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6篇)

来源:网络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篇1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速度逐步加快,导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房价的过快增长,背离了广大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为改善我国中低收入者的居住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在住房建设过程中,依托工业化方式进行建造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建造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资金流转。保障性住房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小面积住宅户型,其在资金调配,资源管理,建设执行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利于系列化设计、标准化部品设计应用和工业化建造的实施。

由于生产力、经济条件、政府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住宅工业化并未得到有序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为推进我国住宅工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目前所做的的研究,大多是针对保障性住房设计乃至政策方面的研究;或者是对工业化住宅的设计和技术等方面的探索,真正针对保障性住房这一特殊住房的性质进行工业化设计研究的文献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是在会议纪要上提出,或是房地产集团自行开发的保障性住房工业化的实践项目介绍,对保障性住房的工业化设计系统的、完善的分析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保障性住房工业化设计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工业化程度一直在提高,但在建筑行业工业化的发展却是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同传统的建造方式相比,能够提高效率,节约资金,减少劳动力,节能环保,住宅建筑具有规模化和易构件的特征,适宜进行工业化住宅建筑类型进行研究,保障性住房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小面积住宅户型,其在资金调配,资源管理,建设执行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便于进行系列化、标准化设计的应用以及工业化建造实施,可作为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先行探索。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运用工业化设计,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进行弹性化,个性化设计,打破“旧工业建筑”单调,呆板的固有形象,更好的体现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城市住宅形象。而住宅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于提升住宅品质,实现“住有所居”住房保障目标有着绝对性的优势。

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政府的重大决策,研究保障房建设过程中适宜的工业化设计模式,高质、经济、安全和环保的进行保障房建设,从而加快促进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由政府主导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保障房工业化建设,符合我国现在的低价高质的保障房建设思路。住宅弹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业主个性化的需要,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来的市场前景远大。

2工业化住宅概述

工业化住宅是指住宅建设由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将住宅分解为构件和部品,釆取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最后现场组装在一起的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以科学技术为指导,采用先进、适用的装备,在住宅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建筑部品和配件,带动了相关企业和服务部门的发展,是住宅发展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3保障性住房的工业化设计研究

3.1以装配整体式的工业化主体结构体系为支撑

装配式住宅是把需要大量建造的住宅,采用标准化系列化的住宅部品,按照工业化生产住宅部品,通过机械化施工及科学的组织管理,使之形成具有优良品质的住宅的产业化全过程。装配式住宅具有生产系统之分割的特质,即结构体系统与内装体应分开的前提下,再进行进一步的分割,使其确保生产的独立性,从而满足工业化生产的组织专业化、施工工业化、部品预制化的要求。

3.2装配整体式的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技术集成

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集成建筑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技术体系。该体系在充分吸纳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解决新技术与高成本的矛盾,创新研发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集多项专利与核心技术为一体的、基于装配式剪力墙体系的多层和基于现浇剪力墙体系的结构体系,可大幅度缩短施工周期、提升建筑质量、控制建筑成本、节能环保低碳。

集成住宅结构体系一是一种等效现浇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的竖向承重结构体系如柱、剪力墙(短肢剪力墙)采用现浇方式,水平结构体系则采用由叠合梁和叠合板组成的叠合现浇楼盖体系。内部预制轻质填充墙采用与叠合梁下悬拉接方式。护墙体全部采用了预制钢筋混凝土外挂板,上部设拉接筋与叠合楼板现浇部分整体现浇,下部仅设螺栓固定点作为自由活动端,其受力独立于与主体之外,完全不起承重作用。按照这种方式建造的集成住宅结构体系,本质上是一种等效现浇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以按照现行规范进行受力计算。

这种装配整体式住宅技术体系的主要特点有,适应建筑主体的传统体系和新型结构体系;以模数协调、模块集成、技术优化为基础;以大工厂流水线生产、大装备成批量制造、大规模市场定制为工业化手段;以机械化作业和装配施工为作业方式;以功能完备、节能环保、价廉物美为产品特性。同时,没有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预制化率,而是基于国内相关技术与现行规范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工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3.3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与统领

3.3.1实施贯穿全过程的标准化设计和模数化控制

工业化建筑设计除了需要关注专业之间协作之外,尤其需要重视工业化建造全过程各环节的要求。比如,相比传统建筑,需要考虑构件和部品的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施工条件(如吊装机械和场地等)、土建装修装修一体化设计以及相应的对内装部品的选择与设计、设备与管线设计等。设计除了应能够施工顺利安装并保证品质外,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即是成本的降低,这也是工业化建筑的生命力所在。

国内外经验证明,在工业化住宅设计中,以模数控制为基础,以标准化设计为主体,才能统领上下游各环节,实现构件部品的工厂化制作和现场的装配式安装,达成工业化建造。在标准化模数化基础上,进而实现规模化和量产化,才能充分发挥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保证品质降低成本。因此实现标准化和模数化是工业化住宅设计的核心和基础,统领着全过程。

3.3.2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

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和环保的要求,公共租赁住房一般要求实现住宅内装全装修,有别于传统的主体完工之后再进行二次装修。而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造由于构件精度高,有利于实现一体化装修,同时将传统内装分解为部品化的集成设计与组装,实际上仅在现场完成工业化部品的组装。

3.4以部品化生产采购和装配式干式工法为特征

运用工业化的理念,采用标准化设计基础之上的部品化建造的住宅工业化为主线,应该是系统的、且有完整的生产产品架构;在建立标准体系基础上,把住宅部品化,即将住宅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组成一个系统,最后形成架构。从工业化、标准化、耐久化、环保化四大主题来打造公租房住宅,力求在住宅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持续高效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积极推动住宅工业化体系的形成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本项目即是在结构体系统与内装体分开的前提下,具体实施部品化制造安装和装配式干式工法施工。

4结语

住宅工业化是伴随住宅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路程,从结构体系设计、构件标准化、政策支持等方面发展住宅建筑工业化,但没有发展大生产方式的大批生产力,完成半手工半机械方式向大生产模式的转变,是整个住房建设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协调下,从而带动建筑领域的经济增长。

我国在住宅工业化发展过程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是我国还处于住宅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时,应根据我国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釆纳。从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发展住宅工业化应该注意一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快我国住宅工业化生产的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建立,促进工业化良性发展,保证住宅质量;第二,注重住宅的配件的标准化设计,增强通用性,降低成本;第三,建立优惠的市场政策,鼓励开发商进行工业化住宅建设项目的实践,加快工业化技术发展;第四促进我国住宅工业化建设的试点工程项目建设,探寻适宜我国本土情况的技术体系。在住宅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住宅体系及技术转型和创新的发展,探索集约、开放、多样的住宅建设,促进我国住宅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康,寿青云.日本工业化住宅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住宅科技,2002(02)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篇2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成本控制

在我国建筑业中,脚手架搭设、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到混凝土浇筑的现场施工极为常见,这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施工,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与这类传统施工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装配式建筑指绝大部分建筑构件由企业车间生产加工完成,并在完成养护后直接运送到施工现场,采用安装机械设备和可靠的安装方式进行构建拼装完成的建筑形式。装配式建筑具备节能、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也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这就使得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近些年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招投标模式

装配式建筑的投招标模式可以分为资质标、技术标、商务标等三个方面.

1.1资质标

资质标指的是较为侧重于相关企业施工技术、企业信誉、管理职能等方面的招投标模式。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本身需要专业的安装机械设备和可靠的安装方式才能够较好的展开,相关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的经验、建筑工程业绩及信用评价直接关系着具体施工的整体质量,这也是资质标能够存在的原因所在。

1.2技术标

技术标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技术标本身包含着施工总体规划、施工进度、施工方案、质量目标、保障措施、主要施工资源配置、安全文明施工措施、项目团队等一系列内容。在这种技术标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中,相关建筑企业会提供专业的技术方案。这种构成使得技术标这一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能够较好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1.3商务标

除了上述两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外,商务标本身也属于一种较为重要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这一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主要包括综合单价合理性、措施项目费、投标报价、分部分项工程费、其他费用、预制部品综合单价、用款计划等一系列内容,商务标这一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主要将目光集中在施工的费用消耗方面。三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各自存在着侧重点与利弊。这就使得单一的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不能较好的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顺利且高质量完成。只有三种装配式建筑招投标模式实现综合运用,才能够真正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较好展开。

2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方法

文章以总建筑面积14万m2,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建造的建筑工程为例。在这一建筑工程的11号楼中,11号楼部分采用了现浇施工,这就大大提高了11号楼的建造成本。文章结合这一工程实例,对控制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2.1制定与完善相关法规、标准

为了能够较好实现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与标准。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当下很多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装配式建筑相关法规与标准,单缺失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与标准,从而很容易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重要部件PC构建生产企业不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或是生产的PC构建能够应用的范围有限问题出现。这自然就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附加成本不断提高,对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2.2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经营模式

想要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就必须形成装配式建筑相关的全产业链的企业经营模式。虽然我国装配式建筑在近些年实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受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条段化、相关企业利税的集体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还是处于较高的状态之中。这就使得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装配式建筑能否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3合理布置PC生产企业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其本身在建造过程中预制构件的运输方式与运输成本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建造成本,将运输成本降到最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降低。我国装配式建筑PC构建生产企业能够尽量合理布置自身地理位置,如果能够将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与相关企业距离控制在100km,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控制。

2.4提高安装施工水平、节约成本

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具体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同样关系着这一建筑的成本。由于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建安装等环节具备着一定技术难度,很多时候施工单位如果不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预制构件安装,就会大大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安装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施工单位通过分段流水施工方法实现多工序同时工作,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过程的改进和优化。这样不仅能较好的实现装配式建筑成本的降低,对于施工效率的提高也有着较为的促进效用。

3结束语

文章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招投标模式及成本控制展开的研究,详细论述了装配式建筑的招投标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井长源,李开明.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践及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6,(6):35.

[2]李丽红,郭娟利,王啸霆,等.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13,19(9):102-105.

[3]闫红缨,徐家麒,刘伟,等.预制装配式体系建造成本的比较分析[J].住宅产业,2012,23(17):36-38.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篇3

建筑工业化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为解决二战后欧洲国家在重建时亟需建造大量住房而又缺乏劳动力的问题,通过推行建筑标准化设计、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的一种新的房屋建造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战后住房的快速重建提供了保障。这种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带来了显著提高的生产效率,随后美国、日本、前苏联、中国及新加坡等国家也相继致力于建筑工业化的研究与发展[1]。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建筑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同时目前传统现场施工方式也面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建筑垃圾量大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保持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推行建筑工业化,以实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相关地区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热点过度聚焦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提出过高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比例,这有可能对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效果。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新时期建筑工业化的含义,正确引导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各时期的发展情况,对当前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我国新时期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1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持续发展期,尤其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3]。如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中大量采用低碳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其楼板每平方米用钢量仅为3~6kg,并且施工时不需要支模,通过简易设备甚至人工即可完成安装,施工速度快。同时,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生产技术简单,各地都建有生产线,大规模生产的预应力空心板成为我国装配式体系中最量大面广的产品。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在北京地区满足高层住宅建设的发展需要,从东欧引入了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其内外墙板、楼板都在预制厂预制成混凝土大板,采用现场装配,施工中无需模板与支架,施工速度快,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发展高层住宅建设的需求,北京地区大量10~13层的高层住宅采用了装配式大板体系,个别甚至应用于18层的高层住宅[4-5],至1986年北京市累计建成的装配式大板高层住宅面积就接近70万m2[6]。在多层办公楼的建设方面,上海市有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其框架梁采用预制的花篮梁,而柱为现浇柱,楼板为预制预应力空心板。单层工业厂房当时普遍采用装配式混凝土排架结构体系,构件为预制混凝土排架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预制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和预应力大型屋面板等。据有关文献[7]报道,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已有数万家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2500万m3。这一时期这些装配式体系被广泛应用与认可,大量预制构件都标准化,并有标准图集,各设计院在工程项目设计中按标准图集进行选用,预制构件加工单位按标准图集生产加工,施工单位按标准图集进行构件采购。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很好地适应了当时我国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其原因:第一是当时各类建筑建造标准不高、形式单一,容易采用标准化方式建造;第二是对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还没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是总体建设量不大,相关预制构件厂供应可以满足需求;第四是当时木模板、支撑体系和建筑用钢筋的短缺,不得不采用预制装配方式;最后是当时施工企业的用工都采用固定制,采用预制装配方式可以减少现场劳动力投入。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结构设计中很少采用装配式体系,大量预制构件厂关门转产。我们必须看到,装配式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采用预制板的砖混结构房屋、预制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等在唐山大地震中破坏严重,使人们对于装配式体系的抗震性能产生担忧,相比之下认为现浇体系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而大板住宅建筑因当时的产品工艺与施工条件限制,存在墙板接缝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使用性能方面的问题,在北京的高层住宅建设中的应用也大规模减少。

与之相反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现浇结构体系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这一时期我国建筑建设规模急剧增长,装配式结构体系已难以适应新的建设规模;第二是建筑设计的平面、立面出现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装配式结构体系已难以实现这一变化;第三是对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的提高,设计人员更倾向于采用现浇结构体系;第四是农民工大量进入城镇,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充沛、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劳动力促使粗放式的现场湿作业成为了混凝土施工的首选方式;第五是胶合木模板、大钢模、小钢模应用的迅速普及,钢脚手架也开始广泛应用,很好地解决了现浇结构体系所需的模板与模架难题;最后是我国钢材产量的大规模提高,使得在楼板等构件中已不再追求如预应力混凝土圆孔板那么低的单位面积用钢量。因此,采用现场现浇的结构体系更加符合当时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求[8-9]。

最近几年来,传统的现场现浇的施工方式是否符合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再次得到业内的审视。首先是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已不再青睐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的建筑施工行业,施工企业已频现“用工荒”,并推动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提升,采用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的现场现浇施工方式是否可持续;第二社会对于施工现场环境污染的高度重视,采用现浇方式的施工现场存在水资源浪费、噪声污染、建筑垃圾产生量大等诸多问题;第三是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还是不尽人意,建筑施工质量通病较多;最后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对传统的建筑业提出产业转型与升级要求。因此,反映建筑产业发展的建筑工业化再一次被行业所关注,中央及全国各地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推动建筑工业化。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国装配式结构体系重新迎来发展契机,形成了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10-11]、装配式框架结构[12]等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完成了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2015)等相应技术规程的编制。全国各地,特别是建筑工业化试点城市都加大了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试点推广应用工作。

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建设规模的迅速发展,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商品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已得到多年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都已全面推广应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泵送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混凝土泵送高度已达621m),有效解决了高层建筑的混凝土垂直运输问题,并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商品混凝土与混凝土泵送技术的结合就是现浇体系解决混凝土生产与浇筑在建筑工业化方面的一个很好形式。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在施工现场对模板与钢筋还仍然采用现场加工方式,这不符合建筑工业化要求,耗费了大量人工,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所以要研发与推广应用新型模板与模架技术、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体系,以实现现浇体系的工业化建造。此外,国内的相关施工企业也在探讨施工现场的工业化建造技术,如采用大型集成化、机械化的施工平台,以减少现场劳动作业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采用这些现代新型施工技术进行生产建造的现浇结构从理论上说同样是一种工业化建筑。

此外,最近十年钢结构作为一种预制化、工厂化程度高的结构形式在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也得到了推广应用,其应用比例已达5%左右。在民用建筑方面,国内大跨度公共建筑如体育馆、会展中心、航站楼、大型火车站的站房与雨棚都普遍采用钢结构;高层建筑也有一定比例采用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基本都采用外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的混合结构体系;国内还进行了钢结构住宅的研究与试点推广应用工作。在工业建筑方面,大多数工业建筑都采用钢结构,单层工业厂房大量采用轻型门式刚架或钢结构排架体系,多层重型工业厂房也都采用钢框架结构。伴随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政府鼓励使用钢材,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工业化建筑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政策的支持下,包括研发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承包企业、高校等都在积极研发与探索建筑工业化,国内科研院所、高校等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了多个建筑工业化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研发、建立新的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与相关技术,积极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根据建筑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探索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其中建筑工业化就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由于当前行业对建筑工业化正确理解不够,导致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常常局限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一些地区以为发展建筑工业化就是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诚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工业化特性明显,需要我们加强研发与推广,但我们同样要研发与推进现浇体系的工业化,以及加强推广钢结构的应用。

下面针对上述三种建筑工业化方式的特点和在发展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2.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具有预制构件工厂化制作、现场作业量少、现场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但在近几年的推广中还存在如下问题,有待于在下一步研发推广应用中解决。

2.1.1建造成本

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由于目前市场对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需要较小,预制构件并没有像制造业产品一样被大批量地加工生产,因此预制构件的生产费用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工厂化”优势。并且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需按照制造行业缴纳17%的增值税,明显高于土建施工领域的税率。这些都导致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还无法与传统现浇施工成本相竞争。此外,装配式结构还会产生额外的构件节点连接成本、新增运输费用等,对现场施工设备和人员的要求也都要更高。因此目前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成本相对现浇结构偏高。

此外,国内研发推广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企业均建有各自的预制构件生产基地,但该类生产基地仅服务于所属企业,其产能无法达到充分利用。且预制构件偏高的生产成本使该类生产模式根本无法盈利,只能通过政府的补贴政策(如地方政府的容积率优惠政策)及企业内的研发补助资金来维持运营。尽管某些同时具备开发、设计、生产、施工能力的企业在进行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研发生产时,能串联起上下游业务板块,尽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土建工程造价仍旧相比现浇结构高20%~25%,过高的建造成本成为阻挠这些企业推广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因素。

建造成本偏高是目前国内推广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一个主要不利因素,这也导致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多集中应用于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建造中,在政府的鼓励支持和补贴政策下才得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应用。然而对于成本问题我们也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随着人工成本的进一步上升、预制构件产品形成标准化的生产与商业化的供货模式以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逐步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相比现场现浇结构的成本差将逐步降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必将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2.1.2模数化、标准化与多样性

对于装配式建筑,首先应能实现模数化、标准化,以方便预制构件加工厂生产并尽可能降低成本,也方便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企业的施工安装工作。模数化、标准化在工业建筑中能很好实现,但在民用建筑中如何做好模数化、标准化将是我们应大力研发的一项工作。在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工作中,我们要做好模数化、标准化工作,但更要兼顾标准化与建筑多样性的关系,不能为简单满足标准化而造成建筑的千遍一律,因为建筑本身(特别是公共建筑)不仅仅是一件工业产品,更是一件满足功能需求的艺术品,不能因为发展建筑工业化而限制了建筑的多样性;同样,也不能因强调多样性而不发展标准化。

对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生产应发展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绝大部分的构件生产加工应实施标准化的方式,少部分构件可以按个性化方式加工。构件的标准化生产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符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构件的个性化生产可以满足建筑的多样性,构件的个性化加工应当如同钢结构构件工厂加工生产一样,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根据设计图纸的需要,加工生产出不同尺寸类型的预制构件。

2.1.3预制率和装配率

现行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建筑的预制率和装配率,认为满足一定的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建筑才是工业化建筑。然而,采用多高的预制率与装配率应充分考虑该建筑的特性,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采用装配与现浇相结合的模式,而不是为了简单满足预制率而预制,过高的预制率还会造成成本与费用的增高。

此外,如过高追求预制率、装配率,在实际建造过程中会遇到其他一些问题,如超高层建筑可能导致施工周期的延长,因为高空吊装大型预制构件时耗时较长、难度较大;有些施工现场受成本与管理水平约束可能需要更大场地存放大量预制构件;城市中大型预制构件的车辆运输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及不可忽视的碳排放污染等问题。对这些问题,都必须综合考虑。

2.1.4国外体系引进

装配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国外,最初也是由国外引入我国,但事实上各国的国情与国策各不相同,盲目效仿国外已有的成套理论体系并不一定适合当前我国情况。

欧洲国家具有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但这些国家多数为非地震区,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低,且多应用于低层住宅;土地资源紧张的新加坡虽然具有成熟的高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造技术,但其发展装配式体系主要原因是为了摆脱现浇体系需用大量境外劳工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且新加坡同样不用考虑抗震问题。日本为解决抗震要求,其高层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采用了耗能支撑技术,其建造成本较高。这些国外的体系均与中国国情不完全相符,因而不能简单借鉴其研究发展成果。

由此可见,虽然很多发达国家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具备成熟的建造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模式,但由于国情与国策的不同,各国均各自走出了一条适合于本国的建筑工业化道路。对于建筑工业化处于重新起步阶段的我国,应当结合国内的各项经济条件、结构要求与施工技术来慎重考虑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将国外装配式体系简单套用。

2.1.5设计软件与设计效率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化软件可以采用,设计人员仍先按照现浇结构的设计方法用传统软件进行设计,再按预制构件要求进行拆分出图(或由专业公司进行二次深化设计),这种设计方法未能按标准化的要求充分考虑装配式结构的特点,导致后期构件非标种类多、节点复杂,增加了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的难度,同时设计效率低,设计工作量大。

2.1.6现场施工安装

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的现浇结构在施工安装技术、施工项目管理差别较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安装过程相对复杂,有时施工流水作业周期甚至慢于现浇结构。特别对构件运输、进场堆放、吊车垂直运输、安装作业面、构件临时固定、节点连接等一系列过程均需要科学地安排管理,方能减少人工作业量,否则会导致安装过程耗时长,无法体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有施工周期短的特点。

2.2现浇结构体系在工业化方面应解决的问题

对于应用现代现浇技术施工的现浇体系,我们也应考虑是一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建造方式。目前现浇体系中的混凝土很早就形成了工厂化生产、商品化配送的工业化模式。但模板(胶合板)、钢筋需在施工现场加工作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13],因此我们必须按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对现场现浇体系提出新的要求。现场现浇结构体系的工业化就是要解决目前施工现场模板与钢筋的加工问题,减少现场人力投入与施工工作量。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相比,这种现浇结构现代施工技术可看作仅仅是将混凝土的浇筑过程由工厂车间搬到了工地现场,同样具有“四节一环保”的特点,并且保留了现浇结构良好的整体性,避免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安装时的复杂过程。现浇结构想要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应重点解决以下存在的问题。

2.2.1新型模板

传统散拼竹胶模板耗费大量竹木资源,其虽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但模板现场加工噪音大、安装拆除过程耗时费工、周转次数少,使用数次后成为难以回收利用的垃圾,污染环境,应考虑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淘汰。

大模板、爬升模板等应用较广的新型模板能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减少现场支模拆模的工作量,模板利用率高,污染小,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墙面平整度高,达到或接近清水混凝土墙面,有效避免后期装修的湿作业,机械化施工程度高,但大模板未能有效解决楼盖结构的模板问题。

研发中的铝合金复合模板作为一种新型模板具有轻质、高强、周转次数高、浇筑出的混凝土表面平整等特点。并且铝合金模板的制作均在工厂内完成,在施工现场不需要进行剪裁、切割等,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虽然目前这种新型铝合金复合模板的一次性制作投入成本较高[14],考虑其综合成本,今后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目前国内大型施工企业试点应用的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与装备很好地解决了模板、塔吊、钢结构安装与混凝土浇筑等问题,但目前该体系通用性不强,导致一次加工成本过高,重点是需要解决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的通用性问题。

2.2.2成型钢筋验收

钢筋集中加工配送[15-16]能有效地减少施工现场的作业量和环境污染,提高现浇结构的工业化程度。新制定的《混凝土结构成型钢筋应用技术规程》(JGJ366—2015)将于近期开始实施,新修订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增加了成型钢筋应用的验收规定,这些都对以钢筋集中加工配送模式的成型钢筋推广应用将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成型钢筋的进场材料验收还是不能完全按照钢筋产品以合格证方式进行验收,有时还需从成型钢筋中截取进行钢筋材料性能验收,而这势必对钢筋的集中加工配送模式带来极大的不便。

此外对钢筋集中加工配送工作应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与产品认证体系,彻底杜绝以前各地发生过的“瘦身钢筋”等质量问题。

2.2.3水资源浪费与噪声污染

现浇结构在实现了钢筋与模板的工业化要求后,还必须解决现场的水资源浪费与噪声污染问题。大量施工工地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重视不够,造成水资源浪费;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噪音太大,这在市区施工中成为一个严重的噪音污染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应高度重视,应按绿色施工[13]要求加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强噪声的减量与控制。

2.3钢结构体系在工业化方面面临的问题

钢结构建筑的梁、柱等构件均由工厂加工生产,构件在施工现场只需进行螺栓拼接或者人工焊接即可,具有工业化程度高、轻质高强、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因此也是一种极具工业化特性的建筑结构体系。在建筑工业化发展成熟的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大多采用钢结构发展建筑工业化。我国的钢结构在近十年来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其应用面、应用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同样面临一些问题。

2.3.1建造成本

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建造成本略高,因为钢结构构件制作时基本都采用按工程设计进行订单式加工制作,需要进行二次深化设计,由于构件为非标形式,构件加工不能实现标准化、定型化与批量化,导致加工成本稍高。对钢结构施工安装,其吊装设备相对投入较大,对安装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严,同时对项目管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也带来工程费用的增加。但考虑到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钢材价格持续保持低位的情况下,钢结构应具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2.3.2钢结构设计队伍

与传统混凝土结构设计力量相比,国内能较好进行钢结构设计的工程技术队伍还是稍微薄弱,特别是钢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与构件的整体稳定与局部稳定验算、构件的节点连接设计等,这些工作相对较复杂,使得结构设计人员更偏爱设计混凝土结构,导致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钢结构的比例还是较低。

2.3.3现场焊接作业

钢结构体系采用最多的是框架体系,对梁柱连接节点,目前工程应用中均采用栓焊连接节点,即梁的腹板与柱用高强螺栓连接,梁的翼缘与柱采用坡口焊接,施工现场需要进行大量焊接作业,应研发减少现场施工焊接作业量的连接方式。此外超高层建筑钢柱均采用厚钢板,对厚钢板的连接,其焊接量更大、对焊工要求更高。另外现场焊接对环境污染较大,质量控制也有一定难度。

2.3.4钢结构住宅

要推广应用钢结构,必须将发展钢结构住宅作为一个重点。但由于钢材材料自身的特性,推广应用钢结构住宅必须解决防火与防腐问题,然而目前这方面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钢结构住宅通常采用框架体系,其房间内梁柱存在影响了使用性能与视觉效果;对于钢结构住宅还必须研发集结构、保温与外饰面功能于一体的护结构体系,但这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上述几个方面是制约钢结构住宅大面积应用推广的主要原因。

3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近期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这为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定出了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措施的支持。

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无疑为未来的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然而,目前国内相关城市简单以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就遭遇到瓶颈问题,过高的建造成本使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仅依靠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才能推广发展。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新时期建筑工业化的含义、目的与发展要求。建筑工业化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现场施工作业与人员投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资源,其目的是促进建筑行业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

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形式之一,我们要加强研发,大力推广。对于按照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均应视为工业化建筑,如钢结构体系肯定也应视为工业化建筑。而目前现浇结构如能按要求解决钢筋与模板问题就同样具有工业化的属性,同样能够实现建筑工业化。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我国建筑工业化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全面推进多模式建筑工业化工作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转变思维,应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现代现浇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等多模式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在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充分调研市场和技术的前提下做好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通过行业管理,颁布实施指南与意见,确定建筑工业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强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代现浇结构、钢结构等多个模式的共同发展。

(2)加强研发与工程示范应用

在政策支持下,各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企业及产业联盟等要结合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课题的研发,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重点做好工程应用试点,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要加强结构体系、节点连接技术、标准化与模数化、BIM技术与设计软件、预制构件加工与生产设备、现场施工安装技术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对现场现浇体系要加强商品混凝土绿色化生产、新型铝合金复合模板、成型钢筋加工与钢筋连接技术、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等的研究;对钢结构体系要加强新型连接节点、设计与制作安装中BIM一体化应用技术、钢结构住宅复合外挂墙板技术等研究。

(3)注重市场化引导

各地区、各企业发展建筑工业化时,要立足于政策支持,但也应注重市场化引导。在推广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并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选择不同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以取得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应用于多高层住宅、多层停车库与物流仓库、大型商业中心等,钢结构可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低层住宅、高层建筑等。

在发展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过程中,各企业自营的预制构件生产厂应面向社会开放,以提高其利用率,而不是仅仅作为所属企业的生产基地。预制构件生产厂要做到既能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的构件,又可按照设计图纸生产加工特定构件,并可为施工现场按时提供需要的构件。只有通过标准化生产、市场化供应的方式,才能有效降低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推进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建设

实践表明,建筑工业化必须是全产业链的工业化,要贯穿从建筑设计、生产制作、运输配送、施工安装、到验收运营的全过程。为反映建筑工业化的特点,要紧紧抓好建筑设计这个龙头,重点做好工厂化加工生产这一关键环节,在施工安装环节中要全面贯彻“四节一环保”,并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无缝连接,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劳动强度。

在建筑设计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应当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效率与设计水平。在生产制作环节应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消耗,并确保产品质量。在运输配送环节,应引入与互联网电商相似的现代物流业管理方法,争取做到采购的构件、部品能够按时定量地运输配送到工地,尽量减少现场堆放。在施工安装环节中应注重提高施工工艺和工法,确保工程质量。

我国发展建筑工业化还应当加强BIM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管理系统,通过把设计、采购、生产、配送、存储、施工、财务、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在建立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共享信息和资源,对建筑建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4结语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针对目前研发推广建筑工业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应按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多模式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这就是除了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外,还需要发展现代现浇结构体系与钢结构体系。以重点发展工厂化加工制作、减少施工现场人工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与工程质量、降低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以达到发展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实现建筑业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目的。

对当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结构和钢结构三种体系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提出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1)要全面推进多模式建筑工业化工作,将建筑工业化引导到正确的发展模式;

(2)加强技术研发与工程的试点应用,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为发展建筑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3)注重市场化引导,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要因地制宜、要按各建筑特点推动建筑工业化工作;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篇4

(一)完善政策体系。

编制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立法调研;按照市政府要求,制定钢结构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推动出台装配式建筑招投标实施细则;研究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税激励政策。

(二)开展工程示范。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突出钢结构推广应用,在国有投资或国有投资主导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投资的工业厂房和公共建筑等方面,启动一批示范工程。

(三)健全标准体系。

制定钢结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加快编制钢结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人行天桥、城市立交、跨江大桥、停车楼等系列标准;继续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地方标准体系;出台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导则、指南、图集。

(四)强化技术创新。

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路径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实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部品构件配套产品体系,助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钢结构专委会,加强钢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形成技术优势。

(五)培育产业发展。

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作用,整合资源,支持本地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及配套部品构件生产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鼓励申报部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鼓励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申办专业承包资质,支持相关企业资质升级;开展住宅部品认定,住宅部品认定目录。

(六)提升实施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培育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管理、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开展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和标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实施能力;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从业人员配备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加强装配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七)服务区县发展。

建立市区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支持区县城乡建委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鼓励区县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措施,推进装配式建筑监管创新;指导区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培育相关产业,推进工程示范,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区县5个以上。

二、抓好工程建设标准化

(八)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修订规范性文件;组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委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九)健全标准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及地下综合管廊、集约化停车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方面综合性和骨干性地方标准和技术导则编制;开展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推进先进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为标准,更加注重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

(十)强化标准实施。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快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工作,继续开展标准员岗位培训和标准员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市承担的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研究;开展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推动标准有效实施。

三、强化科技创新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建设科技委、行业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重点领域创新。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互联网+城市”等重点开展研究攻关,推进城市设计、城市治理、开放式街区、工程质量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相关成果推广应用;积极争取住建部和市级重点研发项目对城乡建设事业的支持。

(十三)推广应用新技术。

健全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机制,推进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BIM设计、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智能家居等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十四)开展试点示范。

启动建设领域创新型企业评价,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四、推动行业信息化

(十五)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建立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加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组织协调工作;对试点城市开展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积极争取新增试点城市。

(十六)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编制城乡建设“互联网+”“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建设管理服务融合;加快编制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小区等系列标准;开展智慧管网、智慧建筑、智慧建管等智慧城市专项试点;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提升小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十七)强化信息安全。

健全城乡建设领域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数据的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要求,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水平。

(十八)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完善行业数据仓库,实现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和应用,促进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协同推进委系统信息化系统集约化迁移顺利实施。

五、做好教育培训

(十九)完善工作机制。

修订建设行业教育培训相关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建设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修编专业人员考试题库,进一步扩大专业人员信息化考试岗位范围;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造就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考核体系。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篇5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强电设计施工

一、建筑电气工程中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用电负荷标准与变配电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多数一类建筑与二类建筑的用电负荷标准已经达到了每套4千瓦,三类建筑与四类建筑的用电负荷标准达到了每套6千瓦。但是,建筑中关于住宅总配线,以及变配电室等,有很多建筑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与设计要求,这无疑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与此同时,我国的设计相关部门给出的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图纸并没有对变配电系统的设计给予明确的标注。这样的情况会给施工单位造成一定的损失,导致二次设计。

2)照明系统与供电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建筑电气工程还没有达到配电箱安装高度的要求,而且有一些配电箱的安装缺乏规范性,通常会出现各种漏电现象,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便。与此同时,建筑的照明系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在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没有给电气留下相应的管道井;再如一些施工方通过用白炽灯替代节能灯的方法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3)防雷系统与电源插座系统设计中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尽管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图上,电源插座的数量已经满足相关要求,但是在施工中却很难落实到位,进场出现电源插座预留不够的现象。与此同时,在进行建筑的防雷设计时,一些施工方还存在着诸如“没有发挥热镀锌在接闪器制作中的作用”“对建筑物柱筋的利用不力”等问题。

二、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设计策略

1)用电负荷标准与变电系统设计方面的措施

通过对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问题的研究,发现变配电系统中存在着缺陷。因此,建筑设计单位要能够将变配电室的相关要求体现在设计图中,为施工单位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同时,在电气安装的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工程设计与施工符合用电负荷标准,建筑的用电情况要满足当前的实际情况,坚持长远的发展目标,根据用电负荷标准来进行电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2)照明系统与供电系统设计方面的措施

根据照明系统的特点,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该加强对节能灯的使用,杜绝用白炽灯来替代节能灯,一定要做到节能减排。与此同时,进行公共部位灯具的选择时,施工方要尽量选择LED等使用时间长、耗能低的灯具,虽然LED灯具在市场中的价格相对昂贵,但是我们必须要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实践证明,在建筑公共部位使用LED灯具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3)加强电气工程强电施工各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采取正确合理的强电施工管理与控制措施是保证整个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首先,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关系着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具体应该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查和会审施工图纸、跟设计单位确认图纸、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编排施工计划等,同时还包括诸如准备施工材料、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

其次,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管理内容,要想实现工程的顺利施工,就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技术交底工作、合理配置施工人员与施工设备、科学进行预埋工作、加强自我检查与相互检查的力度等。

第三,为了能够在保证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顺利进行的同时,做好周密的施工准备,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检查,做好工作之间的协调,同时保证各道工序的顺利进行。

三、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电源线的接入施工时,要尽量避免电源线出现打结,或者电源线之间相互缠绕的现象。在进行布线时,要严格按照颜色标准进行,

在进行带负载测试时,要用插线板,或者小电器来对电源的插口进行测试,检查电源口是否牢固,确保接线的正确性,然后再与设备通电。与此同时,不论是主机、电池,还是电池柜等的正负极必须要连接正确,要能够保证串联电池组的电压与主机说明书的要求一致。此外,在主机电源线接头处必须要安装有铜鼻子,切不可直接将其接入到接线柱中。在进行UPS电池组的连接时,要高度注意螺丝钉是否拧紧,以及其拧紧到什么程度,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容易发生电池的爆裂现象,太松则容易导致电池组不良放电、充电。

为了保证电力电缆安装走向的合理性及安装的方便性,应根据图纸与施工现场周围的安装条件进行实测,明确安装方式,如施工图纸未明确,则在图纸会审时应予以明确,一般安装方式分为两种,即沿墙支架直敷或沿电缆桥内敷设,沿墙支架直敷,如要求在过桥板处需设置钢套管,套管两端应打喇叭口,避免穿电缆时刮破电缆绝缘材料,如未设套管直敷,则在安装前应做好预留孔收口。

竖井的电气防火封堵,一旦发生电气线路火灾,电气竖井极易成为通风道,火会自下而上蔓延,因此要妥善处理每层竖井的现烧板面,应在每层楼板处,将所有电气线路的孔.洞.缝隙,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或防火封堵密实,穿越楼板的电缆套上.下端口和缝隙也必须封堵,线槽及电缆过竖井墙体处也需做防火封堵。

四、总结

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中,电气安装是关键部分,而强电施工又是电气安装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设计技术不仅直接影响着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而且关系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要想最大程度的避免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质量问题,施工企业就必须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强电施工人员的培训,进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质量,促进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钦荣.浅析电气安装中强电施工需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2]张保.浅谈电气安装中强电的施工方法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3]刘俊泽.梁晓飞.浅谈电力系统中的强电施工[J].科技传播.2011(12).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篇6

【摘要】文章介绍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建筑生产及施工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建筑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推进。BIM技术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一种,已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在我国建筑业逐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

BIM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制造行业集CAD、CAM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理念和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与STEP标准的产品信息模型。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

1.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优势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运用BIM技术,建筑师作设计的过程,就是建造一个“真实”建筑的过程。这个虚拟的建筑模型,包含了大量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特征等信息,是一个包含了建筑全部信息的综合电子数据库。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智慧的建筑模型中,建筑可以任意的输出平面、剖面、立面,以及各种细部详图、建筑材料、门窗表,还可以输出预算报表、施工进度等等。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建筑3DCAD软件日趋完善和成熟,在提高设计质量、缩短时间、节约成本等方面,有着2DCAD软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BIM建筑技术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而且模型信息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健壮性。在建筑生命期的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

2.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应用目标

2.1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互联网+”建造技术主要包括建立在BIM云平台上的工程项目设计、复杂节点结构的深化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内外装饰与幕墙的深化设计、工业化建筑部品构件设计、还包括应用BIM技术绘制详细施工方案设计图等等。例如,远大住工集团在整体厨卫、成套门窗等技术方面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并建设了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为主的工业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建造体系。中南建设集团装配式剪力墙体系装配率及预制率高,构件可采用预制构件流水线生产,经济性较好。

2.2在施工过程管理的应用。基于BIM模型的安全施工与敏捷施工过程的模拟、精确测量放样、精确工程数量统计、精确采购清单计划的编制、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工程项目竣工资料与模型的移交等,都能够给公司和项目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效率,很容易被项目管理者和工程师们所接受。

3.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3.1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建造更“绿色”的建筑,而“长寿命居住”是最大的“绿色建筑”。对我国而言,“绿色建筑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从只强调结构预制向结构预制和内装系统化集成的方向发展既是主体结构的产业化也是内装修部品的产业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是错误的。

3.2更加强调信息化的管理。通过BIM信息化技术搭建住宅产业化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平台支持,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的重要手段。

3.3更加有效的提高设计质量。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分工比较细致,一个建筑物的设计需要由建筑、结构、安装等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协同完成。由于各个工程师对建筑物的理解有偏差,专业设计图纸之间“打架”的现象很难避免。将BIM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计算机将承担起各专业设计间“协调综合”工作,设计工作中的错漏碰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的意义在于能够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4.结论与建议

支持基于互联网+BIM建筑工业化全过程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针对建筑工业化全过程实施与管理现状,应以BIM、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驱动,通过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与应用集成的方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BIM平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实现管理信息化、过程平台化、信息共享化、应用通用化,提高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性能和效率,提升整体质量。

持续推动建筑工业化。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积极推行建筑全装修,鼓励新建建筑一次b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樊则森,李新伟.装配式建筑设计的BIM方法[J].建筑技艺.2014(06).

[2]李甜.BIM协同设计在某建筑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3]王钊.BIM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4]王加峰.建筑工程BIM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400字(精选10篇

    - 阅0

    3年级日记范文300字篇120__年_月_日星期_天气_今天,天蓝得像一张蓝纸,几多轻柔的白云飘在空中,雪白雪白的,像棉絮一般,随风缓缓浮游着。我的心情如同今天的天气似的。于是,我拉着.....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健康教育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3篇

    - 阅0

    健康教育年终工作总结篇120xx年,我局继续深化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将干部职工的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本局的目标管理,调整完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拟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在干部职工中.....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 阅0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1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教育事业,服从学校分配,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尽职尽责,为人师表,注重身教。回顾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