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特点(6篇)

来源:网友

从众心理特点篇1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观众心理

我国的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方面一直在与时俱进,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只注重博物馆内物品的逻辑性和美感过渡到注重观众心理,所以政府的相关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重点研究,从博物馆陈列摆设设计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观众的心理,使最终的陈列可以激发观众浏览、学习的兴趣。

一、设计博物馆的陈列摆设的基本特点

第一,博物馆的陈列摆设不仅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还要有审美性,这也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与其他设计类型相区别的具体表现,因为博物馆是文化属性的教育机构,要让人们在浏览和观赏的过程中有所感受;第二,博物馆中的物品类型多、数量多,这就决定陈列设计的范围非常广,那么设计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视角和理念,不能雷同,而且总体上要相统一,如安徽省宿州市的宿州博物馆,建设之前就确定了“弘扬宿州文化”的目标,整个馆内的陈列设计在这个主要目标的要求下,设立人文溯源、秦汉雄风、汴水咽喉、明清遗韵、现代风雨、人杰地灵七个部分,再现了宿州市从古至今的风貌和成就;第三,博物馆的设计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结合灯光、玻璃罩的形状等,衬托陈列的物品。

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和观众的心理有必要的联系

明确博物馆陈列摆设设计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特点都与观众的心理相关,所以两者之间有必要的联系。第一,博物馆主要的对象就是人,所以馆内各物品的陈列都需要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对观众起到正面影响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博物馆符合逻辑性、审美性和教育性的要求,如设计人员按照展览品的特性设计周边的环境和展览柜台的形状,可以吸引观众驻足,从而让他们浏览展览品的文字介绍,得到深刻的体会;第二,陈列设计中走廊等通道的设计,需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再加上灯光、颜色搭配等,不同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在整体上可以实现博物馆的功能;第三,在进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时候,认真学习观众心理的理论和知识,做好调查分析,根据结果制定设计方案,那么博物馆将更具有艺术气息,反过来也可以感染观众,陶冶观众的情操,让他们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1]。

三、关于博物馆设计符合观众心理的陈列摆设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在设计陈列内容的时候结合观众的浏览和参观的心理特点

第一,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做好调查分析,将博物馆内陈列的物品整理成册,并进行分类,在这个基础上统计观众的心理,可以保证每个类别都有特定的目标群体;第二,遵循清楚、直观的原则摆放陈列物品。让观众在浏览和观赏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明确陈列品的基本信息,然后进行路线的设计,使陈列品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第三,按照观众的类型进行设计,将他们分为专业学者型、到馆内学习型、普通浏览观赏型,加上博物馆的类型进行陈列的设计和分布,使展览品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心理需求,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馆内的社会历史类陈列区,将陈列的物品按照古代、近现代和革命时期进行排列,物品陈列的设计将地方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与陈列品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顺序性,那么专业学者型通过参观和浏览,可以探究学科理论的知识,如通过观看古代农耕用具研究安徽省在古代的自然风情和农业情况,而到馆内学习的观众可以学习到历史的发展顺序和历史事件,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普通浏览型的观众可以在参考的过程中体会民族风情和历史风韵[2]。

(二)设计博物馆陈列摆设的具体方式时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为准则

一方面,展览品陈列摆设的方式也需要综合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注意角色转换,将自己作为观众来进行设计,让陈列品具有美感和由浅到深的感觉,层次分明,而且要注意以人为本,在尊重展览品的基础上添加生活化的因素,而且以展览品为中心,不能让周边的配件“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将博物馆内各个设施细节化,包括灯光、颜色搭配、馆内工作人员的服装仪表和专业能力等,如安徽宿州博物馆,整体理念是保护环境,所以选用金黄色和白色为主的灯光,馆内采用与建筑风格相适应的节能灯,有独特性,而且这两种颜色的灯光更加突出馆内浮雕的图案效果,使博物馆内有艺术气息,通过调查2016年5月到馆内浏览和参考的近七万人数的观众可以发现,95.6%的观众对博物馆内的陈列摆设有很大的兴趣,其中28.2%原来不喜欢人文历史的观众开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超过半数的观众在短期内还有再次到馆内浏览和参观的意愿[3]。

(三)用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文字编写博物馆陈列品的介绍

除了物品的陈列设计要符合观众的心理外,对展览品的描述性文字和图片也要注重这个方面。用符合观众需求的文字编写陈列展览品的介绍,可以让观众通过阅读,了解展览品的基本信息,如年份、用途等,编写的标准就是既要有文学性又能让大多数观众快速理解,如宿州博物馆在编写介绍的时候,依据史实、图文并茂,而且文字的艺术水平高,浏览的观众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宿州的历史和文化。

四、结论

总之,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这项工作有重要的作用,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决定博物馆是否可以实现其文化、教育、体验等功能,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重点研究。此外,在陈列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运用先进的技术,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受众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为做好陈列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交互式展示方式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以盱眙龙虾博物馆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5:156-158.

从众心理特点篇2

关键词:清谈类节目;主持风格;节目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92-02

一、引言

随着谈话节目的不断发展,谈话节目的话题也不断丰富,除了受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外,各类以新生事物和新兴观点的为核心的谈话节目也不断出现。而对于由谈话节目细分出来的清谈类节目无论是在何种媒介传播形势下,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清谈类节目”基本等同于“谈话节目”,但形式更加多元化、特点更加鲜明化、创意更加独特化、内容更加丰富化[1]。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清谈类节目没有脱离“谈话节目”的最主要特点即“群言式并没有改变”,而这一特点也正是它与专访专题节目相区分的最主要特征[2]。

二、广播清谈类节目概况

(一)节目形式

在《广播电视简明辞典》中谈话类节目的定义是,“坚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亲切感人的说理态度;顺应听(观)众思路、针对听(观)众疑问展开论述;调动设问、比喻等表达手段启发听(观)众的联想,使说理过程带有类似于日常交谈的思想和情感交流。[3]”

清谈相较于谈话,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以FM88“浙江之声”的《咖啡时光》为例分析可知,此档节目中包含着更多的关于哲理、社会、人生以及新生的事物,而将这些新生事物与节目相结合,并广泛的与受众相接处,与此同时去掉了一些传统谈话类节目的政治性和新闻性,从而使节目更加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也更加符合“清谈”这个自古以来就有的谈话模式。整个节目以轻松愉快为主旋律,并大量使用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以及网络等的方式,与广大受众直接交流,使得受众的表达和主持人的讲述相得益彰,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收听效果。

(二)节目特性

首先,作为清谈类互动节目,《咖啡时光》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节目风格。以人为本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体现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国外学术界引入的一个新的概念,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先进理念和时代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格的尊重,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其次,《咖啡时光》还是一档个性极强的清谈类节目。《咖啡时光》的个性,在其策划文案体现的淋漓尽致,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节目的总体定位于有文化、有创意、有品位,与懂得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听众分享文化、感悟艺术、激发创意;其次,节目风格定位于时尚、创意、休闲、唯美、怀旧;再次,节目编辑定位于熟悉人文、艺术、创意等领域;最后,节目配乐的定位于新世纪音乐、爵士蓝调、疗伤系音乐、古典音乐等能够打动人心的乐曲。这几点突出了《咖啡时光》这档清谈类互动节目的节目特点,它以一个饱经沧桑而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过来人的角色,在温馨和谐的背景下解答着受众心中的疑惑,同时又将生活中大家可能遇到的有共同点的一些事情娓娓道来,让受众在心灵上得到如同长者关心一般的满足。笔者认为,这是《咖啡时光》这档清谈类互动节目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节目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广播清谈类节目的主持风格

主持风格是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国内为数众多的节目中,究竟有多少种主持风格不是几句话就归纳总结的[4]。但根据不同类型的节目中的主持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幽默型、睿智型、理智型、犀利型。

幽默型节目主持人的主持特点是语言诙谐,机智多变,比较随意,让受众在收听过程中精神上有一种兴奋的感觉,让人感到不沉重,不紧张,没有负担和压力。这一类型的主持人以《实话实说》的崔永元为典型代表,他的幽默亲切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睿智型节目主持人除了具备节目主持人应有的能力之外,还具有多方面各专业的知识,并对知识具备较强的驾驭能力,能将自己的睿智清楚自然的表达出来,属于典型的多面手。在节目中,睿智型的主持人有很多,笔者个人认为最具有特点的是白岩松和杨澜。理智型则是那种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并且虽然有着自己的原则但很懂得变通的主持人。最后,犀利型的主持人,就是指具备冷静、质疑、敏锐、尖锐等特点的节目主持人。比如,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客座主持嘉宾乐嘉,语言犀利,常常一语道破天机。下面就结合以上几点来分析下《咖啡时光》这档清谈类互动节目的主持特点。

(一)语言风格

语言的风格可以凸显出主持人的魅力,同时也能使节目变得更加生动。在《咖啡时光》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可以用节目策划文案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温婉、灵动、亲切而不失自然。在一次周二的“似水年华”的节目直播中,有位听众打来电话分享曾经遗憾过的往事。在讲述过程中,听众向主持人发起疑问,而主持人在很好的倾听之后,用机智和幽默的回应,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并用理智的分析、睿智的解答、犀利而不失亲切的剖析了听众疑问的症结所在。当然这只是一个语言特点的综合特例。在周四的星座板块中,主持人常用幽默的语言配合最新的星座运势,给各位听众一个很好的星座剖析,不仅听起来句句在理,而且在这繁琐的理论性讲述中融入了个人的幽默成分,使听众少了一份听人指点命运的虔诚维诺,多了一份朋友聊天时的轻松快乐。而在周三的“灵动空间”这一个与听众交流并排解受众心理压力的板块中,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又有了另外的改变:亲切但多了一份严肃,用理智的思维去为听众分析所遇到的心理压力,并将自己所知所能的解决办法与受众进行分享,满足了听众倾诉语、倾听智者解答疑问的欲望。犀利这个特点则在周五“故事里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直来直去的表述方式,细致深入的思维模式,让每个深藏在故事中的哲理无处遁形,使听众在倾听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的同时,让心中多了一份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主持基调

以人为本,个性,亲切。以独特的眼光打量生活,以个性的思考梳理人生,已成熟的心境来品味细节,用具有磁性亲切感的话语沟通心灵。这句话在《咖啡时光》的节目文案中频繁出现。作为浙江之声的一档品牌节目,节目的定位和主持的基调尤为重要,在任何节目的初期准备阶段,一档节目的主持基调的确立无疑是节目成功的一个重要开端。

首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种自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学术界引入的概念,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格的尊重、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清谈作为从古至今的人们精神生活来源的一个部分,它在出发点上就已经具备了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前提,是受众获得精神食粮的重要渠道,而清谈类节目的推出更开阔了以人为本的传播渠道,并将人文精神融入到传媒产业。

其次,个性。以独特的眼光打量生活,以个性的思考梳理人生,已成熟的心境来品味细节。无论是传统的谈话类节目还是“清谈类”节目,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去决议主持人的个性化。我国的谈话节目的开端概括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的创办到1996年央视的《实话实说》的播出。第二阶段则是自央视《实话实说》播出后至今。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谈话节目,属于谈话类节目的飞速发展期,缔造了一大批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他们以个性化、极具特色的主持风格,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最后,成熟和亲切。成熟和亲切密不可分,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如何去与周围的人交流,懂得如何快速融入一个广泛的新环境,而亲切则可以更有效的同身边的人进行沟通。作为一个成功的清谈类主持人也必须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收听节目的受众来源广泛,素质良莠不齐,没有一个成熟和亲切的主持基调,很难与受众融入一体进行互动。在节目主持中,有很多因为主持人的不够成熟冷静或者不够亲切,而使节目的收听收视率下降的例子,在此不做赘述。

(三)对受众心理的关注

一个好的节目在前期准备时势必要分析受众群,受众又称为接受者,是主动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因和中心环节。随着媒介行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受众面临与自身联系更加密切的选择,也就是说受众参与媒介的需求大大的增强了,正是这种参与使得对受众群的分析变的更加重要[5]。

《咖啡时光》在分析了受众群之后,把节目定位在下午次黄金时段,这段时间处于午休过后人们最为慵懒的时刻,也是除了午夜时分最易倾听,同时最易使受众产生共鸣的时段。受众群定为生活节奏较快,心理压力大的工薪及白领阶层。主持人以清谈的形式,为受众解答疑惑或者同受众进行沟通,使更多的人在电波中相遇,并在网络短信等平台中互相熟识,从而借此达到节目推广的作用。而在氛围营造上,主持人适当的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抓住受众的心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播出效果。从受众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事件,寻找相同点,使受众与节目产生心理共鸣。

四、结语

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对于清谈类这种新生的节目而言,模仿是徒劳的,克隆也是没有出路的。“清谈”这个自古以来包罗万象的谈话方式,无论是在我们生活中的聊天,还是是融合至节目中,都需要有一个大量的积累过程。主持人想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需要扎扎实实在业务上提高沟通表达能力,突出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对节目的驾驭;并注重个性的培养,并尽力让自己的个性与节目定位融为一体。同时,还需要在内涵上做到集百家之长,不做带着脚镣的舞者。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在这种新生的节目中树立起自己的主持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清谈主持人。

参考文献:

[1]寿鹏寰,赵培.谈话类节目的八年之痒[N].法制晚报,2004-08-30.

[2]晁海燕.主持人个性如何与节目风格匹配[J].视听纵横,2007(6).

[3]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从众心理特点篇3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94-01

从众是指在群体或团队无形压力下,个体在认识、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产生自愿或被动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俗称为“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相符合。[1]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从众主要表现形式有消费从众、时尚与流行从众、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学习从众,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互相鞭策,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另一种情况是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消极从众现象。择业从众,指大学生在择业上,更多的考虑眼前利益,人云亦云,看到其他同学选择什么工作,或者见其他同学考研、考公务员,自己云里雾里,茫然一片,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如何选择,便盲目跟随潮流。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所以,在大学生对事物缺乏了解或者是不确定的时候,就会寻求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个体容易指向多数人的行为,便产生了从众。[2]

2.心理压力。大学生活是缩小化的社会,大学生会有“枪打出头鸟”的观念。当个体的行为、态度和建议与其他成员相一致时,拥有不被孤立的安全感。同时,为了显现自己适应、融入这个“缩小的社会”,会违心的或者是真心实意地与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保持一致。

3.不确定性需求。作为独特个体的大学生在做选择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反之,如果不确定性条件存在,从众现象也就容易发生了。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影响因素

1.个性特征的影响。个性特征指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带来的影响。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这种个性特征比较容易从众;反之,则较为独立。

2.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指的是学校所独具的特点,文化等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班级拥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则会对个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容易导致学生盲目的从众。家庭环境指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能力等对学生的影响,当家庭从众时,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从众。

三、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

舆论导向,是社会心理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又是团队中有效且自发的行为调节机制。[3]在大学生这一特殊团队、群体中,舆论对个人行为的调节主要表现为:强调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纠正错误的认识,批判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实现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调节。大学生具有这个群体独具的特点,比如思维敏捷,容易产生倾向性意见,而这一群体,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他们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前所未有的关注度。教师可借用此机会,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扬正气,树新风,宣扬正向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的氛围,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激励学生产生正确的行为。总之,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群体间产生良好的风气,同时增强凝聚力。此外,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判断能力,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选择正确的言论和行为,从而对于从众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二)开展多种形式群体心理教育与引导活动

大学生从众行为或心理都与大学生的团队人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团队人数越多,团队对个人就无形中产生压力,压力对个人影响越大,个人就越易产生从众行为。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尤其是团队、群体教育,心理指导,对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通过两种方法对大学生教育。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将团队心理辅导,尤其是与从众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效应融入在教学中,使得大学生有客观的认识,通过理论学习,让大学生了解从众产生的原因、结果以及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减少从众的消极性,发挥从众的有利性。二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团队相关的心理训练,或是与此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对大学生加以引导。

四、结语

大学生从众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在许多方面大学生只有与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但如果凡事从众,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抑制个性发展。通过舆论及群体心理教育等途径,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从众,即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从众心理特点篇4

[关键词]人本主义

电视传播

民生

受众心理

20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学者出于对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不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看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自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重要特性。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

简言之,人本主义学派所倡导的基本内涵是:关怀人类,弘扬人性。其表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需求的关注。二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张扬。电视。作为大众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作为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尤其能够承载和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内涵。

一、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

中国电视自90年代开始。话语权从政府下放到人民。平民意识大大加强,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受到重视――受众本位思想得以确立。

一方面,在传播形式上,除消息外,出现了专题报道、新闻评论、调查报道、谈话节目等有深度的节目样式。引起观众思考;在节目编排上。出现了栏目化、板块化等结构方式,更加符合观众收视心理:在传播手段上,出现了现场直播结合演播室评论、主持人采访等多种方法,使新闻事件的共时性、丰富性、深入性得到最佳的展示,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体现了对受众的关怀、理解和尊重。

另一方面。中国电视提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新理念。电视工作者将镜头更多地转向普通人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疾病问题、失学问题、下岗问题……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百姓呼声。同时,电视镜头也着力捕捉普通人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刻画平凡中的伟大。这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催生并发展了民生新闻

按照马斯洛有关需求的划分。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高级的需求。

从目前民生新闻的情况来看,虽然学术界对它的界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不论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的笼统认识,还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价值判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从受众的角度报道新闻,更关注人物的命运,更多地体现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和民生的情怀。目的在于通过新闻报道让受众知晓生存的价值。过去,民生关注只是局限于人的低层次需求的满足,而现在,民生关注的重点是公民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公民的主体价值是否得到尊重。河南电视台关于“解救黑砖窑窑工”的连续报道以及近期赵传海冤狱案的追踪报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民生新闻更有人情味,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怀。

任何新闻都是关于“人”的新闻,任何新闻报道都与现实的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民生新闻要想杀出同质化的重围,走出单一循环的怪圈,向深层次发展,就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拓宽民生视野,树立民生意识,把尊重人的价值、体现人性化追求作为新闻报道的评价标准。

三、从批判的角度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对真善美人性的赞扬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同时,对假恶丑人性的批判和揭露也是人本主义体现的重要方面。电视通过对丑恶行为的揭示,将人性上升到普遍性、抽象性、哲理性的角度来认识,挖掘根源,警示他人,扬弃人的异化,达成人性的复归。

电视节目中深受欢迎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就集中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批判性的一面。《焦点访谈》往往集中于揭示社会中愚昧与落后、不正之风、等等,令人触目惊心,给人以警示。《新闻调查》由于其播出时间比较从容,往往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发现其腐化堕落的心灵历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因此,从批判角度来看,人本主义思想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四、观众收视心理的满足:交流感和参与感

如果说,最初看电视,观众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收视心理的成熟,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收看电视达到交流的目的。于是,人的作用更加突出。传播者以个体的形象出现,使传播富有人际交流的特点,形成受众和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加了传播的亲和力,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现在流行的脱口秀节目就是在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满足观众进行交流的愿望。

从众心理特点篇5

受众与有效传播的关系

受众阅读报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新信息。新闻传播就整个传播活动而言,分为传者、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五个环节。从新闻传播的整个流程来看,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是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传播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传播对象并以实现对受众的有效传播为目的。离开了受众,传播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探究受众对有效传播的启示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不可能处于信息真空中,而是拥有带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期待心理,希望从新闻中获得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受众的期待心理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结构、大众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受众在新闻节目中“能够了解到什么”影响到受众“期待在新闻节目中获得什么”。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希望从新闻传播过程中获取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受众迫切要求传播新鲜的内容、重要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关心的内容。媒体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抓住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比较接近、比较一致的期待心理,及时理性地告诉他们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因此,受众的心理期待得到满足而更加信赖媒介,传播效果也自然能达到最佳状态。

实现有效传播的几点策略

一是新闻传播要体现人文精神。在新闻传播中,除了对受众的日常生活给予关注外,还应更多地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命运和人的价值,真实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即真实记录受众生活的原生态,反映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感悟,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赞赏以及对人的灵魂的关怀和慰藉。

从众心理特点篇6

一、方言节目与传统节目的界定

“方言”指的是各地方用语,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词汇及发音组成。方言节目通俗来讲,就是在节目中使用方言。传统节目是指媒体以全国为目标市场,以广大受众为主要定位,以普通话为表达形式所推出的一系列节目。传统节目可分为新闻类节目、综艺类节目、电影、电视剧等等。

二、方言节目与传统节目在内容上的区别

(一)传统节目内容大众化、严肃化

传统节目需要满足大多数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这些受众是其媒体利益的来源。所以传统节目的内容必须大众化,这也是它确保收视率的前提条件。在媒体技术含量较低的时候,社会也不太发达,受众的需求量也比较低,对获取的信息要求也不高,所以很好满足,这就促成媒体所推出的节目内容大众化。但在今日,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节目,但大众化的东西还是要有的,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各地的人际交往,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例如,中央电视台每晚七点三十分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这档节目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它的收视率与《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并列第一,有时甚至更高一些。也就是说,有很多的观众观看这档节目,这恰恰说明了这档节目内容比较大众化。只要是会说普通话的人,都能看懂这档节目;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就需要了解次日的天气信息。这也就是它能存在至今并且获得高收视率的原因。

除了大众化外,传统节目内容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严肃化。此处的内容严肃化主要是指传统新闻类节目。以前,人们的思想还不开放,做事都比较严肃认真,所以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也是要求严肃认真的,这就造成传统新闻类节目的内容都比较严肃,其内容主要是比较正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这类硬新闻。例如,中央电视台每晚七点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这档节目是典型的传统新闻节目,并且历史悠久,其内容大都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消息,主要是向受众传达国家的政策,让国民了解国家的实力,建立对国家的信心,所以它的政策性、导向性都比较强,内容偏于严肃化。

(二)方言节目内容本土化、家常话

众所周知,随着媒体全球化的发展,地方媒体越来越难以生存。中央电视台跟随全球化趋势,不断优化传统节目内容,抓住了大众的眼球,作为地方媒体只能另辟捷径。于是,地方电视节目形态的品质越来越趋于本土化,其原因就在于:首先,本土化元素是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差异化竞争的根本;其次,本土化元素是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区域化营销的关键;最后,本土化元素是中国电视节目形态本土文化传承的重点。正因如此,地方节目内容走本土化趋势实乃明智之举。如果把电视节目比作商品,那么它的消费对象就是受众,地方节目如果抓不住全国受众的眼球,那么也只能抓住本地受众的眼球了。要抓住本地受众的心,节目内容就必须贴近本地受众,要与受众拉近距离,在节目中运用本地民俗、民风、民语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方言本身就具有传承性、服务性和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还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因此方言节目的内容本土化就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现如今的受众都具有很强的参与心理,作为方言节目更是要与受众拉近距离,所以它的节目内容与传统节目的内容是有区别的:方言节目的内容比较家常化一些,不像传统节目那么严肃生硬;它所传播出的信息都是受众身边发生的事,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它所传播信息的方法也更容易使受众理解。所以方言节目内容家常化是现如今方言节目的一种趋势。例如,赤峰广播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石峰故事会》,就是用赤峰方言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百姓大舞台》也是由主持人用方言主持,展示本地草根艺人的风采;获得全国广播娱乐节目一等奖的《可乐石峰》更是把赤峰方言利用得淋漓尽致,在赤峰当地拥有上万粉丝。

三、方言节目与传统节目在受众上的差异

(一)传统节目受众范围宽泛化、心理平常化

在任何传播活动中,受众都占据中间位置,是传播活动的关键。在当今市场化社会中,媒体的利益除去广告就是受众了,从受众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中,更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媒体的市场就是受众。在一定区域内,人口总量越大,受众资源就越丰富,传统节目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把目光瞄向了全国人民,所以传统节目的受众群的范围就比较宽泛。

传统节目所针对的受众范围宽泛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媒体的角度分析:受众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媒体的利益和价值多半是来源于受众,所以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抓住更多的受众。其次从受众的角度分析:受众需要了解各个地方的信息和知识,传统节目用的是普通话,不论是哪里的受众都能理解,虽然会有点小疲劳,但这种需要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大部分受众还是乐意关注传统节目的。例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开心辞典》。这档节目主要是以知识问答为主,以丰厚的奖金作为参赛选手的最后奖励,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到点就守在电视机旁边观看节目。这档节目所面对的受众范围就很宽泛,只要你是听得懂普通话的人,都可以是这档节目的受众。它的内容是以问答的形式使受众了解更多的知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都有学不完的知识,它正好满足了广大受众对知识的渴求,所以红极一时。

传统节目是大众传播,单向性很强,互动性比较薄弱,而且传统节目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宣传性和引导性。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受众对传统节目的热情慢慢就淡化了,心也不再那么浮躁了,所以受众的心理也就平静下来了,趋于平常化是正常的现象。例如,中央电视台曾经红极一时的《幸运52》,这档节目与《开心辞典》类似,只是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不太一样。《幸运52》的主持风格是比较活跃的,节目形势也不太一样,它分为很多板块,娱乐性较强一些,但总的来说是换汤不换药。日子久了,观众的兴致不高了,从心理上觉得这档节目看不看都行,于是乎,节目的收视率就下降,节目也就难以维持了。

(二)方言节目受众范围小众化、心理认同化

方言节目本身就是另辟蹊径,如果还用大众化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话,那么受众是不会那么感兴趣的,方言节目也不会这么成功了。在许多地方媒体,利用小众化传播使得方言节目迅速走红。小众化传播也称窄播或分众传播,它是把信息利用有针对性的媒介传播给特定的用户。方言节目的受众范围虽然小众化,但是却很固定,所以更有利于媒体把节目做细做精,创建自己的品牌,这样反而更有利于地方媒体的发展。

例如,大庆电视台推出的《百湖争霸赛》,就是以当地风行的扑克玩法――三打一为依托,展示老百姓在类比赛中的合作和智慧,在当地的收视率一直稳居前三名,6个人的节目组每年创收几百万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它的受欢迎程度。

此外,方言类节目由于有“乡音”作为媒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达到心理归同,由此为节目增加了贫民色彩和亲和力。这是传播活动的一种人文化表现,包含着人文关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本土受众的心理。另外,方言节目的内容更贴近民生,它站在受众的角度看世界,从心理上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从而达到心理上的认同。例如,湖南电视台的《越来越开心》,虽然是档娱乐节目,但节目本身从民众角度出发,去挖掘事情的本质,这种平民化的体现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另外,节目主持人时不时蹦出的长沙话,更让观众感到亲切,与观众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在观众中获得好评。节目从这两方面抓住了受众的心,使受众在心理上与其产生共鸣,产生认同心理。

四、方言节目与传统节目在文化上的差异

方言节目与传统节目除了在节目的内容、节目的受众上存在差异外,在节目的文化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传统节目文化全球化、主流化

随着媒体全球化,媒体传播的信息和文化也趋于全球化。媒体全球化,它是以全球和地区通讯互相依赖、互相交叉为特征的,全体媒体系统将处于全球化的核心地位。文化的全球化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理解,我国迎来文化全球化,说明我国已与世界接轨。例如,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星空卫视开始引进日本动画,中央六套也引进不少外国电影,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开拓了受众的视野。

另外,传统节目趋于主流化。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无疑是主流文化,也是传统媒体文化的核心。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主导传媒形式的革新和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引起了原有文化艺术生态格局的变化,文化经过优胜劣汰,留下来的都是精华,这也是主流文化。

(二)方言节目文化本土化、非主流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因而,方言节目在大众传媒中的追求不仅是语言上的本土化,更是深层意义上文化的本土化,反映传者和受者表达的一种强烈的文化诉求。很多方言节目全景再现了方言区居民社会文化生活,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产生文化认同,并实现自身的经典化和文化层面的自我提升。例如,宁波电视台的《来发讲大道》,主持人用宁波方言讲述民生新闻,本土气息浓郁,在文化上与宁波受众取得认同。也正是因为在节目中运用了宁波方言,让宁波受众从心里觉得亲切,愿意去看、去听、去思考节目内容。

在主流文化的大潮流中,方言节目更注重具有本土特色的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其中民间文化的传播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受众已经审美疲劳,更希望回归本土。基于受众这种本土意识,方言节目所传播的文化也具有本土化特色,与主流文化相比,这种文化成为非主流文化。

方言节目本身的特点给方言节目带来局限性,根据与传统节目的对比,方言节目可以不断改进。可将方言节目与传统节目相融合,以便方言节目更长远地发展下去。首先,在方言节目中可以坚持普通话为主导,体现语言表达的多元化。其次,在宣传地方特色的时候,也要追求城市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第三,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如此。故要传承优秀文化,剔除糟粕。第四,在注重贴近民生的同时,还要把握节目的大方向,注重导向性。最后,在追求局部利益的同时,也要服从全局利益。参考以上几点,方言节目也许会长久发展下去,大众媒体要把握其方向,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彪,蔡尚伟.媒体竞争论[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年毕业生求职信,毕业生求职信模板范

    - 阅0

    毕业生求职信求职信毕业生求职信篇1尊敬的xx企业领导:您好!感谢您的百忙之中审阅我的求职申请,下面,我就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您作简单的:入校以来,我坚持刻苦学习,通过三年的积累,拥.....

    优秀范文海边风景作文(整理3篇)

    - 阅0

    海边风景作文篇1刚下车,就与海边那独有的海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一股咸咸的味道。早晨,好清爽!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着一望无际的沙滩去访问我的老朋友。那些散落在沙滩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