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样性的保护(6篇)

来源:网络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

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的现存问题

1.1园林植物栽种重效果、轻保护

不少城市地方官员在政绩观的引导下,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往往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空气质量、水土或流行虫害等方面的特点,指示种植大量不适合当地的植物;另外,为迎合领导心理或从节约成本出发,部分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当地园林绿化植物配植选择时,也会做出看轻或刻意回避植物保护工作的设计,导致园林植物后期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十分困难。

1.2园林植物管理重栽种、轻检疫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架构下,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应职责部门为林业局或绿化局等政府机构,但从这些相关部门的职责来看,其仅限于按照绿地建设规范对城市绿化的用地规模进行总控,缺失后期植物病虫害的防疫职能。加上目前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市场运营、公司承包”模式,各园林公司各自为政,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检疫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2园林植物保护原则

2.1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在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初期,应对当地的气候、物种等所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满足相关功能、经济要求的技术上,进行栽种植物的合理搭配。注重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倡对外来生物在园林植物物种引进或者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危害的预判,避免因其广泛传播引起的危害。

2.2功能优先,兼具景观

应优先选用抗病性好、成活率高、便于运输和养护的植物,大面积作为行道树等形式栽种。与此同时,考虑植物培植的景观效果及植物成长的季候特性,进行合理的配植,确保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点缀搭配景观价值高的名贵树种,满足园林景观多样性的观赏要求。

3园林植物保护相关有利趋势的思考分析

3.1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

传统植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以喷洒农药为主,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且容易形成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实不可取。因此,按照防疫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杀虫法等物理手法,同时加大对低毒、低害、低残留农药的研发使用,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病虫害治理的有效途径。

3.2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

由于重视力度不够,过去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基本以病虫害治理为主,随着环境污染加剧,防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园林绿化管理者开始将关注终点转移到病虫害的预防上,例如对植物载种技术进行改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科学搭配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水、肥等,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园林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多重举措,有效避免待植物病虫害发生时需支付的成本。

3.3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

改变过去重载种、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理念,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组织、规范对园林植物的各项保护措施。首先通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当地多发植物病害、各种防治措施的利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清晰的认识。另外,落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管理机制,划分防疫工作责任分区分给个人,并设立针对疫情监测、汇报、核实相关情况的奖惩激励制度,从而实现对园林植物保护的保障。

结束语

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对对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等相关作用,应尽量避免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寻求园林植物保护的新方法。园林植物的保护应明确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按照“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功能优先、兼具景观”的原则,鼓励“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使对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落到实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钱兴华.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2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

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三、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四、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五、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影响

七、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2、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3

关键词: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片区;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种质资源

中图分类号:S759.9S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43-03

BiodiversityAssessmentofTongbiguanNatureReserveYingjiangArea

WEIFan

(YunnanInstituteof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Kunming650051,China)

Abstract:BiodiversityassessmentofTongbiguanNatureReserveYingjiangAreahasbeenconducted.ItwasconcludedthatthisprotectedareasisatreasureoftropicalrainforestatnorthernmostlatitudeinChina,richinbiologicaldiversityandprotectedspecies,alsohashighvalueinbothecologyandeconomy.Thelevelandabilityofconservationmanagementinstitutearenotcoordinatedwiththeprotectionobjectatnaturereserveatpresent.Suggestionshavebeenputforwardforfutureconservationwork.

Keywords:TongbiguanNatureReserveYingjiangAreabiodiversitytropicalrainforestgermplasm

收稿日期:2011-04-12;修回日期:2011-05-30.

作者简介:卫凡(1979-),男,上海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工作.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而盈江片区又是铜壁关保护区的主体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1自然保护区概况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1986年3月批复,于1987年8月正式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盈江管理所下设3个管理站(昔马、格夺、铜壁关),1个林区派出所,1个实验站,人员编制30人.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管理所片区位于盈江县西部国境线一带,沿国境线长116km.地理位置位于97°31′~97°45′E,24°27′~24°51′N,地跨昔马、那邦、铜壁关、芒允4乡镇,总面积19265hm【sup】2【/sup】,占全县总面积的4.35%.功能区划为:核心区7017hm【sup】2【/sup】,缓冲区10758hm【sup】2【/sup】,试验区1490hm【sup】2【/sup】.森林覆盖率86.67%.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系高黎贡山南延支系尖高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处于内陆热区向印缅北部及藏东南过渡地带上,地势地貌复杂,相对高差悬殊较大,海拔210~2595m.区内山势陡峭,江河纵横,沟谷深切,立体气候极为突出,生境多样.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深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地理环境气候的特殊性造就了保护区与其它热区相比具很多不同性,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又一热带新的特殊类型.区内分布的以龙脑香科为优势的娑罗双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纬度最北的龙脑香林分布地区,是印缅热带雨林向东和北分布的极限类型,面积超过400hm【sup】2【/sup】,是我国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龙脑香林.

保护区周边3km范围内涉及4个乡镇8个村38个自然村1248户6254人.有集体林面积16438.6hm【sup】2【/sup】,其中用材林2066.6km【sup】2【/sup】,薪炭林21.6hm【sup】2【/sup】,经济林25.9hm【sup】2【/sup】,竹林21hm【sup】2【/sup】,防护林778.6hm【sup】2【/sup】.根据PRA调查,保护区周边群众收入主要以粮食为主,占69.82%,林业占8.25%,牧业占14.9%,副业占7%.林业、牧业对保护区森林资源依赖程度较大.周边群众由于文化、科技、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单一,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农民生活贫困.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是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热带山地生物气候垂直景观,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生境;为教学、科研提供场所和依据.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主,集科研、教学、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社区协调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2生物多样性概况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因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云南省乃至全国生物资源已查明编目的重要自然保护区中有着显著地位.1992年2月,在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全国700余个自然保护区评选中,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被评为我国40个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之一.2.1生态系统多样性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从210m的低海拔热带河谷到2595m的高海拔山峰地带,形成了较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发育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热带季雨林生态系统、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热性竹林生态系统、暖性竹林生态系统、热性灌丛生态系统、暖性灌丛生态系统、热性草丛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植被作为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分布状态决定保护区群落与生态系统分布格局.2.2植被类型多样性

保护区内分布着雨林、季雨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7个植被类型.包含了17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42个群系以下的群落.以乔木为标志的生态系统有22类群落类型,它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有8个群落类型,次生类型的灌丛有4类,灌丛的退化类型草丛有7类.2.3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基因多样性

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深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造就了保护区与其它热区相比具有很多不同性,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又一热带新的特殊类型.区内物种丰富,是一个天然物种基因库,有种子植物3475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4种、国家Ⅱ级保护42种,濒危植物6种、稀有植物18种、渐危植物22种).此外,还分布着云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1种,直立买麻藤及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鹿角蕨是本区特有种.盈江砂仁、昔马空竹、盈江玉山竹等是1994年保护区综合考察时发现的新种.

保护区内栖息着哺乳动物151种,属珍稀保护动物3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濒危物种26种.重要的珍稀濒危动物有爪洼野牛、熊猴、蜂猴、猕猴、短尾猴、灰叶猴、白眉长臂猿、穿山甲、马来熊等.

鸟类有382种.国家Ⅰ级保护的有绿孔雀、灰孔雀雉、黑鹳、黑颈长尾雉、赤颈鹤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的有黑颈鸬鹚等44种.属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1998年公布的受威胁物种名单中的有黑颈长尾雉、白腹锦鸡、绿孔雀、黄嘴鸦雀、红头鸦雀等5种.

鱼类有36种.昆虫有346种,国家Ⅱ级保护昆虫有彩臂金龟一种.2.4珍稀保护植物物种多种多样

Ⅰ级保护植物:秃杉、桫椤

Ⅱ级保护植物:四薮木、董棕、鹅掌楸、滇桐、云南黄连、香果树、云南石梓、铁力木、大树杜鹃、云南娑罗双、野茶树、云南山茶花、鹿角蕨等.

Ⅲ级保护植物:顶果木、盈江龙脑香、瑞丽山龙眼、天料木、滇楠、紫薇、木姜子、厚朴、林生芒果、红花木莲、红椿、铁杉、蓖齿苏铁、榆绿木、见血封喉、老虎须、云南肉豆寇、云南七叶树、云南苏铁、滇菠萝蜜等.2.5自然景观多样性

奇特的自然景观――娑罗双树林,中国榕树王,滇橄榄王,铁树胜景,巨藤与鹿角蕨,季雨林和丰富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以及较为完整的生物气候垂直带景观和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系(羯羊河、南奔江、大盈江等)自然景观也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3生物多样性评价3.1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从210m的低海拔热带河谷到2595m的高海拔山峰地带,形成了较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发育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有热带、亚热带的森林生态系统;热性、暖性竹林生态系统;热性灌丛、暖性灌丛生态系统;热性草丛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保护区植被共包括了7个植被型17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42个群落.在一个保护区内有这样较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罕见的.

保护区内发育着种子植物214科1229属3475种(含种下分类级),我国所有热带地理分布类型在本区都有,占保护区属数的近80%,反映了保护区强烈的热带性质.以热带亚洲属及变型最多,有324属,占属数的27.88%.在307km【sup】2【/sup】面积上分布着3475种,密度为11.32种/km【sup】2【/sup】,充分显示了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保护区因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理环境,水热条件优越,区内栖息着众多的动物种类,有陆栖脊椎动物631种,昆虫346种.保护区面积19265hm【sup】2【/sup】,在如此狭小的地域内有如此繁多的物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也造就了遗传基因多样性.特有种属分布多、重点保护物种多.具有部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6种,占我国389种的11.8%,占云南省156种的29.5%.其中Ⅰ级保护的1种(桫椤),占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1/8,云南Ⅰ级保护植物的1/4.除46种部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外,还分布着云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51种,占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的23.4%3.2独特而典型的热带雨林

保护区内分布的以北越龙脑香、盈江龙脑香、云南娑罗双为代表的热带季节雨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纬度最北的龙脑香林分布地区,是印缅热带雨林向东和北分布的极限类型,面积超过400hm【sup】2【/sup】,是我国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龙脑香林.这里有最典型的热带亚洲属,如龙脑香属、娑罗双属、团花属、白颜树属、八宝树属等.保护区还分布着见血封喉属、合欢属、龙血属、省藤属、铁青树属等多种较典型的旧世界分布及变型属,其中铁青树属的尖叶铁青树在我国仅见于这一区域,在我国及云南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桫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幸存至今的少数乔状蕨类之一,各地数量都很少;鹿角蕨形似梅花鹿的鹿角,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我国仅见于这一狭窄区域;长蕊木兰是被子植物中最古老的科,非常罕见,是植物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珍稀濒危物种;阿萨姆娑罗双,极高大乔木,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和建群成分,我国仅见这一区域;纤细龙脑香属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典型成分,我国仅在本区域有分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地理区位造就了我国热带新特殊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结构颇具特色,与我国其它热区的植被相比有很多独特点,是我国境内不可多得的又一热带森林资源,也是我国热带新特殊类型.3.3特有植物及生境的脆弱性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最北、最西的热带雨林区,已超过地理学上的热带,位置十分特殊,植物区系复杂,既有较多的热带种属,也有较多温带种属,但种属的生境适应性脆弱.例如,云南婆罗双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优势科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分布在热带北缘的一个物种,它在群落中成单优势种.在自然条件下,成熟的母树平均3~4a出现1次盛产期,每株树可产生2000~6000粒种子,但种子寿命短,一般仅5~6d,得不到发芽条件的种子很快丧失生命力,使云南婆罗双在一些地方己成为“间歇型”的下降种群类型.3.4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奇特,具有较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大盈江、虎跳石位于盈江县城西南角的坝尾,大盈江数百米宽的江面在这里被两座屹立于江中的巨石挡住,两石间有7.3m宽的狭缝,翻滚湍急的江水从狭缝中通过,滔滔江水拍打巨石,声震如雷,白浪滔天,气势夺人.景色秀丽――保护区内瀑布、温泉、奇峰异石等奇观异景比比皆是.休闲的好去处――古树奇木(中国榕树王、杨梅王、苏铁胜境中国橡胶母树王和少数民族的龙树圣境文化更是游客想往的好地方.保护区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是景颇族,另有傈僳族、德昂族、汉族、白族杂居其间.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它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基石.3.5经济植物种类繁多,种质资源丰富

保护区内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种类较为丰富,有野生食用植物68种、淀粉植物38种、纤维植物50种、油料植物45种、芳香油植物40种、鞣料植物41种、染料植物16种、树脂与树胶植物17种、观赏植物91种、其他经济植物22种,共计428种以上,都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4建议

1)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最北(北纬24°51′)最西(东经97°46′)的热带雨林区,已超过地理学上的热带,位置十分特殊,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又一个热带雨林分布区,具有很重要的保护价值.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应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放在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加强管理及能力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申报部级保护区,争取国家的关注和资金支持.

2)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保护区,过去国际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因此,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争取国际关注和国际支持,应视为保护区管理的一条重要策略.

3)保护区周边有自然村38个,涉及6000多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保护生物多样性放在工作首位,积极推进社区共管和社区发展.

4)盈江是地震灾区,保护区是地震受灾户,基础设施落后,重建家园是当前的首要工作,国家已给予大力支持,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照顾.

5)云南婆罗双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优势科――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分布在热带北缘的一个物种,它在群落中呈单优势种,是“间歇型”的下降种群类型,要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人工繁殖研究.

6)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内勐来河下游和洪奔河下游生物多样性丰富地段是建立热带季节性雨林云南婆罗双单优群落永久性监测点的最佳位置,应尽早启动建设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升,杨卫玲.阿萨姆娑罗双在中国分布的海拨新记录[J].云南林业,2006(1B):218-219.

[2]徐贵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盈江管理所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云南林业,2011(1).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4

[论文摘要]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所具有的植物区系成分简单,植物种类少,以及稳定性差,植物区系年轻等特点,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对策。

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总面积为15.3万hm2。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210天,年平均降水量592.2mm,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是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各种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海洋兽类有5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种;鸟类265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7种,二级重点保护的有33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稀有鸟类黑嘴鸥,自然保护区内有较多分布,特别是天鹅、鹤类、海鸥、野鸭总是成群结队,另有狐狸、野兔、獾等在区内出没。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然分布的高等植物共计43科,123属,193种,以被子植物为主,分布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保护区内的植被包括天然苇荡32772hm2,天然草场18143hm2,天然实生树林675hm2,天然柽柳灌木林8126hm2,人工刺槐林5603hm2。

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

(一)植物区系成分简单,植物种类少

在1530km2的自然保护区内,自然分布的高等植物只有43科、123属、193种,说明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简单,种类少。保护区成陆时间短、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量高,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都是影响该区植物生长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二)黄河三角洲稳定性差,植物区系的年轻性特点明显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新生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积使得黄河口地区的陆地面积不断向海淤进,淤积物中所携带的养分加上适宜的环境条件,不断地为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由陆地向海岸方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植物群落的产生、发展和演替比较频繁。

(三)木本植物种类贫乏

自然保护区内自然分布的植物中以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只有草麻黄、柳、杞柳、柽柳、单叶蔓荆等少数几种;另外分布有人工种植的杨树,榆树,白腊树、刺槐与各种果树等。

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的生活型以萆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共计151种,占该地区植总数的88.30%,种类组成上处于绝对优势。灌木和半灌木主要是指杞柳、麻黄、二色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小果白刺、柽柳、枸杞等。

(四)湿地发达,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的广布种和世界种比例较高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保护区,这与保护区内大面积的水生生态环境和相应的水生植被条件密切相关。自然保护区内湿生、水生物种类半富,有芦苇、泽泻,水莎草等92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47.7%。草本植物中以盐地碱蓬、芦苇、荻为主,构成了自然保护区的草本层。保护区内的水生植被包括沉水水生植被、浮水水生植被和挺水水生植被三个植被型。

(五)旱生和中旱生植物种类多,与干旱区有密切的区系交流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的水生生态类型组成成分较复杂,水生、湿生、湿中生、中生、旱中生、中旱生和旱生的植物种类均有分布,体现了保护区内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水生生态条件的多样性,为各种生态类型的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

(六)广布种和世界种比例较高,说明杂草植被和湿地发达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世界种24种,泛北极种(北温带)如碱蓬,古北极种(欧亚大陆温带)如枸杞,东古北极种(亚洲温带)如草木樨。广布寒温带种共计45种,5种达乌里蒙古种;3种古地中海种;3种哈萨克斯坦蒙古种;榆和蒙古鸦葱2种洲中部种;1种黑海哈萨克斯坦蒙古种。上述5类中草原种共有14种,占总数的8.19%。

东亚类型种数目较多,共有31种,占18.13%,其中世界种和广布的温带成分占优势,共计69种,占总数的40.36%。

从生活型来看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较少,这也反映出保护区内地面植被相对单一,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泛热带种也有少量分布,这表明三角洲地区的植物区系还在一定程度上留有热带地区的印迹。

(七)广泛分布于干旱区的植物在保护区中占有相当比例,充分体现了黄河的廊道作用

干旱区植物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中的一些植物种在我国的干旱地区分布广泛,如羊草在内蒙古的一些地区是草原群落的主要建群种,这进一步反映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为丰富和繁荣该地区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八)保护区内有些植物与内蒙古共有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植物区系的植物种中,与内蒙古植物区系所共有种类128种,只有49种内蒙古缺少,共有种数占黄河三角洲总植物种数的75%。新生代以来,古地中海逐渐消失,亚洲内陆自西向东气候干旱化,加之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干早化加剧和扩大,西部地中海区中亚草原成分(包括内蒙古植物区系成分)沿黄河侵入山东,并且分布区逐渐扩大,这样内蒙古的植物区系成分丰富了山东省以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黄河三角洲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有调节水分循环和维持湿地动植物栖息地的功能,该系统内群落演替活跃,生境极易遭到破坏,抗干扰能力弱,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差,而调节、恢复能力又差,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使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因而,在开发三角洲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尽量减少对生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

(一)重点保护稀有和濒危物种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已知的265种鸟类当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7种,属于国家ⅱ级保护的有33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所列保护鸟类有7种,属于附录ⅱ所列保护鸟类有26种,属于附录ⅲ所列保护鸟类有7种,属于《中日保护候乌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的保护鸟类有152种,属于《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的保护鸟类有151种,对这些珍稀物种要重点保护。

(二)积极建立信息网络,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信息管理中心和监测网络,提供保护区生物物种及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信息,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正确预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时科学有效地确定保护对象。加强国内及国际间的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争取从国际上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发展。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5

关键词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市场化机制;国际制度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性状与品质,为人类解决粮食、健康和环境等21世纪重大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长期以来,人们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作为技术、生态和伦理问题而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经济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探讨则至今仍相当滞后。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人类自然遗产”的植物遗传资源已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与此同时,由于植物遗传资源分布和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国际差异,尤其是缺少相应的市场化机制以及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以致使物种资源相对贫乏的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植物遗传资源,而植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却受技术、资金等制约大都仍处于植物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为目标,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提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物种资源的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已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现有国际多边体系为出发点,提出未来国际制度安排的可能选择。

2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

2.1经济价值概念与市场化界限

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部分,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与基础。与一般物品不同,植物遗传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它不仅具有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代际共存性,而且以其稀缺性和功能不可替代性为主要特征。但人们在认识与确定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时,所涉及的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遗传信息的功能和稀缺性”。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遗传信息的功能很少体现在某一单一基因,而是大多表现为含有多基因组合的遗传功能,所以“遗传编码功能"(geneticallycodedfunction)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评价植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和研究其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1]。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对当今药业工业和从长远来看对农业更有实际意义的将是“遗传编码信息"(geneticallycodedinformation,下简称gci)[2]。虽然植物遗传资源对解决农业、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类目前认识上的局限,尤其依靠现有的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一种植物物种及其遗传编码信息的经济价值又是很难明确量化的。根据munasinghe[3]和vonbraun[2]等人的研究,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理论经济价值可借助下图(资料来源:文献2和3)所示来分类与评价。

图1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分类

fig.1economicvalueofplant-geneticresourcesanditsclassification

值得注意的是,图1在构划出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细分的同时,也显示出植物遗传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可能与界限。如果将市场化机制作为植物遗传资源分配的手段,其作用与意义在图中将从左到右递减(参见文献2)。同时,植物遗传资源的缩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在上图中所示的“可利用价值”与“不可利用价值”之间的冲突,如果植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后者产生负面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关系到遗传编码信息市场化交换方案的设计,而且涉及到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后将可能对资源保护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消除因遗传资源市场化对保护在经济上没有利用价值的植物遗传资源的不利影响,将是制度安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2供求趋势与保护效应内部化

从全球范围内看,植物遗传资源与遗传编码信息的供给,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保存在各国及国际农业与生物研究机构的

基因库里的“离位”样本材料(ex-situaccessions);二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原产地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缘,即所谓的“原位”样本材料(in-situaccessions)。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至1996年,全世界保存在基因库内的植物遗传资源共达200多万样本材料,其中大约有60万样本材料属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监管之下[4]。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植物遗传资源和gci“原位”样本材料的供给因野生植物和原产地栽培作物的不断破坏而明显减少,而其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除了自然力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长期以来植物遗传资源被视为可自由获取、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化体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保护制度与组织的失效,从而造成植物遗传资源利用上的掠夺和保护上的积极性下降[5]。

在植物遗传资源供给减少的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信息体系的日趋完善,将使gci获取与保存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其结果是部分地减轻了因物种多样性破坏而引起的gci供给短缺程度。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换价格的上升幅度可能比预计的要小。另一方面,植物遗传资源的需求却因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等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将呈急增的趋势。可以预见,在短期内,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因多样化需求而提高。但从长远看,尤其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有可能使原生植物物种对植物与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于世界各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与保护程度以及生物技术水平的不同,以致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成本和效用也具有明显的国际差异,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因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或破坏而产生的外部效应[6]。如果从一个国家范围内考察,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会形成社会(或私人)成本和与此相应的社会(或私人)效用。如果该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被其它国家的科研机构或生物技术企业无偿地获得并用于农业、药业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那么这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还具有国际效用。在一个国家内,私人投资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而产生的效用与该国的社会效用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私人投资的目标大多并不在于促进植物遗传资源在非直接利用价值方面的保护。因此,如果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产生的社会效用来看,私人投资则是次优化的。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具有国际效用,并且其保护行为没有得到任何补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诱发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的下降。对此,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建立了一些在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委员会(cgiar)监管下、作为“准公共物品”的植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若一个国家的植物遗传资源同时具有国内效用和国际效用,则在该国遗传资源保护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之间将可能出现3种不同的理论均衡:国内私人均衡、国内社会均衡和国际均衡(参见图2,作者根据文献2更改)。这3种不同的均衡状态反映了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程度的差异性。

图2不同均衡状态下植物遗传资源的优化保护水平

fig.2optimalprotectionlevelsofplant-geneticresourcesunderdifferentequilibriumsituations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这个国家对植物遗传资源采取有关保护政策与措施,在以期实现资源保护量为qns的同时,还要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则需要国际社会或有关资源受益机构采取相应的经济支持行动,因为在大于资源保护量qns点时,该国资源保护的边际社会成本已超过边际社会效用。为了使该国的资源保护量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国际社会或资源受益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要么使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者或机构有权参与其资源利用效益的分配,向该国转移一部分因利用其遗传资源产生的国际效用,实现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要么向该国提供至少相当于图中面积为bce的补偿资金,在经济上对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行为进行补偿。只有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实现内部化或得到补偿的情况下,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水平达到qg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并有助于保持或提高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因此,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或“补偿”机制应该成为探索公正、有效的国际保护与利用制度,实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3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创新

3.1完善国际多边体系——制度创新的出发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上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已形成两种基本制度:一是对基因尚未改良的植物物种资源如野生品种和农民种植的原生植物作为可自由获取物品来处理;二是对作物新品种承认育种者权利的“知识产权制度”。例如,1961年制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协定》(upov)就是以保护植物育种者权利为目标,规范新品种交易行为的国际性文件。此后,有关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制度得到确立并逐步扩大品种范围。这种专利权制度甚至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文件之一《知识产权贸易》(trips)中也可找到有关条文。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至今已有175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部对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的国际性文件,它在主张各国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义务的同时,强调了所谓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

原则[7]。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粮农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承诺》提出的“农民权”概念[8],则在肯定农民对“保护、改善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所作贡献的同时,主张农民也应该有权利获得一部分的“资源保护效益”。1996年在德国莱比锡有150多个国家参与、以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已视为各国承认原产植物品种价值和承担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义务的开始。为全面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有关法律的文字与精神,1999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有数十个国家参加的有关植物遗传资源共享的国际会议。该次会议制定的《关于遗传资源取得和利益分享的植物园共同政策准则》,提出尊重各国对其遗传资源的,维护资源原产国和其他各级各类资源托管者的利益,并强调建立和完善遗传资源效益的分享机制,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提供鼓励和帮助[9]。在这些国际多边协议与文件中,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以下4个主要问题:①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②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方式与条件;③植物遗传资源效益在“遗传资源所有者”与“遗传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公平分享;④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提供国际资金支持。

如何完善已有、但在内容上又未能充分体现经济激励机制和在法律上还未具有真正约束力的国际多边协议,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种挑战,也是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在未来的国际多边体系中,必须明确地承认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关注各资源所有国和有关机构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尤其是按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处理好资源所有国与资源利用者之间的资源效益分配问题。在此,要充分体现出全部参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家或机构都应是受益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参与者之间在利益分配上是均等的。所以,以何种方式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将是完善国际多边体系的中心议题。如果在协议中未对利益分配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则会容易导致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或解体。此外,在制定与实施国际多边协议时,应考虑植物遗传资源利用部门如农业与医药工业之间存在的产业差异性,尤其是植物育种企业从事其产业活动的特殊性。植物育种企业应该与生物技术工业企业有不同的制度性环境,生物技术企业可以在竞争条件下与资源拥有国政府或机构达成获取、利用与开发植物遗传资源的双边协议。

3.2制度创新的可能选择

在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国际社会应该考虑建立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从而为体现资源所有权和实现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提供必要的制度性条件。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应设计为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实现资源交换的中介机构,它提供有关来自原产地国家的特殊植物遗传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需求等技术经济信息。“交易所”的服务要以植物遗传资源供求双方在资金补偿、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达成双边协议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以不同资源开发为目标的供求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与效益,以降低正处于培育中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以资源所有权得到充分保护、以gci为基础的遗传资源功能价值得到明确确认为基本条件,同时又有赖于资源使用者的生物技术进步和最终产品市场的发展,以及必须避免因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易使物种资源的长期、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短期的商业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尚缺乏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金建立的“生物多样性基金”,不仅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提

供特别项目资助,在经济上对遗传资源保护国进行一定的补偿,而且还可以起到“风险资本金”的作用,促进有关机构对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投资。因此,“生物多样性基金”的这种基本功能最终将有助于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但是,考虑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基金机制应该有一明确、公开的评价方法和控制计划,以便在实施中充分发挥国际基金的使用效果。

对在经济利用价值上尚未明确的植物遗传资源,可通过“生物多样性合作社”的方式,以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补偿机制。与农业合作社类似,“生物多样性合作社”可以设想为植物遗传资源效益与谈判主体相结合的一种垂直型联合组织。在这种合作方式中,资源所有者向资源利用者提供遗传材料,并对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收入拥有一定的比例,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补偿。补偿标准可根据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意义、濒临灭绝程度和保存与开发价值,以及原产国的经济收入水平等方面协商加以确定。随着这种合作方式的逐步制度化,将可使之逐步培育发展成为“低级的遗传资源市场”。

4结束语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篇6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地形、地貌数据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底。公路建设对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地区产生的影响有较大区别:在中低山区,公路选线主要沿河谷延伸,并通过修建高架桥和隧道来减少对山体的切割,虽然不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但却容易带来高大边坡的稳定性受迫和景观破碎化问题;在低山丘陵区,修建公路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平原(含盆地)台地区,修建公路所产生的边坡数量较少,且恢复相对容易。因此,其对于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中的地貌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0000地貌图,地形数据则主要基于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研究区DEM数据,进而得到坡向、坡度、相对高差等数据。公路与景观数据景观结构与功能稳定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而公路修筑会破坏景观结构,造成动植物生境破碎化,阻碍物种和基因的交流;另外,公路建设与长期运营也会导致动植物生境的损失;同时,公路产生的廊道效应又为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提供了便利。本研究主要收集了基于2009年底以前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和乡级公路数据,还包括在建及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数据,构成广西主要公路的公路网数据库。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可运用公路网信息计算景观的破碎度、多样性、联接程度等反映景观结构变化的指标,从而探讨景观结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植被数据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观反映。区域植被类型组成(即植被的多样性或稳定程度)不仅影响着土壤、动物种群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而言也至关重要。针对植被在生态环境维持方面的特殊意义,还需要特别注意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在植物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广西地形地貌复杂,植物种类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12]。同时研究表明,我国国家保护植物的分布与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种的分布特征是一致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山地,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的地区包含越多的濒危物种[13]。因此,可以依据保护植物多度分布与海拔的相关关系确定广西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植被数据包括1﹕1000000的广西植被类型数据(依据群落类型划分)[14]-15]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多度分布数据[16]。自然保护区数据在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公路等级相同或相近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越多,受到公路影响的动植物数量越多,这意味着公路对动植物(特别是动物)的阻隔效应也越强烈。据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保护区名录资料,截至2009年底,广西建立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6个。根据自然保护区名录生成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和广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图。指标选择及计算公路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类影响是直接影响所经地段植被中的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第二类影响主要是由于生境复杂度变化导致对β-多样性的影响;第三类影响表现在对所经地段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18]。植被类型多样性由于植被类型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又是生境类型的重要指示体。因此,本研究选择植被类型多样性D为表示α-多样性的指标,它同时也指示了网格内生境的差异程度,即β-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每个基本单元格内的植被类型多样性:1lnniiiDpp==-∑(1)式中,n为某基本单元中的总的植被类型数;pi为植被类型i在该单元内的相对面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依据广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特征[16],以及我国国家保护植物沿着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17],本研究采用反映保护植物水平分布状况的广西各个县区保护植物多度数量指标(图1),以及依据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DEM数据计算反映保护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多度分布数据(图2),体现广西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分布特征。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公路网对于景观切割程度愈强,表明公路建设对于区域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等活动阻隔效果愈深刻明显。此处用公路网网眼的大小定量表现广西公路网对景观已造成的切割状况。同时考虑到各类型保护区(特别是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保护区)都为动物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生境,因此本研究中并未将动物保护区单独区分出来,而是基于所有的保护区分布数据计算公路对动物的阻隔效应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公路对动物保护区阻隔效应指数(无量纲指数)[18]:()15151∑∑===+jijjiiaLbSMI(2)式中,I为任一公路网眼的阻隔效应指数;M为公路网网眼面积;Li为网眼内未闭合路段i等级公路总长度;Sj为网眼内j类保护区的总面积;ai为i等级公路权重(参考道路宽度确定);bj为j类保护区权重。公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评价判断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的原则是:植被类型愈丰富、珍稀濒危植物愈多、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和对动植物阻隔效应愈强的区域,是今后修建公路时对生物资源和景观潜在影响越强烈的区域,或者说是在今后公路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尽量避免穿行和干扰的区域。据此,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指标定义如下[19]:B=D+S+I(3)式中,B是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度指数;D是植被类型多样性;S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I是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指标,其详细计算过程见公式(2)。由于参数I中同时包含着动植物保护区数目和公路对区域的切割程度,因此它同时也反映着对景观的影响程度。在GIS平台中,生成覆盖广西整个区域的5km×5km网格单元,作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所选择的指标及分析目的,设定各指标具体的转化权重(表1)。依据上述公式,计算每个基本单元的植被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多度等级和公路对动植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最后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广西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指数。

结果与分析

植被多样性敏感区域识别从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来看,广西整体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只有西北部岩溶分布区域略低,而东北部中山山区、西南部热带岩溶区域及南部沿海的植被多样性指数都较高。而从广西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多度的分析结果看,桂北及桂西边缘的山区,其生物多样性既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又都是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集中分布的地方,其中又以桂东北和桂西最为集中。由于广西区位特殊,既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又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区域发展迫切要求广西加强区内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并与云南、贵州、湖南的高速公路体系连通。但在公路铺设时,往往穿越人口相对较少和动植物分布丰富的地区,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系统,或穿越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而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势必对这些生态保护重要性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构成较大影响,不仅可能会引起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更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退化。因此,需要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特别是降低对所经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不利影响。公路阻隔效应的区域特征从广西公路网对动植物的阻隔效应指数分布图看(图4),总体而言,广西西部的公路网络相对密集,公路网眼的面积较小。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来看,公路网密集的平原丘陵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而在桂东北和西北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区,已建省级以下公路和规划要建的高速公路线却延伸并穿越或临近多个自然保护区,甚至包括了几个重要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依据计算的公路阻隔效应指数,可以看到广西东北部山区和桂南滨海平原区公路网的切割和阻隔效应较为强烈,其次为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区,以及桂东山区。公路阻隔效应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一般都分布着各类自然保护区。随着公路修建而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营运可能诱导的城镇化,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不利影响。如道路的开通加剧了对保护区内外自然资源的开发,从而破坏保护区的自然性,降低其自然保护功能等,这些潜在风险将伴随着道路的营运长期存在。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评估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分析结果(图5、表2)表明,广西的北部山区、桂西南的热带溶岩山地丘陵区,以及广西边缘的山地丘陵区是公路建设中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最大的区域,特别是桂西南热带岩溶山地丘陵区,不仅植被多样性和保护植物多度指数高,公路的阻隔效应也非常明显,是公路建设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区域;其次是广西北部山区。与此相对应的广西中部农田植被广泛分布的平原、盆地和台地地区,因植被多样性较低,保护植物较少,公路阻隔效应亦不强,所以,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则相对较弱。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对大学生活的规划范文,对大学生活的

    - 阅0

    对大学生活的规划范文(精)篇1再过不久,伤感的毕业歌将在各个大学校园响起。相对于弥漫在校园中的共同情绪而言,在就业这个同样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上,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消防专员年终总结范文(整理3篇)

    - 阅0

    消防专员年终总结篇1一、基本情况XXX镇镇域面积70.3平方公里,共有49个自然行政村,共有常住人口3.3万人,流动人口6958人。共有企业179家,其中消防重点单位27家。中小学校共9家,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