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循环利用的方法(6篇)

来源:网络

污水循环利用的方法篇1

(一)制定和修订了部分法律法规

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多,部分法律充分考虑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了修订,一批新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这些法律法规为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逐步调整产业政策,遏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此外,国家对电石、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三)利用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约束资源浪费行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不少财税政策,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如,设立清洁生产专项基金和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第二,对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对企业从事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项目或购置相关设备按相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设立侧重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种,约束资源浪费行为等。

(四)加快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

当前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是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逐步提高各种环境费征收标准,使之等于或大于其治理支出,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部门已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初步制定了天然气、石油、煤炭、水、电等资源性产品的改革方案和逐步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的改革方案。

(五)加大了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资金支持,严格控制环境违规项目的信贷支持

首先,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已列为国债投资重点。其次,调整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节约资源能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严格控制环境违法项目的贷款。

(六)调整了资源性产品进出口政策

在出口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关于停止焦炭和炼焦煤出口退税的紧急通知》(财税明电〔2004〕3号)、《关于做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有关配套措施的通知》(发改经贸〔2005〕1482号)、《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通知》(财税〔2006〕第13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7〕90号)等一系列文件,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在进口政策方面,国家规定对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的鼓励类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其中包括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

(七)出台了部分绿色消费政策

(八)了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政策

我国已将循环经济列入“十一五”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项,并制定和了一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政策。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2)中,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能源、水和矿产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节能、节水、加大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成为优先主题。

二、我国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修订了部分法律法规,《循环经济法》也正在制定过程中,但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部《循环经济法》远不能解决循环经济所涉及的所有问题。所以说,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有关法律亟待完善。

(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总的看来,我国产业政策仍然保留着计划配置资源的特点,运用最多的是直接管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一方面,我国现在已有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缺乏产品和行业的能耗与物耗标准。另一方面,对于从事资源回收、拆解、再生的企业应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证,而目前这方面政策还不是很完善,不少没有资质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小企业、小作坊从事相关作业,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三是中央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在一些地方执行走样。

(三)财税政策对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抑制资源浪费的力度有限

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优惠面不够广,力度不够大;同时抑制资源浪费的约束性政策较少,达不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的预期效果。

(四)自然资源价格和排污收费偏低,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

首先,在现有制度和价格体系下,自然资源价格偏低,不能反映资源的价值和资源的稀缺程度,更没有反映生态环境补偿成本,企业没有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的动力,客观上刺激了企业浪费资源和能源。其次,由于对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政策优惠不明显,使得回收废旧资源利用往往比开发利用现成的资源成本还高,造成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缓慢。再次,由于排污费收费偏低,致使许多企业宁愿选择违法排污并缴纳罚款,导致恶意偷排、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长期超标排放等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大量存在。

(五)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不足,融资渠道有限

(六)进出口政策需进一步调整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控力度还不够强,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七)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的政策较少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途径有限,存在政策上的空白。

(八)技术政策调整相对滞后,技术支撑体系和相关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虽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技术政策正在制定和陆续出台过程中,但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仍然不适应,由于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导致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开发能力低,动力不足。此外,相关技术推广和信息传播体系尚未建立,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不畅,给企业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等造成困难,挫伤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初步构想

(一)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应根据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修订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如《矿产资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新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以填补法律空白,如《绿色采购法》、《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二)综合制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循环经济项目的倾斜力度。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资源再生利用的价格政策。提高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投资向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倾斜,特别是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支持。完善消费政策,引导公众购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三)强化约束性政策,对浪费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或惩罚

加快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整合完善现有的资源环境税费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之能反映资源的价值、稀缺程度和补偿生态环境成本。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淘汰落后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关闭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作坊、小企业。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

(四)完善科技政策,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建设

污水循环利用的方法篇2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水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由水资源短缺引起的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污染又不断加剧,并导致污染型缺水城市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能够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供水压力和负担。同时,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还可以有效的防治水污染、改善和恢复水环境。以下为水资源循环经济主要技术手段。

二、节水技术

1、工业节水技术

工业用水主要包括冷却用水、热力和工艺用水、洗涤用水。其中工业冷却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80%左右,取水量占工业取水总量的30-40%。火力发电、钢铁、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有色金属、食品与发酵等八个行业取水量约占全国工业总取水量的60%(含火力发电直流冷却用水)。

1.1、工业循环用水

工业循环用水是指将使用过的水经冷却或适当处理后重新应用于同一生产中的用水。可以改直流用水系统为循环用水系统;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加快淘汰冷却效率低、用水量大的冷却池、喷水池等冷却构筑物;推广高效新型旁滤器,淘汰低效反冲洗水量大的旁滤设施。

1.2、洗涤节水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洗涤用水分为产品洗涤、装备清洗和环境洗涤用水。逆流洗涤或逆流洗涤闭路循环用水系统,就是行之有效的洗涤节水技术。

2、农业节水技术

农业用水量的90%用于种植业灌溉,其余用于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农村人畜饮水等。尽管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近年来明显下降,但农业仍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2.1、高效输配水技术

农业用水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所占比重很大,提高输水效率是农业节水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渠道防渗技术与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能够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渠道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以管道输水代替明渠,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与蒸发。

2.2、田间灌溉用水技术

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大力发展小畦“三改”灌溉技术,合理确定沟畦规格和地面自然坡降,减少灌溉水的流失。

2.3、喷灌节水技术

积极鼓励在经济作物种植区、城郊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地区应用喷灌技术;优先推广轻小型成套喷灌技术与设备;在山丘区或有自压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自压喷灌技术;积极研究和开发低成本、低能耗、使用方便的喷灌设备。

3、生活节水技术

城市生活用水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人均生活用水量为212升/日。城市生活节水对于促进节水型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大力推过节水器具,如:节水型水龙头、节水淋雨等。节水器具在生活用水的节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从根本上抑制或消除不合理用水。建立和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体系,研究和制订城市水系统规划、再生水利用规划和技术标准,逐步优化城市供水系统与配水管网。

三、水污染防治技术

1、污水处理技术

现代废水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

物理处理法: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废水处理法。通常采用沉淀、过滤、离心分离、气浮、蒸发结晶、反渗透等方法。将废水中悬浮物、胶体物和油类等污染物分离出来,从而使废水得到初步净化。

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通常采用方法有:中和、混凝、氧化还原、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透等方法。

生物处理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物、有毒物等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方法。

2、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化肥、农药与家禽粪便等。化学肥料污染是在农业生产中因施用大量化学肥料而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农药施用后,一部分附着于植物体上,或渗入株体内残留下来,使粮、菜、水果等受到污染;另一部分散落在土壤上(有时则是直接施于土壤中)或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或随雨水及农田排水流入河湖,污染水体和水生生物。粪便和冲洗粪便废水中含有氮、磷及粪渣等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也可以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主要解决办法有:推广“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猪-沼-菜”等新型模式和技术,进行循环利用;发展有机农业,以作物轮作等生物措施控制杂草和害虫。

四、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

1、雨水利用技术

雨水利用技术包括收集、处理、使用、回灌、入渗等方面内容。

常用城市雨水入渗设施有:地面入渗、洼地入渗、洼地-渗渠组合、渗渠-渗管组合、渗井、渗水池塘、洼地-渗沟-雨水排水系统等。

2、海水淡化技术

海水由于其含盐量非常高,而不能被直接使用,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淡化海水,即蒸馏法和反渗透法。蒸馏法主要被用于特大型海水淡化处理上及热能丰富的地方。反渗透膜法适用面非常的广,且脱盐率很高,因此被广泛使用。反渗透膜法首先是将海水提取上来,进行初步处理,降低海水浊度,防止细菌、藻类等微生物的生长,然后用特种高压泵增压,使海水进入反渗透膜,由于海水含盐量高,因此海水反渗透膜必须具有高脱盐率,耐腐蚀、耐高压、抗污染等特点,经过反渗透膜处理后的海水,其含盐量大大降低,TDS含量从36000毫克/升降至200毫克/升左右。淡化后的水质甚至优于自来水,这样就可供工业、商业、居民及船舶、舰艇使用。

参考文献:

[1]《浅谈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崔峰

污水循环利用的方法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循环经济的出现为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有机结合与循环发展。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缺少制度保障。循环经济与制度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制度作为依托,制度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没有完善有效的制度作为基础,循环经济根本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对制度起着推动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相关制度建设与创新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成为推动制度创新的动力。所以,进行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物质循环链中资源保护者、开发者、加工和制造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经济行业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涉及循环经济中各种利益实体的权力与责任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这些制度要确保循环经济名符其实,更主要的是给循环经济以支持,使之高效地有竞争力地运行。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应包括:

1.要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循环经济理论来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和排污成本。循环经济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能源、矿产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企业可以从节能、节水、节电的角度开发新的商机。比如,全国660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天缺水1600万立方米,一年造成工业生产2000多亿元经济损失。就此而言,节水型设备及技术的产业空间相当大。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也将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

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我国的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因而政府应充分运用行政手段,规范循环经济,保证可持续发展。政府的主导至关重要,在多种不利因素制约下,法规强制和利益驱动是最主要的两个手段。种种因素的存在使企业不大可能做到自觉"循环起来",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要在政策、技术、财政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约束。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步骤地建立完整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加强制定相应科学指标体系和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监督机制。政府要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支撑。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从而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

2.建立法律制度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3个层面,基础层面是l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2部法律,分别是《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部具体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定了4部法律法规、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保护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管理保护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使得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上居于从属次要位置,这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被动而驰的。循环经济将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末端处理"代之以在生产和消费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管端预防"为主,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的方法,从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机制。所以,应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逐步加深,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健全。2002年,全国人大分别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但当务之急在于,要对清洁生产促进法进行适当修改,尽快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细则,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和实施力度。同时,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废旧家电和废旧汽车的回收法等,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列入人大的立法计划。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现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循环型社会发展、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废物管理和公共清洁、容器和包装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法规,从而形成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

我国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初步构想:

3.完善市场规范

3.1明确环境产权

若能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形成相应的制度安排,使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那么就会改变成本与收益不相符的局面;就会促使产权拥有人(指国家)和产权使用人(指购买环境产权的企业)愿意为循环经济投入改革成本。环境产权界定的范围既包括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又包括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所造成的侵权和经济损失。对产权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如空气、河流,可以通过划分各地区一定的责任范围,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和严格法制约束,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则。

3.2建立排污权市场

对无法避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政府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代表与污染者之间进行环境产权与排污权的付费许可污染的交易以及排污权的产权交易,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导致的外部非经济。

排污权是关于环境资源的使用权,拥有排污权就拥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的权利。政府在一级市场上对排污权进行初次分配,企业之间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其主要思路在于,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以许可证的形式将这种权利发放配置给不同的生产者,并且规定这种权利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政府可以选择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方式分配排污权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决定选择买入或卖出排污权。这里就要求有一个完善的排污权市场,使排污权成为企业的一种生产要素,使企业能优化配置和节约使用排污权。

4.加快价格体系改革

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广泛实行补贴制度,例如水资源、煤炭等,其价格仅仅体现了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而没有考虑由于资源使用而带来的外部性成本和收益。由于这种状况,资源使用后形成的废弃物再回收利用就缺乏动力,因为那样不如购买新开采的资源来的划算,这同时也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大量的环境污染和采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这些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面对这种状况,显然我们应该逐步取消补贴制度,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在环境资源(主要是指环境容量)的利用方面,由于环境资源是共有财产,产权不具有排它性,交易双方产权拥有不平衡性和产权不具有转让性的产权特点,决定了在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在使用结果上具有排它性,而且个人使用的收益总是大于个人分担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如果共有财产资源向每个使用者开放,没有计划的使用,就会导致早用、误用和过度利用资源,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对共有财产使用者课税。

所以,根据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我国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只有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全社会建立起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

5.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进一步明晰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更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此而言,首先需要加快完善我们的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包括要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排他性,其基本就是要明确资源占有者的权利和利益,要尽快建立资源使用权的初级配置师长,严格按照市场运作,恢复资源使用权的经济激励作用,其次要完善资源使用权制度,有序的开放和完善资源产权的二级市场,开放资源产权流转线,再次要逐步建立我们水权交易市场,明确国有水资源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的一般程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的制度。

6.制定税收激励机制

对于研究和有利于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要求的企业和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各类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的差别税率,对于环境资源再生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生产、投资和销售以及使用相关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我过的有一些地方已经制定了环境资源相关的税则和耕地占用税等等,近些年来国家又鼓励推出资源的利用政策等等,包括这些使用新型的绿色材料都是有税收优惠政策的

6.1通过征收环境税或环境费,限制厂商和消费者的消极环境行为。

从理论上讲,这种作法与庇古税或庇古费道理相同。即由政府向企业或消费者征收一定的税款,从而将企业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实行了环境税,且征税的力度不断增大。

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与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旧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的给与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丹麦率先实现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6.1.1奖惩制度

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意这么做。

6.1.2绿色采购制度

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

6.1.3押金-退款制度

用收取押金的办法,促进消费者把有关废物退还到商店或超市,然后收回押金,以达到废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目前,"押金--退款"制度已广泛应用于饮料罐的回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同样的制度还可用于约束生产企业,如美国对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产品报废时容易产生污染的生产企业收取保证金,当企业达到排放标准或报废产品回收时,再把保证金退还给代企业。研究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废弃物总量减少10%~20%,体积减40%~60%。

6.2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手段,引导生产者从事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行为

政府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对采取循环经济方式的企业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等。美国国家环保局从1978年开始对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根据不同的情况,补贴量为10%~90%;德国对兴建环保设施也给予财政补贴,其补贴数额相当于投资费用的一个百分点,对建造节能设施所耗费用,按其费用的25%给予补贴。荷兰政府专门制定了绿色能源税收标准,由原来的17.5%降低为6%,降幅达65.7%。另外,荷兰中央银行还为绿色项目提供70%的所需资金。

7.加强废物回收系统的管理

循环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的回收利用,而如何有效回收利用依赖一个有效的回收系统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的基本模式如下:

从总体上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仍处在低水平无序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市场管理混乱,资源浪费严重,二次污染严重,加工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低。,建议我国可实施如下回收利用系统: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力的要求,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具体化。从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是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在循环经济的不同层次分别实施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完全价格体系。

参考文献:

[1]余德辉,王金南.发展循环经济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J].环境保护,2001,(10).

[2]李汝雄,王建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0,(11).

[3]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9(4).

[4]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报,2003-11-03(1).

污水循环利用的方法篇4

关键词:排水系统水健康循环污水资源化

我国是个干旱、半干旱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尤其华北地区长期严重干旱,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的七分之一。水资源问题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可持续生存。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2002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天津考察工作时强调,当前我国北方城市水资源短缺形势相当严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举,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

目前,许多城市由于水资源不足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全国每年因为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造成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二是水质日趋恶化,不能满足水体正常使用的功能要求。恢复我国水环境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根本所在。其主要途径就是在各城市修建和完善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程度,努力促进水的健康循环。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建设部城市污水处理规划中提出要在2010年前增建1000余座污水处理厂,使处理能力增加到5000万~6000万m/d,污水处理率将达40%左右。

一、水污染控制及排水系统发展历程

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蒸发以及通过土壤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m3。按国际上一般标准,人均水资源少于1700m3为水资源紧缺国家。我国一方面出现水资源紧缺的危机,一方面同时又存在水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据统计1997年全国建制市污水产生量351亿m3,2022年预计将达536亿m3;而相比之下,污水处理率却增长缓慢,1997年实际处理污水量为1292万m3/d,处理率仅为13.4%,如果考虑到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各种原因运行不正常的状况,污水达标排放率仅百分之几而已。其中,绝大部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造成水体污染,破坏了天然水体的良性循环。恢复我国水环境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根本所在,其主要途径就是在各城市修建和完善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程度,努力促进水的健康循环。[2]

二、排水系统的功能

21世纪排水系统的定位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的资源化,从而恢复健康水循环和良好水环境,维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事实证明: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是恢复水环境的必由之路,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已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在这方面每一个点滴进步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三、排水系统规划

排水系统的规划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时,应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工农业分布、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现状等做周密的调查,调查现有的和预测潜在的再生水用户的地理位置及水量与水质的需求,并将这种结果反映到给排水专业规划中。这里我们强调应着手进行区域排水系统的研究工作。区域排水系统是对区域河流水质进行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及电子计算技术,从整个河流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进行综合的系统分析,建立各种模拟试验和数学模式,以寻求水污染控制的设计和管理的最优方案,这是当前应予以重视的研究方向。

在进行排水管网的规划时,要把雨水、污水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逐步转变目前的雨、污水合流制或不完全分流制系统为完全的分流制系统。雨、污水的分流有利于对不同性质的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和控制,有利于雨水的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避免洪涝灾害,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城市面源污染。

1.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与数目

按照传统规划方法,污水处理厂厂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城市布局、受纳水体功能及流量等因素来选择,一般尽可能地安放在各河系下游、城市郊区。但是这种系统布局使污水厂距离再生水用户较远,需铺设的回用水管网费用相应增加,不利于污水的资源化。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可以发挥规模效益,降低建设费用和日常运行费用,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考虑到污水回用的因素,如果考虑再生水的回用所需铺设的输水管道、提升泵站等费用,考虑改善城市水环境以及因为污水回用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负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污水厂的数目不应拘泥于传统经验,而应该依据城市实际中水回用的需要在适当位置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使得整个城市形成大、中、小,近、远期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厂布局规划。这样,既有利于污水回用,又减轻了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负担,易于实现分期建设,符合我国当前国情。

四、技术经济分析

在进行经济分析、方案比选时,在满足出水水质各项指标前提下,除要考虑费用与技术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该方案是否有利于实现污水资源化——既是在原有技术经济分析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促进污水资源化”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两个重要的比较因子。虽然目前我国投入到污水厂建设的资金较为有限,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实现污水资源化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但是必须注意到这将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从现在开始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率先实现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要努力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回用途径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在各地污水处理厂建设方案的比较中,应从长远观点考虑该方案实施之后,对于解决当地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是否具有最大贡献,全面统筹考虑方案的短期、长期的费用效益比,以便选择一个真正有利当地水环境好转的优化设计方案。

污水循环利用的方法篇5

【关键词】纳滤纳滤膜循环冷却水

一、前言

(一)我国水资源的问题现状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目前我国人均水量仅263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浪费水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农业利用水率仅30%-40%,另外我国水资源污染情况也相当严重,根据199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95亿立方米,比去年有所增加。

随着地球上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以及水污染的日趋严重,许多地区都出现了现显地水资源危机,社会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制约,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冷却水处理现状

据一般估计,在工业生产中70%-80%的用水是冷却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可分为两类,即直流冷却水系统和循环冷却水系统。其中循环冷却过程中由于水不断蒸发,盐类浓缩,因此需要排污和初充新水,其中排污损失占20%-30%。一般排污或是被直接排放了,或是被简单的加以利用,这样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排污水的高盐量特性势必污染水体,造成环境污染。为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循环冷却水排污水的回收利用势在必行。

(三)纳滤膜处理循环冷却水简介

由于循环冷却水中的悬浮物,含盐量较高,要回收利用,南非对其进行处理和脱盐,目前可用于脱盐的工业化方法主要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面对传流的脱盐方法投资高成了主要的阻碍。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纳滤,它是从反渗透膜分离出来的,纳滤与反渗透相比,具有对不同离子的不同截流率操作压力低,投资费用低,节能等特点。若用纳滤膜处理循环冷却水用于工业回用既保护环境又节省了投资。

二、实验与结果分析

(一)自配溶液实验

用不同克数的MaCL2・6H2O,MgSO4・7H2O,NaHCO3溶于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以模拟循环冷却水。通过对自配溶液各种离子的测定,了解纳滤膜的性能及其各项参数、物料性质等同时分析不同离子经纳滤处理后的分离效果。

1.分别称取2g、4g、8g、16g氯化钠和氯化钙于8升蒸馏水中配成浓度依次增大的模拟水溶液,当操作压力一定即都为0.8MPa出水流量为10升/小时,通过纳滤膜处理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当操作压力一定时,水通量随进水浓度增加而减少,去除率也相应减少。

2.分别称取8g氯化纳和2g氯化钙溶于8升蒸馏水中配成模拟水溶液,保持进水浓度不变,当操作压力增大时,对于同种进水浓度溶液,当操作通过纳滤处理后水通量逐渐增大,去除率增大,脱盐越好。

3.自配混合模拟水溶液: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NaCl浓度不变时,增大MgSO4的浓度Cl-去除率随MgSO4浓度增加而减少。相反,SO42-的去除率却随MgSO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以数据规律符合Dannan效应。因为膜具有选择性,含有不同离子溶液,透过膜后离子分布是不同的。且透过率也随其它离子浓度变化,而且在表5数据中也不难看出:一价离子去除交率没有二价离子去除效率高。

(二)大唐发电厂循环冷却水

通过对大唐发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实验得出:通过仪器稳定后控制操作压力即0.6Mpa、0.8Mpa、1.0Mpa、1.2Mpa、1.4Mpa。可以得出其回收率分别是:57%、60%、74%、80%和89%。即随压力增大回收率越来越高,回收效果越来越好,由此还可以总结出:延长仪器稳定时间,适当增大操作压力可以提高出水的回收率。

三、结论,认识及建议

(一)通过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循环冷却水应情况,可以看出,在越来越乏水资源的今天回收利用循环冷却水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而自应用的纳滤处理循环冷却水更是先进而有探索性的事业。冷却水处理的好方法。通过这次实验也体现了纳滤的优势。

(二)使用纳滤膜处理循环冷却水最重要的前提是预处理要好,在进行纳滤前重要做必要的过滤准备,以防阴塞膜孔,使膜寿命缩短,同时注意清洗时要小心,防止破坏膜的结构。

(三)纳滤膜虽然在处理水方面有很多优点,可是温度影响较大、高温比低温时处理效果好,夏天比冬天处理效果好,所以在应用纳滤的同时,注意保持工作温度。

参考文献:

[1]贺伟程,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2]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公报。1998

[3]高湘、李耘,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利用得要途经,地下水,2000年6月,第22卷2期:71

污水循环利用的方法篇6

关键词:水质性节水管理;水循环;统筹管理

水质性缺水与水量性缺水已经成为我国日益突显并亟待解决的社会用水问题,系统而有效的节水管理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中国城镇供水状况公报》(2006-2010),指出2010年全国城镇供水总量为713.9亿立方米,设市城市和县城(市县)合计的管网漏损率为14.6%,高于原建设部2002年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规定的12%。该年用水总量达635.2亿立方米,41.9%为生产用水,53.2%为生活用水且有增长趋势,其他用水占4.9%。粗放的传统用水方式,未能实现分质供水取水,导致自来水资源的严重浪费。2011年全国城市污水的排放量近212亿立方米,而污水处理率仅13.7%,大部分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即排入水体,地级乡镇情况更加恶劣,地面水亦受到严重污染[2]。

1水社会循环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

自然水体在社会循环中作为水源水,会被随初期雨水进入水体大气中污染物,沿岸污染企业偷排严重,农业面源污染下渗。2011年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厂出厂水样达标率为83%,管网末梢水样达标率为79.6%[2],说明在输水过程中水质变差。另外水量减少在输水过程中也较为明显,我国规定供水漏损率应不超过12%,而多个城市供水漏损率均超过这一标准,表1提供2000-2010年我国城市平均供水管网漏损率[3]。我国2010年全国城镇供水管道长度为102.88公里,单位管长供水损失率为1.85m3/km*h,超过欧洲发达国家3倍之多[1,2,3]。

生活用水中消火栓水被消防,绿化以及道路浇洒取用。城区污水收集率及处理率相对乡镇较高。老城区会出现雨污合流的管道,污水处理厂承受更大不必要的压力。

对此应健全法律法规,依法取缔水源地沿岸重污染低产值的企业;提高排放标准,提高排污许可准入门槛;发挥市场功效,加快推行排污权交易进程。评价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完善雨水处理技术,将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纳入总量控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利用高校研究所等研究团队联合控制,加大节水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程度,完善漏损控制理论与方法等[5]。

为改善状况,可适当限制企业年度用水计划,调整工业用水定额,强制企业进行水平衡测试,并利用相关技术手段进行节水优化。对市政供水系统进行调整,开辟杂用水管道系统进行分质供水。此外确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优化节水管理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6]。

未来污水管网的维修与改造,应改合流制管网为分流制,改进检漏手段。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进一步改善出水水质,同时完善检测制度,加大惩罚力度。对乡镇排水的管理则主要是基础建设,主要是修建运营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加强监督,重罚违法排污企业。

2水自然循环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

水的自然循环主要环节有地表自然水体,地下水及雨水,其中,由于自然水体还是水的社会循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城市对雨水的处理方式都是通过雨水收集系统直接就近排入自然水体,对水量来说是一种浪费。我国城市雨水利用处于初步阶段,没有系统的雨水利用系统,政策法规不配套,市场机制不健全,主管部门不明确,相关技术标准缺乏而且不成体系[7,8]。现阶段应先以发展雨水回用技术为主,逐步实现规范系统标准化,逐步明确管理权责,健全市场机制,循序渐进,推动雨水利用系统试点工作。

地下水因深埋地下,难以被人们所关注。地下水水量减少主要是因为过度开采,用于生活或灌溉,水质恶化主要是由于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加油站地下储油罐、输油管泄露[9]。地下水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且具有流通性,一旦受到污染,治理手段相当有限,基本上不可能治理,故对地下水的管理以防止污染为主。

对于居民区,应尽快提供自来水,加大滥用地下水资源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灌区,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整改已建垃圾填埋场和加油站,巩固防渗防泄漏措施,并在高地下水位地区限制使用农药及一切污染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幼儿园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 阅0

    最新幼儿园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篇1我们圆满地结束了20xx年的工作。回顾这一年,我们一幼的老师为了一个共同的梦努力着,辛勤耕耘着。现将本人在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这一年,我担任.....

    三年级描写秋天的田野作文范文(10

    - 阅0

    三年级描写秋天的田野作文篇1金色的稻田,新鲜的空气……这些在城市早已失去了,但在农村却是随处可见,秋天农村里的田野更是另有一番风趣。田野里,金黄的稻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