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土文化的思考(6篇)

来源:网友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篇1

本次研究不仅希望能够解读台湾乡土文化题材绘本的风格特色和内容发展脉络,还能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内在支撑,并通过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未来国内此题材绘本的发展提供新的取材思路、挖掘潜力领域,并为此题材绘本发展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记录和资料整理备份。

此次研究台湾乡土文化题材类绘本总结出以下几点结果:

从风格上来说,台湾乡土文化题材绘本的风格现状为主要以抒情写实为主,各种风格并存。整体变化趋势为由厚重浓烈转向清新淡雅;所用技法上水彩画居多,少量电脑绘图;构图上由画面和文字分离转向文字逐渐成为图画要素;逐渐开始注重设计感和平面化;画面描绘大多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方式多为温暖。

而风格发展的趋势则是由三点组成:一,随着年代推移,风格多样化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来;二,自2005年起,“抒情写实”风格从相对较低的出版量,稳步增长,逐渐超越所有其他风格,并持续稳定的占据了所有风格中的主导地位;三,所有风格发展中,“漫画风格”和“类西画”风格的发展最为稳定,“怪趣”风格则因其特殊性可以纳入图书市场中的小众市场考虑范畴。

从内容上来说,内容分类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来,题材丰富性和成熟度在不断加深。其中“乡土艺术”内容分类的发展最为稳定,而发展最迅速的则为“乡土日常”题材,随着时间推移,“乡土日常”内容分类逐渐超越所有其他题材,并持续占据了所有内容分类下每年初版数的主导地位。其中“乡土地理”、“乡土艺术”和“乡土日常”这三种分类,从不同的角度伴随时间发展,除了内容广度上的扩大,深度上亦有所加深。

从出版方式上来说,有政府助推后,台湾乡土文化绘本的规模迅速扩大。出版方式的趋势为:由独立出版向政府和独立出版商联合出版发展。出版风格的选择上来说,不论是那种出版方式,最受亲睐的都为“抒情写实”风格,“童话卡通特质”和“漫画特质”成为第二选择。而最受亲睐的内容分类则为“乡土日常”,其次为“乡土艺术”和“乡土地理”。除此之外,“乡土语言”这一内容分类被纳入图书市场中的小众市场或市场缺口考虑范畴。

和非台湾地区同类题材绘本相比较可发现,台湾乡土文化绘本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相比,还仍有一定差距,首先在绘本的用色和构图需要更加重视和考究,在内容题材上也需要和流行绘本做进一步的结合,在内容体系上也需要进一步的梳理。但就从社会接受程度来说,台湾社会对台湾乡土文化题材类绘本的接受和推崇程度和国外相差无几,这为日后台湾乡土文化题材类绘本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受众基础。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篇2

关键词:乡土资源化学课程挖掘利用课程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必须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地域、学校差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乡土资源,与化学新课程相整合,结合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乡土资源热点或经典问题,在化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运用乡土资源材料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乡土资源的含义、作用及价值

1.1乡土资源的含义

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是某个区域拥有的独特的素材,包括自然地理资源、社会发展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等。具体而言,是指我们出生、成长或生活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社会发展等。如:泉州形成的以南安水头为中心、包括石井和永和的石材产业等矿产资源集群区,晋江磁灶、内坑和南安官桥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区,惠安崇武、洛阳等石雕产业走廊,这些的形成与泉州的自然地理资源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晋江各镇都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如:陈埭鞋业、英林服装、磁灶陶瓷、内坑拖鞋、安海机械、罗山食品等这些是晋江社会发展资源的重要体现;从古至今形成的具有各个地方特色的,保存下来的历史价值的人文历史资源都是乡土资源。

1.2乡土资源的特点

乡土资源具有地域性、亲和性、社会性、丰富性等特点。乡土资源的地域性,是指乡土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弘扬本土文化或产业,这些的形成都与所在的地域特点密不可分;乡土资源的亲和性,是指乡土资源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最为具体直观的,是学生最为了解熟悉的资源,也是学生最为自豪的资源;乡土资源的社会性,是指乡土资源的大众化,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载体;乡土资源具有丰富性,乡土资源可从广义和狭义角度理解,其所涉及的范围广,种类繁多等体现出丰富性。乡土资源具有这些特色,因此,将乡土资源与课程相结合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3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开发与整合乡土教育资源,应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切实提高学科的德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如:内坑中学构建的以“红色德育”为主题的德育体系,该课题结合内坑镇革命老区特色,把内坑镇革命老区优秀乡土革命资源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效结合,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在体现乡土特色同时革命传统资源也得到继承。学校同时也根据周边的产业分布情况,开发具有内坑特色的乡土资源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促进课题研究,彰显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2乡土资源在化学课程上的应用

2.1设置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导入

成功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化学教学中,导入得好,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或其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课,煤、石油、天然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沼气池在学校附近村里使用情况导入,材料为学生熟悉的题材,学生从自己常接触的燃料上,找到共鸣,引起兴趣和思考;《空气的质量》一课,从身边的瓷砖厂燃烧带来的烟尘及拖鞋制造厂燃烧带有高分子有机物质垃圾所产生的烟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的严重,引起学生的关注及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必要性;化学《必修1》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可从泉州地下资源相关报道导入,泉州已发现和探明了煤、铁、铅、锌、钼、高岭土、石灰岩、玻璃砂等一批大、中、小型矿床情况,结合目前泉州乃至晋江的矿产开况,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2创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情境

采用适时引入乡土资源材料的办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教材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资源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才能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通过巧妙利用乡土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如:《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一课,结合学校附近的鞋材加工企业、拖鞋制造业、安海造纸生产情况,来设置一系列情景,让学生对塑料、纤维、橡胶、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有一个更具体真实的认识;在《硅酸盐产品》一课的教学中,水泥、玻璃、陶瓷都是学生熟悉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在学校周围也能找到生产厂家,我们的学生对这些都是比较熟悉的,在情景创设上启发学生思考身边的这些社会资源的用途,再迁移到这些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甚至组织学生参观生产的工艺流程,对学生的乡土资源教育将更有效。

3化学乡土资源课程形成中教师的角色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在乡土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化学教学的渗透中,教师应该成为乡土资源的开发者和引导者,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教材、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地域,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加强了化学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能动的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乡土资源。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篇3

关键词:乡土资源;高中历史;开发利用;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乡土历史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书本上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甚至大相径庭,时空上的久远性,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切身感受,因此他们在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乡土历史则大不相同,其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出生、生活以及成长紧密相关。他们对家乡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古老传说和风俗,甚至是山水草木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乡土资源结合在一起,即在课堂上加入适当的地方志,则可缩短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讲古代历史时,加入地方史内容可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的鲜活,易被学生接受。笔者这样给学生介绍山西晋城的历史,“北有白马拖缰、南有双峰捧月、西有松林积雪、东有孔子回车”,一下就拉近了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白马拖缰的历史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晋城以北15公里处有一个白马寺山,此地有一少年,寒冬上山砍柴,遇一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予之。老者赠少年一纸马,称念咒语可召白马代步。少年突遇狂风,念咒,纸马变白马,驮其而归。歹徒深夜盗马,被白马踢翻,马铃散落。少年惊醒,与白马腾空而去,盗马者坠入深谷。这样的教学容易被学生理解,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兴趣高涨,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2.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乡土资源开发

在开发乡土资源过程中,文献资料的查找以及资料的优化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开发乡土资源时,我们可以借助书籍、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渠道,查找和整合与教学相关的乡土资料,其中包括乡土资源中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等,而且要求学生对乡土资源必须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建议采取调查走访的方式,组织学生建立专门的乡土资源调研小组,将历史课堂搬出课堂,走向家乡,积极收集与乡土历史资源有关的名人事迹和民俗等知识。采用该种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历史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而且还可以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其交流、沟通能力。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及乡土资源共享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充分开发乡土资源。基于此,笔者建议学校应立足实际,加强与其他学校、本地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建共享乡土资源。

3.通过利用乡土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思考、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同时这也是学习和应用历史知识的动态过程,是积累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过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将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资源引入其中并加以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考察和探索家乡的历史和风俗文化,有目的地研究学习,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利用相同资源独立思考和研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探究、合作以及自主学习实践意识和能力。

比如,学生可搜集家乡英雄们的传记、相关历史资料。同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积极探究,采用多种渠道搜集乡土资源,并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周末、节假日,对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家乡的历史,对历史典故以及诗词名句等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搜集、归类和整理。通过多元化的自主学习实践,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欠缺的虚拟情境,从而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不会感到陌生,面对有所耳闻或者比较熟悉的乡土资源,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赋予历史学科以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乡土文化资源;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面对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从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三方面整合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一、激趣――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历史,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更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现实,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1.备课过程中

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收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地名典故和风俗习惯等。历史教学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事牵连,或依人联想,或在导入新课环节,或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风土人情,在课堂上巧妙地引申拓展,既可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结合郡县制,可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针对宗法制,就与学生探究本地姓氏中几个“大宗”的来历;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经济时,结合本地的一些地名比如“横溪”“田市”“皤滩”等的来历,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向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历史名胜,要求学生课余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厚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起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课堂教育效果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2.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会让遥远的、全国性的历史变成学生所在家乡的历史,学生周围的、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件,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让空洞的历史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从而使历史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同时,通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乡土文化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这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动情――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乡土历史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家乡的辉煌过去、灿烂文化、名人事迹都是让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情感的生动材料。同时,家乡历史名人的非凡经历和生动感人的事迹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例子。本地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乡土人文资源可以说相当丰富,这一切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活教材。

有位法学家说:“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活生生的榜样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校本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家乡资料,形成自己的“家乡英雄谱”,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一些当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感觉到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榜样那样的人物,而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中的优秀人物、先贤名人的格言、历史人物的成长足迹的同时,效法先辈、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也被激发起来。家乡美景、历史名人凝结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学生在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达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功效。

三、践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从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到思考历史、运用历史指导现实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智慧积累和能力锻炼的过程。结合乡土文化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考察和探索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乡土知识的渗透外,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家乡英雄谱”,且有每个英雄的个人传记,每个学生还要寻找“身边的历史”,能对人介绍“我身边的历史”。要完成这些探究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乡土资源,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周末、清明以及其他节假日时间,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考察自己本家本族的历史,搜集相关的历史变迁、诗词名句、历史典故等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归类。这些实践性的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教具、语言进行虚拟情境的欠缺,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和创新场所,提高了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发挥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同时,汇报和交流学习成果活动也使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为构建和谐课堂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乡土文化的渗透已成为达成历史教育目标的重要帮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润物细无声的乡土情结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亮.整合乡土历史资源,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文教资料,2013(24).

[2]宋丽婷.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山东师范大学,2008.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篇5

关键词:乡土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学校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前提,通过科学评估本校学生需求,有效使用当地课程等资源,由学校编制使用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益于教师全面发展,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校本课程的实践是课程改革带给学校课程教育的全新使命,是优化教学的有效办法。

一、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挖掘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

学生通过参观家乡乡土景观,领略乡土文化的芬芳,深刻领悟乡土文化底蕴,继而激发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脉源的神秘向往,并在社区民情体验中,与长辈们搜集整理民间乡理俗谚等,既能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

挖掘乡土资源也能使学生发现乡土资源面临的不良环境影响,通过重视和宣传做好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的静止和封闭现状,将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带动起来共同参与,使校本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乡土资源,对教师的影响和作用。

在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主要是灌输式说教,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乡土资源的课程建设,教师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继而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和调整。在校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引起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同时,在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掘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资源的开发过程是教师创造体验的过程,校本资源的开发具有挑战性,教师可发挥创造能力,还可体验成功的乐趣,为教师提供无限的表现和创造空间。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既是乡土资源的挖掘者,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受益者。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复杂,耗费时间和精力多,教师因课务原因,难以保障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开发。

2.有些教师还处在理论知识缺乏状态,使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难上加难。

3.农村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渠道受限,致使所得传闻性资料内容与实际容易有偏差。

4.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张,调查采访的课外时间有限,导致收集到的资料不理想。

5.教师自身的创造实施能力还有待提高。

6.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检验校本课程开发效果。

三、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1.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区分学生不同优势。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需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在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本地课程的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优势和特长,其中包括地理优势及个性优势、资源优势等。例如课程相对少的班级可安排学生多搜集乡土资源,而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紧张的班级任务量分派少些;还有没有电脑或是长辈带孩子的家庭,学生的资源收集受到限制,也不够理想,因此要加大有资源优势的学生的搜集力度;同时应增加丰富乡土资源居住地的学生的任务,通过这样区分搜索,更容易达到良好的资源收集效果。

2.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发挥教师优势。

在课程开发中,由于开发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会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最好对教师课程跟进及课程开发事宜给予帮助,这样可降低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整体任务量,利于课程开发更顺利地完成。同时,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并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培养教师的创造实施能力。

3.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兼顾乡土资源和校园资源。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既要充分开发当地乡土资源,又要重视学校校园资源。学校可结合当地景点资源,组织歌颂比赛、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通过营造乡土氛围,达到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的目的。同时在乡土资源挖掘过程中,应注重校园资源的挖掘,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学校可通过组织“读、说、写、画、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挖掘乡土资源,重视校本课程实践。

学校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中,要重视课程实践活动。学校可通过资源选修模式,如开展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参与调查采访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5.挖掘乡土资源,制定课程开发评价标准。

学校可参考相关院校资料,制定适合本校的课程开发的评价标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跟进与完善,最终达到有效评价课程开发效果的目的。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复杂的项目,学校要以学校实际为根本,通过对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合理参考相关建议,力争将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言玉梅,郑朝波,王向红.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53-156.

[2]王艺群.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05:37-38.

[3]王丽燕.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诉求[D].浙江师范大学,2012.

[4]王通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吴祥山.依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实践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0:146-147.

[6]田芳微.湘西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篇6

关键词:怀乡怀古怀归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占了很大比重,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思慕和追寻,个体生命对心灵故乡的依恋与怀归。这种怀归情结,不仅是一种个体意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民族精神。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中怀归情结的解读与感悟,不但可以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说的“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更能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获得心灵与感情的丰盈充实,以便在走出校门后,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他乡求学或工作定居时思考与审视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诗意的栖居在心灵的乐土中。下面笔者将从怀乡情结,怀古情结,怀归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怀归情结。

一.怀乡情结

怀乡情结是传统文化中怀归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这种怀乡随处可见,深入解读,可以获得情感的共鸣。怀乡在文本中,有两种审美意蕴:一是怀念家乡,这是游子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怀念,这种“乡”是地域文化层面的家园;二是怀念故国,这是游子对遍布河山大川的土地的依恋,这种“乡”是国家文化层面的家园。不论是哪种层面的怀乡,不论这种怀乡表现在哪种文体中,都是我们民族心理的共同体现。

高中语文诗词文本中蕴含着怀乡情结。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抑或是校本教材,都选有大量诗词文本。走进文本,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从古到今,人们心中都有这种永恒的怀乡情结。以人教版必修二的诗歌单元为例,《诗经》中的《采薇》一诗,这首诗中有两句怀乡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情景的交融中体现了戍卒对家园故土的深切思念,让后人赞为“雅人深致”。《离骚》中节选的内容,在香草美人的洁净人格中,彰显了诗人去国怀乡的依依深情,走近诗人屈原的过程,就是走进诗人怀乡心灵的过程。《古诗十九首》更是有大量诗篇,抒写游子他乡的悲伤,展现汉末文人在乱世漂泊中怀念故土的情怀,课本所选《涉江采芙蓉》一诗,“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字里行间浸透了游子漂泊的迷茫悲凉与对家乡亲人的一往情深。而我们所熟悉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更是在《归园田居》中,反省了离乡的行径,描绘归园后的自在生活与家园带给自己灵魂的平静。这些诗词,无不在字里行间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或念乡土,或思家国,体现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守望。

高中语文散文小说文本中蕴含着怀乡情结。散文与小说是高中语文文本中重要的文学体裁,在高中课本所选的散文与小说中,有不少作品,仔细品读,亦可见作者的怀乡之思。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和他的《归园田居》组诗结合起来解读,诗人将田园之思化为具体的生命追求,与初中文本域课外诗文联系起来,能更好的感悟诗人的这种生命状态。再比如说传统名篇《陈情表》,作者辞官原因很多,除却各种隐忧之外,便是李密的怀乡之思,这种扎根于血缘亲情中对亲人的难舍与挂念是他怀乡之思的重要体现,结合带很多人的背井离乡的人生状态,这种情结的可以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再比如说湘西作家沈从文,高中课本中节选了他的《边城》,这篇诗化的小说中展现出的山水世界,是早年就远离故土的作家怀乡情结的艺术体现,作家在风景人情的审美建构中,获得乡土文化带来的美好和谐。这些作品中展现的怀乡情结,不仅仅体现作者的生命状态,更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文人所固守的精神家园。

颍上籍的美学大师常任侠有一句诗“梦中常记清颍水”,不管一个人身在何地,有何种成就,这种乡思早已经融入了人的血脉之中,世代相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结合相关文本,带领学生探讨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怀乡情结,无论是从家园亲情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理想的角度,都有大量可以解读的空间与价值。

二.怀古情结

怀古情结是传统文化中怀归情结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层面的怀乡亦不陌生,大量怀古的诗文或者诗文中怀古的内容,不仅体现了作家生命个体的复杂感悟,更有作家审美与哲学层面的冷静思考。怀古是作者在现实境遇中内心理想难以实现时的精神怀归,这种怀归是为了从历史文化的家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借以对抗难以改变的境遇与现实。东坡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正能很好的诠释这种怀古的目的,怀古也是一种怀乡,怀归让自己心灵安宁的历史文化之乡,这也是作者人格本性的自然流露。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材中,这种对历史文化家园思慕的怀古情结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

怀古表现为对历史名人的追忆与思慕。在人教版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有大量对古人怀念与追缅的诗文。杜甫在《蜀相》中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心中的赞赏与叹惋;陆游在《书愤》中吟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自己欲效法孔明而不得的无奈与悲愤;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叙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想象隐士庞德公的志趣与气节。这类怀想古人的内容很多,在怀古诗文中占了很大比重。不难看出,无论作者性格如何不同,诗文风格有多大差异,都在个体生命的价值与现实社会的状况发生巨大矛盾冲突时,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从而在追忆中获得巨大的心灵慰藉。

怀古也现为对古迹或往事的吟咏与反思。同样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为例,在散文部分收录了苏轼谪居黄州时的短文《游沙湖》,描写王羲之洗笔池旁的佳水美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字里行间渗透了坡仙心中的志趣与情怀。散文部分还有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在这篇“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作品里,杜樊川极尽想象之能事,铺排了秦时阿房宫的华丽与庞大,在对古迹与事件的反省中,展现传统文化中士大夫心中的匡世济俗的情怀。至于说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更是不惜笔墨,展现英雄人物末路时的慷慨悲事,虽是史书笔法,在后面的评论中却见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感慨。收录的这些类似文本,或文,或赋,或史,作者都不约而同的把眼光投向历史深处,在冷静的观照与认真的思考中建构心灵的家园,在心底深处找寻皈依之感。

台湾学者白先勇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原乡、故乡,对它有一种很深刻的记忆。”思考语文文本中的这种怀古情结,它们无不是作者有了深刻的人生社会体验,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之时,在对历史与文化的探索中,展现出的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归属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怀乡是诗人的天职”,而传统文化中这种永恒的怀古情结正是这种天职的具体体现。

三.怀归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怀归情结,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虽然怀归有个人境界的不同,有小家与大国的差异,但是无论是怀念家乡亲人,还是怀想故国热土,抑或是怀归历史文化,都体现了中国人在寻找生命价值,探索精神境界,寻求心灵宁静的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这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中灿烂光辉的一面。虽斗转星移,时展,但研究这种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怀归情结,在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在研究怀归情结,是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这种穿透历史文化的意识可以让人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加深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感。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或者离开家园,在外求学;或家人外出,城市谋生;或远走他乡,寻求发展。对于这些已经或者将要离开故土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怀归的诗文,无疑对他们有感情上的感染力,这种家园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加珍视血脉亲情,更加热爱养育他们的这一方水土。当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老有所依,家园建设等现实问题忧心之时,这种美好的情感教育更显得有社会价值。

研究怀归情结,不仅可以让青少年加深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感,还可以让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回望中,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有几句诗这样说道,“树木把根蒂扎到土地的心坎中,于是土地成为叶子坠落时最后的归宿;人把魂梦交给了故乡保管,于是故乡成为漂泊时牵萦的呼唤。”有人说,“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乡愁文化”,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让青少年不再以旁观的身份阅读欣赏,而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感受思考。当一种思乡意识,突破个人小家的范畴,投向巨大的家国空间,乃至沿着历史的河流淌进中华儿女的内心中时,它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巨大文化感召力,让人更加热爱脚下的土地,自己的国度,本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

我校的语文校本教材中,有“我的家乡”这一章,从风景,人杰,民俗三个方面介绍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以文本的形式将这种怀归情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时,不仅产生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更能在这种自豪感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省与期望的积极心理。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重新感悟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期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期中教学工作总结篇1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按照教务处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系的具体情况,管理系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期中教学检查,现将具体检.....

    年开学致家长一封信范文(精选3篇)

    - 阅0

    2021年开学致家长一封信范文(通用6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信吧,书信是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互通情况的应用文书。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