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6篇)

来源:整理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篇1

一、加强学法的指导

学生刚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缺乏经验,其主体性还有待加强,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先以课本内容作为研究起点。高中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都可以作为课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以“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为使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分成三个小专题:

1.如何形象地表示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课前要求学生各自找出方法来形象地表示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课堂交流时,有的学生像课本一样在黑板或本子上画出图示,有的用撒在磁铁周围铁屑的分布来展示,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Powerpoint图片来展示。

2.怎样改变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利用课堂所提供的器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给学生灵敏电流表,要求他们组成电路观察。由此学生深刻领悟到:磁通量变化与否与有无感应电流直接有关,从而得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3.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用“导体棒和磁铁相对运动”的方法,有的用“改变磁场强弱和方向”的方法,有的用“改变线圈面积、匝数”的方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就变得自然了。

二、加强教师的调控

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但从当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和理论研究来看,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群体——教师,忽视了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探索研究性学习。为了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条件。此外,教师还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某一物理规律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必须先设计实验去观察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有关各种物理现象,再运用抽象思维和科学归纳的方法获得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共性。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很大,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如在“楞次定律”的研究性实验中,笔者构建了“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这一课题,同时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1)各种电磁感应现象中,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有何特点?

(2)怎样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去求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3)既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磁通量的变化相对应,那么感应电流方向又会与磁通量的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10个组进行实验研究。有了具体操作目标,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有的小组直接参照课本给出的方法,有的设计出了如下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感应电流时,如何把各种现象中的共性归纳出来并上升到理论?受到启发,学生编制了表格1,但是得出结论:无法找到原磁场方向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

表1

于是教师提示——找两者磁场方向间的关系。受到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又列出如下表2。

表2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篇2

水文学与湖泊学水文学是研究地球各种水体的形成与运动规律、地理分布的科学,基本内容是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及水量平衡[1].流域作为水文学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流域的水资源形成演变规律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对流域地理过程和人类生产活动有综合影响.因此,水文学特别是水资源的评价、规划、开发、利用、管理、保护、配置、调控有关的理论、应用技术与方法和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等有关内容对于流域地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湖泊学研究[3]的是陆地水体,强调物理环境.早期湖泊学研究致力于湖泊分类,强调湖泊的物理性状而非生物学特性,稍后一些湖沼学家从流域角度认识湖泊,并认为其是研究内陆水体生物生产力和决定生产力所有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支,未来仍将主要围绕水域生产力、水产资源开发和管理以及水域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进行.作为流域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泊,必将是流域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4]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阶段.流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早期生态系统研究致力于发展一种详尽的、综合性的针对具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的研究,着眼于具体的小流域是怎样工作的,要求提供生态系统参数的信息并对生态系统进行实验性管理.现有研究从生态系统这一层次对其整体结构、功能和动态等基础研究并不深入,导致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预测和调控存在困难.从全世界来看,如何优化管理自然生态系统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是缓慢的.因此,关于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及调控机理的研究,仍是当前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而流域作为生态系统,自然着眼于水-陆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信息、能量、物质的变动规律及流域内不同景观(高地、沿岸带、水体)间的上述关系.有着明确边界的流域,流域地理学需要将两种(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研究相结合,或是其中一种向另一种的拓展.环境科学[5]是一门研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尤其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成为一门科学还是近20~30年的事情.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科学技术领域里重大的研究课题.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流域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环境效应与环境响应,因此,环境科学是流域地理学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基础.地理学与区域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地域分异和人地关系的科学[6].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系统.现代地理学发展和继承了近代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思想与观念,已经形成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众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流域自古以来便是集聚人口、城镇、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而今全球大河流域仍然是地球表层人口-经济-城镇最为密集的区域.流域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命题,如流域水资源的评价、规划、开发、利用、管理、保护、配置、调控有关的理论、应用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等.区域科学[7]将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进行研究的科学.着重揭示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律.它以区域为对象,将具体地域分为均质区域、节点区域和区域系统表象的依赖于空间的经济体,且经济体是具有资源——环境结构、人口经济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地缘结构的地理单元抽象.2000年以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其传统的资助领域geography更改为geographyandregionalscience,确定了区域科学与地理学的互补关系和作为一个科学门类的主体地位.区域科学创始人的WalterIsard说:“作为一门科学的区域科学,关心的是用各种各样的解析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或空间范围内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细致耐心的研究”.由此可知,区域科学对于流域的经济社会分析、空间结构、流域进化、流域开发与治理政策及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流域开发与管理流域开发,既是人类对流域资源认识与利用的过程,又是流域人工化的过程.流域开发始于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尤其是作为生命之水和动力之水的利用,由此形成了流域规划与管理.流域规划起源于1933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ValleyAuthority,TVA)制定了完整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计划,并成为典范.随后,国外许多大河流域都开始了相关开发与治理规划,绝大多数工作着眼于流域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遭到破坏的流域生态恢复和实现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且已认识到流域规划是自然、经济、社会多因素和多目标综合性区域开发,是国土综合开发与规划的一个环节,提出了流域综合开发模式、以水资源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环境整治开发模式三种模式.而国内学者对流域开发与规划的关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关注流域旱灾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治理;改革开放前重点关注流域水能、矿产开发和流域水资源跨地区平衡;改革开放后重点关注以流域上中下游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为中心的综合规划,初步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点-轴-面”模式.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和西电东输工程的开建,流域综合规划又成为研究热点,如关注西北干旱区域的流域产业布局、侧重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对水源地生态安全与产业综合发展、侧重新型产业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流域产业发展[8].流域管理是指以流域为单位,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调配进行的综合管理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委员会根据当今全球各国实践认为当前流域管理的主要任务[9]:1)注意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推广多种经营的体制,用经济手段鼓励水土保持工作;2)提高流域管理的技术水平,实现施工机械化,降低治理成本;3)注意分析流域管理的经济效益,加强规划技术的研究和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4)研究流域管理的法规与管理体制,加强流域管理的人才培训工作;5)注意大流域治理战略研究,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迫切需要制定大河流域管理的中长期规划;6)加强流域管理科学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本学科知识的丰富,流域开发或管理现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水土保持,也更侧重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流域上中下游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10].2.5流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流域地理学的思想早已存在,现在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尽管不十分成熟,但此尝试有意针对流域实践的上述问题去尝试并积累资料;另外流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地理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最适宜的“实验地”,尤其是综合研究陆地与水域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系统.上述学科中,水文学值得参考的是其研究方法或手段,用其或改进其方法有利于获取流域的基本资料;湖泊学可以看成流域地理学的主要来源,因为水既是流域的“驱动因子”,也是最终的“受害者”.流域由不同的水、陆生态系统组成,但对水的研究是对流域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生态学提供了一种研究思想和操作思路,景观生态学提供了大尺度的流域研究思互作用提供了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方法与战略眼光.地理学与区域科学作为流域地理学的学科之母,无疑是其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与支撑.流域开发和管理,既是流域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又在方法与目的上实现了流域地理学的应用性与理论性的统一.根据上述流域地理学学科基础的分析,流域地理学就是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应用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和系统、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流域内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水体等各子系统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的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在研究流域作为复合地域系统的形态-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大尺度对流域内各种人类活动,如资源开发、保护与环境治理问题、流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与生态补偿等进行研究,为流域中以“水体”为核心的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流域地理学上述理论基础与研究热点及当今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目标,可提出流域地理学近期主要研究内容:1)流域形成的(地理和气候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过程;2)流域系统的结构—功能—形态互动机制;3)流域资源环境评价与承载力,生态环境变化对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和响应;4)流域内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生与演化的规律及其时空分异和调控机理;5)流域内生物生产力及生物分布格局,它们与流域结构、功能和形态动态间的关系;6)水体作为陆地“生境岛屿”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7)流域内河岸缓冲带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8)地下水及其变化(如开采、污染等)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与地表水作用界面演化;9)不同尺度上对流域结构—功能—形态的研究,探索某一时空尺度上格局、过程如何影响其它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10)流域内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与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流域水土保持等;11)土地和水利用变化如何影响流域人地关系过程,确定由此带来生态学后果及与区域或全球变化的关系;12)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地理工程,流域城市、人类活动及经济社会发展;13)流域水系的环境背景值及环境容纳量,污染的治理与资源化地理工程系统;14)流域开发的地理学后果与对策,水资源工程综合评价、自然灾害的评估与预警;15)流域内农业产业化发展,林-农-渔复合系统优化结构的技术及示范和应用;16)流域综合开发和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流域GIS与智能流域系统的建立;17)流域发展规划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应用;18)对流域地理学本身的思考与研究,如概念、内涵、理论、调查及实验分析方法和对相关工作的总结归纳.

开展流域地理学研究,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攻关,它属于长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范畴.它的开展将是一个用人多、耗费大、历时长的过程,但必须尽快着手准备,争取早日系统地开展并确立优势.就国家而言,可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篇3

关键词:港口物流;核心;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U69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papermakesacomprehensivereviewoftherecent5years'corearticles.Summarisethemainfeaturesofthecurrentresearchtopicsandresearchmethodsinthefield,thenanalysistheshortageofthedomesticresearch,Finally,givesomeproposeintheaeraaboutthefutureresearch.

Keywords:portlogistics;core;literaturereview

港口物流是随着现代港口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主要功能包括货物集港、拼箱运输、到港拆箱、送货,以及包括报关、信息管理、咨询信息、供应链金融等相关服务。本文搜集了30余篇发表时间在2010~2015年8月期间国内外港口物流核心文献,分析其在港口物流方面的研究重点,以供相关后续研究参考。

1国外港口物流研究现状

国外港口物流研究多元化程度较高,Hee-sungBae[1-4]等诸多学者积极进行相关研究,不仅在供应链、绿色港口经济、区域港口物流等主要方面硕果累累,还积极进行港口物流政策研究、港口物流预测研究、港口物流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港口区域边境等多方面研究。同时,国外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定性决策方面,风险性和不确定型决策研究较多;定量方法方面,统计软件及方法、多目标市场决策方法、计量经济方法等广泛采用;同时国外还有部分文献对方法本身进行选择和研究。

2国内港口物流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核心文献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港口物流供应链、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低碳港口物流建设及区域港口物流建设方面。

2.1港口物流综合研究

汪长江[5]总结出港口物流3种常见的管理模式以及4种常见的运作模式。顾波军等[6]运用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方法分析不同情况下港口物流系统口与航运公司的合作投资问题。韩海雯等[7]探讨了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中的运用,提出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应该具备硬件平台、虚拟层、数据资源层、组件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6层,各层需要分别用到无线传感网、虚拟化技术、底层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HBase、基于SOA架构管理组装Web服务等计算机关键技术。

2.2港口物流供应链与产业集群

港口物流供应链及产业集群研究最为丰富,顾波军[8]认为港口物流供应链体系网络化组织较为复杂多变,应该积极从串行运作流程转为并行工作流程,以提高总体效率。丁荣涛[9]以港口作为链主对港口物流链云服务形成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港口物流链节点间竞争与合作关系,运用合作博弈、云遗传算法等方法构建港口物流链云服务方法,并进行算例验证。陈志坤[10]则将研究重点放在物流信息系统领域,设计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模块。王婷[11]认为港口物流集聚具有物流需求与资源的集聚性、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及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植根性的基本特征,并具备价格领先、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经济扩散等竞争优势。吴健妮[12]主要对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指标进行设计、筛选,并进行实证分析。李新然等[13]构建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选取大连、营口、天津、秦皇岛、威海等10个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竞争力排序,认为辽宁省港口物流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还处于中下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2.3低碳港口物流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对绿色低碳的要求在港口物流领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秦新生[14]设计港口物流碳排放管理系统,并进行数据测算。低碳港口不仅需要全社会提高绿色觉悟,还需要政府支持及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匡海波等[15]立足于低碳港口大环境,以存货质押贷款为研究方向,首先对低碳港口物流质押贷款组合建模,运用约束理论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随后的研究[16]通过确定到期违约期权、最优质押率、碳排治理成本率、贷款成本率等4个关键参数,设计最优质押贷款利率模型,并分别探讨模型对4个关键参数的敏感度,进而加以实证分析佐证。

2.4区域港口物流

区域港口物流研究成果显著,但集中在沿海发达省份,特别是浙江、江苏。彭勃[17-18]则关注浙江港口与浙江省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建模统计分析得出二者相关度极高,并呈长期稳定均衡状态的结论,同时测算出舟山港与上海港、宁波港呈三足鼎立之势,发展前景大好。李谭等[19]主要研究辽宁省港口物流及其腹地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得出5个沿海城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的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协同度均比较高,内陆城市的协同度呈现较高和较低两极分化的情况。严谨[20]通过引用大量福建省政府数据得出港口物流对福建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重大意义,但是信息系统的落后、人才缺乏、较为落后的物流管理体制都制约着福建省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并提出注重港口定位调整、发展新式港口运输、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完善港口物流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

内陆地区的港口物流研究也在逐渐发展,贾果玲[21]构建了泸州区域性物流平台,并积极发展内陆港口物流。

3港口物流其他研究

部分学者也积极对港口物流操作业务、港口物流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另外,港口物流教学方面也有不少好的见解。

3.1港口物流业务研究

港口物流业务操作与实践结合紧密,对于进一步推动理论和实践结合、指导港口物流实践有巨大意义。高鹏等[22]对以往学者在港口多式联运系统衔接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分类汇总出不同的建模研究方法,启发式算法、系统仿真、整数规划等多种方法广泛运用,其中系统仿真类型多样、效果最好。丁荣涛[23]认为龙门吊、集卡等港口物流重要设施设备的调度情况直接影响到港口物流的操作效率,文章引入资源协作共享机制,在满足装卸任务时间窗前提下,运用遗传算法重点研究场桥吊装作业与集卡移动的动态同步问题,并进行算例验证。

3.2港口物流教学研究

港口物流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方面,中国海洋大学主要通过从国际物流园区布局沙盘、物流作业视频资料、物流教学软件3个方面着手,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实验教学项目,开创“渗透式”立体化层次性实验教学新模式[24]。仿真软件FlexsimCT可以有效地实现港口物流系统还原,运用该软件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中自行定义泊位策划、堆场策划、水平运输机械配置等业务过程[25]。而着色Petri网(ColoredPetriNet,CPN)[26]描述并发、同步、异步、资源竞争、协调等动态系统行为的有效工具,基于CPN的港口物流系统仿真模型的设计与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文献评述与展望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港口物流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相关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展开,为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也为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打下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港口物流研究的重点,但近年来各种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在37篇文献中,运用量化分析的比例达到51%,熵权法、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目标市场决策方法运用较多,物联网技术、约束理论、聚类分析等多种量化研究方法广泛运用于多个港口物流研究领域,效果显著。但目前港口物流文献研究主题过于单一,高质量的文献数量过少,写作方法和思路也过于模式化,缺乏创新,这些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开展,港口物流必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也为港口物流相关研究提供更好的大背景环境。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未来港口物流研究将百花齐放,方法运用将更加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也将更紧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合作也将进一步增加,笔者也将继续对港口物流供应链、低碳港口物流、区域港口物流等相关领域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Hee-sungBae.TheInfluencingFactorsofLogisticsIntegrationandCustomerServicePerformanceforValueCreationofPortLogisticsFirms[J].TheAsianJournalofShippingandLogistics,2012,28(3):345-368.

[2]XinTian,LimingLiu,K.K.Lai,etal.AnalysisandforecastingofportlogisticsusingTEI@Imethodology[J].TransportationPlanningandTechnology,2013,36(8):685-702.

[3]RegineAdeleNgonoFouda,NanaDarcisRomeo,MuhammadAzizi,etal.PortLogisticsinWestandCentralAfrica:AStrategicDevelopmentunderGlobalization[J].OpenJournalofAppliedSciences,2014,4(2):76-84.

[4]JiMing-Jun,ChuYan-Ling.OptimizationforHub-and-SpokePortLogisticsNetworkofDynamicHinterland[J].PhysicsProcedia,2012(33):827-832.

[5]汪长江.世界典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与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218-223.

[6]顾波军,张祥.港口物流系统的合作投资博弈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2(1):218-223.

[7]韩海雯,齐德昱,封斌.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架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3(6):232-235.

[8]顾波军.港口物流供应链及其柔性化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0-123.

[9]丁荣涛.基于合作博弈的港口物流链云服务组织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66-372.

[10]陈志坤.基于供应链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5):69-72.

[11]王婷.港口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及竞争优势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6):198-200.

[12]吴健妮.熵权法筛选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45-49.

[13]李新然,吴健妮.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8-33.

[14]秦新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港口物流碳排放管理系统[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8):88-92.

[15]匡海波,张一凡,张连如.低碳港口物流质押贷款组合优化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6):1468-1479.

[16]匡海波,张一凡,张连如.低碳港口存货质押贷款利率定价理论和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4(12):1-10.

[17]彭勃.浙江港口发展与省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动态关联效应[J].经济地理,2012(5):87-92.

[18]彭勃.舟山群岛新区港口区位势评价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舟山、宁波、上海三港区位势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6):114-131.

[19]李谭,王利,王瑜.辽宁省港口物流效率及其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08-113.

[20]严谨.港口物流对福建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亚太经济,2012(5):129-133.

[21]贾果玲.构建泸州区域性物流平台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8):73-78.

[22]高鹏,金淳,邓玲丽.港口多式联运系统衔接问题及建模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234-238.

[23]丁荣涛.基于协作能力约束的港口集卡调度优化策略[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1158-1164.

[24]孙福东.港口物流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31-133.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篇4

Abstract:Theresearch-basedlearninginSeniorMiddleschoolPhysicsTeachingisexploredtentatively.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堂

Keywords:seniormiddleschoolphysics;research-basedlearning;clas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145-01

1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1)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亲身参与研究和探索的体验;(2)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习与人沟通合作与分享;(4)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5)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笔者认为,首先,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它强调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它的着眼点不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把重心放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上;再次,它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体验;更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它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改革。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2课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传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应试”为目标,以接受知识为目的;学生的课堂活动完全由教师控制,是为单纯传授知识服务的,根本没有主体意识;课堂提问也是以低层次的推理性、记忆性的问题为主,目的是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的练习也是在低层次上反复、模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意。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现代学习方式,不应该只限于专门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应渗透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内在因素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优势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挖掘和设计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在课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高中物理学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概念规律学习、物理实验和物理小制作等3类,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高中物理学包含许多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的概念、公式和规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高中教材共安排了14个学生实验,且几乎每节课都有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概念、规律的探索发现过程,体现科学发现、问题解决以及如何揭示问题本质的方法与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再者,往往一节内容安排1至2课时教学时间,这种安排保证了研究性学习能够在课堂上完成。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做到:(1)要以物理知识为主线。既不能抛开知识的学习去搞其他研究,也不能单纯为学习物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2)要注意把握时机。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选择一些容易操作、重点培养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小型研究性课题;(3)要注意把握深浅。研究性问题有深有浅,涉及的知识有多有少,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应从简单、容易开始,不要操之过急;(4)要注意发挥好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指导,但不要包办代替。

4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例析

《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教学。上课伊始,笔者先提出如下问题进行复习,并引导学生开展研究。(1)怎样使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由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回答);(2)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引导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来回答);(3)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各适用什么情况(不要求学生回答);(4)已知导体中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你能否指出导体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不能解释在感应电路中类似于问题4的一些现象,或判断不清,或无法判断。笔者因势利导地告诉学生,在导体中的电流无法被确定是否是感应电流时,不能盲目地认为求电流方向就用右手定则,而求导体运动方向就用左手定则。然后,笔者指导学生做“用磁体的插、拔使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感应电流的方向,并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的研究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然会产生如下疑问:(1)实验中螺线管的绕法、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如何?(2)用磁体N极插入、拔出闭合线圈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有何不同?(3)线圈中感应电流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上述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一个组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提出补充、质疑,各抒己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科研思想;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在研究型教学的新形势下,深化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向学生传授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尝试从科学研究思想(以下简称研究思想)的角度,对编译原理研究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索,交流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对相关研究思想的一点体会。

1.研究思想与高校教学过程

1.1研究思想与高校教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承,尽管具有基础夯实等优点,但是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激励学生的求学热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强调知识的创造,从学生角度要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教师角度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包括问题解决、自主研究和课题参与等3种形式。研究思想强调解决问题的基本想法和途径,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不难看出,研究思想与高校研究型教学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

如何在高等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研究型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笔者长期坚持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与深入体会,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是在具体课程中对相关研究思想的凝练与诠释。笔者尝试探讨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并在编译原理课程中实践研究型教学方法,具体探索分类、模式、设计等基本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中的运用及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讲解。

1.2研究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型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方法的教学方式。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于在教学中体现并突出研究思想。研究思想是否在教学中得以有效体现直接决定研究型教学的成功与否。为了在教学中有效体现研究思想,需要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研究并获取知识,重现知识创造的过程,更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规划,力图在逻辑上提供与具体知识的创造相吻合的场景。笔者相信,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研究型教学将在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编译原理教学中研究思想的提炼

2.1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

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对研究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给出一个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该流程由明确研究型教学目的、研读教学内容、调整研究型教学规划等12个步骤构成。在这些步骤中,我们认为提炼科学研究思想和制定研究型教学方案是两个关键步骤。较为准确地从授课内容中提炼出科学研究思想,是后继研究型教学的基础;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型教学方案,更是顺利实现研究型教学的关键。

研究型教学用具在研究型教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明确的是,研究型教学用具的制作不仅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包括相关教学工具的开发。例如,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如果直接向学生们介绍把编译过程的分析部分划分为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阶段的原因是为了简化编译器的设计、提高编译器的效率、增强编译器的可移植性,那么很难保证学生真正理解。为此,在课堂上,我们尝试使用可拆卸的电源适配器作为教学用具,通过向同学们展示一个可拆解插头的手机电源适配器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来介绍将一个复杂研究对象分解为几个组件的思想及其简化、高效和便于移植的优点(见图2)。

在流程的一个周期结束后,需要积极思考并调整已有的研究型教学规划,通过重新提炼科研思想、梳理研究型教学思路等步骤,努力实现整个流程的正向反馈。

2.2编译原理课程中的研究思想

从前述科学研究思想的角度出发,在编译原理课程实践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突出“分类、模式、设计”等基本研究思想,如表1所示。在编译原理课程讲解中,通过乔姆斯基文法体系和NFA/DFA,体现分类的研究思想;通过正则表达式、表驱动的分析方法(如表驱动LL(1)分析方法)体现模式的研究思想;通过句柄的概念和LR(O)自动机,介绍设计的研究思想。

当然,除了以上3类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知识体系中还蕴含其他研究思想,例如分析与综合、整体和局部、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考虑深入研讨,力争将这些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体现。

3.研究思想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实践

编译原理研究型教学过程强调以知识和案例为载体,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对知识的汲取,掌握合适的问题求解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对研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思考并了解知识的获取方法,体会创造和研究的乐趣,培养计算机和软件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本节将根据上一节所述流程,以模式研究思想为例,讨论如何有计划、分阶段地将研究思想在编译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和渗透。

模式思想即发现并应用具体问题中蕴含的规律。众所周知,模式在计算机和软件专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大量应用。例如,数据管理中的查询模式,信息检索中的检索模式,程序设计中的设计模式等。在编译原理知识体系中,众多知识点都体现了模式思想,包括正则表达式、有限状态自动机、LL(1)文法分析等。

在编译原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图1所示的研究型教学设计流程探讨模式研究思想的教学过程,若干步骤的具体实现如下所述。

通过钻研授课内容,容易发现在自顶向下的LL(1)语法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个模式,即分析某个非终结符,结合当前输入符号的具体取值,确定需要应用哪个产生式。上述规律可以体现为表驱动的方法。这种表驱动的方法,实质是规律的发现与使用,亦即模式的发现与使用。

据此,从编译原理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模式”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思想。进而,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使用该研究思想。

梳理模式研究思想的授课思路为:由感及理,即让学生们先有感性认识,再到理性理解。具体地,先通过一个典型的日常示例,让学生们对模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再引入模式的研究思想,以及其在表驱动LL(1)分析中的形式及作用。

(1)寻找研究型教学案例:首先,通过“日常上课”这个校园学习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向学生们介绍模式思想的重要性及普遍性。具体地,上课是“课程表”驱动的。课程表的模式很简单,即“日期-时间-科目及地点”,也就是根据给定日期(星期几)和具体时间在对应的单元格内查表得到该时段待上科目及地点信息。在“课程表”的基础上,采用“表驱动LL(1)分析方法”作为教学案例,重点介绍LL(1)分析表的构成:以非终结符为行,以终结符或输入结束符号为列,以可选择的产生式集合为表项。

(2)制定研究型教学方案:书写教案,突出规律。向学生们介绍在LL(1)分析过程中,根据当前的文法符号(终结符或者非终结符)以及当前输入符号,来决定后继动作。鉴于当前文法符号为终结符时较简单(仅需进行简单对比),表驱动LL(1)分析教学方案的核心为根据当前非终结符以及当前输入符号,查询符号表中的具体表项以决定后继动作。

(3)制作研究型教学用具:准备课件等相关教学用具。为了便于学生有效理解表驱动LL(1)分析方法,在课件中充分使用Flash和动画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如图3所示。

(4)演练研究型教学过程:通过提前演练,斟酌如何用课堂语言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表驱动LL(1)语法分析方法及其蕴含的模式研究思想,并和其相关的知识点,例如First集/Follow集的计算、递归下降LL(1)语法分析等,进行充分关联。

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堂讨论、课下研讨与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一系列研究型教学实践活动,同时通过课堂书面收集、课下师生交流、第三方(例如助教、学校电子教务系统)辅助评价等方式收集教学意见。

整理教学反馈,并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研究型教学规划。在我们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鉴于模式思想在表驱动LL(1)分析方法上的前期教学效果良好,后继又将该思想应用在LR分析表、正则表达式等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篇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客观上为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逐渐成为显学.理论经济学特别是对西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应用经济学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研究者甚众。在我国,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然而,研究流通领域经济运行的流通经济学却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陷入了低迷状态(纪宝成,2001)。21世纪是商业的世纪,正是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黄国雄,2002),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却陷入了贫困状态(夏春玉,1999)。应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多样的流通实践更加需要正确的流通理论予以指导,研究流通理论应该得到重视,流通理论应该得到大发展。但现实却是:流通经济学被作为三级学科,流通经济学的博士点为数极少(只有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几个单位),全国大部分高校砍掉了流通经济学专业,或改为市场营销,或改为国际贸易,或改为产业经济学,如今,保留流通经济学专业(贸易经济)的只有16家。流通领域研究的专业期刊只有几家,即《财贸经济》、《商贸经济》、《中国流通经济》、《商业时代·理论版》、《商业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其他流通类期刊流通方面的文章所占比重大大减少)。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思索。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大发展,流通成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刘国光,2001)和基础产业(黄国雄,2002)的时代,流通经济学却被社会遗忘,却出现了流通研究的低潮?夏春玉(2000)提出了四点:一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假设使流通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二是经济学的格式化过程间接影响了经济学对流通的关注和研究;三是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经济学家认识能力的有限性限制了经济学关注流通的视野;四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并不是完整的流通理论。全国高校商经教学研究会主持的《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课题报告(2001)认为,西方理论缺少对交换问题的专门研究和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一般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流通经济学出现低潮的主要原因。纪宝成(2001)指出,对贸易经济学科冲击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表现在:学科分离,内外贸专业的分离;缺乏与新学科、新专业的相互协调;非盈利专业与盈利专业相混淆;队伍建设问题。外部因素有: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贸易局;教育部对专业目录的调整;盲目照搬别国经验;教育学科的重理轻文等等。

这些认识也许并没有抓住流通经济学贫困的要害。首先,西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交换贸易的研究,从重商主义的自由贸易论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交换论,从德国历史学派的贸易保护论到埃奇沃思方框交换契约论,无不充满着对交换、贸易的研究。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如新制度经济学也是从交易出发,研究交易费用和产权的关系,核心是研究制度和交易费用在交易中的关系,而且康芒斯把交易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就是平等的交易即交换,杨小凯、黄有光(1998)等人还尝试从分工交换的角度研究流通,杨小凯指出,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提高,则国内贸易将因一国之内的分工水平提高而产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提高幅度不是很大,则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时,贸易可能在各个地方性市场内进行。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全国性市场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如果交易效率继续提高的话,则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会要求更大的市场规模与之相适应,此时局限于一国市场之内的贸易和产品交换无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经济,因此国际贸易便会从国内贸易中产生。其次,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十分完整的流通关系论,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属性开始,从分工入手,详细论述了商业资本的流通和商人、商业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商业劳动的性质和商业利润的来源,研究了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创造性地研究了国际贸易问题。再次,内外贸学科分离本身有一定道理,因为国际贸易毕竟是不同国家的经济贸易交往,这种贸易和国内贸易不同,它时时要受汇率、关税、国家的贸易政策所制约,因此,在研究领域上与国内贸易有相当大的区别;教育部对学科调整并不会妨碍一个学科的深入研究,只要这个学科是具有生命力的,就会形成研究群体。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入门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教育部并没有规定理论经济学中有制度经济学的学科,然而还是有众多学者乐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可见,流通经济学的贫困问题还是要从流通经济学的内部人手才能解决。本文尝试从核心概念和学科研究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以新的研究范式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流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求教于国内专家同仁。

二、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任何一种规范的经济学研究必然有其核心概念,该概念是对众多经济现象的高度逻辑抽象,概念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同时又是对事实的高度概括。

商品流通是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指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可见流通应该作为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反映了商品流通的实质,更能体现出流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表现在:商品流通这一概念反映了商品运行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商品多次不断的运行,因此商品流通更能反映出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沟通地位,错综复杂的商品循环更能反映出流通的复杂性,才需要探究商品流通运行的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析商品流通的资源配置。这一概念,既包括了交换,又涵盖了市场,还暗含了商业出现的必然性,因为如此复杂的商品交换没有媒介商品所有者的商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应该成为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对流通的专门研究,是政治经济学所难以涵盖的。因为政治经济学虽然也研究商品流通,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商业资本的增值和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西方经济学也研究交换和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要素禀赋理论、比较利益理论、H-O理论等,但它侧重于把交换看作一种外在的机制,没有触及商品流通的内核,把国际贸易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轻视对国内贸易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把一国内的商品流通当作一种黑箱(夏春玉,2000)。因此,流通经济学有必要把流通作为核心概念对商品流通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学科体系的构建

确定学科研究对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只有在学科对象确定后,才能确立研究范式,进而建立研究的逻辑框架,才能进行演绎推理,结合实证研究,解决研究对象的问题。目前,对流通经济学的对象有四种观点:关系论、规律论、服务论、主体论。

关系论认为,由于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地位,流通经济学一方面要研究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商品流通领域内的商业内部关系。规律论认为,社会商品交换既受普通经济规律的影响,也受流通过程特有经济规律的作用;流通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商品流通活动中的这些特殊规律。服务论认为流通产业是由处于商品交换和流通过程中的所有中介人即商人构成的一个特定的产业,商人从事的活动表面上看来是进行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在流通产业内提供以“为卖而买”为核心内容的商业服务活动,即为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提供服务活动;既然商业活动的本质是提供商业服务,那么,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商品或商品交换活动本身,而应该是商业服务。主体论以流通领域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如商人、商业企业等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流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

以上这四种研究对象论各有特色,但是都普遍忽视了一点,即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流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必须研究流通领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即研究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推动商品运动的各种行为,如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不断地社会化、规范化最终达到最优化。由于现代流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因此流通领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实际上就演变为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这里有一个难题,就是流通领域与流通产业的关系。领域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在《资本论》里,流通领域包括两个环节,即G-W阶段和W-G’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商品与货币的转化都需要有流通组织的劳动耗费,从事这类活动组织的集合就成为流通产业。因此,研究流通领域的资源配置,具体到流通产业才能够体现出来。从实践来看,人们把研究农业、工业、流通业分别作为一、二、三产业,并分别叫做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等。所以,可以把研究流通领域资源配置的流通经济学称为流通产业经济学。如果不从对流通领域资源配置的研究过渡到对流通产业资源配置的研究,流通经济学只能是停留在关系论、规律论的层次,无法上升到从产业层面来研究的高度。那么,对流通领域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也就难以深入。

明确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可以大致构建流通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流通的基本假设。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该学科所公认的基本假设,一个学者的研究要形成一个体系,也必须有贯穿其所有研究工作的一致性假设,否则,其提出的理论模型之间容易出现自相矛盾而难于前后一致。笔者认为,流通经济学基本假设主要有:流通时间节约假设,假设t1<t2,设U1为花费t1给流通企业带来的效用,U2为花费t2给流通企业带来的效用,则必有U1=F(t1)>U2=F(t2);流通费用最小化假设即满足:maxC(x)stC(x)=f(x),U(x)≥U(x0);理性经济人假设,即maxU(x),stU(x)=px-cx。第二部分,研究流通产业组织理论,即流通组织的SCP分析,流通产业组织的博弈分析,流通产业的竞争模型。第三部分,研究流通产业结构,即流通产业的不同业态之间的比例关系,流通产业的规模,流通的空间结构、地区结构的均衡,流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产业的投入产出。第四部分,研究流通产业政策,用IS-LM模型和AD-AS模型分析由于流通产业政策的变动对流通增加值的影响,同时研究各种政策的配套和协调。第五部分,研究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流通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和溢出效应,分析国内商品流通与国际商品流通的相关关系。第六部分,研究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设等研究流通业未来的发展。第七部分,流通经济学专题,主要研究流通经济学中的电子商务问题,物流现代化问题,全球化背景下流通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等。

四、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就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既然经济学的理论是一套逻辑体系,那么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就首先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要求,否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法说清楚。林毅夫(2000)指出,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经常侧重观点的整理而忽视逻辑分析和推导,经常也只讲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想法和主观愿望,常以个人的判断或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理论替代逻辑推论,或是以比喻代替推理,所以,难以形成逻辑体系。现有的流通经济学普遍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而且不重视逻辑分析和推导。有些流通经济学教材和论文还停留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论阶段,许多内容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就贸然下结论,结果使流通经济学在逻辑结构上十分松散,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方法,只重视证实主义,而忽视证伪主义的运用,结果造成许多问题甚至使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难以形成共识,造成进一步研究的困难。比如对流通与生产的关系的认识,有生产决定论、流通决定沦、生产流通相互决定论等等,一直在学术界难以形成共识,虽然从事流通研究的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流通决定论,但是,在工业化时代,在物质产品没有十分丰富,在工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GDP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时代,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经济数据的有力支持,这种观点难以得到大多数从事经济研究的人的支持。这也是流通经济学一直强调流通重要,流通业是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实际上却不为政府和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而制度经济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就是在建立了交易费用这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替代的思考,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上推论出科斯定理,从而赢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七年级音乐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精

    - 阅0

    七年级音乐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七年级音乐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精选1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

    优秀范文劳动光荣作文(精选3篇)

    - 阅0

    劳动光荣作文篇15.1长假中,我过得相当的开心,并且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劳动最光荣!好不容易放了一个假,自然少不了玩,似乎爸妈也有这种思想,但毕竟他们都是大人了,自个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