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修复技术(6篇)

来源:其他

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篇1

我县黄湾岛位于县黄岐湾南侧,筱埕镇后澳海面,北纬26°。17′13〞、东经119°49′22〞,面积约0.068平方公里,岛形似香蕉,略呈三角形,呈南北走向,岸线长1.38公里。周围水深6-15米,无人居住,海域滩涂面积为本岛的20倍。位居亚热带海洋季风区,四季气候温和,水温稳定适中,水质清澈无污染,浮游生物十分丰富,环岛沿边的虾、蟹、贝、藻种类不下100多种,其中珍贵物种龙虾、海参、鲍鱼常年生长在岛屿周边。长期以来,由于滥捕,疏于管理,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黄湾岛资源,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制定黄湾岛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岛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宗旨,通过对海洋无居民岛屿实施综合整治及周边海域的保护,达到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丰富、地方特色物种的典型性、衡有性得到有效地保护,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整治时段及目标:

工程实施时间为三年。

通过区域范围的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建设、清除岸线和区域范围内的海漂垃圾、实施生态修复、开展海区生物增值放流、投入人工鱼礁等措施,达到自然生态的优化,区域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整治范围:

黄湾岛及周边3海里范围海域。

四、工作原则:

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按照科学规划、详细调查、生态修复、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

五、整治的主要内容:

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开展生物基础状况调查;

2、建设区域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

3、实施封岛栽培进行增殖放流;

4、投入人工鱼礁;

5、开展岸线及区域海域巡查;

生物基础状况调查项目:对海岛植被、土壤进行调查登记,对区域海域进行水体和潮间带生物基础调查,每年春秋两季进行调查,布设五个断面,五个站点,连续调查两年,对该海域生物基础状况及变化作出判断,并提供报告,为开展该区域生态修复及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科学依据。

建设区域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该海域进行常年生态监控。

实施封岛栽培:①宣传管理工作:通过张贴通告、标语、散发宣传小册子等方式,提高保护区周边群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②在岛上及陆上建立标志牌,增强警示力,在黄湾岛建立标志碑,上书保护区简介、示意图等,以及破坏保护区的行为及应负的法律责任。

③选派专职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检查,防止群众进行保护区乱采乱挖。海监及渔政队伍不定期进行巡查管理。

进行增殖放流:

在黄湾岛周边海域进行增殖放流,另外,开展底栖物种等常规品种的人工放流,以恢复岛周边海域因过度捕捞而造成的破坏的生物种群资源。

投入人工鱼礁:

建设人工鱼礁,是我县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于调整海洋捕捞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滨海旅游业、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工鱼礁增殖对象为底层贝类、鱼类及藻类。选择经过处理的废旧渔船或制作钢筋混凝土预制模型进行投放。

计划投入钢筋混凝土构件3座,废旧渔船4艘,投资70万元。

开展岸线及区域海域海监巡航巡查:

组建一支由镇海洋渔业工作站、公安边防派出所及当地村民组成的资源管护队伍,在该海域开展日常管护工作。

六、工作要求:

无居民岛屿保护工程是大规模、综合性的海洋环境整治项目,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按照省局的要求实施,确保完成整治作务。

要加强黄湾岛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海洋与渔业局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及落实项目的开展。

项目所属乡、村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并取得涉海有关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做好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

密切与省内外各海洋科研院所、水产技术单位合作,引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促进我们的工作。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领导、企业、群众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工作氛围。

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篇2

一、海洋牧场概念和发展现状

通俗地讲,海洋牧场就是人为的把鱼贝藻类等海洋生物投放到特定的自然海域里生长,就像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一样。科学的定义,海洋牧场则是指通过改善或改造海洋局部环境条件,将人工培育到成活率较高阶段的生产对象幼苗释放到自然海域,提高自然海域的生产力,实现自然海域的“农牧化”生产,其实质是为了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在特定海域设置的人工渔场。这种生态型渔业发展模式颠覆了以往单纯的以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以及由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生产的一次革命。海洋牧场的构想是日本海洋专家在1970年提出的,最初思路是在海底连片放养贝类、大型藻类等非游泳生物,进行海底栽培。后来随着栽培渔业的发展,开始投放人工鱼礁和鱼苗增殖放流,逐渐发展形成了“海洋牧场”建设理念。日本早在1978-1987年就开始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至今日本沿海已有三分之二海域、107处海区建设了海洋牧场。挪威、韩国、美国、英国等渔业发达国家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建设海洋牧场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的战略对策,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等几十个国家也都相继开展了海洋牧场的研究和建设。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海洋牧场建设设想。进入本世纪以来,海洋牧场建设开始提上议程并逐步铺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近几年每年都安排资金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至今,北起辽宁,南至海南,沿海大部分省市和地区都在开始启动海洋牧场规划和建设。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建设海洋牧场的沿海省份,大连的獐子岛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洋牧场;山东省提出了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在全省沿海大规模开展海洋牧场建设;连云港海州湾、厦门五缘湾、珠海万山群岛、海南三亚等地也在建设不同规模的海洋牧场;浙江舟山市争取到了白沙、马鞍列岛两个国家农业部海洋牧场项目,并已启动建设。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洋经济大市,应顺应渔业发展新趋势,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争取海洋牧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宁波市建设海洋牧场的作用

在开放海域建设海洋牧场,既是一种生态型的养殖模式,又是保护与恢复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在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修复或重建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沿海土地集约利用、缓解渔民转产转业压力、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一)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

宁波沿海曾是我国渔业资源最丰饶的海域之一,但随着海洋污染的加剧和捕捞强度的增大,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单位捕捞强度渔获量急剧下降,且低值鱼类的比重逐年上升,已到了资源利用的极限,难以长期维系。此外,由于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宁波市海水养殖区域逐渐萎缩。据统计,在2004-2009年六年间,由于滩涂围垦、沿岸开发等原因,海水养殖面积减少了13万亩,约占全市养殖面积的20%,而今后几年养殖区减少的速度还将加快。面对强大的捕捞压力和严峻的生态压力,仅仅依靠捕捞和设施养殖已难以保证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将改变以往单纯“捞海”的渔业生产方式,向“耕海”、“养海”的渔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最小化,产出结果最大化的目标。以大连獐子岛海洋牧场为例,其面积1000km2,年产量却有5万吨,差不多是宁波沿岸海水池塘、滩涂养殖产量的1/4,相当于15万亩养殖面积的产量,并且其产品质量和价值更远高于一般的养殖品种。

(二)保护海洋环境,恢复渔场资源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依托和载体。近年来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据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报告,全市近岸海域未达清洁和较清洁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672km2,占总海域面积的47.88%,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233km2,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为696km2,轻度污染海域面积为1743km2,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磷酸盐,局部海域还受到石油类和铅的污染。由于海洋牧场建设不投饵料,完全靠海洋自然生产力养育海洋生物,不但大大减少因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还可通过大型底栖藻类的移植和贝类底播,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磷和二氧化碳,较好地改善近岸富营养化的海域环境、减缓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海洋牧场建设对恢复渔业资源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人工鱼礁、海藻移植等方法,吸引海洋中的自然生物在海洋牧场区集聚,为它们营造一个栖息、索饵、繁衍和躲避天敌的场所;在牧场区限制渔业捕捞作业,使牧场区的资源量可以快速的恢复和增长,由于是自然增长,可以达到从初级生产力到三、四级生产力种群、环境之间的平衡,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优化结构。国内外的研究表明,1m3海洋牧场区比一般海区平均每年多增加10kg资源量。另外,由于海洋牧场是一种纯自然的养殖方式,可以保证养殖产品的品质。

(三)充分利用海域空间,协调海洋产业发展

宁波市沿海土地和海岸线资源紧张,用海、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矛盾十分突出。根据宁波市滩涂围垦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沿岸新增围垦面积将达25万亩,而且滨海旅游、临港工业以及城镇建设等开发利用也将大量挤用养殖用海、用地,近岸渔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距陆地仅十多公里的宽阔海域却完全没有利用起来,根据初步估算,除近岸及航道外,我市至少有一半即4000多平方公里海域没有利用。因此,在离岸一定距离的海域或港湾建设海洋牧场,是替代部分沿岸海水养殖设施,充分利用海域空间,协调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宁波市用海、用地需求紧张的矛盾。(四)缓解渔民转产转业压力,增加渔民收入渔业是宁波市的传统产业,从业人员达13.6万。随着区域产业资源的衰退和结构的调整,全市需要大量渔民转产转业。此外,全市每年还有大量的失地养殖渔民也需要转产转业。由于渔民大多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转产转业困难较大,解决这些渔民的出路问题,成为政府比较棘手的、又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海洋牧场建设则是一个比较适合渔民同时又有发展前途的转产转业项目,它的建设、运行都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渔民来参与,这样不但缓解了渔民转产转业的压力,而且还可通过发展海洋休闲游钓,引导转产渔民从事游钓服务,解决部分渔民、渔船的出路,增加渔民收入。

三、宁波市建设海洋牧场基础条件和主要问题

(一)自然条件

宁波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中,四季分明;三面环海,海岸线绵延曲折,根据2006年海域勘界工作量算结果,全市海域面积为8232.92km2,有岛礁1000余个;咸淡水交汇,海区基础生产力较高;沿岸岛礁生物资源丰富,为鱼、虾、贝、藻繁殖生长奠定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饵料基础,这些是建设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从地理位置来看,宁波近海可分为杭州湾海域、金塘水道、象山港、象山东部沿岸、三门湾、韭山列岛和渔山列岛等海域,除金塘水道是主要港口区外,其余海域均可建设海洋牧场。

(二)放养基础

宁波市一直重视增殖放流工作,海区增殖放流已有20多年历史,放养基础扎实。先后设立了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并在渔山列岛东北侧海域和象山港白石山海域进行了人工鱼礁试验性投放,为建设海洋牧场提供了一定的建设经验。2009年全市还在渔山海域进行了试验性底播养殖,先后放养了鲍鱼和海参苗,为今后规模化底播养殖积累了基础资料。同时,现在全市有各类水产育苗厂40余家,育苗种类达30余种,可以保障增殖放流和海底移植苗种的需求。

(三)科技优势

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全市先后建立了国家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等一批海洋技术中心、海洋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整合组建了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海洋科学工程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三个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建立了教育部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五个海洋科研重点实验室,海洋科研体系日益完善。依托科研机构,宁波市在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技术环节如养殖苗种繁育、养成、资源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海洋基础调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修复、水产苗种培育等方面成果先进,这些都为建设海洋牧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四)主要问题

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兴的渔业生产方式,宁波市尚处于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规划统筹问题,目前全市还没有建设海洋牧场的系统规划,缺少对各海区海洋牧场建设适宜性的统筹指导;二是制度保障问题,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相关规定,宁波市现有的渔业生产经营以个体为主,其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也不适应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需求;三是技术保障问题,海洋牧场在宁波市属起步阶段,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适合宁波海域底质条件的海底环境再造技术(包括人工鱼礁的结构类型、区域选择,藻类移植品种、移植方式的甄选等)、适宜的增养殖品种的筛选和规模化培养、增殖鱼类的行为控制、环境效益评估等。

四、宁波市建设海洋牧场的基本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围绕发展海洋经济和生态市建设,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滨海海上旅游,保护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生物技术引进工程、栖息地改造和增殖放流工程、增养殖品种更新优化工程,打造“一港两岛三区”规模化新型海洋牧场,实现宁波海洋渔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内容

未来宁波打造的“一港两岛三区”规模化新型海洋牧场,其中“一港”是指象山港区域。象山港因其资源和环境条件优势,可作为试验区先行启动。通过投放人工鱼礁、规模化移植大型海藻、底播增殖经济贝类,创建管理模式,获取海洋牧场养殖水域养殖容量等各项技术指标,研究探索适合宁波海域乃至整个浙东沿海岛屿型海洋牧场建设模式;“二岛”是指在韭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渔山列岛依托人工鱼礁建设、人工藻场引入以及自然海藻场,开展规模化底播增养殖,调整优化深水网箱养殖规模和品种,建设海珍品增养殖基地,积极发展休闲垂钓渔业,争取把该区域建成宁波乃至浙江沿海最主要的海洋牧场区。韭山列岛在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以渔场自然种群资源的保护与恢复为重点,投放以资源保护型为主的人工鱼礁,通过政府公益性投入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建设保护区海洋牧场;“三区”是指象山东部近海海域、三门湾和杭州湾区域。“三区”的建设内容,视“一港、二岛”的建设效果,再进一步确定建设内容。

五、推进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是渔业新的发展方式,必须在观念上有创新,技术上有突破,管理上有跟进,制度上有保障,政策上有扶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建设海洋牧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重点工作

海洋牧场建设涉及面广,受海洋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较多,既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又要有较高的技术支撑和管理手段,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为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的顺利实施,建议由市海洋渔业局牵头,发改、财政、规划、农业、交通、海事、环保、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成立宁波市海洋牧场建设领导小组,并把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政绩考核内容。同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规,结合宁波的实际情况,制定海洋牧场建设实施意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规范企业用海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投资者的利益。

(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有序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目前宁波海域已实施了修复渔业资源的诸多办法,但系统的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尚未出台。为避免海洋牧场的无序推进,需要编制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在规划前需对拟选建设区进行系统调查,包括资源状况、水质环境、水深条件、底质及承载力、区域海洋开发利用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海洋牧场的建设范围、规模、类型和时间,统筹建设方向、路径和目标。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先从建设人工鱼礁、建立本地原种繁育场、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设立增殖保护区、制订禁渔措施、构建渔业资源和环境污染监测网等做起,再到改造牧场的海洋生物结构、配备音响设备训化鱼类等行为,分步实施,逐步规范。

(三)多元筹资,加强投入,设立海洋牧场建设专项资金

海洋牧场建设投入大,融资难,必须采用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建议设立海洋牧场建设专项资金,从海洋工程包括围海造地的海域使用费、环保部门征收的超标准排污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海洋牧场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海洋牧场建设;二是前期海洋牧场示范建设需要有国家或地方财政支持。海洋牧场建设在开放海域,需要有一定规模才能有效益,前期投入较大,且效益显现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在投资效益不确定的情况下,社会资金投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政府财力作引导。特别是当前宁波市即将建设的象山港海洋牧场建设试验区,承担着象山港生态修复功能和全市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功能,应以公益性投入为主,同时要抓住国家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契机,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三是制订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牧场建设领域。

(四)创新体制,强化管理,建立有效市场化运作模式

海洋牧场建设,既是改善海洋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公益性项目,又是海洋增养殖的效益性项目,创新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是一个核心问题。我市海洋牧场建设必须突破传统的渔业管理模式,建立产权(或使用权)清晰的管理体制,要按照“政府推进、行业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让政府、企业、渔民三者共同参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把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联系起来,鼓励渔民以合作的形式参与海洋牧场的建设、管理,使保护义务和利用权益相挂钩,引入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投资海洋牧场建设,明确和保障企业的利用权益。

(五)人才支撑,科技引领,构筑技术保障体系

海洋牧场建设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应用,技术要求高,解决海洋牧场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是实施海洋牧场工程的关键。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引进技术人才,建立海洋牧场建设协作机制,构建技术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队伍,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已实施海洋牧场建设省份的专家为宁波出谋划策;二是要整合市内海洋科学与渔业技术力量,成立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课题组,对有关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先期攻关研究;三是依托宁波大专院校和海洋科研院所,建立海洋牧场产学研平台,为全市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篇3

关键词:埕岛油田;海底管道;水上修复技术;水下修复技术

埕岛油田经过近20年建设,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海底管网设施,截至2013年底,建成了海底输油输气管线300多公里,这些错综复杂的综合海底管网成为埕岛油田的动脉,实现埕岛油田高效生产及输送,在油田开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埕岛油田的高速发展和稳产增产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海底管道的运营寿命已接近后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海底管道故障出现的频率在逐年增加。不同的损伤机理造成海底管道损伤的形式可以分为管道变形、穿孔泄露和破损断裂三种形式,针对这三种形式研究制定的海底管道修复技术,主要分为水上修复法、水下修复法、断裂或变形处打卡等施工方法。

1水上修复法施工技术

水上修复法就是将管线的损伤位置用浮吊吊出水面,在水面上将损伤部分管段切除掉,再重新安装焊接新的管段的方法进行修复,水上修复法主要适用于新建管线且所处水域深度在20m之下的损伤处进行修复。

1.1施工前准备

施工准备主要包括:施工船舶的改造、施工工艺措施的编制、焊接工艺评定的准备、机具材料的准备、管线现场勘察、海底管线的清淤和整条海管内的液氮置换。

1.2海上施工过程

1.2.1浮吊在辅助船只的协助下就位于海底管线损伤位置。潜水员将尼龙吊带缠绕至管线与抱杆相对应的位置,施工人员使用卡环将尼龙吊带与抱杆施放的钢缆相连接。收紧绞车缆绳,潜水员下水探摸清淤确认起吊部分管线已经完全松动并达到起吊条件时,启动绞车管线开始起吊,起吊到一定程度时,停止绞车,潜水员继续探摸清淤,确认部分管线已经完全松动达到起吊条件时,启动绞车继续吊起管线,如此反复直至将管线起吊到船舷位置,并将管线固定于船舷。

1.2.2管线切割:管线固定在船舷边后,采用火焰切割将损伤处部分管段切割下来,套管切割长度控制在800mm左右,芯管切割长度在600mm左右。在套管切割完毕后为防止内管与套管夹层内的油气燃烧,对套、芯管环型空间充泡沫,并用石棉绳涂抹黄油后塞入环形空间阻止套、芯管环型空间内油气向漏点处回流。切割完毕后,将新的管段组对焊接到海底管线上,将海底管线连通。并对对焊缝进行100%超声波检测。然后对管段防腐保温。最后浮吊上的4台绞车同时启动,管线匀速的被施放于海底泥面。

1.2.3上水试压、检测,合格后将清淤出的160m管线使用驳载挖沟装置重新挖沟,挖沟深度1.5m。

2水下修复法施工技术

水下修复法就是制做一个干式装置,干式装置有足够的强度和足够的空间,用干式装置将海底管线在水下与海水隔断,人进入干式装置内,对损伤处进行封堵盲板修复,将管线损伤处修复好。水下施工法主要适用于建造使用时间较长的海底管线,且水深不能超过3米。

2.1施工前准备

主要包括施工船舶及机具的准备、施工工艺措施的编制、焊接工艺评定的准备、力学性能实验准备、干湿装置的制作和管线内原油进行液态氮置换。

2.2海上施工过程

2.2.1浮吊就位于管线损伤处位置,抛设4个定位锚。锚点抛设依据GPS定位系统,防止损伤附近海域海底管线与海底电缆。然后在管线漏点处冲出长7米、宽5米、深管道以下1.5米的坑,再用浮吊将干式装置吊放于管道之上。关闭干式装置底部锁定装置,使用潜水泵将干式装置内海水抽出,清理干净干式装置内淤泥,安置鼓风机等通风设施,并安装好防爆照明灯。管线卡子拆除并对现场可燃气体检测确认操作环境安全后,对套管进行扩孔,孔径以φ200mm为宜,开孔采用机械开孔。为方便内管修补施工,并防止内管与套管夹层内的油气燃烧,将石棉绳涂抹黄油后塞入环形空间,使油气混合物不能进入作业空间。

2.2.2芯管动火前用可燃气体检测确认操作环境安全后方可施工。在内管孔洞处切割一个φ100的圆孔,并切割出30°坡口。在与海底管线母材相同的管段上切割一块φ100的圆板,并切割出30°坡口。将原板安装到海底管线漏点处切割的孔洞上,焊接并无损检测,防腐保温。根据套管孔洞大小,在与海底管线母材规格相同的管段上切割封堵板材。板材边缘开30°坡口。将板材安装到套管孔洞上,焊接并无损检测,防腐。

2.2.3管线修复完毕,将干湿装置拆除,上水试压、检测,达到要求后放压、投产。

3水下高压卡具封堵技术

CB12A-中心一号(CB12A端)海底输油管线在前期海管立管调查项目中发现如下问题:距立弯约4m处的水平弯位置海管外管完全断开,外管断开的间距最大约35cm,断裂处两端外管已不同轴,而且海管悬空总长度约45m,最大悬空深度为2m。针对此种情况决定在不停产的前提下采取对管线损伤处加固封堵及海管悬空部分进行抛砂治理的施工方案。

3.1陆地预制高压卡具

先对高压卡具安装位置进行海生物清理、打磨,然后由潜水员制作了能够真反映海管断裂部位现状的模具,并将模具交付于高压卡具制作方制作卡具并确定水下管卡的安装位置及高压卡具尺寸。

3.2浮吊就位后,海上安装高压卡具

在海管断裂处拴系定位浮漂,拴系用钢缆拴系高压卡具,起吊。根据定位浮漂位置,利用浮吊将高压卡具吊到水下预安装位置。潜水员下水到预安装位置,密切注视放到水下的卡具。当卡具快到安装位置时,潜水员通知水面人员,指挥浮吊将管卡合拢在海管上,调整卡具位置及角度。初步找正后,由潜水员预紧螺栓,直至卡具不能活动为止。上紧螺栓,安装完成。对高压卡具试压,试验压力逐步增加到1.0MPa(表压),并且稳压4个小时。

3.3平台近端海底管线投砂防护

投砂时砂袋在海底管线两侧均匀堆放,砂袋顶应超过管线上端50cm,砂袋顶面宽度根据管线悬空高度而变化,砂袋底面根据管线悬空高度应适当增宽,保证砂袋的稳定性,砂袋之间应尽量增大接触面积,不得留有较大空隙,防止水流冲刷。

4结论

水上修复施工和水下采用干式装置修复施工与海上水平口施工次序基本一致,可以把管道修复控制在干环境下进行。但此种方法对天气较为敏感,由于施工需要5天以上的好气象才能一次性完成修复施工,海洋采油厂在埕岛油田的海底管道修复施工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步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质量,减小天气对施工的影响,从容面对海底管线的突况,保障油田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埕岛油田灾害地质研究成果报告[R].青岛: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2006.

[2]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管线安全防护对策研究报告[R].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3]侯涛安国亭.海底管道损伤处的修复方法[J].中国造船,2002.

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篇4

关键词:深海石油勘探海洋平台装备海洋钻修井装备水下生产装备现状

中图分类号:TN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084-01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油气资源消耗的递增和陆地原油开采速度的加快,海洋领域内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新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原油的勘探由陆地转移到海洋中。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深海石油勘探计划,根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在未来5年内,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或改装10多艘FPSO,同时,采油平台的导管架、采油平台的各种配套设备的需求量也会进一步加大,海洋石油工程行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我国深海石油勘探的现状

国外的海洋石油工程业起步发展比较早,目前国际上海洋石油工程业几乎被欧美日韩企业垄断,相对来说我国在海洋石油工程勘探方面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著名的海洋工程相比,在规模、装备、技术和项目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经笔者总结,现表述如下几点。

(1)设备国产化程度低虽然我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油气工程装备方面己实现国产化,但对工程装备的水平只停留在对基础零散件的制备上,对于机器的配套组装技术还比较落后,更不用说是对机器件的改造及设计了。机器设备的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严重制约着深海石油规模的开发和勘探。据统计,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国产化率仅在30%左右,70%的部分都是依靠国外厂商完成。国内自配套产品范围较窄,性能和质量同国外有较大差距。此外,海洋钻采装备的配套设备制造业严重落后,关键的、主要的设备、部件全部依赖进口,进口所用费用几乎占到设备建造费用的50%以上。

(2)初步具备设计建造常规水深钻采装备的能力。一些关键设计建造技术还未能掌握,在深水、超深水装备设计和建造上仍是空白。目前我国油气资源开发主要在200m水深以下的海域,深海平台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关键的技术仍然不能掌握,还在研究试验阶段,与世界先进的国家相比,在技术上仍有很大的差距。要完成本国海域上深海资源的开发,也不得不依靠国外的力量来合作开发。

(3)海洋石油装备配套基础差、配套能力不足在石油钻采装备的配套基础方面,我国无论从动力上、控制上及设备综合配套能力等多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在海洋钻井控制系统方面,海洋钻井平台上使用的钻杆、隔水管、海洋水下设备自动输送、安装、起吊装置等,国外使用历史均在10年以上,而在我国至今仍处于分析研究阶段,对一些装置的原理及结构仍不是很清楚。

以上是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深海石油开发的进度和能力,在开采中应用国外的设备也使得大量的利益流向国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

2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发展展望

(1)海洋平台装备发展展望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石油的开采由陆地转移到海洋中,在深海中为保证开采的安全性,需要加大对科技力量的投入,预计海洋钻井平台将会朝着可靠性、自动化方向发展。海洋开采与陆地相比,环境恶劣复杂,随时有风、浪等因素的影响,故海洋油气能否顺利开发是以石油装备的可靠性为前提的。同时,为了适应平台作业效率高效化的趋势,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及增加精确度,海洋装备已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型的多功能海洋平台不仅具有钻井功能,同时还具备修井、采油、生活和动力定位等多种功能。

(2)海洋钻修井模块发展展望钻修机模块化设计已成为海洋钻修机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当然也已经被各国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目前海洋钻修井模块朝着高适应性、大功率及自动化控制等方向发展。我国海上油气田日益活跃的开发为海洋钻修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海上油气田应根据实际装备条件、技术水平、作业费用等因素,灵活选用合适的海洋钻修井机设备。我国海洋钻修井机产业应进一步提高海洋钻修井机装备的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缩小与国外海洋钻修井机装备的差距。

(3)海洋水下钻采装备技术发展展望海洋水下钻采装备主要包括海洋立管、水下井口、井控装置及海洋集输系统等。我国对于海洋水下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可实用的经验,都要靠科研人员一步步的探索。虽然如此,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海洋水下装备的开发研制能力。在今后的5~10年内我国必将在海洋立管、钻井隔水管、水下防喷器等多个单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会在今后的10~20年全面实现海洋水下装置的国产化。

3结语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石油科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国家也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力度。当前我国虽然在海洋平台建造及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海洋装备技术和开采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为早日让我国发展成世界海洋勘探石油装备的强国,我们必须加快技术科研的步伐,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我们坚信经过几年的发展时间,我国一定能够实现海洋石油工程行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谟圣,杨本灵.世界石油设备发展的新特点及机遇与挑战[J].石油矿场机械,2007,36(9):126.

[2]黄悦华,任克忍.我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现状与技术发展分析[J].石油机械,2007,35(9):157-160.

[3]王定亚,王进全.浅谈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石油机械,2009,37(9):136-139.

[4]王传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钻采设备发展现状与趋势[J].船舶物资与市场,2006(6):213-215.

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篇5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我国海洋牧场开发近几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简要介绍海洋牧场概念、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历史与现状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建设中尚存在布局不合理、选址不科学、结构类型单一、运营模式粗放、管理困难等突出问题和挑战,并从体制转变、制度完善、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我国;问题

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均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海洋水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水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关注,这对我国当前的海洋水产品生产系统形成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捕捞过度和生态破坏,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持续压缩近海捕捞能力仍将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渔业政策;海水养殖的蓬勃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消除了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影响,但是由于生产模式粗放,累积至今已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病害和品质退化等问题,养殖边际收益下降。此外,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新城和工业区开发等占用了大量的传统养殖岸线和海域,适用于传统养殖模式的海域空间迅速减少。因此,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发展的生态友好水平,已成为保障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变化的海洋水产品需求的必然选择。海洋牧场因为空间布局选择余地大,环境友好,生产力高,能够同时缓解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面临的多项突出矛盾,被我国专家学者和沿海各地区所看中,近几年中逐渐走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或困难,梳理这些问题和困难并探讨有效对策,有利于引导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正确方向,保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海洋牧场的范畴边界与开发实践中的相关讨论

1.1海洋牧场的范畴与边界

日本在1971年的海洋开发审议会上首先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构想。追踪日本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可知,日本“海洋牧场”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其栽培渔业(增殖放流)的发展。日本是一个内陆资源贫乏的国家,对海洋渔业的高度依赖使其成为海洋渔业大国之一。随着本国沿岸渔业资源的枯竭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动议的提出,日本转而注重发展本国沿海的栽培渔业。后来对栽培渔业在适用的空间范围、鱼种以及增殖效果等方面的期望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海洋牧场的概念和构想。但是,日本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多是从内容和分类角度作出,随着海洋牧场开发技术的进步,这些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导致日本的学者们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海洋牧场”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稳定清晰的边界,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海水养殖业态的关系并不清晰。

我国学者目前采用较多的“海洋牧场”定义是:在特定海域里,为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1]。虽然学者们对海洋牧场定义的字面表述较为统一,但是对概念的解释则不尽相同,有的解释相对宽泛,如“主要通过放流、底播、移植等方式将经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的生物苗种放流入海,利用天然饵料或微量投饵育成,并进行高水平的生物管理和环境控制,扩大海洋生物资源量”[2]。有的解释则相对具体而严苛,如“它先营造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再由所吸引来的生物与人工放养的生物一起形成一个人工渔场。依靠一整套系统化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如人造上升流、人工种苗孵化、自动投饵机、气泡幕、超声波控制器、环境监测站、水下监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力量,将各种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就像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那样,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3]。

笔者认为,在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实践中,“海洋牧场”无法也不应遵循统一标准,依空间、对象、资金投入强度等的不同,形式应有差别,技术复杂程度也应有高低之分。只要具备以下三个共性的基本特征,都可以称为“海洋牧场”:一是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特别是海洋生境的人工营建或改造,而不是完全在天然环境下生长;二是完全利用天然饵料,或仅有微量的人工投喂;三是生长环境必须开阔、开放,没有人工的物理阻隔或圈养设施。按照这一标准,初级的海洋牧场可能仅仅是:选定某一海区或滩涂,通过人工改造,营建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吸引野生海洋生物聚集、定居,依靠天然饵料繁殖、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进行采捕。而随着人工干预程度和技术复杂程度的增加,海洋牧场的等级也升高,例如,为了弥补野生群体数量不足,适当投放人工种苗;为了弥补天然饵料不足和加速生物生长,适当人工投放饵料;为了防止生物逃逸,采取各种控制和驯化措施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牧场系统融合了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采用了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和系统配套的大型渔业设施(包括苗种孵化厂、大规模鱼礁群、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无人值守的投饲和环境监测装置等)。

海洋牧场是以栽培渔业(增殖放流)为基础,在继承捕捞、增殖和养殖三者的合理做法又规避三者的一些弊端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它与三者有较大面积的交集,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与三者也有诸多明显不同:与传统的海洋捕捞相比,海洋牧场注重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补充,而不是单纯的采捕;与传统的海水养殖相比,海洋牧场更遵从生态学原理,牧场中的生物完全在开放海域中生长,可实现物质和能量多营养级利用,有效降低投入品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拓展了增养殖生物的活动空间,提高了养殖产品的品质;与单纯的人工放流相比,海洋牧场注重生境修复和资源管理,保证了增殖目标生物的成活率与回捕率。这些不同构成了海洋牧场模式区别于其它海洋渔业模式的本质特征。有日本学者将海水养殖纳入了海洋牧场的范畴,就我国目前变革现行海水养殖模式、拓展海水养殖空间的迫切需求而言,显然不适宜,只有集环境保护、资源养护、人工养殖和景观生态建设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才是我国海洋渔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海洋牧场开发实践中的相关讨论

海洋牧场模式虽然适用于鱼虾贝藻等几乎所有海洋经济生物种类,但是该模式的提出更大的价值在于解决以鱼虾为代表的游泳生物的放养问题。营底栖生活的非游泳生物由于活动空间范围小,放养相对简单。而游泳生物活动空间范围大,善逃逸,传统上一直采用构建人工圈围设施“圈养”的方式,放养的难度很大。因此,海洋牧场理念提出后,以游泳生物特别是鱼类为对象的海洋牧场便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人工鱼礁投放、藻场营建等生境改造工程以及人工苗种放流对于以游泳生物为主要对象的商业化海洋牧场而言十分关键。它能够吸引相关海洋生物聚集,使生物定居或滞留于礁区的时间延长,并使生物得到增殖。商业化的海洋牧场,虽然不构筑物理的圈围设施,但也会采取一些声、光、电等科技手段,防止牧场内鱼类逃逸。

随着海洋牧场实践的开展,特别是海洋牧场的商业化开发,一些原则和方向性的问题也随之涌现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其中,讨论最多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增养殖对象品种的单一化和多样化问题。从商业角度,一处海洋牧场要达到商业水平,一定程度的单品种、大量增殖是必要的。但是有观点认为,只繁殖单一种会出现弊害,应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造成有饵料生物、有天敌生物、生物之间取得平衡均势状态的渔场,从中捕捞特定种,才能保持其复元力。此外,也有人从经济效益着眼,担心大规模单一种增殖导致高产降价问题,因而提倡对象鱼种多样化、少量化[4]。实际上,抛开单一化和多样化孰优孰劣不谈,单就单品种大量增殖而言,环境容纳力无疑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增殖数量和密度过大,势必造成天然饵料不足,需要人工投喂,而高密度单一种和人工投喂的海洋牧场无异于回到了“圈养”的老路。海洋牧场的建设必须吸取捕捞和养殖业由盛转衰的教训,不论是单一品种增养殖还是多品种增养殖,都需要根据生态容量、最适渔获量等合理规划海洋牧场规模,控制捕捞强度。

二是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问题。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一些增殖放流活动在修复衰退渔业资源种类、提升增殖水域渔业产出能力的同时,也会给野生资源种类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健康状况以及增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带来诸多生态风险。例如,当野生种群资源密度较高或接近增殖水域对该种类的最大容纳量时,大规模的增殖放流会加剧种内竞争,使野生种群显现负密度依赖效应,影响其存活、生长和繁殖投入;增殖群体与野生种群若存在生殖交流,野生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可能受到负面影响[5]。关于这些风险的理论、规避方法和技术等仍在讨论和发展之中。

2我国海洋牧场开发现状与问题

2.1开发历史与现状

我国贝类、海珍品底播养殖开展较早,但是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为主要内容的较高级形式的海洋牧场开发则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局筹资在防城近海投下26座小型鱼礁,其后又逐年在北海、合浦、钦州等地投放了人工鱼礁。1981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在山东省胶南、蓬莱和广东省大亚湾、电白、南澳沿海投放了人工鱼礁,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此后,农业部主持推广人工鱼礁建设,拨款300万元,地方自筹300万元,成立了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组织全国水产专家指导各地人工鱼礁试验,试验开展了3年,在全国沿海省、市建立了24个人工鱼礁试验点,投放了28700多个人工鱼礁,共投放礁体8.9万m3。但限于当时的国情和对人工鱼礁建设认识上的不足,人工鱼礁建设总体投入较小,效果不明显,导致我国人工鱼礁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断[6]。

2000年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重启人工鱼礁试验,2001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以“人大”决议的形式确定投资8亿元在沿海建设100座人工鱼礁,并在珠海东澳和阳江双山两个礁区进行试点投放。此后,我国沿海各省市先后跟进,使得我国停滞十几年的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规模化发展时期。截止目前,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已在我国沿海各省市广泛开展,并不断有新的建设规划和计划产生。山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以来,人工鱼礁建设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10月底,全省共建设规模以上的人工鱼礁区170多处,投放各类礁体1000万多空方,建成礁区面积1.5万hm2,已经成为我国人工鱼礁建设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效果最突出的省份。

2.2主要问题

持续开展的海洋牧场开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护了我国近岸产卵场和索饵场,养护了近海生物资源,增加了鱼、虾、贝、藻资源量。但是,目前来看,在模式、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标准化管理。人工鱼礁的投放没有放在区域用海的总体框架下统筹考虑,导致经常出现与旅游、航运等部门的用海冲突;在个别地区,私投乱建现象比较突出,给今后的海洋综合利用和管理埋下了隐患。此外,鱼礁建设在礁体设计、材料、制作工艺、成礁机理、工程工艺及施工技术规范等方面缺乏科学指导,部分地区自行设计、投放的礁体,质量和区域适宜性不能保证,影响到了人工鱼礁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是项目选址缺乏科学论证。并不是任何海域都适合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牧场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渔业结构、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已有基础、水质、水深、底质类型、海底坡度、波浪、离岸距离、海浪海流等多种因素。缺乏科学选址论证的鱼礁投放,不仅没有效果,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例如,有的鱼礁投放缺乏对底质的考察,造成日久鱼礁被沉积物掩埋;有的鱼礁投放对海流因素考虑不够,导致礁体发生漂移等。

三是牧场类型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开发的海洋牧场,仍以近岸浅水区的海珍品养殖或增殖占主体,以鱼类为对象和深水牧场开发数量有限;养殖型增殖型鱼礁投入多,而一些公益型人工鱼礁却乏人问津。这大大限制了海洋牧场对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四是运营模式粗放。牧场生境的营造,基本上以石块礁和小型构件礁为主,部分以废旧淘汰木质渔船改造而成,结构稳定且能产生较好规模效应的大型鱼礁、利于贝藻等生物附着的亲生物性鱼礁、修复改善荒漠化海底的功能性鱼礁等缺乏;资源增殖中较多的采用幼体放流,但放流后对其成活率有很大影响的饵料生物发生技术、幼鱼庇护技术几乎为零;鱼类行为驯化技术在海水或海洋牧场中尚未见报道;产出规模控制是海洋牧场可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国内海洋牧场区域内还处于空白状态。总体上,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科技含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五是牧场的运营管理面临挑战。海洋牧场区域面积大、分布广,传统上,牧场的管理,特别是公益性牧场的看护管理主要依赖渔政部门,而在人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后续管理跟不上,或者没有管理,导致不少礁区成了酷渔滥捕的围猎场,不仅没有起到护渔效果,反而加深了对资源的破坏。承包海域的情况虽然稍好,但偷渔偷海现象也比较普遍。

3对我国海洋牧场开发的几点思考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制度、政策、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推动海洋牧场运营管理的社会化

目前,我国实践中常见的海洋牧场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增养殖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以渔业生产或海珍品、鱼类的种苗养殖、繁育为主要目的,增养殖品种多样,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各异;二是生态修复和保护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以大型海藻场的营建、人工鱼礁的投放和渔业苗种的增殖放流为手段,以渔业资源、海域生态环境修复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为主要目的;三是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而出现,以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是海洋牧场建设的一种衍伸形式;四是综合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一般兼具多项功能,常见的是在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垂钓功能,或在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

从牧场的运营方式来看,目前社会资本更倾向于投资海珍品底播增殖为主的资源增殖型牧场和休闲观光型牧场,生态型牧场则主要由政府投资。而在实践效果上,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牧场要明显好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牧场。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牧场属于公共财产,存在“公共草地的悲剧”,管理难度大,成本高,而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牧场开发的成本、收益内部化,利于扩大牧场建设投资,利于牧场的看护和管理,从而提升了牧场的开发效益和资源的养护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牧场开发中,应适当减少纯公益性牧场的比例和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更多的经营管理权授予社会资本。政府资金则主要投向产卵场保护、种质资源保护、幼鱼保护等难以社会化或不宜社会化的领域。

3.2完善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有涉及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的内容,但是还没有一套针对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的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海洋牧场开发的很多方面仍没有明确规定,这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牧场开发规模和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法律法规,规范海洋牧场开发与管理秩序。其中,需要重点明确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用海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技术规范等;二是投资分配制度,包括海洋牧场的开发主体、投资来源、收益分配方式等,特别是要立法保护社会资本对所投资海洋牧场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三是海洋牧场的运营与维护制度: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海洋牧场,由投资主体负责运营与维护,对政府投资的海洋牧场,应明确运营维护主体与管制措施,并通过设置禁渔区、限制作业渔船数量、捕鱼时间、使用的渔法、捕捞数量等手段加强对牧场的管理;五是惩罚措施:对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

3.3强化对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牧场开局、选址的科学化和结构、模式的优化,推动海洋牧场布局向外海、深海发展,推动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型海洋牧场,推动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态化水平。一是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体系,统筹海洋牧场建设与航运、旅游、养殖等产业发展空间,合理安排海洋牧场建设选址和布局;二是加强对海洋牧场开发的用海支持,优先安排海洋牧场建设用海,并合理预留适宜海洋牧场建设的海湾及海岛海域;二是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资金支持,适度减免海洋牧场的海域使用费,对社会资本投资海洋牧场给予财政补助或低息贷款,享受国家农业开发政策;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性基金和蓝色产业基金向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倾斜,鼓励地方建立海洋牧场专项基金。

3.4加快海洋牧场开发技术创新

技术的落后是导致我国海洋牧场开发模式粗放、布局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在日本、韩国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海洋牧场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融合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前沿知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而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尚无法为海洋牧场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构建民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海洋牧场开发关键技术,已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宗国.海洋生物学辞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224

[2]杨红生,赵鹏.中国特色海洋牧场亟待构建[J].中国农村科技,2013(11):15

[3]陈力群,张朝晖,王宗灵.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模式——海洋牧场[J].海岸工程,2006(4):71-76

[4]刘卓,杨纪明.日本海洋牧场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1995(05):14-18

[5]姜亚洲,林楠,杨林林,程家骅.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水产科学,2014(2):413-422

[6]于广成,张杰东,王波.人工鱼礁在我国开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战略[J].齐鲁渔业,2006(1):38-41

Discussiononthedevelopmentofchina’smarineranching

DUXiaoyan,WUXiaoqing,GAOMeng,WANGDe

(YantaiInstituteofCostalZone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Yantai264003,China)

Abstract:China’smarineranchinghasmadearapiddevelopmentinrecentyears.Onbasisofabriefintroductiontoconceptofmarineranchingandthedevelopingprogressofchina’smarineranching,thisarticleconsidersthatchina’smarineranchingisconfrontedwithanumberofproblemsandchallenges,includingunreasonablespatialarrangement,unscientificlocation,singletype,extensiveoperationmode,anddifficultiesinmanagement,anddiscussedaccordinglythecountermeasuresfromaspectsofsystemtransform,institutionimprovement,policydesig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

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篇6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在线监测;海洋浮标;海洋遥感

1引言

我国沿海海域面积只占全国陆域总面积的13%,但却贡献了60%的GDP[1]。海洋通过海水养殖、渔业捕捞、港口航运、滨海旅游、石油矿藏、潮汐风电、海洋药物等多种方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自然岸线、滨海滩涂湿地不断减少[1],红树林、珊瑚礁面积大幅减少[2],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海水富营养化不断加剧,褐潮、绿潮、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迁徙水鸟及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意识保障。海洋经济又被称为“蓝色经济”,是以健康的海洋向人类提供可持续的物资和服务。要保持海洋的健康,就要走低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是建立在关心海洋、认知海洋的基础之上的,海洋环境监测是认知海洋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模式的深入推进,“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健康美丽海洋建设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布局[3],需要不断拓展包括在线监测在内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体系。

2海洋生态文明

2.1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到现在的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科技进步神速。人类在利用生产力和科技实力肆意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这使得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4]。谢平[5]指出生态文明的本原是要维持好地球生命系统在一定平衡域附近震荡的良性循环,其自然基础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ZHANG等[6]指出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础,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目的,以建立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为内容,强调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生态文明是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意识形态。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等理念和活动方式,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7]。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一方面海洋经济发展应以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另一方面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的更大发展[8],即采取不同政策和市场手段调节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人类(陆-海、海-海、当代与下一代)公平正义地共享海洋资源环境[9],实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2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海洋生态意识、行为、道德、制度和海洋生态产业文明等方面[10]。可以通过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生态红线区、海洋牧场示范区七大载体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本研究只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海洋生态红线区两大载体进行介绍。2.2.1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试验区)示范区即先行先试、引领示范。2012年2月国家海洋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2013年2月和2015年12月,国家海洋局公布了两批24个部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11]。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指出目前仅在福建、江西、贵州3省开展试验区试点,并且下发了福建方案。通过实验探索,到2022年,试验区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2.2海洋生态红线区海洋生态红线是生态红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报道仅见于海洋生态红线的概念及其组成体系研究[12]。例如,黄伟等[2]以海南省为例,研究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并给出了海洋生态红线区的概念:是指依据海洋自然属性以及资源、环境特点,划定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旨在为区域海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化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合理边界,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海洋管理制度。许妍等[13]从“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环境灾害危险性”3个方面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曾江宁等[12]对中国海洋保护区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的必然性,同时认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划指标体系可以参照海洋保护区绩效评估、保护区选划与评估指标。

3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获取经济利益、满足人类各项需求为目的,其必然伴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14],强调发展要低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可持续。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就是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题,明确了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由此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广泛共识[15]。近年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相关报道见诸于绿色发展的内涵、发展模式、政策制度、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14,16-18]。长期以来,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海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由此造成了渔业资源的大幅减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实施绿色发展必须强调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海洋生态修复治理。

3.1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传统的海洋渔业以海水养殖和捕捞为主。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近岸和海岛周边海域,有围塘养殖、筏式养殖、网箱(鱼排)养殖等方式。圈滩围塘养殖对沿海滩涂的自然岸线造成了很大破坏,筏式和网箱养殖中的不合理投饵和用药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19]。渔业捕捞以近海捕捞为主,存在违规捕捞、过度捕捞、采用资源破坏型渔具进行违法捕捞以及对“三无”渔船治理难度大等问题。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实施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由近岸养殖向深海远海养殖转变,由近海捕捞向远海远洋捕捞转变,提高科技含量在养殖、捕捞中的比重,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水养殖模式,发展远洋捕捞装备、冷冻、海产品加工、物流、渔船补给等关键技术[20];实施增殖放流、用海养海、耕海牧渔,积极发展海洋牧场;倡导渔民转产转业,开发滨海、海岛生态旅游,开办渔家乐。

3.2海洋生态修复治理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实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015年6月国家海洋局印发的《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2年)中指出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现生态保护与修复整治并重,既注重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注重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以“蓝色海湾”“银色海滩”“南红北柳”“生态海岛”为载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蓝色海湾”综合治理工程着重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改善污染严重的重点海湾和沿海城市毗邻重点小海湾的生态环境质量。“银色海滩”岸滩修复工程主要通过人工补砂、植被固沙、退养还滩(湿)等手段,修复受损岸滩,打造公众亲水岸线。“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计划通过在南方种植红树林,在北方种植柽柳、芦苇、碱蓬,有效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海岛”保护修复工程将采取制定海岛保护名录、实施物种登记、开展整治修复等手段保护修复海岛。

4海洋环境实时监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认知理念和意识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发展强调转变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海洋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海洋环境监测是认知海洋环境现状、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4.1在线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保障。传统的海洋监测以网格化布点、船舶走航式监测为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海洋发展的需要。区别于依靠船舶外出定点采样、带回陆上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的离线监测,在线监测是指监测载体(如,浮标)在远程指令控制下自动开展现场采样、现场分析测定,测定结果直接传输至岸站接收平台的一种自动化监测方式;在线监测具有自动、长期、连续、实时收集海洋环境资料的能力,且不受恶劣海况的影响。我国的海洋浮标在线监测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1996年完成了FZF2-2型海洋资料浮标的技术改造,成功应用了Inmarsat-C卫星通信,才实现了浮标监测数据的实时在线传输[21]。2002年初我国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成立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承担中国Argo浮标的布放、实时资料的接收和处理、资料质量控制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等[22]。自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附近海域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在线监测浮标,成为国内首批由海洋部门建设的在线监测系统。2006年,罗续业等[23]提出了区域性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近年来,山东、广西、海南、浙江、广东、河北等地先后开展了近岸海域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海洋水质浮标、海洋水文气象浮标、波浪浮标、潮位站(验潮井)、高频地波雷达和Argo浮标等构成了当前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的主体,此外,还有潜标、无人船、波浪滑翔器等辅助及新兴在线监测手段。

4.1.1海洋水质浮标由浮标体及传感器、供电及防护系统、通信系统、锚系和接收站等部分组成,监测要素包括水温、水深、盐度、电导率、pH值、溶解氧及其饱和度、叶绿素、浊度、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碳氢化合物等,可自动完成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存储及传输。浮标上还可以加载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降水、光照度、紫外线等常规气象参数。浙江省自于2011年正式启动“浙江省近岸海域浮标实时监测系统建设”项目,计划在5年内基本建成能覆盖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赤潮高发区、滨海旅游区以及海洋生态敏感区等区域的海洋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系统,以获取常规水文、气象、水质(含营养盐)、海洋生物(叶绿素a)以及油类等参数数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实时信息服务,为节能减排提供环境基础资料[24]。截至2015年12月全省(含宁波市)已完成17套海洋水质浮标系统建设,并实现了所有浮标监测参数的在线监测、实时传输、接收、存储和显示[24];预计至2016年12月将完成全部计划中的18套海洋水质浮标系统建设。

4.1.2海洋水文气象浮标、波浪浮标、潮位站(验潮井)和高频地波雷达海洋水文气象浮标通常是指直径大于或等于10m,能够全天候、连续、自动采集和传输海上水文气象资料的圆盘形浮标,由浮体、各类传感器、通信、锚系和岸站接收装置组成。主要观测海洋水文气象和水动力参数,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气压、降水、湿度、能见度、水温、盐度、叶绿素、浊度、波浪和海流等。波浪浮标是专用于对海面波浪的高度、波浪周期及波浪传播方向等要素进行自动观测的小型浮标,直径通常在1m以下。潮位站(验潮井)由验潮仪、井外水尺、井内水尺系统、基本水准点、校核水准点和测站潮高基准面(水尺零点)等组成[25],主要用于海水潮位观测,潮位观测数据是警戒潮位划定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技术支撑数据。高频地波雷达(HFGWR),即高频表面波雷达(HFsurfacewaveradar),是一类利用短波(3~30MHz)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特性而工作的雷达。主要由天线和馈线、发射分机、信号分机和终端分机4个部分组成,利用垂直极化的高频电磁波沿导电海水表面的绕射传播时能量衰减较小的特性,实现对海洋环境状态和海上移动目标超视距的监测与探测定位[26-27],能够探测到300km外的目标。高频地波雷达常成对使用(如,浙江舟山的朱家尖、嵊山两站和福建的龙海、东山两站),可以全天候超视距监测海洋环境(风、浪、流)和海上移动目标(舰、船)。以上两类浮标、潮位站(验潮井)和高频地波雷达主要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建设和管理,分布于北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区。据调查,水文气象浮标、波浪浮标、潮位站(验潮井)、地波雷达等在浙江管辖海域均有投放和建设,可实现间隔1h的数据采集传输,监测数据可用于海洋环境预报、防灾减灾(如台风、海啸预警报)、海上交通、海洋工程、海洋调查及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等。沿海风暴潮监测主要靠沿岸的验潮井进行,连续长期和准确的潮位资料对提高风暴潮预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频地波雷达对海流的探测已达到常规业务化观测水平,但对海浪、风参数的探测还有待突破[26-27]。

4.1.3Argo浮标Argo剖面浮标又称自持式剖面自动循环探测仪,是一种对海洋次表层温度、盐度进行剖面测量的循环探测浮标。布放后会自动潜入2000m深处,随海流保持中性漂浮,到达预定时间后自动上浮,在攀升过程进行温度、盐度剖面测量;到达水面后会再次下潜,进行下一个攀升循环测量。Argo浮标主要应用于ARGO(arrayforreal-timegeostrophicoceanography)全球海洋观测试验项目,计划在全球海洋中每隔3个经纬度投放一个浮标,总共约为3000个,每年可提供10万个温度/盐度(T/S)剖面和参考层速度[28],主要采用Argos卫星系统进行浮标定位和数据传输。目的在于快速、准确、大范围收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剖面资料,以提高气候预报的精度和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2002年初我国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Argo计划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等海域布放了353个剖面浮标,已获取累计38000余条温度、盐度剖面资料[29]。Argo浮标资料已经在台风、风暴潮、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湍流、海水热盐储量与输送、大洋水团以及海洋天气/气候业务化预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4.2海洋遥感监测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通常利用电磁波获取物体的信息[30]。常用的遥感监测有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航空遥感主要利用飞机(载人机/无人机)、热气球、飞艇等搭载特定传感器开展有目的的监测。航天遥感主要是利用航空飞机、卫星等搭载一定数量的传感器开展短期或长期监测。目前用于海洋遥感的国产卫星主要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FY-1、FY-2、FY-3)和海洋系列卫星(HY-1、HY-2、HY-3)。FY系列卫星在海洋领域主要应用于海洋天气预报和台风、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HY系列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有HY-1B、HY-2A和HY-3高分卫星。HY-1B为海洋水色卫星,于2007年4月11日发射,目前已经在轨运行超过7年,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重点满足赤潮、渔场、海冰和海温的监测和预测预报需求。HY-2A为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于2011年8月16日发射,目前在轨运行,以主动微波探测全天候获取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温为主,满足海洋资源探测、海洋动力环境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报和国家安全保障系统的需求。HY-3为海洋监视监测卫星,于2016年8月10日发射成功,是我国首颗C频段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分辨力可达1m,以探测海面目标为主,满足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目标监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权益维护和防灾减灾等多方面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监视监测需求。

5展望立足

“十三五”海洋环保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由走航监测为主向走航监测与实时立体监测相结合的转变,提升在线、遥感等技术在业务化监测中的运用[3]。(1)以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在线监测和遥感监测系统,推进岸(岛)海天(空)全方位立体化实时监测观测网络建设。为切实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未来可以:以岸(岛)基、海基、天(空)基组网监测为基础,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岸(岛)基在线监测系统,在沿岸、海岛建设高频地波雷达站,开展海面风、浪、流等海洋动力监测观测;在陆源入海排污口、江河入海口、海岛入海排污口、重点港湾、码头附近区域建设岸基站(房)、潮位站(验潮井),开展海洋环境污染状况在线监测和潮位监测。海基在线监测系统,在近岸/近海滨海旅游区、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赤潮高发区、重大海洋工程区等海洋生态敏感区建设桩基站、鱼排站、水质浮标、波浪浮标、水文气象浮标,在远海海域建设波浪浮标、水文气象浮标、大型海洋综合观测平台,结合海洋综合观测调查船、志愿观测船、无人船等走航式监测,开展海洋水文、气象、水质、生物、生态和海洋动力等环境状况监测观测,开展赤潮、溢油、台风、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借助潜标、Argo浮标、拖曳式浮标、波浪滑翔器等载体开展海水表层以下水体分层要素监测。建设近岸海底观测网,通过设置一定的海底节点,将观测仪器置于海底,通过光/电缆连接网络,向各个观测点供能、并收集信息,实现海面与海底的观测视角“从上向下看”到“从下往上看”模式的转变,随时了解海底生物及环境状况[31]。天(空)基在线监测系统,以航空飞机、航天飞机、遥感卫星为主,以无人机、热气球、飞艇等为辅开展海洋环境大面监测观测,开展大洋海流、湍流、中尺度涡等科学研究,开展台风、海啸、海冰、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构建“岸-海-岛”“天空-海面-海底”“点-线-面-层”立体化、全方位、实时监测系统。(2)推进在线监测关键技术攻关及配套服务建设。推进海水水质多参数监测传感器国产化关键技术攻关,开展传感器及水下监测设备防腐、防污、防海生物附着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浮标、岸站、船测、遥感等多源数据采集、加密、传输技术及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加强在线监测仪器设备维护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在线监测配套服务准入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MAZJ,MELVILLEDS,LIUJG,etal.RethinkingChina’snewgreatwall[J].Science,2014,346:912-914.

[2]黄伟,曾江宁,陈全震,等.海洋生态红线区划:以海南省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1):268-276.

[3]关道明.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十二五”进展与“十三五”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1):43-47.

[4]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等.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182-188.

[5]谢平.生态文明的自然本原[J].湖泊科学,2016,28(1):1-8.

[6]ZHANGW,LIHL,ANXB.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sthefundamentalwaytodeveloplow-carbone-conomy[J].EnergyProcedia,2011(5):839-843.

[7]赵利民.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着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2):78-80.

[8]裴金佳.加强海洋管理建设海洋生态文明[C]//中国海洋学会.2008(厦门)国际海洋周暨中美海洋科学论坛论文集,2008:4-8.

[9]周尊隆.浙江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C]//2014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14:130-133.

[10]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4):40-42.

[11]刘诗瑶.部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已有24个[EB/OL].(2016-01-15)[2016-10-10]..

[12]曾江宁,陈全震,黄伟,等.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J],生态学报,2016,36(1):1-10.

[13]许妍,梁斌,鲍晨光,等.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2013,32(4):361-367.

[14]曹利江,金均,李建明,等.浙江省实施绿色发展的基础与战略分析[J].环境污染与治理,2014,36(2):92-95.

[15]郑德凤,臧正,孙才志.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及绿色转型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5,31(2):64-68.

[16]丁宪浩.“海上”绿色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4,23(1):58-63.

[17]刘小锋,陈思增.福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4(6):9-14.

[18]乔俊果,李相林.广东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探讨[J].渔业经济研究,2008(4):14-19.

[19]徐皓.水产养殖设施与深水养殖平台工程发展战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3):37-42.

[20]李涵,韩立民.远洋渔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政策支持[J].中国渔业经济,2015,33(6):68-73.

[21]王军成.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11-23.

[22]赵聪蛟,周燕.国内海洋浮标监测系统研究概况[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11):13-18.

[23]罗续业,周智海,曹东,等.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J].海洋通报,2006,25(4):69-77.

[24]赵聪蛟,孔梅,孙笑笑,等.浙江省海洋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J].海洋环境科学,2016,35(2):288-294.

[25]毕立海,毕晓欣.验潮井注入防冻油层对潮位观测影响分析[J].海洋技术学报,2015,34(2):58-61.

[26]周涛,孔庆国,钱一婧,等.高频地波雷达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雷达与对抗,2008(4):1-5.

[27]LIL,WUXB,LIY,etal.Oceansurfacewindandwavemo-nitoringatTyphoonFung-WongbyHFSWROSMAR071.JournalofRemoteSnsineg,2012,16(1):154-165.

[28]芦静,乔方利,魏泽勋,等.夏季海洋上混合层深度分布研究:Argo资料与Levitus资料的比较[J].海洋科学进展,2008,26(2):145-155.

[29]刘增宏,吴晓芬,许建平,等.中国Argo海洋观测十五年[J].地球科学进展,2016,31(5):445-460.

[30]孙家抦.遥感原理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2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

    - 阅0

    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篇1时间过得真快,新学期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在这忙碌、充实的一个月里,我们在师傅xx的领导下完成了工作室预期的目标以及自己制定的发展规划。从中体会到了学.....

    农村文化中心简介范文简短,农村文化

    - 阅0

    农村文化中心简介范文简短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演讲活动。我是来自溪口信用社的向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相信在座各位都有过这样的.....