在建筑技术方面,由日本建筑师带来了红砖建筑,甚至是同西方同步发展的以清水砖墙承重的钢屋架的混合式结构建筑,以及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承重的结构体系。

三、1931——1941年两种技术体系并轨提升

沈阳在1931-1941年这十年间,即“9·18”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之单一发展阶段,因为日伪统治东三省后,将其作为根据地为侵华战争的需要而扩大生产和大力建设,因而建筑业在日人垄断的状况下呈单一形态的发展。建筑技术有长足进步,先进的结构及施工技术被广泛运用。原有建筑类型如百货店、饭店、剧院等也相应地向综合转型。特别是工业建筑得到大规模和迅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沈阳公共建筑普偏采用了框架结构休系,层数增高,规模变大,功能向综合性迈进,建筑设计也摆脱了折衷主义的样式。新技术、新材料的普及是一大特征。在运用新技术时,建筑是向水平而不是纵向发展的,以致城市风貌具有水平铺展的特征。技术的发展不仅表出在建筑的规模及结构等方面,而且在各种建筑类型中的室内装修与设施上也有卓越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陈伯超,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M].沈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2

2.宋卫忠.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P83-P106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5

【论文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建筑业税负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每年创造大量的产值与税收,并有效消化社会剩余劳动力,然而,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许多企业既是产品的生产企业,又是产品的安装企业,营业收入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不可避免会存在重复征收。尤其前一环节的营业额被累计流转到下一环节,重复征收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次改革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对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革新。改革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课征增值税或营业税所产生的税收不连续、重复征税问题,为简化税制、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现行增值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虽然还未扩展到建筑业,但是作为同一征收营业税的劳务,在交通运输业试点成功后,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将拭目可待。

一、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发展与征收范围

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单位销售货物的增值额征收的并由消费者或使用单位承担的一种流转税,目前增值税征税包括:1、销售或者进口的货物,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2、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增值税与营业税都属于流转税,对流转过程中征税,不流转不交易不征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增值税作为一个年轻的税种,于1954年首创于资本主义法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它的范围迅速波及整个欧洲,风靡全球,但美国至今未采用增值税这一税种。在我国,增值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诞生的税种,虽然增值税开征的历史很短,自1979年下半年开始在少数试点地区征收,1994才在全国推行,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税种。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的征收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中国明代的门摊、课铁,清代的铺间房税等税,皆属营业税性质。新中国成立后,废止旧的营业税,于1950年公布《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在中国境内的工商营利事业,均应按营业额于营业行为所在地缴纳营业税。1984年恢复征收营业税。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营业税税种征收范围:交通运输业(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装卸搬运。打捞比照水路运输征税;通用航空和航空地面服务业务比照航空运输业务征税)、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等。

二、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区别与联系

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最大区别在于:1.增值税的进项税是可以抵扣,即增值税征收额是根据销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金额,而营业税没有进项抵扣的说法。2.增值税是价外税,也就是增值税类产品及服务销售时,有含税与不含税销售价之说,原因是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的税款,而营业税为价内税,也就是税款已经包含在服务价款中的一种税,但总体来说,所有的税款均是由消费者来买单。增值税与营业税同为流转税,在其流转过程中征收,分别有自己的征收范围,但是同一征税对象,不重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也就是同一应税行为,征收了增值税就不用征收营业税,两税是互相排斥的。营业税税率形式有两种:3%、5%的比例税率和5%~20%的弹性幅度税率。但目前娱乐业各具体征税项目大都适用20%的税率征税,实质上变成了三档税负相差悬殊的比例税率。在具体适用中,大落差的税率设计更导致纳税人之间税负的不公平。增值税的税率设计比较简化,但是实际操作中也不简单,如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税率为17%。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粮食、植物油及农产品等)货物,税率为13%,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税率又为17%,而小规模企业为3%,一般纳税人中有简易征税率为6%等等,而在具体征收过程中却有好多特例出现。其中税费适合哪一档不是专业人士还真是一下搞不清楚,而随着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后,增值税处理方式方法出现了更多的变数。

三、对建筑业的税收影响分析

建筑业改征增值税的前提条件是先将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其购买的原材料均可以从销售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可作为进项额来抵扣。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地区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我们假设目前交通运输业改革的模式向建筑业推广,对2011年度某一建筑业经营状况进行流转税的变化分析,如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测算(该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4828.4亿元、营业成本4247亿元、职工薪酬19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58.4亿元、固定资产折旧75.3亿元、财务费用29亿元、管理费用111.4亿元、营业利润252.2亿元):年施工4828.4亿元营业额:原计算应缴纳营业税=收入总额×3%,为144.9亿元,属于价外税,不允许抵扣。改革后对建筑业改征增值税适用11%的税率(目前交通运输业试行的税率),即建筑业企业纳税人需要交纳销项税,销项税额=营业收入/(1+11%)×11%=478.5亿元,公司全年主营业务成本为4247.0亿元,其中支付给职工的职工薪酬为195亿元,2011年度新增固定资产58.4亿元(可抵扣进项约为8.6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75.3亿元(假设新增部分进项均可抵扣并本年尚未折旧、上年度固定资产进项均不能进项抵扣)。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所采用的钢材、水泥、石子、黄沙、混凝土、七通一平、设计勘探、外包等材料及费用中能取得增值税的发票的比例达到60%,可抵扣的进项税约346.7亿元[(4247-195-75.3)/1.17×17%×60%],则企业实际应付增值税约123.2亿元(478.5-346.7-8.6),看起来计征11%的增值税比原计征3%的营业税少征144.9-123.2=21.7亿元,也就是意味着流转税负率由原来的3%下降到2.6%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业企业的税收负担。目前我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如果建筑业实行增值税改革后,那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固定资产的厂房的进项税也将可以抵扣,这将大大降低目前生产型企业的税负。按照目前的设想如果税费改革能够全面推广,那么期间费用中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也将有一大部分可以有增值税进项抵扣额产生,这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6

(江苏星月星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经济环境,从新经济环境视角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在新经济环境下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74-01

一、新经济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新经济即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相较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传统经济,有着较大的不同。新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知识为依托,以高度的全球化和高度的信息化为基本特征,是一种创新型、科技型经济。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新经济是高科技经济和知识经济,在这个特征中,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及应用,产品以及服务的知识内涵显著增长。其次,新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单纯依靠掌握金钱的资本家造就的,而是掌握着知识生产以及技术的“知本家”,在这个特征中,传统经济的工资已经不能将知本家的报酬涵盖,分配体系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分配体制的改变成为了新经济最为重要的推力。第三,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在这个特征中,新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创新,从观念到经济的组织运营模式,新经济都与传统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别。第四,知识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新经济环境之下,高风险与高利润是并存的,是一种充满机遇以及挑战的经济,在这个含义中,新经济的生产有着更强的技术风险,更短的产品周期以及更激烈的人才竞争,知本家成为新经济环境中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柱。

二、新经济环境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

1.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新经济环境之中,知识资本的地位在提高,物质资本的地位在降低,这就使得知识资本在建筑企业的资本结构中的比例上升,使得企业的利益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两方面的变化需要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一些调整,要求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以往的财富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从而适应新经济环境。

2.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

首先,建筑企业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新经济环境之下,建筑企业面对的挑战以及风险越来越大,为了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其次,是风险理念,新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市场无时不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更新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应对风险。再次,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充分考虑未来新形势的发展,为未来企业的收益成本评估提供基础。

3.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经济环境中复杂的市场变化,集权化管理的效率正在降低,民主化、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从资金流为中心向以信息、知识为中心过渡,提高知识信息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向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变。

4.对财务管理队伍的要求

新经济环境要求建筑企业提高对知识信息以及人才的重视程度,财务管理也要顺应这样的趋势发展,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更新财务队伍的财务管理观念。

三、新经济环境视角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建立柔性财务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模式是一种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财务信息资源优化为特征的财务管理策略。建筑企业要建立预测、计划、执行、反馈、分析、再提升的财务管理基本架构,在提高财务基础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将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促使建筑企业的全面发展。

2.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全额、全员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特征,这样的特征正好适应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建筑企业的集团成员以及分公司要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组织体系,实现分级预算管理,对各单位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重视风险管理

高风险高回报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企业可以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财务工作者对风险的敏感度,提升财务队伍的抗风险;其次,要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积极应用现代财务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

4.重视知识资本管理

知识资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全新领域,这需要整个社会范围的共同努力,建筑企业要不断深化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深入了解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以及市场化形式,寻求知识资本运作的方法,要不断探索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合理评估资本价值。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范文(精

    - 阅0

    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范文(通用7篇)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小学散文文章,小学散文范文(整理5篇

    - 阅0

    2023年小学散文文章汇总篇1诗文缘份谊情长,效苏王,拜关张。贫富身高,年岁本无妨。海角天涯丝不断,《朋友曲》,共帆扬。心怀之话已深藏,要坚强,莫彷徨。杨柳春风,纤笔墨留芳。静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