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教育的看法(6篇)

来源:网友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1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

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

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

“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

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

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

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艺术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兴趣班的教学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活动要求幼儿掌握娴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种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即不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据调查所知,一般幼儿园的舞蹈艺术班都要练难度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还要练习各种基本功。除了艺术兴趣班,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同样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要求幼儿掌握专业的乐理知识,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被要求学会前后附点音符的唱法与写法。高难度、专业化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因此削弱甚至磨灭幼儿对艺术所具有的敏感和乐趣。这样的艺术学习与《纲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3、缺乏艺术活动之间及各领域的有机整合。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发展壮大起来,到9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12]。当今艺术教育整合化、综合化成为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生动的表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在很多幼儿园艺术活动中音乐就是音乐,美术就是美术,各个学科之间各有独立的大纲、进度、教法,活动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系统性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艺术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人类经验传承之需要,但由于幼儿的心智成熟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过早进行分科训练,极容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这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纲要》精神不相吻合。其实有很多艺术活动完全可以融合起来,如在音乐活动中介入故事或者录相,美术活动中或接介入音乐或多媒体等等,使得艺术活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四)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是幼儿教师组织进行艺术活动时所不可缺少的,它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成败和效果,是连接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桥梁。

1、注重模仿忽视创造性。《纲要》中明确提出: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什么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实际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方式依旧是以模仿为主,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忽视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一堂小班美术课,教师事先从树上摘了很多片樟树叶,上课时很平均的分发给每个小朋友,然后教师便在黑板上贴出了自己的示范画,一张标准的树叶,并且多次强调叶脉、叶柄及画法。然后开始让孩子用左手按住树叶右手画,且一再强调要沿着树叶的边。有的孩子由于控笔能力不强不能沿树叶的边画出来,结果老师竟然握着孩子的手画了起来,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片迷茫与无助。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是谁都知道的名言,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樟树叶?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绿色?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会是同一形状?整个活动不仅没有任何艺术的美感,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或许那个被教师抓住双手画的孩子从此没有了自信,从此不敢在白纸上任意挥洒自己眼中美丽的世界。

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我不教他怎么会唱歌、怎么会画画、怎么会跳舞呢?其原因是:一方面对幼儿艺术潜能缺乏认识和估价,不相信幼儿具有创造性,所以总是以优越儿童、高明于儿童的权威姿态出现,无论从艺术活动的过程还是评价都体现出一种成人中心的倾向。另一方面,与我们传统教育中“子不教,父之过;生不教,师之过”的教育原则有关。无疑,我们的幼儿教师都是高度负责的,他们总是想力所能及地将自己所能都教给孩子,从而也造成了“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的结果,致使许多孩子的想象、火花、灵感被枯燥的说教给扼杀了。如此一来,即使让幼儿自由创作,他们交上来的作品也几乎是“照猫画虎”,一点创造性也没有了[13]。

2、突出教师主导忽视幼儿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核心往往是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14]《纲要》也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今天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依然只关注自己如何去教,如何去实施教案,如何实现目标,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幼儿园仍然有许多教师习惯于“背”教案:怎样导入,怎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活动,这里幼儿可能会说什么话,我该怎样回答等等。整个活动都由教师和教案主导。虽然目前有许多幼儿园开展生成性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依然受到限制。有些老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已习惯于将不符合她预先设想的行为、想象一律取消或阻止,忽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从而也丢失了许多好的教育契机。

(五)实施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力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罗恩菲尔认为,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技巧的判断,而是对孩子成长的激励,这里所说的成长包括情感、经验、智慧、兴趣、个性、创造里等诸多,对儿童作品的评价,只是使教师更加透彻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并不断予以激励,而不是以幼儿的优缺点来困扰他们。一幅作品的完成,技巧只是帮助儿童表现的一方面,评价更重要的是必须针对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幼儿艺术教育的评价是一个自然而又复杂的过程,决不是仅仅对幼儿艺术作品的简单评价。

1、评价标准简单化。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孩子的作品用自己的标准或观点去评价,极大损害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老师对幼儿的弹钢琴只简单评价到:“某某弹的很好。”对于绘画作品只说“画得好!”在每一个孩子眼里自己的画都是最棒的,他们每画的一幅画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生命力,老师的怎么会如此单一用“好”与“不好”来肯定一部分幼儿而打击其他孩子的绘画兴趣剥夺他们的绘画权利呢?

《纲要》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上文提到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弹的好”、“画的好”、“涂的好”,老师的评价依据到底是什么?好,又好在哪里?这种简单至极的横向比较评价没有激发幼儿对艺术的热情,对幼儿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的教师用简单的分数来衡量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成功的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幼儿,而不是教师按统一的评价标准选出来的尖子生,更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来满足家长的要求。教师应该利用评价提高每一个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艺术基本素养的教育,而不是通过评价给孩子划分等级或者剥夺孩子从事艺术活动的机会。

2、评价主体单一化。任何评价都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第二条中规定,“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以及在第四条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可以看出《纲要》关于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革新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16]。从上文提到的事例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化,即幼儿艺术作品的主要评价者是教师,评价对象注重结果。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转变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在教育发展史上,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有赖于教育观念上的突破和革新[17]。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模仿教学和苏联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影响深厚而久远,诚然,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幼儿教育界已经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改革,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汇处,幼儿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其中家长、教师、社会的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为重要。为此,我们要进行以下观念的转变。

1、儿童观:儿童艺术教育既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儿童是艺术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都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倾向和冲动,儿童在艺术教育中自主感知、自由的积极探索、体验、操作等,而不是被动模仿、被呆板教出来的。教师应该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对儿童充满信心,确信每一个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都具有学习和创造的潜能,确信每个儿童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取得成功!

2、教师观:教师观念的更新往往能直接带来教育实践的转变。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应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应该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美好艺术环境的创设者,儿童艺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个性与独创性,而不是高高在上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评价儿童的作品。

3、教学观:教师应树立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儿童发现、探究艺术知识、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过程的观念。教师应树立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活动的观念,摒弃“教师示范讲解儿童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创设具有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儿童艺术学习的兴趣和自由表达创造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这种观念下才能更好的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二)实现幼儿艺术教育审美目标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纲要》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时刻关注孩子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培养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审美目标的实现需采用多种途径来实现。首先,创设美的环境是培养幼儿美感的重要基础。不论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应时常美化环境,布置环境,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并以美的外表,美的言谈举止来感化幼儿,以引起幼儿美感。其次,利用大自然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开拓广阔的天地。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自然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道德情操,从而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因此要经常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参观、春游等。最后,艺术教育是幼儿情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幼儿园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占很大比例,幼儿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游戏等活动来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幼儿美感直观性,决定了我们教育过程中要从一些内容简单、形象鲜明的事物,易于理解的文艺作品人手,去培养幼儿对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的兴趣。幼儿美感的表面性,要求我们不仅应注意引导幼儿去欣赏事物的外在美,而且还要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幼儿体验事物的内在美。

(三)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师所选择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应是丰富的,贴近生活、来自自然的,不仅可以是单个艺术门类的欣赏活动,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融合。

幼儿艺术欣赏涉及到幼儿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背后涉猎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选择和安排艺术欣赏活动。

(四)幼儿艺术教育组织方式多样化

有效的教育组织方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避免单一机械的模仿与强化训练,当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鼓励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游戏性、多样性、趣味性,寓学于乐。

有些幼儿园就结合《纲要》精神改革幼儿艺术教育,每周开展2-3次公开艺术活动,让教师们共同探讨,相互点评,总结组织活动经验;定时定点的分组艺术活动,根据孩子的兴趣,每周开展分组艺术活动,分组活动时,一个教师带十几个孩子,便于个别观察、指导;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五)多元化多维度的幼儿艺术评价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构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被看做了教育的重中之重。此时,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就逐步显现了出来,它作为一种面向对象较为广泛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扩宽学生对审美基础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锻炼学生的审美思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同步发展。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合理构建和实施是极其重要的。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课程,它运用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对于美术或是音乐等艺术品的简单分析与鉴赏,而是带领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明确美丑的界限,提升学生的精神思维高度。教育其实与情感无法分离,情感的冲动可以使人思考,从思索中受教,因此使学生具有丰富情感的内心培养在教育中是尤为重要的。大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逐步提升心理素质和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对情感的需求和思索也日渐深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引导和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辅助学生正确的提升和完善自己。素质教育中,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但是单纯的说教无法真正使学生理解到教育者要传达的信息,而公共艺术教育能以渗透的方式逐渐深入学生内心。艺术教育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就是能够让学生主动的接受老师想要传达的内容并自发进行融入思考,而不是老师通过单纯的教育让学生被动接受。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良好的氛围里接受教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认识到何为善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二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一)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正确认知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行促进了高等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提升自我的机会。然而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科目,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都与传统的科目教学有较大不同,很多高等院校都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传统科目对待。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的课程教育并没有根据艺术的自身特点展开,师资以及课程规划都缺乏全盘观念,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在素质教育实行后这种情况虽已有所改观,但是学校对与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依旧比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高很多。普及公共艺术教育的观念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课程在教育中仍属于调剂品和附属品,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课程被严肃认真对待。

(二)优秀师资力量的缺乏

高等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由于普及较晚仍然处在发展阶段,此时,艺术教育人才的数量远远小于高等院校中所需的优秀教师数量,这就导致了师资力量的差距。大多数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师都是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但是在艺术院校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环境下,教师往往缺乏人文知识和对教育的认识,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公共艺术教育课中,学生也来自不同的专业,通常来说,文理科学生对于艺术的基础看法是不同的,对知识的理解层面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对艺术本身具有很深刻的认知,还要有较为广博的学识来理解不同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层面上对于艺术的看法,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三)课程管理系统化的缺乏

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我国的艺术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课程完全依靠自身的知识框架,很难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公共艺术课程也没有建立一个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相对完善正确的评断标准。艺术课程没有被当做一门正规的通识或是必修课来对待,课程的设置完全根据学校选修课应有的选修人数或是师资力量来决定,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很多教师根据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来进行艺术教育,这样虽然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艺术审美水平,但是没有达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

(四)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此门课程通常被当做选修课,其教学成效的评价机制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学校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受到公共艺术的课程教育,也无法合理的测试艺术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教学成果,发现不了问题也就无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构建与实施

(一)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

高等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中对艺术教育的定位和认知问题。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选修教育,而是要对大学生集体进行的素质教育,对艺术的审美不是特长,而是帮助每个人建立起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辅助手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重视,将艺术课程放在一个合适的定位上,根据定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开设。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与师资建设

作为一门致力于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课程,公共艺术管理应该有健全的组织,只有这样,课程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学校中应该有专门的负责人分管艺术教育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学习和培训。虽然目前我国在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优秀人才还较为缺乏,但是在各高校艺术教学分管部门成立并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们在分管部门中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长此以往,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如果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提升。因此,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要对课程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了解的非常透彻,在自身已具备能力的基础上发现不足,积极进行学习,在教学之余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各种公共艺术教育方式,在课堂上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知识与体验。同时,高等院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教师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上所获得的成果进行适当奖励,激励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提升身为艺术教育教师的成就感,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公共艺术教育。

(三)健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机制

健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公正、科学的评价,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并且发现艺术教育课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从而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重点突破。合理的教育评价同样能够对教学工作起到总结作用,使得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高效和科学的开展。

(四)明确学生主导地位

高等院校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发现所学知识。根据长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如果想要使学生更深刻的学习到艺术教育的精髓,就要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五)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校园艺术文化作为学生最常接触艺术的途径,是学生培养自身对艺术兴趣的方式之一。校园的艺术文化建设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具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同学都能有自己的舞台,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公共场所开展一些艺术展览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艺术化的环境,通过校园的各种艺术文化建设,学生能在美的氛围里受到启发,感受到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改变自身对于艺术的认知偏差,从而有效的使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将娱乐、欣赏、学习融为了一体,成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和师资建设,使艺术教育课程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翔.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路径探索[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04:81-83.

[2]王巍,对钟天娥,池阿海,李敏.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4-87.

[3]王越,石伟红.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实施分析其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06:216-219.

[4]童山东.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云梦学刊,1996,03:36-42.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改革孔子乐教思想启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中、小学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设相关的艺术课程已成为当今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早在1999年6月,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方针重要实施内容的美育,本质上是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化的教育行为,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与美育实践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艺术能力和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以及现代社会所需要综合型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甚至在一些有眼光的管理者那里,艺术素养成为人才录用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艺术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意义的课程改革实践内容。

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在长期的艺术教育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许多很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而且通过不断介绍和学习国外艺术教育的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可以看到,以往一些好的艺术教育经验和教学法,有不少已经具有综合的倾向。因此,在我国,艺术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这些成绩和经验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盲点、空白甚至误区。

首先,艺术课程的设置在许多学校仍然形同虚设,特别在初、高中学校尤为严重。虽然我们都承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以及全国高校招生方式的现状,大多数的初、高中学生面临着中考、高考的压力,很多的学校考虑到学校的升学率、知名度、招生等情况,课表上的音乐、美术甚至体育课实际上大多都被语、数、英等课程所占用了,这已经是公开的事实。因此,很多学生实际上得不到系统完整的艺术教育。

其次,我们的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其实并非过多强调艺术课程的基础技能的学习,相反,教师在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训训练。以音乐课程为例,我曾对许多升入我校的学生进行过调查、询问,发现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经常是放几首流行歌曲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谱、基本乐理、基础音乐常识等有的放矢的教学。以下是近三年我对某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入学前音乐基本技能方面掌握情况所作的调查问卷情况汇总。

虽然上述数据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但毕竟还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在音乐基本技能方面的情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如果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要进行更深入一步的艺术课程教学或艺术素质的教育恐怕是难以实现的。大家都知道,即便是去参加一个音乐会,缺少必要的音乐常识或基本的乐曲识辨能力、音乐家及作品背景知识等,都是很难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的。

最后,艺术课程开设实际上还面临着师资培训、教材缺乏等实际问题。艺术课程发展改革目标已明确提出:“在学科定位上,由偏重单一性的分科教学,转向艺术学科之间、甚至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关联和沟通,充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素质。”这也就要求实施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多门艺术相关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换句话说,需要一大批艺术领域的全能型教师。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高等师范学校建立艺术学学科,分设艺术教育专业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开设艺术教育专业是从2007年开始的,所谓的艺术教育还是分为音乐艺术教育、美术艺术教育,虽然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包含了音乐、舞蹈、书法等课程,但整体上与艺术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仍有一段距离。因此,艺术课程的发展,需要有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而且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与此相关,艺术课程师资的培训和指导,高等院校艺术教师教育的改革,艺术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员、专家学者及家长们等多方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都会作为艺术新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直接影响着艺术课程的发展。至于相关的艺术课程教材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来得以完善和提高。

艺术课程的实践方面提出:“在我国,艺术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基础。”关于艺术课程的设置,其实并非是当代人的创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教育实践者,而且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依然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历史记载,晚年他曾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曾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孔子的乐教(礼乐教育)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乐教思想不仅主宰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而且对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审美趣味和音乐形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是独尊天下。因此,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音乐教育家”毫不为过。

孔子认为,对人的教育必须从学唱歌开始,建立于礼,完成音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是:“乐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即是说学音乐并非艺术而艺术,乃是把音乐作为陶冶性情和修身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成为有德之人。这一思想和艺术课程改革目标中的总目标:“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孔子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注意到音乐艺术感情特征的教育家。他认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他发现人们在从事任何工作时,仅仅有冷静的头脑支配行动,远不如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干;假若从事该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快乐,那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效果。所以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句话,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显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人的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来阐明文学艺术的感情特征及其功能。事实上,孔子就是认识到由于艺术的魅力可以促进身体力行,以“乐之”的态度来从事教育、从事音乐的。这一观点应该将适合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对于艺术课程教育更是值得提倡与实践。

更为重要的一点,孔子不仅提倡“乐教”,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者。他自己就精通多种乐器,会弹琴、古瑟,甚至擅长击磬,还喜欢唱歌。他在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中非常重视《诗》与《乐》的教育,这两门课程在今天看来都是音乐课。他认为:“广博易良,乐教也。”(《礼记・经解》)“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了解了孔子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再联系我们的实际,我认为艺术课程发展与改革目标的总体思路与构想是非常好的,今后一定会为我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根据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艺术课程的学科定位,不能一味强调综合学科,应该先从单一学科起步,特别是小学、初中阶段,还是应该以音乐、美术为主,适当穿插舞蹈和戏剧表演,逐渐借助于教学媒体或先进教学手段渗透一些其他学科。再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兴趣、知识结构等特点进行适当的整合,但仍应以板块模式为主。

二是艺术课程的设置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兼有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传统,并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审美能力等合理安排;也可以根据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合理布局。教育目标要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但也不可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流程设计上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注重课堂内外的艺术实践。

三是艺术课程改革目标要避免走进另一个“教育怪圈”。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我国当今所谓的素质教育大有向“功利化”演变的趋向。很多学生接受课外艺术教育如学琴、学舞蹈、学书法、素描等实际上是家长所“逼”,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或满足一部分家长的虚荣心的结果。因为家长更多的是出于为了让孩子获得中考、高考时的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并非是真正出于为培养孩子全方面的素质考虑。因此,某种程度上素质教育已成为另一个“升学”的战场。可想而知,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做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艺术给他们带来的真正乐趣。这样的结果其实是与艺术教育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的。

我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希望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的艺术得以顺利地实施。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存在,又要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就如《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所提到的:“在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仍然会因为诸如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评价和考试制度、课程管理以及教育环境等多种问题的存在而产成疑问。但是,艺术课程体现着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其改革是‘以现实为起点,以前景为目标’。无论是迈一大步,还是跨一小步,都已经从单纯强调艺术技能的传授而转向更为关注学生多种学习能力的获得,艺术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艺能展示的地方,而是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建立自信并获得艺术能力的学习场所。基础教育课堂上的艺术学习,可以说是今非昔比,其整体发展趋势,也已是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8.

[2]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华.先秦礼乐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杨晓鲁.中国音乐与传统礼乐文化[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5]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6]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

[7]田耀农,刘清涌.从孔子乐教到现当代音乐教育[M].

[8]刘楚材.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乐教论”[J].中国音乐,1983,(2).

[9]朱琳.孔子礼乐教育思想研究[J].乐府新声,1998,(1).

[10]孙秀华.我国古代的乐教[J].中国音乐,2000,(3).

[11]李石根.礼乐新论五题[J].交响,1996,(2).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多样性本土化素质教育美育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道德、艺术、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共同支撑起人类文化的大厦。①科学首先指自然科学,科学致力于揭示自然真相,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因此其目的在于“求真”;道德用以协调社会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共存关系,其目的是“求善”;艺术则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表达方式,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认为,“直接得到快乐,是艺术活动的特性。”因此艺术的目的在于“求美”。从词源上看,英文Culture(文化)来自于Cultivate(培养),汉语“文化”二字最初则指人受教育的程度。因此,教育成为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教育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包含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多个方面,艺术教育在艺术“求美”的目的下成为美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是情感教育,而情感关乎道德。从社会整体来看,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而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通过文化,人们之间相互联系、沟通,继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创造性是艺术的生命,从受教育者个人来看,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开发个体的创造能力,通过社会这个平台进行表达和交流,继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艺术教育在道德建设、科学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面对全球化压力所做出的民族认同反应以及新型媒体科技使艺术传播手段的改变,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亟待改革。

一、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时代,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造成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急剧消亡和改变。而本土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识别标识,构成了人类多样性的文化生态链条。但是,在全球化背景和西方文化的战略攻势中,文化土壤发生变异,加之人文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长期短缺,中国文化民族性的生态困境以及消解危机也同样显露于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中。表现在艺术教育上则是“重洋轻土”,使得一些受教育者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感到严重的生疏,历史文脉失去传承,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年轻一代甚至教育工作者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西化。这一切都对本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为严峻的现实困难。大学作为教育这一智能、知识、信息基地,首先应对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有确切的认识,加强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充分发挥大学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作用。

从开创中国教育先河的孔子时代至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教育始终注重的是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将艺术的“求美”、科学的“求真”贯穿于人的生命历程。由此看出,中国的艺术教育始终与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并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本土文化,这种教育从古至今以至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教育理念进入中国,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从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而在模仿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中国艺术教育选择了以写实主义为主流的形式而抛弃了传统的融道德精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培养模式,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艺术教育模式的移植,重视技术轻视艺术思想的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主流。这一点从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和艺术学科教学就可见一斑,体现考生文化素质的“文化课”分数较其他学科考生可以低很多,只要素描、色彩等绘画技法过关就可以轻松考入大学。而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如同“匠人”一样还是在重复模仿所谓大师的笔法、形态,这种过分强调技术理性、组织纪律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学生的作品尽管符合所谓的“形式美法则”,但内容是苍白空洞的,更不会成为流传百世的艺术作品。这与艺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初衷是不相适应的。

二、尊重美育规律,实现阶段性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美育的发展成熟一般需要历经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尽管三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的整体,但是对于艺术教育完整的体系来说,每个阶段又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艺术技术教育可以看做艺术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这里所说的技术即艺术表现技巧,之于视觉艺术,艺术技术可以看做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即对形状、色彩的把握能力培养,没有技术的训练和培养,艺术思想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无法与社会形成交流沟通,就无法成为文化,因为文化是群体或者民族整体生活方式的表现,而非个体主观臆想。这个阶段的教育比照中国整体教育体系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教育)得以实现,而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艺术素质教育和审美情感教育。所谓艺术素质,是艺术能力和艺术涵养的统一,艺术能力即艺术技术,虽然高等教育阶段还需要强化艺术技术,但是已经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艺术涵养包括艺术经验、艺术认识,以及对各类艺术特性的了解和掌握,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艺术涵养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得到提高,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与文化母体的传统、道德、行为方式紧密相联。因此,艺术教育不能脱离艺术赖以生存的母体文化。通过艺术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母体文化的美,并内化于心,而不仅仅是唯技术论,只做肤浅的表面装饰。如北宋画家郭熙所说,“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见之于笔下”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审美情感教育的最高级表达形式,是美育的终极要义,艺术创作形成作品,作品是特有的文化身份识别符号,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就美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说,中国艺术教育甚至高等艺术教育大都还停留在艺术技术教育阶段,这远远滞后于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有技法和表象形式的教育是不完全的,应该从文化现象或者说人文素质的高度来整体认识艺术,才是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是艺术的内核,形式只是其外在表象,因此通过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本土文化的优质基因,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才能实现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才能在全球多元文化的生态圈内生存。

三、尊重本土文化,坚持文化多样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波助澜,加之“文化天生具有一种开放和流动的性质”②,本土文化被西方文化侵蚀覆盖,西方文化成为一种“标准文化”,在世界各地肆意传播,这引起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幸运的是,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反而促使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艺术教育领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研究者们已开始了深刻地思考,甚至把如何在教育中捍卫与传承本土文化作为神圣的学术使命。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源泉。③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历史蒙昧时期,每一个社会都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信仰和其他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各民族成员认识自己、彼此相互交流至关重要。④所谓交流不仅是指日常生活,更是指关乎民族生存发展的艺术教育。当受教育者通过艺术教育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后,才能发掘那些具有普遍人性价值的艺术元素,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

民族认同是对全球化压力的正常的、健康的反应。但是,尊重本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面对全球语境与本土意识的二元对立与冲突,单纯依靠维护传统也是无法保持自己文化身份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⑤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和现实要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努力改造外来文化,从而使外来文化带上自身民族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特征,即创造性地接受、吸纳和改造外来艺术形式使之为我所有、为我所用。⑥同时,同生物多样性一样,要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了解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坚持文化多样性,是本土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结语

21世纪世界经济更加趋向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多样性,传承本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得以存在的基础。中国本土艺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一种文化遗存,在信息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保持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如何使本土文化血脉代代相传,如何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与生活经验教育的同时,将本土文化镌刻在其心灵深处,就是艺术教育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应该尊重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持文化多样性,构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注释: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5

关键词:幼儿;幼儿艺术审美;教育

一、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现状个案探讨

1.案例简述

有一天,我们上“夏天的衣服”一课,老师出示一些衬衫、短袖、裙子等,幼儿们一直在讨论,互相看着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纷纷议论着各种颜色,我说可以按照老师的颜色涂,也可以动脑筋自己涂,并说明了要求。他们纷纷开始涂色,坐在边上的天天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过去看了看,他翘着小嘴说:“我今天的衣服颜色不好看,有些热。我不喜欢,可是妈妈非要我穿。”他是我们班很懂事的小男孩,知道的可多了,他又接着说:“老师我想画一件凉快的衣服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天天的小手拿了淡蓝色的蜡笔开始往上涂。我心里一惊,觉得他太棒了!班里绝大部分幼儿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涂色,可是我希望他们都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会更好!

2.案例分析

通过对这则案例进行分析,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一定的艺术审美教育。但是如何进行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这是我们需要认识和探索的。目前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已经逐步开展,成为各个优秀幼儿园竞相推崇的教育特色。我们在充分肯定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应看清楚目前幼儿艺术审美教学存在的一些怪现状,看似欣欣向荣的艺术审美教育表面,隐含着很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审美创造性。创造性培养是幼儿艺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感性认识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整体性欣赏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本身极具创造性。通过自身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综合的把握,感受、发现其内在蕴涵,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主体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幼儿身上这种创造性已经被人为地遏止、限制。在本案例中,全班的孩子,除了天天,无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涂色,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看似简单的细节实际上暴露了我们幼儿教育的缺失。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从小便将理性的、带有“权威性”的定论强加给孩子,结果造成了他们创造能力的丧失。久而久之,孩子对艺术的奇思妙想和独特表现因为这种“权威性”的定论而慢慢地走向消亡,从而出现案例中的一幕。

(2)艺术审美教育方法落后。虽然当前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得到重视,但是在教育方法上并没有得到创新和改变。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当前幼儿艺术审美教育在方法上仍然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示范和儿童的模仿,忽视儿童的体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一缺陷。对于幼儿来说,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而课外的教育方式反而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小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教育建议

建立科学的幼儿艺术审美教学模式是构建幼儿艺术审美能力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营造美的情景、感受美的气息、创造美的方法三个方面来建立艺术审美教学模式。

1.营造美的情景

在为幼儿营造美的环境之时,要做到绿化、美化、儿童化,并将音乐带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同时要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去认识美和追求美。如让幼儿欣赏一段非常优美的曲子或者看一段很精彩的视频,让幼儿从声音、颜色、动作中去感受美。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健康的艺术审美观点,并逐步养成幼儿能够自主地对周围事物的美丑进行评价的习惯。

2.感受美的气息

感受美的气息有多种手段。笔者认为在幼儿艺术审美教育中,审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是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感受、欣赏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美,这是可行且符合幼儿实际的。大自然是艺术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

3.创造美的方法

对于艺术审美教育来说,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题中之意。笔者认为,创造性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点到为止,不能越俎代庖。对于相关内容不能讲述过多,而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空间。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夏天的衣服”一课,教师可以将创造机会留给幼儿,在课堂中直接提出以下观点,即“你们认为夏天的衣服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对于他们新颖的观点,应该及时加以褒奖,鼓励他们自由思索,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使幼儿在宽松、融洽、生动活泼的精神环境中,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美感形象来教育幼儿教师要自觉运用美学规律,采用多种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把艺术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幼儿不断感受到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美。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01.

[2]刘晓娟,卢清,程志宏.基于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艺术家

0引言

18世纪,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从狭义上看,“艺术教育”通常被理解为对艺术家或者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如专业艺术院校或戏剧学院培养出的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的作曲家、歌唱演员等。从广义上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系统的艺术教育能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培养和健全人们的审美并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提高人们的创造力。[1]

埃尔金斯的《艺术是教不出来的》这本书,被书评家们评价为“写给学生和老师的机敏的生存指导”。其内容不是在论证“为什么艺术是教不出来的”,而是在讲哪些东西是可以在艺术学院中学到的,哪些东西是在艺术学院中学不到的。此外,给予诸如基础教育、理论教育等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但这本书还是提出了一个一直横亘在胸的话题:艺术是否可以教?[2]

2艺术到底可教吗

当代中国有一个现象,相对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一般都会有美院的背景,他们大部分都毕业于美术学院,然而他们的技能和艺术修为是不是出自于美术学院呢?在20世纪80年代,从蔡国强到徐冰、从罗中立到陈丹青,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都不是教育所教出来的。但是,他们也都经历过传统的艺术教学,貌似这是一个悖论。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到底给学生教了些什么东西?艺术教育的意义在哪里?一个从小就有艺术天赋的人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是因为他的人生阅历、艺术天赋还是艺术教育的功劳呢?这也很难以评断。笔者认为,要辩证地、客观地来看这个问题,艺术既是可教的又是不可教的,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认识、自己的阅历等多方面因素。

3艺术是可教的

3.1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就是艺术,所以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性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教育来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艺术教育,不应该太狭隘,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创新思维教育,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技法形式教育。艺术教育从业者的工作,就是通过简单的艺术创作来传达给学生一种审美与创新理念,作为数理化等传统文化课教育的一种调和。[3]

3.2艺术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的NarenBarfield表示:皇家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除了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和非凡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要学会团队合作。现代社会,任何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艺术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更重要的团队协作能力。相较于以往的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更加懂得合作的价值,所以渐渐一些艺术团体开始呈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某一个艺术家的符号,而是一个团队的符号,这群人可能有些人擅长创意、有些人擅长配色,从而制作出伟大的作品。艺术合作能力是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的方法来获得的。

3.3艺术载体的多样化,要求艺术家不能只局限于画笔

与以往的雕塑、石膏不同,我们手中用的苹果电子产品、水杯等也同样是艺术品。村上隆与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的合作便是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典范,2003年他设计的樱桃包产品在全球大受欢迎。2012年,草间弥生开始了与路易威登的商业合作,为品牌设计产品的艺术家的身份更像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在艺术载体多样化的今天,艺术家的舞台不再局限于画布与石膏,艺术家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可能会争取更多具有较强商业性的机会。但是,他们需要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艺术与商品理念能够完美融合的思想,这套思想和方法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方法来获得的。

4艺术是不可教的

4.1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是不能教的,只能启发

笔者认为,艺术分为技能基础与艺术思维。基础主要指的是技术层面,在美术学院用功画上几年画,每个人都能把头像画得惟妙惟肖,经过颜色训练,你也会把颜色搭配得很漂亮。艺术思维是一种悟性,是一种灵感,是独有的,像创作者的指纹一样独特。汉堡美术学院院长马丁・科特林说,学生可以被当做一个艺术家来培养,但却不能被“教”。事实上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美术学院的学习生活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艺术思维层次上的学习是一个艺术家一生要做的事。“学习”的前提是你知道有一个特定的结论,比如说2+2=4,然后想办法去证实它。然而艺术没有结论,它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己去感悟,但不能通过教授来完成,[4]不能单纯地“学习”,而是一种“发展”。

4.2教育不适应于艺术这种推崇个性化的学科

“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的意义就是发现和创造美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趣味与创新。自然科学只能解决社会中的真假,但无法解决善恶与美丑,这正是艺术家所要解决的问题。茶道与喝茶的区别,在于茶道能够从喝茶这一个简单的过程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愉悦的前提,就是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化的见解,这便需要艺术家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化的人生态度。我们希望孩子在小时候就接触艺术,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出这种自由思考的能力。事实上,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却与艺术教育的本质相形渐远。

5结语

艺术是否可教?笔者相信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将来的教育界和艺术界可能会一直讨论下去。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结论的话题,好的老师对学生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启迪”。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并不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灌输那些固化陈旧的教材上的“定式”,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与释放。这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持有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艺术家应有的自由精神。

参考文献:

[1]陈迁.艺术体验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2]郭菊梅.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7).

[3]胡天君.科学・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04).

[4]杨劲松.失语――论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美苑,2006(0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

    - 阅0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篇1秋天,是每一年都要轮回的季节。如果我问秋天的特点是什么?大家一定会不加思索地说,粮食会丰收,大树会结果,叶儿会变黄,就像我们的课文一样,多数是描写北方.....

    文明美德伴我行作文范文(4篇)

    - 阅0

    文明美德伴我行作文篇1最美四月天,不知礼仪谁裁出,文明春风似剪刀!清晨,一踏进班级的门,就看见同学们整整齐齐地穿着绿油油的校服,别的班级却没有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