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6篇)

来源:网友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在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Luthans和他的同事提出了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PsyCap)这一构念。相较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关注的是员工的心理能力。大量研究证据证明,心理资本能正向促进员工绩效提高。

一、心理资本概念

心理资本最经典的定义是美国学者Luthans提出的。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可分解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与韧性四个维度。自我效能,即特定情境下积极调动资源、采取行动完成工作的信心或信念;希望,指一种向目标前进的积极动机状态;乐观,即把成功进行内在归因,认为成功是普遍的、持久的,同时,把失败进行外在归因,认为失败是个别的、短暂的;韧性,指摆脱困境的超凡意志。

虽然心理资本的概念最开始是由个体层面的研究中提出来的,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开始把心理资本这一构念从个体层面提升到团体或组织层面。Walumbwa等(2011)的研究中首次提到了“集体心理资本”(Collective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把它描述为成员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换的产物,从而创造了一种共同的实现集体目标的能力

二、心理资本作用机制

(一)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1.组织氛围或组织氛围感知

积极的组织氛围促进心理资本提高。例如,在一项针对108名跨国咨询公司永久员工样本的研究中,Faisal等发现组织支持氛围能正向促进员工的心理资本;田喜洲和谢晋宇对中国的样本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会正向影响员工的心理资本。

2.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会对员工心理资本产生影响,如,Rego等发现心理资本在真实型领导和员工创新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Wooley等发现真实型领导和心理资本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二)心理资本的结果变量

1.员工态度

心理资本会对员工态度,如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以及留职意图,产生积极影响。如,Avey等汇总分析了51项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资本与员工态度,包括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以及幸福之间存在积极的正向关系;同时,在他们的研究中也表明心理资本和异常态度,如犬儒主义、离职意图以及压力等,之间存在负向关系。我国学者李磊等研究了在中国环境下的心理资本与组织承诺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存在正向的关系。

2.员工行为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也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一方面,心理资本能够促进员工的积极行为,如,Faisal&Jaffery证实心理资本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积极的正相关关系;LeiHuang&Luthans的研究表明员工心理资本会正向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中国情境下,任等发现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积极的正向关系,即高心理资本的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另一方面,心理资本能够降消极行为,如Norman等发现员工心理资本与异常行为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即高心理资本的员工出现异常行为的可能性更低,这一结论在Avey等的研究中同样得到了证实。

3.员工绩效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已被证明可以用来帮助员工提高绩效。如,Peterson等使用纵向数据证明了心理资本既与监管者评价的绩效也与基于员工销售数据绩效之间都存在积极正向关系;Walumbwa等发现心理资本与员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受到服务氛围的正向调节。中国学者李磊等的研究发现,组成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都能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且由四个维度的协同作用大于四个维度的分散作用。

4.团队/组织层面心理资本的结果变量

团队/组织层面心理资本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如,Walumbwa等发现集体心理资本和团队绩效以及团队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集体心理资本在真实型领导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Mckenny等人发现组织层面的心理资本和组织层面的财务绩效之间存在强烈的正向关系。

(三)调节机制

在心理资本作用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变量的调节。例如,Avey等的研究表明相较于制造业,在服务业中心理资本和员工绩效之间作用关系更强,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作用强度也不同,美国文化下比其他国家文化下作用强度更强;Norman等发现组织认同感在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组织认同感强,则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正向作用越强;Lei&Fred的研究表明团队学习行为在学习目标导向与员工心理资本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当团队的氛围强烈时,员工学习目标导向与心理资本之间的作用越弱。

根据对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与调节机制的梳理,构建了心理资本的整体运作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展望

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成果丰硕。对已取得的成果,以运作过程为线索,进行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总览心理资本作用机理全貌,厘清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1.在心理资本结构方面,现在广泛运用的是Luthans等人开发的四维量表,未来研究还可根据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标准,研究更多的积极变量,如幽默等。

2.进一步探讨和明晰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关于心理资本的作用机制,还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尚须进一步实证研究。

3.加强跨层次研究。虽然近期部分研究已涉及到这一点了,但是相较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团队或组织层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未来可将心理资本从个体到团队结合起来进行跨层次研究,促进心理资本更加全面的发展。

4.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现如今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存在差异,例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一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磊,尚玉钒,席酉民,王亚刚.变革型领导与下属工作绩效及组织承诺: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管理学报,2012(05):685-691.

[2]任,温忠麟,陈启山,叶宝娟.工作团队领导心理资本对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多层次模型[J].心理学报,2013(01):82-93.

[3]田喜洲,谢晋宇.组织支持感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01)23-29.

[3]姚艳虹,李扬帆,夏敦.领导者不当督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4(08):1177-1183.

[4]LuthansF,YoussefCM,AvolioBJ.Psychologicalcapital:Developingthehumancompetitiveedge.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

[5]LiX,KanD,LinL,ShiM,WangY,YangX,WangJ,WangL,WuH.TheMediatingRoleofPsychologicalCapitalontheAssociationbetweenOccupationalStressandJobBurnoutamongBankEmployees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15,12(3):2984-3001.

作者简介: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篇2

怎么样看待中职生,乃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关于心理健康相关学科,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其研究主流依旧是以消极、被动、补救和治疗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倾向。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兴起,最早可以追述到人本主义,甚至荣格。其倡导者Seligman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激发与开掘人的积极力量,帮助人们走向幸福。面对传统心理健康研究的消极病理倾向,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积极的品质,挖掘人类的潜能使人们走向幸福和成功。对于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心理健康不仅要关注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还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力量。人的积极品质或积极活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克服各种心理问题的过程。面对传统以病理假设和问题假设以基础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研究,积极心理学也为中职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研究将运用心理测量法和调查法,对鄂尔多斯市400多名中职生进行研究,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测量和调查结果进行解读.

二、研究一:某市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1.研究方法

用SCL-90对该市三所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460名学生进行分批团体施测。最后回收得到有效问卷403份。并将测量结果与刘恒等人(2004)制作的SCL-90中国中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量表的得分高于全国的中学常模

但是,考虑到常模里面包含了一半的初中生,而有文献证明,高中生的SCL-90量表的得分高于初中生;将这个结果与林东等人对广西的普高生研究比较可以发现:某市的中职生在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广西普高生,但是在人际关系和恐惧方面得分低于广西的普高生,在其余方面没有统计上的差异;而与康延海等人对海口的普高生的研究比较发现,某市中职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海口的普高生,而在人际关系方面得分显著低于海口的普高生。排除敌对方面的得分,其它分项某市中职生的SCL-90得分与文献中提到的高中生互有短长,所以,除了中职生有更强的敌对性,可以认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高生在其余方面没有本质区别,这说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同龄学生中不具有特殊性。

三、研究二:良好的人格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积极作用

1.研究方法

对研究一中的被试,进行大五人格简化版(NEO-FFI)测验。并将测验到的各维度与SCL-90各分项作相关。

2.研究结果

大五人格中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严谨性与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换个角度也可以看出,良好的人格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育中,通过培养的中职生的积极人格,可以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个结果与康延海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讨论与分析

1.对研究方法与工具的讨论

资料表明SCL-90一共有10个维度,本研究只用了9个维度,还有一个表示睡眠和饮食的“其它”维度没有使用,原因是,为了方便与刘恒等人2004年制作的SCL-90中国中学生常模进行比较,而这个常模里面不包括“其它”这一维度,查文献发现,中学生的SCL-90量表中,缺少有关“其它”维度的常模数据。本研究采用被试内研究,对同一批被试的两种参数作出相关。这种做法有利于更一进步的了解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为了更直接的说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生中属于正常存在,本应该选择一批某市的普高被试与本研究的被试比较,然而,由于诸多原没有选择普高被试。这是本研究进一步完善这个研究的增长点。

2.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前人研究中职生心理问题时,多怀着病理假设。本研究,放弃了传统的病理假设,转用了积极心理学视角。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积极心理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也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积极心理学兴起的价值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于在于它为心理学、为人类、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的视阈,拉开了心理学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幕,其内在的意义在于诠释了从社会、人性等角度出发,以稳定、始终不变的追求正向价值的立场作为其真正主题和趋向,引领和帮助人类从问题假设病理假设的深渊中摆脱出来,使更多人能够过上相对幸福、有尊严、有意义和高贵的生活。本研究也并未在中职生心理健康上有什么新发现,和其它研究一样,也发现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一些问题,甚至相对于同年龄的普高生,中职生的在SCL-90中的敌对维度表现出更强的阳性。然而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和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3.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和谐校园师生积极情绪

[作者简介]周炎根(1981-),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副院长、心理学教研室主任,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江苏泰州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品质训练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11SJB19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江苏省2010年度校“青蓝工程”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74-02

一、问题的提出

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是心理学最新一股思潮。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应从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转向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注,认为心理学要以人类潜在的、实际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出发点,提倡个体要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进而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了一个积极的方向和氛围。和谐校园的构建要以积极为基础,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股新思潮,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美德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反思,是在对传统心理学扬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在批判传统心理学的同时,对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进行了吸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体的问题或疾病,还需研究个体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快乐与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从三个层面对个体进行研究:一是主观层面,指出个体要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实感到幸福并对未来充满希望,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希望、乐观、满足等主观体验;二是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希望可以找到一种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个体的乐观、信心、勇气和宽容等人格特征进行研究;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研究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从而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积极因素,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积极心理学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坚定信念,激发个体潜力,使人们学会感知幸福。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向我们诠释了一种全新的积极心理理念。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心理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三、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构建的启示

(一)树立积极教育理念

教育是学生求知过程和师生情感体验过程的双向统一体。积极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有积极的目标追求的。积极教育认为教育过程应是师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求知过程应具有主动性。首先,积极教育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不仅是把学生的积极品质当作是克服其缺点的工具。其次,积极教育认为教育更应关注普通人和一部分天才,不仅只是关注“问题人”,这促使教育变得更加平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本来价值的回归。再次,积极教育倡导积极人性,以积极人性观为指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消解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体现了教育博爱,恢复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习惯于通过批评教育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分析;积极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有所不同。积极教育理念主张师生平等,教师要以平等地位对待学生,对待学生要以鼓励赞扬为主、批评惩罚为辅,善于发现并致力于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目标不只是帮助一小部分人发现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而应该是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而积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学生生活得更加完美而不是更普通,这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相一致。大力倡导积极教育理念,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校氛围更加和睦,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

(二)增强师生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分为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不仅对提高个体的认知水平和意志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对丰富个体的精神面貌也具有明显积极作用。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使人充满幸福与快乐,激发个体产生亲近行为;此外,积极情绪体验不但能帮助师生消解压力,而且也能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之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将积极情绪体验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是指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带给个体短暂的快乐体验。心理享受可以促进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并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除了要培养和增进师生的心理享受外,还要重视增进师生的感官愉悦。重视师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师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师生积极归因,激发师生内在动机。和谐的校园就是要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情绪,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心情愉悦,在感官愉悦的基础上逐渐体验到心理享受。个体一旦产生了某种心理享受,它就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且还能迁移到自己生活或工作的其他方面。对于教师,学校领导要对业务工作上出色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使教师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当教师体验到积极情绪所带来的心理享受并产生幸福感时,会为学校发展作出努力,并通过个人给学校带来变化,促进学校繁荣与和谐。对于学生,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优点,经常鼓励表扬学生,使学生对学校、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施展才能,展现特长,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三)培养师生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进而使某种现实或潜在能力成为一种习惯性工作方式,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积极人格是预防学生产生问题的最好方式。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归因于他们是否保持了乐观的心态,投身于满意的活动。积极人格特质为个体的行为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是决定个体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自我决定是积极人格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Ryan和Deci研究了自我决定理论(SDT)。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有三种本能需要,分别为自主、能力与关系。当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便会发挥潜能,获得幸福感,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当需要无法满足时,便会产生消极结果。

构建和谐校园总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塑造师生内部积极潜力和唤醒会使师生有良好的心态,师生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战胜困难和挫折,并对未来充满期盼和希望。培养师生良好的自尊是发展师生积极人格的一个重要方法。高自尊的个体具有责任心和创新性,遇事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低自尊的人遇事抑郁消沉,经常感到烦恼。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师生的高自尊来培养师生的积极人格。高自尊会使个体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和自己对群体中其他成员所产生的影响力,感受到集体归属感和自我控制感。高自尊的个体既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产生技不如人的自卑感,能更好地促进个体自我认识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校园要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需要和尊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对学校所作的贡献。

(四)创建积极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主要包括体制、制度规范、文化氛围的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等;校外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外部公共关系。其中,校内环境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大、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积极心理理论认为,外在的行为和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功能,对人的生理机制有重大影响。个体的生理机制不可避免地对行为模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影响人格,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特定的行为,人格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来决定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校园环境对师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构建一个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坚持积极心理理念,创建积极校园环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要满足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环境在空间上的基本物质需要,如教室、宿舍和食堂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教学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以及学校设施建设的质量、整体布局和美感。其次,创建积极校风,营造积极环境。校风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心理倾向,它是学校成员在共同认知和目标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可以反映一所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面貌。再次,创建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因此,学校应注重稳定工作,加强学校安保工作,制定并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和危机事件应对方案。同时应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使其能够积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2]方小斌.当代校园文化建设刍论[J].理论学刊,2004(6).

[3]刘川生.建设和谐校园的时代意义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9(4).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5]任俊,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动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

[6]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

[9]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

[10]RyandRM.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thefacilitationofintrinsic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andwell-being[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11]SeligmanEP.Buildinghumanstrength:psychology'sforgot-tenmission[J].APAmonitor,1998(12).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人性;心理学?

abstract:asanewtrendofresearchinthewestmodern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takessidesagainstthenegativemetaphorofhumannatureinprevailingpsychologywhichlaysparticularstressontheresearchofpathologypsychology.itemphasizesthepositivesidesofhumannatureandbelievesindevelopinghuman′sinherentpositivepotentialsoastohelppeople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positivepsychologyisthehealthydevelopmentof?pathology?psychology,whichreflectstherationalreturnofhumannatureandthespiritoftheera.?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pathologypsychology;humannature;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以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pathologypsychology)而言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动。本文首先从学科和社会需求层面分析积极心理学源起的必然性,接着分析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取向和研究视野,最后探索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价值及其发展前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源起

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以来,尤其是在二战以后,消极心理学一直统辖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而积极理念、积极情绪、积极人性观等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受到心理学界的排斥和冷落。对《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检索结果表明,自1887—2000年,有关积极情绪(如快乐、幸福等)与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的研究论文比率数大约为14∶1。[1]另一项相似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前约有20万篇文献报道心理疾病的治疗问题,其中8万篇关于压抑现象,6.5万篇关于焦虑状态,反映积极的理念、潜能的文献仅有1000篇。[2]可见,消极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而居于统治地位。?

实际上,西方主流心理学的这种研究取向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曾有的幸福生活。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尽管无论是在二战之前或之后,心理学家并未停止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如推梦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等都可以看作是积极心理学的早期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等,对积极心理学的产生都有影响。但是,由于学科发展的惯性,也由于早期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加上世界尚处于“冷战”状态以及严酷的竞争所带来的心理恐慌和压力,这些研究者的努力都未能使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发生根本性的转移。?

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心态随之发生了改变,社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3]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以赛里格曼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消极心理学展开了深刻反思和批判,极力倡导积极心理学研究。?

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学自从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这三项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而二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如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滥用和性犯罪等,心理学正在变成为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研究重心的这种转移实际上背离了心理学存在的本意,因为它导致了“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4]。?

1997年,赛里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一职以后,由于他的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相继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多次召开了年会。与此同时,世界著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等也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积极心理学由此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该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在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称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5]

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取向和研究视野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一)对悲观主义人性观的反思与批判?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作为统治20世纪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对于人性存在一种共同的隐喻,即否认人性的独特性,将人喻为机器或动物。认为消极性是人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人要么由本能驱使,要么由环境决定,渲染一种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的心理观。在研究实践中表现为关注人心理的消极层面,强调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追求心理与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着心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积极心理学反对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反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并认为消极心理学的这种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而也将难以实现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价值和社会使命。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去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毋庸讳言,消极心理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赛里格曼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举例说,当今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对至少14种50年前还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这显然是消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但他又紧接着指出,就在我们为心理学的这一成就而欢呼时,却尴尬地发现,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教育和娱乐,而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口比率却也在成倍地增长。因此,消极心理学不可能通过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6]?

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外在世界的不良事件和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能自然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繁荣。积极心理学者认为这种价值取向不仅使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走向了畸形化,而且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消极心理学的视野中不存在利他主义、同情、美德等,有的只是错觉、幻觉、非理性、怪癖、自负等字眼。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社会动机是真实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积极的社会动机只是一个副产品,是人类的偶然为之。?

(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观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该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基于此,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基于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取向,积极心理学家们致力于对常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极为关注的课题。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如有关生活事件、金钱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有关快乐者与不快乐者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关快乐的跨文化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是人所固有的内在潜力,因此积极人格特质存在与否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故而对于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无疑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心之一。当前有关这方面研究的共同点是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具体包括对乐观主义、自我定向、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文献中,还有许多涉及创造力与天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如有关创造力的结构研究、创造力的起源研究、天才的禀赋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等,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也有相当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尝试从积极的角度探索认知问题。?

积极心理学也不回避对人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相反还将之视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使命之一。但与传统心理学对该领域见解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他们更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不是消极心理疾病的矫正,认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本身尽管不能为人增添力量或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却为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应对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积极心理学常常从与消极心理学相反的角度对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如关于“抑郁”,传统的解释为“被动的情绪低落”,而积极的解释则为“能对冲突做出深刻的情绪反应”;关于“懒惰”,传统的解释为“没志气、不勤奋、性格软弱”,而积极的解释则为“能避免争强好胜”,等等。[6]??

积极心理学主张保障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换句话说,人类自身存在着诸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预防心理疾患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就在于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或发掘这些品质。简而言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力量,就可以有效地做到疾患预防,保障心理乃至身体健康。?

积极的心理治疗观主张,心理治疗是治疗师通过对患者赋之以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信任等治疗态度与技巧,以赋之希望、塑造力量、唤起潜能,培养或扩大人类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三)个体与社会层面兼顾的研究视野?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主流心理学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研究的缺陷,既强调个体心理的研究,也关注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动因的认知以及在理论或假设的建构上,强调内因(内在积极的力量)与外因(群体、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

目前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积极情绪、积极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力与天才培养以及心理健康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心理疾患的积极预防、精神疾病的积极疗法等领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近况和成果在前面的介绍中已多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一些积极心理学者强调心理、人格的积极性和内在性,注重对个体层面的研究,他们也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之于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和心理治疗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如ericsson通过研究提出,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是通过培养而非天生的才能。关于天才的研究则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7]629652??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从最广阔的环境——进化来讲,进化的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的经验。因而群体和社会层面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青少年发展、天赋得以体现、发挥的环境因素的探讨上。如buss从进化的角度对阻碍人们达到积极的精神状态的原因提出了三种看法:第一,因为人们目前所生活的环境大大地迥异于祖先们在生活和精神上已经很好适应的环境,所以人们在现代的环境中常会有所不适;第二,进化了的机制会造成主观压力,但因其有效而得以保留下来;第三,选择是富于竞争性的,会给人们带来压力。但同时,人们也拥有另一些进化了的机制,产生快乐的来源,它们是婚姻联结、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8]myers在对有关快乐的研究中指出,促进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另外两个要素则是收入的增长和亲密的人际关系。[9]?

(四)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论倾向?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依然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目前有关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访谈、调查、量表等研究方法;而在有关积极情绪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以及有关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等则经常采用实验法或实验法与访谈、量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尽管可以看到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综述性研究,但总体来看他们在研究方法主要还是沿用当前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方法。然而已有一些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应当借鉴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和继承质化研究方法的一些优势与长处,以更好地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颂扬,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正因为人性的积极性,才不仅使得人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人之所以为人的自尊,并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着主宰,而且也使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人的“机器”、“动物”隐喻的反动,高扬人性的积极性、建设性,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的理性复归,反映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同时似乎也为心理学的未来展示出了一幅全新而美丽的画卷。正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在产生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是在美国,此后迅速引起世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或思潮,构成了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既吸收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又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与心理观取向。尽管它对传统心理学存在批判,但不同于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无情颠覆: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主要集中于研究对象、内容和价值观层面;相对于批判,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似乎更倾向于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和纠偏。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试图超越现代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长期对峙与分裂,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层面对二者给予整合,以期构建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尽管其还未形成为一套完整的结构,还不足以与主流心理学相抗衡,但可以预见的是,其面临的批判和指责将少于后现代心理学,毕竟它吸收了现代心理学两种对立文化取向中各自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陷,而并非是对它们的彻底反动或解构。实际上,现代主流心理学研究如果能汲取积极心理学的有益成分,将有助于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现存的问题还很多,有待发展的研究领域也不少,诸如文化霸权问题、成人化研究取向问题、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方法的整合问题、如何正确评价和面对心理学已有研究成就问题等,都是积极心理学面临批评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6]?

首先,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批评者指出,早期有关积极心理的研究成果(如主观幸福感)就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脱离早期研究的做法使它既显得基础单薄,又显得内容不够丰富。[6]其次,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大多散见于各种文章和研究报告中,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升,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其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美国社会的成年人,以致有人称积极心理学是“纽约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地图”。[6]这种成人化研究取向使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如儿童、东方人等)的幸福。第四,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过于苛刻,也过于武断。实际上,积极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传统心理学的主张有着很大的相似,只不过各自研究的出发点或落脚点不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二是如何预防心理问题,三是如何看待和治疗心理问题。其中后两个问题本身也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核心。如果过分强调对所谓“消极”心理学的否定而连同其有益成分一同抛弃,将势必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

当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会因其尚存有许多问题而停止。只要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包容的精神、开放的视野面对批评者的声音,努力消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必将推动积极心理学自身,乃至整个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9],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精神。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myersdg.thefunds,friends,andfaithofhappypeople[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3):5667.?

[2]sheldonk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seligmanm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514.?

[5]shultzdp,shultzse.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6]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1.?

[7]pervinla,johnop.handbookofpersonality:theoryandresearch[m].2nded.newyork:theguilfordpress,1999:629652.?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

0前言

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动力性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模型(黄希庭等,2001),时间管理倾向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孙圣涛,姚誉羚(2006)曾经对普通专业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相关显著。但是该研究对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具体关系模式未能加以详细探讨。本研究拟以武汉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模式。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四个跨校辅修课堂,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95.3%。其中大二学生164人,大三学生122人;男生145人,女生141人;文科135人,理科151人。

1.2研究工具

(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

由黄希庭、张志杰等人于2001年编制,包括44个题项,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构成。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由解亚宁编制,共有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2个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1.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

286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注:***p

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文理差异(p>0.05);但在时间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t=-2.644,p0.05),但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理科生得分显著高于文科(t=-2.316,p

2.2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的路径分析

为了考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及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模式,采用路径分析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结果显示如图1。以积极应对方式为因变量,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度为预测变量,发现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对积极应对方式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即这两个变量有直接预测作用,三个变量的联合解释率(R2)为14.4%;而以消极应对方式为因变量时,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维度对消极应对方式的路径系数都不显著(p

3讨论

3.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应对方式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中不同年级、性别和文理科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之前的研究趋于一致。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在时间价值感上的得分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时间对学生来说愈发宝贵。但同时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这说明虽然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宝贵,却没有能够真正更好的控制和利用时间,因此加强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对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十分重要的。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理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p0.05)。这与之前的研究一致。

与全国常模相比,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偏高(p

3.2时间管理倾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模式分析

积极应对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各个分量表得分及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之间皆存在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在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因子中,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积极应对方式有直接预测性,时间监控观既可以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也可以通过时间效能感中介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而三个因子对消极应对方式则没有显著预测性。

具体来看,有良好时间监控观的学生具备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能够在他们日常的学习行为中对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时间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时间管理有充足的信心,能做出一个完善的学习计划。所以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时间管理倾向得分高的学生更可能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至于消极应对方式,影响它的因素很多,时间管理倾向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对消极应对方式的直接预测作用有限,不过二者之间仍然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倾向于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在管理时间的行动上可能不表现出积极的努力,在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的得分也越低。

不少研究都对时间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做了探讨,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由于时间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在时间上的效能感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应对方式。Macan等人发现,通过时间管理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愉悦、满足等积极情绪体验,减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学习全程中不仅要有时间管理的良好技能和行动,学生们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时间管理的自我评价和体验,形成积极的时间效能感,这样才能有效的减轻学习压力,从容面对各种压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2]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3]孙圣涛,姚誉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02):186-18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

[5]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4):

396-397.

[6]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7]黎兵,杨嘉乐.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04):67-71.

积极心理学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4]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5]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7]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出纳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十(整理6篇)

    - 阅0

    出纳个人工作总结篇1今年以来,我社会计出纳工作人员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强化管理,夯实措施,创新观.....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范文(整理3篇

    - 阅0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篇1xx年是xx分公司腾飞的一年,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同样感受到了深深的激励与鞭策,回首过去的一年,从xx南双结构调整项目鲁南项目部到xx中能二期xx项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