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现状(6篇)

来源:网友

乡村留守儿童现状篇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缺少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群体不断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将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问题。中国应当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这涉及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以及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到家庭、社会乃至民族发展的大事,应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吸收大量的农民到城市打工。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父母双方背井离乡到城市里打工,农民工的生活条件艰苦,无法去承担高消费生活的城市成本,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请老人或者亲戚加以照顾。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增多,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也日渐凸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面临情感与学习两大问题。情感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与父母缺乏亲情的沟通。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有在春节时才能见到外出打工的父母。父母打工路途较远,春节假期普遍不长,留守儿童来真正能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这就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感情最开始是非常想念父母,这个状态一直的得不到,当知道知道无论怎么都没有结果,就会因为失望变成根本不想念父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大部分是由家里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老人给予的关爱不恰当。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就是掌上明珠,几乎大部分老人都溺爱着孩子。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不会向父母一样严格管教,只会一味的顺从孩子。另外,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中老人已去世或无法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父母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留守儿童在亲戚家中的待遇一般不太好。若是是亲戚家中有同龄孩子,资源都是优先给自家的孩子,留守儿童能够得到的少之又少。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委托的抚养人都很少受过教育,大多数是文盲。农村的传统思想,认为读书没有用,对女孩子更是歧视,也就别说督促留守儿童学习的意识了。而且农村的学校教学资源也极为稀缺,学习条件艰苦。硬件设施教室普遍年久失修。个别地区留守儿童在漏雨窗户没玻璃的教室上课。农村学校较少,路途远。很多留守儿童天没亮就要上学,每次去学校都要走上一到两个小时。学校的图书也极为稀缺,很多书本都是几年前的,书本都快翻烂了。新华字典都需是学生公用,轮流查阅。软件方面,农村学校教师资源奇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普遍条件艰苦、资源短缺、生活单调使得教师难以忍受不愿来此工作。有的农村学校只有两位教师,要负责百十位学生,教师每天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教师资源的紧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未来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流动将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个过程将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始终”。[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应从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来解决。政府方面,政府首先要调查弄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对县乡村的留守儿童情况全面了解,为政策制定做准备。其次,政府应根据对县乡村的留守儿童了解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例如“西部支教”等政策,来吸收更多的教师去农村给留守儿童教授知识,来吸收更多的师范学生到农村支教,给农村学校添加新鲜的血液,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更多的知识。再次,政府要适在财政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应当在财政经费上对农村学校给予倾斜。应当在政策上对农村学校更多的照顾,帮助农村学校健康的发展,完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给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政府应号召社会慈善组织以及爱心集团来资助农村学校的发展建设。在政策上救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企业给予优惠,进而去刺激爱心企业更主动的去完成捐助,积极地去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鼓励爱心企业集团建立长远帮扶机制,让留守儿童进入企业实习,解决就业问题。社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应该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做起。我们应该我做起,关爱留守儿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行动上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企业也该尽一份力。企业可以帮助农村学校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的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需求,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媒体也该尽一份力。媒体应持续的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的现状,并向大众传达,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让更多的大众了解真实的农村留守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报道他们面临的困难,引导大众了解他们,呼吁大众帮助他们。

结束语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严峻,农村学校教育的硬件的匮乏更是雪上加霜,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发展,更加剧了了这种现象的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中国政府必须从各个方面重视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问题,社会应该共同去关注。这关乎到中国发展的大计,关乎到中国国力的强弱,关乎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农村留守家庭儿童教育不容马虎,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要长久的期坚持。中国的未来需要大家的努力。(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乡村留守儿童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22-02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2.隔代教育家庭

这种情况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这种教育模式在祖辈具有养育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隔代监护的祖辈既要受田间地里的劳作之苦,又要照顾孩子的穿衣吃饭,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同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辅导上显得力不从心。第二,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祖辈与孙辈之间对角色的期望与领悟存在重大差异,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以至于在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变化或者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难以及时察觉。第三,溺爱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这种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交往中缺乏沟通能力,在举止上缺乏文明和礼貌。

3.上代教育家庭

这种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亲、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顾同隐性单亲家庭差别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却更加糟糕。表现在:第一,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寸难以把握,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造成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又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讲,内心情感容易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4.寄宿教育

这是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以弥补和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却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1.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

第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愿(也不敢)让其从事必要的生产劳动,甚至是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这就直接妨碍了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导致了他们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双方长期缺位,监护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难帮助留守儿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第三,农村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产生孤独、失落、胆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时,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老师和邻居的接触减少,使其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2.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

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会规范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如:第一,由于外出父母想管没法管,临时监护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儿童在几乎毫无限制的状态下生活,这就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行为上蛮横霸道及我行我素,传统美德严重缺失。第二,监管的不力和引导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漠视法律法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多见,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元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3.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

第一,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各种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冲击越来越大,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减弱。同时,一些打工父母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回家乡,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打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父母急于通过务工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他们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时出于负疚感,他们往往采取增加零花钱等物质补偿的方式去“赎罪”,这就更助长了留守儿童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养成,形成好逸恶劳及奢侈浪费等恶习。

4.造成留守儿童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其后代超过自己,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又往往偏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缺乏科学方式,这就造成了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较严重。第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儿童理不清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一味贪玩;把不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胡乱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调适,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败。

三、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1.前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的关爱胜于经济上的补偿,这就要求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要加强宣传,强化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感,促使其转变“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养责任,做到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

2.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

儿童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完成其社会化。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时,就要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之不足。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在所有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理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从这种理念出发,就要求学校必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图书杂志,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增设针对儿童的心理课程,保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顺畅沟通,等等,尽一切可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其次,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故可考虑建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一方面,可让留守儿童在共同活动中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选取有责任心的长辈代替留守儿童的父母,增强留守儿童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还可以开展校内“手拉手”活动,打破留守儿童只和留守儿童交往的壁垒,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增强相互理解,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意识,使留守儿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

乡村留守儿童现状篇3

【关键词】平凉县白水镇;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致使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教育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保证这个群体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本文以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王寨、马莲、打虎、大潘小学及白水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这些学校有学生1767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占全部留守儿童的40%,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6周岁)四个年龄组合分别占全体被调查学生的35.32%、28.47%、21.73%、18.84%,小学学龄以下的留守儿童总比重高达63.79%,14岁以下的儿童的比重在50%以上。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良

数据显示,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44%成绩较差,43%成绩中等偏下,只有11%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充当儿童临时监护人的亲人只重物质不重精神,只重养育不重教育,未能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部分留守儿童从小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二是临时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顺畅有效的沟通。

2、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不健康,性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缺乏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及性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正确的疏导,单纯的亲情不能完全解决儿童性格和品行上出现的缺陷。

3、留守儿童价值取向不正确,行为出现偏差

由于临时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精力不济,致使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严重不足,加之青少年时期正是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结交不良朋友,形成不良甚至扭曲的价值取向,继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是家庭、学校、社会全力协调配合解决的问题。

1、家庭教育层面

父母应经常通过各种渠道,关心、问候孩子,尽量多回家陪伴孩子,使孩子在情感上有所依赖,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同时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成长动向,力图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问题;临时监护人也应引导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等信息,以获得父母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临时监护人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业进行优质辅导。

2、学校教育层面

农村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克服困难,保障经费投入。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辅导课,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帮助留守儿童分析和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的交流,并且定期家访。

3、社会教育层面

充分发挥当地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1、打破户籍限制

长期以来,我国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了以“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城乡二元”分治格局,从而造成了城乡两种不同社会身份的居民。正是这种被很多专家学者诟病、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了引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实因素。进城务工人员虽然工作在城市中,但是却不能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优质资源始终由城里人享受,其子女随父母进城入学当然存在巨大的困难,高额的“入学赞助费”、户籍限制等条件迫使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这是留守儿童大量产生的根本原因。

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尽管我国近年通过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多项措施加强农村教育,但总体来看,发展仍然滞后。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普遍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育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要归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3、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之后,不存在城里人和农村人之分。进城务工人员成为产业工人,享有同等市民待遇,其子女的教育、入学能够随父母的迁移顺利解决,父母在解决了困扰自身的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后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子女的关心、教育上,这些孩子也能够充分享受到城市里优质的教育资源,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成绩、心理状况都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和改善。另外,城乡经济社会实现一体化之后,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合理的配置,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没有太大的差距,在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极大提高的前提下,即使一部分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照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2207.2.

[5]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乡村留守儿童现状篇4

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育管理存在严重不科学性,家庭教育有严重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缺失。

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据调查发现,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育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丧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承担,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交流,需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

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民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情况

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积极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和家长进行交流,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容缓。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乡村留守儿童现状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进城务工,其未成年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因父母都不在身边而需要其他亲人照顾,成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请记住我站域名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和亲子关系上亲情疏远的状态,面临着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问题的考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市教育局关工委从今年2月至9月,对我市萧山、、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七区县(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有关的问卷调查,并深入到桐庐、建德和淳安三县(市)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

目的:(1)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倾听留守儿童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提高关爱工作的针对性;(2)了解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和典型事例,通过宣传和总结,推动关工委组织和老同志进一步搞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3)了解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方法:市与区、县(市)相联动,点与面相结合,书面调查与实地考察相印证,分阶段进行。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调研,市教育局关工委和有关区县(市)教育局关工委共同参与,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2至6月。杭州市教育局关工委在各有关区县(市)教育局关工委根据《调查提纲》,做好前期调查、统计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情况交流会,并对农村面较大的7区县(市)教育局关工委上报的调查统计表进行汇总分析。第二个阶段:市教育局关工委调研组于9月21日至24日深入到桐庐、建德和淳安县(市)的乡村和学校,与所到县(市)教育局关工委负责人一起实地考察调研农村留守儿童及开展关爱工作的情况。共考察了3个乡(镇)、2个村、3所学校;先后召开了三次乡镇干部和学校负责人工作座谈会、三次老教师座谈会和三次留守儿童座谈会;深入家庭和乡镇走访老教师6人;对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203人;实地察看了留守儿童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10个;听取了桐庐县合村乡(小学)、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淳安县屏门乡屏门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典型经验和事例的介绍。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开展关爱工作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萧山、、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七区县(市)“面”上的调查和对桐庐县合村小学、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和淳安县屏门小学三所学校“点”上203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得到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和老同志(以退休教师为主)开展关心留守儿童工作情况的基本数据:(1)留守儿童人数及比例:七区县(市)初中生和小学生总数为494416人,其中留守儿童总数为23370人,占47%(其中初中留守儿童49%,小学留守儿童46%);以临安、富阳、桐庐、建德和淳安五县(市)统计,初中生和小学生总数249371人,其中留守儿童总数19301人,占77%(其中初中留守儿童73%,小学留守儿童8%)。统计数据显示,经济相对不发达而农业人口多的地区留守儿童人数多、比例大,以七区县(市)排列:淳安为402%,建德为91%,桐庐为44%,临安为38%,富阳为23%,为19%,萧山为15%。(2)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点”上调查):父母中有70%进城务工(其余经商或其他工作),在县外省内的56%,在省外的20%;外出工作的父母半年回家一次的占45%,一年及一年以上回家一次的占34%;外出工作的父母约50%能与孩子保持较多的联系(主要是电话联系)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占36%,一般的占54%,较困难的占10%;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的96%;(3)留守儿童自主、自理情况(“点”上调查):自我判断较好的24%,一般的69%,较差的7%。放学回家(以及双休日)干的事;看书做作业占74%;做家务、干农活占22%,去乡村活动室占8%,搞电子游戏占7%,和朋友玩占15%。在留守儿童座谈会上,有几位小朋友说,父母为了我们出外打工,非常辛苦,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要感谢爸爸妈妈,祝他们身体健康,多挣点钱;(4)留守儿童困难情况和呼声,从七区县(市)汇总的数据来看:学习困难占405%;经济困难占324%;无人管理占134%,行为偏差占122%;身体残疾占15%。在对203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感到最困难也就是最需要帮助的是“辅导学习”占66%,其次是思想行为指导和关心身体健康的各占15%,而经济上需要帮助的只占4%。在留守儿童座谈会上,呼声最大的是盼望父母能在自己的身边和希望有人在课外辅导他们的学习。少数留守儿童有特殊困难:在留守儿童座谈会上,桐庐合村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女孩难过地说,父母离婚,父亲出去打工,她的爷爷身患癌症,她希望父母复婚、爷爷的病能治好;建德航头中心小学一位五年级的女孩泪流满面:她的母亲不久前病故,父亲外出打工,而照管她的爷爷身体又不好,她感到困难重重,很伤心。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可能还有一些,要给予特别的关心照顾;(5)开展关爱工作的情况,从七区县(市)汇总的数据来看:老同志做(义务)家长的占24%;对203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有84%反映在校老师对他们很关心,33%的反映乡村干部对他们很关心。

三、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典型事例

1、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今年7月2日,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专程来到建德市实地调研家长和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工作,看望慰问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6月18日,杭州市关工委在桐庐县召开全市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暨现场会,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桐庐县合村乡努力做好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乡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列入议事日程;健全组织网络,发挥好“五老”作用(主要是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开展关爱活动。建德市航头镇是个农业大镇,全镇外出务工的农民有4000余人,有近500名留守儿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把它作为工作品牌抓实抓好。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镇政府和学校共同研究成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镇留守儿童活动具体部(设有阅览室、关爱工作室)、航头初中留守儿童根雕活动室和航头中心小学图书室三个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发动老干部、老教师和留守儿童开展家长和结对关爱活动,做好建档工作,还对家长开展学习培训和工作交流,把关爱工作做实做细。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和钱江晚报等媒体报道了航头镇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和事迹。淳安县是留守儿童人数最多的地区。去年,淳安县老干部局和教育局负责同志联手对全县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淳安县妇联在开展“七彩阳光”行动的基础上,结合“文明共建”、“联乡结对帮户”、“家长”结对等形式,在全县推出“暑期爱心护蕾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爱心,进行慰问。据七区县(市)不完全统计,在乡(镇)、村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支持下,目前共建有青少年学习辅导站486所,青少年活动室824个,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教育、活动场所和环境。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精心组织实践,积极开展研究。创新举措,以点带面,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主要经验。合村小学是桐庐县教育局抓的一个点。合村小学对在校62名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与父母联系情况、学习情况、对待留守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经过仔细分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践:(1)建立模拟家庭,弥补亲情缺失;(2)开展临时带养人教育,改变家庭教育方式;(3)加强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填补亲情空间;(4)过生日,消除节日孤独感;(5)组织社会群体参与,感受大家庭温暖。合村小学有多篇有关留守儿童研究的论文、课题获奖,并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要求每班推荐典型的留守儿童与本校的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2至3名学生,签订《爱心爸妈结对协议》,结对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开展多种关爱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还在宿舍区设置“校讯通”,为留守儿童密切与父母的联系提供了电讯平台。此外,淳安县威坪镇唐村中心学校撰写的《三维联动,构建温暖家园》,也对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总结和研讨。

3、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老同志用心用情,无私奉献。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按照“急党政之所急,想留守儿童之所想,尽老同志之所能”的要求,发挥好关工委组织及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把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抓实抓好。建德市教育局关工委和市退休教师协会有机结合,建立了18个退教关工委,92个关工小组,动员和组织离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关心农村青少年工作。,由退休老教师带教,结对的留守儿童有1120人,退休老教师正式受聘为家长的有212人,活动达到417人次。家长活动已成为建德市关爱工作的一个亮点。老同志参与的人数较多,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是建德市教育系统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桐庐县合村乡的退休教师参加乡关工委建立的留守儿童俱乐部工作。调研组实地察看了这个俱乐部,那里有儿童阅览室和活动室。阅览室墙上贴着“留守儿童书画作品”。调研组还和年届七旬的退休教师游志君交谈。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年来在节假日里以俱乐部为阵地,上午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下午排练文艺节目,很受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在年已76岁的退休教师陆家荣的家里,调研组实地看到居所的一间用房辟为留守儿童阅鉴室,供少年儿童假期活动用了十多年。园子里栽种了多种花卉,他把培育好的花籽无偿赠给学校,开展“美化校园、优化环境”的“花仙子”活动。在淳安县,调研组来到距县城70多公里的山岖屏门乡,这个乡不但建立了乡关工委,而且每个自然村都有关工小组,组长由退休老教师担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屏门乡屏门村,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村关工小组宣传栏和留守儿童俱乐部。宣传栏里乡贴着由村关工小组用毛笔手书的庆祝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的大字宣传资料《六十年的变迁》在村留守儿童俱乐部的墙上,张挂着《村关工小组人员名单》、《村关工小组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任务》、《留守儿童俱乐部活动计划》、《留守儿童须知》以及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照片。一个偏僻的山区乡村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能做到组织网络健全,活动场所落实,工作开展正常,任务落到实处,老同志主导作用得到发挥,真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和感动。在屏门乡,调研组还听取了金陵村75岁的退休教师童志烈无私奉献,关爱本村青少年的感人事迹介绍。他开始利用家居用房为少年儿童办“家庭学习班”12年。后来,因假期来参加学习活动的青少年多了,经过努力争取,把“家庭学习班”搬到曾经是村小的一个空余教室里,改名为“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假期里到这里来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及其他孩子有30多人。他针对青少年的实际,运用本村先进青年事迹撰写的宣传资料及剪报资料,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与回乡度假的大学生一起对他们进行辅导,还进行了家访。13年来,童老师为村里出黑板报共478期,计26万字。为办好“家庭学习班”和“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每年至少要用150天以上时间。他不仅从没有向学生收取一元钱、向村委会报销(或补贴)一元钱,反而自己拿出1500多元钱用于添置教学器材和开展活动。他说:“关爱是发挥余热的动力”。

党和政府的关怀,教育系统的努力,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同志的关爱,使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积极的成效。做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确实是一项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惠民工程。

四、问题和建议

“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会长期存在。留守儿童中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身心健康产生缺陷,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甚至行为失足失范等问题,如果教育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也会伴随产生。目前,关心留守儿童工作主要是发展不平衡。“点”上的工作搞得比较好,而“面”上许多乡、村尚未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提供的校外活动场所欠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不够有力,关工组织网络不够健全,老同志的作用发挥得也还不够。在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困难:一是经费紧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需要一定经费。虽然乡(镇)财政和村里拿出一部分经费,但缺口太大。象淳安县屏门乡村就感到更困难。二是爱心资源有限。建德市航头镇退教关工人小组反映全镇留守儿童家长主要来自退休教师和村级妇女主任两个群体。全镇500余名留守儿童只有40位家长,实在太少。

针对存在问题,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县(市)、乡(镇)政府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有关各方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要将留守儿童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纳入到对县(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及时检查、督促,使工作落到实处。县(市)、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尽可能统筹解决开展关爱工作中的经费问题。

2、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要将关心留守儿童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列为班主任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搞清楚本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和健全档案。学校要组织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及学生干部对留守儿童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教活动,重点是学习上的辅导和道德行为上的引导。对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及所在乡(镇)、村的联系,给予特别关心和照顾。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努力创造寄宿条件,尽量安排留守儿童住校。

3、留守儿童居住所在的乡(镇)、村要充分发挥好校外的关爱教育作用。乡(镇)政府要把关心留守儿童校外教育、管理的任务落实到村,做到有人负责、有具体安排、有督促检查,尽可能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实际困难。乡(镇)、村都要建立留守儿童校外学习和活动基地。

4、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基层关工委建设,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关工委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要积极动员更多的老同志主动配合学校、乡镇、村努力做好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特别是家住农村的退休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重点是做家长或义务联络员,拓宽情感空间,弥补留守儿童在亲情上的缺失,在感情上给予慰籍;做学习辅导员,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做思想品德指导员,鼓励他们从小立志成才,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对行为有偏差的留守儿童要帮助他们纠正,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等等。关工委组织对做出显著成绩的老同志要进行宣传、表彰。

乡村留守儿童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走向;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6.7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管理和教育,加上委托监护人监护有效度不够或能力有限,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安全防范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有的甚至变成“问题儿童”或“黑色势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阻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考察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由于亲子沟通中断、亲子互动缺失,导致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障碍,而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思想道德建设凸现危机、越轨行为日益趋多。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量进城而出现的。而深层原因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无奈、国家力量的退出、后乡土秩序的转型和蜕变,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越来越难以完成,现状及前景极其堪忧。

1.缺陷家庭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心情苦闷。城市化是任何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成为必然趋势,乡村社会必然发生变化。调查中的湘北H村也不例外。H村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农业型村庄,这个村共有900多人口,村上办有小学,乡中学(不完全中学,只有初中)也驻扎在本村,其中本村在读的小学儿童58人,中学青少年110余人。村里没有集体经济和副业生产,村民们靠天吃饭,除了出外打工的村民,人们更多地处于一种“有饭吃、没钱用、生不起病、读不起书”的状态。

除了少部分通过参军或上学读书走出了村庄的人以外,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扣工挣钱成为H村几乎每个农民家庭的唯一或无奈选择。调查中,H村的在校学生160余人中就有110多人是“留守儿童”,父母亲双双外出打工,留下小孩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占到这110多人的90%以上。剩下的10%则是母亲出外打工,而父亲留下种田和照顾小孩。这样的家庭教育往往是有心无力,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父亲,在完成繁重的农活之后,几乎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对小孩进行督促、引导和教育。一些村民说,他们甚至只能在晚上监督小孩是否在看书,而看的具体是什么内容的书他们就不得而知了。他们只能管生活,却没法管孩子的心理,包括日常教育。所以“留守儿童”已经成为这种内陆型农业村庄的基本现象。

家庭教育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农村里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小孩来说,是一种隔代教育,而农村的父亲对小孩而言,则更多地是一种棍棒教育。他们普遍都极其缺乏与小孩的心理沟通,也就难以完成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更有甚者,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是妇女外出,往往是女人在外面见了世面,回来后就闹着和男人离婚,并且坚决不愿意抚养小孩。H村从2005年到2006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10户家庭离婚,其中8户是外出打工回来后的妇女主动提出的,这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伤害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2.软弱学校教育下的“留守儿童”行为无助。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难以通过其家庭教育正常完成的同时,学校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当前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软弱和无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差等生”难以教育,动辄简单处罚,结果往往是“一粒老鼠屎能坏一锅粥”;二是“留守儿童”的流失率居高不下,学校往往只能做做说服工作,而无具体的得力措施,有心无力。

由于受当地乡村秩序的大背景影响,与其他村庄一样,表面平静和自洽的H村并不那么平静。家家户户在家里讨论“地下”,大街上则大摇大摆地摆着由十几条杀猪凳组成的赌桌,同时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那里。里有“马仔”,每天给的工钱是100-200元不等。而这些马仔,几乎都是由中途从学校辍学或初中尚未毕业的青少年担当。这些青少年平时在看场子,同时还帮人打架讨债,有时又跑到附近学校与学校里面的个别差生联合欺负学生,收取烟钱或所谓的“保护费”。学校对付外面的骚扰还有办法,可以进行封闭性教育。但对学校里面的差生却毫无办法。由于有关规定本来就不准劝退学生,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老师们更加小心和谨慎,学校规定对学生不能进行责骂甚至罚站。事实上,在2005年5月,H村XX中学就因为一个老师罚一个没交作业的“留守学生”抄了10遍作业,罚站一堂课。家长居然从湖北省城赶回家里,纠集起10余人到学校找麻烦,扬言要去告学校体罚学生。最后学校摆了一桌酒席请客赔礼才算完事,结果是这个学生以后当然更加不会按时交作业了。

尽管有关部门已规定农村学校的学生流失率不能超过10%,但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流失现象却依然非常严重。以H村XX中学为例,几乎每年达到17%左右。这些流失的“留守儿童”中,女生流失如果比男生多,则主要是因为女性出去打工比男性容易找到工作;而男性如果比女性多,则是因为男生本身厌学和逃学乃至辍学所造成。以前还是男生流失率高于女生,现在则流失的几乎全部是女生。根据在H村XX中学任教6年的一位老师专门统计,他施教的学生当中已经有100多名女生出去打工,除了10几名是正常职业就业以外,其余几乎都是不正规场所就业。潜台词很明白,那就是――色情或卖身。2006年6月份就有两个村民家长从广东赶回来,到学校把孩子带走。其中一个女生初三刚毕业,就被家长带到县城的发廊里打工去了;另一个女生还差15天中考,家长说做事来钱快,读书还要交钱,反正也考不上大学,结果硬是不让孩子参加毕业考试就带走了,着实令老师们痛心。

3.灰色失控乡土秩序下的“留守儿童”前途暗淡。乡村社会灰色化,是指乡村本身的治理秩序越来越由以往被主流所排斥的“混混”、“恶人”所控制。这种力量本身并不是黑社会,但却以其灰色的状态日益破坏乡村的正常秩序。乡村治理中灰色势力的介入与日益猖獗,很大程度上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代收取农民税费结成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基层干部与灰色势力保持适度距离,就成了一种比较微妙地平衡,平衡的结果却是乡土秩序的日益灰色与失控。例如华中科技大

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谭同学2005年对湘南某镇的调查显示,“1996年该镇政府要拓宽通过本镇的马路时,就曾让灰色势力们去与村民‘商讨’占地、拆房等问题。而近5年以来,地税所、工商所工作人员不愿亲自到集市上收税费(农贸市场主要是做小生意的农民,收税收费较麻烦),就由“混混”们代劳,这些人‘一打二骂三拿东西’,很快就能完成‘任务’。”与其他农村一样,H村的村民们也讲究脸面的重要。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国家权力从农村社会的逐步退出与淡化,以往靠道德支撑的脸面现在似乎越来越被以经济和暴力为支撑的脸面所替代。尽管“马仔”的称呼并不悦耳,但大多来源于前辈或现在的“留守儿童”混混们在H村却没有感觉到低人一等,甚至还变成了他们向人炫耀的资本。他们原先在村庄是一个比较弱势的群体,现在却抽着名牌烟,穿着名牌衣服,时而还可以教训一下看不顺眼的人,普通村民见了还要恭恭敬敬。这对于相当一部分考大学无望,外出打工无门的“留守儿童”们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和一种不错的选择。所以说,在这种灰色失控乡土秩序下的“留守儿童”,一般是前途暗淡。当然,这更是一种危险的选择。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走向分析

调查显示,H村XX中学2005年初三毕业生120多人(包括本村和外村),最后考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达60人,是历年来水平最高的一次。剩下的60余人中,本村学生有30余人,10余人外出打工,剩下的则暂时呆在村子里,农忙时帮助家里种田干活,闲时在村里闲逛打牌,这里面已经有4-5人成为当地地下的“马仔”,还有2人因为吸毒被送强制戒毒。对于H村的“留守儿童”而言,如果没有机会继续读书,他们未来的走向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和在家务农以外,剩下的就只有在乡土社会中摸、爬、滚、打这条生路了。

1.成为都市里的漂泊者。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0/0_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全国的基本情况是如此,H村的情况则更加糟糕。H村的“留守儿童”如果外出,所能获得最高学历也就是初中毕业证,以一无技能、二无门路、三无学历的状况进入城市,只能成为城市生活中以出卖力气或出卖皮肉为生的临时过客或漂泊者。无情的现实,使得H村2005年初中毕业的“留守儿童”中,就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呆在村庄过日子,而不敢进城去务工,或漂泊,或流浪,甚至冒险。

2.成为村庄里的灰色混混。现今,H村留存村庄里的仅仅只有初中毕业的“留守儿童”,几乎成为了乡村混混的后备力量。大部分人并没有去当“马仔”,而是选择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毕竟,农业税取消后,很多村民开始只种一季稻,农活并不那么重,而且父母亲在外打工,总会随时给家里捎点钱,与其拼命干活,不如得过且过,闲时打牌,游荡村庄,在村里经常偷鸡摸狗,偶尔还会喝酒闹事,总能找点乐子。一来二去,“混混”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他们的主流生活了。

3.成为社会潜在的黑色力量。现在的H村通常起码有2到3个大规模的,本地毗邻湖北、江西,是三省交界处,江西、湖北的很多人都开车、骑摩托来这里,除了设备简陋和露天进行以外,其工具、人马和运作方式几乎和电视里看到的没什么两样。开其一天的打水(行话,即抽税)费居然高达7―8万元,而税率只是1%。由此可以想象,的规模有多大。有些时候,的赌徒都懒得数钱,而是用尺子比钱堆的高矮。H村所在的乡由原来的5个小乡合并组成,而该乡只有一个仅有6名警察的乡村派出所,根本就没有警力来管制这种规模的,也根本不是这种规模的对手。和“地F”一起掏空了农村的经济,肥了一些人的腰包,也养活了大批“马仔”。“马仔”虽然收入高,却也意味着要随时打架,到处讨债,必要时动刀子流血。H村一些由“留守儿童”组成的混混们,缺乏家庭的监管,很快就有一部分吃上了“马仔”这碗饭,从而走向了一条潜在的黑色不归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探讨

要真正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必须在治标的同时而着重于治本。前者主要是加强和完善教育体系,后者则需要从新时期乡村社会变迁上来整体理解新农村建设。乡村社会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是一种“皇权不下县”的自发社会,村中的生活逻辑和社会秩序处于一种自治的状态。建国后的和政权建设,使得农村和国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力量在乡村是一种逐步退出而又相对紧张的态势。取消农业税前,乡村干部与农民经常地打在一起,正如夫妻经常地吵嘴闹些矛盾。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与村民之间不再有联系,就好比夫妻之间不再讲话。夫妻之间不讲话并不是关系更好了,而是关系更加复杂和微妙了。新农村建设在目前这种局面下,更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

1.填平强化教育与完善体系的反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不断扩大,而且会越来越大。他们的学习目标、生活方式、行为取向、道德观念等正处于由朦胧向成型转化的成长时期,其心理认知、道德情感、行为评价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在其家庭教育缺位、早期管教真空、亲子互动断裂的生活环境中,由此产生的角色错位和角色冲突,势必会严重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过程。

教育是引导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办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个人性格缺陷、学习目标混乱、越轨行为发生、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只不清等问题,无疑应从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素质入手,充分发挥教育的启迪作用与教化作用。但目前的做法是强化教育的强制功能,却并没有完善教育的体系。如前所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自体系建设比较滞后,面对不良的“留守儿童”和流失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一种软弱与无奈的状态,甚至处于失控和茫然状态。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法》,实现“以人为本”战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试教育与职业教育,引导式教育与必要的惩罚教育、寄宿学校与寄养家庭相结合的机制,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践的制度化、规范化利普遍化。

2.协调背井离乡与村庄面向的矛盾。农民实际上是“守上重迁”的,不到万不得已,农民并不愿意背井离乡,也不愿意丢下自己的孩了使其成为“留守儿童”。但事实上,全国9亿农民转移进入城市是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绝大多数农民将不得不依托人均一亩三分地而过着“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我们不可能指望通过调动农民“拼命赚钱、拼命消费”的积极性,来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双重贡献。“在农民不可能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情况下,通过广告和时尚调动起农民高消费的欲望,却不能为他们提供满足的于段,实在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也因此,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新乡村建设,让农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重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患义,就极其重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美术教师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美术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篇1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回顾这一年,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

    企业致客户的感谢信范文作文(精选4

    - 阅0

    企业致客户的感谢信篇1尊敬的客户:您好!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怀着感恩的心情,向您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感谢您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您让我在行业中充满信心和勇气并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