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培养(6篇)

来源:整理

文化艺术培养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81-02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概念提出,最早出现在1998年11月的英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中,意指那些以创作、创新、创造为根本手段,“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文化资源的创造与提升,从而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推动国家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柱。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成了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调查各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后得出了如下结论:“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发动机、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已经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产”。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创意是艺术设计的动力与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增。从教育的功能性角度而言,艺术设计教育成为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健康快速成长的活力以及源泉。

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创意产业市场,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培养方式上没有真正做到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接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艺术设计创意与知识技能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艺术设计教育产出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错位,质量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时代的发展要求等。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转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有效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需求分析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文化时代: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总览》提供的数据,2013年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就达到了惊人的2.25万亿美元的创收总额,为世界各国创造了2790万个就业岗位。在这其中,创意设计人才成为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相对发展较完善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是我们的亚洲近邻日本、韩国,在2005―2014这10年期间,我国能提供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相比较而言,质量以及数量都极低,比例十分悬殊。因此,用“求贤若渴”来形容文化创业产业对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一点也不夸张。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这就意味着作为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方――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成为这场人才培养攻坚战的“军需官”。而目前的战略态势则要求它们必须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动态需求的复合型创意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国以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

1.“生产性实训教学”培养模式的建构。将科研项目、实训建设、顶岗实践等方式引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营造多元、开放、跨学科合作的学习环境与工作氛围。提供最新的实际设计案例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接触到拟真的职业环境体验,对相关行业规范产生认知。培养学生将抽象的设计创意思想可商业化转化的能力,艺术设计类各专业将按照市场需要,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实训生产化、作品产品化”的课程开发体系,构建“生产性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做到能面对新兴行业的出现、传统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就业岗位适应的“响应式布局”。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系开设的三年制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就在第五学期的“居室空间设计”这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中,采取了“生产性教学”的培养模式,专门安排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广西艺巢装饰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真实职业环境下的顶岗学习过程,让学生能与市场结合去考虑个人的设计创意,在培养学生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专业服务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完善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2.实施工作室制的“现代学徒制”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德国包豪斯教育学院。工作室制做到了将艺术与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将课程、教室和实践相结合。发掘其中心内容,就在于“实践”二字。在实践教学中,以工作室导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典型工作任务,将学校艺术设计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通过虚拟项目实验演练、仿真项目技能训练、生产项目真做实战,将课堂教学、教室空间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实现了课程结构动态调整,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工作室来代替班级那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代学徒制”式的新教学模式,转变作坊式和授徒式的教学,通过采取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头脑风暴与白板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等)来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建系在“民族陶艺”这门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就采取了主题式教学法。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曾经以广西壮乡风情为一个教学主题,授课期间组织学生前往民族博物馆以及南宁周边民族地区进行采风,收集大量的民族建筑、民族工艺制作、服饰装饰等资料,然后在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点,为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同时引入相关旅游产品开发企业的市场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文化创意方面的多种可行性方案设计。其最终评价表明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得到“真实化”锻炼,又能实现课堂教学理论通过项目直接体现,真正做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多专业、大平台教学,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1.以科研项目为结合点,校企合作,结合高校专业优势,建立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跨界性、交互性以及互相融合的产业发展特点,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可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实践平台,构建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模式。加强对创意高端人才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这方面,欧美等国家一些艺术设计类高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比如仅在二年级分专业教学而头尾两学年采取不分专业开展通识教育以及跨学科教育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学院。另一个例子则是由伦敦时装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等6所学院所组成的伦敦艺术大学,它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多方向的专业课程(多达30种专业方向可供选择),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所有门类,使课程体系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交叉互动的生态特性。

2.搭建产学研平台,在现有资源条件基础上,将其与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新潮设计对接,以创新性发展意识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使这种文化形式以新的现代表达形式与功能重新回归社会生活,激活其生命力。比如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在2010年10月搭建的“中意(意大利)设计创新中心”――以推进“未来跨文化设计人才培养”为己任,集设计教育、研发孵化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多功能平台”;通过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合作交流,从而形成两国在设计教育与研究实践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而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则通过搭建并日渐完善的“创意产品研发与试验试制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等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直接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共同设计开发如云锦、金箔锻造等非物质文化项目,并且重点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战略资源的培育,从而带动了文化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质量的大幅提升,为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获得了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好评。

创意改变生活,创意引领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最终目标指明了方向。具有创新性、区域文化特点和跨界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学科发展前景将远超我们的想象。只有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陈彩莲.关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文化艺术培养篇2

【摘要】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对文化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义。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是繁荣文化艺术和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和热门课题,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和各个高等院校教育、教学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如何切实加强和提高艺术表演人才的质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黑龙江省综合实力的增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文”战略,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各类艺术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等机制建设,在文化系统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促进优秀文化人才不断涌现,使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壮大,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黑龙江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使之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战略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无疑拓展了黑龙江省各类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作为专门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在这个广阔而又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其关键是学校人才资源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艺术表演人才是知识分子队伍中间非常活跃的、有鲜明特点的一部分,要科学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的使用模式,加强院校与院团间的合作,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吸纳人才,建立健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

1.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黑龙江省的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先后由为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培养专门人才逐渐转变为以下三个方向。一是为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培养人才。二是为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培养艺术人才。(主要是群艺馆、文化馆(站)、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群众文化单位的艺术辅导干部岗位)三是中小学艺术教师等教学岗位。有的从“艺术师范班”、“艺术教育专业班”毕业,有的则是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后到学校去任教。以上这些,都是从艺术教育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直至1996年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文化部发文把这三个方面的培养方向确定为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方向。

2.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位

艺术教育机构,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这些基本原则:

(1)应与本机构的办学宗旨相符合,尤其是应与机构性质、办学方向、教学范围、专业范畴等方面相吻合和协调一致。

(2)要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适应艺术人才市场的需求。

(3)要有利于本机构办学特色的发挥与加强,充分运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策略,始终占有办学的优势和制高点。

(4)要符合本机构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有利于本机构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本机构教职员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

(5)当下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多元化。

对于以上培养目标的概述,试提出如下五个基本方面:一是政治思想道德方面;二是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三是专业理论与技能方面;四是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五是适应环境生存方面。

3.关于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

3.1培养目标是对培养方向的细化。培养方向是对人才发展取向和将来就业岗位的界定,而培养目标则是要使培养的对象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才智、本领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概括。

3.2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宏观规划与具体办事计划、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大事。无论是培养人才的质量,还是学校建设的方针,都要从“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个问题出发,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关于新形势下艺术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定位。

3.3培养目标往往要通过培养的计划、途径和具体实施的内容、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来体现和实现,所以确定目标不能离开上述各种因素及其条件。

3.4学生入学前,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当然应该明确,但此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视情况作一定的调整的。这不仅对不同专业、不同批次的学生而言,对于同一批学生、同一种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过一定的程序作适当范围内的调整。

3.5学校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应该符合向着他们的培养目标发展和前进的要求。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应该用“是否符合已确定的培养目标”去衡量他们,而不是用其他标准来考量。

4.加快发展步伐,实现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奋斗。

4.1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艺术表演人才资源培养的规律性认识。

30年来,改革开放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中国大地上层出不穷、蔚然成风。我们必须借鉴经济和其它领域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战线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抓手,进一步探索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创新性与发展性。。

4.2探究新形势下艺术院校与艺术院团在艺术表演人才培养上的合力作用因素及未来瞻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院校积极探索行政管理和教学体制改革,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上舞台,探索出一条新型的艺术人才培养之路。目前省直属各院团中,现有的创作、生产、表演、舞美等方面的人才大都来自于我省各艺术院校,很多人都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如果说各艺术院校的核心功能和优势是人才培养的话,各艺术院团的核心功能和优势就在于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几代院团人的努力,各院团均创作、排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和民族精神、具有强烈思想性和艺术魅力的优秀剧目,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造诣深厚、演技娴熟的德艺双馨的杰出艺术家,在繁荣文艺创作、培养优秀人才、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养上,艺术院校作为教学机构与院团相比,其优势是人才济济、学科齐全、信息资源丰富、知识结构较新,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平台。艺术院团实践机会较多,但也面临着优秀的编导、创作、经营管理人才短缺、流失等严重问题。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其实艺术人才的教育和使用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人才最终要为艺术生产和创作服务。艺术教育是艺术生产和创作的基石,艺术生产与创作是艺术教育的灵魂,不可撇开艺术谈教育,也不可离开教育搞艺术。本课题研究将全方位从艺术院团与艺术院校两个纬度,系统关照和调研院团与院校在艺术表演人才培养上的合力作用,来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黑龙江省是传统的艺术表演人才资源大省,有着深厚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基础和底蕴,当前为了适应省委、省文化厅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需要对全省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与瞻望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十五”以来,尚无此类课题研究。党的十七大之后,黑龙江省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一历史任务的大背景下,进行艺术表演人才资源培养与瞻望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恒.影视艺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

文化艺术培养篇3

自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文化建设就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一起,成为我国建设发展的主力和重要部分。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对艺术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艺术活动是当一个国家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实力之后所进行的活动,而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得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期望进一步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要想做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就需要对文化建设需求、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合理分析,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满足我国文化建设需求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道路。

一、艺术管理人才现状分析

由于艺术活动的文化艺术性和管理科学性,就决定了艺术管理人才可以分为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日趋繁荣,整个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对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但我国高层次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整个人才结构情况是人才数量少,我国极其缺乏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同时,大多数艺术管理人才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具体需要。当前我国大多数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人才,工作知识和经验都是在长期实践中的来的,其艺术管理工作经验基本来自于艺术管理活动的实践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对整个艺术管理工作认识程度较低,而且随着发展,其素质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高层次艺术管理需求。

但艺术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专门的艺术管理人才。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对专门从事艺术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艺术管理这门学科在我国基本上属于新型学科,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素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艺术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的教育,一方面使得整个人才培养工作速度明显滞缓,而另一方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而这一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又缺乏发展借鉴经验,人才培养困难重重。

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经过对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现状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举步维艰。而要想有效开展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就需要从现阶段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同时要结合发展要求,选择能够适合整个艺术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培养方案与思路。而认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进行。无论是办学方面、还是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理念等,都能够对整个艺术管理人才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在认识教学模式的过程,也是教学思路丰富和拓展的过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而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理论,认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正确、有效的实践指导结果。人类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但艺术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在艺术管理活动中,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又需要复杂的实践操作要求。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与检验过程,我们可以构建出符合实际、贴近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模式:

(一)艺术管理教育的感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过程基本表现为表面刺激、直觉感知、具体活动和及时反馈等。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学过程从艺术管理工作的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入手,从而得出最直观、最简单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当前艺术管理教育活动中,这种模式是通过形象再现和贴近形象模仿来表达具体艺术内涵的培养模式。通过人的直觉来充分体验和感受艺术的特征和内涵,从而来达到艺术管理教育培养的目标。

(二)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

在对艺术活动有充分的认识和感知基础之后,要依据具体的艺术创造实践和艺术管理实践来提出具体的创造教育模式。而这一创造教育模式是经过寻找问题和发现、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有效思维,最后综合多种因素,从而寻找到适合最具体活动中的综合教育模式。艺术管理教育的创造教育模式是重要的通过创造来实现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三)以实践推动教育培训的人才塑造模式

艺术活动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直观表现,更是对理论的升华与具体展现,任何脱离了具体情况的艺术活动都只能是空谈理论。而通过实践的方式,能够助推整个教育内涵质的飞越,而这也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培养模式。所有的艺术理念,最终都要以艺术形象的具体方式来体现。而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助推教育发展的模式也是在艺术管理教育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教学的实施者和驾驭对象都有较高的理论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理论理解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三、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今天,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文化力也成为了助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今天,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就我国而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时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占据了主要发展地位。而不断增加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整个文化建设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更成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文化需求。而在这一背景下就需要我们重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做好教育工作。

四、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文化艺术培养篇4

西方艺术设计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渗透和影响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立足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当时以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相对发达和开放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变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主义影响下的艺术设计也开始由西方传入中国。被设计界堪称经典的“月份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外国殖民企业通过采用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仕女画、年画和山水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广告促销,绘制出这种当时最具视觉美感和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现代商业竞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为中国近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2.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继“月份牌”在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创造了辉煌之后,中国的艺术设计理应向着现代化的方向高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艺术设计在一段时间内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艺术设计领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中国的设计先驱们用30年走完了西方设计师们100年的发展道路,这足以让所有中国设计师们骄傲和自豪。然而,我们在回顾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不得不冷静地反思中国艺术设计所存在的问题。首先,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基本上还是照搬西方的设计风格,在形式或概念上进行模仿,除了徒具外表传统纹饰和汉字的运用外,几乎很难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最大的症结在于丢失了传统文化。其次,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并在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当中完成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这些西方美学流派和思潮同样波及了中国艺术设计领域,在同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中国艺术设计师对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还未来得及深入探究和消化,就又同时投入到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阵营,这也导致当下中国艺术设计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风格之间徘徊和游离,造成当下中国艺术设计的整体混乱和统一风格的缺失。

3.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的优势

在当今国际化的社会中,西方美学思潮,现代艺术,与科技发展都对中国当代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民间美学的根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现代艺术运动,对世界设计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顶峰—包豪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对老庄学说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将之运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随着日益频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观念,设计师应该注重于富有创意和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作品一旦丧失了民族性就失去了生命力和竞争力,想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和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将之融入艺术设计中去。

4.结语

文化艺术培养篇5

【关键词】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现代性创新

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缺乏个性和内容类似的课程影响了专业人才能力的提升。建立有本地区文化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法,可以使高校设计教育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也只有在各地高校建立起有自身的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才能使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能力有整体性的提高。

传统工艺美术流传到今天,对其保护应采用继承与发展的观念,在保护中有传承、在传承中有转型、在转型中有创新、在创新中有研发。更重要的是,工艺美术人才的能力培养,要从口传心授的培养方法转化为和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传统工艺绝技后继有人。

新形势下,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实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双向型教学手段,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设计能力

传统教学是指教授美学理论与美术史论等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课程中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的样式、风格及技法等进行研究和模仿。双向型教学手段的实施是对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双向整合。尝试创办双轨制教学体制模式:一是艺术修养的培养,在课程上体现为初步探索,从视觉认知原理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主要训练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审美创造力;二是作坊式工艺学习方式,可聘请技艺娴熟的作坊公司技术人员为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设计样稿并制作,与厂商洽谈订购,以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教学模式和理念是实行双向型教学手段的重要实践环节。

二、以差异性的课程安排为特色,培养工艺美术人才创新能力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应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感,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工艺美术品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及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格,那么也就缺乏了时代感与艺术性,培养出的工艺美术人才就缺乏创新意识,也就没有前途。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并融入教学中,对于工艺美术人才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以差异性的课程安排为特色,对工艺美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并进一步确定重点特色课程的方向。

要发现本地区的民族元素资源,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查询历史,挖掘本地区已有的艺术资源,寻找艺术遗产;二是区域特色产业与工艺美术设计课程结合发展,把本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课程教学宝贵的素材。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与高等教育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将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工艺美术教学模式有效结合,从而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场地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就业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教学都是统一模式:在课堂上讲授课程理论,学生毕业后到公司实践技能,社会实践主要依靠学生大四的专业实习来解决。但由于实习周期短,实习生在公司不受重视等,学生很少接触设计运作的关键环节,毕业实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深入生产制作的实践少,有些学院提供的制作车间和工作室有限和不足等,导致学生缺少体验“做工”的感受。学生应充分同社会接轨,按照公司的操作流程完成任务,在实际操作的动手过程中,对工艺美术行业从认知到实践有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握。教学场地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学生及早感受到公司的运作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其实战能力,缩短学生与公司的距离,以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

工作室模式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对工艺美术的实践与制作,掌握材料的工艺性能与经济成本等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并在操作实践中,使自己的技能更全面、更熟练。我们要从宏观、整体和系统角度把握设计制作问题,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就业能力。

结语

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走到今天,在现代设计教育背景下,需要重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实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双向型教学手段,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设计能力,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演绎和转换,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工艺美术教学模式。丰富的民族传统工艺展现了各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使宝贵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得以留存和发展,就应该把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与传统工艺美术技法相结合,寻找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经济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发现相互转化的可能。

总之,面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教育模式改革,我们应该把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良好的就业能力相结合;把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注重挖掘和发展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蒋瑛.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J].浙江工艺美术,2003(3).

[2]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3]张健.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的几点思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1).

文化艺术培养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室”制;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常红霞(1962-),女,安徽砀山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王芳(1979-)女,山东单县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刘阿宝(1964-),男,河南卢氏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82-02

我国已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并提出要从制造大国变为设计(创造)大国。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1]。《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繁荣美术创作,促进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支持传统工艺美术面向市场,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大力发展平面、外观、工艺美术、雕塑、服装及展览设计,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推动艺术创意和设计业与其他产业合作,提高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这就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一、专业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总目标:提升一种核心能力—创意能力;练就两项基本技能—设计与制作技能;提高三个必备素质—艺术修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现四个完全对接—能力与岗位需要对接、技能与就业方向、素质与企业要求、知识与未来发展对接。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建

摒弃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创意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设计技能与制作技能”培养为主线,以提高“艺术修养、职业道德、创新思维”为基本要求,参照企业文化产品生产和师傅带徒弟的工艺流程,改变以前从学习美学基础课程到学习设计创意到设备操作和施工训练的培养过程,重新调整能力培养顺序:从操作、制图技能到专项创意、设计能力再到整个项目的策划管理、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按此培养程序,以工作室作为项目承载主体,将大量真实案例引进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学生三年的学习分别在校内工作室或企业这两种情境中进行,采用不同培养方式来完成。第一阶段以培养学生基本设备操作、软件操作技能为主,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其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以校内实训室实训为主,工作室为辅,在对基本操作、制作过程掌握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创意设计能力,从企业及工作室平面设计师岗位从事的经常性工作任务中提炼需要创意的简单化项目,按照工作室项目运作流程或企业项目设计的具体要求将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训结合进行,完成学生专项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继续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入创意设计项目训练。第三阶段主要以工作室(或合作企业)为主,在学生具备专项创意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项目策划、管理与主持创意、设计的能力,承接真实的、综合性的设计项目,完成设计项目生产性实训和职业资格岗位适应性训练,使学生至少获得1种职业资格证书,继续将职业养成教育融入综合能力训练。

三、课程体系构架与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构架

根据对各专业方向企业岗位设置情况的调研,确定通过“基本制作与制图技能—创意设计能力—项目综合执行能力”的三层次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完成专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参照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分专业方向将专业课程按岗位能力层次需求进行划分,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具有专业特色的三层次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为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突出模块式课程体系职业性的特点,增加拓展能力模块,开设职业迁移方向课程作为选修课,并把技能、知识、态度有机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将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贯穿在整个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

(二)课程建设

1.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将《CORELDRAW》、《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手工砚制作技术》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将《室内效果图表现技法》、《精雕设计软件及雕刻加工工艺》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将《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将《摄影》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将《PHOTOSHOP》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3.教材与配套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编订《PHOTOSHOP》、《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教材;编制《手工砚制作技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CORELDRAW》、《摄影》、《精雕设计软件及雕刻加工工艺》、《室内效果图表现技法》等课程的配套课件和网络资源。

针对各专业方向的艺术素养课程改革,建设《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快速表现技法》等课程的特色教材,编写配套课程设计资料。

四、实训条件建设

以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为目标,以设计与制作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并重的原则,新建电脑雕刻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三个、产品包装实训室、装饰施工工艺实训室等实训室,扩充完善已有的摄影实训室、漆艺实训室、雕塑陶艺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室、图形图像实训室等;大量补充建设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一)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按照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进行研究、组织、管理和实施教学,不断探索,通过规范实践教学的各项工作,强化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立“工作室”制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保障机制

“工作室”制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保障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两大部分,在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架构下,成立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训中心、教务秘书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对工作室日常承接的项目设计作品进展情况和教学成果质量进行监控;邀请学院领导、教务处、督导组等专家,通过项目设计中期汇报会、作品展示等方式,定期分析“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学信息员及时了解“工作室”制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中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强化过程管理和目管理,加强在教学中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教学过程结束,进行终结性评价和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为学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目标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根据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及时制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的系列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专业教学团队建没制度、教师激励机制、教学评价标准、专业成绩考核评价办法等规章制度。以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使制度能充分调动“工作室”主持人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做到有章可循。

(五)创新专业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式

根据专业“工作室”制教学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符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自身持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通过组建企业和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评分小组,实施考、教分离,大力推进专业试题库建设。

(六)强化就业顶岗实习质量监控

在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生家长、学校与学生本人进行全面接触的同时,通过企业、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等多个触角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实施全面监控。一要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二要检查用人单位是否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真正能够把学生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倾囊相授;三要实现学校、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顶岗实习的学习质量、工作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2011-3-1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大学学生干部述职报告范文(精选2篇

    - 阅0

    大学学生干部述职报告范文(通用7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回首这段时间的工作历程,我们收获了感动和成长,为此要写好述职报告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

    管理理论论文范本,管理论文范文参考

    - 阅0

    精选管理理论论文范本篇11、专人使用。2、谁使用谁管理、谁保养、谁跟进维修。3、持证上岗,非叉车司机禁止驾驶叉车。4、严禁搭载除司机以外的其他人员。5、按规定线路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