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科研课题(6篇)

来源:网友

儿童保健科研课题篇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的儿童也相应增多,留守儿童问题随之产生。这些儿童由于得不到正常的抚养、关爱与教育,身心发展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教育,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教育,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专门支持。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相关研究多重视现状调查和策略探寻,很少思考学科教学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学可以配合学校和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与教育。就音乐学科而言,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音乐干预。音乐干预是跨学科研究与实践的产物,音乐与心理学、护理学相互结合,用音乐来缓解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痛苦,提高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1)本文在总结前人调查与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音乐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路径;试图通过音乐与其他学科互动的办法,推动跨学科思考,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个性、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与父母俱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不喜欢群居,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敏感,或拘谨沉闷,或圆滑世故。黄爱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趋向攻击性和畏缩型两个极端。[1]笔者的田野调查也验证了黄氏的结论。在2010年江苏常州某地“快乐大作文”兴趣班上,由于留守儿童居多,课堂上总是比较吵闹,有些孩子无故与同学争抢座位、蛮不讲理,一意孤行。在安徽西部农村的小学课堂上,笔者所见到的留守儿童待人比较冷漠,表现出畏惧、自卑的精神状况,害怕与陌生人交往,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也不多。

2.情绪方面。留守儿童容易被激怒,平时常有焦虑感,或者有抑郁倾向,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偶尔流露出敌对情绪;课堂反应冷淡,同学间的冲突频发,不易接近,偶尔故意给别人造成伤害。在调查与访谈中,笔者经常遇到那些突然生气或拒绝回答问题的情况,一旦他们改变主意,无论怎么努力,访谈都很难再进行。访谈过程中,愿意交流的留守儿童还常有说谎的情况,或前后矛盾,或时而烦躁。李宝峰在中部地区的调查也得出近似结论: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比例是31.8%,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上。[2]

3.行为方面。留守儿童难以管理,除了上面已经提及的行为特征之外,他们常与非在校的年轻人交往频繁,抽烟、酗酒、耽于游戏,喜欢迟到、早退,不服管教,爱撒谎,多动或者呆滞,人前与人后表现不一。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无节制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导致他们缺乏节约观念,衣食住行甚至优于其他儿童。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在就读学校内外租借房屋学习,看管他们的多是中老年女性,她们受教育程度有限,行动迟缓,难以有效监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甚至无法保障。一份由某县交警大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度该县因交通事故而发生的伤亡事件中,在校生比例较大,而留守儿童或曾经的留守儿童又占其中很大比例。

4.人际交往方面。如前所及,留守儿童对陌生人比较冷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祖孙之间的信任度较低,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一旦与同龄人交往,又容易形成小圈子,互相影响,排斥群体之外的任何人。

二、音乐干预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能性

学科教学和科任教师的功能不能忽视,多数研究都没有关注学科教学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护方面的作用,其实,学科教学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活动空间。首先,学生大多数时间要和同学、各科任教师共处。学科知识和科任教师有义务而且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部分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课余和假期,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拓展训练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一些困难。这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复习与实践,而且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第三,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将有利于各科教师重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与课程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到音乐学科,正如美国纽约医科大学心理疗法研究组的教授们所认为的那样,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影响很大,节奏缓慢、悲哀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减少,对话中常常充满怨气和敌意。相反,节奏鲜明、流畅快乐的乐曲,使人们之间友好交谈。音乐也可以提高情绪智力,因为和谐的具有治疗作用的音乐,能疏导人们的心理,使大脑神经系统运动平衡,使意识得到调和,心理得到调整与放松,有助于智力的开发。[3]

首先,音乐科任教师营造的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趣味,帮助他们亲近音乐,通过视唱练耳等教学活动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从冷漠、封闭、自卑、焦虑中走出来。同时,也可以积极配合班级和学校,在课内外组织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通过唱、跳、演等,激发留守儿童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融入集体,拉近师生和同学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关爱和教育活动做好情感铺垫。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情况、乡土音乐的特色、校风班风,灵活地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将乡土音乐、乡土表演形式、乡土审美趣味带进课堂,提升留守儿童的课程认同感,培养他们学习与参与兴趣。

其次,建立音乐心理减压室,可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行动力,丰富课堂形式。有研究者注意到乡土音乐教育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4],乡土音乐只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种媒介,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心理减压室,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或直接开展音乐心理干预。这些措施需要注意,不能失之生硬,紧要的是通过乡土知识、乡土表演形式和地方审美特点等元素的引入,丰富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本土化,提升教师的课程行动力,增强课程的向心力。

最后,其他学科的经验为深化音乐课程认同、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贵阳市金阳新区第二实验学校语文组以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为切入点,让留守儿童与经典同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克服心理障碍,全方位修身养性,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5]。这样的做法颇具启发意义。中国古代有吟诵传统,吟诵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是传统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音乐与其他学科联合,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的效果将远远大于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单兵种作战”。

三、音乐干预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诗教传统进行音乐干预

第一种是吟诵法。结合语文学习,培养孩子的吟诵习惯。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以音乐的方式,引领学生以一种富有趣味的方式走近文本,在反复的视、读、听的过程中,得文本之真意,感悟文本作者和文本中抒情主人公的神态,与其对话,进而自省。在这个过程中陶冶情操,熔铸品性。吟诵首先教会学生的是吐纳气息的方法,由易入难,促进人的呼吸率、呼吸容积、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乃至胃肠功能等方面的变化。[6]

吟诵具有情感效应,可以刺激大脑右半球的边缘系统,该系统是人的情绪、情感、感觉中枢,从而促使该中枢调节人的情绪活动,这样往往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引起人的情绪反应。[7]吟诵还具有振动效应。音乐声波的机械振动会引起肌体内脏器官节律活动的改变,或加强或减弱,或趋向同步的节律活动,或使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有节律的活动。这种振动对减少情绪突然波动、抵制烦躁情绪,具有突出的作用。

第二种是表演乡土音乐剧法。利用家乡戏的唱腔、曲调,改编语文教科书中的故事,以课本音乐剧的方式,完成音乐学习目标,帮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吟诵简单易学,合拍应律,且具有表演性,既易引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作为极具个人色彩的表演方式,还能增加互动,烘托氛围。吟诵到一定阶段,就可以编排课本音乐剧。课本音乐剧具有身心效应。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通过音乐剧带动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心理情绪的变化与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故而音乐课本剧通过调节心理和情绪状态,能改变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紧张度,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使之恢复正常。[8]

课本剧还具有联想效应。人们在倾听过去唱过或听过且比较喜欢的乐曲时,音乐信息作为一种刺激物会引起听者的联想,联想过去听或唱这首歌曲时一系列的情景和经验,如愉快的联想可引起温馨、欢快的心情,从而能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造成良性的心理-生理循环。

(二)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音乐干预。对留守儿童进行音乐干预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其中感受式干预、参与式干预是主要的两种方法。感受式干预是一种被动的方式,主要是让留守儿童聆听、欣赏、理解乐曲的内容,以启发留守儿童进行放松、联想;参与式干预是一种主动的方式,直接让留守儿童参加演唱、演奏或者即兴编曲等音乐形式。更多时候可以采用感受式与参与式结合的方式,对上述两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三)注重对音乐库的选择。美国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认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在于它的非语言的内涵,不同的音乐就是不同的语言。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节奏音乐的选择,使音乐对留守儿童起到发泄感情、稳定情绪的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型音乐的选择,使留守儿童的激烈情绪得到释放、存积的压力得到减缓,减少不恰当行为的发生以及增强自制力。

(四)注重个性化特征。留守儿童是正常的儿童,性格各异,活泼好动。对留守儿童进行音乐干预需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既注重留守儿童人格尊严的照顾,又尽量使其情绪得到缓解,性格得以正常发展。

在音乐干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要合乎目的,注重整体效果,兼顾音乐素养的提升,选择留守儿童普遍喜好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持之以恒。

儿童保健科研课题篇2

Abstract:Accordingtoextensiveinvestigation,theauthoranalysesthecurrentsitu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pre-serviceeducationofkindergartenteachers,seeksneedofsocietyandproposessometargetedadvices,inordertoimproveactualeffectofpre-serviceeducationofkindergartenteachersandproposereference.

关键词:幼师;职前教育;现状;研究建议

Keywords:kindergartenteachers;pre-service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advices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46-03

0引言

近年来,受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影响和国家政策引导,幼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在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师职前教育也很受到重视,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总体而言,我国幼师职前培养呈现体系不完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幼师学校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等特征。幼儿教育发展的这种新形势客观上要求我们不应墨守陈规而应采取新的对策。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解决如下三个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政府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幼师院校的政策指导,二是如何进一步调整幼师教育资源结构,三是如何进一步改革幼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1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1.1概念界定

1.1.1幼儿园教师文中所指幼儿园教师即幼师是指具有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不包括幼儿园园长、保育员及其他工作人员。

1.1.2幼师职前教育幼师职前教育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入职前培训,主要培训对象是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幼师培养任务基本上由大专和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表1中可见,男幼师数目很少,只占总人数的3%,女学生占97%。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的严重失衡,导致男幼师供不应求,学校很难输出男幼师。

2.2职前教育现状分析

2.2.1课程内容分析

表2中可见,在幼儿园课程实用性调查中,选择学前卫生保健教程的占71%,幼儿游戏占78%,手工占88%,音乐占89%,美术占90%,教育见习占70%。所以,美术、音乐、手工、学前卫生保健教程、游戏、教育见习等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为在幼儿园中比较实用的课程。但事实上,在专业课程中,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保健等课程内容存在较大的重复性,而且这种分科教学不利于学生以整体结构认识学前儿童;在艺体课程中,音乐美术等课程内容也是多而杂,与艺体类学生区别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艺体专业而开设,没有意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

2.2.2课程结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职前教育课程结构失衡,职前教育课重视三学六法课程,高达100%。此中可见学校重视传统的三学六法课程,属于单一学科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幼儿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这种课程使幼儿园形成分科教学独占鳌头的局面,幼师没有选择教学模式的空间。可以说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2.2.3教学方法分析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大部分教师局限于单一讲授法。上表数据显示,喜欢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比重在50%以上,喜欢讲授式的人数只占27%,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少。

调查显示,在学生成绩评价上,考核方式只是单纯笔试,没有突出能力考核。考试内容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把平时课程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析和闭卷考试结合起来评定成绩。

2.2.4教育实践环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上,不重视教育实践,在更大程度上重视理论,忽视专业技能教育,理论课程偏重,实践教学很轻。在教法实践课中,教师仅仅采用单独讲授法,没有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理论没有用到教育实践中,在各学期也没有安排实习。实践和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单纯依靠理论很难得到解决。

3对幼师职前教育的建议

综上述分析可见,幼师职前教育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笔者将逐一研究以提高幼师职前培训质量和实用性。

3.1关于课程设置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幼师职前教育课程庞杂。在专业课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课程重复性可减小;在艺体课中,要注重幼师审美意识培养。这就说明职前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应首先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合理的教育目标关系着教师教育的成败。幼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精于从事幼教专业的幼儿教师,即提高幼师整体素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西方的全教协会指出,幼师的专业化应该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和教育学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量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实施适应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助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幼儿家庭建立积极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实的理解;对教师专业注意予以认同。

3.2关于课程结构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培养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健康身心素质、较为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多方面教育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幼儿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应打破学前教育传统“三学六法”的课程体系。其中“三学”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六法”指《幼儿园语言教学法》、《幼儿园数学教学法》、《幼儿园常识教学法》、《幼儿园体育教学法》、《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美术教学法》。应该设置现代化的学前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艺体类课程”三大模块。通识类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课程,又包括人文学科,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所必须的;专业类课程既包括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及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学前教育理论,又包括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SPSS运用、学前儿童发展与评估、学前儿童健康营养与安全、幼儿游戏理论、幼儿园课程、家庭与社区教育学、0~3岁婴儿保教及各科教学活动设计等应用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包括幼儿手工制作与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音乐舞蹈创编、幼儿文学创作、钢琴、绘画、体育等。这三大模块由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即培养人——培养幼儿教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幼儿教师。

3.3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度。长期以来,有些教师用想当然的教学方法应付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大部分教师局限于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带来了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致使学习效率降低。长此以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确实比较困难。例如唐山市幼师职前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模拟课堂”和“幼儿园见习”基础上,增加“模拟课堂”和“实践操作”(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相关教具的制作,课件制作等),增加“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课时”扩充“儿童发展”的内容,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也应提高对教学方法的认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学会质疑、思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还可开展课堂模拟教学训练,架起理论和实践相互沟通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题目灵活,降低死记硬背的比重,并且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析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结合社会需要,使学生在校时能得到学历和能力的双丰收,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3.4关于教育实践正像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所理解的那样,“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幼师职前教育应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地位。重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实践练习,仍是学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实践相脱离,忽视教育见习与实习,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行动的矮子”。实践证明这种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因为虽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教育教学有了初步了解,但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复杂性的认识多是肤浅的。任职之后面对的教育情境复杂多变,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仅仅依靠所拥有的理论性知识难于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理论的简洁性和一般性很难适应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情境性。

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实践可分为专业实践和艺术实践:一是与有关课程相结合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其学习理论的兴趣和解决实践问题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走进示范园,与优秀的幼师挂钩,幼师生要直接站到幼教前沿,跟随最好的老师迅速成长;延长教育实习和见习时间,实现全程教育见习。将原先比较集中的教育见习时间,分散到更多学期的每周内。同时还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将其分散在更多的学期里。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实践,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自身教育实践能力。艺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课程,这类课程不仅需要具体的实际操作,也需要师范生经常练习。学校要为师范生创造有利条件,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让师范生把所学的技能展现出来,并让他们在展现中提高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4研究结论

幼师职前教育是为幼儿园提供源源不断发展动力的源泉,是在终身理念倡导下,社会大环境要求的大势所趋。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笔者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对幼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与对策。随着人们对幼师职前教育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幼师职前教育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娟.对现代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2):135-136.

儿童保健科研课题篇3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实施《东西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市区教育局、市教科院工作要求为依据,坚持以儿童为本,提升教师素质,推进园所建设,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规范、内涵、特色、优质发展,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实施《东西湖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园科学制定未来3—5年教师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学习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继续开展我区学前教育资源整体开发、地方课程系统建设工作。

(三)落实《武汉市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南》,科学、规范实施幼儿园一日活动管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四)开展主题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的研究。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幼儿园活动区域建设的通知》,依据幼儿园实际和当地特色、乡土资源等研究创新活动区类型、丰富活动区内容。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1、深化课程改革。鼓励各级各类幼儿园积极开展课改实践,不断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协调统一。组织开展东西湖区第三批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基地园的评审工作。

2、强化课程管理。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标准,对我区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课程管理工作检查和指导,全面了解幼儿园课改现状,以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和总结经验,促使幼儿园课程在规范上体现亮点和特色,让课程为幼儿的发展和保教质量的提升服务,以增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

(二)依托教科研建设,提高研究实效。

1、健全三级教科研网络,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结合,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成立区级中心教研组,以示范园、一级园、二级园的教学园长和骨干教师为中心教研组成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本学年度示范园、一级园以教研活动的展示来引领全区各园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二、三级园通过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展示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幼儿园教研工作帮扶结对活动,促进我区城乡幼儿园和不同类型幼儿园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2、深入推进园本教研,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师“四优”评比为契机,指导幼儿园扎实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老师研究意识与水平,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开展课题研究。强化“教科研兴园”意识,组织开展有关科研课题的立项培训,帮助幼儿园准确把握科研方向,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增强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鼓励各园立足实际,聚焦问题,做到“园园有课题,人人有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1、邀请专家引领。队伍建设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关键。将采取培训、观摩、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大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教育理念,拓宽办园思路,增强管理能力,培育专家型园长和教师。

2、发挥骨干作用。依托上示范课、观摩课、经验交流、快乐分享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我区学科带头人和优青的作用,让更多的教师学有榜样、追有方向、赶有目标。积极探索以园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式,形成园、区、市三级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阶梯,促进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

3、搭建成长平台。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和多层次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在研究中提高。

(四)开展主题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的研究,继续打造“东西湖区庆‘六·一’幼儿园区域展”这一优质品牌。以片为单位,深入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与观摩,收集、整理适宜的区域活动方案,汇编形成《东西湖区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指南》,指导幼儿园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切实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五)加大共育建设,实施家园合作

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运用家长会、家庭教育主题讲座、家长参与管理、亲子活动、家园联系手册、家园天地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逐步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评价观念,树立“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实施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全区开学工作布置及幼儿园开学常规工作现场展示准备。

2、教师培训:《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安排及实施要求》。

九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

2、示范性幼儿园教育环境及半日活动展示。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精博幼儿园、东乔幼儿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东吴园、阳光园、东兴园、小博士园、白兰园、小天使园)。

十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

2、幼儿园区域环境方案评比。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海丽达园、丽景湾园、银湖翡翠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智慧树园、红蓝园、星辰启航园、幸福园、红太阳园、长青园)。

十一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

2、幼儿园区域环境及活动评比。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九坤园、走马岭园、丽水育才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小宝贝园、海豚园、海洋之星园、中大园、银湖苑园、将军新村园、园丁亲子幼儿园)。

十二月份

1、教师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

2、幼儿园区域环境及活动展示。

3、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区机关园、航天嘉园、枫林美语园)。

4、二、三级园教学活动研讨及展示。(星鑫园、将军花园园、红苹果园、晨光园、苗苗园、小人才园、燕玲幼儿园、翠堤幼儿园)

元月份

1、一级园教研活动展示(为明园、紫荆花海景园、启雅园)。

儿童保健科研课题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计划免疫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03-02

计划免疫是指将传染病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程序,有计划的接种于对应人群,从而达到疾病防控的目的。预防接种可使儿童机体形成特异性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是我国疾病防控、提升儿童生存质量、保障人口素质开展的重要手段[1]。以往主要在婴儿出生时,对其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的相关教育,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儿童计划免疫在疾病防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健康宣教工作,对免疫工作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效果[2]。笔者在社区开展儿童计划免疫的健康教育工作,对其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防保科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管理的768名1岁以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4例。对照组:男性213例,女性171例;年龄3~11个月,平均(9.5±1.2)个月。观察组:男性216例,女性168例;年龄2个月~10个月,平均(9.2±1.4)个月。纳入标准:儿童年龄为1岁以下;符合儿童计划免疫相关指标;家长愿意与本组研究配合。排除标准:儿童患有严重免疫性疾病;家长存在精神疾病;家长与本研究不配合;家长为文盲者;因多种原因转到其它地方预防接种者。两组儿童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儿童预防接种要求,在出生后1个月,儿童应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健康手册,将国家相关规范制度于宣传栏内进行公示[3]。观察组实施细节健康教育,详细措施如下。

1.2.1孕期教育孕期通过孕妇讲座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相关内容宣传,根据孕产妇对宝宝健康的关注心理,与妇产科联合开展健康宣教工作。由计划免疫相关医护人员详细讲解计划免疫的目的、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使孕妇了解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径,预防接种证为入园、入学主要凭证等。

1.2.2产后教育新生儿出生后,需要开展产后健康教育工作,告知卡介苗等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满月后,进行建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将接种预约单交给家长的同时,可针对家长看不懂、不愿看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疑问解答、针对性介绍等方式,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计划免疫的相关注意事项及流程。

1.2.3满月婴儿宣教课堂针对满月婴儿开设宣教课堂,由资深医护人员担任讲师,着重针对需要接受免疫的相关流程及接种预约、禁忌症、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含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开展问答环节,家长可针对性提出疑问,由专家解答,促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专家之间的交流[4]。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儿童疫苗接种及时率及全程规范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及时率:指1岁内(国家规定的一类全部免费疫苗)均按规定的时间段按时接种。全程疫苗接种率:指1岁内(国家规定的一类全部免费疫苗)均全部接种。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调查问卷方式获取,问卷内容包括:是否认为计划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1岁以下儿童应当接种何种疫苗;各种疫苗所预防的疾病;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等,共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完全知晓,60~80分为部分知晓,60分以下为不知晓。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检验,采用百分率(%)表示,P

2结果

2.1两组疫苗接种情况比较观察组疫苗接种及时率及全程规范疫苗接种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家长知晓率对比观察组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计划免疫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经过一次性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效果,多数家长难以理解,重视程度不够,只有通过不断进行知识灌输、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能使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5]。因此,在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中,开展细节健康教育,对改善儿童计划免疫存在的问题,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均有重要意义[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疫苗接种及时率及全程规范疫苗接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研究发现[7],通过在不同阶段开展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阶段家长心理需求进行知识讲解。另有学者表示[8-9],制定个体化健康宣教方案,针对每一阶段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制定计划,解答相关问题、纠正知识误区等,诱导家长自愿参与到儿童计划免疫的相关课程中,因课程灵活性大,能避免枯燥,加深家长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

综合上述,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开展细节健康教育能加深家长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接种率,对社区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颖.健康教育在提高儿童计划免疫率中的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10):47-48.

[2]元国志,陈明清.社区健康教育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干预效果[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8):931-933.

[3]陈卓英.系统化健康教育在儿童计划免疫中的应用与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8):460,459.

[4]贺景云,邱桂华,万桂荣,等.家长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3-34.

[5]胡娟,付梅,汪振林,等.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87-1689.

[6]余芳.免疫接种工作现状及宣教方式的改进[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6):868-869.

[7]赵翠燕.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4):559-560.

[8]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52-1453.

[9]杨丽娜,窦靖,唐静,等.护理干预对提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59-260.

儿童保健科研课题篇5

1.科学、开放、创新的理念

我园领导班子成员以开放创新的理念共同确立了以创新立园、质量治园、科研兴园、特色强园的目标。带领员工从思想上把握时代脉搏,行动上紧跟社会发展,使幼儿园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中做到目标管理到岗、到位、到人,规范科学的管理,完善了制度,带来了效益,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

我园在改革的大潮中正向设施优一等、管理先一步、师资争一流,教育办特色的目标迈进!

施优一等:非常注重幼儿园环境建设,在校园硬件环境建设中,园内极具环保功能的多元化教学布局,为每个孩子带来温馨、和谐与激发潜质的学习空间。设置多功能大型玩具和各类游戏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宽阔的游戏空间。钢琴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多功能大厅等设施,更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自主开放、多项选择、充满了学习、探索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管理先一步:幼儿园拥有一支专业化、文化素质高,老中青搭配的和谐的领导班子,在团结、务实、创新、进取精神引领下,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特色意识,打造一支善研究,肯钻研、勇创新的保教队伍。在省政府及省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以超前意识,扎实的步伐,立志把幼儿园办成政府满意,家长放心,儿童快乐的成长乐园!

师资争一流:鼓励在园教师不断进修提高学历档次,制定了薪酬的激励机制,我园师资队伍高学历人员比例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幼儿园加大了对教师的园本培训,并每年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每季度举办"我快乐我成长"读书分享活动,并派教师到全国各地学习,以"自主发展、多元融合、互动式培训"为策略,对教师行为准则,教育理念,教科研等方面集中培训,重点深抓,形成了一整套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了内功,促进了教师个性化的发展。现在幼儿园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5人先后有多名保教人员获得部级、省、市级奖励,多人次被评为省级、市级优秀教师,省级创新型园长,省直模范干部,省直优秀青年等众多荣誉称号。

2.育人为本,独特风格的教育特色

我园成立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在幼儿园发展中,我们注重的是把创新教育作为园本特色课程,立足幼儿园实际开展园本教研,探索五大领域课程下创新教育新模式,把快乐数学、思维绘画、趣味双语教育、阅读识字教育融入到创新教育活动之中。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帮助幼儿储备大量的知识信息,以游戏为载体将创新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

由于创新教育作为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我园先后成为全国"多元智能开发"实验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创新教育"科研基地、中国"幼儿音乐艺术教育"全国示范园、是幼儿创造性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实验幼儿园。

先后承担了《幼儿创造性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多元智能的实践与研究》、《科学开发儿童大脑,有效提高智能素质》、参与了省教科所创新教育的实验研究,参加了部级"做中学"课题与实验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专家的认可,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和交流,《幼儿创造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幼儿脑潜能》、《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运用计算机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走出了一条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办园之路,形成幼儿园独有的教育特色。

我们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科学启智计划"(AHeadStartOnScience)。该项目的核心是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成人在这个过程中陪伴着儿童,引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目前我园是"爱国启萌教育"全国示范园、吉林省"早期教育"实验基地、又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课题;《快乐实践数学的实践与研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知道幼儿日常教学活动》、《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研究与创新课题》、《科学的探索与研究》、《做中学》、《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创新研究》、《礼仪.品格.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幼儿园如何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16加强科学化的管理,以科研带教研。通过参加多项国家、省市级的课题研究,实现了幼儿园教研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在课题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新世纪幼教论文集粹》中的《教师应怎样对待幼儿的自主活动》、《什么样的环境是儿童健康发展的最佳环境》的健康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科学开发幼儿大脑,有效提高学生智能素质"实验研究中被评为先进集体;独立完成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一书的编写工作,并出版发行。

我园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幼儿园与家庭及社区的联系,开办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家长会活动、幼儿系列周活动等,形成教育网络。

儿童保健科研课题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56-03

留守儿童大多指农村中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但是到目前,留守儿童一词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根据研究的内容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是否完全留守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七个维度来考察研究的目标。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当今形势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逐渐增多。父母的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成长及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虽然有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也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健康上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困难

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童”。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待关注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经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4.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成问题,面临斗殴、拐骗、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社会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作为一个老师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不但要在学习上督促这些特殊群体,还要在生活和精神上关心他们。

暑假阶段,笔者曾对大连瓦房店市世纪小学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后所得的一些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既可以在社会组织层面进行“以社会为基础”的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人员参与社会之间的“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合作,也可以进行由社会工作人员参与个别农村社会“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基于的出发点是自己社会的存在,最终的结果是解决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社会到社会的工作人员参与的过程为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关注的过程中,社会和农村留守儿童、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社会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农村留守儿童,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社会的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理念活动在教育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理念的特点: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说,农村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既有着科研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直接在实践中操作,科研效果较好;又有着客观的限制――社会非科研专业人员,科研技术性含量难以达到高度。扬长避短,才能提高农村社会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科研的价值。现代农村教育科研在发展中总结出了“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理念,这一些新鲜的、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认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实。

二、现阶段出现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

1.受社会发展影响

现阶段出现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是一个组织团结起来创建一个共享的愿景,并整合个人愿景,主动和真诚地为组织建立了一套引导学习的原则和行动规则。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受社会发展影响”。学习是丰富的内在力量的组织和个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目标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社会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涉及集体经济组织,也是一个专业学习社群。作为一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基础,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是一个集学习、教育和社会为基础的组织,交流以社会为本的理念,从社会为本的经营理念教育整体发展的考虑,开展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并最终在现代教育中,以社会为本的理念,教育模式的建设已成为受社会发展影响的改革新趋势。

2.受家庭环境影响

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受家庭环境影响,表现在社会移情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教育出现社会的移情和期望,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农村的教育理念活动在教育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了发挥社会在校本此功能的教育理念,以社会为基础的地位不断下降,哲学教育,社会的运作正常化,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发展。加强教育理念教育建设,有助于社会专业的提升加强课堂校本建设的教育理念和社会的参考,为社会建立一种机制,相互学习,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合作和团队精神的社会,搭建一个以社会为本的理念传授经验和交流的平台,积累丰富教育理念的教育因素的社会,有助于提高社会的专业水平,可以看出,以社会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建设的必要性。

3.受政策体制影响

教育的失调和缺失造成他们学业普遍不良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在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并且表现出乐群性低、自控能力不强等不良的人格特点。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互动式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建立以社会为基础的哲学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课程适应,以社会为基础的系统是教育部加强社会的工作,促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社会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专业发展战略,已被广泛认可。校本的理念进行教育活动,是教育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帮助社会为基础的教育和研究,以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机制

1.家庭教育方面

众所周知,家庭的完整性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父母应当能够在行使其权利的同时,还应当能够积极承担其任务。留守儿童不仅仅需要物质层面的支持,同时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亲情需要。例如,作为学校重要补充的家庭教育,则应当引起父母重视。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即是送学生去学校,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作为新时期的父母,应当能够积极帮助儿童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能够为孩子提供必要的亲情。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能够经常与孩子的老师联系。留守儿童的父母,还应当努力与监护人之间经常联系,进而做到对孩子的各项表现了如指掌。目前,从调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为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等。由于存在“隔辈亲”等现象,使得孩子在犯错误时,作为老年人,往往持过分包容的态度。很多监护人,仍然持“孩子小,不懂事,长大后自然就会明白了”。不能够给予儿童错误行为及时的纠正。长此以往,很多孩儿在爷爷、奶奶等监护人溺爱之中,逐渐误入歧途。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害。是一种对于“爱”本身内涵的片面理解,片面地认为给予孩子所需的一切,则是对于孩儿的爱。从实质上来看,这种隔辈所产生的特殊情感,是不健康,并且不负责任的爱。而真正对于孩子的爱,则表现在不仅仅去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必需品,还应当能从根本上去教育孩子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能够成人。这正是目前留守儿童相关研究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目前,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特殊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往往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而直接导致了其心理发展不和谐、感情相对脆弱。加之儿童发展过程之中,对外部世界诱惑具有较弱的抵抗能力,这直接导致他们在身心发展过程之中,由于外界错误意识形态的引导,影响其身心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目前,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对留守儿童自信心、健康兴趣、爱好培养问题。在相关研究之中,父母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孩子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愉快的氛围之中,则有利于其坚持不断努力以及树立更为远大理想。积极构建一个良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氛围,可谓重中之重。根据调查,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形式之一即为“暴打”。许多监护人,甚至父母直接告知监护人“如果孩子不听话就打”。因此,许多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教育时,往往采用相对蛮横以及粗野的形式,进而导致监护人与孩子之间缺失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氛围。长此以往,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日后发展。

2.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目前,借助于学校所采取的留守儿童相关教育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设家长学校。从调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留守儿童监护者往往是年龄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群体。由此可见,开设家长学校,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例如,在家长学校之中,可以针对一些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监护人与学校教师之间容易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则可以使家长、监护人更为容易的了解孩子的动向。笔者认为,开设家长学校,应当采用讲座的形式,同时利用节假日等,进而开设。这样可以使家长有时间参与到学校的家长学校之中来,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与监护人、家长之间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其次,开设生活指导课,实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导师制,同时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退休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况,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等力量,丰富留守儿童课外生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也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和创造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切实解决由监护人缺位带来的吃住行不便等问题。

3.社会教育方面

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对于开启民智、提升民族的道德观念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这群特殊群体的教育更是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应该有响应的法律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立法还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这一方面,以至影响到社会教育的投入、管理、组织等各个方面,许多社会教育都处于放任状况,或者是仅仅依赖家庭和学校完成。在社会支持的需求方面,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陪伴和支持,以缓解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后带来的孤独感受。这种孤独感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极其脆弱,因此要多方面的对留守儿进行关注和照顾。政府应加大农村社区社会教育基地建设农村虽然缺乏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教育基地等广泛的社会教育场所。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应以村为单位,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扶持,在村一级创建文化站、广播站、网络室、儿童活动中心、图书室、阅报栏等。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比如可以开展网络课堂、网上纪念馆、图书馆以及系列专题网站等等对儿童进行课外知识普及与教育。借助这些硬软件设施在社区建立课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或者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留守儿童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同时弥补留守儿童放学后及节假日社会教育的空白。另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考虑统筹城乡发展,一方面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抓务工农民就业环境的优化,为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入学创造宽松条件,另一方面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抓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政府在管理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应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力量是很难彻底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介入。应该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密切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6).

[2]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3]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4]汪传艳.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可以为你做什么[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3).

[5]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我的心儿怦怦跳作文范文(4篇)

    - 阅0

    我的心儿怦怦跳作文篇1生活中,有许多让我心怦怦跳的事情,但是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一回抄作业的事儿了。那一回我为了回家能多玩儿一会儿,中午午休的时间,和我的同学要把今天的数.....

    科学课会变的影子心得体会范文,科学

    - 阅0

    有关科学课会变的影子心得体会范文篇1以郊区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自主探究》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发展大计和教科研的工作要点,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