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方法(6篇)

来源:整理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1

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心理特征与职业期待,积极心理学方法注重生命中个体价值的挖掘与体现,并通过活动与经验积累使之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心情愉悦,从而促进人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方法目标不仅在于学生专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在于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心态的养成。暨教会学生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愉悦,并保持这种心情从而促进事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幸福;愉悦;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部、全国学联为全面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一项活动,其内容在于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和工作项目,通过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方法”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帮助青年学生从习得性无助”中走出来,不在只关注人性脆弱、痛苦与黑暗的一面;着重于各种情境中人性积极”的体验,并最终学会辩证得对待挫折,继而获得成长的愉悦。相对于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引入扎根于辅助职业技能强化、培养正确职业认知、积极的职业求索,理性的抗挫能力”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教育中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与人性中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教学中以积极心理训练技术与挖掘使生命中更有价值的东西”,实现心理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方法的效用验证

积极心理学方法引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学方法的训练,检验其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

1.研究对象:某高职院校心理志愿者,在校学生。调查学生个体总数102人,男性56人,女性46人。

2.研究方法:(1)福代斯幸福测试;(2)调查过程设计:设置试验组与控制组,组员随机分配。试验组采用积极心理训练技术进行心理干预,控制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进行。调查为期4个月,期间每月收集2次动态信息。试验结果依据幸福指数与幸福时间的对比分值进行组别间效果比较。

3.运用福代斯幸福量表测试结果:(1)幸福度指数数据统计结果:试验组1~8时间段指数变化率分别为0、0.23、0.11、0.36、0.31、0.48、0.41、0.36;指数均值分别为6.52、6.75、6.86、7.22、7.53、7.91、8.32、8.68。控制组1~8时间段指数变化率分别为0、0.15、0.01、0.06、0.06、0.02、0.05、0.04;指数均值分别为6.43、6.58、6.59、6.67、6.73、6.75、6.80、6.84。综合统计试验组干预前后指数分别为6.52,8.68;控制组干预前后指数为6.43,6.84。(2)组间幸福度指数对比趋向分析。(3)幸福时间指数数据统计结果:试验组干预前幸福、不幸福,持平时间百分率(%)分别为65、13,22;干预后分别为62、15,23。控制组干预前幸福、不幸福,持平时间百分率(%)分别为76、7,17;干预后分别为67、13,20。综合统计干预前后幸福时间变化率,试验组幸福、不幸福,持平时间百分率(%)分别为11、6,5;控制组分别为5、2,3。(4)幸福时间指数对比趋向分析。

4.福代斯幸福量表测试结果分析:(1)组间幸福度指数变化趋向对比。首先,试验组与控制组数据比较,组间指数均值变化均呈现上扬态势。趋向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其次,试验组均值变化斜率明显高于控制组趋向变化。趋向显示试验组对于学生幸福度的提升相对控制组有着明显优势,且在中后期教育中效果更为显著。说明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心理教育方法。(2)组间幸福时间变化趋向对比。试验组与控制组数据比较,试验组幸福时间的变化率在学生拥有的幸福比率、不幸福比率,持平比率三种情况都较控制组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学生觉得幸福的时间比率和学生觉得不幸福的时间比率这两种情况优势更为明显。分析显示:试验组对学生觉得拥有更多的幸福时间有明显的使用效果。其中,对于不幸福感觉的应用效果最为明显。这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处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积极心理学模式中的危机干预方法。

二、效用验证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青年学生寻求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发展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导入,是基于院校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养成的新的思路与方法尝试。具体为积极心理学方法一改以往心理教育方法同模化(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模式教学),重点强调在各种情景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操作实效。其实质在于积极心理学方法注重挖掘青年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积极品质并行之有效地发挥其正能量的作用。其目标在于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困惑,造就一个懂得自我、接纳自我、永远乐观,体会幸福”的职业人才群体。在积极心理学方法的效用验证试验中,选取心理志愿者102人,随机分配到试验组与控制组。组间分别进行积极心理学教学方法与同模化心理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试验,试验结果进行福代斯幸福测试。试验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学生幸福指数与幸福时间占有率均优于同模化心理教育方法,结果证明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心理教育中是可行的,有效的。因而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在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使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三、分析与思考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愉悦不仅在于受众者获得方法传承,也体现于施教者自身对人性积极”的理解和诠释。其认知核心在于教师的关注点已不局限于学生的表现是优秀还是差强人意;而是认为走进课堂的学生都是积极的、好的,只不过其能力有所差异而矣。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在于教师采取积极的心态并把这种情绪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并通过愉悦式教学最终使学生收益。其方法突破了心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同时将心态教育、认知教育融入到心理教学过程之中。其次,积极心理教育强调青年学生与人合作、自我认知、自我学习、信息收集与处理、问题解决”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能力是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与人体大脑机能有关,是运用智力、知识等的过程中,经反复训练习得性的结果。在能力获取过程中,其习得性效率取决于个体特质与环境影响间的相互作用。其间环境因素由内环境与外环境二因素构成。内环境指心态,即基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外环境指个体所处的学习、生活情景或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方法强调从内环境着手,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理性地面对挫折情景,促进事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心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贯穿于积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活动体系中。期间注重学生内心幸福感的塑造与积极品质的养成,教会学生永远快乐,理智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惑。教学目标在于积极的、正性能量的灌输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具备一种新理念,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新能力;过程中认定每个团队或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具体表现为:积极的课堂教学(充满正能量,明智的改变)。高职学生心理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其职业规划是具有一技之长。其次,高职心理课堂教育应区别于本科教育、心理职业教育。因其目标是辅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从而促进职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照本宣科,不过多的集中在单纯的理论教授层面,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领悟一种理念,接受一些方法,从实践学习中获得自我心灵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充满正性的能量,学会在明智中改变自我。首先,教会学生懂得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优势的辨别和运用”。大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养成思考习惯的阶段,心理课堂应依据学生群体特点与职业发展所需,制定相应的教授主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职业角色塑造,即集中精力做理性的事情。其次,教会学生懂得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心理课堂教学应结合当前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思维扩展。如这件事如果让我处理…”思维扩展的结果在于帮助学生领悟幸福其实就在你身边,只不过需调整一下自我理解,结果竟然有如此的不同”。第三,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在思维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情绪不适。理智的改变可能触及学生多年以来固有的观点以及潜意识中对自我的积极评价,以至于发现原来未显现的不足和对自我认知的困惑。课堂中通过案例展示与案例分析,就当前学校中实时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讨论,并从中体会与分享自我成长与收获。积极的课外教育(塑造幸福,学会永远快乐)。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应注重课外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育之外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领悟与操作能力,具备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课外实践渠道对于学生深层次地掌握心理学技能为己所用是必要的。塑造幸福,学会永远快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并从中领悟到自我价值。价值的领悟是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学生从实践与经历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总结。而实践与经历恰恰是课外教育的强项,即教授学生理念检验于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积极系统的课外教育形式多样,如结合当前心理教学目标,多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心理沙龙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心理剧的表演、参与学校心理帮扶工作,参加校外实践(如大学生支教、主题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的对待批评与负面情绪的困扰,正视当前所获得的成绩与不骄不躁”。定期开展自我分析并总结,分享成长经验,不夸大且懂得事件的辩证性。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积极面入手,塑造幸福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其次,从实践中帮助学生懂得即使你是一名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你也不用沮丧,因为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成功源于建立在积极人生理念之上的愉悦,与在困难操作中积极的思维定势”。课外课堂的开展在于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完善,并在巩固积极理念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作者:王晋江单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辽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7:3,52,171.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13,55,76.

[3]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09.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80.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2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论文网LunWenData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4]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5]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7]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3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综述

在20世纪末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利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个领域。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艾伦?卡尔和泰勒本?沙哈尔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关于幸福和力量的学科。学术界普遍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运用现阶段有效而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性格优势和美德善端的心理学思潮。研究对象是处于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重点是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问题,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进而增进人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二、积极心理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本身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以促进人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的开发,使人生活得更幸福。将积极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更加积极的教育理念,即积极观、幸福观和发展观,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1.运用积极观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革新思政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中仅仅看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与缺陷的一面,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内在积极力量的产生与成长。积极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如果能提供一个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在这个环境中适时地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学生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就会逐渐成长起来,并不断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在积极行为经常化的过程中进而不断地内化为积极的认知与信念,最终教育者促进了学生积极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辅导员要坚定积极人性观的信念,即使是对存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积极地寻找学生身上的人性闪光点,并将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光大,通过提升他们内在的自我发展力量来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运用幸福观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确思政教育目的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指大学根据自己设立的评价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评价。塞利格曼通过大量研究区分出幸福感的三个核心要素:快乐、充实和意义。教育者要使大学生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就必须激发大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活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其次是使大学生获得沉浸体验,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最满足、愉快的时刻经常是个体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但自认为值得努力的事,经自身的智力与体力都投入的时刻,这是一种沉浸体验,它是高层的愉快体验,是一种接近“幸福”的心理状态。教育者要根据大学生个体能力,设定学习、品质的目标难度与水平,让学生完全投入其中,获得沉浸体验,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再次,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应存在于按照德性的生活中。”大学生应该按照美好的德性而生活,大学生就会体会到幸福。因此,教育者要挖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以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满足,使大学生个体对人生与生活目标追求的良好结果,他们能够提高大学生抵御困难与不幸的能录,使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消极情绪,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运用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致力于关注个体身上的心里缺点与弱点,能够矫正个体的心理问题,但是并不能产生积极地、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效应。塞利格曼主张:培养个体的固有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治疗的根本性战略。积极心理学关注人自身的自主能力,认为通过对积极品质进行有效的测量,通过个体发挥积极力量塑造积极品质,个体不仅能够消除问题,还能发展个人积极人格,提高自主能力。积极心理学发现,个体身上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消除心理问题,还能发展健康的人格,提升个体心理免疫能力,真正做到预防问题的产生,促进个体思想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马斯洛认为,“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能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成为一切。”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应该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应该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改正其错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有将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挖掘与发挥出来,形成大学生的积极健康的人格,积极的道德品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积极发展观,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满足全体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4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6]。

1.1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6]。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1.1.1从主观层面研究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机制,注重培养员工感受快乐的能力,通过培训,给员工灌输积极的思想,使之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培养他们为自己营造积极氛围的环境的能力。

1.1.2从个体层面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其形成过程,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人类在积极方面的知识越多、技能越高,人类的积极特性就会越自动化、本能化。

1.1.3从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社会关系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从而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

1.2研究方法

借助于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等。积极心理学对研究内容的关注远胜于对研究方法的关注。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更关心研究什么,而不太关心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只要是对研究人的良好品质和积极力量有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都可以接受。

2积极心理学在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团队中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认知度相差甚远,质量活动普及面和活动效果不甚理想,造成了各科质量应用的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致使整个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难以提高。具体到积极心理学在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尝试:

2.1共享质量工作的先进经验,促进积极的情绪体验

。笔者所在中心血站采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促使员工从质量管理对象变为质量保障主体,通过正向强化和积极行为态势的引导,培育员工内驱力并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员工形成良好的质量习惯和积极的质量体验,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

2.1.1适时开展质量管理导入培训,在采供血机构内正面推广强化质量工作的先进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把质量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差错补救、消极预防转移到持续改进和积极预防,侧重于指引、教导员工做对的事情,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观念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并抓住时机从正面激励员工,让员工在质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1.2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组织发动全体员工为质量振兴献计献策,实现每个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愿望。以改善系统安全性和改进流程为目的,将现有的惩处环境改变为一种积极而坦诚的环境,始终坚持非惩罚性原则,重视问责于系统而非个人[8-9],强调及时处理、及时改进、及时共享,最大限度发挥事件的价值作用。基于这样一个概念,引导员工主动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共享积极的质量体验,从正面强化、培育员工自身优势和内驱力。

2.2营造积极的质量管理环境氛围,打造员工良好的质量习惯和人格特质。

环境是无形的力量,环境是最好的导向。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比纠正一种坏习惯要轻松得多。

2.2.1实施质量奖励制度,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质量习惯。笔者所在单位每年组织一次“质量奖”评选活动,对质量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精神激励、提拔重用等,激励和帮助年轻人养成依法执业、规范操作、严谨细致的质量工作习惯,进而形成质量工作积极的人格特质。

2.2.2在质量管理部门与各科室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引导全站员工主动参与、主动改进工作质量,全面助推质量管理。在质量工作中营造“每位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为自己工作的质量改进而骄傲”的积极环境氛围,并在组织中发挥榜样作用及跟随效应,起到由点带面的群体带动效果,进而促成组织整体形成积极的质量环境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团队成员都主动严格执行质量要求,个别不执行质量要求的员工会感到由衷地惭愧,进而达到质量改进的自动化、本能化。

2.3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打造积极的高效质量管理团队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健全民主管理体系,赋予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民主管理权和决策权,对质量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对管理层的监督权,发挥每位员工的聪明才智,使质量安全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通过质量管理团队建设,不断规范人员行为,不断强化质量氛围,逐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质量文化[10],最终实现自觉的质量管理,群策群力共同打造积极的高效质量管理团队。

3体会

积极心理学从形成至今20多年时间,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缺乏可操作性。具体应用中需要我们尽量结合采供血机构自身质量工作实际,不断拓展积极心理学在质量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和途径,在方法和手段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在激励员工参与和提高质量管理实效上下功夫,建构起简单实用、富有实效和易于推广的积极心理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旭,徐敏,罗莉娅,等.科室质量管理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3-5.

[2]贠中桥,吕运来,肖鲲,等.采供血机构容易发生的10种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7):587-588.

[3]生利雅,杨雅康.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日常监控与维护[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6):501-503.

[4]高国静.输血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1-8.

[5]ChristopherPeterson.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侯玉波,王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6.

[6]MartinEP,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5-14.

[7]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8]王冠英,王宏斌,郑新瑞,等.院内不良事件的管理和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34-35.

[9]王君道,郑春玲.高峰期采血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及应对措施[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1):86-87.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5

摘要:想政治教育不是模具,应该援引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方法,从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两个层面开展积极体验式教育,助燃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元素,使学生自觉地完成积极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极体验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集教育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与一身的学科。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亦不例外。作为心理学最新理论分支的积极心理学,其注重挖掘个人的潜在的积极因素,激发个人潜能,以达到人格完善,最终达到个人的幸福、快乐,这种精神正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有可为。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之所以还没有取得较大进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积极心理学自身发展有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积极心理学关注不够;三是研究领域不够深入。对于第一方面的不足,其客观原因是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的提出,前后不足15年,而正式被介绍到国内也不足10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仍需一个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自身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也必然需要相当的时间。对于后两方面的不足,则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者自身有关。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两者在理念上的契合,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需要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两个层面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在课堂教育中营造人格成长的能量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教育和影响非常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切实以大学生为本,注重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发扬了人本主义思想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规范,通过体验教育等方式,把大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更能带动大学生、更能积极影响大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体验。

通过积极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优秀人格的魅力,心向往之,并模仿之,进而固化之。我们可以把积极体验教学方式理解为“点燃”特质教育,就是以积极人格元素为基准,把与积极元素相关的情景、故事等串联起来,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来创设氛围,重视学生在这一氛围中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只是导演,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体验内心积极人格的憧憬。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模具,不可能按教育者的臆想打造出所谓的积极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火种,它只能去点燃,去助燃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元素,焕发其激情,化激情为力量,使学生自觉地完成积极人格的塑造。

(二)在非课堂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1.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进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校园环境包括学校办学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校园的内部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直接,也是可以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因而人格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是内在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校园环境,尤其是精神文化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所谓积极自我教育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积极自我教育一旦生成,就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随着个人的成长,它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积极自我教育,任何形式的教育只有归结为积极自我教育,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或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当一个学生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时候,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调动受教育者去关注自己未意识到的已存在的潜能,从而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去发现和创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只停留在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的传授上,而更应该着眼于把这些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着手,结合学生的认识形成过程来进行,积极心理学在塑造人的积极人格、关注人的良好品德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启迪。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体验活动

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展积极向上的主题体验活动,在教育形式上需要正面和新颖,在组织参与方面要积极调动,在情绪调动方面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体验方面以积极情感为导向,同时也要设置积极的情境等相关辅助条件,促进教育活动和实践的开展。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此文系2014年度景德镇陶瓷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238(4):148―149;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59-02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从知识层面来讲,积极心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主观层面、个人层面与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理论研究。在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人的主观情感体验,例如幸福满足、乐观向上、快乐充实的主观精神享受,其研究重点是强调人的幸福程度,使人能够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状态表示满意,使人在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在个人层面主要强调人的个性特点,例如工作技能、审美观、宽容心、爱心、创新力、才能、交际能力、观察力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要能够培养这些积极的个性特点,让人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积极应对困难。在群体层面主要强调建立积极的社会系统,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公民的责任心、公益心,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遵守礼节,在工作生活中遵循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站在变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的对立角度,对这两类心理学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使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与消极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要素,强调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在研究人的积极因素与优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帮助人们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难题,帮助人们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帮助人们找到幸福生活的方法,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总之,积极心理学对人们的意义非比寻常。

二、积极心理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1.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教授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心理案例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分析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等方面,这种研究方法还是采用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已经严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有待发展。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不同,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人性中的优点,强调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积极心理学提倡要以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充分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心理学家要能够引导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人们保持幸福的生活状态。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念;强调大学生的主观体验,例如幸福感、满足感等等;改善大学生应对社会的态度,比如学会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过错,等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这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帮助是极大的,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问题,从而减少消极悲观心理。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分类时也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相区分,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讲解一些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很少开设一些咨询课程与讲座。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人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需求,这种理念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变革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其他学科的工作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积极轻松的工作环境。在这种工作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保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应对生活困难时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应对的乐观心态,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感官能力。

3.促进大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够健康成长,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够认真学习,才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大学生涯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一时期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的缺陷,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大学生纠正一些不良行为,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际技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习生活,以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投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上。

三、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极心理学的教学方式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片面化。积极心理学在此基础上,对消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借鉴与扬弃,提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因为心理问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地减少心理问题,还包括提高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两者进行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看待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能够把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健全学生人格作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积极心理学强调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中体验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养成关注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定期做一些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自主研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积极心理学不是以解决心理问题来达到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它从学校这一环境出发,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它认为学校生活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一切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逐步转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教师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来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教学方法的改变实现了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成熟,而且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研究,这就需要心理学家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药店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药店工作总结篇1自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我便深深的认识到,精医术,懂人文、有梦想、有创新是新时期下的医务人员所具备的素质。下头我简单的对这个月的工作作个总结。一、在.....

    硕士研究生简历范文,硕士研究生简历

    - 阅0

    2023年硕士研究生简历范文(推荐)篇1甲方(委托单位):乙方(培养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关于20__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有关规定,考生符合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录取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