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重点(6篇)

来源:网友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篇1

开展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是避免幸福教育滑入抽象教育窠臼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能够承担起大学生幸福教育任务且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育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全面胜任幸福教育的。因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修复为着眼点的教育。尽管它在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和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消除心理困扰和痛苦,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幸福感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如果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高度、从幸福教育视角去审视,其不足与局限是显见的。这种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广大正常学生求发展、求幸福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就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所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挖掘、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它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的。[1]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主要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心理学科,可以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理论,以其理论为统领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构,可以建成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服务方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以培养幸福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突出了幸福教育的主题,又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是用积极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其次,提高幸福感就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标,[2]幸福感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最后,积极心理学虽然强调研究人的优点与幸福,但也研究和治疗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并将其作为提高积极品质和幸福感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发展解决问题,通过快乐化解烦恼,通过进取防治退步,通过成功防治失败。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等。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仅要拓展课程、咨询途径的教育内涵与功能,而且还应构建社会实践途径。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建设

(一)课程教学目标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建设,应围绕“培养幸福品质和塑造健康人格”展开。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3]它包含了幸福观、乐观精神、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健康人格则既内含了幸福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又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健康人格不仅是获得幸福的人格素质,也是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各要素和谐发展以及创造个性形成的体现。就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的关系而言,健康人格是内涵更为丰富的系统,健康人格包含了幸福品质,幸福品质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又有区别:幸福品质是指人们获得幸福的必备品质,着眼于幸福基本素质,属于一般幸福品质,它虽然从内容看属于健康人格系统,但由于其研究角度不同,幸福品质的概念系统与健康人格是不同的;而健康人格是从人格角度提出的概念,着眼于人的整体健康素质,内容上健康人格既包含了一般幸福品质,又包含了高层次幸福品质(如创造性品质等),还包含幸福品质未包括的心理健康素质等。正是由于两者的区别,同时为了突出幸福教育指向,我们把幸福品质作为独立的要素与健康人格并列于教育目标中。

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获得幸福生活的心理障碍。中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健全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强幸福的敏感性和信念,培育幸福品质。高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重点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造个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发展性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主,兼顾初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围绕五大主题展开,即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其中,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是人们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而“积极优势”代表个体的智能资产,“积极情绪”代表个人的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人们的社会资产。当人们运用这些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时,除获得成功外,还会遭遇挫折。这需要“积极应对”的韧性,“积极成长”的自我效能、行动能力与自决能力。

其中,“积极应对”是以诊断治疗心理问题的传统心理学的衔接处;“积极成长”是体现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汇集口。把五个主题展开,就可以形成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加幸福沉浸体验、优化生命情感、树立自尊自信、充满乐观希望与幸福信念、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提升自我效能感、增进心理健康与培育幸福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其中学会积极应对可包括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及提高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等。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以发展性为主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同时又包含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验课程,应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向积极教学方式转变,用积极的教育理念统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的学生观,用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建立积极的课堂互动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建设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学结构。

建立情感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情感体验是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应是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教师要以尊重、关怀、真诚、亲切、积极关注的态度,营造信任、积极、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情感体验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描述、图片展示、视频动态呈现和表演等方式创造情境,包括创造教学的认知情境、活动情境和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积极心理反应,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提升感受能力,积淀积极情感、优化情感素质。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课堂活动是其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带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活动,在心理活动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产生感悟。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目标和内容,活动内容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活动形式既要有利于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又要合符学生活动的形式需求,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演讲、辩论、讨论、心理剧、游戏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产生深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领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的幸福体验和心理成长活动。

二、积极心理咨询途径建设

(一)积极心理咨询范围和功能的拓展建设

传统心理咨询主要为障碍咨询,具有诊断性和补救性功能。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潜能,都重视自我发展。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性观指导心理咨询途径建设,必然要拓展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功能,从带有治疗的服务功能向提供心理成长咨询的服务功能拓展,从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修复向服务学生学习成才与幸福生活范围拓展。具体而言有两大方面建设:一是发展性心理咨询服务功能与范围的建设,将工作重点转入人生幸福和心理发展咨询,转向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工作范围拓展到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工作内容扩展到学习咨询、人际交往咨询、婚姻恋爱咨询、职业生涯咨询、心理建设咨询、幸福生活咨询等。二是支持性服务功能的建设,要求心理咨询有积极的整体教育观,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源和技术,开展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合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从宏观上、整体上为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拓展性、系统性的支持。

(二)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建设

传统心理咨询是心理问题的消除与心理损伤的修补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境地。积极心理学观强调,心理辅导要利用人身上固有的积极品质,降低和消除消极品质和被损伤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潜力,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心理辅导方法,建立积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首先应加强教师的积极人性观和价值观建设。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是由教师把握操作的,只有教师树立了积极人性观和价值观,坚信人性的积极面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困扰,才能实现咨询观念的转变,才能学习并把握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其次,建立积极的思维和心理辅导方法,用积极的心态对学生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积极解读,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学生的各种能力上,将视点集中在增进和发展学生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学会用积极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体验和增强愉快的积极情感。积极情感具有扩展性,可以引发其它积极品质,最终达到精神状态改观。最后,引导学生掌握战胜消极心理因素的方法,善于用发展性、建设性和动态认知元素取代静止、消极的认知元素,从而达到改变认知结果,消除认知矛盾冲突,实现对不合理思想行为的有效控制;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特性的归因方法,使学生学会积极归因,从而对自我能力产生信任感,并以积极态度迎接现实挑战。

(三)积极心理咨询途径的拓展建设

积极心理咨询服务范围和功能的拓展,必然带来咨询对象增多、咨询教师不足等问题。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已无法适应新任务,必须拓展高效、开放、便捷的心理咨询途径。

1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建设。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互动式心理咨询形式,是团体成员的一种集体咨询,具有咨询效率高、互动性强、适用面广等特点。而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发展的新趋向,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途径建设应抓住二个关键环节:①教师的发展性团体咨询素质建设。使教师通过学习积极咨询和团体咨询理论,掌握发展性团体咨询方法与技术,培养团体心理咨询组织领导能力,培育发展性团体咨询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等,提高发展性团体咨询素质。②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步骤的科学规范建设。科学规范的步骤是团体心理咨询高效、有序、有效进行的保障。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步骤按照设定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目标、设计团体活动计划,建立团体成员信任、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认识,宣泄负面情绪、学习相关理论、认识普遍性,获取新信息、模仿新行为,重塑希望、找回自我,憧憬新目标,获得幸福新品质或心理成长有序展开。在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中鼓励团体成员的互动互助、回馈分享,增强感染力和有效性。

2多元交互式咨询网站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是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咨询新形式,具有开放、便捷、高效的特点。为提高咨询的实效性,心理咨询网站应重视三方面功能建设。①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设。在交互对象层面上,建设具有自主交互(来访者与计算机交互)、咨访交互(教师与来访者交互)、访访交互(来访者之间交互)功能的网站;在交互媒介层面上,建设具有文本交互、语音交互、视频交互等功能的网站。通过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设,提供多元互动交流咨询,提高咨询效率和效果。

②YY团队语音管理功能建设。开发网站YY语音管理功能,使咨询教师能有效控制麦克风,通过主席式(仅教师发言)、自由式(所有学生自由发言)、麦序式(指定学生和教师发言)三种功能模式,进行语音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群体咨询,提高咨询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③多元文本心理咨询功能建设。建设形式多样的咨询栏目,包括建立心理知识、心理测试、幸福感检测、心情故事、心灵驿站、幸福的学问、幸福资源共享等栏目,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学生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取咨询栏目,通过与文本资源的互动,解决问题、获得启迪,提高心理调适和幸福能力。多元文本咨询功能的建设,能够提高网站吸引力,增强咨询针对性。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朋辈咨询辅导建设。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朋辈咨询辅导,是指学生朋辈辅导员促进同辈学生积极改变和幸福成长的心理辅导活动,具有影响范围广、发现问题快、易产生共鸣的优点。加强朋辈咨询辅导建设,应重点建设组织体系,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朋辈咨询互助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朋辈咨询员工作制度,包括朋辈咨询员的选拔、培训、督导和评估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和组织体系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幸福教育,同时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目标是培育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毫无疑义地应围绕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进行实践活动。而社会实践有许多具体途径,它们有共同功能,又有各自特点,只有把握社会实践共同规律,掌握社会实践具体途径特点,并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途径,才能实现社会实践的最佳效果。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就是建设适合于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具体途径,为此,应进行以下方面建设。

(一)树立积极社会实践观

积极的社会实践,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走进积极的现实情境,采取积极的实践行为,获得积极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积极的品质。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对幸福教育的重要价值。为此,应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积极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实践管理系统和激励系统,采取积极的社会实践组织行为,使教师成为社会实践的积极主导,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积极主体。

(二)强化社会实践的积极行为活动

尽管社会实践的具体途径有各自特点,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属于社会实践,都是教育的实践环节,都有外部活动,都会表现为“行”的特征。虽然社会实践的“行”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的,然而社会实践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归根到底是立足于“行”,以“行”丰富和巩固“知”,以“行”带动和深化“情”,最后形成行为习惯,这是所有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社会实践更强调积极行为,以积极行为走进积极的现实情境,获得积极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形成同幸福品质或健康人格相统一的行为习惯。要达成这一目的,要求在社会实践途径建设中,包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过程中都应强化积极行为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突出积极行为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中都要重视积极行为表现。通过强化社会实践的积极行为活动,建设能够促进幸福行为和健康心理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实践途径。

(三)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幸福品质形成规律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某种幸福品质包括幸福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阶段,才能有明显效果。因为,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解构、新认知模式的生成与建构,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需要积极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保持一定的持续时间。一般而言,在社会实践中某种幸福品质的形成要经历热身期、凝聚期、探索期、结束期等阶段,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这四个阶段幸福品质的形成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幸福体验和心理上的“脱胎换骨般成长的感觉”。[4]

(四)建设适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社会实践途径

如前所述,社会实践的各类具体途径都长于促进“行”,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地说,它们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会体现出某方面的教育优势,一些途径有幸福教育的优势,一些途径则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有些长于“知”的教育,有些擅长“情”的培育,有些则善于“意”的磨练等。比如,就幸福教育总体内容而言,根据目前研究,至少可在社会实践五类途径进行:一是服务型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活动、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等,这类社会实践具有培养积极情感和幸福感的优势。研究表明,利他或善意行为能够提高快乐。

[2]许多研究都证实,在志愿活动、慈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因此培育积极情感和幸福感,选择服务型社会实践途径更为有效。二是调查类社会实践,包括考察改革开放的成就、考察优秀企业、考察新农村建设、考察农民生活状况等,这类社会实践着眼于“知”,可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能力,长于人生观和幸福观教育。三是艰苦磨练类社会实践,包括重走长征路、西部扶贫、“三进三同”、社会勤工助学等,这类社会实践侧重体验艰辛,能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擅长磨砺幸福意志。

四是专业顶岗实习,这类社会实践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等。五是幸福教育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项目化”社会实践是以项目和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它可以根据幸福教育教学的内容或问题提出项目任务和研究课题,通过社会实践完成项目任务和研究课题,这类社会实践适合幸福教育的所有内容。

当然,社会实践各类具体途径远不止这些,其蕴含的幸福教育资源也远不是上述所能包含的,这里仅提供一点启示,关键是教师要在实践中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新形式,创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新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不仅要探寻和建立各类具体途径,还应探索各类具体途径的有效组织形式、有效活动载体、有效实施方式等,从而建设各类有特点的适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内容的社会实践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的一种测量手段,以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和道德情感体验为目的。它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及正确的情感取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被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积极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积极行为表现,促进着大学生积极道德的发展,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注入新的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观察身边人的心理发现,人们经常会将自己的心理变化比作天气的变化,有时候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但是有科学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有研究证明对自己情绪很好地控制,有助于促进自己身体健康成长。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娱乐节目,在与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快乐,进而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和生理健康的发展。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可以使人的体力和精力充实,使人充满活力、容光焕发、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工作积极有动力,使工作效率直线上升,从而给人们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人类生理的良好发展。

2.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类知情意行的发展,增加人们的心理资源,这是积极情绪对个体心理健康作用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当人们的精神能量得到满足时,对人类情绪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要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必须要使人的心理资源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支撑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由此可见,人的精神资源与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要参加体育比赛了,平时训练得好的运动员把握也大,他们的心里是很平静的,心理暗示是自己一定行”,这种积极情绪会对心理产生正强化,使精神能量很充足。而对于平时训练不行的运动员,他们提前几天就会担心,焦虑不安,心理暗示是明天比赛输了怎么办”,这样会使自己的精神能量亏损。长时间下去,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释放,导致精神能量失衡,心理问题重重,甚至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难过、伤心等,有助于人类转化消极情绪,促进人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3.积极情绪与适应社会的关系

对社会的适应主要是指适应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社会交往往往指的是与身边人和群体、社会关系之间的交往,这也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表现,积极情绪会对其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毕业就业和感情纠结这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主要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适应与大学生情绪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人际关系不错,常常会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而有的同学因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好,往往会采用消极情绪调节,使自己的情绪越发糟糕。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用采用积极的策略进行调节,从而使自己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积极心理学在团体辅导中应用的重要性

1.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得出:积极心理学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团体辅导时心理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依照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原则是:弘扬正能量,沐浴阳光,共享喜悦,递送幸福;依据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探索与辅导、暗示与训练、激励与观察等。除此之外,创建一定的情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自体验来培养其积极情绪,学生自我调整可以为管理和调整情绪提供帮助。

2.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科学模式

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思想认识是团体辅导方式的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培养积极心理为目的,并且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人类的潜力,激发人的生机与活力。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把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积极的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这种辅导方法将会更好地将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时效性体现出来,同时将学生的幸福感作为奋斗的旗帜,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发展,塑造积极的人生。

3.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

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然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人们拥有积极的心理和精神,用开发、乐观、赞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类的潜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更好的提升。比如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定的意志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会帮助人们积极情绪的发展。让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感受幸福与喜悦,学会分享快乐与幸福,激发每个人的最大的潜力,是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目标,是每个生命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积极情绪的理论依据策划团体辅导活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策划要在理解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基础之上,从活动的目标、参加活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策划的过程着手,如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最后的评估等。为了使活动很好地表现出积极心理培养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准备,确保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简洁,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达到最佳。一份科学、实用、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性强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策划能够很好地使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改善情绪状态。例如团辅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小社会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别人接受的感觉,并且通过他们的分享快乐,找到彼此的平衡点和共同点,帮助学生放松自己的情绪。

1.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

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只有围绕目标,才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积极的心理感受,而且对自己的心理有积极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班级中个体能动性的变化多端,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对团体关注度和角色的不同,辅导者对团体辅导时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辅导者要对积极心理学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培训,创新团体辅导的方法,挖掘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辅导中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价值和优点,并且要以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来进行团体辅导

如果用惯用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和调整情绪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团体辅导对象动力不足。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时对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应该根据他们的情绪特点进行。例如,在团体辅导时有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感情迷茫和恐惧的情绪,辅导者就应该对造成这种感情迷茫和恐惧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分析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认同积极心理的优点,从而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总之,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时要充分了解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要明白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重要性。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时要以积极情绪的理论为依据,并且要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把积极情绪团体辅导作为重点,促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和发展,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邓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滕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5(5)

[3]赵琼,才忠喜.浅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消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2and2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2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2being)、快乐(happiness)、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individualism);(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relationswithothers)。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3、积极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论文网LunWenData.Com]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积极心理治疗

塞里格曼(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

四、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是1961年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1962年成立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戈尔德斯坦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它看重人的积极面,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

2、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积极心理学是在前人研究的土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法论以及治疗观上,既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

(1)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继承,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而积极心理学则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

(2)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在具体方法上,他们并不排除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统计分析,也采纳解释学、启发式的方法,既重视现象学的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也重视系统的研究。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本主义学家往往又暴露出它以意识经验现象学分析来反对实证的主流心理学的倾向性,这就必然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材料的支持,造成它所主张的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设想和它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产生矛盾而无法解脱。而根植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完善,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这一点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的研究起点“习得性无助”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主观幸福感就可窥见一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就不只是单纯的科学实证,实验的量化方法,也不是单纯人本主义现象学,存在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的治疗目标是人格的成长目标,可以说是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渊源。赛里格曼说,积极心理学长期以来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治愈病人。积极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出发点以及治疗目标是相似的,但前者又对后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积极心理学采取以解决冲突为中心的,以现实能力为依据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如果我们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非指导性的治疗,强调患者自助的作用,那么我们则认为积极心理治疗是指导性的治疗,自助———教育———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模式。它不仅重视来访者的作用同时也重视治疗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治疗能更具有结构性,治疗双方能有更好的互动。

五、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不足

1、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和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比作机器和动物,认为人要么有本能驱动要么有环境决定的被动的、消极的人性观,它注重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的诞生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积极心理学刚刚兴起不久,尽管它吸收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但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很多,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只有一些笼统和概括的理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另外鉴于心理学学科历史的短暂性、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和人类心理的多变性,如何吸收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来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研究结果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因此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研究还有待加强。最后,从传统消极心理学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因此否定消极心理学而大力提倡积极心理学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消极心理学还是积极心理学都不能片面化,厚此薄彼。[论文网Www.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KennanM.Sheldon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3]LazarusRS.Copingtheoryandresearch:Past,present,andfuture[J].PsychosomaticMedicine,1993,55(3):234—247.

[4]严标宾,郑雪.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

[5]付国秋.积极心理学介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21.

[6]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106—110.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篇4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34-02

【关键词】心理学;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与现状而言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给心理学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1]:一是主观层次,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

2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笔者认为,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纲要》中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如下:首先,虽然《纲要》强调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但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以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使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采取的也常常是先呈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时候,更是以问题为把手,这样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而且还导致了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其次,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具有的消极问题意识也使得教师本人和学生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消除,而忘却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他的职能,即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强调个体和群体的积极层面,关注个体正在经历的知足、满意等主观感受,注重个体体验过去的良好状态,对未来保持乐观和充满希望,关注培养积极的社会群体与组织。这不仅是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识与消极取向的一个警醒,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消极目标与积极目标、全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整合变成了可能。

2.2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标准采取的是消极的取向模式,研究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上。显然,这种价值取向是片面的、消极的。积极心理学强调应该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2.3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虽然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平等,也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强调心理咨询中应该娴熟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手段;但这些美好的愿望与原则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变得不切实际与形同虚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对立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当作教育者的角色,而把学生当作是“问题学生”,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无非是想获得学生的信任,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以回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流畅的思维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教师还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等,鼓励学生发展潜能等。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受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被动地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也是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的、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与此同时,对教师和学生每个个体自身而言,他们都既是有潜能的主体,又是待开发与认识的客体。因此,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主观性与积极性,促进了二者的健康相长。

2.4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或教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目前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首先摆出学生在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其次,或举例说明,或阐述,对这一“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再次,给出消解这些问题的建议、方法与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因为理论者与实践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错误理解: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问题,就是没有心理疾病。这种取向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使人们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内涵。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就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既可以是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是积极的习惯养成,也可以是积极人格的培养;既可以是积极的认知方式,也可以是积极的意志品质;既可以是个人的主观幸福获得,也可以是周围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等。这些内容既来源于日常生活,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带有普遍的社会性,新颖变化,鲜活生动,富有价值,每时每刻都可以产生。只要用心去关注,努力挖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会充满灵气,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5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常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使之游离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外,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咨询(如个体咨询、电话咨询、信箱咨询、团体咨询等)、开设讲座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的方法取决于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取决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涵的理解。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比做动物与机器,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人,认知心理学把人隐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假设只能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趋向单一与贫乏。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重视教师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积极心理,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2)重视与学校其他工作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不仅包括积极的教师,也包括积极的学生。(3)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渠道与各学科教育、各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4)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只有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才能得到保障,工作的实效性才能显现。

3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问题的消解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问题,采用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以问题为载体和抓手,把解决学生的问题当作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立了师生关系,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在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学不仅应该削减问题,而且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问题的减少与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指积极因素的增多。

3.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

3.3注意学生的自我体验[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当作是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注重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参与与活动,让学生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

3.4善于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中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因为学校是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最真实的教育,才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教育。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虽然为心理学的研究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觉与新的研究取向,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并不成熟,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尚存在留停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研究,纵向研究更少,尚须不懈努力。

4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

AreviewofthePositivepsychologyapplicationineducation

LuoHongmei

(DepartmentofAppliedpsychology,PekingUniversity,ShenZhen2009,China)

【Abstract】RecentlypositivepsychologydevelopedalotasanewfieldofpsychologyinAmerican,currentlymoreandmorepeopleareinterestedinitandresearchingtoknowmoreaboutit.Thisarticleintroducedsomemethodswhenapplyingpositivepsychologyineducationandsomegoodresults.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30-021起源与定义

曾经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提出要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的潜能发展,激发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很快,这一理念为世人所关注,并发展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积极心理学。

2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

“积极”是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的“消极”层面而言的,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还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重点研究个人针对过去(知足、满意)、现在(欢欣愉快)、未来(乐观、信念)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产生机制与获得途径、积极人格(着重研究人格中的积极特质以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积极社会组织(如何使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媒体等成为有利于个人积极人格形成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矫正,积极心理学使心理学的功能更加完善,心理学由此变得更加平衡。

3研究领域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积极的品质,其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对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如:自我决定性;对积极的组织系统的研究。它主张充分挖掘人类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帮助人们快乐、成功,使人们走向幸福,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生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基本与消极心理学类似。但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

4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的运用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美国校园枪击案时有发生,这表明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培养积极心态是当前倍受关注的话题。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持续的创造性的方法要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家庭、学校、专业人员、环境和年长的人整合起来为当代和未来的学生提供支持;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积极教育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支撑。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陆续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却常集中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而积极教育与以往仅仅处理“心理问题”相比有很大不同:

4.1更重视自我发展,更强调积极人格特质及组织系统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决定了学校心理教育的方法必须多元化,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对家庭教育来讲,作为父母应当用欣赏的目光看孩子,应当注重培育孩子积极的品质,特别是培育孩子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营造家庭温馨快乐的氛围。

4.2途径与方法与有所不同。积极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关注教师的积极心理体验,关助教师的心理健康,将有助于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有积极的学生之间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当然还包括学校管理者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渗透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中。心理教育应尽可能地融合入各门科目的课堂教学工作去,在课堂中教师能充分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

4.3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即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健康成长。有效的社会支持包括情感、信息和物质支持三方面。它可以促进个体在未来应对压力与挫折时,更多地采用积极方式,更好地减少或应对压力带来的伤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中,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有时也不可避免,如升学、转学、换班、今后的就业、择业甚至是因各类原因产生的家庭人员结构的变化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学生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变化,那么如何来应对这些变化,就需要来自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有了积极支持系统的提供,学生应对环境变化与挫折时,就更倾向采用积极的看法与应对方式,他们对变化的环境能更好、更快的适应,这对心理健康无疑更为有利。4.4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可以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具有不断向上积极的成长能力和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可增强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洞察力等等。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更加饱满和丰富。比如学校可以更多学生未来的成长问题,帮助学生开发出自己积极的心理潜能,还可开设一些关于生涯规划的课程,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人生,帮助他们有目标的、积极的生活,进而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积极人格的,有强烈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2]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3][美]Jerry.M.Burger.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4]付国科.积极心理学介评.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0~23.

[5]郅利聪.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模式的构建.职教研究.2007.5:7~8.

[6]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7~10.

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评价;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4-03

近十多年来,西方心理学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是一门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是探究人类适应复杂社会的美好行为,关注构建人类的性格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修正了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构建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现实背景

从1879年单独成为一门科学之日起,心理学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第一是心理疾病的治疗;第二是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第三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治疗精神疾患和研究心理问题,以及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当时心理学家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从负向、病理的角度来了解心理问题上,致使传统主流心理学被误认为是“病理心理学”、“消极心理学”。时至今日,这种“临床心理学家”的数量超过了其他专业人数的总和。

值得肯定的是,消极心理学发现了许多有效的诊疗方法,在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没有心理问题并不等于心理健康。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产生了,积极心理学家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研究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学长期被遗忘的两个使命重新提上了日程。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的最早研究。后来随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提出,为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的心理学领域,Seligman等人一开始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从两者的理论主张上不难看出它们的渊源关系,两者几乎拥有相同的研究主题,都重视人的积极层面,如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马斯洛称为健康人格)等。

2002年以后,随着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及深入,积极心理学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定的渊源。另外,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未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不应该是悲观的病理学者,而应该是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和培养潜力开发的专业人士。另外,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积极心理学还学会了防止乐观偏向,即不盲目乐观,而把握现实性乐观的理念。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情绪与个体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上。以1967年Wanner发表《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心理学家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幸福感研究已发展到多种理论框架的整合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Diener,他最早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和情感的评价。2000年,Diener发现了先前的观点的不足,于是他修正了他的一些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拥有的生活状态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所持的一种肯定态度。同时,他提出人的气质、人格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宏观条件如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与幸福感存在联系。近年来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研究的重点大都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钱观念、文化、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仰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快乐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体验,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研究者从认知、跨文化、人际关系、进化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比较了快乐的人与不快乐的人在社会信息加工上的不同,还有快乐与收入水平、亲密的人际关系、等的关系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者从跨文化的和时代变迁(进化)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Buss从事物进化的角度指出,快乐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同时提出了提高人的快乐程度的建议:有选择地控制一些心理机制(不适应、嫉妒、竞争性选择等),而激活另一些心理机制(婚姻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可以增加人们的快乐。快乐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人类只有对其充分关注,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爱、工作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坚持不懈、宽容、创新、理想、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积极的人格特质中,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发展能作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Ryan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认知评价得以实现。

乐观也引起较多关注,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乐观的人总是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Seligman在“习得性无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习得性乐观”的观点。Seligman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另外,Peterson通过研究乐观主义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他把乐观人格特质分为“现实性乐观人格”和“非现实性乐观人格”。在一定条件下,非现实性乐观人格对人的生活、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容易使个体产生乐观偏差,忽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他人的风险小,盲目乐观而不现实。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我们有比较好的主观感受。但Sandra和Schneider于2001年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因为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似乎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同时,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的外部条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社会环境分为积极的社会大环境,如建立使公民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国家法律法规;还有积极的社会小环境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如同伴、老师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

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良好社会、积极社区和积极的组织对人积极品质的影响。在造就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和发挥的环境因素上,许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更多的是来自培养而非与生俱来,Sternberg等人认识到了积极的社会环境是人为创设的。他们依据创造性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创造性潜能的策略,主要包括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对创造性的想法和产品进行奖励等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和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1.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空档,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给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空间,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给心理学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使心理学致力于社会人变成正常人上升为使普通人过得更幸福。过去消极心理学作出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研究,但它在心理研究的方向上却出现了偏向,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正好修正了心理学研究发展的轨道。积极心理学使心理学的许多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改变了过去人们总是认为心理学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

积极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建设性,它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实际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同时,它也批判了“消极心理学”的观点,如认为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的消极、被动的人性观,把人喻为动物和机器。

2.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积极心理学兴起不久,它的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尽管积极心理学吸收了消极心理学中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人本主义的人文关怀和后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还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和跨文化的研究。首先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导致它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积极心理学兴起只有十几年,其发展的历史较短,到目前为止还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不是很成熟,具体表现为方法如何整合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等。目前积极心理学只涉及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一些概括和笼统的理论,对于具体的操作和实证研究还有待更多的探索,其实积极心理治疗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积极心理学学科由于本身兴起历史的相对短暂性和复杂性,加上人类心理的多变性,如何吸取已取得的心理学成果来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也是积极心理学家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教育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教育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而传统教育强调的教育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但在过去的时间里,教育者经常会碰到许多难解的困惑,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时,与之伴随的新的错误、问题和缺点又出现了或优点消失了,就像人的“好动”与“活泼”总是共存的。所以说,在对待有错误、问题和缺点的学生时,教育者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应该去认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面。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教育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因为这样只会造就一批没有自己思想的盲目服从者、接受者,而是要创建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另外,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激发和强化所有人积极的人格特质,要求教育尽可能地建设一个积极的教学环境,当这种环境的激发和强化使学生的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MartinE.P.Seligman.LearnedOptimism.NewYork:AlfredA.Knopf,Inc.,1998.137~173.

[2]MartinE.P.Seligman.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5~14.

[3]SnyderCR,LopezSJ.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745~

750.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形容声音的词语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11、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一般用来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2、警愦觉聋:发出很大的声音,使昏聩的人觉醒,耳聋的人感.....

    关于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四(整理3

    - 阅0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篇120xx年我院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山东省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在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的重视和支持下,努力工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可喜成绩。现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